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精选8篇)
第三章 建筑的规划管理
第一节 建筑申报管理
第八十三条 各项建筑工程的申报,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报单位持土地使用证件、基建设计划和投资批文、四至地形图(一式二份)及有关建筑工程的初步意见书,按审批权限向规划管理部门申领规划或建筑设计要点。新证地的可随《征用土地许可证》同时领取。
(二)申报单位持建筑设计和有关图纸、土地使用证件、基建计划和投资批文(其要求与本细则第二章第六十二条第三、四项同)、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书及有关资料办理报建。如需先编制规划方案的,应在规划方案送审批准后,方可办理单体建筑报建。属十层以上(含十层)或重要建筑工程,须送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和模型先行预审。建筑投资额或建筑面积达到规定范围的,按投资额和隶属关系,由有关部门对初步设计组织会审交提出审核意见后,方可办理报建。续建工程,应附送原报建批准的《建筑审核书》。
(三)报建申请经规划管理部门综合审定发出《建筑审核书》后,方可进行施工前准备和建筑位置放线;经原审批部门现场复验合格,(二)总平面设计图一式四份。图纸应注明南北方向标志、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尺寸、室内外地面标高(广州地区高程)、建筑间距、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针。图纸比例,小面积的为1:100或1:200,大面积的为1:200或1:500。
(四)建筑设计施工图一式三份。包括各层平面图、各向立面图、主要部位剖面图和大样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或1:200.图纸应注明各部位详细尺寸,平面各部位使用功能,并附包括外墙建筑装饰材料和色调等的建筑设计说明。
(五)经审批后的图纸,一份留规划管理部门存盘;两份发还建设单位,其中一份由建设单位发给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四至地形图、总平面设计图各一份发给城市管理监察部门。
按照规定,竣工图须统一存档的,应绘制竣工图送城建档案馆归档。
第八十四条 城镇居民私人建房的申报,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凭本市区户口和房地产契证,由业权人或合法代理人按审批权限向规划管理部门征询建房要求和规定;符合规定的,可申领设计要点。
(二)持建筑设计和有关图纸、房地产契证、投资来源说明及服从城市规划改造保证书等办理报建。
(三)申领《建筑许可证》,按本章第八十三条第(三)项办理。
(四)建管验收,按本章第八十三条第(四)项第一款办理。
第八十五条 市区农民在自然村内建自住房,须持所在镇(乡)政府出具的证明及有关证件、资料,按审批权限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报建和和申报建管验收。新开辟的农民住宅区,应由镇(乡)政府按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办理报建和申报建管验收。凭建管验收合格证办理接水、接电、入户、产权登记等手续。
第八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设计管理规定,委托持有设计证书并符合要求的设计单位进行建筑设计。设计单位应按设计要点设计。
未申领设计要点或设计要点过期失效的,设计单位应拒绝承接设计。
第八十七条 申报图纸要求:
(一)建筑工程位置现况四至地形图一式四份。图纸比例,市中心区一般为1:500,其余地区为1:500或1:.
(二)总平面设计图一式四份。图纸应注明南北方向标志、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尺寸、室内外地面标高(广州地区高程)、建筑间距、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图纸比例,小面积的为1:100或1:200,大面积的为1:200或1:500.
(三)建筑设计施工图一式三份。包括各层平面图、各向立面图、主要部位剖面图和大样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或1:200.图纸应注明各部位详细尺寸,平面各部位使用功能。并附包括外墙建筑装饰材料和色调等的建筑设计说明。
(四)经审批后的图纸,一份留规划管理部门存档;两份发还建设单位,其中一份由建设单位发给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四至地形图、总平面设计图各一份发给城市管理监察部门。
第八十八条 建筑地盘和建筑位置复验要求:
(一)建筑位置放线时,用地红线范围内,按建筑红线、建筑间距及规划要求,需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全部拆除。
(二)建筑物主要轴线两端应在邻近建筑物、构筑物上用红漆标志或设永久性桩标志,以备竣工复验。
(三)地形复杂的用地,应平整后方可进行建筑位置放线。
(四)建筑位置经复验合格,由审批部门复验员和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及工程负责人在复验表签名、盖章。凭复验表领取《建筑许可证》。
第八十九条 建筑工程建管验收要求:审批部门接到建管验收申报后,对建筑物的位置、层数、标高、平面、立面、外墙建筑装饰材料和色调,以及其它要求进行建管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建管验收合格证;不合格的,应先按要求进行处理。未领有建管验收合格证的,有关部门不予进行消防;不予保卫生防疫等专业验收和竣工验收;不予办理接水、接电、入户、产权登记、工商营业执照等手续。
第九十条 领取《建筑许可证》后,如建筑设计确需修改,涉及建筑物位置、立面、面积、层数、高度和平面使用功能的,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核批准;其它不违反本细则规定的局部修改,可在报送竣工图时一并备案。
第九十一条 对确需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的,须由建设单位持改变使用性质说明书和施工设计图、原建管验收合格证,报原审核的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如涉及有关专业管理部门审批的,还应取得有关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九十二条 一切建筑物,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堵门窗,外设管道,开凿空调机及排气孔,在阳台砌墙设窗、搭建棚盖,在天台上搭建建筑物、构筑物、天线和冷水塔等设施。
第二节 建筑设计管理
第九十三条 建筑设计应有地方特色,符合环境和市容要求。
(一)城市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其锅炉、烟囱、烧火廊、垃圾道等不得临路布置;厨、厕等应尽量避免临路布置。
(二)电房、泵房、锅炉房等附属设施,应布置在建筑物的首层或地下室。确需单独设置的,不得占用绿地或建筑间距,应避免临路布置,并注意造形美观和配植绿化。
(三)建筑物外墙的排水管应使用铸铁管,并应与公用排水管道连接。城市道路两侧和重点地区第一线的建筑物,管道不得临路外露;十层以上(含十层)的建筑物,管道不得外露。
(四)城市干道两侧、重点地区第一线的建筑物和十层以上(含十层)的建筑,如不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立面设计应考虑安放窗式空调机的需要。其外墙不得采用大面积灰色石米批荡;除住宅外的建筑物,应采用铝合金窗。
(五)建筑物如天面设置冷水塔,应有遮挡设施,并与建筑立面相协调。
(六)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应符合规定的退缩要求,如不妨碍市容及环境景观,可外飘阳台、梯台、飘篷,但不得超出道路红线;紧靠道路红线布置的,不得外飘阳台、梯台。
第九十四条 单体建筑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应根据不同密度分区确定。密度分区为:密度一区:环市路以南、原广九铁路、海印大桥以西,同福路以北,珠江河以东地区;密度二区:密度一区以外,广园路以南,广州大道以西地区,以及天河体育中心、石牌、五山、员村、大沙地等地区;密度三区:密度一、二区以外的地区;密度四区:特定的规划地区。单体建筑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最大限值,密度一、二、三区见附表七,密度四区由市规划局确定。
第九十五条 建筑间距要求:
(一)密度一区以及密度二区内需拆除的原建筑物容积率一以上(含一)的地段:九层以下(含九层)、高度(有女儿墙的从女儿墙顶计算)低于三十米的民用建筑,属南北朝向布置的,南、北间距各不少于楼高的零点七倍、东、西间距各不少于六米;属东西朝向布置的,东、西、南、北间距各不少于楼高的零点五倍,但各向最小间距不少于六米。
(二)密度三区以及密度二区内需拆除的原建筑物容积率一以下的地段:九层以下(含九层)、高度(有女儿墙的女儿墙顶计算)低于三十米的民用建筑,属南北朝向布置的,南、北间距各不少于楼高的一倍,东西间距各不少于八米;属东西朝向布置的,东、西、南、北间距各不少于楼高的零点七倍,但各向最小间距不少于八米。
(三)十层以上(含十层)、高度三十米以上(含三十米)的民用建筑,主要朝向间距,高度六十米以下部分按本条第(一)、(二)项计算,六十米以下部分按本条第(一)、(二)项计算,六十米以上的部分单方再按每升高四米增加一米间距递增计算;其中密度一区内高度三十米以下部分按本条第(一)、(二)项计算,三十米以上部分单方再按每升高四米增加一米间距递增计算。次要朝向间距,高度六十米以下的,不少于十三米;高度超过六十米的,六十米以上部分单方再按每升高四米增加五十厘米间距递增计算。
(四)短边大于二十米的民用建筑,按本条第(一)、(二)、(三)项规定择宽确定各向建筑间距。
(五)大、中、小学、幼儿园课室,医院门诊、病房,其它特殊工程项目,其建筑间距按本条第(一)、(二)、(三)项规定,旧城区再增加百分之十,新区再增加百分之二十。
(六)非民用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规划,消防、环保、卫生要求确定。民用建筑与非发用建筑相邻或混合布置的建筑间距,按消防、环保、卫生要求和发用建筑要求择宽确定。
(七)建筑间距由相邻建筑物双方负责退缩,一方原则上负责退缩按自身高度和规定计算的一半建筑间距。十层以上与九层以下负责退缩自身的建筑间距,其余部分由十层以上建筑物负责退缩。
(八)建筑间距的计算,临路(内街)的建筑物,按规划路(内街)中心线起算(如与本章第九十六条的要求有矛盾时,择宽确定),其它按用地红线起算。
(九)建筑物建筑间距小于六米的,建筑间距内不得外飘阳台,走廊和梯平台;大于六米的,建筑间距内飘出的阳台、梯平台和走廊总长度不得超过相应建筑边长的二分之一,飘出宽度不得超过自身一方建筑间距的五分之一,如超过的,建筑间距边线改由阳台、梯平台和走廊边沿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第九十六条 道路两旁建筑物的退缩要示:
(一)一般应从道路红线退缩二至五米,具体根据各条路段的情况确定。
(二)建筑物首层为商店、邮电所、银行、小型车库、医院门诊等用途的,影剧场、体育场所、大型贸易商场、学校等,应按一般要求增大退缩距离,具体要求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
(三)十层以上(含十层)或位于交叉路口的建筑物,以及内地台与规划路标高有高差的建筑物,应根据情况按一般要求增大退缩距离,具体要求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
(四)建筑物紧靠道路红线或规划内街边线布置的,其墙体、步级、坡道和基础等不得外伸。基础的确需外伸的,在不影响城市公用设施敷设的前提下,应埋在规划路面标高二米以下。
第九十七条 骑楼建筑的设计要求:
(一)市区可建骑楼的路段为:豪贤路段从仓边路口至越秀北路口;越华路段从广仁路口至仓边路口;一德路段从人民路口至解放南路口;泰康路段从回龙路口至北京路口;万福路段从北京路口至越秀南路口;大南路段从起义路口至北京路口;文明路段从北京路口至越秀中路口。
以上路段的路口三十米范围内和街巷口不得建骑楼。以上路段的建筑物如有特殊退缩要求,按有关要求办理。
(二)骑楼建筑的沿街柱距的一般不少于六米;首层净高不少于六米四点五米,具体要求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骑楼柱体不得超出路侧石;基础面及地梁面应埋在规划路百标高二米以下。
(三)骑楼不得外飘阳台和晒衣架等设施;临路外墙凸出装饰线不得超过三十厘米。
第九十八条 建筑物设天井应尽量采用开口天井,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开口天井:天井开口朝向视建筑物体型、与毗邻建筑物的关系情况确定。九层以下(含九层)的建筑,如仅用于厨厕、梯间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二点五米;如有用于厅、房通风采光的,东、西向开口宽度不少于六米,南、北向开口宽度不少于四米。十层以上(含十层)的建筑,如仅用于厨厕、梯间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四米;如有用于厅、房通风采光的,东、西向开口宽度不少于八米,南、北向开口宽度不少于六米。以上宽度内不得外飘阳台、梯平台。开口天井东西向深度超过八米的,南北宽度按本细则第九十五条规定控制。
(二)内天井:九层以下(含九层)建筑,如仅用于厨厕、梯间通风采光的,其短边不少于三米;如有用于厅、房通风采光的,其短边不少于六米,十层以上(含十层)建筑,如仅用于厨厕、梯间通风采光的,其短边不少于六米;如有用于厅、房通风采光的,其短边不少于八米。以上宽度内不得外飘阳台和梯平台。与内天井相连的楼梯不得封闭设置,应直接对外。内天井应有外接通道和排水设施。
第九十九条 居住建筑(含私人建房)的设计要求:
(一)平面设计合理,房间平面长宽比例协调。厅、房、厨至少应有一扇直接对外于地面面积的八分之一。厕所应有直接或间接通风窗口。
(二)首层和顶层层高不超过三点二米,其余各层层高不超过三米。
(三)建筑物短边在四米以下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两层;五米以下的,不得超过三层;六米以下的,不得超过四层;七米以下的,不得超过五层。
(四)阳台应留有种植或摆放花草植物的位置,并设花槽围护设施。
(五)厕浴的污水和粪便排放应按分流设计,不得合管排放。化粪池应按三级化粪要求设计,并报环卫部门审核;其位置不得超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
(六)十层以上(含十层)或高度超过三十米的住宅建筑,必须设置两部以上电梯;七层至九层的,宜设置电梯或预留电梯位置。
第一百条 私人建房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自道路红线各二十五米范围内,重点地区以及近期建设地区的私房,只能原状维修,不得拆建、扩建(含加层)。
(二)城市建设项目已定点征用地段内的私房,按本细则第六十七条规定办理。
(三)城镇居民私人建房,建筑面积按常住户口控制在每人二十平方米以下。
第一百零一条 私人建房,不能骑压和影响邻层基础。主要朝向单方退缩间距,三层的不少于二米,二层以下的不少于一米;次要朝向单方退缩间距,三层的不少于一米;二层以下的不少于五十厘米。以上最少退缩间距内不得外飘阳台、走廊或梯平台。四层以上(含四层)的建筑间距要求,按本细则第九十五条有关规定办理。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只能原状维修或与邻屋协商联合拆建。
第一百零二条 建筑物扩建、加建或改建,除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建筑管理要求外,应有设计单位对原建筑结构的安全鉴定书;设计时应注意新旧部分建筑立面的协调。
第一百零三条 建筑物周转原则上不得建围墙。使用功能上确属需要的,必须向市规划局办理报建批准。围墙不得超出道路红线和其他控制红线,其形式应通透、低矮、美观。如不影响交通,可在住宅建筑间距或边角地上设置花基或种植绿篱和树木。
第一百零四条 新建、扩建各类建筑物,必须配置相应的自行车、汽车停放场(库),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停放车库一般应设置在主体工程内部。
自行车、汽车停放场(库),应按附表八的指针要求设置。
自身建筑物和用地范围内难以配置附表八规定的停放场(库)面积的,不足部分经批准可缴纳相应的费用统一兴建社会停车场(库)。应缴纳的相应费用,每平方米停车场(库)六百五十元,在上缴市政配套费的同时缴纳,专款专用。
第三节 有关专业管理
第一百零五条 新、扩建工程项目,应包括环境绿化设计,并与工程竣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第一百零六条 因建设需对树木进行处理的,应按下列原则办理:
(一)确需迁移、砍伐树木的,在建筑设计前须报绿化管理部门审批。
(二)古树名木原则上不得砍伐。建筑物与树冠的边沿距离一般不少于五米。已成林的地带一般不得布置建筑物。
(三)兴建围墙或临时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砍伐树木。
第一百零七条 十层以上(含十层)或基础埋深达三米以上(含三米)以及九层以下面积七千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物,应按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修建防空地下室。竣工后应向市人防部门申报验收,并随送竣工图一份。
第一百零八条 因新建工程确需拆除防空洞,或施工可能危及防空洞结构安全以及新建工程离防空洞出入口在十米范围内的,在建筑设计前必须取得人防部门的处理意见。
第一百零九条 在建筑物这外修建的人防设施,其走向、位置、出入口等,必须报市规划局审批。
第一百一十条 环保、卫生及劳动保护要求:
(一)新建、扩建、改建的工业企业和公共建筑工程,应符合环保、卫生规范标准,并由市防疫、环卫部门对工程设计有关部分进行审查。
(二)生产性建设项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方案和初步设计时,必须附有劳动卫生专章。其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劳动保护和卫生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 各项建筑设计,应严格遵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特殊情况的,应取得公安消防部门的书面意见方可进行设计。
第一百一十二条 永久性建筑的设计,应采取抗震措施,按七度烈度设防。
第一百一十三条 铁路两侧兴建的建筑物,应与铁路中心线保持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
第一百一十四条 在民用、军用机场净空控制区或高炮阵地等军事设施邻近范围内的新建、扩建工程,应按建设控制高度及其它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第一百一十五条 新、扩建工程如涉及河流岸线,地下矿藏,农田水利和其它专业管理要求的,应预先征求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四条 临时建筑的管理
第一百一十六条 凡属临时使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层数不得超过两层,高度不得超过六点五米;应采用简易材料、简易结构搭建或活动构件拼装。临时用地范围内只能修建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一百一十七条 临时建筑的使用要求:
(一)临时工棚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临时占用道路、街巷的施工材料和工棚,应在兴建的建筑物第三层楼顶完成后十五天内拆除、清场,可利用兴建的建筑物首层堆放材料和作施工用房。
(二)建筑工程在建管验收前,应拆除现场的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未予拆除的,不予核发建管验收合格证。
(三)不得在车行道、人行道、街巷、消防信道和绿化带上修建居住或营业用地临时建筑。占用街巷边线和街巷口修筑的门楼、牌坊和花池、花架、花廊,必须符合交通和消防安全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一十八条 单位或个人在市区设置室外雕塑或其它建筑小品,由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城市规划确定其位置和范围,并提出具体建设要求,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一百一十九条 广告牌、宣传牌,应按以下要求设置:
(一)广告牌、宣传牌的设置应符合美化城市的要求,不得影响城市景观、风景名胜和消防交通安全。
广告牌应逐步向橱窗式、电控活动式、小型化和室内化发展。
(二)不得在立交桥、桥梁引桥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文物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城市绿地上设置广告牌;特殊情况下要设置时,须经市政府批准。不得在城市主干道和干道交叉口、珠江沿岸、党政军机关驻地及其它重点地区设置图板式广告牌。
(三)广告牌设置定点规划以及单板面积或间距在十米以下的单板拼装总面积在五十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广告牌定位,应报市规划局审核。
(四)机场净空控制区内建筑物顶的霓虹灯和广告牌的设置,应征求机场管理部门的意见。
(五)广告牌每两年清理一次,不符合规定的应予以拆除。
第四章 城市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
第一百二十条 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应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小区规划、道路规划及有关专业规划的要求实施。
第一百二十一条 各项城市公用设施工程,必须按设计管理有关规定,由持有设计证书并符合要求的各专业设计部门设计;在设计前应查明该项工程地段内现有公用设施情况。
第一百二十二条 各项城市公用设施工程,除内街巷地段的管径在300MM以下的合流管及分流雨水管、管径100MM以下的各种供水管、低压架空电力线、电讯配线等可向各专业部门报建外,其余工程均应向市规划局办理报建。报建时应具备详细的设计图,并附送有关土建工程的土地使用证件、批准报建的《建筑审核书》。
凡施工过程中因地形或其它因素限制而需变更设计时,应报原批准部门审批。
凡施工过程中搭建的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应在工程验收前全部拆除。
第一百二十三条 城市防洪、防讯设施,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设置。珠江河道和岸线,不得进行任何有碍河道防洪、行洪的工程建设。
第一百二十四条 在道路红线范围内,除按规划架设、敷设各种管线或建造跨路过街楼、骑楼、公共交通候车廊、电话亭、交通标志等外,不得设置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
不得在河涌、渠箱和各种管线覆盖面上及其控制维护地带兴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在上述地段堆放各种物资和废弃物。
第一百二十五条 各种管线应在规划道路、内街范围内埋设或架设。在市区设置的各种管线,原则上应埋设在地下。现有架空高压电力线(包括路灯线)、电讯电缆等,应逐步改为地下敷设。
第一百二十六条 沿道路的管线(包括架空),应依次由道路红线向道路中线方向排列。原则上按供水支管、电力电缆、煤气管、污水管、雨水管的顺序依次排列在路东或路南;按供水支管、电讯线缆、供水管、热力管的顺序依次排列在路西或路北。宽度在四十米以上的道路,可采用双管线布置。各种线段应尽量与道路中线垂直。
第一百二十七条 现有管线与规划位置不符的,应逐步创造条件迁移;如城市建设需要应即行迁移。因现状地形等条件限制,虽经批准但未能按规划位置架设或敷设的管线,如城市建设需要应无条件迁移。
第一百二十八条 各种管线地敷设,除交叉处外不得上下重叠。如交叉敷设时,原则上应以技术条件较低的避让技术条件较高的,小管让大管,支管让干管,压力管让自流管,软管让硬管。
第一百二十九条 各种地下管线相互交叉时,管线间交叉的垂直净距不得少于二十五厘米;无保护措施的直埋电力、电讯线缆与各种管道交叉净距不得少于五十厘米。
各种地下管线相互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按附表九的规定执行。如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有管线位置等限制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市规划局视实际情况确定。
第一百三十条 地下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的结构、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交叉情况而定。管顶与行车路面垂直距离一般不得小于七十厘米。
第一百三十一条 管线穿越河道的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整治、船舶航行、保证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架空管线跨越通航河道的,应符合港务、航道等部门核定的高度和有关技术规定。
第一百三十二条 新建桥梁设计必须预留各种管线(不含易燃易爆管道)的位置。在现有桥梁上敷设各种管线,应经桥梁主管部门同意。
第一百三十三条 管线检查井的横向宽度应尽量缩小,不得妨碍相邻管线通过和影响附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第一百三十四条 电力、电讯线缆应敷设或架设在人行道或分车带内。在同一路段上的同一系统或相同电压的线路,应组合同沟敷设或合>5架设;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的线路应尽可能合沟、合>5敷设或架设。
第一百三十五条 架空电力、电讯线缆,除应符合有关规定的净高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电讯线缆,应保持高于中树一点五米;
(二)电力线缆,十千伏级以下的应保持高于路树一点五米;三十五千伏至一百一十千伏的应保持高于路树三米;二百二十千伏的应保持高于路树三点五米。
第一百三十六条 架空电力线缆不得跨越建筑物;与各种易燃、易爆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防火安全间距不得少于其>5塔高度的一点五倍。在高压电力线缆走廊范围内不得兴建建筑物。
第一百三十七条 加空电力线路,在最大弧垂、最大风偏时其边线与建筑物最近凸出部分的最小水平距离,十千伏和弱电流线为一点五米;三十五千伏线为三米,一百一十千伏线为四米;二百二十千伏线为五米。在一般情况下,其中线与建筑最近凸出部分的最小水平距离,可酌情按十千伏线不少于三点五米;一百一十千伏线不少于十二米;二百二十千伏线不少于十八米控制。
第一百三十八条 路灯电缆应以套管埋设在人行道或分车带内距侧石四十厘米范围内,埋深不少于二十五厘米。
第一百三十九条 无线电台等无线通讯设施,应在规划收讯或发讯区域内设置,并报经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市规划局同意。设置微波通讯,原则上不得进入市中心区。
第五章 违章处理
第一节 非法占地和违章用地处理
第一百四十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镇(乡)村企业、城镇居民和农村农业户口居民、国家工作人员等未经批准或骗取批准占用土地的,以及超过批准面积多占土地部分,按照非法占地处理。应在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决定期限内退出,并按非法占用面积处以每平方米十元至十五元罚款。非法占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设施限期拆除或予以没收。属下列范围的,非法占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限期拆除,恢复土地原貌;逾期拒不拆除的,由土地管理部门连同用地一并没收后处理。
(一)规划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
(二)风景区、封山育林区、园林绿化区范围的;
(三)文教、卫生、道路、铁路、河涌、文物和测量水文标志等控制保护范围的;
(四)危及城市实施、影响城市和重点工程建设的;
(五)国家规定的其它重点保护范围的。
第一百四十一条 买卖、租赁或以非法合建等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按照违章用地处理。对其违章用地由土地管理部门收回另行安排,在处理决定期限内退出,没收非法所得,并按用地面积对责任双方分别处以每平方米十五元罚款。对违章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按本细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处理。
第一百四十二条 处以退出或收回的非法占地或违章用地,在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决定期满后拒不退出、不恢复土地原貌的,根据处理决定的罚款额按书面通知的次数(每月只计一次)累计罚款。每平方米罚款额不超过三百元,直至依法强制执行。
第一百四十三条 临时用地逾期不清场退出的,按用地面积处以每平方米十元罚款,并按土地管理部门书面通知的次数(每月只计一次)累计罚款。每平方米罚款不超过三百元,直至依法强制执行。
第一百四十四条 对非法占地或违章用地的当事人、直接责任人处以一百元至五百元罚款;对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一百四十五条 经土地管理部门结案处理同意保留使用或临时使用的用地,仍应按规定补缴交有关费用。同意临时使用的,应按规定补缴交有关费用。同意临时使用的,应具结城市建设需要时无条件清场退出的保证书。
第一百四十六条 1987年1月1日前的非法占地或违章用地,按市政府有关清理非农业用地和非法占地、违章用地的规定处理。
1987年1月1日以后的非法占地或违章用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以及本细则规定处理。
第二节 违章建筑处理
第一百四十七条 下列的违章建筑和构筑物,应予拆除:
(一)不符合城市规定要求、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
(二)不按规划路、街、巷退缩要求退缩的;
(三)占用道路、人行道、街巷或消防信道的;
(四)骑压各类管道、渠箱、电力电讯线缆、测量水文标志及占用其维护地带的;
(五)占用江河、滩涂、提岸及其维护地带的;
(六)影响飞行航线安全的;
(七)影响经市规划局批准予以控制的通讯信道的;
(八)占用城市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园林用地及风景区的;
(九)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绝对保护范围及影响重点文物建筑景观的;
(十)危及建筑物结构或影响邻屋安全、日照、通风、采光等居住环境的;
(十一)影响消防、交通安全及市容环境的;
(十二)擅自修改建筑立面或擅自堵塞外墙门窗、封闭阳台、开凿外墙孔洞、增设附属设施等,影响市容的。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下列的违章建筑及其非法所得,应予没收:
(一)以土地使用者或业主名义报建,进行非法交易或变相买卖的;
(二)擅自兴建,对近期城市规划影响较小的;
(三)擅自缩小建筑间距或加层增加建筑面积的(增加部分,属居住建筑折成套间没收,不足一套间的按一套间计,余类推;其它建筑视使用性质和所处地点,将建筑物底层的相应面积没收);
(四)不按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批规定,拒不提供给有关部门统一安排生活配套设施及其它特定用途的建筑部分;
(五)未经市规划局批准,擅自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的。
第一百四十九条 本章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以外的违章建筑,视违章次数或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罚款:
(一)自本细则施行起第一次违章,按已施工或使用的面积、长度计,处以每平方米或每米三十元罚款;不能以面积或长度计的,按已施工或使用的部分计,处以其土建工程费的百分之十罚款。
擅自更改建筑立面,按违章立面面积计罚;擅自提高建筑高度,按超过批准总高度百分之二折成总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计罚。
(二)多次违章,按其次数予以累计罚款。即自本细则施行起第二次违章按每平方米、每米六十元或其土建工程费的百分之二十计罚其土建工程费的百分之三十计罚;余类推。
(三)各次违章,不听制止强行施工的,根据各方应罚款额,按停工书面通知的次数再累计罚款。
(四)每次罚款,每平方米、每米不超过五百元或其土建工程费的百分之六十。
第一百五十条 处以没收的的违章建筑物,在处理规定期满后拒不交出的,按建筑面积计处以每日每平方米一元罚款,直至强制交出。
第一百五十一条 违章建筑处理决定书不作为报建的补办手续和办理产权的依据。在房屋产权登记时,凡属结案处理同意保留使用或暂时保留使用的违章建筑部分,应注明违章面积、位置和结案内容。国家征用时违章部分不予补偿和安置。
第一百五十二条 违章建筑结案处理同意保留使用或临时保留使用的,应按规定补缴市政工程配套费及其它税费。临时保留使用的建筑物,不得买卖、租赁和转让。
第三节 公用设施违章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公用设施违章施工,属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应予拆除;属经市规划局同意保留使用或临时保留使用的,规划上不予以保护控制,违章部分按每平方米或每米三十元计罚,不能按面积或长度计的,按其土建工程费的百分之十计罚。保留或临时保留使用的公用设施,如国家建设需要应予拆除或迁移时,应在接到书面通知后一个月内清场退出,所有费用仍由原违章单位负责。
第四节 其它违章处理
第一百五十四条 建设单位违章,除对违章用地、建筑物、构筑物、或公用设施作出处理外,还应对建设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处以一百元罚款;多次违章的,按其次数予以累计罚款;不听制止强行施工的,根据各次应罚款额按停工书面通知的次数再累计罚款,但每人一次罚款不超过五百元。
第一百五十五条 对违章设计单位和个人,根据违章情节轻重,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违反《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本细则,又造成违章事实的,规划管理部门有权通报并提请设计管理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降低设计等级、吊销其设计证书的处分。
(二)提供未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报建的工程设计图,或擅自修改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设计图进行施工的,按已违章施工的建筑面积或长度计,对设计单位处以每平方米或每米十元罚款,擅自更改立面设计的,按立面面积计罚。不能以面积或长度计的,处以土建工程费的百分之一罚款。
(三)对与违章有连带责任的设计责任人,分别处以一百元罚款;多次违章的,按其次数予以累计罚款,但每人一次罚款不超过五百元。
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违章施工单位和个人,根据违章情节轻重,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违反《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本细则,又造成违章事实的,规划管理部门有权通报并提请施工管理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降低施工等级、吊销其施工执照或取消其在广州地区施工资格的处分。
(二)承接未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报建的工程,或不按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设计图施工的施工单位,按已违章施工的建筑面积或长度计,处以每平方米或每米十元罚款。擅自更改立面的,按立面面积计罚。不能以面积或长度计的,处以土建工程费的分之一罚款。
(三)对与违章有连带责任的施工责任人,分别处以一百元罚款;多次违章的,按其次数予以累计罚款;不听制止强行施工的,根据各次应罚款额,按停工书面通知的次数再累计罚款,但每人一次罚款不超过五百元。
第一百五十七条 拒绝规划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监察部门进入现场检查性质恶劣的,以单位当次处以一千元罚款;对当事人当次处以一百元罚款。
第一百五十八条 违章审批的处理:
(一)擅自批准或超越审批权限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其用地属非法占地,按本章有关条款处理。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单位、责任人负责。视责任人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最高五百元),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擅自批准或超越审批权限批准的报建,批准文件无效,其建筑物属违章建筑,视违反规划程度,按本章有关条款处理。由此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单位负责。视责任人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行政处分、罚款(最高五百元),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三)蓄意违反城市规划要求批准的报建,其建筑物视违反规划程度按本章有关条款处理。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单位负责。视责任人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行政处分、罚款(最高五百元),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四)对非法占地、违章用地和违章建筑不按城市规划要求和本细则规定作出的处理,应予以纠正。追究裁定机关和执行部门及其责任人的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五节 违章处理的执行
第一百五十九条 凡同时违反本章中若干条款的,按有关处罚条款规定同时合并处理。
第一百六十条 对违章的处理决定不服者,应在接到处理决定的书的次日起,十五天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原处理决定生效。
第一百六十一条 凡经确定处以退出、收回的非法占地、违章用地或处以没收的违章建筑,长期拖延拒不清场退出或交出的,由规划管理部门或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一百六十二条 凡经确定处以拆除的违章建筑,逾期拒不拆除的,由规划管理部门或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强行拆除。材料没收,工费、运输费倍计,由违章者负责。在执行拆除时,公安机关、违章单位的主管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应予以协助。
第一百六十三条 凡经确定处以经济处罚和补缴各项税费的,应按决定通知书规定期限到指定点缴纳。外地来市设计、施工的单位、个人,由建设单位代为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将用地或建筑物予以收回或没收,并按本章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处理。负连带责任的单位、个人逾期拒不缴纳的,由规划管理部门或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一百六十四条 拒不执行违章处理决定的在建工程,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当地公安派出机关可将同志的建筑工具或材料暂时扣留(发还时应缴纳保管费);水、电部门应停止其施工用水、用电,银行金融部门应停付其有关违章建筑的基建款项。
已建成的违章工程,有关供水、供电、产权登记、入户、工商营业执照等有关部门,必须根据规划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进行办理。
第一百六十五条 拒不执行违章自理决定和不服从规划管理的,规划管理部门可暂停办理违章单位及其所属厅局系统各单位的其它用地、报建手续。建章单位应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
第一百六十六条 单位罚款,不得列入基建成本。个人罚款,不得由单位报销。
第一百六十七条 处以没收的建筑物由市政府安排,主要用于城市公益、公共事业;不得安排或变相安排给违章单位或其所属厅局系统单位使用。
第一百六十八条 违章罚款全额上缴的地方财政,主要用于城市市政工程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作管理费用、奖励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百六十九条 本细则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目前,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日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 广州在2011年4月1日开始实施《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1]。然而, 尽管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大多数市民仍然表示难以执行垃圾分类[2]。在此, 笔者根据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 研究出了一套Flash垃圾分类游戏的设计制作方案, 旨在帮助居民掌握垃圾分类方法。
Flash是Adobe公司旗下的一款创建动画和多媒体内容的软件, 具备将矢量图的精确性和灵活性与位图、声音、视频融合在一起的特点, 特别适合创作美观的动画、高效网页和有趣的游戏, 其作品动感十足, 并且具有开发周期短等特点[3]。通过Flash游戏宣传垃圾分类能让玩家的动作成为动画的一部分, 通过点击、选择等动作决定动画的运行过程和结果, 使信息的传达更加人性化, 更有趣味, 宣传教育效果更佳。
二、Flash游戏开发流程
一个完整的游戏开发流程通常包含五个阶段:计划阶段、组织阶段、开发阶段、控制阶段、发布阶段。但是对于开发一款Flash游戏来说, 其涉及到的资金、场地、人员、时间和硬件要求往往没有那么高, 其整个制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三、垃圾分类游戏策划
(一) 游戏构思
游戏的构思主要考虑的是游戏的主题, 即这款游戏是什么样子的。本游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符合《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 游戏是整个垃圾分类方法的体现。
2. 游戏应具有游戏本身的乐趣, 从现实生活中垃圾分类过程挖掘游戏的可玩性。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将城市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4类。通过分析发现, 在实际生活中倒垃圾的过程分为4个环节: (1) 产出垃圾; (2) 判断垃圾类别; (3) 判别垃圾桶的颜色; (4) 完成垃圾分类。第 (2) 和 (3) 环节是垃圾分类的难点, 成为了整个游戏设计的核心。最终确定本游戏名为“环保卫士”, 整个游戏的内容为:城市中的一只垃圾虫不断地制造出各类生活垃圾, 严重污染环境, 身为环保卫士的垃圾桶为保护城市环境, 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判断垃圾的类型。整个游戏的流程如图2所示。
(二) 游戏风格定位
游戏风格是整个游戏的外貌, 通常透过游戏画面表现出来。一般会根据游戏的内容、游戏的类型或游戏面向的玩家来确定, 但同时受到技术的限制, 需根据开发软件的特性进行画面的选择, 发挥软件自身的优势, 实现游戏效果的最优化。综合以上考虑, “环保卫士”游戏风格的定位如下:
1.作品的整体风格确定为科幻和童话相结合的画面效果。角色和场景设计将展现出活泼可爱的卡通风格;色调风格采用简洁明快、活泼生动的颜色, 营造出科幻般的绚丽和童话般的格调。
2. 糅合广州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幻元素。
(三) 游戏类型
随着不断提高的游戏制作技术和不断突破创新的游戏题材, 一款游戏内部通常包含了多种游戏类型, 很难将一款游戏划分为某个单一的游戏类型。结合“环保卫士”游戏的主题和风格可以确定本游戏的类型趋近于目前相当流行的游戏《愤怒的小鸟》, 它在App Store中被归入动作类游戏, 而“环保卫士”游戏主要依靠玩家操作, 属于动作和益智类相结合的类型。
(四) 游戏运行平台
游戏运行平台指的是游戏运行的环境, 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目前游戏运行的硬件环境主要有:家用游戏机 (主要包括:索尼公司的Play Station、任天堂公司的Wii、微软公司的Xbox360等) 、掌上游戏机 (主要包括:索尼公司的Play Station Portable简称PSP、日本任天堂公司的Nintendo Dual Screen Lite简称:NDSL) 、街头游戏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
“环保卫士”属于Flash小游戏, 其运行平台主要是个人电脑和安装了Flash Player的智能手机。
四、游戏美工设计
(一) 角色设计
角色设计在一个故事或游戏中起到讲述故事和激发情感共鸣的作用, 角色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艺术驱动角色设计 (art-driven character design) 和故事驱动角色设计 (storydriven character design) [4]。
本游戏中的角色设计主要采用了艺术驱动角色设计模式, 先从角色的视觉外表考虑, 包括体型、衣着、武器、标志性物品等。以下是本游戏角色的设计:
1. 环保卫士:
从垃圾桶的形象展开, 分解垃圾桶中的各个形象要素, 如桶盖、桶身及细节等部分, 从分解出来的每个部分中寻找出机器人的元素, 最终将各元素重新变形组合成机器人形象, 如图3所示。
2. 垃圾虫:
“垃圾虫”这个称呼在广州地区主要用来形容乱扔垃圾和不断制造垃圾的人。由于这个形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属于虚拟形象, 为了让这个形象更真实可信, 可将它跟现实中的虫类结合起来, 如图4所示。
3. 垃圾:
主要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卡通化, 便于玩家分辨。由于生活垃圾众多, 主要是围绕垃圾分类办法里面提供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垃圾进行设计。
(二) 场景设计
游戏场景是指游戏中的角色可以到达的场地。一个好的场景设计能够使玩家沉醉在游戏的世界里面,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整个游戏设计的主题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将广州具有代表性特色的“五羊雕塑”、“海心塔”等标志性建筑呈现在画面中。同时游戏属于休闲益智的类型和可爱的卡通风格, 可将这些标志性建筑简化成剪影, 进行前景、中景、背景画面层次上的安排, 将画面处理得更简洁, 主体更突出, 如图5所示。
(三) 其它设计
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动作特效, 如爆炸、破碎等视觉效果, 这些视觉效果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玩家的操作并反馈给玩家游戏结果, 让玩家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 使整个游戏的进程更加紧凑。在本游戏中主要出现的视觉效果有两个:
1. 垃圾分类错误, 即没有准确判断出垃圾的类别, 画面会出现错误的提示。
2. 垃圾分类正确, 即准确地判断出垃圾的类别, 画面会出现正确的提示。
(四) 整体合成效果
最终将各部分图形元素导入到Flash进行合成, 完成整个游戏的设计与图形制作, 游戏整体效果如图20、图21所示。
五、游戏图形制作
游戏图形制作过程中主要考虑时效性和技术性。本游戏的图形制作主要使用Illustrator软件, 因为Illustrator属于专业矢量图形制作软件, 拥有完备的图形制作工具, 图形制作兼有效果好、效率高的特点。Illustrator和Flash同属Adobe公司旗下的软件, 两者制作的图形在图形和色彩的兼容性上都非常好, Illustrator绘制的图形可以直接复制到Flash中使用。在图形制作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角色动作分解图形元素。角色图形的分解关系到后期动作的制作, 例如角色手部需要独立于身体部分制作, 方便手部运动。
2.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图形绘制方式, 有利于准确把握对象的外形。
(一) 角色图形制作
1.环保卫士角色制作
1) 头部制作
环保卫士的头部制作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 头部整体外观为带圆角椭圆形, 其制作过程分为4个步骤, 如图6所示。首先制作头部的整体外貌, 绘制一个正圆;接着绘制一个矩形, 利用矩形减去正圆得出半圆图形;最后实现图形尖角的圆角化处理, 圆角半径参数为0.2, 如图7所示。
图7圆角
环保卫士头部设计包括头部装饰及眼睛, 这两部分属于头部的局部。头部装饰绘制分3步, 首先是创建一个矩形, 接着在左右两边新添加两个锚点, 最后调整两个锚点位置, 形成装饰图形, 如图8所示。
眼睛的制作包含4个步骤, 如图9所示。首先绘制好一个半椭圆, 最终复制一份头部装饰图形减去半椭圆, 得到眼睛部分图形。
2) 身躯制作
身躯部分形态接近一个倒梯形, 如图10所示。首先绘制一个矩形, 接着调整上方的节点, 形成倒梯形状。由于形态角度过于锐利, 同样采取圆角处理方式, 完成身躯制作。
3) 机械手臂制作
机械手臂由3个部分构成, 如图11所示。首先绘制3个不同大小的矩形, 使三个图形在水平方向上居中对齐。接着修改手臂形状, 转换下方矩形左下角的顶点, 将直线修改成带弧度的曲线。最后选中上方和下方图形, 采用图形圆角处理方式, 完成机器手臂的制作。
4) 合成环保卫士角色
将头部图形、眼睛图形、身躯图形、手臂图形和足部图形进行组合, 如图12所示。利用颜色填充工具分别对4个垃圾桶各部分填充适当的颜色, 如图13所示。
2.垃圾虫角色制作
垃圾虫角色由尾巴、身躯、头部、眼睛4个部分组成, 其制作的方法思路与环保卫士的制作思路大同小异, 最终完成的效果如图14所示。
(二) 场景图形制作
由于游戏场景当中不存在动作, 只需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绘制方式。首先对整体场景进行各要素的分析, 分解成3个主要部分:天空、建筑、绿地。
1.天空的制作
天空由蓝天和白云两部分组成, 如图15所示。其制作方式是首先绘制一个矩形, 填充蓝白渐变颜色, 上边颜色值为浅蓝色R:68G:179B:240, 下方颜色为:R:255G:255B:227, 类型为线形, 角度设置为90度, 如图16所示。
接着制作白云图形, 绘制4个白色矩形, 然后将矩形变形为不规则形态, 形成飘逸的云烟。同时调整“不透明度”为“31%”, 让云烟产生半透明效果。
2.建筑物的制作
首先通过网络下载一张“五羊雕塑”的正面照片, 以图片作为参考对象, 沿着“五羊雕塑”的轮廓绘制出“五羊”的概貌。完成整体轮廓绘制后, 为营造一种立体感, 在图形的边沿适当加入部分暗面丰富画面层次, 如图17所示。
由于建筑物只是作为游戏背景出现, 在绘制的时侯只要把握建筑物大体的外轮廓即可,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绘制工作量, 还能减轻游戏的运算负荷, 加快游戏运算速度, 增强游戏画面的流畅性。其他标志性建筑, 在整个制作方式上跟“五羊”的制作一致, 在此不再赘述。最终将场景图形元素进行组合, 完成游戏场景的制作, 如图18所示。
(三) 其它元素制作
游戏中除了主要的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外, 还包括界面元素和垃圾元素的制作,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文明之星”的制作方法。
“文明之星”是文明广州的标志, 在游戏中属于奖励品。首先从网络上下载文明之星的图片, 如图19所示, 将其直接导入到Illustrator中进行修改。在这里主要将位图转换成矢量图, 将文字部分删除, 同时将黑色图形改成红色, 删除轮廓填充, 完成“文明之星”制作。
六、结语
本文针对《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 研究并实现了一款名为“环保卫士”的Flash垃圾分类游戏设计方案, 给出了一整套垃圾分类游戏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 包含了游戏的构思、风格的定位、类型的确定、平台的选择和美工设计等整个游戏设计制作内容。本游戏设计符合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要求, 并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同时为环保动漫产业的发展和环保宣传方式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路。本文目前只是进行了游戏设计及制作上的探索, 仍需要在游戏用户交互上进行实践性研究, 以期完善整个游戏设计。
参考文献
[1]何颖思.垃圾分类今天开始.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4/01/content_1309771.htm, 2011-04-01
[2]佚名.[第一争议]垃圾分类:广州首功还是再次失败.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4/08/5620122_0.shtml, 2011-04-07
[3]李畅.基于Flash的二维游戏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关键词:广州城市公园;开放式公园;开放边界;边界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对城市公共绿地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单位,而是逐渐和其他城市绿地共同有机整合成城市公共绿色空间体系。纽约中央公园是首个真正按近代公园构想而建设的城市公园。它真正实现了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体化。公园开放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城市公园要“归位城市空间。进入市民生活”,因此边界空间的开放对达成“开放性”具有重要意义。广州的新老公园在实现公园边界开放上殊途同归,老公园主要通过“拆围透绿”改造实现公园边界空间的开放。而新的城市公园则大多在规划建设之初便基于“无界公园”角度进行公园规划设计。
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公园开放和边界设计问题。对城市综合公园改造中设计理念的更新、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和利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为基础,本文从广州新老公园在公园边界上的改造和设计问题角度。探讨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意在总结具有岭南特色兼具可行性的广州公园开放式边界处理方法。
围绕老公园拆围透绿边界改造和新建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的研究切入点,调研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流花湖公园、东风公园、珠江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发展公园、二沙岛体育公园、传祺公园、越秀南粤先贤公园和萝岗创业公园10个城市公园,其中,前5个为拆围透绿改造后公众评价较高的老城市公园。重点研究它们拆围边界的开放式改造处理;后5个则为新建的开放式城市公园。重点分析这些“无界公园”的开放边界规划设计手法。
2.开放性公园边界设计方法
通过对拆围透绿边界处理和新建无界公园边界设计的归纳分析,我们可从植物造景、地形处理、水体处理、人口设计和游憩空间设计5个方面对广州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设计进行探讨。
2.1植物造景
植物是装饰和模糊边界空间的最佳素材。以植物为载体的柔性边界通过乔灌木的搭配进行合理配置。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需求,而适当的植物环境也为生态边界中的小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开放公园边界的植物景观要满足“三性”:景观性、通透性和生态性。景观性即要注意植物群落配置的美感,可以利用多种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和花灌木、地被等进行复合搭配,充分显示植物景观之美。在部分节点边界。片植色彩艳丽的时花形成花带,成为惊艳的景观焦点。人口处简单纯粹和丰富有致的植物景观将分别起着淡化和强调人口的作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角的改造中,在园林建筑设计院前的一个公园次入口就通过丰富的植物景观强调了次入口(图1)。
搭配不同形态的植物时。植物群落不能过于密集,要保持视线通透性。尽量让公园里的景色外显。拆围透绿边界的植物景观改造,重在梳理原有的植物群落,适当抽疏原本密集的植物带,迁移部分乔灌木。使边界通透。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考虑上。除了必要的景观节点外。尽量不要大面积地连续使用“乔一灌一草”复合植物群落。避免遮掩视线。选择植物,可以多考虑分支点高、树形疏散或者如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等层性明显的乔木和琴叶珊瑚datropha integerrima等树形通透的灌木。边界开放后人流量增大。会存在植被破坏的情况。因此进行植物造景时,要考虑多选用粗生粗养、耐践踏的植物,减少养护成本。
常见的边界植物造景形式包括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前者以绿篱为主要形式。后者方式多样。植物的疏密开闭程度常与边界周边的情况相关。周边地势平坦开阔,且为人行道者。一般布置疏朗通透的植物群落,片植时花,或者采用简单乔灌草植物进行搭配等多种形式。使园内园外相互借景。地形变化不大的开放式公园的边界植物景观处理,可以在距离市政人行道10-20 m的地方留出足够的绿化空间。形成完全开敞的公园边界。这样的距离能为公园内的游人屏蔽园外人行道或车行道带来的影响。边界植物景观设计常以开阔式草坪为基质。并植上色彩斑斓的时花带。或结合乔灌草多种植物进行群落造景。通过植物群落形态的变化,在园内外形成一种或近或远的联系,园内景色时而视线开阔。时而受植物遮掩。丰富了街道景观体验和层次(图2)。公园边界转折处。通常以乔灌草复合植物组景作为景观节点。而在非节点位置,开敞植物边界要注意植物景观的通透性。
对于外部无交通需求的公园边界,可以采用通透式围栏结合植物造景的方式,形成一种视觉上开放的公园边界,如拆围透绿后使用隐形围墙的拆围边界。广州拆围透绿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隔而不断的街区景观改造和无界公园模式。隐形围墙前注意利用较耐阴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进行遮蔽,如棕竹Rhapis excelsa、灰莉Fagraea ceilanica、春羽Philodendron seHoum、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斑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HongkongVariegata’、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等。既遮挡围栏,又保持了视线的通透。
2.2地形处理
地形设计有堆缓坡和下沉式处理。堆缓坡可以增强边界景观趣味性,丰富路人的行走视觉体验。屏蔽外部局部不良环境对开放的公园边界空间的影响。在实现边界开放和园景街景交界面自然过渡的同时,又能提醒游人和路人边界的变化。部分园内外地形变化大的边界,可以考虑利用陡坡作为边界面,上植丰富的植物群落,这一类的地形处理在开放式山体公园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图3)。
nlc202309091606
在公园边界内侧为湖泊河流等水体的情况下。也可做下沉式地形塑造(图4)。使公园边界逐渐往水体方向自然过渡。实现边界模糊灰化。出于安全需要,一般在水体前设置隐形护栏。流花湖公园东风西路拆围段被改造成开放式街头小游园,湖边设置了隐形围栏。保证市民的安全。
2.3水体处理
以水体作为园林的开放式边界,这种处理手法历史悠久。沧浪亭便是运用该手法的一大佳作。公园边界为水体时。可以设计观景亲水平台、桥梁等,增强游人与边界景观的互动性,但要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发生意外。萝岗创业公园有多处水体边界。其中有些属于纯视觉开放,无交通功能,有些兼具视觉与交通开放需求。在这些水体边界上设计了观景平台。提高人的参与性和边界空间活力。
2.4入口设计
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入口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气势恢宏的公园大门。这与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性质地位转变有一定的关系。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功能已不止是旅游景点。而是逐步往城市休闲绿地转变,这类公园的服务对象将不再以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主。更多是周边的居民。基于这样性质定位的城市公园。其入口设计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设计大多简约,少用牌楼等繁重形式。
2)数量多。形式多样。
公园边界开放必然导致公园出入口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加。这些入口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大门。边界的入口形式是多样的。汀步小径、城市绿道、平台等都可以成为拆围边界上的公园次入口。进行汀步入口设计时。尺度不宜过宽。以1.2-1.5 m为宜。比较轻松随意。汀步人口可重点配置小径两边的植物。强调入口存在(图5);也可以留空。让人口汀步直接嵌在草坪基底上。从而淡化入口的存在(图6)。以平台形式作为公园入口。可缓冲公园边界的人流和交通组织。
3)入口与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相结合。
公园边界常有绿道驿站、公共卫生间等配套服务配置。在萝岗创业公园,由于临近政府办公大楼和民政服务大楼,公园边界还配置有三个地下停车场入口。公园建设与城市公共服务高度配合,为新城区的开放性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2.5游憩空间设置
当公园绿地边界处于交通集散点,例如地处十字交通路口或者旁边有公共汽车站、地铁口时。在边界地形允许、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布置小型的街头游园。实现公园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作为与外界连接的出入口,也可以仅承担园内外视觉联系功能。设计过程中可充分结合场地的水体、植物等因素,形成景观性或者功能性丰富的开放性边界空间。流花湖公园东风西路拆围段边界改造成候车休憩空间(图7)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角拆围边界打造的街头小游园(图8)正是这类改造的经典范例。烈士陵园西南角改造时在道路交叉口处设计了对景花坛。疏导行人游园。缓解了陵园西路人行交通混乱拥挤的情况(图9)。
3.小结与展望
开放的公园边界对实现公园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公园边界植物造景的景观性、通透性和生态性。根据边界周边情况,合理进行边界出入口和休憩空间的布置,巧设地形,活用水体。从以上5个方面出发,综合考虑开放式公园边界设计。将有利于激活和丰富了边界空间的活力。增强公园与城市、市民的互动和联系。
尽管开放式公园边界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公园边界为公园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首先。给公园的安保机制带来重大的挑战。开放的公园边界同时也影响园方对公园整体的管理和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掌控能力,加大公园的养护管理成本等。对此,公园要逐步完善园区的监控系统。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强调专人监控。尤其是对园区偏僻角落的“电子眼”监控和保安人员巡视。保安管理形式由封闭被动式变为主动开放式。以点到面,流动巡逻;完善园区的照明系统,在游人少的地方增加路灯。通过广播、宣传板等多种宣传形式,提高游客安全意识,同时倡导爱护园区环境。在设计上,植物修剪要更为疏朗、通透,多考虑耐修剪耐践踏的粗养型植物。
总之,重视公园开放式边界空间的改造和设计。使城市公园更好地为城市和市民服务。值得每位园林工作者为之努力。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赴广州、佛山学习城市管理调研报告
10月14日,区委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梁耀斌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调研,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并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是梳理辖区城市管理区域权责情况,明确区镇管理区域划分;二是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结合金湾实际,建立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三是建立完善金湾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成立双组长机制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金湾城市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我局高度重视,会后认真组织学习梁书记讲话精神,结合中国共产党珠海市金湾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迅速组织,狠抓落实,于10月21日至22日由郑罗天副区长带队赴广州、佛山调研学习城市管理工作,借鉴学习先进地区城市管理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整理如下。
一、基本工作情况
(一)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基本情况
广州市城市管理工作实行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镇)、四级网络(市、区、街镇、社区)管理体制,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与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是业务指导关系,市、区、街(镇)三个层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主要通过业务指导、交办督办等形式监督管理。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印发了《广州市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评价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基本情况
佛山城市管理、执法、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工作业务下沉至各区,市级主管考核,城市管理工作主要落实在区级。佛山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佛山市城市管理考核评比暂行办法》。历经九年八次修订,形成了“日巡查、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考评方式,“暗检+明检+公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佛山特色城市管理考评体系。
(三)佛山市高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情况
高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考核股、公用事业股、法规股、数字化城市管理股、执法监督股,三个直属执法大队。公务员编制(行政编制+专项执法编制)65名,在职56名,政府辅助雇员编制108名,在职99名。下属事业单位区城市管理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事业编制)62名,在职58名。
高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参照市的做法,组建高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城管委”),同时修订“三定”规定。区城管委下设区城管办(在区城管部门)、区城市管理监督考评中心和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等机构,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9年机构改革后,区城市管理监督考评中心和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作为区城管执法局的两个内设机构,分别改名为城市管理考核股和数字化城市管理股。
区城市管理监督考评中心分环境卫生管理、市容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市政及公共设施管理、户外广告管理、工地及建筑垃圾管理6个考核组(每组工作人员2名)每月对各镇街和区直机关城市管理相关工作实地暗检,每季度开展明检和公众满意度测评,并形成月、季度通报反馈给各责任单位及相关负责人。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除受理市民投诉和上级转派案件外,还组建了一支信息采集队伍,负责城市管理巡查采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数字城管系统,通过系统派遣至相关部门处理,并加强对责任单位案件办理监督考评和指挥协调。两项考评结果作为各责任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先进经验做法
(一)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1、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设立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强化部门联动,统一视频端口,提高资源整合利用率,并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大幅提高监管力度和处理效率。一是对洒水车(冲洗路面和道路绿化淋水)进行视频监控,监控数据纳入平台,可以确保管养单位按照合同要求投入洒水车,确保路面冲洗和道路绿化淋水管养质量。二是将瓶装燃气纳入数字城管平台管理,通过二维码对瓶装燃气从冲装、运输、配送到用户进行全流程监控管理,结合网格员入户检查,有效控制“黑气”。
2、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投入使用数字化城管系统,此系统由佛山市级投入资源开发,佛山区级政府共同使用。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实现了全年全天24小时不间断受理群众投诉和指挥调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案件办理的流程。此系统目前包括三个系统平台和城市管理考评模块。目前正规划建立智慧环卫的智能化系统。
以高明区为例,一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覆盖高明区的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以及各个镇街的区域,共有70平方公里,划分为100个网格进行管理。平台功能使用率最高的是业务受理的模块,主要是针对12319、热线微信上报、信息产业园上报及市级派遣等4种途径的案件进行案件受理登记、立案派遣、处理回复和督查督办的处理流程。处理完后,会有短信告知处理结果给案件上报人。最后还有对处理结果满意度打分,实现满意度调查评价的反馈。目前配有信息产业园巡查员72名。系统可记录案件处理全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照片、诱因等证据资料。另外还包括了采集人员的管理系统。二是环卫园林作业车辆视频及GPS监管平台。监控环卫保洁车、洒水车、路面冲洗车、垃圾运输车、园林绿化车、高空作业车。平台现有的受监管的车辆达到220次台。监管功能主要包括,实时视频监控、30天内视频回放、轨迹回放。用在区内的园林环卫主管部门对外包服务公司的监管,确认作业车辆是否按照合同的要求开展作业。三是城市管理视频监控平台。分两期建设阶段,共设有38套高清设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市场周边、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重要路段。监控的重点是市容环境卫生的情况,如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问题。同时,平台兼顾恶劣天气下街道监控的功能,视频监控系统也共享到公安部门,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应急功能,目标是把视频平台的数据资源做到最大化利用。下一步计划会在增强平台功能,实现对视频数据处理,对渣土车、不文明遛狗等行为,进行AI智能分析监控和提醒。四是城市管理考评。平台自动生成考核数据,考核内容包含案件率、按期结案率、遗留案件、信息采集得分等,也包括按期结案满意度的调查、重复投诉、没有按期结案等数据。同时利用数字化的员工考评机制,确立案件责任人,可避免非客观原因导致案件超时处理或者群众不满意投诉等问题,增强案件处理相关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保证案件办理的质量。
(二)制定城市管理考核评比办法
1、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印发《广州市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评价方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市容景观、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分类、燃气、建筑废弃物、园林绿化、道路秩序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方面。评价方式采取常态化评价、暗检、资料审查、民意调查及动态评价五种方式共同组成。由市财政统筹1.5亿元资金,根据评价的档次分配相应资金和对进步最明显的区进行资金奖励。
2、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完善规则制定,因地制宜出台各类考评办法,指导区镇落实城市管理工作责任。从2012年开始,参考株洲市的城市管理方法与经验,建立起第一套属于佛山市的城市管理考核体系,历经9年,共更新了8个版本的考核管理办法。从一开始只考核中心5个区,到2016年开始考核32个区和政界,2018年开始实行全面考核。市级对区级的考核采取抽检的形式。为市容、环境、绿化、市政、广告和工地管理等实施实现了全方位、精细化考评管理的体系。考评采取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方式。考核成绩和单位绩效直接挂钩。考核力度大、惩处严,效果明显。
以禅城区为例,区考核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区域,考核团队以自己组建的约70人为主,同时按需聘请第三方辅助考核。全区总共分为144个网格,以考核每个网格的方式,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成绩与政府单位及国企的绩效挂钩。
高明区参照市考区的模式,对区有关部门和各镇街开展城市管理考核,分别制定区直机关和镇街城市管理考核标准。
(三)落实“职权下放”工作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按照机构改革要求,推行区一级属地执法市一级283个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分配到区、207名执法力量转隶下沉。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要负责协调各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考核工作,各区镇自行管理。市局不再参与执法,各镇作为执法主体,同时保留区直属执法队。
(四)有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1、垃圾运输体系方面。高明区的垃圾运输建设,已达到一村一点一镇一站的体系,累计投入1400余万,但垃圾中转站的主要功能是压缩垃圾,没有垃圾处理的能力。
2、垃圾处理体系方面。高明区在2020年投入1000万改造升级垃圾处理能力,在中心城区十一个初级垃圾收集站,一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正在改造加建垃圾焚烧设施,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3000吨。垃圾中转由第三方负责管养,收集点运作实行市场化。
3、高明区各镇街利用闲置地块建设的临时消纳场,共有25处,已经建成3座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设施,还有绿化垃圾处理厂等。
(五)推进市政管养工作
强化市政设施管养。以公园为例,公园里的健身设施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健身设施的维护,市政管养负责单位以公开招投标的形式确定,具体维护费用按照绿地面积计算,并将绿化管养人力投入情况纳入数字城管平台管理。
三、探索工作方向
(一)制定考核方案。
城市化管理的考核要做到全域参与,全民动员,务必做到标准化、精细化、分值化,参照高明区做法,制定完善的考核管理办法,以网格化的形式开展考评工作。以城市管理考评为指挥棒,考核成绩与年终绩效考核、评优考核相挂钩,并加大考核分值,充分调动和激发各镇、各局委办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探索调整三定方案,将现有市级数字城管纳入区级城管局统一管理,同时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独立运营,配足人员,协同运作。
设立指挥中心和指挥平台,统一调配资源,做到发现及时、处置高效,在没有新的指挥中心、指挥平台之前,充分利用区综合智慧中心现有平台,或升级原有平台。同时;二是设立区局直属大队,不仅可以帮助各镇解决执法难题,还能在遇到问题时快速反应,妥善处置,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三是设立专门的考核部门,以局内的考核队伍为主,第三方考核团队为辅,采取明检与暗检、定检与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公开考核结果,让考核和考评结果公开、公正、透明。(三)明确区镇管理区域划分。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区镇管理区域权责清单,划分航空新城、滨海商务区、B片区等区直属中心区域,构建大航空新城格局,由区级城市管理部门直接行使管辖,并负责全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并指导各镇、环卫企业日常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品质提升,建议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同时涉及各镇的投资项目,按照财政分比予以投入,并形成长效机制。目前我区建设计划如下,一是各镇和航空城新区各需要设立一座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二是各镇需要各自建设一座大型垃圾和绿化垃圾集中及处理场;三是各镇需各自设立一处建筑垃圾分拣消纳场;四是各镇压缩站需要提质升级,航空新城需要新建一座压缩站;五是购置环卫工人辅助清洁设备,每一位环卫工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开展打扫、喷淋和低空降尘等业务工作,不过分依赖作业车辆。
(五)加强行政化管理。
一是凡是涉及城市管理,如保洁、清运、绿化、作业等车辆,可安装定位系统,利用数字城管系统实施掌控和调配;
二是各镇、机关各部门办要实现资源共享,如路上视频监控、住建、规划、水务等数据,打破“信息孤岛”,构建统一高效、互通互联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梳理涵盖城市基础、城市部件事件监管、城市管理行业应用、城市管理行业等数据,保障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六)转变服务采购方式。
2009-03-20 04:16: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加速推进广佛同城化建设进程,根据广州、佛山两市党政主要领导工作座谈会纪要及《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经两市城市规划专责小组协商一致,特签署本合作协议。
第一条指导思想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新时期指导我省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纲要》提出“强化广州、佛山的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指出,“落实《纲要》的突破口在于珠三角城市一体化,而推动珠三角城市一体化的突破口在于广佛同城化,要将广佛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因此,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广佛同城化”对于实现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探索广佛跨行政区域城乡规划的合作模式,以“区域同城、产业融合、交通一体、设施共享、环境齐治”为目标,确定两市同城化发展的策略和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两市经济社会更紧密融合,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优势,切实提高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共同提升广佛作为珠三角核心区域的携领功能,更好地带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二条工作机制
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既是广州、佛山两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涉及珠三角全局的工作,需要省、市政府及省、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推进。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本着“省主协调指导,市主规划编制”的原则,在两市城市规划专责小组的框架基础上,充分发挥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
(一)工作架构
1.协调指导组
为充分发挥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省政府成立协调指导组,负责对两市城市规划专责小组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协调指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
2.城市规划专责小组
由广州、佛山两市城市规划局有关人员组成,两市规划局局长任组长,具体组织架构由双方协商确定。
(二)工作职责
1.协调指导组主要职责
(1)指导两市开展规划编制,组织各阶段成果审议、最终成果报批等事宜;
(2)指导两市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机制;
(3)协调解决两市规划相关问题;
(4)督促两市按照工作进度和质量要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2.城市规划专责小组的主要职责
将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列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及时向协调指导组汇报阶段性成果和提出有关建议。
第三条工作目标和内容
(一)工作目标
通过编制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探索建立广佛两地城市规划一体化的机制,明确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的近期行动计划,引领广佛同城化进程,并为促进珠三角城市一体化提供经验。
(二)主要内容
规划编制本着“先近期后远期”、“先交界后纵深”的原则展开,先开展重大设施的衔接规划(线网),再进行重点地区的整合规划(板块),然后开展广佛融合一体化规划(全面)。同城化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
1.整体层面的同城化城市规划与机制研究(2009~2020年)
(1)相关规划专题研究
①广佛两市城市总体规划回顾检讨、区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对接、同城化城市规划编制研究;
②区域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快速路)研究;
③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④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协调研究;
⑤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协调研究;
⑥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研究。
(2)规划保障机制及政策研究
①信息共享机制——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与共享;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转换衔接;动态规划信息库共享;衔接地带规划管理的通报、备案机制。
②建立协作平台——探索建立广佛规划战略协作区、规划联合会等合作组织,通过谈判、协商、签订协议等方式,调节双边规划利益。相互学习城乡和谐城镇化政策和经验,促进城乡示范区建设。
③同编协审机制——衔接区段和战略协作区的规划由原先各自独立编制到同编协审。④政策保障机制——将同城化规划编制成区域公共政策指引型的规划,即时转化为区域政策,转化为建设计划指引,并通过相关法律或规定加以规范。
⑤设立公共基金——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探讨设立广佛同城化规划论坛公共基金。公共基金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组成,主要用于符合区域同城规划的重大项目的咨询工作。
2.近期实施层面的同城化整合规划与计划(2009~2012年)
(1)重点地区的同城整合规划
广州与佛山交界地段长约200公里,涉及佛山的顺德、南海及三水三个区和广州不同的重点发展地段,目前初步确定五个重点地区,分别为五沙地区、新客站周边地区、芳村桂城地区、金沙洲地区及花都空港地区(皆为暂定名)。
针对地区发展及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广佛同城融合的发展目标,重点地区同城整合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功能布局优化——弱化行政界线,整体统筹安排主要大类功能用地,进行整体功能分区,防止互相干扰,形成集约高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片区。
②公共设施整合——着重解决重复建设和资源共享问题,统筹安排大型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③道路交通衔接深化——在铁路、轨道交通、道路(快速路、主干路)原衔接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整合、优化广佛边界两侧城市次干路及支路的对接,实现道路紧密联系。
④生态环境保护——区域重要绿线的界定、水源保护和水系衔接。
重点地区同城整合规划注重实用性,立足两市已有规划进行整合优化,旨在通过双方密切协商达成共识,共同确定重点地区整体发展必须进行约束、控制的重大原则问题,明确刚性控制要素,确保在两市分别编制的下层次相关规划(详细规划)中予以贯彻落实,规划成果深度和表达形式根据片区具体问题和情况灵活确定。
(2)近期()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库指引
近期建设规划重点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生态绿网建设、河涌水系整治三个方面,规划成果立足实施,突出重点,重在搭建城市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库指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交通设施衔接——道路系统(对广佛路网衔接和区域一体化整合起关键作用的战略通道,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区域性设施连续的交通要道,两市重点衔接片区内的通道,近期急需解决凸显交通问题的通道);轨道交通(国家铁路落实、城际轨道连通、城市轨道衔接)。②生态绿网建设——道路绿网;两市衔接口绿化整治;生态绿廊控制。
③河涌水系整治——区域河涌绿化建设;主干河涌水环境整治。
④其他重大基础设施——水源、能源及环卫等设施。
第四条工作计划和进度
(一)2009年同城化城市规划工作计划
(1)整体专题规划
根据专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将先行编制完成《广佛同城化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广佛同城化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广佛同城化规划机制研究》三个专题规划和研究。
(2)重点地区的同城整合规划
广州新客站的建设将对周边发展产生带动作用和重大影响;芳村地区(与南海桂城、盐步交界处)为广佛密切联系的地区,广佛地铁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广佛黄金走廊的发展。因此,根据片区发展影响和紧迫性将先行编制“新客站周边地区”和“芳村桂城地区”的同城整合规划。
(3)城市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库指引
在大力推进两市现有建设项目同城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题研究和重点地区同城整合规划,提出2009年城市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库指引,保障同城化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
(二)工作进度安排
(1)2009年3月中旬,确定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的具体内容,委托规划编制单位,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2)2009年4月底前,完成“新客站周边地区”和“芳村桂城地区”两个重点地区的同城整合规划以及2009城市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库指引的初步成果,进行论证和意见征询;2009年5月底前,完成以上成果的报批和发布。
(3)2009年7月中旬前,完成《广佛同城化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广佛同城化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广佛同城化规划机制研究》专题规划和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论证和意见征集;2009年8月中旬前,完成以上成果的报批和发布。
第五条工作制度
(一)定期汇报制度
城市规划专责小组要定期向协调指导组和市长联席会议汇报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思路。
(二)定期交流制度
广佛两市城市规划专责小组、技术承担单位相互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互通情况。
(三)工作纪要制度
各种重要工作会议必须形成会议纪要,以便及时向各有关方面通报情况,落实工作。
(四)联络员制度
协调指导组、城市规划专责小组、技术承担单位等指定专门联络员,负责相关工作的沟通联系,确保沟通渠道畅通、高效。
第六条协议生效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根据《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试行)和《广州市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是指按分类后其他垃圾的排放量计算征收垃圾收运处理成本的收费方式,可以采用专用垃圾袋随袋计量征收(以下简称:随袋征收)或者按桶计量征收(以下简称:按桶收费),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居民户和暂住人员通过购买专用垃圾袋或按桶缴纳垃圾收运处理费。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成区和其他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居民户和暂住人员。第四条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方针和“谁污染,谁付费”、“多污染、多付费”的原则,按照补偿垃圾收运处理成本的要求确定征收标准,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计量收费模式。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垃圾处理成本的变化,收费标准将随之调整。第五条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城管委)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工作。第六条依据本市全部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每公斤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计算生活垃圾计量征收单位容积收费标准(以下简称收费标准),包括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处理和处置等成本。
垃圾处理费采取从量征收方式,所规划的收费标准计算方案如下:
第七条可回收物有偿回收;有害垃圾免费回收;餐厨垃圾不收费;其他垃圾随袋征收或按桶收费。
废旧家具、家电等大型废弃物,由居民与环卫部门约定时间、地点清运,免收收运处理费。第八条本办法所称专用垃圾袋,指有固定规格、样式和容积,经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制订并公告的专用盛装经过分类后其他生活垃圾的专用袋。
第九条居民户和暂住人员在政府指定的销售处购买专用垃圾袋,对生活垃圾分类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专用垃圾袋投放到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广州市专用垃圾袋收费标准(暂定)容量(升)
预估垃圾量(=容量×0.33,公斤)
每销售单位专用垃圾袋应收回之清运处理费及垃圾袋成本 A(元)
代售费用B(=A×3%,元)
营业税C([A+B] ×6%,元)
每销售单位专用垃圾袋价格(A+B+C,元)0.99 0.44 0.01 0.03 0.48 1.65 0.69 0.02 0.04 0.75 2.64 1.02 0.03 0.06 1.11 3.30 1.25 0.04 0.08 1.37 3.96 1.49 0.04 0.09 1.62 4.95 1.61 0.05 0.10 1.75
第十条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按桶收费,100升桶每桶9元,120升桶每桶11元,240公升桶每桶22元。
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按月交费,计费的依据为每天排放其他垃圾量(以“桶”为计算单位)的全月合计数。
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排放量较少的,不便按桶收费,可以随袋征收。
第十一条持有效《低收入困难家庭证》的居民户,免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或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专用垃圾袋或一定金额的垃圾兑换券。对免收或者发放专用垃圾袋、垃圾袋兑换券的居民户,要查验其《低收入困难家庭证》并登记证件编号,《低收入困难家庭证》样本见附件。
持有《低收入困难家庭证》的居民户垃圾分类情况如果达不到分类要求,则予以处罚并停止发放专用垃圾袋或垃圾兑换券,直至改正为止。
第十二条负责销售专用垃圾袋的销售单位应到市城管委申请专用垃圾袋销售凭证,并凭借凭证销售专用垃圾袋,销售单位所收价款(扣除代售费和营业税后)直接进入财政专户。第十三条销售专用垃圾袋价款每月结算一次,扣除成本后的收入专项用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包括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分类的收集、转运、处理和处置,不得挪作他用。第十四条专用垃圾袋价款的收取实行属地管理,各区负责本辖区内的专用垃圾袋价款的管理,并使用本区地方税务局印制的专用垃圾袋销售发票。专用垃圾袋销售发票的具体管理单位由各区指定,发票管理单位负责向所在区地方税务局报印《广州市**区专用垃圾袋销售发票》。各销售单位逐月到所在区发票管理单位领取发票。专用垃圾袋销售税务管理操作规范由各区制定。
第十五条鼓励公开举报和投诉,对举报人进行奖励。举报和投诉的范围:随意丢弃垃圾者;伪造、变造或未经同意制造专用垃圾袋者;贩卖伪造、变造专用垃圾袋者;购买或使用伪造、变造专用垃圾袋者。奖励细则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专用垃圾袋为收集经过分类后的其他垃圾专用,不得擅自制作、贩卖、使用、制作袋上图样、文字,或用作商业促销及活动赠品。
第十七条对假冒、伪造和不使用专用垃圾袋等行为进行处罚,细则另行制订。第十八条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第十九条本办法从年月日起实施,有效期年。《广州市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细则》(穗容环【2008】153号)同时废止。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方案(讨论稿)
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是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相较于定额收费等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并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为探索符合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实际的运作模式和办法,现制定试点方案如下。
一、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原则
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垃圾分类原则,我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应在现有收费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试点。为发挥价格调节作用,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收费试点原则为其他垃圾收费,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混入量不得超过5%)、有害垃圾免费,可回收物有偿回收。
二、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范围
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包括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机团单位、非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其中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机团单位按桶收费,非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随袋征收。
三、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目的 通过半年的试点,探索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的可行性,针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分析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标准、成本、依据,为制定适合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办法提供决策依据。
四、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及其内容
(一)试点
确定越秀、天河、海珠、荔湾、黄埔、萝岗等6个试点区,原则上每个试点区至少选择一个有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一个机团单位和一个没有物业管理的社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总共选择20个试点小区、机团单位或社区(详见附表: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小区、机团单位或社区)。
(二)内容
1、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收费试点 采用按桶收费方式。住宅区生活垃圾由物业服务企业明确排放、收集模式,并组织分类收集。(1)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垃圾收费标准。可回收物有偿回收;厨余垃圾不收费(其他垃圾混入量不得超过5%);有害垃圾定时或预约收集,不收费;其他垃圾0.3立方或每100公斤13.5元(6元处理费加7.5元代运费),120升(约35公斤)每桶6元,240升(约70公斤)每桶12元。
(2)试点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组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试点生活住宅区所在街道、社区居委会负责主动做好试点宣传发动工作,配合物业服务企业做好试点各项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大力支持,并依法依规加强监督。物业服务企业负责具体宣传发动,将试点的意义、方法宣传到户,宣传到人,使试点工作得到全体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物业管理企业负责组建专、兼职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队伍,给予培训,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生活垃圾投放和收集模式,教育居民分类投放。其中,对于非厨余垃圾,物业管理保洁人员可进行二次分类,并分类投放。
督导员和志愿者负责监督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对违反垃圾分类投放的行为,予以教育纠正。
第二阶段:定时定点投放。物业管理企业负责确定小区收集垃圾的投放时间和地点,并宣传告知居民。居民在指定时间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的相应分类桶中。环卫工人或督导员在各垃圾投放点对住户垃圾分类投放情况检查、登记,对未分类投放或未按要求定时定点投放的居民进行教育、警告。
第三阶段:落实监督管理。一是奖励。对于收集到的其他垃圾不含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的,收费标准优惠为120升每桶5元,240升每桶10元;或每100公斤12元。二是处罚。按照《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若发现其他垃圾中含有有害垃圾、厨余垃圾,视作没有按规定进行分类,经劝导后仍不改正的,根据规定第二十五条第四款规定:“不按规定进行分类收集的,责令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三是加强监管。区城管环卫车队负责对生活住宅区垃圾分类效果每日进行评估,并做好记录。对于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报街道城管执法中队按规定进行执法。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负责加强对试点生活住宅区的指导、监督,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每月对试点情况进行一次经济效益分析和运行效果评估。
2、机团单位收费试点
机团单位收费试点内容参照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
3、非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收费试点
采用随袋征收方式。街道办事处负责明确试点社区生活垃圾排放、收集模式,并监督社区环卫企业进行分类收集。
(1)生活垃圾排放、收集模式。为确保收费试点顺利进行,试点社区可以采用定点收集或直收直运生活垃圾排放、收集模式。
(2)非物业服务生活住宅区垃圾收费标准。根据现行收费每月每户15元的标准(5元生活垃圾处理费、10元卫生清洁费),可回收物有偿回收;厨余垃圾不收费(其他垃圾混入量不得超过5%);有害垃圾单独排放、收集,不收费;其他垃圾分大(50×45CM)、中(50×31CM)、小(39×30CM)三种垃圾袋规格进行计量收费。大袋每个0.5元(可装约2.1公斤-2.9公斤生活垃圾)、中袋每个0.3元(可装约1.25公斤-1.76公斤生活垃圾)、小袋每个0.2元(可装约0.83公斤-1.18公斤生活垃圾)。(3)试点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组织。目的在于培养居民垃圾分类和使用专用垃圾袋投放的习惯,评估每家每天垃圾产生量,作为后续购买专用垃圾袋的参考。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试点生活住宅区所在街道、社区居委会负责主动做好试点宣传发动工作;组建专、兼职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队伍并予以培训;维持现行收费方式不变,按收费标准给居民发放专用垃圾袋,具体型号由居民自行选择,并每月每户赠送30个厨余垃圾袋。
要求使用厨余垃圾袋投放厨余垃圾;使用专用垃圾袋投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投放到可回收物桶中;有害垃圾投入到有害垃圾桶中。收取垃圾的环卫工人或督导员负责检查分类情况并统计,对未恰当分类的情况予以教育纠正。第二阶段:定时定点投放。本阶段的目的在于巩固居民垃圾分类和使用专用垃圾袋投放的习惯,使居民熟悉垃圾定点投放时间及地点。街道环卫部门与社区工作人员负责确定各地段收集垃圾的垃圾投放时间和地点,投放地点选择原则上居民步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试点社区每月每户赠送30个厨余垃圾袋;维持现行收费方式不变,按收费标准给居民发放其他垃圾袋,具体型号由居民自行选择。
居民在指定时间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要求使用厨余垃圾袋投放厨余垃圾,投放时将厨余垃圾倒入厨余垃圾桶中,垃圾袋投放到其他垃圾桶中;使用专用垃圾袋投放其他垃圾到其他垃圾桶中;可回收物投放到可回收物桶中;有害垃圾投入到有害垃圾桶中。环卫工人或督导员在各垃圾投放点对住户分类投放进行检查、登记,对未分类投放或未按要求定时定点投放的居民进行教育和警告。
第三阶段:计量收费。本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按袋计量收费的习惯。试点社区每月每户赠送30个厨余垃圾袋;在原有运作基础上,由居民按实际垃圾产生量在试点社区指定地点选购其他垃圾专用垃圾袋,居民购买专用垃圾袋后,不再交费。垃圾袋投放时间地点和要求同上一阶段规定。环卫工人或督导员负责在各垃圾投放点对住户分类投放进行检查、登记,对未分类投放或未按要求定时定点投放的居民不收运其所投放垃圾,勒令改正,并对其进行教育、警告或处罚。
第四阶段: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奖励。试点社区所在街道安排专人负责试点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每月对垃圾分类准确、减量效果明显的家庭分3个级别给予赠送5个、10个、15个中号垃圾袋的奖励。二是处罚。按照《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不使用专用垃圾袋排放生活垃圾,或发现其他垃圾袋中含有有害垃圾、厨余垃圾,视作没有按规定进行分类,经劝导后仍不改正的,根据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每次50元罚款”。厨余垃圾分类不准确,袋中杂质超过5%,一月内达5次以上,下月不赠送专用垃圾袋。对偷倒偷排生活垃圾的,按《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第59条第二款进行处罚:“„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瓶罐等废弃物的,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处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乱倒垃圾、污水、粪便等废弃物的,每次处以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乱扔动物尸体的,每头(只)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树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的,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三是监管。街道办事处负责对试点社区垃圾分类效果进行评估,精确到户,并做好记录。对于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要进行劝导。拒不整改的,报街道城管执法中队按规定进行执法。每个垃圾排放、收集点须安排督导员、志愿者或垃圾收集作业工人进行守点。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负责加强对试点生活住宅区的指导、监督,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每月对试点情况进行一次经济效益分析和运行效果评估。
五、试点时间安排
(一)8月20日至9月20日。宣传发动、培训,基础数据摸查,制定完善试点方案。
(二)9月20日至10月20日。排放、收集模式调整和设施配置、分类收运对接。
(三)10月20日至27日。公布试点方案。
(四)11月1日至2014年5月底正式试点。
六、试点经费保障
(一)分类容器配置由街道、居委和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调整运输车辆,优化收集线路,由区城管局负责。
(二)聘请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志愿者由区政府和街道负责。
(三)专用垃圾袋配备。由市城管委统一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办法购买。
(四)市城管委负责对试点区域收费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试点实际情况,每月对减少的收费进行补贴,并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奖励。上述两项费用,经评估审计后,一次性下拨到试点街道,由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按试点物业管理生活住宅区、机团单位每个平均每月2000元包干补贴,社区每个每月1万元包干补贴估算,半年试点约需经费48万元。
(五)市城管委负责试点区域专用垃圾袋采购,分类收集容器的釆购及垃圾袋派发和售卖由区城管局组织实施。5个随袋征收社区共计5189户,每月需提供厨余垃圾袋155800个(含130个机动),约需4.67万元(平均单价0.3元/个);专用垃圾袋155800个(含130个机动),约需1.56万元(单价0.1元/个);半年试点垃圾袋共需经费约37.5万元。平均每个试点单位调配20组240升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桶,共计400组800个,约需30.4万元,由各区城管局负责采购或调配。
(六)从定额收费改为按袋计量后,会有部分居民不主动购买垃圾袋而造成垃圾清运处理费收费损失,考虑有50%居民不购买专用垃圾袋,损失经费为:5189户×15元/月•户×50%×6=233505元,其中40%即93402元由市财政负担,不足部分由各区财政负担。
以上合计共需试点经费约139.25万元,由市城管委和各区城管局专项申请,或在现有部门经费预算中进行调整。
七、试点工作要求
(一)试点工作由市固废办分类清运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区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仼务,责任到人。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交流工作方法、技术。
(二)相关区城管局应高度重视计量收费试点工作,制定试点实施细则,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安排专人做好试点相关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的指导和监督。
(三)相关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内试点单位各项工作的落实,负责按试点实施细则逐项抓好落实,按时统计每月收费情况,并按时上报。应主动指导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配合试点工作。制定试点奖励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街道城管综合执法中队,配合试点工作,依法依规开展执法工作。附表:垃圾分类处理计量收费试点小区、机团单位或社区 序号
试点区
试点小区、机团单位或社区名称
详细地址
小区基本情况
日排放垃圾量
备注
户数(人数)
楼幢数
其他垃圾(吨/天)
厨余垃圾(吨/天)越 秀 区
广州市政协宿舍(悦达物业管理公司)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明月二街12、14号
53(212)
0.073
0.0285
按桶计量
金融大厦、国际银行中心
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
4 0.5
按桶计量
雨帽社区
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雨帽街长泰里2号
1317(2631)
0.9 0.2
按袋计量
天 河 区
云龙苑
江园街128号
580(2300)2 0.3 按桶计量
天河电信大厦
体育东路128号
700 1
0.375 0.03
按桶计量 6
雅康社区
天河东路信成南街1号104
2630(8000)
6.825 0.5 按桶计量
车陂街广氮社区
天河区车陂北街22号广氮新村
2138(8563)
6 0.5
按桶计量
海珠区
广重社区(无物业社区)
沙园六街北16号101房
2359户(9076人)
3.2 0.9
按袋计量
悦安花园小区(有物业小区)
海珠区悦安街5-25号
731户(2558人)1 1
按桶计量
花城湾畔(有物业小区)
滨江中路380号
445户(2250人)
0.275
0.275
按桶计量
广州航道局(机团单位)
滨江中路362号
(230人)0.09 0.01
按桶计量
荔湾区
花地街花地城社区
花地大道北93-103号
473户1286人 0.5 0.7
按桶计量
荔溪社区(不包含辖内动感小西关)
荔湾路121大院内4号
1359户4883人
1.8 0.8
按袋计量
李白集团动感小西关
荔湾路97号
1064人 2.2 0.8 按桶计量
黄埔区
文冲街公安小区
黄埔区广新路403号
234(780)0﹒2 0﹒1
按桶计量
黄埔区人民法院
黄埔区大沙东路363号
1(240)
0﹒15
0﹒05
按桶计量
南石市社区
黄埔区南湾南安正街34号
24(81)29
0.048
0.024
按袋计量
萝岗区
东区街道办事处
开创大道393号
120人 0.5 0.1 按桶计量
笔岗社区斗元新村
笔村
130户 1 0.5
按袋计量
东区社区东城雅苑
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它可以是城市的自然性,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也可以是城市的社会性,如行政功能、产业活动、人口结构[1]。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城市的空间是这种独特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由建筑群体和公共空间构成的城市空间,既直观地体现着地域化的形态特点,又因参与城市的功能而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
广州始建于周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个山水城市,在历史上曾有“三山、二湖、六脉、八濠、十闸”的城市格局,街道与建筑随地形而建,形成了自己岭南特色的城市风貌,有着“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的美誉[2]。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交通量的集聚扩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的城市、村落风貌特色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大尺度、高强度的城市空间。大量河涌、山体被破坏,大量传统建筑被拆除,历史街区被高层建筑围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同时,岭南风貌特色更是被削弱不少。
大规模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状,也引起了建筑规划界的反思与探讨。本文以笔者前不久参与的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设计的投标方案为例,以高层建筑集中的高强度的城市中心区为空间载体,从宏观生态格局、空间形态秩序、公共空间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控制和引导方法,探讨在城市CBD地区实现地域风貌特色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提升广州的城市特色有所裨益。
1 项目概况
广州是千年商都,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近代的广交会都代表着广州贸易的兴盛。在珠江新城、琶洲会展等重点地区的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广州市又提出了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的重大战略部署,力求打造金融机构集中、要素市场齐备、交易活跃、服务完善的金融总部聚集区。项目将于2013年启动土地出让程序,并已有数十家金融机构表达了入驻的意向。
金融城的选址位于珠江新城以东6km的员村,北临黄埔大道,南临珠江,与琶洲会展中心以及琶洲总部区隔江相望,总用地面积为7.5Km2,其中科韵路以东面积为1.32 Km2的地区为启动区。启动区内现状主要为工厂和城中村,将进行整体拆迁改造。
2 文化解析
从古至今,经济、文化繁荣的广州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所谓“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现在特指广东、广西及海南三地。岭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时运季风气候,全年暖热湿润,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夏长冬短,夏季炎热,降水较多。针对这些气候特点,遮阳、通风,以及隔热、防雨、防潮成为建筑单体设计考虑的重点,也直接催生出岭南特色的群体布局。在宏观层面,大群体布局顺应山水地形,注重风水环境营造,与自然妥善融合协调;中观层面,聚落空间遵循一定的轴线序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并增加水面和绿化,以达到通风降温的目的;微观层面,建筑个体多以庭院为核心,平面开敞,注重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充分考虑通风、遮阳的细部构造,以提高室内的热舒适性能。
金融城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国际化的时代性特征,而寸土寸金的优越区位、巨额的拆迁改造成本以及大量的开发意向,都决定了项目必然是以超高层建筑主导的高强度城市CBD。在这样的地区,如何传承具有岭南文化特征的城市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使金融城的整体风格既能展现岭南特色,又能体现时代气息,成为设计师构思的推进方案的主线。
3 设计手法
3.1 宏观生态格局——显山露水的城市“轴带”
岭南风格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纵观广州的城市建设史,露山见林和亲水近河一直是重要的规划手法,自然山、水与地标建筑构筑的城市轴线一直对广州的城市空间起着统帅作用。广州的传统中轴线位于旧城中心区,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km。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逐步打造出新的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海心沙岛、广州塔,未来还将继续延伸至南海心沙岛,总长约12km。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目前已成为了广州城市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广州国际金融城方案构思之初,我们就认为金融城必须强化与珠江对岸的琶洲会展中心在空间形态、功能和交通上的联系,两岸互动,共同打造“广州交易港”,成为珠江前航道上继珠江新城之后的又一个拥江发展的重点地区。科韵路和琶洲大桥是起步区与琶洲会展区之间最便捷的交通联系。科韵路东侧的琶洲塔公园是琶洲地区最主要的公共开敞空间。作为与对岸琶洲塔公园的呼应,我们在起步区沿着现状河道宽度最宽的棠下涌打造景观主轴和主要功能核心。这一景观系统向北可延伸至火炉山、凤凰山,向南可拓展至海珠生态城、官洲生物岛至小谷围大学城,成为贯穿大广州南北的第三条城市轴带(图1)。
与前两条轴线更强调实体界面和地标建筑不同的是,这条轴带以开敞空间为主体,由山、水构成,在金融城的启动区达到高潮。这一轴带开敞空间的控制意图作为我们城市设计方案构思的初始概念,并贯彻至终,这体现了对地区的生态本底和传统建筑的尊重,更遵循了岭南古城和谐演绎的核心内涵,从而使本地区融入岭南生态系统。
3.2 中观形态秩序——传统“方城”
3.2.1“方城”形制
中国传统城市的布局讲究格局方正,轴线对称,路网严整,秩序分明。《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都城形制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这一营城模式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广州的旧城在顺应地形的基础上,总体形态也接近方城(图3)。
3.2.2“方城”的建构
我们确定了“方城”这一中国传统营城模式作为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形态秩序母题。一方面取意传统平面的庄重有序,另一方面,这样的用地布局具有最高的使用效率。在开发强度和可出让地块数量均要求很高的现实状况下,我们调整了临江大道的道路选线和宽度,压缩了滨江绿带的宽度,使黄埔大道、花城大道和临江大道这三条东西向干道保持平行,以明确界定方城边界。这一调整减少了没有活动支持的滨江绿地,增加了可出让入地的规模,同时使得每个开发地块形状方正、规模适宜,均有多条城市道路服务(图4)。二期开发的核心西区亦采取“方城”形态,获得整体结构的统一(图5)。
起步区内以4×4共16个方整地块组成承载核心功能的方城,是整个金融城的核心地区,也是广州高效率高能级的“财富立方”。高层建筑亦控制塔楼为正方形平面,高度自内向外递减,形成秩序统一、重点突出的群体效果。金融方城外围区以板楼的连续界面围合金融核心区,高度较低,从而烘托出方城的中心形象。为活跃方城的空间效果,我们打破方城的西北角,作为制高点地标,与琶洲塔遥遥相望,形成珠江航道上的新航标(图6、7)。
3.2.3“方城”的物理环境
通风遮阳是岭南地区建筑在应对湿热气候条件的主要手段。方城的格局很好地解决了通风问题。方城外围的水系是通风降温的主要廊道,制高点的地标建筑的南向十分开敞,为主导风向的气流绕流提供了空间,也有效减小了超高层建筑四周形成的风影区。方城内部高层塔楼错落分布,减小弱风区面积,建筑之间则可形成“冷巷”式的通风廊道,能够有效地将南侧广阔江面的湿润低温气流引入规划区内侧,对提高风速、改善微观热环境具有良好的作用。图8为PHOENICS软件模拟的金融城起步区1.5m和10m高位置的风环境。一般认为当风速>1m/s时,在夏季室外人们感觉是舒适的。根据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除了区内部分超高层建筑形成面积较小的弱风区外,规划区域室外风速大多位于1~3m/s的区间,是比较理想的室外风速。
在超高层建筑的单体设计上,我们要求建筑的底层部分架空,裙房提供骑楼界面并尽可能相互联通。此外,建筑立面上摒弃全玻璃幕墙的做法,采取遮阳构件形成表皮,表皮的纹理从传统建筑的材料和细部中抽象而出,同时增加大量的空中花园和屋顶绿化(图9),这些措施都将使建筑更符合节能要求。
这样的方城,在规划布局上,将传统内涵与时代特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体现着严谨的整体秩序,又具备活跃的空间高潮,同时符合高强度城市中心区的使用需求;在建筑的外观形态上,并不追求对岭南传统样式的“形似”,而是从顺应气候的方面与岭南建筑的绿色生态理念契合。
3.3 公共空间体系——岭南水网
水是岭南城镇的活力之源。回顾广州历史,水与城一直共生共融,水乡是岭南地区的典型风貌,河涌、湖泊是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满足人们在交通、居住、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图10为清代广州老城区的复原想象图,由图可见旧城内与珠江航道垂直的纵向河涌密布,纵横的河网系统决定了旧城的肌理。金融城的基地范围内现状也有8条垂直于珠江的河涌,形成了梳式肌理,其中棠下涌和车陂涌河道较宽、水量大、向北延伸的流程也最长(图11)。
重构岭南水系是金融城设计方案的理念,力求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治水造景,实现人、水共荣,构筑繁荣、活力的水岸城市空间。规划扩宽棠下涌的水面,与方城制高点地标和珠江论坛等公共建筑共同形成“岭南活力港”,与珠江南岸的琶洲塔遥相呼应,成为广州“第三条轴带”的最高潮部分。规划增加了与珠江平行的东西向水系,将现有的南北向河涌联通成水网。在潮汐作用下,珠江水在国际金融城内完成循环,重现古时河涌水系图景。水系同时起到了护城河的作用,清晰地界定出金融城核心功能区的边界,进一步凸显出“方城”鲜明的形态特色(图12)。
岭南地区的亚热带气候使人们习惯临水而居,同时乐于进行户外活动,诸如购物、饮茶、运动、会客、唱戏等活动都往往依水进行,这种户外的生活方式是岭南文化在非物质形态范畴的体现。水街沿岸布置传统特色的休闲建筑和景观小品(图13),为超高层集中的商务区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设施和尺度宜人,环境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能够承载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和岭南的传统习俗。
在水体形态的控制上,除了带状的“水街”,我们还设置了两处集中放大的水面——岭南活力港和金融游艇会。集中的水面凸显了形态的重点,还能起到类似岭南传统聚落中风水堂的精神象征作用,同时汇聚人气成为公共活动的“热点”(图14)。
结语
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这样一个大尺度、高能级、高强度的城市中心地区,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尺度都远非传统的空间尺度可比。在这样的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我们尝试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回答:宏观层面,以山水轴带的延展体现对大广州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遗存的尊重与顺应;中观层面,采取了“方城”这一中国传统的营城模式组织建筑群落,以水网体系为景观本底组织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充分引入活动,实现“岭南、活力”的设计主题;微观层面,在建筑中大量运用骑楼、遮阳、空中花园等顺应岭南气候特点的手法,在造型上运用岭南传统的构图元素。我们深信,只有秉承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金融中心区,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延续千年商都在经济、文化上的辉煌,掀开广州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摘要:在高强度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中,高层聚集往往是共同的形态结果。本文以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设计的投标方案为例,从宏观生态格局、空间形态秩序、公共空间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在大尺度、高强度的城市中心区中实现传承地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法,力求对岭南地区的城市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岭南,方城,水系
参考文献
[1]张景秋.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4(12):20-22.
[2]邓其生.重构广州“山水城市”[J].南方建筑.2001(1):12-14.
[3]林启行,郑瑾华.运用岭南建筑文化的城市设计[J].规划师:2006(中山专辑):33-35.
[4]梅策迎.珠江三角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体系特征及意义探析——以明清顺德古镇为例[J].规划师.2008(8):84-88.
又是一个让人在读后不得不多加思考的消息!
按照广州无线城市的规划,在2010年,消费者无论走在羊城的哪一个角落,随时都可以用笔记本或者WiFi手机上网,而且是免费的。广州方面也意识到,兴建无线城市。不但能将信息快速、多样、方便地传递给人们,而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尺度。而宣称将建成全面信息化城市的广州,当然对此也不遗余力。
但这个决定一出,众多专家就站出来表示不太看好,其中就包括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副院长胡乐明等专家。在他们看来,广州在很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兴建无线城市,有可能是为了迎接2010年亚运会的应景之作。
“无线城市”构想虽美好,但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事实上,美国费城与中国台北建设无线城市失败的事仍历历在目,政府投入了巨资,得到的却是一个无法运营的烂摊子,以至于一些热心建设无线城市的国家都纷纷推迟或放弃。而媒体所报道的广州的无线城市方案也没有表现出独到之处。
无线城市为什么没有一个成功的范例?除了技术上的问题没解决外,关键是没有一个盈利模式。因为,建设无线城市需要一笔巨资,这不是单纯依靠政府就能解决的。据广州市信息办介绍说,作为“城市公用事业”的无线城市项目,它将获得市政府300万元“启动资金”,以及此后每年几百万元的财政投入,而这对于总投资需要10亿元的数目来说,政府的投入实在是杯水车薪。其次是维护费用。AT&T公司商务发展部副总裁曾警告说,光是维护管理。每年就需要数百万美元的投入。
虽然,“无线城市”作为政府公共建设的一部分,政府为市民掏钱固然是好的,但这么一大笔资金从哪里出?政府又肯为此埋多长时间的单?据媒体报道。广州的无线城市建设将采用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但笔者向广州信息办求证时,却得知这个消息并不准确,仍在调研中。
【广州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推荐阅读: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协管员管理办法12-31
城市规划管理试卷07-01
广州物业管理06-24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10-28
区十一五城市管理规划06-23
城市规划项目管理技巧09-17
襄樊市城市规划管理10-13
广州市通信管理局11-29
发挥规划建设作用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11-02
广州市电梯安全管理员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