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精选16篇)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1

一、民间道德的坚守与超越(一)对德性的坚定守望(二)与苦难的顽强抗争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人生追求无不充满挫折和苦难,正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苦难人生中,孙氏兄弟的热情不减,在人生的搏击中不断成熟,展示了非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人格。他们在与苦难的顽强抗争中,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超越着传统的民间道德。

二、民间众生的自我确认(一)昂扬不屈的创业者(二)乡村生活的固守者孙玉厚、孙玉亭兄弟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是乡村生活的固守者,从未想过要离开土地,他们在社会最底层经历着历史,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他们又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人。孙玉亭是孙玉厚的亲兄弟,也是乡村生活的固守者,然而许多老一代农民的美德在他身上已荡然无存。(三)交叉地带的陪衬者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2

它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以黄土高原上的历史为主流, 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是对十年浩劫的总体反思。小说的人物有近百个, 上至省委书记, 下至平民百姓, 无一不个性鲜明,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 更富有丰富的内涵与永久的艺术魅力。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村青年, 却有过不平凡的经历, 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 遭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却依然坚强, 也不失做人的美德, 正义而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他不甘于旧樊篱的束缚, 背井离乡, 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寻求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

孙少平是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上的农村青年。他生长于极度贫寒的家庭, 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 他从来吃不饱, 更不用说吃得好;吃得不如别人, 穿得也是破破烂烂。刚开始, 他自己觉得在吃穿用度上低人一等, 因此虽然个子是最高的, 但是从来都抬不起头。后来, 经历了许多风雨, 他开始慢慢成熟了, 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 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条件打倒。

他从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 而是在生活中把对精神的追求奉为人生哲理:人可以平凡, 但不能平庸。他认为众人都是普通人, 因此他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 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二.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人生, 看似平淡无奇的字眼, 却蕴含了太多深奥、复杂的成分。生活, 这土地太广袤了, 淘汰了一些人同时也造就了另外一些坚忍不拔的人。只有经受住了岁月打磨的人生, 才是硕果累累, 绚烂多姿的。孙少平就是在黄土高原上经历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洗礼后, 成长起来的不屈的有志青年。

(一) 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萌芽

1. 孙少平贫困的生活环境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土高原的农村, 人们的生活还是很艰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孙少平的家庭情况已经临近崩溃。老祖母年近八十, 半瘫在床上;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 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 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一个不务正业的丈夫, 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家里实际上只有大哥一个全劳动力———可他才二十三岁, 亲爱的大哥从十三岁就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按说, 这么几口人, 父亲和哥哥两个人劳动, 生活是应该能够维持的。但这么多年来, 庄稼人苦没少受, 可年年下来常常两手空空。队里穷, 家还能不穷吗?再说, 父母亲一辈子老实无能, 老根子已经穷到了骨头里。年年缺空, 一年更比一年穷。 (2)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能上到高中,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在目前的环境中是自卑的, 他穿着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 而且黑颜料染得极不均匀, 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 一双旧胶鞋已没有了鞋带, 裤子显然是前两年逢的, 人长布缩, 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他每顿只吃两个黑面高粱馍, 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 但他感觉比别人都低了一等。贫困又使他过分的自尊, 所以每次他都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 以免遭受耻笑。

2. 课外书让他的意识开始觉醒

尽管上学如此艰难, 但他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 他从山乡旮旯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 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每天, 只要学校没有什么事, 他就看课外书。他无意中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下子就被这本书迷住了, 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 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特别是那段经典名言:一个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时, 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3) 他陷入说不清的思绪当中。这思绪纷乱而又漂浮, 幽深而莫测。他朦胧地意识到, 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都可以活得很好!渐渐地, 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他艰难的日子除过一天几个黑面馍以外, 没有什么了。只有这书, 才使得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 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

3. 恋爱风波后, 他反省自我

在他眼下的生活中, 实际上还有一件令他无法言明的, 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愉快的小事件。就是每天他取馍时, 还有一个女生做同一件事。后来他们慢慢熟悉了, 并且对她产生了好感。但那个年代那种暧昧关系一旦被公布, 就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而事实上, 她却喜欢班长顾养民。他非常失望, 甚至伴有恼怒, 他确实无法和顾养民相提并论。所以他的朋友们暗地里打了顾养民。但顾养民并未报复什么, 而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他被顾养民在精神上镇住了, 慢慢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他现在认识到,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 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 但他要做个不平庸的人。在许多平常事情之中, 应该表现出不平凡的看法和做法来。比如顾养民挨了打却不报复打他的人, 就值得好好思量。这期间, 少平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了!

如果说孙少平刚入校因自己不体面的黑面馍而自卑, 那么在后来的几个月中, 他的思想开始觉悟了。课外书让他的视野更加广阔了, 让他认识到人在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外, 还应有更多的追求。他开始慢慢认识自我, 特别是在与郝红梅发生的恋爱风波后, 他认识到, 他是一个普通人, 应该过平凡的生活, 但他要做个不平庸的人。

(二) 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1. 孙少平与田晓霞结识后, 他的人生价值观进一步提升

由于孙少平看了不少的课外书, 平时也爱给其他同学讲讲他看的东西, 所以在文艺方面就表现的突出一点。学校要组织一个文艺宣传队, 他就参加了。他们去乡下演出, 尽管他的物质生活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丰富起来。现在他还有一身漂亮的衣服, 站在集体的行列中看起来和别人也没有什么差别, 而且由于他个码高大, 反倒显得漂亮和精神。他现在已经克服了刚进校时的那种拘谨。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 羞于拿自己不体面的黑面馍了;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 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孙少平已经隐隐约约地认识到,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 不仅是吃好的穿好的, 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

在这一段时间的演出过程中, 他学会了很多东西, 也许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和田晓霞的认识了。

孙少平和田晓霞是搭档。晓霞是一个个性和对事情的认识都非同一般的女孩子。她读的书很多, 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上一般看法不同。他每次和她交谈, 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他和她交谈, 看她带来的读物。所有这些都给少平精神上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 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现象了。晓霞对他的认识的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她, 少平看到了更为广袤的世界, 看的那些书更使他的心灵充实丰盈起来, 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追随内心的脚步, 从未停歇。

2. 孙少平修养不断提高, 在生活中实践

正是在这样思想不断提升下, 他做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事。在一次全班户外劳动中, 天空突然铺过来一片乌云, 不多时, 那云就遮住太阳, 布满了整个天空。刹那间, 电闪雷鸣, 狂风大作, 一场暴雨眼看就要倾泻下来!所有同学都爬到山洼上躲雨去了, 唯有跛子侯玉英不听劝, 一个人扛着锄, 一跛一跛走到一个石崖下面。其他女同学说怕沟里起洪水, 那地方危险, 劝她不要去。但跛女子让这些人别管她的事, 她说雷雨就这么一阵, 怎能起洪水呢!

大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 雨帘就从山后漫过来。不多一会, 就听见沟沟渠渠里传来了滔滔的流水声。在一片混乱的暴风雨中, 沟道里突然传来了侯玉英尖锐的哭喊声!少平缩在一个小山窑里, 看见洪水已快要涨到侯玉英避雨的那个石崖下面了。跛女子正哭喊着, 两手揪着几棵丛草, 企图爬上去逃命。但由于腿不干练, 三番五次爬上去又跌了下来。

孙少平知道, 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 洪水就会把跛女子一浪卷走。其他同学早已吓得目瞪口呆, 不知所措。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少平立刻冲出去, 冒着瓢泼大雨往沟底跑去, 不知摔了多少跤, 才到了怒吼的洪水边, 他一筹莫展了。侯玉英在河对岸, 小沟水急浪尖, 要游过去太困难了。这时传来玉英绝望的呼喊声。少平攒足所有勇气, 奋不顾身地游了过去, 他飞快伸出手, 救起了侯玉英。当他游回来时, 全班同学都从山洼上跑下来了, 他们叫喊着, 扬着手, 像看一幕惊险的戏剧。他们之中没有人敢从这洪水中游过去。

但在人命关天的时刻, 是少平骨子里的那种不平庸的想法占据了他的灵魂, 在关键时刻做出非凡的决定, 彰显出他人格的伟大。

三.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一) 在思想上的体现

高中毕业后, 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但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不是因为劳动受累, 本来活着就应该来动。而是发自一个青年意识的巨大觉醒, 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的尊严。他渴望独立, 渴望寻求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奢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 哪怕比当农民更苦, 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生活, 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 无论是荣誉还是屈辱, 他都心甘情愿, 他都无怨无悔。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 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 眼下那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 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 也能过上好光景。但我们知道, 孙少平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 他知道了村子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所以这个闭塞的小村庄再也留不住他了。他知道的太多了, 思考的太多了, 因此才有了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他每天从早到晚的干活, 晚上唯一的向往就是倒头便睡, 连胡思乱想的功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而又爱思考的人, 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这些倒也罢了, 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 他常常陷入深深地苦恼中。

他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野, 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 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外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 但肯定是无比艰难。但正当年轻气盛为什么不追随自己的梦想呢?哪怕闯荡一回, 碰得头破血流再回来, 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经过内心激烈的斗争, 孙少平痛下决心, 提起一卷破烂的行李挤上了长途汽车, 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

(二) 在工作中的体现

对这样一个既无经验, 又无一技之长的青年, 他只能混杂在农民工当中, 当小工。可即使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工作, 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所以好不容易得到了, 少平就异常珍惜。他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 一方面是为了生计, 但另一方面是为了心灵上的满足。他深信, 凭着一双勤劳的手, 再苦再累都可以生存下去, 而且可以体面地生活下去。刚开始, 为了寻求住处, 他低眉顺眼地为别人干活。为了求得一份工作, 他主动降低自己的工价, 又拼尽全力挑最重的活干。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 主人家对他格外的好, 让他干轻松的活儿。他不愿白受别人的情, 对主人家也尽心尽力。这使他明白:只要自己诚心待人, 别人也才可能对自己诚心相待, 加深如此重大的人生经验, 对一个刚入世的青年来说, 也许要比赚钱更为重要。孙少平就是在这样边学边悟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他工做满了, 再另换一家又接着卖苦力。但是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少平也没有忘了要给自己补充精神食粮。晚上, 他就躲在煤油灯下看书。虽然没有多少时间, 一天只能看一二十页, 但无论如何, 这使他无比艰辛的生活有了一个安慰。书把他从沉重的生活中拉出来, 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仁。通过不断地读书, 少平认识到, 只有一个人对世界理解得更广大, 对人生看得更深刻, 那么, 他才有可能对自己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才能更心境祥和地看待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他的生活虽然艰苦清贫, 但却自由充实, 或许, 这才是他所追寻的人生吧!

(三) 在爱情中的体现

孙少平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他的人生之旅的, 天天出工, 看书, 睡觉, 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符合他的要求。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件事, 为他的生活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他的爱情。我们知道在他高中时期, 田晓霞对他的思想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鉴于他们家庭背景相差悬殊, 毕业后, 她考入了大学, 而少平当了农民, 就主动和她断了联系。但只要思想相通, 他们所处的地位又能影响什么呢?自从在一次看电影时再次相遇后, 两人又进入了深层次的交流。这次不是晓霞给他讲, 而是少平凭借对生活的感悟教导她了。晓霞被他对生活的理解深深吸引了。即使少平现在是一个小工, 他也不觉得低人一等了。如果说高中是因为家境的原因不敢爱, 那么, 现在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爱了。虽然他现在还是一贫如洗, 而且晓霞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但他们在思想上是平等的, 在心灵上是相通的。我们知道, 这都是生活教给他, 和他善悟的思想中得到的。

四.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池莉说:“热透一次, 冷透一次, 甜透一次, 苦透一次, 爱透一次, 恨透一次……于是乎, 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 (4)

如此说来, 孙少平的人生已无所谓平庸了。虽然他不知道未来还要经历怎样的磨难, 但这一路走来所遭遇的风风雨雨, 已经使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他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 甚至独自在外承受着常人难以胜任的工作, 但他却得到了自由和独立, 按一个男子汉那样, 靠双手体面地挣回生存所需, 并且在另一个思想天地自由充实地畅游。虽然与他心心相印的女子不幸永远地离他而去, 但他曾刻骨铭心地爱了一回, 爱得完完全全, 彻彻底底, 他对她的爱至死不渝。如果待他老年回首, 他肯定会知足地想, 如果人生重新来过, 他还会这样选择。因为虽然他是一个普通人, 过着平凡的生活, 但他活得并不平庸。

孙少平一路走来, 他挣扎过, 彷徨过, 犹豫过……

他走过苦涩, 艰难, 痛苦……最终走向了成熟, 他还将继续走下去,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奔走, 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的脚步, 他不愿停歇。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我们都是平平凡凡的人, 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生活可以平凡却可以不平庸。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 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

孙少平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生活在一个平平凡凡的世界, 但他的思想却不平庸, 所以他的生活也就不平庸。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2]路遥.平凡的世界[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3]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

[4]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I].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6

[5]江少川.中国西部人文地图[I].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5

[6]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

[7]蔡仪.文学概论[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阎刚.学者随笔[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9]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I].延安文学.1993年第1期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3

该剧的成功,除演职人员精心打造、对原著的完美诠释之外,更与原著史诗般地描绘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国陕北城乡各阶层普通人物的生活画卷分不开。原著共三卷,1991年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北京电视台BTV青年频道重播该剧,必将让广大电视观众再一次体验该书所具有的憾动人心的美学力量。

美感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一部具有美学价值且可入史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多半是有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正如赫姆林·加兰所言:“显然,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地方色彩可以比作一个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如果文学只是或主要是雷同,文学就毁了。”

在原著基础上,电视剧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演绎了黄土高坡双水村中孙、田、金三户人家在时代的变革中不平凡的生活历程。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奏出漫长却动人的生活之悲曲。虽然这部剧充满了现实意义:命中注定的困苦生活条件使人们挣扎在解决温饱的问题上,当个人的尊严以物质划分出三六九等,当人的精神追求因物质基础而局限,当理想的憧憬和现实的骨感产生冲突,当纯洁美好的爱情因地位的悬殊奏出“离歌”终章,但即便如此,生活还在继续,时光的指针不会因同情悲悯而停止转动,唯有“面对”与“作为”——这是让自己再一次在生活上占有主动地位的唯一办法。

该剧完美地契合了原著所言:“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但同样,在这满满的现实价值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美”的存在。于我而言,“美”是一个十分广义的词,特别是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美”不一定是浮华辞藻或喜大普奔的视觉形象,亦是举手投足间的酸甜苦辣或催人泪下的戏剧冲突,又或是仅仅在表面上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官触动。美学价值不一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现实意义中完全可以挖掘出美学价值。

平实中的震撼

随着电视剧一集一集的展开,一个个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问我,这个电视剧最触动我或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想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那一段段画上了句号或者带着遗憾的感情。在我的印象中,剧中恐怕难有一段感情是完美的、顺利的。但是,正是这些“爱情悲剧”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如,为什么少安在面对润叶炽热的表白时过分保守?因为他明白即使做再多努力都跨不过“农民身份”的那道坎,他和润叶的未来是看不到希望的,他没有办法带给润叶物质上的保障。所以只有自己勇敢的放手、忍痛割爱才有可能让自己爱的人在未来生活中至少物质上是富足的。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可是在这背后,是一个人的理性和责任感,同样也是隐忍的炽热的爱。

与之相反的便是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孙少平不屈于农民的现实,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田晓霞,在我看来虽然不能说她是一个完全没有“阶级思想”的人,但她的确是一个眼界开阔,有思想、敢作敢为不同于田润叶的女性。他们的爱情,跨越了悬殊的地位,跨越了距离,跨越了时间。尽管少平在与小霞相恋的过程中有过矛盾、自卑和不确定,但至少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爱,并且这份爱不但成为自己生活的期望,同时也成为小霞不朽的青春中最美好的人生经历。

电视剧的平实来源于原著作者的风格。在路遥笔下,我们看不到英雄牺牲讴歌似的悲壮。他的表现手法似乎与传统的悲剧理论相距甚远。他笔下展现的是一个个普通人物命运多舛并在跌宕起伏中让人感受到如泣如诉的悲与痛。就如同在这两段不尽相同的爱情悲剧中我们感受到了爱情背后最真实的意义:爱之真、之善、之美。

困苦中的不屈服

电视剧所表现的是我国城乡差别颇为突出的年代,在广袤的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艰难使得大多数农村青年都纠结于贫穷落后的现实与远大理想之间的落差与冲突。

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村青年的代表,孙少平一直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懈努力。他的胸中有一腔热血,在他眼里,人生最终极的追求不应该止于物质,而是要有所作为,有目标,去奋斗。对于他来讲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够饱满,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去争取,去拼搏。所以他一直把经历的苦难当做是追求人生理想道路上必经的过程。尽管孙少平所做的工作幾乎都是技术含量低的社会下层人的工作,比如他四处流浪寻工觅活,无怨无悔地以掏碳为生,在人生的旅途上磕磕碰碰挣扎前行。但是,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为改变自己命运坚韧前行的青年形象。面对生活的艰难,他表现出的坦然与顽强,让人们在他低贱的挣扎中感受到了人品的高尚,由衷地为他感叹,为他喝彩。他的奋斗是对“卑贱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的最好诠释。他以鲜活的生命展示出这样一份浪漫的画卷:劳动是美的,奋斗是美的,在劳动奋斗中的生命是美的。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平凡人身上的真情与善良。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就是人学”,路遥将人学完美地深入到文学之中,才给我们带来了深沉的有意义的美学价值。而电视剧的编导和演员们则恰到好处地复制了原著的特有信息与魅力。于我而言,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所表现出的“美”都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提升。感谢北京电视台再次将这一经典作品呈现于广大电视观众面前,让我们再一次有机会去体验昨日的美好情怀与感动。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4

这些故事有我亲身经历的,也有他人遭逢的,无论哪种,都是让我悟出道理的。所以,我把这些故事,或真名,或匿名地表达出来,其中有我成长路上念念不忘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也有你成长过程中喜怒哀乐的倒影。

这一年,我二十几岁,没钱没车没房没背景,唯一有的,是不轻易妥协的坚持和不怕输的勇气。现在的我以及这样的我们,除了和现实死磕,别无选择。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也拥有一切。那些没能得到的爱,没能拥有的成功,没来得及尽的孝心,终有一天,会与温暖不期而遇。

在二十几岁这种尴尬的年纪,我们是单薄的,却渴望饱满。我们渴望财富,于是幻想着能有一步登天的成功;我们渴望权力,于是总奢望有人能助自己一臂之力;我们渴望爱情,于是贪婪地不断变换身边人。我们有那么多的渴望,可现实世界里我们真的一无所有。

我不知道,这本书在你心中是什么概念,也许你觉得是心灵鸡汤、鸭汤、鱼汤,但我觉得都不是。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支温度计,我想让你们在阅读了这本书后,看看自己的心情有没有“发烧”,知道自己心灵健康的状况。愈来愈多的人觉得心灵鸡汤只是起着短暂的安慰作用,治标不治本。但我写的这本与青春成长相关的书,清汤寡水没放调料,所有的调料都由你自己来放。

人生很短,但我们要走的路很长,要跨的坎很多。喊要努力的口号,人人都会,但说努力就付出行动却难能可贵。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听信乐团的《天高地厚》,一个人长大了,要为梦想而奔跑,要为生活而坚强,要为未来而努力。当然,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但最重要的,你努力了,肯定会收获。

我们虽然是最尴尬的二十几岁,但我们都应该相信,今天努力付出的一切,过不了多久都会有。所有赏心悦目的人,美好的时光,都在来的路上,只要我们一直以前进的姿态奔跑,岁月定然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如果你努力,这会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自暴自弃,这就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与你一样,曾在深夜痛哭过,独自等待挨到天明。但是我没有纠结于过去,相反,我很感谢那段岁月,是它让我坚信越挫越勇的深刻含义。不希冀自己的人生多么轰轰烈烈,只求在梦想还没被现实打败前,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努力一回。

我知道你一直都在追梦,为了不被后面的人跟上,一直都保持着奔跑的姿势。只是你在追梦的路途上,一定要记得,这个世界的糟糕、疼痛很多人都经历过,不单单是你一个人饱受人世间风雨的吹打。而其实这世间所有的风吹雨打,都是值得的。它们使你变得好,更好,非常好。你也会发现,原来这世上并不是只你一人辛苦,有人与你一样,都曾历经喜怒和哀乐。

理想中的不平凡 篇5

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但我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我有过许多的理想,但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我最大的理想是从事绘画这一方面,但我也知道,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画好的,梦想也不是说实现就实现的,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那年我八岁。爸爸买了一本书给我,我捧着书高兴了好半天,急忙跑进卧室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那本书叫做《完美的花朵》,主人公叫花木棉,她有个表姐,叫花木槿。花木槿酷爱画画,她无论画什么都栩栩如生。花木棉深受感触,也开始跟着花木槿学画画。可花木槿有抑郁症,在一次不幸中跳楼自杀身亡,这对花木棉的打击很大。(当我看到这时不禁泪潸潸了。)后来,花木棉立誓要好好学习画画,不让在天上画画的表姐失望。当我看完这本书时,便暗暗下定决心不能再得过且过了。爸爸突然走过来对我说:看完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我眼神异常坚定的对爸爸说:爸爸,我体会到了做事要坚持,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我决定了,我要向花木棉一样成为有理想的人!爸爸听了连连点头,又笑着问我:那你有什么理想呀?我要成为一名大画家!

是啊,当初的年幼无知,到如今对梦想的执著,甚至到未来的而成功,要经历多少的困难,多少的坎坷,才能实现这宏伟的目标!但我一定会一步步走下去,实现这个当大画家的梦!

平凡的世界 不平凡的人生 篇6

《平凡的世界》,书如其名,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平凡的笔触。整部作品平淡而又质朴。在路遥的笔下,一个平凡人的生活图景就浸润在这几十年的时光里,普通,但又蕴含着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与坚强。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黄土地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他们在这个荒凉的土地上贡献了一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苦难与拼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等这些平凡的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劳动人民琐碎而坎坷的生活。作者为我们阐释了平凡和苦难,这才是生活的意义,人生就如同一个苦行僧的修行过程,我们要尝尽困苦,才能修习圆满。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丑恶,人情世故都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一一折射出来。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的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最让我赏识的是,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赣台,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 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7

时间流逝,记忆永存。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息的奋斗,最终却趋于平淡。平凡者未必伟大,真正伟大者往往平凡。记得是谁给路遥送了这样一句墓志铭:“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他自己也曾说过:“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为了梦想而奋斗。”整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在普遍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整篇文章都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语言,符合现实,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透露着温馨动人的情愫,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

《平凡的世界》是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来见证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与人生。浮躁的年代,浑噩的社会像一杯沉垢的清水尽管澄清,但不平静。路遥笔下的人物却是那么个性鲜明,书中的少安、少平,还有其他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必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正因此才真实亲近,栩栩如生。

因为大家都是平凡人不是“伟人”,没有以一种追随终极价值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与当下变换的舞台,来预测历史的变迁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天堂沉默半小时,人间却要喧哗两千年。上级的指示沉默了,冯世宽的教条沉默了,田福堂的心计沉默了,孙玉亭的任劳任怨沉默了,于是整个石讫节喧闹了,整个双水村喧闹了。双水村的大小干部都带有狭隘与利己主义情怀,但那不是愚昧,也不是“走资派”,而是旧社会进步的潮流,正如田二所说:“世事要变了……”可惜的是那些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都没能跳出那个“围城”———“围城内的人打破铁笼想钻出去,围城外的人却挣破铁笼往里钻”。

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经说过,“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者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它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双水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完全宗法式的家庭关系、淳朴的民风和“简单”的人们,充满温馨、困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由血缘所维系的天然亲情,使孙少安仿佛沐浴着中世纪的“古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少安,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有着最朴素的生活品质,是广大农民的代表。双水村其实就是一座“围城”,田润叶期盼着回到双水村去找她的少安哥,而少安却远赴山西寻回个陈醋大眼妹。少安的价值观是传统的,他崇尚的不是爱情上的真谛,而是人间真实的情感。门第观念与家庭的败落使少安深深地认识到他与润叶的结局只会酿成悲剧,这使他被旧的陈腐观念锁住了。但少安是幸福与安逸的,他有妻子和亲人的疼爱与关怀,一个纯粹的平凡人,也因此没有摆脱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润叶不是,她尊崇“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念,没有因现实的枷锁而屈服,但润叶在挣脱那座“围城”之时,却注定了自己的悲剧。润叶的悲剧不是少安给的,归根到底是他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

孙少平,是书中的真正主角。作为一个在知识的世界里徜徉的人,他具有从父兄身上继承下来的那种坚毅刚强、沉着冷静,但是他身上也有父兄所没有的东西———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对自己人生的明确定义。孙少平虽家境贫寒,但从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的好处将是一生受用不尽;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摆脱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在他高中毕业回双水村当教师之后,不满于双水村的生活,不满于父兄那种为觅食而战的生存状态,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男子汉一样的生活,希望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无论是心酸、苦难、光荣或者是屈辱,都亲自去遭遇、去承受、去创造。因此,他想自己做出一点事业来,想去更为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第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以每天一块五角钱“买”了,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陡坡上去,人简直连腰都直不起来,这样的劳动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三天的考验期下来,尽管脊背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丝毫没有感到懊恼,反而很庆幸。他认为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苦难意识给了他一个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生与信仰。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用一颗善良的心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人物世界,并让我们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感受到了极其辉煌的人生意义。双水村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演绎着平凡的人生,从平凡中而来地繁衍生息,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永不止息的爱,平凡中的苦涩,以及今生的骄傲。

参考文献

[1]陈泽顺.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在平凡的世界做不平凡的自己 篇8

在这个万物流转的大千世界里,沧海桑田不过转瞬之间,每个人都那么渺小,但是,即使再微不足道,即使他随风沉浮,也有他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是平凡的,每天三点一线的紧张学习,让我们失去了去看世界的自由,在这一方狭窄的天地里,呆呆的仰望天空,做着关于外面世界的梦。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我时常在想,如何在平凡的世界里将小事做好,给自己平凡的人生谱写出一曲生命壮歌?

依稀记得在高一时老师的谆谆教导,懵懂无知的我那时对时间的流逝不知珍惜,对老师的告诫充耳不闻,当高中的生活快要结束时才意识到那时的字字珠玑。近千个日日夜夜看着别人奋笔疾书而我却不以为然,现如今,一切将要尘埃落定的时候,仿佛所有的事物都在离开我。看着同学行云流水般的书写文章,我怅然若失。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缺少亲近自然的朴实,难道我要如此度过我的高中生涯吗?不,我无法甘心。

我想起了孙少平,一个出身卑微、忍辱奋进、不卑不亢的学子,一生不断奋斗却对生活充满热爱。我想起了温家宝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豪言壮志,年迈的老人在任上鞠躬尽瘁,体恤民情,用业绩向全国人民兑现了曾经的承诺。忆往昔,多少壮士独临沧海却心系千里之外的沙场征战,虽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叹而今,莘莘学子锦衣玉食却终日惶惶无事可做,虽策马扬鞭,仍止步不前。难道这一代的青年人甘心平凡一世无所作为?难道在物质丰殷的时代,就不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伟志?就摒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万丈雄心?就丧失“天下英才我辈出”的宏伟气魄?不,这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作为。

现在我们正处在充满痛苦却又焕发生机的高中时代,痛苦的是我们要沉溺在学习中,不停的努力等待破茧成蝶。开心的是,我们成年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了。未来或凶险,或平凡,但我们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曾听过许多毕业的前辈说起他们的未来选择,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有的心酸,有的幸福,有的平淡,但是无论如何,在他们的眼里我看不到一丝悔意,难道这就是成长?

在他人看来,我们这一代人是软弱不堪的,是一无是处的。可是,当国家遭逢自然灾害时,冲锋在前沿的是他们口中的一无是处的一代。每每想到这里,我便热血沸腾。正处在青春年少的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完成学业,做一个优秀的人,向那些曾经看低我们的人证明,像世界证明,我们才是时代的主人,纵然前方道路坎坷,我辈也会一往无前,纵然千夫所指,我辈也会奋发图强。

不甘心做个平凡的人,就要正视自我,挑战问题,彻底改变自己的缺陷,善于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机会;不愿意做平凡的人,就要调整心态,克服消极,勇敢挑起生活和重担,直面一个个人生挫折,学会在黑暗中寻找成功的亮光;不屑于做个平凡的人,就要锁定目标,立即行动,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把人生重新规划,站到更高的起点上,积累知识,施展才智,一步一个脚印地用行动来拓宽成功之路。

高中岁月,我们穿过时间的雾霭找到远行的航线。经过时光的雕琢,记忆的年轮逐渐增加,回忆过去,也许会有些许遗憾。人生还有现在和未来,或许珍惜现在,把握未来便是对过去最好的弥补。现在的我们应奋起直追,无论过去做的正确与否,我们只需要在当下,做出正确选择,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便会有满满的收获。

虽然身处平凡的世界,但是我相信,无论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还是在奋笔疾书的学子,都不会甘愿平凡,愿我们都不辜负人生这千万个日日夜夜,只希望,当若干年后我们回忆起曾经的那一段时光,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自责。我相信,牢记责任,做好平凡的小事终能改变平凡的命运,更相信未来的历史会见证我们的成功!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9

什么是平凡?平凡,是生活的本色,“平凡”与“不平凡”——《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是历尽沧桑后,再回首往事的淡定;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从容。“平凡”在作者路遥的笔下缓缓铺展开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平凡之人、一个平凡家庭的成长及奋斗的历程。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苦难与拼搏的戏剧。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我想,路遥之所以写《平凡的世界》,是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吧!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路遥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那个久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读后感《“平凡”与“不平凡”——《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轻轻翻开书,眼前似乎浮现出那个怀有志向,永不放弃的青年——孙少平,他生于贫穷的农村家庭,也许他的人生前景早已注定,但他不甘命运的安排,他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心中的理想。从一个民办教师到一个城市小工,最后成为一个挖煤工人。他从未对生活放弃希望,默默付出,默默奋斗。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他们用平凡的人生造就了这个世界的不平凡。

路遥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毁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度过,终将一无所获。

路遥教会我们勇于挑战自我,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10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刘勇

看完这部小说已经很久了,早就说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开始。这算不上是对其的评论,也算不上是看法,毕竟

大家之作是我等望尘莫及的。这顶多就算是我从中所获得的收获与感言吧!

我第一次听说《平凡的世界》是大学期间参加的一次创业培训课上培训老师所提及到的。《平凡的世界》这部著名长篇小说获得了矛盾文学奖,是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开头便是写景,一个平凡、普通,穿着破旧衣服的来自农村的少年——孙少平,正在操场上等待着其他的人打完饭后才蹑手蹑脚的出来拿属于自己剩下的那两个黑面膜,他吃不起甲菜也吃不起乙菜,就连一份水煮白菜的丙菜也舍不得打一份。也许正是因为那少年时期的强烈自尊心才使得他总是最后一个才出来拿那难以下咽的被人瞧不起的黑面膜。此时操场上正刮着凛冽的寒风,他来到那早已散场的菜盆前,正准备伸手去拿最后的两个黑面膜,突然,从树枝上掉下一撮冰屑正好掉在一份早已冰冷的汤盆里,溅起的水滴“沉重”地打在了他的脸上,泪水忍不住的顺着脸颊参杂着冰冷的菜汤顺流而下。空气寂静了,时间仿佛也被冻结在那一刻。我想,此时此刻这个少年在想些什么呢?自己为啥过的是这样的生活?凭什么我吃不饱穿不暖?难道我生来就注定了要穷苦一生?正是此情此景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从他坚毅的眼神里看出来他的不甘。

他在校期间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同学,叫田晓霞。他们都爱看书,都喜欢文学,的确,无论生在哪个年代,一尘不变的是:知识就是力量,唯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贫困的现象。后来,孙少平高中毕业了,田晓霞到省城去读大学了,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孙少平只有回到农村挣公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但他从未忘记过田晓霞给他说的,外面的世界,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外面去闯荡一翻,即使目前自己的躯体被囚禁在这偏远的农村,我知道,他的灵魂早已飞出了那片山坳。梦想是困不住年轻人的,在孙少平强烈的坚持下,终于如愿,来到了外面的世界。一开始,他来到桥头揽工,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当一个小工,他能吃苦,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后来,他为终于能成为一名正式工人——煤炭工而高兴不已。命运有时喜欢捉弄人,他体检没有通过。但是命运也是公平的,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煤炭工人。

其实,我的经历和他也有相似之处,一开始很希望能够进成铁,当我得知面试通过后免得压制不住心里的小激动,接下来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体检了,让人懊恼不已的是体检出现了点问题,医生说可能是饮酒造成的,确实,前不久我们班组织了一次聚会,和各位兄弟姐妹热闹了一翻,唯一的一次复查机会便是决定我是否能来成铁的关键,那段时间心里是很慌乱的,我做过很多种假设,让我不知所措,还好这只是老天和我开的一个玩笑,经历了一些波折,我也如愿的来到了大机段。

说实话,与煤炭工人的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相比,我是极其幸运的,长轨运输虽说工作环境不怎么好,但是也远好于煤炭工人,工作强度就更不能相比了。孙少平,不甘平庸,通过他努力的工作最后终于过上了相对好的生活,至少不再吃不饱穿不暖。或多或少,在他的身上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记得是很久以前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哥对我说我们要不甘平庸,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农村。其实,农村并不是不好,只是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下自身的生活环境罢了。一个人也不能空有一腔报复,必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只有当自己变得更为优秀,有一定的能力之后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岁月静静流淌,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学生生涯就这样结束了,迄今为止,在我内心深处我更愿意相信自己还是一名学生,而不是如今的工人。我们不再是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小孩儿了,以后得靠自己工作,自己挣钱,即使这样,我也一直保持着一颗年轻、上进的心,我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

此时此刻,T11长轨列车正在运行着,也许是风声,也许是雨声,我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哥哥儿时对我说过的话,我知道,那是我的心声。在这本该寂静的夜晚,却被列车运行的声音所打断了,刚开始来的时候会觉得那是一种杂音让人难以入眠,慢慢的,不知从何时开始,没有那个声音那种音符在耳边徘徊还难以入眠,也许这就是铁路工人的“职业病”吧。

《平凡的世界》 篇11

《平凡的世界》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2015届新生的第一份礼物,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它是激励着千万青年的经典,是深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小说。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者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本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者简介: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家贫7岁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其间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教书一年。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并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读者评论:

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陈忠实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贾平凹

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爱情、亲情和友情,在这青春的档口,你将如何选择,如何去奋斗?

——小包子

是本好书,虽然到三十岁才有机会读。人在苦难的时候更需要共鸣,就和现在的我一样。

——Jessica

书中语录:

·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樣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这就是人生的心酸。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

·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

·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像往日一样,正常地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做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

·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地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结。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赏析 篇12

关键词:艺术价值,生产模式,社会科学,平凡的世界

一、路遥《平凡的世界》内容与背景介绍

《平凡的世界》主要讲了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在陕西地区贫瘠的黄土高原,为了人身理想和个人追求平凡奋斗的故事。故事中的情节推进徐而不急、散而不乱,在稀松平常的落语中往往表现出了深刻的哲理。

陕北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路遥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围绕陕西黄土高原这一片农村土地来进行叙述的,这里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生活习惯,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路遥的作品就像是一曲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通过苍茫的嗓音唱出人生的戚戚婉婉。陕北的编年史几乎就是用歌谣编纂出来的。

二、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赏析

(一)自强不息的精神美

路遥是陕西人,他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困苦。他将自己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奋斗经历,直接地嫁接到了主人公孙少平身上。通过主人公孙少平在学习、成长、奋斗和工作的顽强经历,从而表达了对于不屈命运年轻人不甘平庸、努力奋斗的精神赞美。

孙玉婷和贺凤英对于主人公孙少平的影响力比较大,他们在孙少平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通过经常接济他各种食物,让正在长身体的孙少平能够吃更好。孙少平在原西县高中读书,与地主出身的郝红梅相互爱怜,后郝红梅与家境优越的班长顾养民谈恋爱。同村同班的好友田润生为此抱不平狠揍顾养民一顿。倔强的少平开始与自己的自卑斗争,积极参加赴地区积极参加赴地区会演的排练。陕西地区的农家子弟要想跨过农门,走向更加开阔、更加宽广的城市,必须要通过勤学苦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抗争命运、精神高贵的硬汉子

在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过着不平凡的生活。孙少平是我们当代农村出身奋斗在北上广深大城市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对于指导当今时代农村青年进行个人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出身的青年,很小的年纪就要步入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父母呵护,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渠道。他们有的只是自己的淳朴、热情与奋斗,和不屈从于命运的坚忍。他们必须要学会独立自主,必须要学会坚强,这对于提高当前社会中农村青年的奋斗意识和精神承受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心存责任、善于抓住机遇的追梦人

好读课外书的少平敏感、自尊,在经历了大旱、抢水、死人的事件后,变得更加成熟。孙少平的大哥孙少安经历的事情比孙少平更多,并且他的命运更加坎坷和崎岖。他没有能够留在城市地区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过早地回到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贫瘠地区当一个农民。他需要接受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缺水的生存考验,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也不能够抛弃一切与之在一起。

孙少安最终选择向命运低头,在屈服于命运之后,他选择一辈子留在农村发展,与贺秀莲结合也是迫于无奈。他的人身性格中充斥了更多的苦难与更多的无可奈何,他经历了比弟弟更多的遭遇。并且,孙少平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获得了人生的转机。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向广大的读者传递了良好的精神信号,不管是处在何种悲惨的境遇,只要你能够不放弃希望,并且能够在命运给你一次机会的时候好好把握,你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身。但是,在命运的转机出现之前,会有漫长的黑暗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努力度过这段黑暗时期就显得相当重要。

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对于不同人物角色的刻画比较准确,反应了特殊时代的人性特点。老祖母和父亲孙玉厚代表了上一辈中国劳动群众,孙玉厚的儿子孙少安和孙少平分别作出了不同的人身选择,拥有着不同的命运。孙少安、孙少平在命运的世界里,努力拼搏,以自己的坚忍不拔和可贵的自尊赢得了生活圈子里无数普通人的尊敬和认可。在《平凡的世界》这一本书中,作者路遥借助孙少平这个角色,向广大的读者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强调了在困难时期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的重要性。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正.农民爱情叙事中的文化情缘——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J].浙江社会科学,2010,(6):93-97.DOI:10.3969.

[2]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58-65.DOI:10.3969.

平凡世界,做不平凡的人作文 篇13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平凡是生活的基调,但往往有些人,他们的身上透露着不平凡。我们应当在这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路遥以陕北黄土高原中的一个小村庄作为全书的出发点,形象地刻画出了一群生活平凡骨子里却不平凡的人。路遥曾经说过,每个平凡的人身后都有不平凡的世界。我带着对这句话的`疑惑,走进了《平凡的世界》。

孙少安,是他们一家的顶梁柱。他有着强壮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小学,成绩优异又乖巧懂事,父亲勉强能供应他上学。初中,因为家里的条件困难,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那刚强的父亲抱着他痛哭涕流,一个父亲,能哭成这样,是因为自己的愧疚以及生活的无奈。毕竟,哪个父亲愿意断送自己儿子的大好前程呢。孙少安是多么的不情愿啊,可是面对生活的压迫,他没有怨言,年纪轻轻就下地帮助父亲干农活。他舍去自己的自私,换来的是全家生活的保障。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识大体的奉献精神啊。正因为家庭条件与社会封建,他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友终是没在一起,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心里也是无比的可惜。他知道自己心中的白月光是谁,但同样也知道,家庭地位的高低,将成为他们之间永远的沟壑。

生活如那条环绕双水村的大江一般,缓缓流过,再不复回。而那心头曾经暗恋的女孩儿,也淡淡消逝......

孙少平,一个出身卑微但又积极上进的青年,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同样,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渴望知识的洗礼,褪去那劳作的伤痕;他渴望去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一辈子呆在双水村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少年的无畏被激发出来,当他脚踏出双水村这一刻,他也就是圆了自己年少的一个梦。他在城市工地、乌黑煤矿中挥洒过自己的汗水以及那难以忘怀的热血。他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儿,这也正是他能够完成别人做不到的事的根基吧。但是,他更想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他想尽办法借书看,家境的贫困并不能阻挡他对知识的索求,这是多么强烈的求学精神啊。而正是这种精神,让他遇到了难能可贵的知己-----田晓霞。她如一束炽热的阳光,照进了他的生活。从惺惺相惜到不离不弃,爱情见证了一切。也许是上天狠心拆散,一场洪水夺走了田晓霞的生命,如花的大好年华就这样夭折。但是,她的欢声笑语,幽默风趣永远留在孙少平心里。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14

他们的不平凡,更在于苦难中不向命运低头。孙玉厚家虽是穷得揭不开锅,可他们仍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寻找出路。是少平辍学后在矿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亦是少安与秀莲为生计的努力奋斗。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去构筑未来。

他们的不平凡,在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那个时代的少男少女,也许会因为成分与家庭条件无法终成眷属,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自由与幸福的向往。润生虽性子柔弱,可他却敢于冲破家人的阻挠,与郝红梅相识相知。他们的内心是自由的,是不为别人所支配的,是新时代开放思想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不平凡,在于在时代的潮流中激昂前进。少安在村中开办砖厂是一种尝试,晓霞奔走于改革一线是一种尝试。他们面对时代的变迁,不固守成俗,敢于冲破原有的枷锁,去探索一片新的天地。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15

一、文学中的苦难意识

苦难意识是文学领域中的重要话题, 同时也是文学家始终叙述不完的内容。在苦难意识的呈现方面, 路遥取得了较高的成效, 其中《平凡的世界》更是被苦难意识所包围。苦难的承受主体是人, 因此, 苦难意识的书写归根结底是对人的书写, 在此过程中, 文学家们展现着自身对苦难所作出的认知, 并对苦难中的人所具有的生存状态作出这观察与反映, 同时也对人类苦难命运作出着探索与内省。由此可见, 文学家对苦难意识的展现, 实质上是对人与人自身命运的关注, 同时也是对自身人文关怀乃至社会责任的表达。当然, 文学中的苦难意识与文学家自身所具有的经历也具有着紧密的关系, 虽然文学是一种对生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但是却难以避免出现文学家自身生活体验和思想意识的影子。以路遥为例, 路遥经历了艰苦的童年, 这一饥寒交迫的真实经历让他对生命中的苦难作出了深刻的认知, 同时也昂这些苦难成为了路遥开展创作的重要动力, 因此, 从文学家与文学作品中的苦难意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来看, 文学家通过自身的作品表现的苦难意识, 而苦难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文学家的创作之路。

二、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一) 贫穷困苦带来的精神压抑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 他少时生活艰苦, 并在求学生涯中始终生活在窘迫当中, 虽然他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最终他又不得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双水村当老师的过程中, 孙少平的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观, 并且有空余的时间来读书看报。然而, 特定的时代决定了孙少平所承担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当生产责任制的号角吹响之后, 孙少平的学生都难以在继续自身的求学, 这也让孙沙平的身份从教室转变为农民。显然, 面对苦难给自身生活带来的种种考验, 孙少平并没有就此屈服。此时的孙少平选择了进城务工, 这种求生之路比扎根农村更加难熬。在经历过捉襟见肘的生活之后, 孙少平也经历了彷徨与绝望。当孙少平获得工作之后, 也验证了付出必有回报这句老话。当然, 无论孙少平最终的命运走向何方, 作为《平凡的世界》的读者, 总是不忘记孙少平在朝阳沟背起势头的情景, 这种劳动具有着极高的强度, 并且让孙少平仿佛承受着皮开肉烂的痛苦。而作者路遥,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刻画苦难, 并呈现出了人在面对苦难过程中所具有的坚强意志, 而孙少平在坚持与奋斗中与苦难所开展的博弈过程, 同时也是他从幼稚单纯走向成熟坚定的过程, 这一点正是苦难在人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二) 婚恋不幸带来的心理创伤

如果说生活中的窘迫以及肉体上的疼痛还能够坚持与忍受, 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慢慢淡忘的话, 那么情感上创伤却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 并且会伴随着人一声。在孙少平的情感历程中, 郝红梅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二人在苦难面前相濡以沫, 这令孙少平终于找到了生活中的精神寄托。然而, 郝红梅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断然离开了孙少平, 此时孙少平生命中的唯一安慰也就此消失, 之前的以及现在的苦难如瓢泼大雨一样孙少平难堪重负。所幸, 田晓霞的出现让孙少平重新具有了新的精神支柱, 这让孙少平再一次具有了面对苦难的加强。但是, 田晓霞这一人物就像是命运向孙少平所开的一次玩笑, 田晓霞的离世让孙少平再一次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当中。从田晓霞与郝红梅的区别来看, 田晓霞在孙少平的生命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精神的人, 带领着孙少平树立起了对生活的自信, 并且二人之间纯洁的情感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 况且死别比生离带给人的触动更大, 可想而知, 此时的孙少平在心理上承受了多么大的打击。但是, 坚强的孙少平依旧在古塔山完成了与田晓霞的约定, 之后则一心投入劳动当中, 希望通过身体的困苦来缓解自身心理的创伤。在路遥的笔下, 苦难总是接踵而来, 虽然命运不断的带给人希望, 但是这些希望却一次次的破灭, 无论是生活的坚信还是情感的悲伤, 都是路遥在塑造命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路遥文学中苦难意识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反思之后可以发现,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苦难, 人的一生也会变得不完整, 并且人的坚强和伟大也难以得到呈现, 或许, 这正是路遥文学独特魅力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鲍怡菁.试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02:162-163.

[2]孙艳红.解读《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苦难意识的书写[J].语文建设, 2015, 35:56-57.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篇16

接着,他决定到位于陕西铜川的陈家山煤矿开始这部书第一部初稿的写作。这部“规模很大的书”,就是《平凡的世界》。

在路遥来陈家山煤矿之前,矿上已经在离矿区不很远的矿医院为他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对路遥来说无用的沙发。

父亲被逮捕过这件事,为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帮了大忙。

路遥来到陈家山,准备开始写作,可他却迟迟下不了笔,因为找不到一个好的开头。

整整三天,路遥苦思冥想,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1981年亲生父亲被逮捕的事情。

1981年夏天的一天中午,甘泉县文化局局长张弢找到时任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驻延安记者站负责人贾炳申,说是路遥刚到延安,求贾炳申办一件事。

张弢说:路遥的父亲因为砍了公路边的树,被清涧县抓起来了。张弢又解释说:一村人都砍了,他既不是带头的,也不是砍得最多的,就因为他“无儿子”担着,就把他抓了。

已驻站一年多的贾炳申知道,在陕北这个地方,家里没有“公家人”(在外工作的干部)的人家会受欺负,没有儿子的家庭也受欺负,这类事情比较普遍。贾炳申很想帮忙,但清涧属于榆林,贾炳申是延安记者站的,真不好管。张弢知道贾炳申的为难,嘴里对贾炳申喃喃道:“你不去,他父亲看来没希望了。”

贾炳申沉思一会儿,与张弢一起来到延河饭店。此时,路遥正站在炎热的阳光中,边抽烟边焦急地等待。看到他俩走来,路遥快步走下台阶,握着贾炳申的手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

贾炳申了解了一下情况,就去找县委书记。

“当时清涧是全省最穷的县之一。我到的当晚全县城停电,县委办通讯员打着手电把我领到县委书记办公室。”贾炳申后来回忆给路遥帮忙这件事儿,“掏出记者证验明正身后,我便直奔主题,把路遥讲的情况和我调查的情况做了反映,并很明确地提出,处理盗伐公路行道树无可非议,但这样的处理有失偏颇,要抓应该抓带头砍树的。书记也当即表示,让公安部门查清楚,第二天上午告诉我结果。”

正是亲生父亲被逮捕这件事儿,为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帮了大忙。他将此事演变成“王满银”贩卖老鼠药被公社劳教,一下子引出了这部书所有的重要人物。

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路遥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

五六天过后,路遥已经开始初步建立起工作规律,每天伏案十五六个小时,掌握了每天大约的工作量和写作进度。

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53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每划掉一个数字,路遥都要愣着看半天那张表格。

路遥心里很清楚这一组数字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片看不见边际的泥淖。每划掉一个数字,就证明他又前进了一步。他极力克制着不让自己遥望最后“53”这个数字,只要求自己扎实地迈出当天的一步,迈出第二天的一步。

写作紧张起来,常常会错过了食堂的开饭时间,有时候,路遥一天就吃一顿。医院职工食堂的师傅与路遥对话算多的人,也无非是问路遥,想吃什么,师傅好给他做什么。

但矿区的生活是过分简单了。不是矿上不想让他吃好,无论是陈家山煤矿领导还是医院方面,一直在尽心操办,只是条件有限。深山之中,矿工家属有几万人,一遇秋雨冬雪,交通常常中断。有一年还不得不给这里空投面粉。没有蔬菜,没有鸡蛋,连点豆腐都很难搞到。

早饭被路遥錯过了,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这个矿山医院,医生职工大都回家吃饭,又几乎没有几个住院的,所以,伙食也相当难搞。

每当写作到凌晨,路遥只能吃上一个冷硬的馒头,喝一杯咖啡,填一填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睡下后,他时常感觉第二天起不来了,但一觉醒来,体力稍有恢复,又立即从床上爬起来,用热水洗把脸,痛饮一杯咖啡,然后坐在书桌前开始新一天的写作。

当年见过路遥的陈家山医院医生,如今大多已调离了这里,只有一两个人说见过路遥。回忆起当年,医生说因为知道他是大作家,都不敢上前与他搭话。路遥工作时,更是没有人进过他的房间,生怕影响了他的创作。

可是某一天,正当路遥埋头写作时,突然闯进来一个手执某新闻单位临时记者证的人要采访他。路遥一再给记者解释,但无济于事,记者反而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准备和路遥“长期作战”。此时,路遥已经失去了理智和耐心,站起来粗暴地抓住记者,将他推搡着送出房间。

待路遥重新坐回桌边,心脏还在乱跳。虽然他后悔刚才自己的无礼行为,但他没有办法。

“如果我让他满意,我这一天就要倒霉了。我将无法完成今天的‘生产任务’。今天完不成任务,将会影响以后的工作,我那演算的数字方程式将全部打乱变成为另一张图表,这要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一向喜欢孤独的路遥,此刻也惧怕起了孤独。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

1985年10月21日,有一个西安的长途电话打给路遥,电话里说,老作家秦兆阳先生和他的老伴来西安了。

这消息使路遥停下了笔。

“几乎在一刹那间,我就决定赶回西安去陪伴老秦几天,看名胜古迹。在当时的状态中,即使家里的老人有什么事,我也会犹豫是否要丢下工作回去料理。但是,我内心中对老秦的感情却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赶快联系回西安的车,可连绵的阴雨使矿区通往外界的路中断了。众人帮忙,好不容易坐上一辆有履带的拖拉机,准备通过另一条简易公路出山。结果在一座山上因路滑被阻,七个小时不能越过,路遥只好返回陈家山煤矿。

nlc202309051445

“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我立在窗前,看着外面纷纷扬扬的雨雪,在心中乞求老秦的原谅。因此原因,以后去过几次北京,都鼓不起勇气去看望这位我尊敬的老人。

但我永远记着:如果没有他,我也许不会在文学的路上到今天。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正是我给柳青和秦兆阳两位导师交出的一份答卷。”(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长着一脸自称为“匈奴式”的胡须,络腮胡须长得很快,几天不刮就难受。来之前,他没有像香烟和咖啡一样备足了刮胡刀片,矿上竟然也买不到这东西。一个刀片,勉强用了十几次后,就再也刮不动了,每刮一次都很艰难,非得割几道血口子才算了事。他只好停止了这种痛苦,每个星期抽点时间,转悠到河岸边摆摊的剃头匠那里专门刮一次胡须。

一向喜欢孤独的路遥,此刻也惧怕起了孤独。路遥坦言,孤独的日子里,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

每个星期六的傍晚,医院里走得空无一人。路遥常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林立的家属楼。看见层层亮着灯火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一家人围坐一起聚餐,然后窗帘一道道拉住,灯火一盏盏熄灭,一片黑暗。

黑暗中,路遥不禁两眼发热。他长长地吐出一声叹息,然后重新坐回桌前,回到那一群虚构的男女之间。

1986年元旦在即,墙上那张表格,终于被路遥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划掉。

要出山了,要和这个煤矿、这个工作间告别了,要见到亲爱的女儿了,路遥兴奋异常。

路遥研究过很多新派写法,但他认为只有现实主义写法最适合《平凡的世界》这样一个题材。

1986年夏天,路遥离开西安,这次他来到延安地区一个偏僻小县城—吴起县,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写作。

吴起县武装部院子角落里一孔很小的窑洞,是路遥开始又一次的“长途跋涉”的地方。正是三伏天,这里的气候却特别凉爽,窑洞里阴凉得都有点沁人肌肤,路遥不得不每天生一小时火炉。

这孔简陋的窑洞里有一张单人床,一个桌子,桌子上堆着一些书籍,放着几块掰碎的干馍馍、几包咖啡和一包当地生产的粗糙的饼干。这些食物,是为赶不上招待所的饭点准备的。

路遥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写作,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才睡下,他中午一点以后起床,饭时早过了。这种反时差路遥已积习难改,无法与正常餐点合拍了。

1986年第6期《花城》发表了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同时,《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单行本也在1986年12月顺利出版发行。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和出版后,外界的反响并不如路遥所愿。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外国文艺思潮刚刚涌进中国,现代主义、先锋派、意识流等方兴未艾,不跟潮流,不玩这些,好像就落伍了,而路遥仍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作,于是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太老套了。

其实,路遥研究过很多新派写法,读过不少现代主义作品,但对比之后,他还是为《平凡的世界》选定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他认为,现实主义写法最适合《平凡的世界》这样一个题材。

“眼前这种状况,也不能算失败。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对第一部的某些疑问,正是二三部我将要解决的。我不能要求别人耐心等待我的工作,但我要耐心准备解决许多问题。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急迫感,急迫地想投入下面的工作。我想我能给挑剔的批评界提供一些比第一部更好的东西。”(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此时,路遥身体的变化十分明显,不用照镜子,他也知道自己苍老了许多,不到38岁的年龄,两鬓已染了白发,走路的速度也缓慢了,饭量明显减少了许多,右边的眼睛一直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看了医生,医生认为是思维长期集中焦虑而造成的,建议他停止工作和阅读。

路遥当然知道医生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却是无法接受的。

好在这时候,路遥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他在三四月间出访联邦德国。这期间正好是路遥考虑休整的空档时间,因此便很乐意地参加了这个活动。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因此也有了许多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穿西装。

访问结束后,路遥回到了陕西省作协机关院内那间被他称之为“牢房”的写作间,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稿的修改和抄写工作。

每天黎明时,路遥才从他的写作间走出来,走在作协老院子不长的一段过道里。

知道路遥出国访问回来,他的大学同学王双全等便来到作协大院看望他。那天,路遥显得特别兴奋,与同学谈天说地的,谈外国,谈中国,说洋人,说国人。在他的书桌上,是《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书稿,整齐地摞了厚厚的一摞,足有一尺多高。

路遥对王双全说,这部书的第三部构思已完成,近期就要动笔了。他还说,第三部的写作,想在王双全的老家洛川县进行,需要住上两周的时间。

这时,一个电话找路遥,说是延川家里打来的。路遥一接,听到的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养父病故了。

路遥很难过,可他尽力抑制着悲恸,没有回去奔喪。他联系上了四弟王天乐,让他代他妥善料理老人的后事。

路遥7岁那年,父亲把他从清涧王家堡送到延川郭家沟他的伯父家中。伯父母没有生养,他们把路遥视为亲生的儿子,宁愿自己不吃,也不能让路遥饿着;宁愿自己受冷,也要路遥有穿有戴;不管自己要承受多大的困难,也要供路遥进城上学……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伯父用老镢头在土地里刨出来的。可是,在他老人家病危的时候,路遥未能给他送上一碗水喝,在他老人家的黄土坟前,路遥未能焚烧一张纸钱……作为儿子,应该说路遥没有行孝!”(曹谷溪《关于路遥的谈话》)

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的情形更加凄苦,每天进行着超负荷的体力与脑力劳动。除过劳累,饥饿问题依然如影相随。在陈家山煤矿没啥可吃,回到西安城里还是如此。

当然不是西安城里没有吃的,吃的到处都是,主要是路遥没有时间正点吃饭。生活基本得靠自己料理,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常常拖在晚上十点钟左右。再迟一点,夜市就关闭了。

有时不知不觉就写到夜间十二点钟,夜市也去不成了,路遥只好硬着头皮到没有入睡的评论家王愚或其他同事家里要两个冷馍一根大葱,凑合着算吃了一顿饭,他形容自己就如同《平凡的世界》里流浪落魄的王满银。

每天,直到黎明时,路遥才如同一个幽灵,慢慢从他的写作间走出来,走在作协老院子不长的一段过道里。月光下,只有他自己时长时短的身影随行。

院子后面的一栋家属楼,一单元三层,是路遥的家。这套房子是他在《人生》获奖之后不久,从同单元的五层三居室调整到三层四居室的。

他艰难地登上一个一个台阶,小心地拧开门,悄悄地走入自己的卧室。紧张而疲惫的一天,终于可以停歇了。

修改和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日子里,因为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的匮乏,路遥常常几乎无力端坐,很多时候,他只能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写字。他不是用体力,而是完全凭借精神的力量支撑着他最后的工作。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快完稿时,路遥忽然吐了一口血。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中,路遥描述了他写作写到精疲力尽时的情形:“稿子完成的当天,我感到身上再也没有一点劲了,只有腿、膝盖还稍微有点力量,于是,就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终于完全倒下了。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坐一下,就睡着了。有时去门房取报或在院子晒太阳就鼾声如雷地睡了过去。坐在沙发上一边喝水一边打盹,脸被水杯碰开一道血口子。”

他继续写道:“我不知自己患了什么病。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如果一个人三天不吃饭一直在火车站扛麻袋,谁都可能得这种病。这是无节制的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1988年5月,《平凡的世界》三部全部完成。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病医治无效在西安英年早逝,年仅42岁。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