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精选7篇)

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篇1

过去的五年,是***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工业强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平安和谐模范镇”为目标,积极应对5·12汶川大地震和8·12暴洪等灾害,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实施灾后重建,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改善民生,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五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突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

镇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确立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5年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强、带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1、加快科技示范园建设,设施农业优势突出。镇政府强化统筹协调,加大招商引资,加快科技示范园建设,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建成***村科技示范园200亩,赵河村核桃示范点50亩,同时,加大退耕还林还牡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镇共栽植核桃3000多亩,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2、产业结构稳步调整,现代农业初具规模。镇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培肥、硬茬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还田等新技术,严格落实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新发展产业协会、合作社3个(太山竹编席产业协会、赵河养蜂协会、王庄生猪养殖协会)。从而使镇域农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镇政府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强村富民、构建农村和谐”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我们镇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先后实施了主干公路改造、村社道路硬化等工程。主干公路青黄路于2006年柏油硬化、支黄路于2009年水泥硬化,黄晒路目前正在实施水泥硬化工程。全镇10村有6个村通过镇村集资等形式完成了村社道路硬化工程。每年整合资金5万多元,集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清理“三堆”为重点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7个村完成人畜安全饮水改造工程,有力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工程,有力地使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2、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生活异彩纷呈。五年来,镇政府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努力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建成村级农家书屋2个、“红白理事馆”2个,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普及,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文化娱乐活动,深入开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和“孝老爱亲文明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新风尚,推进乡风文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迅速攀升,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镇村面貌实现新改观

1、沉着应对自然灾害,科学实施灾后重建。五年来,我们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8·12暴洪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镇政府始终坚持把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和抗洪救灾工作,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面对异常艰巨的重建任务,镇政府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全面反映灾情,积极争取支持,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全镇5.12住房重建户304户(农村299户,城镇5户)已全面竣工,入住新居;总投资300多万元的厂坝学校学生公寓已建成投用;投资98万元的镇政府综合办公楼也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投资30万元的吴湾村级活动室、15万元的清水村级活动室、15万元的麻石村村级活动室、28万元的***村五保家园等工程已建成。全镇8.12维修1038户已全面完工,维修款已全部兑付。重建户420户(农村381户、城镇39户)已开工406户,其中,开挖地基185户,正在砌墙26户,主体完工195户。重建工作已于今年4月全面启动,特别是王台异地集中安置区的重建工作,通过镇政府组织协调,已先后顺利开展了规划、征地、设计、地勘、招投标、场地平整等工作,目前由农户自主选择的8家建房企业已全部进场,开展放线、开挖地基等建房工作。预计在今年9月农户住房工程将全面竣工,封冻前入住新居。

2、全力配合实施省列重点项目、着力改善镇村面貌。镇政府抓住“8.12灾后重建机遇,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全力配合抓好各重建项目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王台异地集中安置区附属工程、道路工程项目(包括场地平整、道路硬化、照明绿化、村级活动室、市场等建设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的东河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的庙沟河床治理工程项目、投资34万元的王庄村级活动室项目均正在实施中,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面竣工。随后镇区公路改造工程,***幼儿园建设项目,赵河、王庄、麻石河床治理项目均已立项,准备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镇村面貌、人居环境将更加美好。

3、灾后重建资金管理科学合理,确保广大受灾群众真正受益。5.12大地震、8.12暴洪灾害发生后,中央、省市县十分关注,给予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大力支持,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各项补助资金及时下拨。为管理兑付好各项资金,镇政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资金兑付程序。及时足额将各项补助资金兑付发放到受灾户手中,确保广大受灾群众真正受益。

四、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

五年来,镇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工作,把创建平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整合教育资源,顺利实施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两基”验收,成功创建县级教育强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运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有序推开。全镇10个村均建成了村级卫生室,配足配齐乡村医生,规范管理,做到“小病不出村”,就近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生育关怀”行动影响力不断增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关注残疾人生活现状、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医疗、促进残疾人就业。高度重视劳动力就业和弱势群体帮扶,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镇747户2711人被确定为农村低保户,享受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2、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成效显著。坚持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等刑事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事故防范能力逐年增强,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五五”普法广泛开展,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领导接访、干部下访”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加强网络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五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进京访和赴省群访,辖区范围发案率连年呈下降趋势,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一控制、四下降”目标圆满完成,全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新提升

五年来,为努力提高全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增强政府执政能力,镇政府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完善和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确保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执行效果;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应急管理工作,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加强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真正使全镇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提升。

回顾五年的工作,虽然取的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镇村干部思想解放有待加强;二是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有待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进一步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努力建好班子、带好队伍,齐心协力把我镇各项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向县委、县政府和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0一0年七月十四

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篇2

多年来, 在国家、省、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 巨化积极遵循和实践“恪守标准、规范行为、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标准化管理理念, 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企业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工作,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2005年8月, 公司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认为A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公司标准化管理水平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现将近几年来巨化标准化的主要工作及成效总结汇报如下:

一、深入开展全员标准化知识学习、宣传活动, 培养和造就一支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把全员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培训制度化, 在每年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中, 分层次、分岗位明确各类员工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有针对性地获得本岗位执行标准和相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机会。

二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做法, 每年组织专兼职标准化员参加GB/T 1、GB/T 20000、GB/T 20001及企业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环保等各类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全巨化共有取得标准化上岗资格证书、企业标准体系评审人员证书、各类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人员近800人, 约占全巨化员工总数的5%, 为巨化标准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人力保证。

三是长期坚持开展标准化、计控成果的评审工作。“十一五”期间, 巨化组织修订了《标准化成果奖励管理办法》、《计控成果奖励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评奖的方法和程序, 突出并提高了对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标准化成果进行奖励的等级和额度, 共评选出标准化成果124项, 计控成果71项, 使标准化、计控成果成为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工作业绩和管理经验总结的有效形式, 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管理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 改进和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管理以标准化为特征, 科学、有效的企业标准体系,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8月,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巨化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认为A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08年8月, 通过浙江省标准化协会专家复审确认。同年12月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标准创新型企业。

为切实抓好企业标准体系的运行管理, 有效实施全员、全过程的标准实施监督, 巨化坚持产品质量年度监督抽查制度, 每年由巨化检测中心对全公司50余种重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抽查, 采取日常检查、专业检查、系统劳动竞赛、职工代表巡视、绩效考评等形式, 由各级专业职能部门对所管辖单位相关专业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集团 (股份) 公司每季 (年) 组织工艺、安全、环保、设备、能源、计量、质检专业检查、百日安全赛、大轮班劳动竞赛;各分、子公司按月、季、年组织相关专业检查以及各类管理体系的内审、管理评审, 等等。所有检查均按PDCA模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在全公司上下营造了良好的标准化、制度化管理氛围。

根据《关于抓好已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确认单位的年度复审工作的通知》 (浙标协发[2005]13号) , 巨化分别于2006、2007、2008、2009年4次组织开展了体系自我评价活动, 其中, 第一、二、四次为部分体系评价, 第三次为全体系评价, 每次均按规定对发现的问题开具不合格报告, 要求责任单位落实整改, 经验证有效后予以封闭。结果表明, 巨化现有标准体系运行有序, 自我完善和改进机制得到有效建立, 巩固并保持了A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水平。

三、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化活动, 大力开展浙江省技术标准战略试点活动

“三流企业卖产品, 二流企业卖品牌, 一流企业卖标准。”谁掌握了标准, 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为积极、有效地参与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化管理活动, 巨化连续多年加入国家、省、市标准化协会等组织, 多个子、分公司参加了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有机、氯碱、气体、气瓶类分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有10余位同志被聘为相关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巨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周安被聘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标准化人才库专家。

2009年8月, 衢州市首个省级以上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浙江省氟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巨化负责筹建并正式成立, 对较好地确立巨化在氟化工及其相关化工行业的龙头地位, 抢占行业竞争制高点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 巨化在积极做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标准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负责起草的GB/T7373-2006《工业二氟一氯甲烷 (F22) 》等13个国家标准, HJ/T 430-2008《清洁生产标准 电石行业》标准, 以及DB33/T646-2007《烧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交流电消耗限额及计算方法》等3个浙江省地方标准均正式发布、实施。

为切实加强氟化工生产过程废水及废气中有害物质八氟异丁烯含量的监测工作, 巨化集团技术中心完成了废水及废气中痕量八氟异丁烯含量测定方法试验研究, 并制定为巨化企业标准, 经省有关专家鉴定, 该方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达国际先进水平, 获得2008年度浙江省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9年, 作为浙江省危险化学品运输服务龙头企业, 巨化承担了浙江省危险化学品运输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使巨化标准化工作由化工产品技术领域向运输服务领域延伸。

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

由于国家对采标认定方法的改变, 巨化现有采标产品仅21个。为确保有条件采标的产品100%采标, 巨化积极跟踪和研究WTO/TBT协议、REACH法规、欧盟指令, 开展和推行SGS检验、TS16949认证等工作, 通过实物质量达标的形式, 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通行证。如:氟化巨化通过与日本大金巨化开展实物质量对标, 氟树脂级F22质量攻关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对二氯甲烷、F22、R134a等产品进行RoHS认证的形式, 较好满足了产品出口欧盟的需要。

五、以标准化为手段, 整体推进各项专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是品牌建设成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 巨化氟化工、有机氯、碳化钙、硫酸、环己酮系列共22个产品获得浙江名牌称号, F22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实现了巨化及整个衢州地区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二是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提升。

2006年巨化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2007年成为“浙江省创新型企业”首批试点单位, 10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 PFOS/PFOA替代品研发项目、新型氟聚合物ETFE、氟塑料加工酰氟、二苯甲酮等研发项目、干法乙炔节能技改项目、固体废渣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实现产业转化。新建成投产的1.2万吨/年四氯乙烯、6万吨/年环己酮、12万吨/年硫铵改造第二套CDM等12个建设项目相继投运并发挥效益, 为巨化产品结构调整,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十一五”期间, 巨化不断制定和完善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管理制度, 已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固体废物管理办法》、《废气防治管理办法》、《节能降耗管理考核办法》, 以及《巨化集团巨化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巨化集团巨化节能管理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等系列管理制度, 为开展清洁生产审计, 以及能源审计、能源对标活动提供了管理依据, 收到较好效果:

巨化被评为全国首批千家节能行动企业、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首批“责任关怀”试点企业, 入选2007年浙江省20家“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被评为浙江省2007年度节能先进集体、“811”环境整治先进集体。目前, 正在申报矿制硫酸循环经济标准化国家试点项目。

四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乡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计划 篇3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

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五)分步实施方案 1、2010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2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 2、2011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9%,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 3、2012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800人,城镇化水平达30%,建成区面积达7.2平方公里; 4、2013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5、2014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2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2%,建成区面积达7.6平方公里。6、2015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

(六)保障措施

要使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的措施保障:

1、舆论宣传保证措施

在全县范围内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规划指导保证措施

严格按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发挥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3、法制保证措施

加强市政建设的立法工作,用法制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地方性城市市政建设法规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市政管理。我县于出台了《××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地方性、行业法规。

4、走经营城市之路

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以经营的方式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一是寻找新的城市资源;二是盘活城市闲置资产,使得城市闲置资产的收益最大化。

5、资金保证措施

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篇4

2006-2010年,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0539.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6168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481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970万元,旗县区财政配套资金625万元,自筹资金17966.7万元。累计完成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2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万亩,人工种草5.02万亩,改良草场6.8万亩,划区轮牧5.1万亩;实施市直科技推广项目5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5个。为包头市农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1、着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万亩。累计开挖疏浚渠道232公里,修筑农田配套建筑物3251座,修防渗渠314公里、埋设地下输水管道268公里,发展喷灌、滴灌3.2万亩,机耕路689公里;防护林1.29万亩,改良土壤16.8万亩;架设输变电线路186公里。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据统计,项目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5万亩、新增农田防护林1.9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25万公斤,油料250万公斤,干草750万公斤,无公害蔬菜200万公斤,蘑菇150万公斤,生猪1.2万头,优质肉羊28万只,年新增食用菌加工能力500万公斤,为项目区农牧业调整结构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坚持扶大扶强扶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为推进农业牧产业化增加了动力。

“十一五”时期,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围绕肉羊养殖、设施蔬菜、马铃薯种植等主导产业,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整合组成互为推动,互为促进的有机结合体。土地治理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后劲,解除农牧民后顾之忧;科技项目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培训农牧民,推广优质品种和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牧民新增纯收入13529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包头市北辰饲料科技有限公司饲料加工项目,年新增加工能力1.75万吨,带动发展优质玉米基地2.5万亩,该企业的“北辰”牌系列饲料,畅销包、鄂、临、呼地区。包头维信葡萄酒有限公司3000吨葡萄酒灌装线加工扩建项目,扩大葡萄酒产量1500吨,增加葡萄原料需求2400吨,可带动当地950户农户种植酿酒用葡萄,年可为农民新增效益92.3万元,直接安置农民就业岗位20个,季节工100个,并有力带动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3、着力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为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发挥了支撑作用。

“十一五”时期,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非常注重增加科技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以上,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引进、推广优

良品种36个,培土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新技术40多项,建成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特色蔬菜、肉羊养殖、特种马铃薯等示范基地20个。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效益,项目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5-1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5%以上。

4、增加家牧民收入,改善农村牧区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篇5

范水镇党委、政府

宝应县范水镇,现辖23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总面积172平方公里,总人口83973万人,全镇育龄妇女23922人,已婚育龄妇女18440人。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为实现“十一五”期末建成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和计划生育红旗镇目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紧紧围绕“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基础,进一步强化优质服务,推动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创一流、全市争位次”的总体要求,经过全镇计生条线干部的共同努力,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统计,五年来,全镇共出生 人,计划生育率均在99%以上;期内综合避孕措施落实率在98%以上;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率在98%以上,孕前——围产期保健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100%;信息统计准确率达99%以上;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规范落实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2%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正常。回顾“十一五”以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目标责任意识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是党和国家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现“两个翻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镇党委、政府在主攻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纳入工作目标,与经济工作和其他社会事业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努力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1、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入十一五,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末要实现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的目标,这既是计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县的具体体现,也是镇党委、政府必须完成的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为此,我镇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层层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统一全镇干部思想,特别是计生条线干部思想,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创建工作是一项惠及百姓的实事工程。

2、落实强化领导责任。我镇始终坚持落实计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在创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工作中,党政一把手都亲自挂帅、亲自部署,着力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确保创建工作人、财、物到位。各村(居)委会、各部门单位多次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反复对照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验收标准及终期评估要求,认真分析,排查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解决措施。镇党委、政府经费安排向计生工作倾斜,确保独生子女奖励金、免费服务手术资金、计划生育后遗症补助资金等计生政策的兑现力度。

3、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一方面,每年年初,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争创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和市级计划生育红旗镇的各项指标,镇党委、政府与30个各村、居委会和16个部门单位负责人,镇计生助理与计生办、服务室站全体工作人员及基层计生专线干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在年底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方面,坚决过好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这一关(镇党委[2007]49号专门出台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了目标责任考核的导向作用,体现了一票否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制定具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百分考核办法,层层分解争创任务,实行压力传递,各村(居)干部和蹲村镇干部,实行分片包干,与干部奖惩、工资报酬紧密挂钩,严格考核,坚决兑现,进一步增强全镇上下做好争创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同时,落实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镇派出所、工商所、劳动所、交管所、房管所、国土所、民政、建安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工作职责,结合自身实际,在流动人口管理、婚姻管理、户口迁移、房屋出售(租)等方面,严格查验计生证明,镇卫生院与我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共同抓好技术管理服务。文教、妇联、广电站等部门主动协助镇计生办抓好宣传工作,普及人口理论、青春期保健等知识。全镇各职能部门在镇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把计生责任状中明确的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纳入正常管理工作之中,努力形成全镇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二、注重实效,进一步拓宽宣传教育领域 “十一五”时期的计生宣传与“十五”时期的相比,有着新的要求。我镇通过舆论宣传影响人、利益导向取信人、潜移默化转化人的活动方针,营造和谐宣教氛围。首先,在宣传内容上求拓展。进入“十一五”以来,全镇上下一方面突出学习中央《决定》。全镇各级党政干部带头学习,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镇村人口学校开课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我镇计生干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围绕育龄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以普及“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避孕期、更年期”等五期知识为主线,以开展“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等系列活动为载体,进行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计生知识真正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镇党委、政府把宣传计生法律法规纳入“五五”普法的内容,有计划地进行计生法律法规的群众性学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面在全镇掀起宣传学习高潮。其次,在宣传形式上求灵活。一是结合镇防保所预防接种日开展宣传。每月按原石桥片、韦镇片、范光湖片、范水片四个预防接种点的不同时间,服务站卫技人员带着计生宣传品、避孕工具、调查问卷等对前来打预防针的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服务。二是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5.29”、“9.25”、“7.11”、我镇的“二月二”庙会等重大节日活动,在镇人民广场等人群密集之处,设计生服务台、咨询台、宣传台、散发宣传品,同时利用镇、村人口学校阵地,举办新婚知识、孕产知识、计生法规等培训班,举办“学法、懂法、守法”知识竞赛。再次,在宣传效果上求实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使我镇的计生宣传工作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尤其是近几年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转变了群众的婚育观念,全镇育龄群众的知情选择率、人口和计生知识普及率、知识知晓率全面提高,逐年呈递增趋势,现达到98%以上。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基础信息管理

“十一五”以来,我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如何发挥统计信息服务于计生各项工作这一新问题,不断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开展全镇的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一是确保信息采集准确。要使统计信息准确,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源头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建立缜密、完备、健全的采集网络是关键。(1)确保村级信息畅通。近几年来,多次面临村级改革,减负的新情况、新问题,镇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村级计生专干、组级计生服务员这支队伍,想方设法保留,并保证待遇落实到位。目前,村(居)计生专干30人,组级计生服务员249人。各村(居)计生专干每月29日召开本村(居)组级服务员工作例会,将平时收集并及时整理记载在专用的村级计生工作手册上的结婚、怀孕、生育、四项手术等信息与组级服务员逐一核对,准确无误后填写好信息报告单,参加镇计生办每月30日召开的月底例会,做好信息上报、变更工作。(2)确保有关企业信息畅通。由于我镇由原四个乡镇合并而成,人多地广,人员复杂,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明显,而这种对象多半是在有关企业,如江苏银宝集团、冷弯型钢、启华帆布等企业上班。这类人员难以管理,往往会被作为遗漏人员,针对这种现状,镇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协调,落实1名专职计生专干负责相关工作。每月30日到镇计生办参加例会,把掌握的相关信息与有关村(居)委会计生专干做好衔接工作,由村、居委会负责上报。(3)确保有关部门信息畅通。规统人员对婚、孕、育、产、避孕节育等信息,每月与卫生院、派出所、服务站、村进行核对,层层把关,确保信息采集准确。镇计生办统计人员在输入信息上报前,从村(居)级信息中,每村抽取5-10个信息采取电话询问回访信息,对无电话的个案每月进村入户核对10-15人,加强对村(居)计生专干的督查,更是为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上报到县,从而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二是拓展信息服务项目。开设技术服务模块,对卫技人员的随访服务工作起到了好的引导、指令作用。三是净化社区信息数据。针对我镇老镇区人员复杂、流动性较大这一现状,每年9月,我们抽调各村、居委会计生专干,组织调查队伍,利用一星期时间,对原范水镇老镇区的人口,按现住地挨门逐户进行调查登记,并及时变更微机信息系统内的数据,使社区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准确。特别是2009年开展全员登记工作以来,全镇调动一切力量,组织人员准确高效进行调查登记,迅速录入微机,净化信息数据。

四、创优服务,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我们把以人为本,尊重和关心育龄群众,促进人口统筹发展作为计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优质服务,拓展 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形象。为满足新时期广大育龄人群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需求,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大范水,我们做到了“三到位,三提高”。

第一,阵地建设到位,“硬件达标率”得到了提高。2008年,我镇按照时代服务的理念,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改造,加强了硬环境建设,增添了医疗设备、办公设备,站内外环境整洁优美,有浓郁的科普宣传氛围,有醒目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标识,有温馨亲切的视觉效果,有一流的医疗设备。服务站卫技人员结合自身特色,促进全面提高,满足群众需求,从内外环境给育龄人群一种舒心、温馨的感觉,也提高了我中心站的“辐射率”。

第二,队伍建设到位,“技术服务率”得到了提高。镇计生办现有2名助理、1名专干、1名专职协会会长、3名工作人员,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有5名专业技术服务人员(2名取得了执业助理资格),2009年,镇招聘了3名工作人员,分别充实科技、规统条线人员力量。计生办、服务站全部人员参加了养老、医疗保险。尽一切力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激情;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能力,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全身心投入计生事业中。全镇各村、居委会配有专职计生干部和组级服务员,各部门配有计划生育协管员。工资、保险全部落实到位。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卫技人员到市、县、镇有关卫生医疗部门参加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理论 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确保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业务过关、技术过硬的队伍,以适应新时期开展以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程为龙头的六大系列工程。进入“十一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育龄群众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多项需求,引进世代服务理念,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温馨的家庭式服务。

“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展了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和服务工作,累计签订了 份知情选择同意书;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生殖道检查达 人次;为 名服药三年以上的育龄妇女开展了身体健康检查,为 名不孕症人员进行了检查建档,为 名避孕节育不良反应的对象进行了及时治疗和跟踪服务,随访服务达 人次;为 名育龄对象开展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服务站还聘请了专业医生定期开设男性生殖健康门诊咨询,共接受门诊咨询 人次,中学还对中学生开展了青春期教育。两年半来,服务站门诊为育龄妇女进行B超检查 人次,接受门诊咨询 人次,实施了上环手术 例,取环 例,人流 例,未有1例手术事故发生,从而使育龄群众放心、称心,达到更好地为育龄人群服务的目的。

第三,品牌服务到位,“群众满意率”得到了提高。两年半来,我镇扎实开展“十上门”优质服务,在服务的质量上求优,真正解决育龄人群之所需、所求、所盼,并通过回访,征求育龄人群对上门的意见和要求,提高群众的满意率。我镇京杭村、成庄村、红旗居委会等单位开展了“迎新养老送终”工程,即:计生专干对每月出生的新生儿上门看望,送慰问品,对孤寡老人、无子女户每月60元补贴,解决老人们的后顾之忧;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由村老年协会除送去花圈外,同时还带100元以上的丧葬费,对家庭困难的老年人死亡我们最高可补助1000元以上的丧葬费,对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困难户老人死亡的,由村补助近2000元的安葬费。

五、规范操作,进一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全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坚持依法实施计划生育行政行为,无一例违法违规事件发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到位,按章执行照顾生育政策,为群众服务做到主动热情,及时周到。一是强化对违法生育的处理。工作在先,预防为主,采取教育引导、经济处罚、党纪政纪处理等综合性措施,加大对违法生育行为的处理力度,重点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对一些久拖不缴的对象,除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外,还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二是强化村民自治。2007年开始,镇计生协实施了亮点工程——分别在银宝、恒丰、启华、蓝剑纺织有限公司等几家私营企业成立了计生协会组织,同时坚持将计生弱势群众救助与实施“妇女发展项目”相结合,立足我镇纺织业产业特色,广泛动员计生协会会员,积极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发展项目。2006年,镇计生协会结合“5.29”宣传活动,正式启动计划生育志愿者“零距离”服务行动,建立了一支由1045人组成的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动员组织全镇8654名会员、理事把对计划生育困难户家庭的帮助服务落实到户、到人,了解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帮扶档案,并结合镇出台的“六优先,八纳入”的优先优惠帮扶政策,真正做到帮扶面对面,关心献爱心,力所能及地为困难群众和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排忧解难。从而让群众真正满意,也让群众真正体会到计生协会的作用,使基层协会组织真正发挥“四自”作用,真正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三是强化政策推动。继续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做好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的特别扶助工作,确保人头准确、经费到位。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对计划生育家庭每年按40元独生子女奖励金发放到位。每年为全镇32户计生特困家庭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7年为4户空巢家庭按照县计生委、镇计生办、个人、所在村共同出资的方式缴纳了社会养老保险金。

各位领导,“十一五”期间,我镇计生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照“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争创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水平,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和差距,希验收组的各位领导指出我们工作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流动人口管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求得新突破,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率先发展意识,使我镇的计生工作再上一层楼。

“十一五”太原市科技工作回顾 篇6

“十一五”时期, 太原市全社会R&D投入累计165.3亿元, 是“十五”的6.5倍;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累计15 287件和7 335件, 是“十五”时期的4.6倍和2.8倍;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累计694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累计1 682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457项;成果转化率达47%, 比“十五”时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 年均增长16%, 煤层气燃料重型卡车、高速动车组轮对、太阳能单晶硅片、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线成套设备等一大批国内及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成为太原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3个, 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相继出台了《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等4部地方性科技法规, 太原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连续五年蝉联山西省依法科技行政目标责任制先进, 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 十县 (市、区) 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 (区) 考核, 迎泽区、清徐县、古交市等7个县 (市、区)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市、区) 称号。太原市2008年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2009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 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法律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 2009年7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 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 2010年11月26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太原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太原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 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连续三年以“1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 市直有关部门也出台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60余个配套政策, 加快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落实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坚持一月一次科技讲座和一年一次科技论坛, 每年组织开展科技进社区、到工厂、下农村等系列科普活动, 每年举办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 不断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市485个居民社区实施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 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疾病防控、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截止目前, 国家级和省级科普 (科技) 教育基地分别达到16个和14个。

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市委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自主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确立了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共同参与的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机制。把科技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 (市) 区党委和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工作的责任制。深化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 组织开展“千人百企科技行”“千人百村科技行”等活动, 支持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广大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队伍发展壮大

“十一五”末,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32万人, 比“十五”末增长36.4%。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十五”末增长12%,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 050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达到1 132人,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年龄梯度更趋合理, 在光电子、煤化工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原始创新成果并在国内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青年拔尖人才茁壮成长。坚持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鉴定、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科技项目中实行“导师制”和“助理制”。完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库, 实施科技明星专项, 每年支持30名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 一批研究成果被SCI和EI收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不断涌现, 80余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学生创新创业势头强劲。实施“百项千人万米”工程, 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150余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 每年支持1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太原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

科技管理服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市级11个科技管理服务机构拥有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山西省高分子材料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 500余名科技管理服务人员平均年龄36.1岁,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 有50余名博士、硕士以及4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健全, 编制齐备, 经费保障, 特别是十县 (市) 区都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县 (市) 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科技管理部门狠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相继制定并完善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等监督管理制度, 实行阳光作业, 全过程监督管理, 科技系统在行风政风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 不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科技计划项目的带动性、引导性和显示度明显增强, 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大幅提高 (见表1~表4) 。

确立了科技计划项目顶层设计的新模式。建立科技需求调查工作制度, 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 加强科技专项顶层设计, 凝练实施了技术创新“双十工程”、民生科技“三大专项”、绿色转型科技创新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 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

建立了促进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坚持一年一次的科技进步“一法两例”执法检查, 有力地促进了市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的足额到位。“十一五”期间, 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累计达4.4亿元, 比“十五”增长267%;十县 (市) 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累计达2.7亿元, 比“十五”时期增长246%。定期向国家和省推介重大科技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 000项, 争取科技经费6.9亿元。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导带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十一五”时期企业R&D经费投入累计117.8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4倍。全社会R&D投入165.3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6.5倍, 年均增长达26%。

完善了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绩效的新措施。建立“计划、项目、经费三分离”管理模式和“五制一化”科技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招标制、前期可研制、专家评审制、立项公示制、管理合同制和项目具体化) , 通过公开招标立项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2.1%, 项目平均支持强度达到45万元/项, 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技术服务平台更趋完善

“十一五”期末, 全市拥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349个, 各类技术服务机构710个, 拥有2家国家级、39家省级、20家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拥有3个国家级、17个省级的重点实验室;拥有3家国家级、29家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分子材料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2亿元。

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确定20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滚动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系统升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太原市煤转化工程技术中心获准组建“煤洁净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成为市属科研院所中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并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申请专利40件、授权专利19件, 研发攻克了一批本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 常年征集科技成果、科技需求和科技项目, 科技成果库、科技需求库和科技项目库总量达到1 800项, 坚持一年两次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对接, “十一五”期间累计发布科技成果3 000余项, 签订技术合同2 200余项, 技术交易成交额约30亿元。采取政府首购、产学研合作、市县联动等方式, 在公共卫生、生态环保、食品安全、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应用推广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成熟适用、能够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十一五”期末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6个 (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 孵化面积达115.4万m2, 比“十五”时期增长477%, 在孵企业1 120家, 毕业企业累计319家。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扩容提质“一网两库”, 太原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累计发布4 000余台 (套) 仪器设备信息, 仪器共享度达到30%;科技文献库和科技数据库资源总量突破20 TB, 开展能源与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发展预测定题服务, 建成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专业领域数据库以及“快速成型与设计技术数据库服务系统”, 实现机械装备在线设计。“一网两库”为1 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检索、传递等数据服务, 点击率达到25万人次/年。

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稳定、规范、利益均衡的战略性合作, 建立18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 开展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共建等。截止目前, 试点企业已联合建立40余个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合作载体, 联合研发15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 为企业培养6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 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行业建成10个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 联盟企业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平台, 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提高了创新效率。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农村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学校、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为依托, 实施农业技术承包项目, 开展“行万里路进万家, 深入田间地头100天”和“千人百村千户”等农业技术服务活动。“十一五”期间, 1 000余名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市100%行政村和涉农街办, 累计实施农业技术承包项目5 137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219项、培训农民79.1万人次,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智能诊断咨询、系统施肥等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广,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 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约10.8亿元 (见表5) 。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94项, 比“十五”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 682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457项, 其中512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18项。南方重汽自主研制的“煤层气燃料重型汽车”实现了我国新能源重装汽车的重大突破, 太重集团自主研制的WK-55型矿用挖掘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挖掘机, 太重煤机自主研制的“大采高电牵引采煤机”填补了我国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设备生产的空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5 287件和7 335件, 是“十五”时期的4.6倍和2.8倍,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257件和1958件, 是“十五”的6倍和5.2倍。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对接活动、实施专利特派员和专利专员制度、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等措施, 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十一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7%, 比“十五”时期提高22个百分点 (见表6、表7和图1) 。

(件)

高新技术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420亿元和136亿元, 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47%和216%,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1%和24%。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521亿元和230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7%和37.2%。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引进实施“核电站环形起重机的开发研制”等15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基地。加大科技风险投资力度, 累计投入科技风险资金1亿元, 支持7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拉动企业投资6.4亿元, 这批项目累计增加利税9.1亿元 (见图2) 。

企业创新稳步推进

2010年, 全市拥有各级创新型企业31家, 其中国家级8家, 省级13家, 市级10家;企业技术中心88家, 其中国家级3家, 省级37家, 市级48家, 太钢、太重两家技术中心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71.3%, 比200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经省鉴定的130项科技成果中, 企业占比达到了57%, 比200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到35.8%, 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见图3) ,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7亿元, 较“十五”期末增长了113%, 涌现出了“大型起重机”“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品。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自动化控制的中小企业大幅增加,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科技工作展望

“十一五”期间, 太原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 在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程中, 太原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 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创新缺乏引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科技创新的显示度、集成度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偏小;二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产业化技术储备和面向行业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能力仍显薄弱;三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不高,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亟待完善;四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匮乏,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队伍薄弱, 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差距,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 要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方针, 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环境条件建设三大重点, 创新体制机制, 整合科技资源, 深入实施“创新促转型双百双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工程、科技创新惠民工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工程”等科技创新支撑转型跨越发展八大工程, 实现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健全、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人才集聚、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等六大目标,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要指标率先翻番, 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预期性目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翻番, 到“十二五”期末分别达到10 000件和5 000件以上, 年均增长20%,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0%以上;科技成果数量大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经省市鉴定和登记的科技成果数量达到3 000项;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2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篇7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

中共☆☆县委书记 ☆☆☆

按照会议的安排,现将☆☆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加大思想解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和干部作风转变的力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全县实现GDP10.7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5920万元,年均增长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0元,年均增长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年均增长39.7%。初步形成了以林业、电力、建材、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烤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按照烤烟种植面积实现连年翻番的目标,大力发展烤烟产业,至20,烤烟种植面积突破7000亩。以引进☆☆集团为龙头,做强做大畜牧业,使全县畜牧业产值突破1亿元。切实加大以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2万亩。以交通、能源、通信、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十五”期间,实现1.2万人口脱贫。本网网-www.wmxz.cn

(二)工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县进一步确立了“工业强县”的理念,突出林、电、建材加工业的主体地位。制定出台了我县《关于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产权,理顺机制和利益关系,加速资源盘活步伐。加大扶持林产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建立了年生产能力达10万m3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提升了林产品加工水平。投资7亿多元的☆☆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有效拉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建筑建材业完成了水泥厂50万吨旋窑技改,全县水泥生产能力突破百万吨。紧紧围绕老工业区的实际,攻坚克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工作程序,妥善安置职工,提高改革成效,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以来,在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工作的同时,通过盘活优势资源引资上亿元,着力实施了一批以城市街道、城市广场、体育运动场为主的城市开发项目和县城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修缮了部分老街道,集中整治了一批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的问题,引导市民规范行为树文明新风,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发展意识,力求树立起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县“普九”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育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高考上线率连续 几年名列全市前茅。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日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基本落实,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和关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的地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切实加强了对研究编制《☆☆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的领导,立足发展优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化县情认识,认真分析找准存在的不足,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在原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形式,既符合实际,又贯穿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提炼,于11月24日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了认真讨论、评审,确定了“十一五”规划提纲。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是:到,GDP总量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3%;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00万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年均增长7%。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县情再认识,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开放活县、产业立县、文化兴县”战略,努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目标,树立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的理念,大力倡导事在人为、贵在实干的思想,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招商引资,真抓实干,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切实抓好以“新发展、新风尚、新环境、新农民、新保障、新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调整结构、发展烤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继续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把沼气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县委、政府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在全县形成大干沼气建设的热潮,以每年4000口的速度递增,苦战三年,使全县沼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以此促进农村种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改厕、改灶、庭院建设,带动村容、村貌的改善,推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推进农村两改。

(三)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着力做强做大林业、电力和建材。按照搬强、搬大、搬活的要求,认真做好水泥厂和木业公司的搬迁工作。全面深化盐业、矿业改革,整合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切实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四)打造“文化☆☆”为重点,提高城镇化水平。立足优势,从产业支撑、建设风格、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培育一批能够在市场上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从而带动全县产业的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县城,从城市规划入手,在规划布局、建设风格、城市文化培育中体现县城☆☆风貌。三是引导干部群众共同培育☆☆文化,共同承担起宣传☆☆文化的历史重任。

(五)以构建和谐☆☆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按照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着力在完善社会功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做好工作。教育方面,抓好教育发展和规划建设,在消除危房的同时,重点打造☆☆中学,扩大高中招生,积极筹建初中部。卫生方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的搬迁建设和全县85个村卫生室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保证所有村卫生室达标,从明年起,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15万农民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全县人民安居乐业。

上一篇:违约责任的案例分析下一篇:初中家乡的风景作文素材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