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精选8篇)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1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远程教育学院发展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决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结合实际,制定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加强和改进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远程教育学院中心工作,切实抓好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技术精、工作能力强的学生队伍,为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学习内容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江泽民文选》。

3、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精神、政府工作报告。

4、《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廉洁自律若干规定、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读本和内容。

6、科学发展观。

7、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8、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9、远程教育学院工作会议精神。

10、党的十七大精神。

学习内容如有补充,另行通知。

三、具体要求

1.各部室、单位要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实

效,安排好时间、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学习。要制订出本单位的学习制度、学习计划、考核办法,每月要有具体的学习计划安排表。

2、坚持定期学习制度。组织全体学生学习理论,及时传达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要保证参学率,学习要有记录,个人要有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每月不得少于2篇。

3、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通过采取座谈会、讨论会、讲座、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要在方式上求创新,在深度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四、检查方法与考核办法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2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现状

(一) 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是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 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自学。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 培养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由调查得出, 2010级学生每次都预习的占6.67%, 2011级学生所占比例为3.33%, 2012级学生所占比例为0%。由此分析得出, 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的课前预习工作。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处于一种无准备状态。

(二) 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形式,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若课堂环境能构建好, 学生就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思路变得开阔。调查显示, 三个年级中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的学生均不足50%。做别的工作的学生三个年级中均在30%左右, 比例较高。逃课的三个年级的比例相差不大, 2010级和2011级、2012级逃课的比例分别为10%、13.33%和5%。由此可得, 各个年级在理论课上均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可见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三) 课后复习情况

课后复习工作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基础理论课的课后复习, 不仅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由调查得出, 每次都复习的比例三个年级分别为6.67%、 3.33%、2.25%,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课学习现象的问题分析

(一) 学生自身问题

1.对基础理论课不感兴趣

30%的学生认为基础理论课的内容枯燥, 20%的学生本身对这种基础理论课厌学。他们觉得上基础理论课枯燥无味, 不像上技术课那么生动。

2.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

20%的学生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 很多学生当初选择学习体育只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

3.觉得实用性差

据了解, 有些学生觉得基础理论课实用性差所以不认真听讲。 他们认为以后理论用不到, 所以平时只要把技术学好就可以了。

(二) 教师因素

1.教师教学方式死板

学生觉得基础理论课教师教学方式死板, 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2.考核方式

学生觉得考核方式是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体育教育专业的考核方式一直是笔试加平时成绩,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课结业成绩分析

(一) 课堂表现与学习成绩不符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表现并不是很理想, 但是有些科目的学习成绩却非常高, 据调查得出在这些科目的课堂上学生并没有认真学习, 学生只是在考前死记硬背重点或者是在考试时作弊就能考好, 所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挂钩。

(二) 课堂表现与学习成绩相符

由分析得出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理想, 相应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差, 说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成绩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是正相关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的课前预习工作。学生对基础理论课不感兴趣, 所以会忽视基础理论课的课前预习工作, 影响学习效果。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学生自身以及教师因素是影响学生对学习基础理论课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挂钩。

(二) 建议

变革考试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改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自学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加强课堂的互动。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春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20 (9) :68-70.

[2]史莎莎.洛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6) :63-64.

[3]郑浩.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中主动性问题的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5 (2) :94-96.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3

全国工商联于2002年3月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推出了一项重大举措――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该项拓展计划是共青团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扩建工作的具体内容是计划质量要求的落实。这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这项拓展计划对于许多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在对联合国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不但能够改善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体系,而且也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功达到扩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实施“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有效方式

在如今的社会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拥有许多的发展空间,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对自己的才华进行施展。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普及,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意识,当然与其他人的科学素养也要满足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竞争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为主体,对于“职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加大支持力度保证其能够成功的开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1.2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在社会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全面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就要让学生能够受益。学生的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素质拓展项目的开展,就要以学生的利益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开展。素质教育不是简单进行的工程,这就要求共青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1.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共青团也面临着众多的复杂的情况。因此,要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素质教育的使命就是扩大共青团组织的覆盖面,同时也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共青团要切实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组织的影响力,从而使新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需要提高和完善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就能够准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加职业专科层次举办的各种活动,从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深入实施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1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打造品牌,保证活动的思想性

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及其他优秀学生的工作要合理分配,鼓励学生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就要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或其他活动,都要反映社会主流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来与学生接触,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2.2注重规划指导和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拓展计划

素质拓展计划的顺利开展,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主要是要使得活动能够与学生相结合,综合各个方面的特点进行创新和改进,利用网络,海报等多种方式对活动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学生对活动内容充分了解。此外,通过系统的指导,实现质量和发展效益。

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宣传和其他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进行认证。在进行每一个环节的过程中都需要有专业的培训讲解过程,尤其是通过网上申请批准最终的认证,这是一个具体的培训路线。利用网络,安排专业设计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在线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网络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意义。

2.3建立完善系统,确保链接和整个程序的有效性

组织和机构建设,可以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其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必须在校园建立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发展中心,其目的是扩大实施准确的指导和提高认证活动的质量。在商业领域建立企业发展质量中心,提高对企业各部门指导和初步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品质一流的开发团队,从而提高组织实施计划和活动报告的有效性。通过分类,可以将活动分为职业高专院校和企业两种类别。

第二,形成示范活动报告。利用Web系统,鼓励学生在学生网上进行报名,以质量求发展成为推广中心的主要目的。利用网络系统宣传和监督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的情况,在线学校委员会进行最终审核并授予学分。最中,共青团鼓励让广大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网上申请活动,并宣传活动,从而达到以质量求发展的目的,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在当今的情况下,实施“职业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全面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指导、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对于教育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到增长,这就能够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为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创造了有效的途径,为学生的发展和成功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还能够提高校园文化质量和内涵,为营造和谐校园创造提供条件。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4

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六项工程,发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建设。按照总公司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特制定稽查大队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

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六项工程,发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建设。按照总企业中心组理论学习部署,特制定稽查大队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精神。贯彻学习市委十一届三******精神,开展好“保先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以现实行动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开展企业生产活动和党的建设,以现实行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完成企业改革成长的中心任务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学习的原则与办法

1、坚持理论联系现实,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推动工作的原则;坚持及时准确、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学习同本企业、工作现实结合,要通过学习解决思想上和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2、以自学和调研基础上的集中学习研讨为基本形式,采取自学、集中学习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三、学习内容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在全面准确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科学理论的学习劲头,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将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地方的知识极其在实践中的新成长、新成就列入学习的范围,努力掌握做好工作所必需的知识。

1、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党建理论,深入学习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四******精神,学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改造政策及有关专家著作阐述,及时掌握资讯动态,调整改革工作思路。

3、学xxx省、市有关政策精神,进一步学习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紧密联系全市工作主题,结合本企业现实深入领会。

4、学习中纪委第五次全会公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客观约束力,为总企业改革成长提供纪律保证。

5、学习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企业。学习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学习“四·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以法律知识为武装,保护企业权益和参与市场活动,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6、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树立和落实科学成长观,强化企专业部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在适应市场环境地方有新的突破。

7、学习企业文化地方的知识。深入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成长。

四、保证措施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突出重点,强化基础,完善机制的原则。明确学习内容和规定,要紧扣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精神这一主线,紧紧围绕保持*党员先进性和领导干部警示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

1、制定学习计划。

2、全面准确选择学习内容。要紧密把握当前*形势,选择参考书目,充分利用好《人民日报》、《***日报》、《***日报》、《求是》、《奋斗》等党报、党刊。

3、精心组织学习。学习组长要审定学习计划,确定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规定,主持集中研讨活动,指导和检查中心组成员的学习,对中心组理论学习全面承担责任。学习秘书协助中心组组长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研讨专题,提供学习资料,推荐学习书目,整理和通报中心组学习成就,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4、完善检测制度。要从是否有笔记、有记录、有心得、有档案,对学习情况是否有检查、有考勤、有检测等地方检测。并规定中心组成员全年要写出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5

教育见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为全面地落实各项见习任务,特制定人文学院教育见习工作计划。

一、教育见习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见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感。

2.通过见习,将有关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为毕业前教育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初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了解中学生的特点。

二、学院教育见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王文胜

副主长:陈喜珍褚乐平李香珠

成员:丁少杰闵帅龚志伟赵仕法黄萍盛晓颖

三、见习生班级、人数 共8个班329人,其中中文051本43人、中文052本44人、语文教育061专41人、语文教育062专42人,思政051本41人、思政052本38人、综合文科教育061专40人、综合文科教育062专40人。

四、见习工作的安排及具体要求:(本科见习时间:2周,专科见习时间:1周)1.准备阶段(4月16日——4月30日)①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学习教务处有关文件,布置见习的相关事宜,要求学生自行联系见习学校。

②分院见习分管领导组织制定《人文学院教育见习工作计划》。③各班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学习《丽水学院教育见习工作条例》,使见习学生明确见习的重要性及见习的任务与要求;加强见习学生的安全教育。④各班班主任于4月25日前将本班分县见习生名单上交院办。

⑤4月24、25日分系召开由系主任主持、各班班主任参加的教育见习动员大会,强调教育见习的有关注意事项,提出见习的具体要求,发放《教育见习手册》、《学生见习鉴定表》、《实习安全承诺书》、介绍信等有关材料,并进行安全教育。

2.见习阶段(本科:5月4日——5月17日,专科:5月4日——5月10日)①教学工作见习:教学见习的目的是使见习学生初步了解中学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要求本科见习生听课不得少于16节,专科见习生听课不得少于8节;听课前熟悉授课内容,记好听课笔记并写出听课体会。

②班主任工作见习:要求见习学生初步了解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环节;协助见习班级的班主任做一些班级管理工作。

③见习生认真填写《教育见习手册》等有关材料的相关内容。3.总结阶段(本科:5月19日——5月23日,专科:5月12日——5月16日)①见习生写好个人总结和专题总结,班级组织见习交流会,班长于5月23日之前写好班级见习总结发至sylxz1968@yahoo.com.cn。

②班主任于5月23日之前收齐《教育见习手册》等材料及时上交人文学院办公室。

③院办收集、整理有关教育见习材料并归档。

五、见习生纪律: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人民教育事业。2.严格遵守见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与见习学校的联系;尊敬见习学校的领导和指导教师,虚心学习;关心见习学校的学生,为人师表。

3.文明礼貌,生活俭朴,服装整洁,穿戴及言论举止力求为人师表,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4.注意交通、饮食等安全,杜绝意外的发生,确保安全顺利地完成见习任务。

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6

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为中心,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扎实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坚持“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教育要有重点,形式特色要有亮点,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力争突出特色、醒目易懂,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氛围。计划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因地制宜做好宣传。主要在交通要道张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内容的宣传广告,在农用车身进行喷刷宣传标语。

二、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各村必须建设好“婚育新风进万家院落”,以及进村的永久,半永久性宣传标语的刷写工作。

三、继续做好入户宣传品的订购和入户发放工作,力求订购一些深受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品,使其能真正起到触动群众生育观念转变的效果。如:门帘、窗帘、围裙、单张挂历等。

四、大力争取同外援办、文化部门联合举办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力争使广大群众达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效果。增加宣传教育的实效,演染宣传教育的氛围,力争出精品、出成果。

五、充分利用人口学校,积极同计生协联合,更好地发挥人口学校、协会组织和服务室三为一体的宣传平台。2007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计划

根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的要求,重点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医疗设备先进,人员结构合理,技术质量优良,服务规范满意,管理水平优良,服务环境优美”以及创建全国国服务先进县的要求,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殖健康宣传活动

(一)服务站、所是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在全县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向育龄群众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妇女“五期”保健知识;妇科病的防治,优生优育,避节育等知识。重点发放妇科疾病防治手册,乳腺疾病折页等宣传材料。

(二)与协会和教育部门协作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

(三)开展乳腺病、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办培训班,开办电视专题讲座,组织专业人员咨询,上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同时,通过大力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搞好生殖道感染的防治。

二、注重做好生殖健康及生育节育技术服务

一是切实提高生育节育技术服务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知情选择。要通过培训,进修提高,岗位练兵,努力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操作水平,逐步拓展生育节育技术服务范围,二是确保各种生殖、节育手术安全有效,力争做到服务所设置合理,服务规范,积极做好术后随访服务工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工作。定期举办不同人群的培训学习班,切实提高群众生育节育知识的知晓率。四是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为流动人口进行情检测和各种避孕节育服务,技术人员要上门巡回服务,县站每月下两个乡镇,在五月份前将城乡结合部门妇女进行结束,五月份后将八个整村推进的育龄妇女和九百名纯女户乳腺、生殖道进行普查普治,九月底结束,乡镇普查普治要有方案、有计划、有措施。五是完善各种服务档案。各种医疗文书要按照《计划生育质量管理》要求认真填写。“三大工程”要有工作安排、措施、有服务登记。认真填写《育龄妇女服务证》的所有项目。

三、积极探索出生缺陷干预,努力提升服务功能

(一)协调做好病残儿童鉴定的筛查和孕前诊断,家族史调查咨询等。指导好显性或半显性家族遗传夫妇的生育工作。

(二)大力推广叶酸、福施福经管畸开干预药物的使用,做好孕产妇的优生优育及生殖保健指导,积极推进出生婴儿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为孕产妇发放连心卡,在婚姻登记处为新婚夫妇发放叶酸、福施福等宣传单。

四、认真做好避孕药具的管理

做好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的贮存、发放和管理工作,定期组织人员对乡镇避孕药具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进一步开展好避孕药具免费供应管理改革实施工作,保障免费发放渠道畅通、及时,发放点有专人管理、有标志、有专用箱、有发放登记册,力争年底在公共汽车站等处设立自动售套机。

2010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以下安排:

1、建立健全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卡,办理婚育证登记册,重点对象生育节育情况登记卡。

2、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孕情反馈工作,做好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孕情反馈工作,与流出已婚育龄妇女重点对象签订孕情反馈合同,孕情反馈单每年不得少于四次,反馈率达到80%以上。

3、认真做好流出人口服务工作,订制有服务卡发放到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重点对象手中,要求他们每季度进行一次孕情检查。

4、流入人口较多乡镇要与相关部门或单位经常联系,把好婚育证明审验关,婚育证明审验率不得低于90%。

5、流入人口每季度向计生局报一次重点对象花名册。

2007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计划

统计和信息管理是计划生育管理的基础工作,真实、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正确分析人口形势、客观评估工作实线、指导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07年要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一、进一步完善育龄妇女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育龄妇女信息应做到采集全面、录入准确、变更及时。乡级每月对上报的信息严格进行审核录入,确保源头信息的完整、准确,并定期向村级提供信息指导单,村级组织人员逐步项落实,并按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

二、做好村级计生宣传员的培训工作,每年至少办两次培训班,提高计生宣传员的整体素质。

三、抓好村级计划生育帐、卡、册和原始数据的动态管理,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四、认真开展统计质量检查,严格控制统计误差,准确及时的填报各种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县人口计生局不仅要按常规的方法检查,还要进一步创新形式,加大统计抽查力度。建立有得提高出生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

五、把出生率、性别比较按一定的比率纳入目标考核,有效杜绝漏报、瞒报的现象。

六、配备自然村计生信息员,及时准确的掌握育龄妇女生育、节育怀孕及外出去向情况。

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2010年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要继续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进一步加强领导,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推动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

一、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乡村两级都要成立“人口计划生育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依法行政工作,主要领导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建立工作责任制度,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纳入年终业务考核之中。

二、严格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从事人口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必须取得行政执法证,凡涉及计划生育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要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表明身份,亮证执法。要根据当事人所依据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当事人应当享有的权利,维护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权和申辩权。克服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规范各种执法文书,完善执法案卷,做到文明执法,严格执法。

三、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及时向社会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范围,执法依据和执法程序,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许可、生育证发入、奖励优惠政策落实,社会扶养征收等办法程序和服务承诺,加大对计划生育执法工作的指导检查,半年一次,年终一次,及时发现和纠正过程中违法行为,自觉接受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四、转变执法理念,开展便民维权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依法维权,优质服务的执法理念,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活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办事程序,方便人民群众,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为育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再生育审批,各类证件发放,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不得向当事人收取押金、保证金、管理费和其它任何费用。

五、切实做好社会扶养费征收工作

社会扶养的征收要按程序征收,通过举办依法行政培训班,请法制办老师讲课,解决重实体程序的现象再次发生,对无正当理由拒不缴纳社会扶养费的人员,要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一次交清确有困难的,签订分期缴纳保证书,把教育与惩罚结合起来,力争使全乡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7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计划

“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是中国计生办会和人口福利基金会提出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主要内容,我们根据此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合作,积极开展“生育关怀活动”

2007计生协根据县计生局提出工作实施方案。首先,由县妇联、城关办牵头组成,计生协制作“生殖保健服务卡”实行凭卡服务的方式对县城居住的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以及城乡结合部行政村的2000名育龄妇女进行生殖保健服务。其次,外援办和县妇联牵头组织,并对农村享受外援项目小额贷款的育龄妇女、县妇联确定为“母亲水窖”的项目户、计生协“幸福工程”项目户、武警扶助户、民政部门的军烈属等7000名育龄妇女发入优质服务卡、计生协凭卡进行生殖保健服务。再次,由县妇联、扶贫办牵头组织,计生协对持有整村推进的扶贫工程项目部分村和全县八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卡的3000名育龄妇女进行生死保健服务。通过对12000名育龄妇女开展生殖保健服务,各乡镇要做好,宣传和召集工作。

二、分类指导,推动基层协会建设有新发展

根据县委、政府对计划生育有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计生局的工作思路。2007计生协:一是抓好两个项目建设,即:“开展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和“开展关怀育龄群众家庭救助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提高贫困母亲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加强村级服务室和计生协中心户合二整一工作,借鉴花马池镇东村合二整一的工作方式,这样新型做法为群众提供学习、娱乐保健一体化有效服务。

三、加大力度,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2007年,我们首先抓好节日宣传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其次,抓好“关爱女孩”宣传活动计生要经常性地督促指导乡、村级计生协开展宣传工作,利用节日集市贸易日举办形式多样地“关爱女孩”宣传活动。

四、强化管理,做好“幸福工程”项目的动作

2007确定了实施“关怀贫困家庭项目”目标:一是计划利用盐兴公路、307国道等有利条件,按照群众性、区域性的特点,积极抓好警民共建计生项目和“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示范点2-3个,用有限资金建项目为主题,“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为了依托。利用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及广大育龄妇女,力争把这几项目工程办成我县计划生育的民心工作。同时要加大项目款的监管力度或资金到期的回收工作。

五、求真务实,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2007,各乡镇计生协要按照市、县计生协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村级计生协的监督工作,制度要规范化、会员要责任化、充分发挥会员的积极能动作用,要利用“一表、一卡、一册”即:“会员花名登记表“,会员帮富卡、会员联系册。完善落实协会的各项制度,在“幸福工程”项目和“妇女发展”项目的管理上加强会员联系活动,发挥“三结合”的作用,要使协会真正成为勤政为民团结协作的集体。以推动我县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2007年业务工作安排

2007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指针,以降低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攻破三个难点,抓好四个项目,夯实五项基础,确保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多孩超生率控制在0.5%以内,合格村创建率达到75%以上。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创建全区计划生育先进县这一目标,全县上下要齐心协力,努力探索,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力争使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快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步伐。要在自治区优质服务先进县评估验收的基础上,严格对照35条标准,及时查漏补缺,坚持软硬件一起抓,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二是加大计划生育“一无”乡镇创建力度。按照规划,从2006年开始分三年全部实现计划生育“一无”目标。争创“一无”既要学习创建的“一无”乡镇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本乡镇工作实际有新思路,新办法,新进展。已经创建“一无”的要在巩固和提高上下功夫,防止滑坡。没有进入创建计划的要加大工作力度,为下一步创建“一无”夯实基础。

(三)攻破三个难点。高度重视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纯女户绝育、流动人口管理三个难点工作,集中精力,实现新突破。有效解决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问题。严格《再生育证》的发放程序,坚持证怀孕,坚持生育,无正常理由进行引产手术的几家监等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B超设备以及能进行引产手术的几家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严禁非医学增压风机 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加强公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加大纯女户绝育力度。纯女户绝育工作事关“一无”乡镇创建的成败,创建和巩固“一无”的乡镇,要狠下功夫,确保纯女户绝育率达到90%以上,其他乡镇充实县人口计生局流动办工作人员,提高对流动人口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坚持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公正、公平、公正对待,诚心诚意服务,保证流入人口的持证率、审验率达到90%以上,服务率达85%以上,流出人口孕情、环情反馈率达到90%以上。积极协调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形成经常性管理机制。要协同当地派出所保证每月有三天对流动人口进行排查摸底上门服务,制定流动人口“三查”实施方案,确定王乐井乡为试点乡镇。

(四)抓好四个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项目万元,年内完成乡镇中心服务所的建设;争取少生快富项目户150户,落实项目资金万元;通过项目带动,社会扶持,使更多的计划生育家庭经济上得到落实实惠,生活上得到保障。

(五)夯实五项基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按照“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思路,深入开展以“关爱女孩行动”为主题和“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线的宣传教育活动,及时调整充实“关爱女孩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关爱女孩行动”实施方案,举办全乡“弘扬婚育新风”,注重关爱女孩,建设和谐生育文化大型活动,集独生子女运动会,计划生育文艺会演奖励扶助发放,少生快富展示等内容为一体。各乡镇计生办要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要以提高已婚育龄妇女节育措施落实的及时率和有效率为切入点,走知情选择与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相结合的路子。抓住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机遇,要搞好村服务室与计生协会员之家的有机结合,发挥协会作用,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计生服务站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每半年举办1期培训班,加强岗位练兵活动。坚持依法行政。要加强“一法三规”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举办培训班,切实解决计生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突出问题,增强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自觉性。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程序,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依法建立信访工作,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制、案卷评查及评议考核等依法行政制度克服随意性。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争取足额到位。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乡统计及村级宣传员的培训力度,完善村级各种档案和台帐,建好乡级育龄妇女信息化建设。要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运用年内完成乡计划信息化建设。要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统计抽查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思想好、作风硬、懂业务、会管理”的要求,加强培训,提高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重点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能力。要充分利用全国计划生育“三千人才培训工程”的机会,争取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外出培训深造,全面提高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水平。

王乐井乡人口和计划生育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7

笔者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和布局结构的发展变化, 对四个亚结构发展变化的历程、趋势及特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该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以及1998-2007年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并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对这些变化和特点进行了归因分析, 同时也指出了高等教育结构变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一)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选取“1988-1997、1998-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 (含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各层次之间比例;各层次增长率”等作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的主要指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

1. 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大幅扩张, 具体表现在:

(1) 1998-2007年,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招生规模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 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增幅较大 (见图1) 。

(2) 在总体规模不断扩张的大趋势中, 各层次的增长幅度并不相同。专科生层次规模增长最快 (招生总增长率559.30%, 年均增长率23.31%) , 其次为研究生层次 (招生总增长率520.11%, 年均增长率22.47%) , 最后是本科生层次 (招生总增长率331.91%, 年均增长率17.65%) 。综合考虑招生增长率和招生数, 1998-2007年高等教育规模主要增长点在专科层次。

1998-2001年, 各层次的年均增长幅度均远远高于10年的平均水平 (3年总增长率147.38%, 年均增长率35.24%) 。专科层次规模仍然增长最快 (年均增长率44.58%) , 其次仍为研究生层次 (年均增长率34.66%) , 最后是本科层次 (年均增长率28.38%) 。1998-2001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发展的快速时期。

(3) 各层次规模增长走势。1999-2001年, 各层次招生均呈现大幅增长;除研究生招生在2003年又出现快速增长之外, 2002-2004年, 各层次招生相对放缓。2005-2006年, 各层次招生增长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2007年本科生增长幅度略有提升, 专科生招生首次出现负增长 (图2) 。

2. 各层次比例关系变化。

从1998年至2007年, 各层次之间的结构比例也一直在变动。其中, 变化最大的是专本比例。以年度各层次招生数计算, 10年间, 专本比增长了52.65%。研本比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增长了43.52%。专∶本∶研从1998年的65.91∶100∶10.34变化为2007年的100.61∶100∶14.84, 由于专科层次招生数增幅较大,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重心下移。

3. 分科类的层次结构变化。

研究分别选取了1998年、2007年不同学科门类各层次招生比例作为分析样本, 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发现如下发展特点 (图3、图4) : (1) 不同科类本科与专科层次的比例关系变动较大。医学、农学、工学、教育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专科层次比例增长速度和幅度较大, 本科层次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文学、法学、经济学等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的专科层次比例呈现不同程度上的缩减, 本科层次比例呈现不同程度上的增长。 (2) 硕士生均呈现不同程度上的增长趋势;博士生层次变动不明显。 (3) 就2007年的数据来看, 部分应用性学科的培养层次重心仍然偏高, 例如农学的研究生层次发展速度较快, 占各层次比例13%, 本科生层次占45%, 而专科生层次扩充较慢, 只占42%。

4.1998-2007年与1988-1997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

(1) 相较前10年, 1998-2007年高等教育各层次增长幅度显著提高, 其中, 本专科层次增幅均比较显著。相较于前10年, 后10年属于跨越式发展 (图5) 。 (2) 从前后10年各层次比例发展变化看, 1988-1997年的专本比曲线波动较大, 而后10年则基本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图6) 。

5. 通过以上分析, 最后得出层次结构研究基本结论。

在1998-2007年间: (1) 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规模均实现大幅扩充。1999-2001年各层次的急速发展是一种规模和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开始, 各层次规模增长速度出现放缓。10年间, 各层次规模增长的幅度和趋势表现出差异性。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在绝大多数时间段内的增长幅度大于本科教育。 (2) 各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专本比大幅提升, 研本比也有较大幅度提升。总体来看, 由于专科招生数比例的显著增长,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在下移。 (3) 不同科类的层次结构表现出: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人才培养的重心出现上移, 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人才培养重心出现下移。 (4) 与1988-1997年相比, 1998-2007年在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急速扩张的条件下,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波动较为平缓。

(二)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

选取了1998-2007年普通高校数、公办高等教育机构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成人高校数及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报考、高等网络教育、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作为研究指标, 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数据包括学历文凭、高职和独立学院的数据总和, 普通高等教育数据中未含成人高等教育数据。

1. 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1) 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同走势。1998-2007年, 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一直在增长 (机构数由1998年的1022所增长到2007年的1908所, 在校生数由360万增长到2004万) , 而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一直在减少 (由1998年的962所减少到2007年的413所) , 虽然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数量经历一些波动, 但却一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从1998年的282.22万增长到2007年的524.16万) (图7、图8) 。

(2) 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走势。1998-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数总增长率为86.69%, 年均增长7.18%, 在校生数总增长455.58%, 年均增长20.99%;1998-2001年, 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数年均增长6.23%, 低于10年平均水平, 而在校生年均增长率为28.1%, 高于10年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数总增长-57.07%, 年均增长-8.97%, 在校生数总增长85.73%, 年均增长7.12%。普通高校在校生出现急速增长, 普通高校机构数与成人高校在校生数呈现稳步增长。成人高校机构数出现负增长。

2. 网络高等教育、高等自学考试发展规模。

网络教育的统计数据是从2002年开始的, 2002-2007年, 网络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出现急速增长, 从2002年的108.22万人猛增到2007年的310.48万人, 总增长186.9%, 年均增长23.47%。1998-2007年的高等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的变化比较复杂, 1998-2000年出现快速增长, 随后从2001年开始缓慢下滑, 出现负增长;10年总增长率-19.02%, 年均增长-2.32%, 1998-2001年总增长12.67%, 年均增长4.06%。总体来看, 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较好, 而高等自学考试则有日益缩减的趋势。

3. 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1) 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趋势。1998-2007年间, 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数和在校生数的绝对值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数在增长的同时呈现不同幅度的波动, 以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在2003-2005年间的变化最为明显。相对来讲, 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图9、图10) 。

(2) 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增长趋势。公办高等教育机构数从1998年的997所增长到2007年的1293所, 年均增长2.93%。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从1998年的325所增长到2007年的615所, 年均增长7.34%。因此,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公办高等教育。公办高校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340.99万增长到2007年的1654.77万, 年均增长19.18%;而民办高校的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19.80万增长到2007年的349.69万, 年均增长37.58%。因此, 民办高校的在校生数增长幅度也高于公办高校。

4.形式结构研究基本结论。在1998-2007年间: (1) 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数与在校生数、高等网络教育的在校生数、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增长速度较快, 成人在校生数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自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成人高校数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减少趋势。 (2) 公办高校的机构数与在校生数、民办高校的机构数与在校生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 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数与在校生数增长幅度较大。

(三)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科类结构中, 笔者选取了1998-2007年分学科的在校生数, 各学科门类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1998-2007年普通高校分学科本专科专业点数, 各学科门类专业点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等作为研究指标。

1. 各学科不同的增长走势。

1998-2007年, 各学科在校生人数绝对值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各个学科增长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计算1998-2007年各学科在校生数增长率, 可以看出, 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 其中, 经管类在校生规模增长幅度最大;而理论性强的基础性学科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在校生年均增长率由高至低的学科排序依次为: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哲学、历史学 (图11) 。

2. 各学科发展比例。

通过计算1998-2007年各学科在校生占所有学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可以看出, 工学、理学、农学、历史学等学科在校生比重出现下滑, 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学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就当前比重来看, 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的在校生数占所有学科在校生的比例较高;其他学科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 (图12) 。

3. 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点的学科分布变化。

1998-2007年, 专业布点数按照增长率从高至低依次为: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医学、法学、工学、理学、农学、历史、哲学 (图13) 。2007年, 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点的学科分布显示:工学专业布点数最多 (20413个, 占所有专业点数的33.67%) , 其次为经济学和管理学 (15824个, 占所有专业点数的26.10%) , 再次为文学 (10111个, 占所有专业点数的16.68%) 。历史学与哲学在1%以下, 其他学科的专业布点均为1%-10% (图14) 。

4.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数地区分布趋势。

通过对2005年普通高校开设本科专业数按总数进行地区排序, 可以看出, 开设数量排在前几位的专业在各地的排序情况基本一致。它们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文学类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 管理学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

5. 科类结构研究基本结论。

在1998-2007年间: (1) 各学科规模均呈现增长趋势。 (2) 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 其中, 经管类在校生规模逐年增长幅度较大;而理论性强的基础性学科的发展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 (3) 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文学的在校生与专业布点数在所有学科中占的比重较大。 (4)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数地区分布情况说明, 少数专业在各地区的发展速度均较快。

(四)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关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笔者选取了31个省市地区 (东、中、西部) 1998-2007年普通高校数量、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数量作为研究指标。

1.1998-2007普通高校数量地区间差距变化。1998-2007年普通高校数量地区布局特征: (1) 2007年和1998年比, 总体上看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呈现不同程度增长, 年度间增长速度不一。全国普通高校各地平均数量从1998年33所发展到2007年61.5所;10年间总增长了0.87倍, 年均增长6.4%;其中, 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度是2001和2002年, 增长速度分别为17.7%和14%。 (2) 普通高校基数较大地区继续在数量上领先, 基础较小地区仍居全国后列 (江苏、山东、广东基本处于前3位, 西藏、青海、宁夏大部分年度居于全国后3位) 。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标准差10年来增大了73.5%, 表明各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加大。 (3) 基数较大地区的普通高校数量增长速度较慢, 基数较小地区的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数量增长速度较快的前3位是安徽、海南和宁夏;数量增长速度较慢的前3位地区是吉林、北京和辽宁) 。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变异系数10年间减小了6.9%, 表明各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在逐渐减小。 (4) 东、中、西部地区10年普通高校数量分别增加了394所、274所和218所, 东部增长最多, 中部次之, 西部地区增长最少。总体来看, 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普通高校数量比例稳定, 一直保持在1∶0.7∶0.55的水平。

2.1998-2007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变化。1998-2007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10年变化特征: (1) 1998-2007年总体上各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持续增长, 年度间增长速度不同。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省 (市、区) 平均数量从1998年11万人发展到2007年60.8万人;10年间总增长了4.73倍, 年均增长18.7%;其中, 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度是2000和2001年, 增长速度分别为36.1%和29.3%。 (2) 普通高校在校生基数较大地区继续保持数量上的优势, 基数较小地区仍居全国后列 (江苏、山东和湖北基本居全国前3位;西藏、青海、宁夏地区一直处于全国后3位) 。各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标准差10年来增大了4.8倍, 表明各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在加大。 (3) 基数较大地区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增长速度较慢, 基数较小地区增长速度较快 (最快的前3位是江西、海南和山东;最慢的前3位地区是北京、上海和辽宁) , 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变异系数10年间一直在0.6左右, 表明各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基本稳定。 (4) 东、中、西部地区10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分别增加了63万、65万和27万, 分别由1998年的15万、13万、6万人扩展到2007年的78万、72万、33万人;总体上东、中、西之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比例略有变化, 由1998年的1∶0.86∶0.41变为1∶1∶0.43, 中部地区在校大学生数量相对比例有所加大, 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数量相对比例也略有增加。

3.1998-2007每10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变化。每10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10年变化特征: (1) 1998—2007年全国各地区总体上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持续增长, 年度间增长速度不同。全国每10万人口在校生平均数量从1998年3.6人发展到2007年21.1人;10年间总增长了4.9倍, 年均增长19.5%;其中, 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度是2005年, 增长速度为53.3%, 其次为2001和2002年, 增长速度分别为26.3%和25.4%。 (2) 每10万人口在校生基数较大地区一直保持数量上的领先, 基数较小地区总体仍居全国后列 (北京、天津、上海一直居前3位, 贵州、青海、云南、西藏基本徘徊在全国后3位) 。各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的标准差10年来增大了2.2倍, 表明各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在小幅加大。 (3) 基数较大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基数较小地区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最快的前3位是江西、河南和山东;最慢的前3位是上海、北京和辽宁) 各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的变异系数10年来共减小了45.7%, 表明各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 (4) 东、中、西部地区10年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分别增加了23、17和13人, 分别由1998年的6、3、2人发展到2007年的29、20、15人;总体的东、中、西之间的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比例略有变化, 由1998年的1∶0.47∶0.36变为1∶0.7∶0.51,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都有增加, 地区间比例趋向合理。

4.2007年“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分布地区间差距。2007年全国各地区“985工程”高校的数量来看, 平均全国各地区有“985工程”高校1.26所, 在全国地区总体分布比较集中。北京8所、上海4所合计12所, 占据“985工程”高校总量的1/3;湖南、陕西各3所;广东、江苏、天津、四川、山东、辽宁、湖北各有2所;黑龙江、重庆、福建、吉林、安徽、浙江、甘肃各有1所;而海南、西藏、云南、新疆、广西、宁夏、山西、贵州、河南、内蒙古、江西、青海、河北13省区没有“985工程”高校。

从2007年全国各地区“211工程”高校的数量来看, 平均全国各地区有“211工程”高校3.55所, 在全国各地区总体分布比较集中。北京 (24所) 、江苏 (11所) 、上海 (9所) 、湖北 (7所) 、陕西 (7所) 的“211工程”高校共58所, 5省市占据了“211工程”高校总量的一半多;四川5所;黑龙江、广东、辽宁各4所;天津、湖南、吉林、安徽、山东各3所;重庆、福建、贵州各2所;海南、西藏、云南、新疆、广西、宁夏、山西、浙江、河南、内蒙古、江西、青海、河北、甘肃14省区只有1所“211工程”高校。

5.布局结构研究基本结论: (1) 1998-2007年, 全国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万人口在校生人数总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 (2) 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 基数较大地区在数量上继续保持领先, 基数较小地区总体仍居全国后列。 (3) 各地区的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绝对差距不同程度增大, 但相对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基数较大地区在数量上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而基数较小地区在数量上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4) 全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总体上持续增长, 梯队层次明显, 上海、天津、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数较小地区毛入学率提高较快。 (5) 全国“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 总体分布比较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地区, 近年来西部高校能级水平有所提高。

二、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制度分析

(一) 分析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理论视角

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可以从多种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如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新制度理论等, 但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要求通过制度来解决, 社会与高校的诉求、期待也要通过制度来解决。

制度, 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 也是制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诺斯 (North) 曾经对制度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 他认为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 制度是一种人为制定的限制, 并用以约束人类的互动行为[1]。但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因此, 制度变迁是在不同利益主体博弈中发生的。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 有三种力量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即政府、市场和大学。按照主导力量的不同, 高等教育改革可分为三种模式, 即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大学主导型。不同主导力量在进行利益博弈时促进了制度的替代与新制度的生成, 这就是制度变迁。诺斯认为, 制度变迁是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 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和诱因来看, 制度变迁方式可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2]。从1998-2007年这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看, 政府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大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是一部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所以, 笔者从制度的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影响。

(二) 1998-2007年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容及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在于转变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制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1998年以来, 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 意在解决条块分割、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问题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正确处理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 改革部门办学管理体制, 淡化和改变单一隶属关系, 变“条块分割”为“条块有机结合”;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扩大省级政府统筹权;改善和加强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这一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 与过去的中央与地方权力转移不同;二是给高等学校相当的自主权, 这些自主权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这些建立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新体制, 形成了中央、地方、社会、高校四个利益主体。这四个利益主体的目标虽然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它们之间在利益分配上形成了博弈。由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来看, 制度变迁常常是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相伴的, 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种是“制度落后于规模的扩张”;一种情况是“制度先于规模的扩张”, 如在美国南北战争后, 美国赠地学院的建立,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一种情况是在制度变迁中规模得到扩张, 中国在1998-2007年的发展属于这种情况, 这期间既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制度变迁的快速期。所以, 我国近10年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是在高等教育规模适度扩张的大变化进程中产生的。

(三)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

1. 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阿什比把美国的赠地学院看作是制度上“突然变异”。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 也有类似的“突然变异”, 虽然并非“突然”, 但也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变异, 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它对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国家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但真正快速发展是在扩招之后。1999年1月, 教育部、国家计委《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同时, 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给地方, 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3]。

2. 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形式结构。

办学体制是国家规范高等教育办学行为的体系和制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为适应经济体制这一重大变革,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开端。

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是经历长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而逐渐纳入办学体制内的。由民间单位和社会团体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起的民办高等教育, 走的是渐进的、体制外增长的道路, 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先后经过了“有益补充”、“组成部分”、“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 从非学历教育发展到学历教育、从学历教育的试点到在全国扩散、从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1993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并审批4所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 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等学校才正式开始出现。但这段时间的政策波动比较大。1998年以后, 随着《高等教育法》 (1998)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2) 等重要法律、政策的颁行, 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逐渐得到确认和巩固。

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是在原有的公立教育制度环境下生成的, 由于路径依赖和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 政府的政策调整不免会引起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一定波动。但总体来看, 1998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规模逐渐扩大, 在规模增量上超过公立高等教育, 同时民办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和公立大学按照新模式举办的独立二级学院逐渐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主流, 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的发展重心发生转移,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 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接点,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高等学校应有设置学科和专业的权力。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 中央采取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 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重复办学、重复设置、“小而全”等问题, 优化了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体制变革, 使高等学校成为利益主体一方, 并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对学科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权的情况, 应该说, 高等教育体制变迁后的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上反映出对人才需求的信号, 成为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确定培养规格的重要基础和导向。但由于市场的波动性、盲目性及信息不对称, 造成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上的一哄而上, 出现“热门过热”、“冷门过冷”的情况。另外, 由于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学校自身的冲动性及内部约束机制的不健全, 使一些学校追求综合化及大而全, 也造成学校盲目发展一些学科专业。此外, 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高校低成本扩张, 也造成学校有什么条件上什么专业、哪个专业成本低上哪个专业的情况等。

4. 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地区布局结构。

1998年以来, 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 意在解决条块分割、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问题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00年, 高等职业学校的审批权和专科招生计划权下放给省级政府, 与此同时, 一批原中央部门所属的高校逐步划转或共建, 地方统筹管理高等教育资源的权力扩大, 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格局基本形成。经过10年的努力,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两级办学, 中央为主”发展到“三级办学, 两级管理, 以省为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 以省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下,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地方划转院校多, 如江苏、辽宁等;有些地方划转院校少, 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2) 以省统筹为主的管理, 地方政府责任和权力加大, 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一方, 有强烈的发展冲动, 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地方发展压力加大, 于是建立新校、学校升格以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其结果, 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减少了, 但是盲目升格、盲目建立新校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质量不高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3) 以省统筹为主的管理, 使划转到地方的原部属院校, 从过去为全国服务为主转为以服务地方为主, 在全国的优势逐渐减弱, 甚至在中央政府的视野中被边缘化, 这部分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原有行业特色优势作用也值得关注。

(四) 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几个问题

1.高等教育体制变革是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 这一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制度变迁过程中, 由于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也对高等教育结构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政府的职能未充分转变, 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不健全;高等学校自主权尚未落实到位, 高等学校发展冲动较强烈, 但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健全;以省为主的管理可以调动各地方的积极性, 但如何统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机制尚未解决;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中, “赞助性”支持多, “竞争性”支持少;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中央、地方政府、高校、市场四个主体决策的重要因素。

2.根据制度理论, 制度对组织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组织为取得“合法性”, 常常要适应制度的要求, 这就造成组织“同质化”和“同形化”。制度环境和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是影响高等教育结构趋同的重要因素, 如“官本位”与“行政化”的文化影响及制度设计;缺乏鼓励各个层次办出一流的机制;评价中常常是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高校, 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高校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36.

[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74.

远程教育学院2007年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计划 篇8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市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构架区域性居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推进罗阳镇学习型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罗阳镇政府关于2008——2012年间社区教育工作的要求,对学习型社区及居民终身教育工作制订如下规划。

一、现状与背景

罗阳镇社区教育中心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我中心开始全面推行社区终身教育,并逐步建立了社区终身教育工作体系。具体表现在:

1、现代学习型社会社区大教育观的建立,使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终身教育思想正在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教育社会一体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学习型村庄正在发展。

3、社区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初步完善,促使全区社区教育活动逐步向全员性、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及全过程发展,并开始做到“八个相结合”:即社区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与文化、体育、科普教育,与老龄工作,与社区服务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4、罗阳镇社区教育中心是市级重点成人教育学校,形成以“罗阳成教校”为骨干的社区教育格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与支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活动,逐步建成与文明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体系,为提高市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社区学习氛围。

三、罗阳镇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框架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到2012年前后,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社区环境学习化的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

(一)国民素质目标

1.在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全镇在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左右,其中新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以上。

2.每万人口大学文化程度人数。2008年镇区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提高到400人以上。

3.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2011年镇区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提高到120人左右。

(二)学校教育目标

教育事业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1.学前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满足学前幼儿入园需要。学前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

2.九年义务教育。限时按标准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适龄人口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及15周岁人口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具有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技术条件。

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以上。18-35周岁的户籍青年到2012年完成成人中学、成人中专的课程,达到同等学历。

(三)社会教育目标

健全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企业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等在内的社会教育制度,形成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

1.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健全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网络,分层次组织业务轮训或专题研修,全区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人均接继续教育时间逐步提

高到80学时以上。

2.企业职工教育。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教育。推行上岗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制度,新上岗及转岗人员普遍接受岗前培训。职工每个人均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在60学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学习型企业。

3.农民教育。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健全区、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建设一批农村远程教育示范区。

4.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加强公共图书馆、广场、公园等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广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各村设立教育专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休闲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组织老年人参加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学习活动。

5.家庭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子女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家庭中普及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和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引导家庭购书、订报或全家参与休闲旅游活动,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内涵。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加入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网络学习。

6.学习型社区建设。要按照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社区化培训。各镇(街道)要抓一个典型,搞实验,认真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社区教育实验范围,采取以学生带家长的方式,有效地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各镇(街道)要结合自身实际,重点联系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机关、企业、村(小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形成各自的特色。充分发挥特区人才,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快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逐步构建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通过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村(小区)等学习型组织,加快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开展社区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开展社区教育总的原则是:整体设计,系统优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经过试验,分步推进。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加强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宣传,充分认识提高社区成员素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宣传社区教育的做法与要求,明确社区内的单位与成员的权力与义务;宣传党和国家领导对终身教育的高度重视,明确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不断完善。

建立起与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系统,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以职业资格认定为主的行业与企业教育系统;以公民素质(主要是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生活教育)提高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以电大、自考、网络教育为主的开放教育系统。教育系统首先要相互开放,并同时向社会开放。做到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社区文化资源向学校及全社会开放。沟通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科普、社区体育、社区舆论综合发展,建设社区文明。从实际出发,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城乡及各类人员的成人教育网络。

(三)加强领导,理顺工作关系。

党委和政府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体现社区建设及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社区对教育的重视与依靠,体现社区对教育的人财的投入,体现教育社会化。

五、工作步骤与重点实验项目

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与生活质量,近期目标是学校与社区双向开放,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满足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中远期目标是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社区教育进入良性循环,迈入学习型社会。

(一)2008-2009年为准备启动阶段

着重做好总体策划,制定方案,培训干部,建立机构及宣传发动工作。成立罗阳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协调区域教育资源,组织、指导、检查社区教育工作。村设一名社区教育负责人。形成镇、村两级管理。重点抓好学习型家庭的建设,以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学校与社会的渠道畅通,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面向社会全体的大教育体系,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各个年龄段的成员提供各类不同的社区教育。

(二)2009-2011年,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重点项目如下:

1、建成一批学习型村、学习型企业。全镇50%的家庭达到国家学习型家庭的标准,全区30%的村、企业实现这一目标,70%以上的单位和家庭成为学习型组织。

2、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区信息化步伐,推动社区信息宽带网进入家庭,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并逐步建成网上教育超市。

3、建成一批比较规范的行业性教育基地。规范本行业员工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同时也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从而为全区其他行业做出示范。

4、以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吸引社区成员学习。加强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实行弹行学制、学分制、宽进严出,自主确定招生规模,放宽入学的年龄限制,大面积地提高外来青工的文化素质水平。

5、切实抓好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健全城乡联动的老年教育网络,办好老年教育班。充实培训内容,主动参与社区内的转岗就业培训工作。

(三)2012年基本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重点工作如下:

1、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开放度。首先,所有的学校向社会开放,在社区教育机构协调指导下,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区教育作贡献,为市民接受终身教育提供方便。其次,包括图书馆、影剧院等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也要向学校开放,为在校学生接触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

2、全镇14村全部形成终身教育的体系框架,形成以镇社教中心为龙头,村学习指导站为中介,居民家庭为基础的镇社区学习网,并有效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中心的远程教育资源,依托社区教育网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罗阳成校建设,使之成为辖区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主要基地;对户籍本地青年实施职前综合技能培训,确保每位青年获得一项以上职业技术资格。

3、继续推进镇区居民中就业人员的初、高中文化补习教育,18-35岁户籍青年90%以上完成12年教育达到成人高中或高中文化水平。

4、全面展开“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力争90%的家庭、90%的居委会、90%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入“学习型”达标行列。

5、形成一批典型的终身教育师资队伍及志愿教育者特色示范教育基地。

上一篇:2024水平二教案下一篇:会议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