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考核标准(共6篇)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变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分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加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践,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至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
欣赏评书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势、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联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曾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势发表学习成果。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知的愉悦与成功感。
课程内容
造型表现内容说明 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造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表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美术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内容说明 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欣赏评述内容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领域应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探索内容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融美术各领域为一体、与其他学科一体、与社会联系。
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连接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活动。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2.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3.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气氛
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8.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新课程标准 评价体系
1.研究目的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的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我结合新课标对美术教学评价的建议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理解,思考如何面对传统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弊端与不足,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
2.1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正确的评价中能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不同的评价方式直接关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自信,甚至关系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
2.2传统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不足与弊端
2.2.1评价运用范围狭小。
传统美术教学评价往往只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结束前及美术作业评价中。受评价传统的制约,美术教师在下课前进行评价活动,如展示几幅学生的作品、给予口头简单表扬,便结束课堂。在美术作业评价中,老师的评价方式往往是给学生写上等级或者分数这些冷冰冰的文字或数字。这种评价行为显现出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涉及范围的局限性。
2.2.2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传统美术教学中,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提问由教师给予点评,美术作业由教师给予等级评价,学生的整个美术评价过程基本都由美术教师一人完成,学生自评和互评方面较欠缺。
2.2.3评价语言单调空泛。
受评价传统的制约,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同学们画得很好!”“你表现得很棒。”……老师们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用上“优、良、及格”或者写上“你真棒”、“继续努力”等评价语言。这些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评价内容过于空泛,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进步。
2.2.4评价角度刻板教条。
有的老师会拿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评价学生的作品,比如:“颜色涂得不够均匀”、“人物身体比例不准确!”等等。这些评价不仅打击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孩子们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结果与分析
3.1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转变的建议
3.1.1评价重点的转变:评价活动贯穿整个美术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评价不能仅凭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而应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将美术评价贯穿整个美术教学过程,如课前评价:对有提前预习、做好课前准备的学生给予及时评价;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操作技能等进行评价;美术作业评价:对学生作品完成效果进行评价;课后评价:对学生是否对课题进行课后延伸进行评价。这种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绘画特点。
3.1.2评价主体的转变:由单一评价变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中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比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整个评价环节中。
学生的自评环节需注意高低年级学生的差异性,如低年级学生,你最喜欢画里的哪个部分,为什么?这种做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高年级学生的自评从具体内容上看,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高年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鼓起信心、认识不足、反馈调节。
互评环节不仅可以用语言评价形式,还可以采取交换作品、给对方打等级或写上一句评语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评价,对学生的情感、能力进行培养,是美术教育目标之一。
教师的点评在评价环节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将评价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自评和互评上,适时地进行激励性、启发性评价和建议。
家长参与评价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家长参与评价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孩子学习过程,还在不同层次上促进学生发展。
3.1.3评价语言的转变:激励性为主的具体评价。
传统美术评价语言显得较为空泛,如:“回答得很好”、“画的不错”等,在评价美术作业时,评语经常是“你真棒”、“继续努力”,甚至只有一个“优”字。这种空泛的评价语言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表现的优点与不足。因此,使用评价语言时尽量用激励性、建议性、启发性的具体评价语言,例如:“这位同学对自己作品的介绍很精彩,既看到自己作品的闪光点,又明白自己今后应该加强的部分。”“你的作品很棒,尤其是这棵树画得很有创意,给它加上翅膀还穿上了美丽的花衣裳。”等。评价学生作品时从学生角度看待他们的作品,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作品充分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
3.1.4评价方法的转变:运用质性评价方法。
传统美术评价方法大多停留在语言评价、美术作业评价等形式上,不能真实全面地收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等各种信息,新课标鼓励运用质性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美术教学的质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美术成长档案、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真实全面地收集反映学生变化发展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用解释性、描述性语言做出评判,从而明确学生的优势、潜力和不足,促进学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小学美术教育评价作为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应继续探索和发展小学美术评价体系,用积极的眼光从多角度、方面、特质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力争突破只关注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强调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使学生在文化修养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均获得发展性评价,从而使评价具有真实性和情景性,使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在新课标指引下得到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p].(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蔡建良.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探索[J].中小学教育研究,2007.
[3]陶金鸿.美术课程学习的质性评价方式[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一、考核对象:我校在职一线教师。
二,考核形式:分项考核,统一排序,指标分配。
三、考核内容:
1、师德师风10分
2、教师考勤15分
3、教学工作50分
4、纪律卫生10分
5、安全工作5分
6、备品管理5分
7、民主测评5分
(一)师德师风(10分)
1、体罚歧视差生造成严重后果的;
2、不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
3、闹不团结,导致吵架等损害教师形象的;
4、受教育局或学校通报批评的;
5、工作中因违反规定造成责任事故或严重后果的或造成经济损失的;
6、所有教职工在校内外发现学生违纪现象,不及时处理或隐瞒不报的;
7、乱办班,乱补课或从事有偿家教,经核实的;
8、向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经核实的;
9、自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经核实的;
10、向学生推销商品或强迫学生购买规定书目以外的学习资料,经核实的。
(二)教师考勤(15分)
1、每学期迟到、早退、间出总计不超过8小时;病事假不超过3天者,不加分,也不扣分。
2、病事假:每学期累计(3天之内)每天扣0.3分,(4-8天)每天扣0.5分,(9-15天)每天扣0.7分;16天以上,每天扣1分。(3天机动时间除外)
3、迟到、早退、间出,每学期累计:超出2小时后,2小时之内扣0.1分;4小时之内扣0.2分;6小时之内扣0.3分;8小时之内扣0.4分。每超过一个工作日(8小时)扣0.5分,按事假一天计算,间出时要先请假做记录后(标明请假时间)离开,回来后自己注销并注明返回时间,否则按请假时间至下班时间止计算。(8小时机动时间除外)
4、旷职每天扣4分,假期值班漏岗一次扣4分。3天以上报县教育局处理。
5、早退、间出不请假者,发现一次扣2分。
6、关于产假:
女教职工产假为90天,从休假之日起90日止,难产的增加15天。晚育(男女双方年龄均在法定婚龄三年零九个月)的,可延至半年。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教职工产假期间,由本校批准,应给予其丈夫护理假5---10天。
女教职工怀孕流产的,由本校批准,应给予3—7日假。
7、关于婚丧假:
教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兄长、姊妹)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校批准,应给予1---3天的婚丧假。
教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或职工的直系亲属在外地死亡,由本校批准,可以根据路程的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8、关于长期病假:
教职工经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确实因病不能上班工作,由本学校批准,最多可给予3个月病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调资晋级。
满3个月后,因病仍不能上班工作的,学校通过本人申请,教代会半数以上同意不扣除工资,师德考核为基本合格。达不到半数,按富教发2007年10号文件执行。(即:扣除本人结构工资中的活化部分)
从病假满6个月开始,仍不能正常上班的,学校通过本人申请,教代会半数以上同意不扣除工资,师德考核为基本合格。达不到半数,按富教发2007年10号文件执行。(即:扣除本人结构工资中的活化部分)
9、关于教职工通勤请假:
教职工因家庭住所及两地分居、陪读等原因,确实需要往返通勤的,而且要占用工作时间的,学校可每周给两课时通勤时间,其余占用工作时间按富教发2007年10号文件执行,即:通勤需要请假学校按一课时5元扣除活化工资,每月累计通勤请假时间相当于8课时的,下月停发结构工资中的活化部分,当年不能评优晋职。
(三)教学工作(50分)教案检查评分标准:5分
(1)统计教案数量,缺一节扣0.005分。
(2)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被检教案少一个环节扣0.001分。(3)必填项目是否有空缺,是否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等;如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重难点、课时、课题、教学反思等每少一个项扣0.005分。(4)书写是否整齐;(力争用楷书或行楷,避免用草书;字体大小适度,字距行距整齐、清晰);是否有错别字。内容丰富具体,两次检查被评为优等的教案,给该教师加0.02分。
(5)教案内容应依据教材书写,发现与教材不相符者予以警告,警告超过三次后,每次扣0.02分。
作业检查评分标准:5分 班主任教师:(1)批改习题或作业应及时、准确,对做错者应指明错处,对作业情况要进行讲评,要有明显的学生修改错题的字迹,教师要进行二次批改。学生做错题不要求修改,或修改后不进行批改的一次扣0.005分。对50人以上的班额允许有3名学困生,50人以下的班级允许有2名学困生。
(2)一二年级必须有语文数学课堂作业;三--六年级须留语文数学作业,作业量要适当。作业量达到规定次数即可(累计上课天数与作业批改的次数相符),作业次数不够,少一次扣0.005分。
(3)作业字迹工整,格式清晰,比例适度。学生完成作业质量情况,作业本保管干净整洁被评为优等作业,一次加0.05分。
(4)作业批改要认真,每学期最多出现错批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超过三次错批每批错一处扣0.005分。
(5)学生作业封面要标明学校、班级及姓名。发现项目不全者警告3次,超过3次每发现不全者一本扣0.025分。
科任教师:按抽测平均成绩的60﹪作为该任课教师的作业成绩。科学作业看实验报告。
抽测评分标准:35分
1、抽测成绩取授课教师所教年级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计算。
2、将抽测成绩的正确率进行平均,一二年级乘34,三四年级组乘34.5,五六年级乘35,所得分数即为抽测成绩。
3、抽测中有两次成绩的正确率低于60%,取消各项参评优先模的资格。抽测占80﹪,月考占10﹪,期末占10﹪。
4、英语学科用平均的正确率乘50,所得成绩即为个人成绩。综合实践课以展示成果的形式进行抽测。其他科任教师的抽测成绩按第二条计算。
5、不兼课的教师抽测成绩按所有科任教师的正确率的平均值的60﹪计算为个人成绩。
工作表现:
1、无政治、业务学习、听课笔记(必须亲自听课以学校记录为准,照抄教案或听课笔记的不算)的;
2、上课吸烟,酒后上课,无故擅自离开教室的;
3、不及时上课,坐着讲课,上课接打电话的;
4、课堂纪律混乱出现打闹现象的;
5、不服从学校正常教学工作中工作安排的。
6、科任教师请假前,自己应先与同年级组的教师串好课后再向学校请假,并告知串课教师姓名,以便学校记录、查岗。出现空堂现象请假教师与接收串课教师一节课各扣0.1分。紧急病事假应自己打电话串好课。
7、上课铃响后,3分钟内不进入课堂的,以班长到副校长室报告为准,一次扣0.5。
以上5项中每次检查以抽查学生(3名)为准,任何一种现象出现均扣0.05分。
(四)纪律卫生(10分)
1、每日考核各班总分为10分,其中纪律5分,室内清洁3分,室外清洁2分。
2、纪律5分的考核细则: ⑴上课迟到、早退1人扣0.5分。
⑵上课、集会、课间操纪律差(如:随意走动、大声喧哗等)扣0.5—1分。
⑶该班有学生在校园内吵架、打架视其情节轻重,影响状况扣1—4分。
⑷该班有学生在校园内说脏话1人1次扣0.5分。(以值周教师以及少先队检查为准)
⑸该班有学生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等1人1次扣1分。⑹攀爬围墙、栏杆、门窗、桌凳、树木等,发现一次扣1分。⑺故意踢、踩、敲打桌凳门窗等公物的视其破坏程度扣1—3分。⑻其他违纪行为,包括抢劫其他学生、抽烟、喝酒、赌博、偷盗等,发现1次扣4分。
(9)各类学生集会,班主任老师必须在场,有事需请假并委托他人代为监管。不在场又未委托他人代管的一次扣2分。
(10)未佩戴红领巾,发现1人次扣0.5分。
3、室内清洁3分的考核细则:
⑴地面清扫并保持干净,无纸屑、烟头、塑料袋等杂物,发现一处扣0.5分,累加至本条扣完为止。
⑵室内桌凳要随时保持横平竖直,清洁用具要摆放整齐,凡不整齐的扣0.5—1分。
⑶棚壁、墙角无蜘蛛网,墙面无明显灰尘,无手、脚印等。发现1处扣1分。(4)窗台、暖气管道上有垃圾、灰尘扣1--2分;门窗玻璃不干净扣1---2分。
4、室外清洁2分的考核细则:
⑴、室外环境卫生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班,经常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一日三扫,随时维护,各班自行设立卫生监督岗。
⑵、地面清扫并保持干净,无纸屑、烟头、塑料袋、石块等杂物,查到一处扣0.5分,累加至本条扣完为止。
⑶厕所内无刺鼻的臭味,小便池内无杂物。打扫不彻底1次扣0.5分。
5、每周颁发三面文明卫生班级流动红旗各三面,由值周组依据当周各年段得分情况确定。
注:
1、纪律和清洁卫生由值周教师领导少先队检查,并记录。
2、值周人员必须秉公办事,要能指出扣分点,认真填写扣分记录,凡不负责者,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3、卫生纪律等随机检查都是先扣分再整改,如果不整改再加倍扣分,并报学校研究处理。
(五)、安全工作5分
为切实加强我校安全工作管理,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健全激励、竞争机制,为了创建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交通安全
1、学生在上放学的路上不按交通规则行走经发现每人次—0.25分。
2、学生在上放学的路上打闹的经发现每人次—0.25分。
二、校门口安全
1、对于不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提前到校的经发现每人次—0.25分。
2、对于放学后不回家在校门口打闹或打架的经发现每人次—0.25分。
三、校园内安全
1、班主任教师放学后应把学生有秩序的送到校门口,否则经发现每次—0.25分。
2、学生放学时不站排、打闹的发现,经发现每人次—0.25分。
3、到校园内有隐患的区域玩耍的,经发现每人次—0.25分。(隐患区域包括校园西侧施工场地附近、教学楼安全通道的外楼梯)
(六)、备品管理5分
学期末,根据备品的损坏程度或丢失情况酌情扣分。包括课桌、板凳(椅子)、黑板、门窗玻璃、开关(插座)、笤帚(扫帚)、撮子、水桶、垃圾桶、塑窗滑关、地面砖、墙壁、门、拖地桶、拖布、壁画、电视、讲桌、锁头、铁锹、其他。(易损物品除外)。
(七)、民主测评5分
测评标准为所有的科任教师和领导给班主任教师打分,所有的班主任教师和领导给科任教师打分。去掉最高分及最低分,取所剩成绩的平均值。
(八)本内,有下列情形的予以加分:
1、班主任每学年加1分。
2、教研组长、大队辅导员每学年加0.2分。
3、在本校或上级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获奖的,一等奖的加0.5;二等奖的加0.3;三等奖的加0.1。(以学校选拔人数上报为准),自己私自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不予加分。
4、教学质量优秀,抽测成绩的平均分在同年级组或同等科目中获得第一名的教师每学期加1分。
5、班级人数以45人为标准,每超过3人加0.1分。
6、学校有劳动时,抽调的教师根据学期表现加0.1—2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
二、基本理念(3)
三、设计思路(4)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7)
一、总目标(7)
二、阶段目标(7)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9)
一、内容说明(9)
二、内容标准(13)
第一学段(1~2年级)(13)第二学段(3~4年级)(16)第三学段(5~6年级)(20)第四学段(7~9年级)(23)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28)
一、教学建议(28)
二、评价建议(29)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0)
四、教材编写建议(31)
附录(33)
一、案例(33)
二、名词术语解释(36)
第一部分 前 言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释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本《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为特征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标准》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美术教师是本《标准》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标准》对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实施《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学段(7~9年级)▲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 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 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
• 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的颜色。
• 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 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
• 通过各种方式的实物拓印,产生肌理,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 用黏土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和动物形象的造型。
• 用单色、彩色纸材以及废旧画报、挂历,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平面造型,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
评价建议
• 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 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 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物体或动物形象。
• 是否认识常用颜色。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
• 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的组合造型。
• 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媒材,通过拼摆、粘接、堆积、组合等技法进行造型游戏。
• 以游戏的方式,用单色或彩色纸材,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以平面造型为主的练习,感受材料特性及其与设计的关系。
• 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评价建议
• 是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 是否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和创新。
• 是否对媒材特性有大致的了解,能选择媒材进行造型制作。
•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建议
•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评价建议
• 是否对自然或美术作品感兴趣。
•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教学活动建议
• 利用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或美化教室。
• 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
• 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商品交易过程。
评价建议
•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 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兴趣。
• 是否对材料进行了联想。
•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
•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小学班主任工作》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心理咨询法
答:心理咨询法,是指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倾听、询问、解答、劝告等方式,对学生提出或咨询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辅导、帮助和教育一种方法。
2、班主任工作原则
答: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包括:(1)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原则(4)以身作则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坚持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答:1988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对小学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职务、条件、待遇和奖励,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领导管理等都作了明确扼要的阐述和规定,并规定自1988年9月1日开始施行。
4、家长学校
答: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培养教育年轻父母的新形式,也是学校开展家长工作的新发展。它是以学生家长为对象,以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家教质量为目的的业余学校,是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的重要形式,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根据小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
答:小学生感知的发展具有:从笼统感知到精确感知,从无意感知到有意感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较快等特点。具体要注意以下方法:
(1)从笼统感知到精确感知。在小学生中,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中,常常出现把“太”写成“大”,把“末”写成“未”,把“9”与成“6”等类似的情况。这是由于小学生多是粗略笼统地感知事物,而不能对感知对象进行精细分析的缘故。他们看不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以及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把一个字或物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图形感知时,容易忽略细节。小学生写作文,一般比较笼统、简单、不生动、不具体,其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他们感知的笼统性和不精确性。在教学训练和教师指导下,小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学会较精细地感知事物。到中高年级,就不再满足于把一个字或一个物体仅仅作为一个完整的图形感知,而是把它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一个一个地感知,然后再综合起来。这样,小学生的感知逐渐趋于精确。
(2)从无意感知到有意感知。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感知中仍带有学前儿童的特点,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他们不会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任务,往往是东张西望,不会有目的地观察,往往是随随便便地听,不会有目的地听;观察也很容易受不相干事物或自己情绪、兴趣的影响而离开观察目标。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观察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一是表现在观察选择性的增强。到中高年级,小学生一般能按老师的要求去认真观察自己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观察的事物;二是表现在观察持续性的发展,中高年级学生已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所需感知的对象。
(3)小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也发展较快。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能辨认各种事物的形状,能够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大小等,并能辨认各种东西的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远近等。但对左右方位的掌握比较迟缓,常常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在教学的影响下,中高年级小学生凭自己的感性经验已能在图中表示各种东西的位置,懂得近大远小。能初步学会识看地图。对与他们生活学习有关的时间比较容易掌握。
2、小学班主任应具有哪些方面的职业素质?
答: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1.小学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1)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2)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3)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4)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5)要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
2.小学班主任的道德素质,是指他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主要表现在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方面是指小学班主任必须依照其道德原则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检查、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客观实践活动;静态方面是指他们经过长期的努力之后所形成的品质、情操和境界。(1)要爱岗敬业(2)要热爱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4)要具有奉献精神。
3.小学班主任的文化素质包括:(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知识(3)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4)丰富的审美素养(5)终身学习的观念
4.小学班主任的能力素质,是指具备一定知识素质的小学班主任在一定教育方针、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训练所形成的能够达到班级就教育目标的主观条件;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心智德能的中间环节和行动系统;是小学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是小学班主任做好工作开拓教育新领域的必要条件;也是受教育者进行创建性劳动的前提。包括:(1)教学方面的能力(2)思想品德教育能力(3)表达能力(4)完善自我修养的能力(5)组织管理的能力(6)社会交往的能力(7)教育科研的能力(8)善于疏导的能力。
5.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身体素质(1)体魄健壮,耐受力强。(2)精力充沛,反应敏捷。6.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敏锐的观察力。(2)严密的思维力。(3)较强的记忆力。(4)丰富的想象力。(5)高尚的动机。(6)广泛的兴趣。(7)丰富的情感。(8)坚强的意志。(9)良好的性格。
3、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答:课外活动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科技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差生形成的学校原因有哪些?
答:学校原因:办学思想存在偏差;教育者本身尚有不少薄弱环节;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不适应;在教学方面存在不少矛盾;超编的班级集体与众多亟需个别辅导的学生个体的矛盾等。
5、班级文化是由哪些方面内容构成的?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谈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建设班集体?
答:明确小学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意义与原则;确立班级的集体目标;建立小学班级 组织机构;形成小学班集体制度规范;建设小学班集体舆论;形成小学班集体班风;重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等.班主任将班集体各方面的目标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和综合,平衡调整,使之形成完整协调的班集体目标系统。良好的班集体目标系统应具有如下特征:统一性。即使每个具体目标都成为整体目标的组成部分,并服从整体目标。具体性。即班集体目标应尽量数量化,明确具体,便于检查和验证。激励性。即目标的要求程度与班集体成员的能力水平大体相符或略高,使之既能比较先进,又要留有余地,有利于激发班级学生的积极性。
2、试述班主任谈话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专业设计;卷面考试;命题
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正确地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使他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缺陷,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课的考试同中考、高考的形式基本相同。在实际考核中,统一命题的卷面考试方式简单化、程式化,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存在着很多弊端。
如果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恰当,不但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和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一般大多采用统一试题,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以百分制记分的考核方式,时间安排一般是4~7个小时。考试形式多采用纸面考试,由老师命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的考核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简单可行,操作性强,但也有不少弊端。具体如下:
一、命题脱离实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命题是考试的中心环节。考试的指导思想以及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命题上。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当前,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设计考核多采用“虚拟命题”的形式,即由教师假设一些广告公司、化妆品公司、食品公司的名称,让学生为其制做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等系列设计稿。这样的“虚拟命题”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进行市场调研和查阅资料,以致学生的作业生搬硬套,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不出“学习如何致用”,考试命题明显与生活实际脱节。
二、期末加平时的考核方法,不能完整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
在目前采用的“平时+期末/2=期评”的考核方式中,平时作业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小,不能引起学生对每一次练习的重视,再加上期末考试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用限时考试,如专业设计课,限定6~7个小时让学生完成规定的考核内容,这样的考试形式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众所周知,美术专业的设计课程是以个体设计为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
每一张设计作业都需要有“市场”调查分析—查阅相关资料—激发灵感—构思—设计等较为漫长的一系列过程。如果给出考题后,不让学生做市场调研,也没有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却限定在6~7个小时内完成作业,学生也只能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料去东搬西凑、简单模仿。这样的检测效果违背了设计规律,既不能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也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平时的设计作业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卷面考试”严重滞后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
美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多采用“卷面考试”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纸张上的考试),这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美术设计教学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美术专业的设计课程从构成、图案设计、字体设计到室内设计、装帧设计、VI设计等,多门课程都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实现设计制作,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设计思路,同时也增加了表现手法,加强了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我们目前采用的“卷面考试”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文字的书写、描绘,图形的排版、做工等方面,既耗时又费力,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社会要求严重脱节。
四、统一考试不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目前的统一考试制度过于呆板,一个年级采用同一试题、统一的计分标准,这不能适应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多层次的差别,也不能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另外,采用相同的评分标准容易打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优秀学生来说,也容易使他们满足现状而失去自己努力的方向。
职业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考核有自己传统的优势,也有不少的弊端,教师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讨新的考核模式,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岗位接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结合。
【小学美术考核标准】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美术装备标准10-02
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标准11-05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人像漫画11-08
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知识09-08
小学美术学期总结07-26
小学美术集体备课09-09
小学美术社团教案10-05
小学美术教师评语10-19
塔山小学美术教学计划_美术教学计划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