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郑板桥教子的故事(精选6篇)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着。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
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跤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年—2013年》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 愿意相信陌生人的只有两到三成, 中国当前社会的总体信任感逐步下降, 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
从“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是否该将其扶起、到贵州新建教学楼竟无法承受住37名学生的重量引发的质量恐慌, 这些都是发生在大家周围的铁一般的事实, 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质疑。截止至2013年发生在长春的被盗遇害婴儿事件, 又一次直击社会的薄凉、冷漠。
青少年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 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 对形成自己今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而, 青少年更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正确判断社会现象中的各种是非。
二、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意义
(一) 调研目的
历史名人, 浓缩了一座城市发展的精华, 永恒了城市回忆。
19世纪80年代, 动荡的年代, 宁波帮人士将商业利润投资于航运业、金融业、工业等新兴领域, 形成实力雄厚的宁波帮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 创造了第一家华人银行、第一件西服、第一条公共汽车线等近一百个左右的第一, 为民族复兴和百姓生活带去了希望和便利, 实实在在地回报社会。宁波帮创造着从无到有的辉煌, 见证着“宁波人”的智慧结晶。
对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的研究, 适用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结合之前, 党中央在全国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宁波帮精神作为民族精神之一可以是应对社会上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 使当代青少年的意识得到改变, 从而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二) 宁波帮的发展
直至现在, 宁波帮的发展已遍布世界各地, 涉及范围涵盖商业界、政治界、港台时尚界、文化界等领域。
2012年4月16日, 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在宁波大剧院隆重召开, 千名海内外“宁波帮”人士齐聚故园, 共商开创未来大计, 共谋振兴家乡大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 宁波帮的优秀品质, 比如敢闯天下、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爱国爱乡、诚实守信、报效桑梓等, 已经成为当代宁波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核心内涵。让我们全球“宁波帮”一起携起手来, 同源同根闯世界, 合心合力兴家乡, 为家乡宁波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
这表明宁波帮离我们很近, 其精神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宁波帮人士的成长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 青少年对于历史名人多半处于只知他成功时的名, 而不知其机遇与努力的状态。为此, 我们选择一些影响力大、贴近生活的典型人物作为意见领袖。
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余姚四大先贤之一、“日本的孔夫子”的朱舜水是一位崇尚儒学的思想家。
然不可忽视的是他的成长时期, 正值明朝的“多事之秋”。清兵入关后, 他毅然投身抗清。即使流亡在外仍继续参加反清复明的活动。是他的民族正义感, 使他即使明亡也不愿降清, 流寓日本。强烈的民族正义感, 使他以泰然处之的态度对待流落异乡。
提到跨海大桥, 我们总忘不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 对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而这座大桥的最初提议者是原上海市副市长、原上海浦发银行、上海银行首任董事长庄晓天。
庄晓天是宁波人。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离开宁波去了上海, 成为一名上海的宁波人。然, 他对宁波满怀故乡情, 家乡的晚报是天天看。对故乡的深情, 使他一直关注宁波的经济发展, 跨海大桥更是缩短了他回家的路程。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与坚持, 宁波与杭州一起成为他创办的上海浦东银行的分行地之一, 这在当时已经是破格之事。
余秋雨是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 是耳熟能详的上海九九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他的成长伴随着文化大革命, 他的家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随后, 他被下放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在这期间, 他仍然不忘看书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 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 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他这种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刻苦求学的精神, 很适合用于激励当代青少年克服学习道路上困难的斗志。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丁磊对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特别着迷。在学生时代, 他组装了一台在当时是最复杂的六管收音机。进入大学后, 他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外文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书籍, 了解世界最新动态、把握时代格局。这些, 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透过名人现象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 他们有所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努力, 更因为他们从小就有的一种意识, 可以是兴趣、志向,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发酵成的影响自己深远的无意识的价值观。
四、赢在起跑线上
(一) 结论
“我们不穷, 只是缺钱”。这种矛盾心理, 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声。就像闹剧世界末日———在人心浮动的浪潮, 面对专家的辟谣, 可有谁主动将心沉淀, 去思辨对错?心理发生错乱, 产生莫名的恐慌, 也许是这生活太过安逸了、也许是这生活太过绝望了。传言的流行, 恰恰显示内心的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一种深深的社会焦虑和生存危机感。
面对既有的现实, 积极面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明白祖国、社会给予我们的物质条件、再而通过对祖国、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创造人的价值。
幸福的生活现状, 一步一步减少了青少年居安思危的观念, 使得青少年安于享受生活, 缺少思辨独立能力。
没有长辈愿意自己的小辈丧失生活的能力, 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失去征服世界的魄力, 没有孩子从小就希望自己没有踏遍世界的勇气。
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 使当代青少年从上一辈的成长故事中明确“立志、立身、立言、立德”即做人、做事、做学问、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意义。
从小树立志向、懂得如何做人做学问、沿承中华传统美德, 才能在混杂社会里, 保持好修养、真节操。经过熏陶的青少年, 步入社会, 会对不良风气产生正确导向, 有效地改变社会现状。
(二) 建议
1. 宁波帮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 多数青少年更加倾向于网络阅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闻信息迅猛增加、科技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和娱乐信息铺天盖地等, 已导致各种信息泛滥, 百度、酷狗等搜索网页可以在同一话题下产生各种信息, 这正在造成信息消费者头脑混乱、无法对相关有用信息进行准确利用和选择。
相较于计算机前辨别消息的真伪, 我们建议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尤其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宁波帮图书馆。
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的宁波帮图书馆, 设一个综合陈列, 六个专题陈列 (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国近代商业、中国近代实业、中国近现代航运业、中国近现代教育、当代宁波帮专区) 。
青少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养成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的习惯。宁波帮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图书可以提供青少年宽广的阅读视角, 还可以使青少年对宁波帮有一个印象、慢慢接受宁波帮精神的影响。这, 对青少年的自身修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与家庭“双管齐下、刚柔并济”, 其效果是显著的: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共同关注可使社会风气得到有效的改良, 良好的成长氛围得以呈现, 家庭主动结合社会现状, 帮助孩子树立“立志、立身、立言、立德”的价值观。
政府结合现下党中央主题, 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
当青少年还是婴孩的时候, 父母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因此, 他们的言传身教分外重要, 在平时与孩子嬉戏时不时地贯穿一些小知识, 让他们对世间的善恶对错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 可以根据题材在课前讲一些有启发性的小故事、小寓言,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兴趣, 也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好学、博学的种子, 伴着四季逐步发芽、开花、结果。
广告也是中坚力量, 大众媒介所提供的电影、电视剧等经常植入广告, 易产生视觉冲击力, 使受众在接受媒介内容的同时受到植入品牌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众媒介在传播内容中可适当结合宁波帮人士成长故事, 并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放。出版社也可结合社会需求, 出版相关青少年读物, 封面可选用色彩鲜艳的图片。
希望青少年借鉴宁波帮人士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 用行动改变自己, 影响他人, 放大沉默螺旋理论———放大正能量, 使社会风气好转。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标榜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走向。
摘要:以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为研究视角, 从中总结出典型的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的例子, 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借鉴、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宁波帮精神并与培育当代青少年价值观达到“双赢”, 从而使当代青少年的意识得到改变, 进而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传播方式,宁波帮
参考文献
[1]周春英.近代宁波帮的经营管理思想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3) .
[2]张跃.孙善根.论宁波帮精神——宁波帮精神的一种历史诠释[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4) .
[3]项枫.宁波帮精神与品牌战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陶云飞.宁波帮的成功之道对当代宁波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2, 24 (5) .
[5]应金萍.“宁波帮”精神传承与宁波商贸教育发展研究[J].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报, 2009 (1) .
[6]周方怡, 陈丹燕, 徐一昕, 陈吉露, 杨悦.弘扬“宁波帮”精神, 重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考试周刊, 2012 (76) .
那么,郑板桥教育子女的道是什么呢?从他的家书和教子轶事中,可发现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一、人无贵贱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既不趋炎附势,也不轻贱穷人。他担心有个官爸爸”的儿子会受到弟弟、佣人等人的娇宠,特意在家信中嘱咐弟弟,信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是说:我不在家,儿子便归你管教,要注意培养他的忠厚品格,不要让他养成骄傲的性惰,不能以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姑息纵容他。家里佣人的儿女和我的儿子,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应当同样爱惜,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他们。家里的鱼肉、水果、糕饼,要平均分给孩子们,让他们同样开心。要是我的儿子坐在桌前独自吃好东西,却让佣人的孩子远远站在一边观望,他们的父母看到了,就会可怜自己的孩子,喝斥他走开,他们就会像割心剜肉一样痛苦!在官尊民卑的清代,郑板桥要求弟弟将自己的儿子与佣人的子女一视同仁,同等爱惜,实是难能可贵,并且大有深意。
二、做人重于做官
科举年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通过读书举仕做官,光宗耀祖,是一般人对子女最大的期望。郑板桥寒窗苦读何止十年,对中进士、做官前后截然不同的个人命运,当然感受极深。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不是像当时众多官员一样,希望郑家世代为官,并期望儿子的官做得越大越好,而是通过家信,希望儿子从小就能明白,通过读书中举人、进士、做官,这只是小事。第一重要的,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好人。别人都把中进士做官当作天大的事,他却视为小事,而要儿子把“做好人”当作头等大事,因为他深谙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做好官的道理。
三、富贵易“愚人”, 贫贱能立意
郑板桥在《激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关于儿女教育部分,大意这样写道:富贵人家请好的老师教育子女,望子成龙的心情非常迫切。但最后学有所成的,却多是陪读的贫贱家庭的孩子,而富贵人家自己的孩子却没什么出息……一百个当中偶尔有一个有点成就的,他的文章也必然不能沉着流畅,刻骨镂心。这难道不是富贵会令人愚笨,而贫贱却能让人立志并成为俊杰吗?郑板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思,并把儿子安排在老家“贫贱”的环境中求学、成长,希望他有所成就。同时,他也表达了开明的求才观,认为“我花钱为孩子们请好老师,我的儿子最后能不能成才先不去管他,但陪读的贫家子弟学有所成,也能满足我很大的愿望”。
四、自食其力
传说郑板桥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虽然从未做过馒头,也只得答应。他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亲手做好馒头,高兴地端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痛不欲生,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给儿子的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以诗、书、画著称于世的郑板桥,遗嘱里没有一般穷酸文人文绉绉的语言,却是掷地有声,大气磅薄。同时,他还留有遗诗一首:“祖业父财岂可凭?如山霜雪也消融,凌云万里雏鹰翅,搏宇总须先自丰。”
看来,他也希望儿子能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有一番作为。不愿意儿子啃父辈的老本,而是要他自己努力拼搏,丰满羽翼。
郑板桥教给儿子的道,也正是他自己的做人之道。他之所以能在居官期间政绩卓著,辞官之后在艺术、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这些道是分不开的。今天的人们多记住了他的“难得糊涂”,但在教子方面,许多人不见得像他那样“难得明白”,对子女非娇既纵,没有思路和对策。
教导子女是大事,一点也糊涂不得。今天的父母们,真该好好学习一下郑板桥明明白白的教子之道呢。
郑板桥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为民做主,大办实事,清正廉洁,深受百姓们爱戴。
有一次,郑板桥拘捕了一个“土霸王”。这个家伙的叔父和舅父,一个是员外,一个是进士。他俩带着礼物来找板桥说情。板桥便以酒吟诗为令。板桥赋诗:“有 ‘水’念作‘湘’,无‘水’还念‘相’,去‘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员外吟到:“有‘水’念作‘溪’,无‘水’还念 ‘奚’,去‘水’加‘鸟’便是‘鸡’(指繁体“鷄”字)。得胜猫儿似猛虎,落毛凤凰不如鸡”。进士吟了起来:“有‘水’念作‘清’,无‘水’还念‘青’,去‘水’加‘心’便是‘精’,”板桥急忙插话:“非也,去‘水’加‘心’便是‘情’。”进士拱手笑道:“我俩有心来讲情,就拍大人不准情。”板桥也拱手答道:“板桥身为七品令,不徇私情只认清。”员外和进士无言以对,只好垂头丧气地溜走了。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年,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离开潍县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也有关于掌声的出色发挥。有一次基辛格应邀讲演,主持人介绍后,听众马上站立,长时间鼓掌。掌声停息后,听众慢慢坐下来。基辛格开口说:“我要感谢你们停止鼓掌,因为要我长时间表示谦虚是很困难的事。”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选定某一天结束他在哈佛大学的教授生涯。这天,他在哈佛大礼堂讲最后一课时,一只美丽的知更鸟停在窗台上,不停地欢叫着。桑塔亚那出神地打量着小鸟,许久,他转向听众,轻轻地说道:“对不起,诸位,我要失陪了,因为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言毕,微笑着走了出去,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皮埃尔是法国的前卫派画家,一次,他在塞纳河畔开了一个画展。
展览期间,有位50多岁的妇人前来参观,看到一幅画像时,老妇人对皮埃尔说:“你这画可真有意思:眼睛朝那边、鼻孔冲向天,嘴是三角形的呢!”
皮埃尔对老妇人说:“欢迎你来参观,太太,这就是我描绘的现代美。”
“哦,那太好了,小伙子,你结婚了吗?我把长得和这张画一模一样的女儿嫁给你好吗?”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次去访问美国时,应邀到一家专门做烤鸡的餐厅进餐。他十分礼貌地对女主人说:“可以来点鸡胸脯的肉吗?”
而女主人却认真地纠正道:“丘吉尔先生,我们不说‘胸脯’,而喜欢把它称作‘白肉’。”
第二天,丘吉尔派人给女主人送去了一朵漂亮的兰花,并附上一张卡片,卡片上写道:“如果你愿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耀——丘吉尔。”
(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幽默与口才》编著:张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