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升旗制度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升旗制度(推荐9篇)

学校升旗制度 篇1

1、根据《国旗法》有关规定,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由学校德育领导、政教处、团委负责实施。

2、升旗仪式基本程序见附件。

2、原则上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参加升旗仪式。应该参加升旗仪式而不能参加者,应向有关领导请假,无故不到者,按不参加学校集会论。参加升旗仪式迟到者,按参加学校集会迟到论。学校将由当天值班人员做好考勤记载(升旗仪式开始后三分钟内为迟到,三分钟后为旷)。

3、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升旗仪式。无故不参加升旗仪式者每人次扣除班级考核分数一分,迟到者每人次扣半分。学校将由当天值日教师与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并做好记载。

4、升旗仪式中要求全体人员列队迅速整齐,服从指挥。

5、校团委负责升旗仪式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升旗仪式规范顺利进行

6、全体人员在仪式的过程中应严肃认真,仪态庄重,遵守纪律;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做与升旗活动无关的任何事情。升国旗时要立正,对国旗行注目礼。迟到人员应自觉就地肃立,面对国旗行注目礼。

7、国旗下的演讲由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内容由团书记负责确定;讲话稿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语文教师负责内容审核。讲话人由各班班主任负责挑选、培训,每班负责一周,按年级轮换的顺序进行。讲活内容应结合教育内容、结合学校形势、结合学生实际,学校政教处、团委负责收集讲话资料。

8、一周校情通报由学校值周教师通报,值周教师要求事先做好准备。

9、升旗仪式暂定于每周一早上早操时间举行,如遇恶劣天气不能举行升旗仪式活动,或者以后随学校作息调整需要变更升旗活动时间,学校将另行通知。

升旗仪式流程

第 周

一、集合整队

“全体立正!向前——看!”第 周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旗手准备。

三、升旗

仪式进行第二项:

1.“升国旗、奏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 2.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齐呼:“时刻准备着!” 3.请跟我读: “我们的校训是: 我们的校风是: 我们的学风是: 4.“礼毕,稍息!”

四、仪式进行第三项:国旗下的讲话

“下面请 班 同学为我们作国旗下的讲话,掌声欢迎!”

五、仪式进行第四项:值周小结

“接下来,有请上周值周领导 老师小结上周情况,请大家欢迎!”

学校升旗制度 篇2

学校制度的宏观运行包括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实施(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遵守)、制度监督机制、制度的实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制度文化包括两个层面:制度、制度意识。制度意识是制度主体关于制度客体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是制度文化最内在的深层因素,在结构上分两个层次:制度心理(感性认识)和制度思想体系(理性认识)。

一、学校的制度建立与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校制度文化的制度层面应当包括国家或政府机关所颁布的与学校及其成员直接有关的法律、章程、守则和规定,如《教育法》、《教师法》、《教师工作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也应当包括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规章制度、惯例及仪式等。

1. 就学校的“制定法”而言,从制度程序上讲,要充分发扬师生民主,倾听师生意见

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要来自于学生,经过学生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关于教师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要来自于教师,然后经过教代会表决通过。这样师生有了来源自己又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更易于自愿遵守。这个过程是一个充分民主的过程,也是培养师生制度意识的过程。

2. 从制度的原则和内容上看,应当立足服务于每位师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关注每位师生的快乐及相互传递快乐的过程,关注每位师生潜能的挖掘,关注教育教学的细节,重点是细节的深化,体现制度的价值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兼顾创新、全面与开放,体现团队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包括“青蓝工程”、“师德标兵”、“优秀党、团员”、“优秀教师”、“校园之星”、“例会制度”、“优秀教师研究课制度”、“名师工程”、“学生自律手册”、“教职工自律手册”等等。这样的制度,体现着人本价值,有利于制度主体(师生、干部)对制度的遵守,有利于制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实现。

3. 应注意制度的系统化

制度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施行的制度文件进行归类、整理和编纂,使之集中并做一系列整合工作。它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制度汇编,二是制度编纂和修订,三是制度清理。前两种是基本方法。制度汇编是把学校已经施行的制度文件按照一定的日期或标准进行系统的排列,汇编成册。制度编纂和修订是指对散见于不同制度文件中的属于同一个问题的归类,进行审查修改、修订补充,编纂成具有完整结构、统一的制度文件。制度清理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制度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制度效力的活动。以上这些活动是制度主体对制度客体的认知,有利于制度主体制度意识的培养。

二、学校制度的实施与制度意识的培养

1. 学校制度的执行

学校制度的执行要有适合的环境,内部环境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需要有制度意识,外部环境是指管理者运用人文精神与被管理者共同创造出的和谐的氛围。

(1)在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中,坚持用正确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和教育学生,努力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热情关怀,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把教师的关怀送给每一位学生。

(2)在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中,尊重教师,发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尊重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努力形成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氛围,让学校充满生气和活力,充满温情和激情。

(3)在领导干部管理制度的执行中,领导要尊重下属,鼓励和支持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开展民主生活会,使领导干部从严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形成领导干部读书制,让干部在自我提高中不断“充电”,提高个人素养和领导素质。

(4)在制度执行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融合起来。任何制度的执行只有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真正彰显制度的公正。尤其是在职称评审、聘任、评优树先、助学金发放等师生关心的问题上,要实行回避制度、公示制度等,阳光操作,公开透明。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学校领导者要积极为每位教师搭设学习、科研和展示的平台,努力为每位教师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其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其在这个平台上秀出自己的风采,炫出自己的个性,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心态关心学校,投身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寻找公开课的机会,为晋升职称的教师提供机遇,为优秀教师联系教研员,为“充电”提供“电源”为有条件参加各类比赛的教师创造条件,拓宽发展的空间,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的管理者还要针对教师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特点实现分类指导,注重培训实效,关注教师的真实需要,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个人生活的情感、需求和生命体验,运用价值引领机制,激发其内在动机。

(5)制度执行的其他条件———和谐。和谐环境是师生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谐是师生发展的最佳运行状态,以制度的实施凝聚精神,以精神凝聚风气,抓学习,抓教风,抓思想,抓纪律,提士气,构建学习型学校。学校管理者应注重换位思考,想他们所想,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鼓励教职工积极进取,营造和谐氛围。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大家没有压力,没有顾虑,有的只是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循序渐进的有序规程,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2. 学校制度的遵守

(1)“守法”。

管理者要带头“守法”,要深谙“人文管理的艺术”,懂得管理不是简单地用冷冰冰的制度驭人的过程,而是用人去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在制度意识中嵌入人文管理理念,坚持“刚柔相济,目中有人,尊重人格,情感凝聚,注重文化,仁者爱人”的工作原则。被管理者也应有心理回应,学会换位思考,有主动“守法”的制度意识。因此,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术和人格为基础树权威,强调为人服务讲法规,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作用,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完善,努力改变工作作风,平等待人,以理服人,有意识地培养被管理者的制度意识。

(2)“违法”。

学校对违反制度者设置“热炉”,以批评教育、谴责、惩罚等方式增加其违反制度的成本,维护了学校制度的权威,教育了制度的主体,使之增强了制度意识。

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不仅发挥了制度的作用,实现了制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制度主体的制度情怀,增强了对制度的理解和自觉,使制度的遵循成为了制度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要求。

三、学校制度监督机制与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制度监督机构,如纪检委或纪检组,监督学校制度的执行,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既能保证学校制度的有效执行,又能培养和提高制度主体的制度意识。

学校升旗仪式的价值回归 篇3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正式颁布,升旗仪式逐渐走进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并且按照规定以每周一次的既定频率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的仪式以它独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方面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学校升旗仪式的“形式化”趋向,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了一所德育工作开展较为出色的学校——重庆市北碚区C小学南校为个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参与式观察。

一、 C学校升旗仪式的基本模式

按照《国旗法》的相关规定,升旗仪式的程序都是按照“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这四个环节展开的。C学校的升旗仪式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阶段性的发展需要而展开的。根据笔者的观察,并结合自己在该校担任德育主任助理的实习经历,对升旗仪式的基本环节进行如下总结:优秀个人表彰——升、护旗手简介——上周旗手传交国旗——出旗奏乐——升旗敬礼奏国歌——上周常规量化考核评比——宣布本周文明常规训练重点——集体宣誓——唱校歌。

从以上升旗仪式的基本环节可以看出,C学校在《国旗法》固定升旗程序的基础上,对国旗下讲话的环节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并融入了阶段性评价环节。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针对上周常规评比结果进行表彰的环节,通过颁发“十佳阳光星”、“最佳五星班级”和“最佳年级组”的奖状,分别对优秀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其实质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个体、班集体和年级组一周以内的德育常规活动表现进行评估,强化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其次是集体宣誓环节,虽然只有一句宣誓口号,但教育意义重大。比如,某一周的宣誓口号是“热爱劳动,向着太阳出发!”分析宣誓口号的结构可以看出,其内容是将本周生活教育的重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融为一体,实现了学校升旗仪式的应然和实然状态的价值统一。还有集体唱校歌环节,校歌“是根据每所学校各自的特征量身制作,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它更是一种精神图腾,体现着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校歌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精神理想及核心价值观,是一类具有浓郁教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音乐作品”[1]。C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唱校歌的意义在于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学校的办学理念,认可学校的价值观念。

在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学校升旗仪式价值回归的关键在于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升旗仪式的相关环节。这就是C学校升旗仪式活动的出彩之处。

二、 学校升旗仪式的价值分析

1.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颁布《国旗法》并对中小学的升降旗进行相关规定的初衷在于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此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朴素情感。

升旗仪式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相比较于品德课等其他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升旗仪式自身具备仪式的共性——神圣性。“升旗手、护旗手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洁白的手套,相互行标准的队礼,从上周旗手手里接过平整的五星红旗。”[2]升护旗手对待国旗的严肃而敬畏的态度使得整个升旗仪式产生了神秘感,吸引着现场所有参与者对升旗仪式本身的关注,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对国旗及其他象征物的兴趣。其次,整个升旗仪式的操演过程类似于一场“表演”。从主持人宣布“上周旗手传交国旗,出旗奏乐(伴随着出旗曲)”,到“升旗敬礼奏国歌”,三大环节以音乐为辅助工具,伴随着一套完整的动作表演,这无疑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国歌和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被运用,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使得每个在场的学生都感受着国家的在场”[3]。同时学校升旗仪式试图恢复和重构历史记忆,“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这样的记忆无疑加深了所有仪式参与者对近代中国顽强抗争外敌的记忆,在庄严而神圣的升国旗仪式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学校升国旗仪式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强有力的载体。

《国旗法》制定的初衷和升旗仪式自身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校升旗仪式的根本价值在于使学生在升旗仪式中得到熏陶,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行为规范教育

当前家庭溺爱独生子女的现象数不胜数,因此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为规范教育是有必要的。在升旗仪式之前,大队辅导员或大队委员对升旗仪式的行为规范等要求进行说明,比如统一着装、举止要得体、面对国旗态度要庄重、不能嬉笑打闹等,这些要求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在短暂的升旗仪式过程中学会自制和自律,摒弃平时在公众场合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升旗仪式中去。

学校升旗仪式作为集体活动可形成“能量场”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了榜样示范在人们的社会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无法替代的作用。他认为“一切行为的形成都可以靠简单而直接的经验观察、模仿学习得来,最终获得行为内化”[4]。升旗手和护旗手通常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站在升旗台上本身就是一份独特的荣誉。因此,台上的升护旗手就成为台下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榜样。在升旗仪式这一特殊时刻,学生内心无意识地萌发了向榜样看齐的想法,并根据榜样的行为来调节和规范自身行为。而那些在升旗仪式场合作出不合时宜举动的学生在榜样和周围人的影响下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努力融入集体。仪式现场以榜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向榜样看齐”的能量场,无形中传递着“规范行为,争做先锋”的正能量。

当前家庭教育中行为规范教育的缺位和学校升旗仪式自身具备的集体教育作用,呼唤着学校升旗仪式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的价值回归。

3.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这里所提到的生活教育是在其理论基础上针对学校升旗仪式所涉及到的生活教育内容而提出的,专指以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包括情感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潜能,并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在学校开展生活教育是有必要的。首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安全教育为例,C学校每学期安排有两次专门的安全教育内容,而且通常都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这一大型集会场合进行。届时在“国旗下讲话”的环节中,学校的德育处主任会专门聘请安全责任督导,并邀请学校法治部校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大家讲解安全知识,并配合相应的现场演练。专业的讲解和生动的演练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还掌握了实用的安全知识。其次,在校园开展生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劳动教育可强健学生身体,理解广大劳动人民的工作,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理想教育可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明确学习方向,并激发学习的动力。此外在学校中开展生活教育可以弥补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缺点,并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C学校升旗仪式活动中的“文明常规训练重点的确立”和“集体宣誓”环节紧密围绕生活教育内容展开,其宣誓口号与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一致的。通过升旗仪式这种集体场合宣布学校生活教育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呼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集体生活中实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在学校里开展生活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和C学校的典型示范可以看出:学校升旗仪式在生活教育方面价值回归的可行性。

三、 学校升旗仪式价值回归的反思

1.真正的学生主体是价值回归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升旗仪式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其意义在于以集体教育的方式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生活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准备升旗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和安排升旗仪式的相应环节。从升旗仪式前的准备、升护旗手的排练和国旗下讲话环节的内容安排都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C学校的大队委员和红领巾监督岗成员形成了学校的国旗班成员,每周升、护旗手具体人选的确定根据其上周的综合表现来选择。虽然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真正参与到升旗仪式活动中的主体范围还有待扩大。因此,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升旗仪式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2.相应的仪式教育是价值回归的前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只有学生对学校升旗仪式活动的历史、意义和仪式规范有相应的了解,才能在升旗仪式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笔者认为针对升旗仪式而开展的仪式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升旗仪式的历史和意义,也就是升旗仪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学校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的目的何在。对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反思: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升旗仪式的历史和学校开展升旗仪式的意义。比如开展以“升旗仪式知多少”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加强对升旗仪式的了解。其次是升旗仪式过程中的礼仪规范,也就是升旗仪式的注意事项。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升旗仪式礼仪规范的学习,并能够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大队委可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德育工作者—大队委—中队委—小队成员的层层传授,加上活动前后的强调和指导,相信礼仪规范会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进而外化为得体的举止行为。

3.特色的仪式模式是价值回归的核心

在宣扬个性的时代,不管是学校教育工作还是学校的仪式活动都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升旗仪式虽然有固定的程序要求,但是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还是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当前升旗仪式活动中能够创新的环节来自于“国旗下讲话”这一环节。C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对这一环节进行拓展、创新,形成充满本校特色的“常规量化评比颁奖—集中宣布本周文明常规训练重点—集体宣誓—合唱校歌”的升旗仪式模式。

当然,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可与学生、其他老师进行交流,集体创造出合乎升旗场合,又充满学校特色的升旗仪式模式。

4.系统的仪式规划是价值回归的关键

这里系统的仪式规划是指坚持从整体上整合学校的相关资源,对学校升旗仪式的重要环节所蕴含的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升旗仪式前的准备和筹划、仪式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到仪式结束后的反思与总结,使整个升旗仪式活动成为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完善的系统。系统的规划“不仅包括对仪式本身的构思设计、现场气氛的营造,也包括对学生心理、情绪上的引导、启发与调动”[5]。只有从整体上规划好升旗仪式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教育实效。C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从主持人、升护旗手和国旗下发言人的选择,以及国旗下讲话环节的安排,特别是每周生活教育重点的选择都是精心准备的结果,这些内容大多是根据当前社会时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而仔细筹划安排的。

因此,只有坚持“学生主体”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相关升旗仪式的教育,使其知晓升旗仪式的意义和礼仪规范,才能实现升旗仪式的初衷。针对当前学校仪式活动陷入“形式化”的困境,只有对学校升旗仪式进行系统的规划并形成自身特色,才是学校升旗仪式价值回归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雪俏.论歌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 宋萑.学校升旗仪式的人种志研究——对一所中学的田野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4] 范楠楠.中小学学校仪式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学校升旗仪式作文 篇4

今天,是我难忘的一天。因为我们学校举行了首次升国旗的庄严仪式。清晨,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校园里盛开的鲜花显得格外娇艳,一棵棵树木也变得更加翠绿。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列队来到操场。大家秩序井然地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等待着升旗。升旗仪式开始了,全体少先队员庄严地肃立着,向五星红旗行着队礼。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冉冉升起时,激动得不禁流下了热泪。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我的耳旁仿佛响起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气壮山河的声音。啊!五星红旗,你是新中国的象征,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望着五星红旗,我想到了前辈们英勇奋战,为拯救苦难的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拼杀在战场上。是啊,正因为中国有这些英雄的先辈,祖国才走向了繁荣富强。我们今天怎能辜负老前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望着五星红旗,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女排的大姐姐们,为夺得世界冠军,让五星红旗在国际比赛场上高高飘扬,她们奋力拼搏,为祖国赢得荣誉。是啊,我们应该以女排大姐姐为榜样,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眼望五星红旗,我不禁抚摸着胸前红领巾,暗下决心: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我一定努力学习,让五星红旗世世代代在祖国的蓝天上飘扬。在嘹亮的歌声中,升旗仪式结束了。那响彻校园的国歌声久久地萦绕在我耳边,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

升旗仪式制度 篇5

1、升旗仪式在每周周一早读课下课之后举行(如遇到雨雪天或其他不适宜升旗的恶劣天气不举行)。

2、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元旦和春节时,不举行升旗仪式,但只要天气适宜时升挂国旗。

3、除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之外,周二到周五升、降旗以及周一降旗时间分别是早上的早读课前20分钟和下午放学15分钟之后,要求全体队员听到国歌后必须立正并面向国旗方向行队礼并唱国歌。

4、仪式的主持人为当周值周教师中的一名。

3、举行升旗仪式的场地为学校的大操场,升旗时所有在场人员必须肃立、不出声,少先队员行队礼,教师行注目礼。

4、全体师生要有秩序地入场,入场在指定地点排列,仪式结束后有秩序地退场,待所有班级回教室后再解散。

5、学生在春秋季统一穿校服,升旗仪仗队队员在举行升旗仪式时统一穿升旗仪仗队专用制服。

6、学校将把升国旗制度纳入常规管理,对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的出勤、列队状况、精神状态等进行考评,并作为评比优胜班级的重要条件。

7、周一升旗仪式程序是:

(一)出旗、奏乐

全体师生立正,面向旗杆。四名出旗手手擎国旗,四名护旗手在前后左右护卫,在鼓号队开始奏乐后,踏着鼓号队的鼓点,一起正步走到旗杆旁,出旗手将国旗交给旗手,前面后面两名出旗手将国旗挂在绳索上后退回指定地点,旗手和升旗手做好升旗准备。

(二)升国旗、奏(唱)国歌、敬礼

升旗开始时,全校师生仍保持立正姿势面对国旗,教师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全体师生的目光必须随国旗的徐徐上升上移,不得他顾。同时齐唱国歌,要求唱得整齐、洪亮。

(三)国旗下讲话。

1、上周值周教师讲话、颁发循环红旗

值周教师总结上周情况后宣布优胜班级,获得优胜班级的中队事先通知,每班派一名代表提前在主席台东侧列队等候,值周教师宣布到之后右转前进到指定位置再左转,领取循环红旗后全体右转保持队形从西边台阶下,前行至西边队伍排头位置后再左转弯行进至本班队伍前,排列在拿班牌同学旁。

2、学校领导讲话

根据学校安排的,国旗下讲话五人小组每周安排一人,定一个主题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

3、德育处常规教育

德育处对前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作要求,对重点工作进行布置。

现代学校制度应该什么样 篇6

经过十几年的“沉淀”, 静下心来想一想, 这些信息有的的确是那么回事, 有的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尽管现代学校制度到底什么样, 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 但是, 我们这里的现代学校制度还得有个准“谱儿”, 就是既要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更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选择“关键词”, 大概可以用“规范”、“民主”、“开放”来概括现代学校制度。

“规范”作为第一个基本要素, 说的是要用规则治理学校。尽管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但是形成一种机制并不容易。谁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可谁又都希望“自己说了算”。尽管由此带来的不良结局亦非个例, 但让有些人放弃这种思维也很困难。这对“天生”的矛盾, 大概只有用“规范”才能破解。有人提出疑问, 市场经济时代搞“管、卡、压”还合适吗?这话真得两说着, 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 如果不用规则管着必然要乱套, 大概这就是常说的“市场秩序”;二是靠规则治理, 与过去的“管、卡、压”有着本质区别, “管、卡、压”的病根儿在于“人治”而非“法治”, “人治”会常有变数, “法治”则一视同仁。

当然, 治理学校的规则也有大、中、小之分。“大”的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中”的就是本地区的地方性规定;“小”的就是学校自己制定的章程和与之配套的制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重要, 那就是规则的一致性, 而且“下面”的规则还必须服从“上面”的规则。就是再强调结合本校实际, 也不能走了“板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年教育改革的走向已经非常清晰, 学校教育已属政府授权的公共服务。因此, 学校必须在政府规则框架内运行, 才能保证公共服务不会走样, 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近几年, 国家和本市反复强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就是要强化学校的公共服务职能。比如,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乱收费, 不准办重点班等, 都是非常重要的规则。重要之处在于, 本来是国家承担的义务教育, 你这一乱收费, 就不“义务”了;本来是国家要求的均衡教育, 你这一办“重点”, 就不“均衡”了。所以, 面对规则你就是不能自觉也要自控, 千万别想“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对策的本质说小了是“对付”, 说大了是“对抗”。有人总想打“擦边球”, 你不让乱收费, 我就收“住校生”、“支教生”;你不让搞“重点班”, 我就搞“实验班”、“质优班”, 凡此种种就是耍小聪明, 想“擦”规则的“边”而过。其实, 真打起球来, “擦边球”成功概率极小, 风险绝对极大。越是想打“擦边球”, 越是输得快。要说“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最大的风险莫过于让政府在公众面前失去公信力。至于学校自己的事情, 无论是管人、管财、管物、管事, 也要用规则来管。比如, 一日活动安排, 就应该考虑课程实施、课间活动、减轻负担等方面的制度。如果这一天有课外活动, 还要考虑课外活动的制度。尽管这些主要是学校内部的规则, 但它体现了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深刻内涵。当然, 不管哪个层面的规则也要与时俱进, 要不断修订、完善。用规则约束学校、引领学校, 特别是用规则约束校长、引领校长, 应该说是“规范”的重要意义。

“民主”作为第二个基本要素, 说的是学校的事情需要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1991年, 校长负责制写进了《教育法》, 这是我国学校管理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要说校长的这个“负责”, 可非同一般, 因为校长要负责对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负责对教师提供工作服务。如果往深处讨论, 学生的家长也在接受学校的服务, 学校所在的社区也在配合学校的服务。至于公众对学校服务的关心和关注, 更是理所应当, 因为他们都是纳税人。在一定意义上, 校长实际是以“公仆”的身份在学校“负责”。但是, “负责”并非“拥有”。学校毕竟是公众的学校, 做好面向公众的教育服务, 自然要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诉求, 所以校长的“负责”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加强民主决策, 决策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实行民主监督, 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当然, 校长肯定是业内的“精英”一族, 他们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学识能力必然高人一筹。但是, 这些只能增添“负责”的智慧和魄力, 不能替代“负责”的质量和水平。“负责”不是抽象的观念, 应该形成具体的决策, 变为鲜活的工作。这个过程如果只靠校长个人的智慧和魄力, 肯定是难以推进的。“硬盘”容量再大, “运转”速度再快, 也总有极限。俗话说“手大捂不过天来”, 况且我们又面对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显然, 加强民主决策, 决策的科学性才会更有保证;实行民主监督, 工作的规范性才会更有根基。

这些年, 人们对校长负责制确有微词, 一个重要原因是写进了法律却没有细化。本来一个挺好的学校内部民主管理制度, 至今还停留在探索 (其实是摸索) 阶段。个别学校在“民主”上出现的些许问题 (有人说是“异化”) , 也还可以理解, 但是理解绝不等于放任。校长负责制离开了“民主”, 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特质, 这一点应该是基本常识, 也应该是普遍共识。所以, 一定要把“民主”作为这个制度的根本原则。其实, 这些年不少学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 也在思考和创新, 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完善并发展这个制度。比如, 学校党组织的导向、监督、保证作用更加凸显了, 学校领导班子集体领导的团队精神更加显现了, 学校教师代表大会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更加突出了, 学校与所在社区互动、互助的崭新局面更加活跃了。有些学校以不同形式广泛、主动地调动学生、家长、社会参与决策和监督。比如, 学校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 并鼓励竞标、奖励胜出;学校对家长公开学生“评优”的名额、条件、时间和程序, 并欢迎家长到场指导监督;学校向所在社区发放问卷征求意见, 并认真梳理、公开答复等。“民主”不仅使学生、家长和社区因为实现了各自的价值, 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而且让学校得到了更富创意的方案、更主动的支持和更好融合的环境。表面上, 民主分散了权力, 实际上, 民主分散的是责任, 凝聚的是人心和智慧。

“开放”作为第三个基本要素, 说的是学校要加强交流、积极合作。有人说, 学校和社会“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两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这种关系更加空前地凸显出来, 而且空前地“必要”起来。这些年, 知识的急剧更新, 信息的快速传播, 正在以强劲之势助推社会进步。本应引领社会观念的教育, 如果关起门来办, 势必会急剧落伍, 而且被快速“边缘化”。学校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 加快“开放”势在必行。

交流与合作是学校“开放”的主要方式, 也是学校“开放”的重要标志。但是, 对于多数学校, 特别是对那些刚刚成形的“发展中”学校来说, 这项工作还很生疏, 因为他们的精力还没有更多地转向交流与合作。认认真真地交流、实实在在地合作, 确实又是“发展中”学校向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 拿出精力做好交流与合作, 并把它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还是非常值得的。

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开放”的主要方式, 切不可流于形式, 要立足“深度”和“广度”, 不断思考和实践。所谓“深度”, 指的是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在交流的过程中, 如果非常留心, 就会看到各方的经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拿来”更多正面的经验, 及时用上自然很好;发现一些反面教训, 注意“规避”同样必要。何况彼此还可以通过思想的碰撞, 让经验得以升华, 为教训找到借鉴。总之, 正面的可以让我们多走捷径, 反面的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这些都是珍贵的财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 如能创新思路, 还会得到更多的收获。比如, 有些学校的合作教研, 就由“纸上谈兵”变成了“实战演习”。他们各自推出教师, 带着创新成果到合作学校, 用那里的学生“试”自己的成果, 供大家研究。这种真实性的引领、应用性的推广, 其效果可想而知。有些学校合作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 更是令人振奋。学校的合作一下子“深”入到了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 活动中的“对话”, 比活动的本身意义更深远。所谓“广度”, 是指不断扩大学习范围。交流与合作不能限于本片, 应该与本省市、外省市乃至境外的学校积极交流、加强合作, 这一点似乎都容易认可。还要做到不能限于“强势”, 不能限于业内。强势学校固然经验丰富、利于借鉴, 其实弱势学校也有自身优势, 且更多的是潜在优势。比如, 很多农村学校就有一些生动的活动形式、朴实的教学方法、鲜活的教育资源, 需要我们一起开发、共同分享。那里有许多曾经“薄弱”的学校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先进的人物, 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只要真心实意和他们交流、合作, 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至于业内单位固然性质类似、利于融合, 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这绝不是瞎“忽悠”。如今, 各行各业已经全部驶入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学校和他们建立交流与合作的机制, 校长、教师和学生才会具备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奔跑的素质。

学校升旗仪式主持词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我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一件秋日的凉爽的今天,我们很高兴轻快地回到学校,拉开了新学年的学习和工作的序幕。这学期,我们欢迎来自全国的教师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两个研究生和初中毕业生,来自全市五县两区超过660的19个经验。毫无疑问,在这个开明的中学,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开明的高中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聚集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第一学期的第一周升国旗仪式暨开幕典礼。站在讲台上,看着你温暖的笑容,我特别兴奋。现在,我郑重声明:嘉兴市开明中学 ― 开放的第一学期学年仪式正式开始。现在进行第一次升旗仪式,学校领导的上升在领奖台上,所有立正,一个标志,播放音乐。改善国旗,奏国歌。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注目礼。礼毕,在讲台上坐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缓解了学校领导。鹅已经能够在大洋彼岸的迁移,因为顽强和果断的投资研究导航返回家;夜空,为什么不能在荒野中,失去了的原因,照亮北斗七星在头上。免费中学在短短几年内已经能够蓬勃发展和成长,因为我们有一个勤奋和知识,并逐步发送到献身教育的一个好总统!现在,我们常说,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张的讲话,所以我们是令人鼓舞的,但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什么辉煌的未来!如何殷切的希望!所有这一切都发生了,不能从他敬爱的老师分开。打开中学,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高素质教师的高度,致力于,学校,家庭,他们的爱的教育,创造性的,无私的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喷洒和太阳和雨。

让我们再次表示尊重所有教师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学生从你的掌声,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激情和力量。我们的教师,拼搏,进取,勤奋工作和学生工作,开拓进取,在大量的领导今天的事件,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悦!主要读出,赢得表扬他们的贡献,向优秀学生名单,以鼓励在过去的学期,我们互相鼓励。获奖类和好学生和优秀学生代表来到功率领奖项和奖金,其他获奖的校友会,政教处领奖。

麻山中学升旗制度 篇8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必须严格规范升旗制度,促使每个学生受到生动、形象、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旗制度的通知”精神,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每学期定期开展学习宣传《国旗法》活动,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国旗法》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国旗法》,认真落实升旗制度。

二、学校每周一或重大节日,在操场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教职工准时参加。

三、学生必须提前到达会场做到队伍整齐、肃静,恶劣天气除外。学生参加升旗活动要统一着装仪表规范,仪态要庄重。

四、旗手一人、护旗手两人。升旗时旗手和护旗手统一着装仪表规范,仪态庄重。

五、升旗时,师生要脱帽肃立,行注目礼,严禁说话。行政人员及科任教师列队站于班级队伍后方,班主任站在班级队伍的左侧。在国旗下讲话时不准说话或搞小动作,要保持队伍的整齐肃静。

六、平日升降旗不举行仪式时,凡经过现场的师生员工都要面对国旗自觉肃立,待国旗升降完毕方可自觉活动。

七、每周升旗仪式由校长、主任、教师、学生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八、升旗仪式程序:

1.出旗(旗手、护旗齐步走向旗杆,在场全体师生立正站立)

2.升国旗、唱国歌(奏国歌全体队员行注目礼)

新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比较 篇9

一、新《制度》修订的背景

(一) 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2000年开始, 公共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陆续实施。公共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 从发展教育的角度, 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不断增加, 生均拨款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公共财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行, 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的修订与出台, 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 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推动

2012年2月7日, 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以下简称《规则》) , 已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3月23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构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框架, 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不以营利为目的, 是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 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 在新《制度》的修订过程中, 遵循了《规则》的基本框架和规定, 并结合了高校自身财务工作的特点。新《制度》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体例与《事业单位规则》保持一致, 并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不变。

(三) 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需要

2010年, 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三个方面, 对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 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等。显然, 《纲要》结合新形势, 要求学校强化教育经费管理, 确保经费使用规范、有效。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 应从体制、机构、人员、预算、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基础性工作方面, 抓细抓实, 因此迫切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呈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多样化的局面, 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 经费来源多元化。高等教育逐步确立了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 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然而, 因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限, 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呈现出来。为了解决资金的供求矛盾, 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 走上负债办学的道路, 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 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 也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更加多元化,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 高校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信息, 如缴纳学费的学生、贷款银行、提供科研经费的企业等。 (2) 经济业务多样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 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研活动, 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高校经济业务的多样化, 要求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而原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试行) 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新《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 调整《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制度》规定, 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都必须执行新《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作为适用主体, 改为执行《中小学财务制度》。

(二) 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

总会计师制度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 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领导体制, 确立了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的地位。同时, 《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这一专业岗位, 并规定了总会计师的权利和责任。

(三) 确定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具有指导性作用。《制度》第六条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的确定, 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与《规则》的要求完全一致。

(四) 强调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方法, 规范预算的调整程序, 使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强调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的程序, 例如:预算建议方案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 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才能执行;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 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 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 应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五) 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 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算既是财政部门考核高校、制定政策的基础, 又是高校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度》增加了决算管理的内容, 分别对“决算是什么、如何编制决算、如何加强决算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要求高校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 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 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此外, 为便于开展决算分析工作, 《制度》还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 主要包括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六) 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主要表现为: (1) 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同级”口径, 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拨款归入“科研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范畴; (2) 将事业收入划分为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 将原“科研事业收入”的口径做了扩大, 并且强调科研事业收入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取得的”这一特性。

(七) 增加财政性资金上缴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规定, 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 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 从而切实增强了资金运行透明度。《制度》要求高校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 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充分体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

(八) 简化支出分类, 注重效益评价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 合理、合法和有效使用资金是支出管理的重点, 支出管理正由“注重合法、合规, 向注重效益评价”转变。《制度》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 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并规定了各自的开支范围。同时, 《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 并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加强支出管理, 进行支出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 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要求高校按照相关规定, 认真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各项规定, 规范采购行为, 构建高效、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十) 增加票据管理要求

票据是指经济业务中所使用的单据、凭证, 是记录经济活动的载体。虚假票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 票据本身不符合规定;二是, 票据是真实票据, 但记载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虚假票据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造成财务数据不实, 会计信息失真, 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制度》增加票据管理的要求, 高校必须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确保所有票据来源合法, 列示的内容真实, 坚决杜绝使用虚假票据。

(十一) 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制度

结转和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由于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两类资金的性质、来源不同, 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要求不同, 《制度》在“结转和结余”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表现为: (1) 界定“结转”和“结余”。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未完成或未执行, 下一年度继续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目标已完成或终止, 剩余的预算资金。 (2) 区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 明确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 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财政拨款结余不能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也不能转入事业基金。第二, 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原用途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

(十二) 简化专用基金分类

专用基金来源具有特定性, 应当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和挪用。《制度》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不再列修购基金。主要原因是: (1)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高校已经安排了购置费和维修费, 而且目前高校很少提取修购基金, 没有必要保留修购基金; (2) 我国学生奖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助学贷款由银行向困难学生提供, 即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 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此外, 高校奖助力度不断加大, 不仅财政安排专项奖助学资金, 高校也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学生奖励和资助。因此, 高校不再设立贷款基金, 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十三) 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近年来, 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图书馆、体育场、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特点是校区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时间跨度长, 因此需要单独体现未竣工决算的项目, 以便反映资金投入总额, 使资产管理更加完整、准确。《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明确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 在支出管理中取消了原《制度》中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的内容。

(十四) 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 进行分类调整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资产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制度》与《规则》保持一致, 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 即:通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此外, 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 主要表现为: (1) 将“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 (2) 将“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 (3) 将“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 (4) 将“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十五) 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针对高校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制度》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 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实际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取得时, 已经作为当期支出, 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能计入当期支出, 而是计入当期费用。

(十六)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购置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管好、用好资产是一项重要工作, 但目前重复购置、闲置、处置不合规等问题普遍存在。《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合理配置资产, 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 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十七) 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高校应当突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强调公益性特征, 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 可以对外投资。但由于对外投资风险较大, 必须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制度》严格规范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 主要表现为: (1) 财政拨款不得进行对外投资; (2) 不得从事风险性投资项目, 如购买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 (3) 以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 应当执行对外投资评估制度, 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十八)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高校负债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如果负债规模较大、长期负债比例过高, 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针对高校债务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剧的现状, 《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加强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 (1) 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高校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有效机制控制财务风险。 (2) 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高校要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控制贷款规模, 优化资金结构, 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 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 (3) 不得违规提供担保。担保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高校作为以公益性事业单位, 原则上不允许对外提供担保。

(十九)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 成本费用的核算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但限于原《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 不能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无法将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新《制度》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提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 明晰费用归集分配及成本核算方法, 有助于合理分摊教育经费, 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二十) 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目前, 高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强化财务监督, 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财务监督制度, 主要表现为: (1) 细化监督内容, 要求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2) 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 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 。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68号) 。

[3]康显荣:《高校财务制度创新与全面预算管理及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上一篇:让我感动的人作文650字下一篇:爱国故事手抄报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