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英译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成语英译(精选8篇)

汉语成语英译 篇1

汉语成语英译商榷--从《围城》英译本谈起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东西文化的.差异性,汉语成语意义的隐喻性和不确定性及人们对作品理解的差异性导致成语翻译存在着疏漏和不当之处.本文以小说<围城>汉英对照本为例,通过典型的例句分析成语翻译中存在的一些歧义和走样的现象,剖析它们产生的原因,探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准确翻译产生的影响.

作 者:李悦 Li Yue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5 26(5)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成语   翻译   文化   理解   意义  

汉语成语英译 篇2

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如同中国历史一般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多彩, 表达言简意赅、含蓄深刻、形象生动, 是汉语言的精华, 是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果, 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 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汉语成语多为习用的固定词组, 多由四个字构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有韵律美, 这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审美习惯。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 汉语成语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准确的汉语成语英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 总结了6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套译、替换、译文加注释。

2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生动、形象, 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突出, 这一类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为直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 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 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 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如下面直译例子。

有些汉语成语在英语中不一定有非常对等的英语成语, 但经过直译后, 目标语读者就能准确地理解译文的形象意义。如: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past experience,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笨鸟先飞/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不遗余力/spare no effort/go all out/do one’s best;辞旧迎新/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过犹不及/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和气生财/harmony brings wealth;既往不咎/let bygones be bygones;茅塞顿开/be sudenly enlightened;百依百顺/to obey in every way;牢不可破/to be 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3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在翻译时是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出来的, 因为直译出来的译文会显得生硬难懂, 从而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甚至会引起误会。对于这类汉语成语, 译者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所谓意译, 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汉语成语英译时采用意译方法的情形很多, 若只是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直译或硬译, 其译文意义将会与原文意义大相径庭。如:水落石出/all secrets may eventually come to light (硬译:as the water level sinks, the stones are exposed.) ;海阔天空/to talk at random (硬译:with a vast sea and a boundless shy) ;开门见山/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硬译: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4 套译 (borrowing translation)

关于成语翻译, 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套译这种翻译技巧。套译指在翻译时, 既不音译, 也不试用新词意译, 而采取折中的方法, 采用译入语语言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之。这样的翻译能使英文读者一目了然, 产生类似联想,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采用套译的翻译方法, 有如下三种情形:形神兼顾的。如:“君子协定”套译为“an agreement of gentlemen”;“趁热打铁”套译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浑水摸鱼”套译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只有神似的, 这类成语所占比例不小。如:“猫哭老鼠”套译为“shed crocodile tears”;“轻举妄动”套译为“a leap in the dark”;“原形毕露”套译为“show one’s colors”。对汉语成语按英语习语作个别文字调整。如:“挥金如土”套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土”变成了water) ”;“沧海一粟”套译为“a drop in the ocean”

5 替换 (replacement)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 翻译时译者就可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如“无风不起浪”除了直译法外还可译为“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还有一些习语和成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和习语, 这时, 在翻译中采用替换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译为“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没有草梗就造砖) ”, 它们在意境上是一致的, 都表达的是如果做事缺乏必要的条件就很难达到目的。又如下面几例:赴汤蹈火/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大海捞针/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洗心革面/to turn over a new leaf;过河拆桥/to kick down the ladder;小题大做/to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6 译ann文ota加tio上n) 注释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有些汉语成语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而是一个故事、寓言。在翻译此类汉语成语时, 若译者仅仅只是给出其字面意义, 而不加任何解释性的注释, 那么译文读者就不能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意义, 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 这类汉语成语的英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给出成语译文, 而且还要加上关于这类成语的故事及寓言等的注释说明。如:班女之才 (of a female) as capable as Ban Zhao/talented (Note:Historic records have it that Ban Nü, whose name is Ban Zhao, the younger sister of Ban Biao, a historian famous for his monumental work of A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However, the historian died leaving the writing unfinished.Ban Zhao was assigned the task and completed the writing.For her talent, Ban Zhao was also appointed tutor for the emperor and emperor’s concubines.)

上面谈到的六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与技巧是译者在汉语成语英译时应该考虑采用的。除此之外, 以下三点也是译者须多注意的。第一, 汉语成语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中, 褒贬意义兼有, 在翻译时, 译者应仔细斟酌, 做出准确的翻译;第二, 汉语成语语气的轻重各不相同;第三, 翻译汉语成语时, 在准确表达成语原义的基础之上, 译者还应尽量使译文达到“雅”, 使译文不但字句优美, 而且还韵味十足。

7 结语

综上所述, 汉语成语的英译是很复杂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成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极高, 除了要很好地掌握以上基本翻译技巧, 还应具备较强的双语文化能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 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做出准确、易于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成语翻译, 对于我们每一位翻译工作者来说, 是一项倍具挑战性的任务, 它需要每一位译者在现在以及今后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

参考文献

[1]郭晓莉.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8-100.

[2]王宁.浅论汉语成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09 (35) :40-41.

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 篇3

熟语是成语、谚语、歇后语与惯用语等的总称,是一个民族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提炼出来的具有固定结构和形式的短语或句子。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浓缩。汉语熟语源于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多来自神话故事或历史典故,往往借助某些直观鲜明的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比喻意义,以达到劝诫、忠告、讽刺或幽默等效果。除了运用鲜明的形象,大多数汉语熟语还具有前后对称、音节和谐与韵律优美等特点。恰当地使用熟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感染力。因此,如何在忠实传达汉语熟语语义的基础上尽量保持熟语的鲜明形象、丰富联想及和谐韵律,就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正是考虑到汉语熟语及其英译的特点,尹邦彦教授在其《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前言中提出其译释的原则是:“条目的释文力求切合汉语语义,尽量保留汉语色彩,同时符合英语习惯。”这一原则在其词典的译释中具体体现为直译、意译和加注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同时尽量提供多种译文。下文拟从其译释原则出发评述该词典的特色与存在的不足。

一、特 色

《汉语熟语英译词典》借助多种翻译方法,提供多种译文,帮助读者理解和使用汉语熟语。

(一)直译、意译和加注相结合,不同译释风格相得益彰。

《汉语熟语英译词典》大量使用直译、意译和加注相结合的方法。

1.直译:对于由字面意义就可领悟出其隐含意义,或者和英语习语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及隐含意义上都相同或相似的汉语熟语往往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处理不仅能保留原汉语熟语的表达方式,还能最大限度地在英语译文中再现原汉语熟语的比喻形象和修辞色彩。如“丢面子”译为“to lose face/to be disgraced”,无论在用词和所要传达的隐含意义方面,汉语熟语和英语习语之间都具有共同之处,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

2.意译:由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条件等不同,对很多具体事物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各民族间,甚至同一民族不同社会群体间,在隐喻使用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得到反映和体现,许多汉语熟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具有对应形象和喻义的表达。同时,大多数汉语熟语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也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为了确保读者能准确理解汉语熟语的意义(尤其是其比喻义和隐含义),《汉语熟语英译词典》在以直译保留原熟语形象的基础上,大量采用意译法。意译法虽然难以全面体现汉语熟语的文化特色和具体形象,却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熟语的隐含义、比喻义。如在“八字还没有一撇the first stroke of the character bais not yet visible——Nothing has been done so far”中,因为原熟语中所使用的形象为汉字“八”,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形象,所以《汉语熟语英译词典》首先通过直译保留其汉语熟语形象,后用破折号带出其意译部分,体现了原熟语的隐含义——一切都尚未开始。

许多汉语熟语都涉及或蕴含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如果采用直译法来翻译这类熟语,其中的典故、民族和文化信息常常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采用意译法又很难形象地将原典故、神话或传统的文化内涵再现出来。这时,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就是在直译和/或意译的基础上加注。

3.加注:加注法就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熟语所需要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这样既能保留汉语熟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内涵,又能确保译文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用方括号引出加注的信息。如“一心不能二用”,编者将其译为“A man cannot spin and reel at the same time./No man can both sup and blow at once.[Used to mean that you can’t do two thinigs at one time.]”,正是“通过用直译(体现汉语熟语的风姿、结构、形式、意义)、意译(显示汉语熟语的喻义与引申义,符合英语习惯)和加注(阐述语用与文化信息,以加深理解与提高理解的准确度)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东京2007:223)。

(二)一语多释,设置参见,兼顾读者理解和空间节省

《汉语熟语英译词典》收词广泛,共收熟语6424条,涵盖了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各类语目。其词条来源也很广泛,引用及借鉴了经典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神话中的熟语及各类成语、俗语辞典中的内容。经典之作使一些熟语表达广为人知,并赋予其一定的内涵;而借鉴和参考多部辞典则使《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中的语目更有代表性、权威性、实用性,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有些汉语熟语语义相同,但构成上稍有差异。比如“茅塞顿开”和“顿开茅塞”其实是一个熟语,不能只收录其中之一,否则不便于读者检索。《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二者皆收,并将不太常用的“顿开茅塞”设为参见条,既方便读者查检,又节约了空间。

有些汉语熟语中所借助的形象虽略有不同,却用来表达相同意思。如“破碗破摔”和“破罐子破摔”,虽然分别借用了“碗”和“罐子”的形象,但都是用来表达“自暴自弃”的意思,对此,《汉语熟语英译词典》基本上也采取兼收并设参见的方式处理。

有些汉语熟语的英语译文不止一个,对于此类语目,《汉语熟语英译词典》在体例说明中明确其采取的处理方式为“凡同一意义有几种译法互相衬托时,对应译文不论是词、词组还是句子,一律用斜线‘/’隔开”。提供多种译法,既可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也使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表达形式。如“白日做梦”的译文为“to daydream/to indulge in wishful thinking/to build castles in the air”。

(三)提供相近英语习语表达,便于读者进行文化比较

不同民族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也必然会在其语言中体现,形成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很浓的熟语表达。对那些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习语的汉语熟语,《汉语熟语英译词典》除了进行直译、意译和加注外,还尽可能提供具有相近喻义的多种英语习语形式,从而方便读者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习语表达方面的差异,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如:“抛砖引玉to cast away a brick to attract a jadestone—to spur to induce sb to come forward with more valuable opinions/to set a sprat to catch a mackerel。”通过对比,读者可以了解中英两国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差别:中国很早就把玉当作珍贵物品,制作成多种饰物,而砖早在秦代就是很容易生产的建筑材料;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历史上捕鱼和航海业较发达。

(四)语用信息和文化信息相辅相成

汉语熟语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浓缩,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添色、话语幽默,同样的语篇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熟语)本身意义的比喻性使其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相符;由于许多汉语熟语出自历史典故、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带有感情色彩……”(张柏然2006),翻译或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让读者或听众误解,严重的还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在使用时不仅要求理解其字面上的意义,还要理解其使用场合的关联意义,即应注意切合语境……”(张柏然2006),使语言的表达不仅准确,更要地道。另外,在实际使用时,“汉语熟语往往只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有时独立成句)并与其他成分交融在一起,所以在对之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到对应译文应在语言形式上与汉语熟语相对一致,力求语法正确、语义完整、逻辑清楚”(区少绵1995:947),从而更有利于使用者的语言产出。《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的编者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在进行英译时多采用对应语言形式进行译释,如“敬酒不吃吃罚酒to refuse a toast only to drink a forfeit—to refuse to accept sth as an honor but rather choose to have it forced upon one”,原熟语多用作动词词组,所以编者在进行英译(直译和意译)时,用相应的动词短语翻译。此外,《汉语熟语英译词典》还通过使用括注提供语义信息和表明语用场合。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其直译句后就用括号标注出:[Used to mean that a good reading is the guide to a good writing]。

二、《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的不足

当然,《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望编者在修订时予以弥补。

(一)参见设置未能一以贯之

编者虽在其体例说明中称:“凡同义不同说法并能够互换的条目同列一起……前者称为主条目,后者称为副条目。副条目则另列条目,以参见的方式出现,不另示释义和例证。”但在实际编纂中并未能一以贯之地执行这个原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较常见的同义熟语屡被遗漏,另一方面则重复收录。

如词典中收录了词条“所答非所问”,却找不到同义且更为常用的熟语“答非所问”。中国读者当然知道这两个熟语表示相同的意思,在查检时不会有问题,但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如要查找“答非所问”,岂不是无从下手?同样,词典收了“一个眼睁着,一个眼闭着”,却没有更简洁、更常用的“睁只眼,闭只眼”;收了“不亢不卑”,却没收“不卑不亢”,等等。这些熟语表达形式虽不同,但传达的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可按上述原则兼收并录,但应将其中之一设为参见条。这样处理,既能丰富词典的词目,方便读者使用,又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

如果说词典对某些常用熟语没有收录是宥于词典篇幅,那么对一些熟语的重复译释则有点令人费解了。如“软的欺,硬的怕”和“欺软怕硬”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编者却将它们各自单独列条,而没有建立参见关系;“海誓山盟”与“山盟海誓”、“出头露面”与“抛头露面”、“从来好事毕竟多磨”与“好事多磨”等均属于重复收译,浪费了词典宝贵的空间。

(二)译释体例不尽统一

《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的译释基本遵循直译、意译、加注(或对应英语习语)的顺序。一般来说,第一句译文紧扣汉语词目字面,反映汉语熟语的形象与神韵;第二句译文则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反映词目的隐含义或比喻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让读者慢慢地由汉语熟语的生动形象过渡到地道英语的表达方式。词典这样处理是完全可取的。但是,有些条目的译释却没能做到这一点。如在“海枯石烂an oath of unchanging fidelity/when the seas dry up and the rocks decay—no matter what happens and for how long”中,把解说性的短语放在最前面,而把直译部分放到了后面;“履险如夷”这一熟语虽可直译,但词典中却没有给出直译句“to go over a dangerous pass as if walking on level ground”。这种体例上的不统一容易造成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

(三)熟语的语用信息和语义信息仍略显不足

前面也提到,熟语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浓缩,使用熟语时往往有一定的语义和语用限制。让读者了解这些限制,是熟语词典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中,某些词目的语义、语用信息却不太完整。如“按图索骥to seek a thoroughbred horse according to a picture/to follow up a clue to find sth/to follow up a lead to solve a problem.”中所给的三个英语短语都只是对该熟语的一个方面“按照某一线索去寻找”进行译释。其实,这一熟语还常用于贬义,比喻做事“拘泥成见,不知变通”(杨任之2004:843)。因此,应该在原有直译的基础上说明其贬义用法,即“to deal with/handle a matter in a mechanical way”。

(四)译释不当处仍有存在

词典中还有一些熟语的译释有误或不够准确。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译文为:“How can swallows and sparrows understand the flight of the swan and the wild goose?/How can a common fellow read the mind of a great man?”。《中国俗语大词典》(温端政1989)对该词语的解释为“鸿鹄,天鹅;志乃志向”。为了和原熟语的形象保持一致,应如实传达其语义,该熟语似可直译为:How can swallows and sparrows understand the ambition of the swan?

另外,词典中有些熟语的翻译有误,如“卖眼前俏to put up a show/to do sth for appearance sake”,似乎第二个短语应为“to dosth for appearance’s sake”或“to do sth for the sake of appearance”,此属语法有误。而像把“手无缚鸡之力”翻译成“as week as water”,恐怕就是排版和校对时的粗心所致了。

综上所述,编著者尹邦彦教授在参考译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查阅了浩繁的译本和工具书,历经十余年编成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堪称成功之作。词典虽尚存在一些不足,也是创新过程中在所难免的。我们相信,经过修订,其质量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1.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英词典》编写组.汉英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译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黄永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内涵.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3):41-43.

5.区少绵.谈习语翻译:学习《红楼梦》习语英译札记.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2):94.

6.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7.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009.

8.杨任之.古今成语大词典.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843.

9.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曾东京.翻译学词典编纂之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223.

11.张柏然.汉语熟语英译词典·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 篇4

关键词: 汉语诗词 汉译英 翻译 诗意拙化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Western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cultur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obscur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annoys the readers in choice of words or actualization of image, that i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fail to “actualize” the images and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eaders’ in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indescribable beauty of the Chinese poetry and some regrets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Key words: Chinese poetry;translation;image actualizatio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诗人雷克思罗斯就曾认为,“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外面,来自中国与日本诗歌的译文。”[1]或出于传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个人志趣的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诸多译者不辞艰辛,进行了汉诗英译的多番尝试。不少译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形神兼备、既“信”且“雅”的再创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译作也无法完全摆脱原语文化和语言存在与表达方式的影响,造成原作里意象与意境在译语作品中的剥蚀与褪色。

一、不同语言词义内涵的差异和词语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现象

1.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

“中文诗大半‘句’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终结标志,往往承载着一行诗特别着意的任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 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3]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所爱之人忧思难忘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对恋人的绵绵柔情。句末的“难”字,表明今后旷日持久、别后相思的苦痛及复杂的心态;“残”与“难”押韵,写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东风无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爱情带走了春天的伤心图景。译文虽也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还是留下遗憾:原文中一字千钧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磨蚀掉了——“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又依据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情境具有多种意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惜别”,“痛别”,“拜别”,等等,古汉语中就有“别易会难”这样的成语,可见“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于是以“别”为题的许多诗词歌赋传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and difficult to 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也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h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4]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明知无望、仍愿担荷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丝“与”思“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上译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译文为了追求“形、神”兼备的“化境”,着实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 threads, like men’s longing thought, end only when death comes/Candles shed tears like men till they burn to their bottoms。[5]这一译文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又似过于直白,与原诗含蓄的风格不符,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另一首具有挑战性的诗作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仅举后两句的两种译文:1.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6]2.The west is w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7] 译诗1中,“阴晴”的含义是明白的,因为译者此处巧用foul和 fair两个双关词,表达了“阴晴”和“善恶”之义,但读者无法从中领悟出原诗的言外之意;译诗2中,“情”和“晴”字都译出了,抑扬格六音步加上韵式aabb,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传达方面仍有一定距离。诗中的“我”,通过天气的阴晴不定,表露自己在听情郎歌唱时的心情,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她主要是以问的形式揣测对方心思。上述两译,可以说各有千秋,皆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议加上注释:“晴”〔qing〕here is a pun.On the one hand it means “fairness of the weather”,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mplies “情”〔qing〕,ahomophone, which means “love”。[8]该建议的目的是为弥补译诗里的缺憾,但这种中英文混杂的脚注对不通中文的英美读者设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碍。

2.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

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Across the sunlit river, clearly seen are Hanyang’s trees/ And parrot Island’s teeming, fragrant grasses.)。[9]上句中叠音词“历历”,描述汉阳树木清晰展现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应,通过形容芳草茂盛来展现思乡恋故的情怀。由于两个叠音词韵母相同,且相互照应,因而显得甚为和谐自然,对情景交融、诗画统一的意象创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处如果不用“萋萋”这样的叠音词,任你再怎么绞尽脑汁选择词语恐怕也难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尽管英文“Now”一词暗示了两句间的紧密对应关系,但却无法在读者的心灵图景上重构原语的意境。

此外,从“预期”理论的角度上看,后出现的叠音词照应前面的叠音词,也是汉语诗词所拥有的、极具独特而玄妙的艺术魅力的节奏形式,“有规律的节奏都必须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10]正是这种预期的实现,使得节奏带给我们愉悦的快感。而看译文,我们只能在理解意义的层面去把握诗的语言,这令我们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像感受原语意境那般获得审美快感。如李群玉的《黄陵庙》中两句诗:“野庙向江星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In the spring stillness, the rustic temple faces the river /Teeming grasses grow among the ancient tablets, their inscriptions long effaced.)。[11]译文对原语诗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但同时带来的拙化现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说,这并非译者功力不及,实乃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诗第八首中“奚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The valleys are long and strewn with stones/ The stream broad and banked with thick grass.),[12]译文里“strewn”一词意象为“散布”,常用于比较轻的东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处没能表现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国汉诗翻译家韦理给出另一译文:The valley so long and the ground so stony/ The stream so broad and the brush so tangled and thick.[13]译文一连选用了四个“so”,旨在突出“多”与“盛”,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冗繁且牵强,脱离了原作两个诗句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汉语诗词中这种叠音词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英语国家译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译作中不时创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诗词的行文方式。如戴维·拉铁摩尔所译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 of man age on age unexhausted /river moon year by year looking at each other.)。[14]译者的意图值得称道:从形式到内容,似乎把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完成得天衣无缝。然而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样的贴近,不客气地讲,此种中国式英语的机械模仿,严重地瓦解了原诗的意境。因而,与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实朴素的手法进行翻译: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15]只是这种力求达意的译句,仍然未能将诗人静静的心灵与眼前天地进行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悠然心会的唔谈加以充分构图与赋形,进而带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情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Fletcher译为: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around/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Bynner 则译为: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16]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译诗,都因使用了连词而未能把原诗里“阴阳对称型视象”——将两种相斥相异或相关的事物加以对称地建构而产生的视象——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对称美。

3.汉语诗词表达方式造成的拙化现象

不仅在叠音词上,就是汉语诗词中顶真续麻式的表达方式,也有译作者企图在形与神上与原语达成契合,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就像许多其它汉语诗词一样,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合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的哲理。庞德将这两句诗译成:Drawing sword, cut i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Raise c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17]这已不像英语了,这简直就是把中国字分别转换成英语单词罗列在一起。这种天真的大胆的创意严重地挥发掉了原诗中的意蕴和哲理。

译文在寻找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样造成汉语诗词蕴意的减损。如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Two orioles amid green willows/ Are chirping/ A row of egrets high up the blue sky/ Is flying/ Western ridges crowned with long-accumulated snow/ Are framed in my window/ A boat coming from east Jiangsu province far away/ Is moored outside my door.)。[18] “黄鹂”与“白鹭”,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带颜色的动物名词,相互呼应,珠联璧合。译文根本无法体现出这种色彩鲜明的动感图景;以“江苏省”取代诗作中的“东吴”,这关照到了诗意的“信”——两个专有名词指同一个地方,却因未能现出“东吴”隐含的朝代更迭的沧桑历史背景而失掉了原诗里意境的“美”。诚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汉语诗词之所以绝妙无伦,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汉语本身无可替代的视角、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将汉语诗译成英语诗,不仅要把语言译过来,“而且还要把诗意译过来,而诗意又是那么微妙的东西,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倾注的时候,诗意会全部挥发。”[20]

二、译语再造的意象偏离原文造成拙化现象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比拟为语义学中句子的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国古典诗词是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种意象具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们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甚至难以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毕肖无余。如贾岛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Under the pine tree I asked the lad/ Where his master had gone./ “To pick medicinal herbs/ He said he had gone./” “He’s simply in this very mountain out/ In the depths of clouds/ His whereabouts are not known.”)。[21]此诗寓问于答,短短四句,三番问答,体现出访者对隐者之高洁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两句诗的景观给人以朦胧美感,但“师”在何处,为访“师”、寻“师”不遇后情绪如何,这一切都“隐”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读者去吟味。上例译文,虽说将原诗意境大致表达出来,但由于英语表达形式的束缚,出现了四次“他”,使原诗的凝炼与朦胧之美以及“隐”的质感——“师”只出现一次,却句句都有“师”的影子——未能以朦胧的言语形式传达出来。

汉诗中几个意象的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而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文体却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语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与“白云”相联,“石径”与“人家”有关,深秋里的枫林,在经过秋风秋雨秋霜的磨砺后,变成火红,胜过二月里绽放的鲜花。其译文为:“The rocky path sloped far up the chilly mountains/ There stood some cottages/ where white clouds had risen./ I stopped my cart, sitting therein to enjoy/ Looking at the lovely maple trees at dusk/ The real colour of the maple leaves with frost was deeper than / That of Second Moon flowers”。[22]以“maple leaves with frost”来对应“霜花”,即带霜的树叶,不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难以带给读者冷艳却弥坚的美感。译诗还消损了原诗里隐含的“秋风秋雨磨砺枫叶”的意义,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消弱。

时空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构成汉语诗词的另一美感特征。诗歌不是历史年表,更非日记,不能按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细细记录。诗歌的跳跃性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是跳跃性的,甚至是突变性的。目的是使几个画面在相互衔接之中,组合出一种印象,去感动读者。这种组合正好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延续性,以及感情变化的时间性,使一些看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和意象,共同组成一种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At the foot of the city walls of Yiyang/ Grasses are lush and green/ Gulley water is flowing east/ And turns west then./ Fragrant blossoms of trees are/ Of themselves fading/ Throughout the hilly journey/ Spring birds are vainly crowing)。[23]原诗四句,每句是一幅画面,一个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涧水复流,芳树花落,春山鸟啼,这四种意象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把这四种意象归结于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城市夷为荒凉寂寞之地的主题之下,便组成了令人无限怅惘的自然景象。译语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点,用“And”, “then”等词语表明彼此之间的关联,各意象似乎相合紧密, 但实际上由于是一幅平铺直叙式的意象群画面,萧条与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现出来,原诗的味道便淡了许多。

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得诗词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方面体现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语的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则更为突出理性和形合。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或靠各种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完整的语篇和意象;英语则往往不能缺少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和意象。这种差异导致在汉语诗词、甚至在曲与赋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原作妙境意蕴也产生流失现象。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所指的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漂泊羁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个名词无一虚词,九种物象极其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格调清逸。该作译文: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24]为了充分表达原作中组合意象的关联性,译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连接作用的词。尤其在空间层次、动静层次和音效层次方面,如“hanging on”, “returning”, “hidden past”, “in”, “still”, “and” 等。细细品味一下,缺少关联词的原作所呈现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汉语语言凝炼、自然、朦胧、深远的美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而译文要体现原诗意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词语或词语形式,不过这样一来,通过形合构成的意象在“复现”的过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蚀掉了原曲的独有艺术魅力。

中国诗词中有些诗句无主语,增加了移情和现实情境的效果。中国诗歌传统是诗以言志,要求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构成了诗词创作中“不隔”(王国维)的趋势,出现了“无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诗歌则以“我”中心,诗句里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分明且同时显现。华兹华斯说“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曾经像一片云朵般孤独地漫游),中国诗人则更倾向于说“行云流水”。

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和组合的灵活性天然适合于“对偶”,中国人思维的虚实辩证又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虚实统一的对偶成了中国人特别喜好的艺术样式。中国诗词的意义排偶、声音对仗、句法结构交相印证便构成其异于西文诗歌的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所含蕴的音、意、形对称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达到一种“和”的丰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汉语诗词“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刚柔判象”的艺术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自由伸缩颠倒,因而难以象汉语诗那样将上下两句对得工整。

三、结语

汉语诗词翻译过程中原语作品美感的拙化现象是否能够避免,译界比较认同的“补偿原则”可否消除这种因拙化产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蚀?笔者以为,再高明的译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拙化现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终不过是一种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汉”兴叹的感慨。

参考文献

[1]Kenneth Rexroth.Classics Revisited [M].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1968.130

[2][10][2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9,92,159

[3][11]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魏博思,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389,2

[5] [8]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108

[7]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

[9][18][21] [22] [2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 49,177,7,247

[12][13]钟 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

[14][17]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38,234

[16]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92

[19]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9

[20]Savory, Theodore H.The Art of Translation.London: Cape, 1957.79-80

汉语成语的翻译 篇5

1、生龙活虎: strong and healthy2、一团和气: Complete harmony3、好高骛远: aspiring spirit4、独断专行: Make independent decisions5、兴师动众: raise a big rumpus6、魂不附体: Nearly gave up the ghost/ out of one’s wits7、寄人篱下: Living with another family8、情投意合: be of one mind9、得陇望蜀: to hanker for more10、咬牙切齿: to grind one’s teeth11、一败涂地: be completely destroyed / be bankrupted12、鬼鬼祟祟: on the sly13、无法无天: run completely wild / wild and headstrong14、安分守己: behave properly / know your place and mind your own business15、无精打采: listlessly / depressed / in a low spirit / looked very downcast16、鸦雀无声: in silence / be strangely quiet / in absolute silence17、大惊小怪: make a commotion / be alarmists / make a fuss over sth.18、坐立不安/ 心情烦乱/ 如坐针毡/ 局促不安/ 心乱如麻/ 六神无主/ 手足无措/七上八下:

be on tenterhooks19、欢天喜地: be filled with joy/ in high spirits/ gladly / be delighted / obvious

pleasure/ happy/ in jubilation / delights20、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21、沧海一粟/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不足挂齿/ 不值一提: a drop in the bucket22、对牛弹琴: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23、过街老鼠:like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 the object of universal condemnation/ a

bad man hated by everybody24、门庭若市: a much visited house/ a busy town/ bustling/ crowded25、望梅止渴:to gaze at plums to quench one’s thirst/ to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to feed on fancies/ imagined satisfaction26、危如累卵:as dangerous as a pile of eggs/ hazardous in the extreme/ great

insecurity/ in a precarious [critical] condition/ at stake [risk/ hazard]/

in peril [jeopardy/ danger]/ dangerous/ perilous/ critical/ hazardous/

precarious/ insecure/ risky/ unsafe/ touchy27、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28、招风惹草: look for trouble29、插科打诨:cut in a joke30、畅所欲言:speak one’s mind31、称心如意:be after one’s own heart32、了如指掌:at one’s finger-tips33、浑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34、成千上万: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35、水深火热:in deep water36、嗤之以鼻:turn up one’s nose at37、皮包骨头:skin and bones38、一触即发:touch and go39、一生一世: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40、一语道破:hit the nail on the head41、充耳不闻:turn a deaf ear to42、出人头地:be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others43、吹毛求疵:pick a hole in sb’s coat44、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45、大惊小怪:make a fuss about46、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47、颠倒黑白:talk black in to white48、得意忘形:have one’s nose in the air49、攀龙附凤:worship the rising sun50、大发雷霆:hit the ceiling/ fly into a rage51、骑虎难下:hold a wolf by the ears52、视而不见:turn a blind eye to53、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54、趁热打铁: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55、半信半疑: take sth with a grain of salt56、锦囊妙计: get an ace up one’s sleeve57、赴汤蹈火: go through fire and flood58、福星高照: have a lucky star above you59、进退维谷: be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60、咎由自取: reap what he has sown61、口蜜腹剑: be fair without but foul within62、伶牙俐齿: have a ready tongue63、梁上君子: the light-fingered gentry64、每况愈下: be on the downgrade65、迷人眼目: throw dust into the eye of the public66、摩拳擦掌: roll up one’s sleeves67、全力以赴: do one’s level best68、忍气吞声: swallow the insult69、走投无路: come to the end of one’s tether70、游手好闲: eating the bread of idleness71、引狼入室: 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72、信口开河: shoot off one’s mouth73、一窍不通:not know the first thing of sth.74、扪心自问:Search one’s heart75、美中不足:a fly in the ointment76、自作自受: give sb.rope to hang oneself77、勾心斗角: put spokes in the other’s wheels78、杀气腾腾: make vicious attacks79、厚此薄彼: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80、得意洋洋: walk on air81、鸡毛蒜皮:trifling82、开门见山: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83、狗急跳墙: do sth.desperate84、顺手牵羊: walk off with sth.85、守株待兔: trust to chance and stoke of luck86、铜墙铁壁: an impregnable fortress87、唇枪舌剑: engage in a battle of words88、黔驴技穷: at one’s end89、单枪匹马: all by oneself90、生龙活虎:bursting with energy91、见异思迁:a rolling stone92、苦苦哀求:be on one’s knees93、惹是生非: wake a sleeping dog94、毛骨悚然:be horror-stricken95、不屈不挠:indomitable96、班门弄斧: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97、大刀阔斧:be bold and resolute98、故步自封:narrow-minded conservatism99、夜郎自大:ignorant boasting100、鸡犬不宁:be in great disorder101、汗马功劳:outstanding military exploits102、目瞪口呆:be stunned103、盘根错节:be too complicated104、三言两语:to explain clearly in a few words105、棋逢对手:be well-matched106、犬马之劳:work faithfully107、三心二意:be wavering108、雪中送炭:offering timely help109、血肉相连:maintain the closest relations with110、七上八下:be in a turmoil111、饱食终日:be content to eat three square meals a day and do nothing 112、叶公好龙:Lord Ye who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113、南柯一梦:sth vanished like a dream114、愣头愣脑:be somewhat rash in the head115、举目无亲:be entirely on your own116、毛遂自荐/ 自告奋勇:volunteer117、洗心革面、脱胎换骨:turn over a new leaf118、过河拆桥、忘恩负义:kick down the ladder119、专心致志、聚精会神:devote one’s full attention to120、陈词滥调:old stuff/ cliche121、痴心妄想:wishful thinking / fond dream122、长篇大论: a ponderous thesis / a lengthy speech [article]

123、粗心大意:careless / negligent124、丰功伟绩:great [magnificent] contributions125、灵丹妙药:miraculous cure / heal-all126、自以为是、夜郎自大:self-conceited / arrogant127、以怨报德、恩将仇报:return kindness with ingratitude128、低三下

四、奴颜婢膝:humble oneself129、宽宏大量、既往不咎:forgive and forget130、工于心计、唯利是图:be calculating and mercenary131、意志坚强:tough-minded132、自私自利:be egotistic133、忠心耿耿:with loyalty and devotion134、死心塌地:die-hard

135:、坚忍不拔:firm and indomitable136、顽固不化:be incorrigibly obstinate137、别具匠心:show one’s ingenuity138、别出心裁:try to be different139、招摇撞骗:swindle and bluff140、足智多谋:wise and resourceful141、仪态万方:appeared in all one’s glory142、丑态百出:act like a buffoon143、诡计多端:have a whole bag of tricks144、毋庸置疑:it is beyond doubt145、欢天喜地:be in the seventh heaven146、精力充沛:be in full of beans147、空中楼阁:castle in the air148、晴天霹雳:a bolt from the blue149、正中下怀:after one’s own heart150、毛发倒竖:one’s hair stands on end151、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152、露出马脚:show the cloven hoof153、千钧一发:hang by a hair154、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155、别有用心:have an axe to grind156、胡言论语:talk through one’s hat157、家徒四壁:to be as poor as Job158、不伦不类:neither fish nor fowl159、一视同仁:no respecter of persons160、千方百计:leave no stone unturned161、偷偷摸摸:hole and corner162、半斤八两: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163、九死一生: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164、直言不讳:call a spade a spade165、缘木求鱼:make a wild-goose chase166、钻冰求酥:hold a candle to the sun167、以冰致蝇:catch at shadows168、以狸饵鼠:lash the waves189、隔靴搔痒:beat the air190、打草惊蛇:wake a sleeping dog/ to stir up the grass and alert the snake191、易如反掌: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 to be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192、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dirt / spend money like water193、画蛇添足:paint the lily / 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194、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 a pearl in the palm195、声东击西:to shout in the east and strike in the west196、刻骨铭心:to be engraved on one’s heart and bones197、井底之蛙: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198、扬眉吐气:to feel proud and elated199、灯红酒绿:dissipated and luxurious200、纸醉金迷:(a life of)luxury and dissipation

一些时间的换形译法:

独辟蹊径汉语成语谜语 篇6

一、成语谜语

新路 …… 打一成语

二、成语解释

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清·叶燮《原诗·外篇上》:“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

三、成语造句

1.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独辟蹊径,改造乐器,创作新曲,订定指法,使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大放异彩。

2.他独辟蹊径,攻破了这个难题。

3.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独辟蹊径,不落窠臼,不用担心失去崇拜者的支持。

4.这篇散文好就好在独辟蹊径。

5.马丁决定辞了工作,独辟蹊径当作家.6.馆长的一些选择似乎有些独辟蹊径,他附注的说明文字增色甚少,而且有时言不达意。

7.他独辟蹊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8.我一向极爱研究拉斐尔的艺术,那种艺术倒真是独辟蹊径,不落陈套的.9.他们计划独辟蹊径,盖自己的新房.10.人们对信息共享工具的要求一直清晰、明了,但语言却独辟蹊径,大摇大摆地走在模糊、含蓄的康庄大道上。

11.此书独辟蹊径,采用小说笔法,明明讲的正史,却通俗幽默,活色生香。

12.不过,现在医院的竞争也是十分的激烈,咱们必须要独辟蹊径。

13.你能不拘于儒道,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当真是后生可畏。

14.本书力求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创造一个崭新的东方神话故事。

15.虽下作了些,可点到为止,独辟蹊径,这道士也不笨。

16.见过中医治病吗?有时正规路子走不通,往往独辟蹊径,用几个验单房偏方,还真就解决了问题。

17.我要独辟蹊径了,我要“追求卓越,拼搏进取,只争朝夕”。

18.这部书可谓是不入主流,独辟蹊径。

19.好掌力,此子内力独辟蹊径,实在是刚猛之极,只是碍于年纪尚轻,稍欠火候而已,若能再苦修十数年,武林之中,自有他一席之地。

20.马清风的毫不藏私,精辟的言论,独辟蹊径的突破经验,令在场之人听的是如醉如痴,都有醍醐灌顶之感。

21.信手拈来,让生活处处充满幽默;独辟蹊径,精彩演绎无数经典段子。

22.听来其所习内功似是融合了江南一带几个剑派的心法,独辟蹊径,倒也颇为精奇,但修却为并不高。

23.而罗南城独辟蹊径,选择了隐忍并收集对他有用的东西,程家的犯罪证据,一旦小龙堂遇到机遇搭上了一个可以搞垮程氏集团的势力,就能够拿出份像样的见面礼。

24.我们何不独辟蹊径,来三句半怎么样?等我写好词就排练,保证独出心裁,耳目一新,斩获大奖!

25.高太后独辟蹊径的从你们那儿调来了1500名娘子军,是个高招。

26.张斯则是独辟蹊径,仿古曲古词,而又独出机杼,做出了一片独特的文章。

27.文章提出了五种寻找最佳视角的方法,即放眼全球,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受众,凸显人文关怀;小处着手,做到以小见大;独辟蹊径,敢于标新立异;反复比较,寻找最优视角。

28.也不怪孙砾会这么想,要知道,这世上的御魔法器多是以防御型为主,还是他独辟蹊径才炼制出两把注重攻击的御魔短剑呢。

29.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或者是踏着前人的脚印,或者是独辟蹊径。

30.没想到一露头就被虞正南打个乌眼青,出师不利啊,开弓没有回头箭,重打锣鼓另开张,看来自己还得独辟蹊径,再接再厉啊。

31.哈哈哈,道君你知其一不知其二,虽道有盈虚,可道也永恒,我何必离了天道独辟蹊径,我就是天道,天道也是我。

32.与会者认为,酒徒立足于人间烟火的艺术想象进行创作,构思独辟蹊径,其作品具有丰富性、多重性,体现出浓郁的理想主义和人文追求。

33.原来影刀刀法主要修炼手三阴经脉和足三阳经脉,真气巡行路线倒也独辟蹊径,硬是将原本不相连接的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给贯通。

34.其实兽魂丹的产生原本就是因为一些神魂师在炼丹方面成就有限,独辟蹊径创造出的另类灵丹,你现在该知道兽魂丹有多么难得了吧?

35.不过从道隐师伯的表情来看,这盒子的确是钗戒宝函无疑,只有洗尘大师独辟蹊径,识出此匣为剑鞘,不过一切都晚矣。

36.漫天剑气惊世骇俗,精妙绝伦的剑法出其不意,相对于古正、古锋这些剑道高手来讲,秦朗的剑法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他们所有人都没想到也想不到的。

37.汤圆还需要继续这样坚持下去,虽然不是主流的做法,但是相信这样一套独辟蹊径的做法一定会有收获。

38.从天地交合阴阳协调中获取灵性,致使她对于生命、爱情与死亡具有一种本能而浪漫的意识,从而使她的舞蹈艺术独辟蹊径,自成风格。

汉语成语英译 篇7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汉语成语英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的“归化/异化”策略、喻体形象、原作风格、文化空缺、民族文化色彩,以及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等方面,而对非文学文本中成语翻译问题的探讨略显不足。

1 演讲和成语概述

演讲,是语言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不仅要表达出话语的基本意思,而且十分讲究表达艺术。演讲按内容可分为:政治类、生活类、学术类、管理类、法律类、宗教类、道德类和礼仪类。政治演讲是一种高度严肃的演讲,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所众理解支持演讲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观点,这就要求演讲者一定要深思熟虑,有严密的论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演讲有可靠性和鼓动性。礼仪类演讲是在各种社交仪式上发表的表达一定感情的讲话,包括送迎、贺喜、祝捷、宴请、凭吊等各类礼仪性汫话[1]。本研究所搜集的温总理的对外演讲兼有这两类演讲的特征。

至于成语,《辞海》(1979年版)的定义是:“凡是社会上口传耳闻,常为人们所用的谚

语和习语皆称之为成语[2]。”《现代汉语词典》(2005)给成语下的定义则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3]。”按照在原语中命题内容能否直接传递语用含义这一标准,成语可分为两类:命题内容能直接传递语用含义的成语和命题内容不能够直接传递语用含义的成语[4]。

2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其先导人物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5]。功能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文化转换”(cultural transfer)与“交际互动”(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6]。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是“目的论”(Skopostheory),主要观点有“目的”和“忠实”两大原则。

3 温家宝总理近5年间演讲文本中汉语成语的分类及翻译

本研究搜集了温家宝总理最近5年间的重要对外演讲及其英语口译书面稿共60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成语的定义和《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2007)的词条筛选出这些演讲稿中的成语,制作出excel格式的英汉双语语料库。该语料库包含汉语成语140条,除去没有被翻译出来的8条,以汉语成语的喻体形象为参数观察到余下的语料有以下几类:

如表1所示:在该数据库中发现了四类成语———第一类:英语中无对应表达,但其喻体形象能够被译文听众接受的成语;第二类: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其喻体形象也无法被译文听众接受的成语;第三类:无喻体形象的成语;第四类:没有被翻译出来的成语。分类型讨论其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如下:

3.1 类型1:英语中无对应表达,但其喻体形象能够被译文听众接受的成语

对于这类成语,由于其喻体形象能够被译文听众所接受,所以一般多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如:

1)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作“春华秋实”。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blossom in spring will bring fruit in autumn".

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认为:“所谓‘忠诚’”是指目的语的目的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该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作者,也要对译文读者负责,翻译时要尽量求得与原文作者一致,不能离原作者太远。

具体而言,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自然规律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春华秋实”这种取材自人类共同生活经验的成语即使被直译,也一定能够被异域文化背景下的听众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完全可以相信听众的理解能力,直接译出该成语的喻体形象既不会引起译文听众的误会,又达到了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在原文与译文中找到了平衡,同时也实现了演讲者使用该成语的意图。

3.2 类型2: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并且其喻体形象无法被译文听众接受的成语

对于这类成语,由于其喻体形象无法被译文听众接受,如果一味的保留该喻体形象只会

因文害义,走入“死译”、“硬译”的误区,所以一般多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如: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ked the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country.

此例抛弃了“翻天”和“覆地”的喻体形象,只译出该成语的内涵意义profound,从而消除了听众理解上的文化障碍,有助于实现整个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帮助听众准确理解演讲的内容,帮助演讲者实现演讲的目的。

根据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翻译时必须正确把握和传达意义才能达到译文的目的。同时,“目的原则”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所以,当汉语成语中的喻体形象不为英语文化背景的听众接受时,为了避免影响演讲者意图的表达,妨碍演讲目的的实现,只能舍弃成语中的喻体形象而翻译其内涵意义。

3.3 类型3:无喻体形象的成语

由于不涉及喻体形象,翻译这类成语无需考虑其文化因素,采取直译策略即可。至于将成语译成短句、定语还是状语,完全视译文表达需要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和读者期待,所以,在英语表达的语法功能上,不必拘泥于原文。如:

3)建立一个各国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国家关系框架,是实现本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To build a framework of state-to-state relations featuring mutual trust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and guarantee of region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3.4 类型4:翻译时被省略的成语

关于演讲文本的翻译,赖斯曾说过,把西班牙文的演说辞和演讲稿译成德语时,西班牙听众欣赏的演说才能(oratorica flair)对德国人而言可能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卖弄,若照直译出,只会使演说的整体效果变味走样。因此,她明确指出,对于辞藻华丽重诱导的文本(appeal-focused rhetorical text),翻译时常常要对原文做彻底的改变(drastic changes from the original[7]。如:

4)我们应尊重本地区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区特色的区域合作之路。

We should resp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region,make innovative efforts and embark upon a path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that suits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East Asia.

此例中的成语“因地制宜”与句子的其他部分语义重复,使用它只是为了满足汉语演讲表达的气势和音韵美的需要,没有实际的意义,省略它们既不会损害原文的内容,也不会影响听众的理解。所以,此处采用省略策略是可以借鉴的。

4 结论

国家领导人的外宣演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影响力,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听众理解、支持演讲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观点,所以,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目的是这类翻译的关键。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做法,演讲中的成语翻译应更多地注重译语的文化规约和听众的接受能力,优先成语的内涵意义,使演讲者、翻译发起人(或委托人)、译者、译文听众之间产生交际互动,从而实现译文的预期效果和演讲的目的。

本研究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温家宝总理近五年间对外演讲中汉语成语的英译,提出成语文化隐含意义的翻译应该视原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的目的而定。实际上,是否翻译和怎样翻译成语的文化内涵意义受到文本特点、翻译目的、文化差异、听众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接受能力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合力的影响和制约,但是,由于论文篇幅有限,以上因素还没有提及,而这将是此项目后续研究的重点。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把翻译视为一种“行为方式”和“交际互动”,把文本的功能、翻译的目的、译文读者或听众对译文的期待作为翻译过程中务必考虑的要素,这些独到之处给演讲文本中汉语成语的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观察视角。该研究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和框架,以温家宝总理近5年间外交演讲所使用的成语及其英语翻译为语料,结合外交演讲的特点,探讨了演讲文本中汉语成语的类型及每种类型成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演讲,文本,成语,功能,目的

参考文献

[1]凌建英,陈翰武.实用演讲教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9.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3.

[4]戚建平.实用汉译英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深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5.

[6]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2).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篇8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    谚语英译    直译    意译

语言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谚语所傳递的文化信息不同,这种差异正是翻译的难点。若不处理这些文化因素,则在翻译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解或文化流失。由于拥有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这些背景和特点同样会影响谚语的措辞和表达,并且经常使谚语翻译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都不能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谚语的背景和特点。因而怎样体现谚语的这些背景和特点是一个急需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分析英汉俗语差异的一些主要表现:

1.历史背景的差异

汉语里的“挥金如土”常被中国人拿来形容大把花钱、浪费金钱,如果直译成英语,就是“spend money like soil”,事实上,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达此意。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以农立国的历史背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十分发达,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前文所说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则是其一。此外,还有“to be in hot/deep water”(陷入困境),“draw water in one’s own mill”(谋取私利),“make one’s mouth water”(使某人垂涎)等。

2.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人与中国人对不同的事物、动物、习惯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印记。在中国人眼里寓意吉祥、美好、褒义的事物或动物在英国人眼里可能根本毫无寓意或者寓意着贬义,反之亦然。

比如中国人习惯用“松、柏”夸赞一个人坚毅、顽强的品质,因为松柏四季常青、不畏严寒。而在英国人眼里,松柏只是一种树叶不会枯落的树而已,并无特殊的寓意。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他像松柏一样坚强”,如果在交际中直译为“He is as strong as a pine tree or a cypress”,就会给外国听者造成很大困扰。在动物形象上,文化习俗的差异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英国的谚语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幸运日。),“Lucky dog”(幸运的人)等很多俗语都用狗这个动物形象表达美好的寓意。在英国,人们普遍爱狗,很多人甚至把宠物狗当成自己的儿女,所以有很多关于狗的谚语,且表示褒义。而汉语中狗的形象多为贬义色彩,如汉语的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盗鸡鸣”,“狗仗人势”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国、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两个国家,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史和大量的历史故事。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承载这些历史事件的载体,根据特定的时间、背景及历史事件,记载了许多历史典故。其中大多数谚语都出自这些历史典故。不深入学习和了解他国的历史典故,是无法正确在译文中表达出原谚语中的思想内容的。如汉语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弃笔从戎”,“昭君出塞”等,倘若不清楚这些典故的出处,要翻译则有相当大的阻碍。同样,英文中的戏剧、歌剧,不深入了解,也是很难翻译成汉语的。

4.部分词汇表达的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2015年春节是中国羊年,春节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羊年把全世界英文媒体搞疯了!究竟是哪种羊?”,“Chinese New year Manchester: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Sheep or Goat?”。英语里,关于羊的表达有ram,sheep,goat,而中国羊年只是简单的一个羊字,并未细分哪种羊,这就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非对应现象的表现。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喜欢引用本国或外国的谚语,因此,正确翻译谚语在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将汉语谚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下面介绍英汉互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并结合一些实例探讨汉语谚语的英译。

1.直译法

翻译中,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并非取决于译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语言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可以说,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直译法的必备条件。直译法,通俗一点说,就是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对等。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由于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各国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产生相似性。因此,不同语言间常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词汇、习惯表达等。如许多汉语谚语中“形同意合”的情况都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情况下使用直译法,不仅能形象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不容易给听者造成困扰。

汉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可以直接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It’s easy to dodge an open attack but difficult to escape from a clandestine one.”。又如“凡事总有个开头”,可以直接翻译“Everything must have a beginning.”;“一回生,二回熟”,可直译为“Different the first time,easy the second.”,等等。直译法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有些直译的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语谚语翻译成英文,有些使用意译也能表达出原句的意思,但是会缺乏源语的那种感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直译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也可意译为“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意译后的谚语虽很简短,也很贴切地表达出了源语中“时间才能见证一个人真正的内心、内在”这个意思,但与直译后的谚语相比,少了源语中那些具体的形象主体“遥远的路途”、“马”、“时间”、“人心”,并且少了对比,少了结构上的对称,所以不如直译的妥当。

2.意译法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有时使用直译法翻译后的译文会使听者无法理解,而且很多情况下使用直译会给翻译带来相当多的障碍。在此情况下,译者只能在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背景下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免产生诸多障碍。

“一寸光阴一寸金”,其表达的意思是时间和金钱一样,都很珍貴,如果直译,就必须把一寸翻译出来,在英文里比较难找到对应的词,所以使用意译翻译效果更好,“Time is money.”,既简单又贴切,关键是听者易懂。又如“人不可貌相”,可以意译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若直译,可译为“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但直译后的英文根本没有表达出此谚语“在一方面失败了,在另一方面成功了”的意思,所以直译后的句子并不妥当。因此可以意译为“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这样一来,既能正确表达出源语的意思,又能让听者一听即明了。

翻译谚语,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完全取决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只要谚语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就应该尽可能直译,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努力减少原句的损失并确保语言的活力。有的谚语出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接翻译,或者直接翻译后,译者也难以理解,则应该使用意译。需明确的一点是,无论使用直译还是意译,译者都应该充分地理解源语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孙桂玲.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李迎春.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报,2009,10.

[3]魏军梅.词汇空缺与英汉互译[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10).

上一篇:我想设立的节日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宿舍安全检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