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指导(精选8篇)
1、判断文章体裁
解题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传记、散文、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2.找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解题指导: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通用答案:紧紧围绕
中心选取
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找记叙线索并分析作用
线索种类:(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等,直接以线索或中心为标题。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
答题格式: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 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格式:把
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答题格式:插叙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11、分析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判断写作手法并分析作用(往往指整篇文章所采用的手法)(1)拟人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2)夸张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象征手法(通篇比喻)
作用:用 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的情感。
(4)对比手法
答题格式:把 和 比较,突出 的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答题格式: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 的 性格/思想/感情等。
(6)讽刺手法
答题格式: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7)抑扬法: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抑扬法,先,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答题格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设悬念
答题格式:设置了一个
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10)直抒胸臆(在文章结尾经常使用)
答题格式: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11)叠词(和反复、反问的作用相似)
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12)开门见山
答题格式:开篇点明题目,进入正题,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13)托物言志
答题格式:通过对 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情感/志向。例题:《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析。答:《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14)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往往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答题格式: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 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例题:《荷叶母亲》采用了什么试简析。答:《荷叶母亲》采用了的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写作手法,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热情赞美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5)以小见大 答题格式: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 这一件小事中,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6)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 和发表议论,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7)虚实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文章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 之情。
(18)联想和想像(常在诗歌中采用,如《天上的街市》)
答题格式:采用了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有利作者驰骋才华,表达 之情。(19)动静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写动景,是写静景,动静相间,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20)伏笔、铺垫
答题格式:采用了伏笔、铺垫的写作手法,是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做铺垫,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严谨。
13、判断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提问方式: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题型变种: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三步曲:
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把
比做。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说明文)
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3、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5、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7、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典型练习: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3、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4、这能全怪我吗?
5、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6、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7、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参考答案:
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2、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小草富有人情味。
4、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6、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使春天富有人情味。
14、分析具体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表现了。
15.分析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透过句子字面意思分析出深层含义,须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
16.句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 D、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E、照应前文(开头)。在答题时,一定要写到哪句话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或为后文写什么做铺垫、打伏笔或照应前文(开头)的什么内容,否则拿不到满分。
17、判断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8、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答题格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9、分析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答题格式: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20、判断人物描写的种类并分析作用
人物描写包括:(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行为)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等
答题格式:属于 描写,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 的高尚品质等)
2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渲染气氛(3)衬托人物心情(4)为下文做铺垫(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这句(段)话描写了 的一幅图画,交代了 的背景,渲染了 的氛围(气氛),烘托(衬托)了人物 的心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只要写到两三个就足够了)附录一:氛围(气氛)的分类
1、严肃(肃穆)庄严
例如:在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时、参加追悼会时、参加比较正式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时。
2、静谧安详
就很多描写夜景的诗歌文章都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例如叶赛宁的《夜》,同学们走夜路可能会感受到这种氛围。
3、轻松愉快
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或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每个人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景物描写往往就有这种氛围。
4、紧张严峻
很多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就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长烟落日孤城闭”就营造了战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和形势。
5、热烈(热闹)喜庆
比如过年、结婚、过生日等喜庆的场合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
6、喧闹嘈杂
比如我们黄陂当街日的时候,街上就是这样的氛围。
7、凄凉(忧伤)冷清。
许多人失意、失去亲人、忧国思亲时写的诗文往往就笼罩了这样凄凉冷清的氛围。附录二:心情的分类:
1、喜:闲适→高兴、愉快、喜悦→激动、兴奋→欣喜若狂
2、怒:厌恶、讨厌→不快、不满→生气→痛恨、憎恨→愤怒、愤懑
3、忧:思念、寂寞→忧郁、忧愁→忧伤、伤感→悲哀、悲伤→凄凉、悲苦
4、惊:惊奇→紧张→慌张→害怕→恐惧
5、愧:害羞→惭愧→内疚→后悔→悔恨
6、渴:怀念→急切、焦急→渴望、向往、憧憬
22、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写 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 ;写 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题:《口技》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试简析。
一、审准题
关于审题的话题, 平时老师们说得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读, 还具体给考生规定读两遍、三遍等等才能答题, 三番五次强调一定要读懂题, 才能下笔。可是,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 考生怎样才能读懂题, 读准题, 不偏不离, 又要高效呢?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 总结以下几点:
1. 默读题目
这是中考的纪律和时间所规定的, 而且默读的速度比朗读的速度快。因为物理学原理决定: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2. 找准题目中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限制语是答题的方向, 如同航船中的指南针;中心词是答题的核心, 如同航船的舵手。当然限制语有直接性限制语和间接性限制语, 中心词也分直接性中心语和间接性中心语。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积累与运用”常有这样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例一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题:“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默读一遍不难找出直接性限制语“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 直接性中心词“注音”。
例二201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题:“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我们发现直接性限制语却是“加点字”“有误的一项”, 直接性中心词“注音”。
例三2012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们发现直接性限制语是“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 而直接性中心词却变成“读音、字形”两方面。
例四2010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1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名著《》, 是英国作家_的作品。2这段节选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这里题1中的直接性限制语就是“这段文字”“英国”, 中心词是“名著”“作家”;而题2中的直接性限制语却是“这段文字”和“女主人公”, 中心词是“性格”。
有时限制语中还有限制语, 中心词中还有中心词。如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默写题:“ (2) 根据提示, 写出相应的诗句。1刘方平在《月夜》中, 写春气萌发, 蛰虫涌动,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的句子是 _”这道题中大限制语是“提示”, 小限制语是“刘方平的《月夜》”, 大中心语是“相应诗句”, 小中心语是“春气萌发, 蛰虫涌动,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的句子”。“ (3) 选择性默写 (在下面四句中任选两句默写) ”, 限制语是“四句选两句”, 中心语是“默写”。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写作能力考查”部分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特别是近几年来半命题作文的频频出现, 我们又来找找半命题作文中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如2013年安徽省的作文是:“以‘那段_的日子’为题, 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 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把题目补充完整。
(2) 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否则会被扣分。
(4) 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 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 考虑到内容的充实, 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除了直接性限制语所有的“【提示与要求】”内容, 以及标题“那段”外, 还有间接性限制语, 如题目补充为“那段温暖的日子”限制语就是在选材时就该选取那段温暖日子中与“温暖”相关的人、事、景等, 在此基础上, 还力求抒发真情实感。
因此, 我认为找准每一道题的限制语和中心词是审准题的最好办法, 审准题, 才能答好题。
二、答好题
如何答好题, 我的拙见有二:其一, 想明白;其二, 写规范。
1. 想明白
(1) 想明白中考的重要性。中考是考生读书九年来成果的最后见证, 也是考生备考质量的最后一次检测, 因此, 考生要想明白中考是自己读书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一定要认认真真对待这次中考, 并且充满信心。
(2) 想明白限制语和中心词的意思。即理解, 理解万岁, 理解就会, 理解对了, 理解到位了, 才能付诸正确的行为。如同船长能认识指南针, 也能使用指南针那样简单。
如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阅读题《夜色清凉》中的“16、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_”有同学回答是记叙文, 就是不理解中心词“文学体裁”是指什么, 如果知道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类 (现在最流行, 也是广为接受的四分法) , 这就变成一个四选一的选择题, 本题就没有难度了。
再如2013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阅读题《幸福的秘密》中的第一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有的同学回答了五十多个字, 也就是没有理解限制语和中心词。本题中限制语“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意思是语言简明扼要, 并且直白、全面。而中心词“主要内容”的意思就是最重要的, 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如果把这篇文章比成一句话, 只要找到这句话的主干主谓宾就可以了。
(3) 想明白中心词的相关知识点。如2013年贵阳市中考语文题:“2.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妖娆 (rɑó) 伫立 (chù) 法家拂士 (fú) B. 瑟缩 (shè) 拮据 (jí) 吹毛求疵 (cǐ) C. 怄气 (òu) 沉湎 (miǎn) 气吞斗牛 (dǒu) D. 雎鸠 (jǖ) 阴霾 (lí) 孜孜不倦 (zī) 。”本题中心词是“注音”, 并且要明白与之相关的知识:声母、韵母、声调、声调位置、拼写规则。本题中A.“妖娆 (rɑó) ”是声调位置错位, 正确读法应该为ráo, “伫立 (chù) ”是声母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为zhù, “法家拂士 (fú) ”是古文特殊读法通“弼”, 正确读法只能读bì;B.“瑟缩 (shè) ”是平翘舌的问题, 正确读法应该为平舌音sè, “拮据 (jí) ”是平时的习惯误认导致韵母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是jié, “吹毛求疵 (cǐ) ”也是平时的习惯误认导致声调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是阴平 (现代汉语普通话调值命名) cī;D.“雎鸠 (jǖ) ”是违反了拼写规则, “ǚ”和“j、q、x”相拼时 要去掉两点, 所以正确拼写应该是jū, “阴霾 (lí) 同样是平时的习惯误认导致音节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是mái。这样都清楚, 做这道题就轻而易举了。
考生能够做到想明白的三点很是了不起, 但不能做好“写规范”, 也难拿高分。
2. 写规范
(1) 卷面书写要规范。这一点对于每一位考生非常重要。除了每一位考生答题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以外, 还应该用正楷字书写, 保证卷面的干净、整洁, 甚至力求美观。其实在改卷过程中, 改卷老师在炎热的夏天, 连续几天, 面对电脑手不停, 眼不眨, 免不了疲倦和产生审美疲劳。如果考生的书写乱七八糟, 这里一个疤, 那里一个叉, 这里涂改液, 那里“网络线”, 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老师的批判, 即使你是写对的, 但是难以看清楚, 也就判为回答错误, 分数自然就受影响, 特别是作文, 那分数上下就大了, 所以每一位考生一定要书写规范, 让改卷老师心情舒畅, 让其感受到改你的试卷就是一种享受, 你的分数在同等水平的作文上就会往上高一些。这就叫态度改变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2) 答题语言要规范。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 只有准确的语言才传达出准确的信息, 即是说只有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 才能准确地传达出自己所要传达的全部信息。中考语文答题不仅要求语言表述合乎语法规范, 还要求概括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文章语言还要求丰富性, 即优美而细腻。
如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的“语文与其他学科渗透专题”中的物理学科题:“1弹力是一种力。2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3弹力是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提取上面材料的要点, 整合成一个单句, 给‘弹力’下一个定义。 (可适当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弹力是 _”本道题就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既要合乎语文的语言语法规范, 又要考虑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即按照“弹力是……的一种力”的主谓宾都在特定位置的格式, 再把材料23合并取其非重复性语言进行重新的语言组织, 即“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 再把这句话放在“……”处就可以。即“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一种力”。
再如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阅读题:“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任意选择一个对象, 并根据下面提供的句式, 写一段说明或描写的文字。 (答案中不能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并非仿写本文中的句子) (5分) 句式:_ 很有特色。有的 _;有的 _ ;还有的_ 。真是 _ !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有考生这样答:“花很有特色。有的红;有的白;还有的紫。真是好看!”你不能说是不对, 但是语言不具备丰富性, 太单薄了, 再有一点可参考本题的赋分为5分, 哪有这么容易和简单。还有学生回答为:“吃饭的人很有特色。有的三菜一汤;有的两菜一汤;还有的只点个怪噜饭。真是各有不同!”这样回答只能让老师哭笑不得, 太显低俗和幼稚了。这毕竟是中考, 考生答题应该具备初中生应有的品位。如果考生在答题时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品味, 仔细琢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就可答好本题。如:“贵阳的地方小吃很有特色。有的辣, 辣中带香, 让你血脉贲张, 比如辣子鸡;有的甜, 甜里有糯, 让你满心甜蜜, 比如糕粑稀饭;还有的酸, 酸鲜美味, 让你吃得津津有味, 比如酸汤鱼。真是美食的大聚会, 吃了还想吃!”
因此, 中考答题的语言非常讲究, 既要合乎语法规范, 又要力求它的准确、品位、全面、丰富性、形象性, 才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关键词】答题攻略;积极性;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所涵盖知识面比较广,在考试过程中也要求得相当严格,便造成很多学生会有些不必要的丢分。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这一问题呢?首先学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考前的复习准备
(一)学生在思想上对复习引起重视
中考前充分的复习准备是中学生考试能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在临近中考前,学生应对书本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马虎不得。中考中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除了平时认真学习,努力打好基础知识外,还要有一套科学和高效的复习方法,复习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地把书看一遍,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这几个阶段:全面复习阶段、查漏补缺阶段、模拟练习阶段。
(二)学生对复习的积极性
學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对于难背诵的文言文或诗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其意思,找出其规律和特点,这样才有利于加深记忆和背诵。复习中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和难点,和同学之间积极地相互讨论和研究,宁可多做准备也不放过每一个考点。
二、中考过程中的答题技巧
(一)开考前的准备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浏览试卷2分钟,平缓一下紧张的心情,将涉及到的知识点在脑中汇集一下。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心态偏急,主要是怕时间来不及而抢时间,在没有审清题目的情况下慌慌忙忙地答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告诉自己“欲速则不达,认真做好每一道题,保证按时交卷就可以了”。
(二)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为了尽可能多得分数,考试时要按题目的分数来安排时间,分数值多的题目可以多花两分钟的时间,分数值少的题目就尽量少花时间。每道基础题不超过3分钟的时间,阅读题不超过半个小时,作文题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也可以将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做,需要思考的放在最后做。[1]
(三)题目类型及答题策略
1.选择题。试卷的第一卷首先是基础题,如选择题,要求判断出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拼音有误的词语,遇到这种题的时候就要善用排除法,可以先将正确的一组排除了,对剩下的再次选择,分辨时将字的音形和含义综合在一起来分析考虑。如果实在是不能确定的,可以先放在那,以免耽误时间。
2.词语辨析题。要注意根据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来判断,或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来判断该词语的使用范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越是看起来简单的词语往往很容易出现陷阱,其中改变了一两个字就扭曲了词语的原意,反而一些不熟悉或很难的词语往往解释是正确的。
3.病句判断题。一般的病句存在的问题是语序不当、句子结构混乱、句中使用的词语搭配不当或表达意思不明确或自相矛盾等。那么,考生的答题思路是看词句搭配是否合理,句子是否通顺连贯、主次分明,所使用的关联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颠倒,语句意思表达是否重复等。
4.标点符号判断题。学生在答标点符号判断题时应分析句中逗号和句号之间是否用得恰当,设问句中是否用了问号,反问句中是否用了句号,分句之间是否用的是分号,数词间是否用的是顿号,第三人称讲话时是否用了引号,不该用括号的时候用了括号等等。
5.诗句鉴赏题。诗句鉴赏题主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根据注解来找出作者诗句的含义,要推测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诗句中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什么样的精神,能理解诗句意思后再下笔。
6.阅读题解答。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和主要表达内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没有读懂文章,一定要多读几遍才能理解文中的意思,不能颠倒文中因果关系,写一些无中生有的内容。如有要求写出相关的公益广告,那么需要做到符合文意,字数不能过多,句中要有修辞手法,最好是有创意、有思想感情。
7.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就是意思难以理解,题目一般是解释词语、判断通假字、翻译句子等。学生做题的时候先读全文,边读边要分析文章的主体含义,凭着感觉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特别注意句中所使用的倒装句和通假字,翻译要保证语句通顺,意思能对得上。[2]
8.作文题。作文题分数比例比较高,所以学生写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所给的原材料或话题,作文最忌讳的是写偏题,所以一定要根据所给的原材料和话题来确认写作方向和作文类型,作文类型主要是分清所要求的是说明文、叙事文、记叙文或是其他类型的。
三、卷面要求
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扣分,卷面工整是很重要的,要保持干净整洁,不能做随意标记,字迹要工整,最好是写楷体字,不要写草书,总之要容易辨认。卷面中更不能出现错别字,答题中出现错别字也是要扣分的,所以学生在答题时一定不能马虎。
四、检查事项
学生做完题后,一定要认真检查,首先检查是否有漏答题的现象,每一个题最好不要空着,要给自己得分的机会,实在不会的,可以根据内心所想到写上去。其次是看试卷中是否要求填答题卡,如果涉及到选择题答案要求填在答题卡上却没有按照要求填,那么会造成很严重的丢分,所以要及时检查,如果到了交卷时才发现就来不及了。
总之,学生要考好语文这一科目,不仅要好好掌握基础知识,在复习和考试中也要认真下功夫,掌握一个好的答题攻略才能使语文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
1、抓紧时间,提前审题,中考英语答题技巧。(倒读题:表格题---听短文题-其他题目时间来得及)
2、沉着答题,分析听力要点。
3、不要恋战。万一没听懂就放过,稍后再来作答。
4、仔细检查,理顺逻辑关系。---短文理解
5.表格题要先预测填词类别,填词时,来不及写完可以先写首字母。
二.单选题:排除法,注意陷阱题,仔细阅读到尾,分析考什么点
下面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结合学生运用常规思路而经常出现的知识“陷阱”分析如下,供同行们借鉴,以求突破思维定势,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1.He is waiting _the bus stop.
A.at B.for C.in D.to
【分析】一些学生受词组wait for的影响,每逢看到wait,就不假思索地选择B。实际上,wait for后跟宾语“人”或“交通工具”,不跟地点作宾语。故正确答案为A。2.There are alot _people today than yesterday.
A.of B.most C./D.more【分析】学生看到此题,就会误认为该题是考查固定搭配a lot of,从而选A。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题干便可知,此句中包含连词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是个比较结构,排除A、C项,B是最高级,也应排除,故正确答案应为D。本题实质是考查副词a lot修饰比较级more,意为“多得多”。
3.Im sorry Icannot help _the work.
A.to finish B.finishingC.finished D.to finishing
【分析】一些学生由于受cannot help doing sth(禁不住做某事)这一习惯用法的影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句子,根据句意,“对不起,我不能帮忙完成这项工作。”就可知道正确答案为A。cannot help to do sth表示“不能帮助做某事”,这时,help后的不定式可带to也可不带to。4.-Would you like some tea,please?-Yes.I prefer tea _sugar.
A.to B.for C.with D.of
【分析】从句意可知:“你想喝些茶吗?”“是的,我喜欢加糖的。”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学生易受固定搭配pre-fer.to.(喜欢…而不喜欢…)的影响而错选A。5.China is larger than _country in Africa.
A.any other B.other C.others D.any
【分析】此题是考查比较级句型,很多学生容易误选A,因为“比较级+any other+名词”这一比较模式在学生的思维中已成定势,印象颇深。但此题中,中国不是与同一大洲---亚洲的其他国家相比,而是与非洲的国家进行比较,无需排除“自身”这个比较对象,不必加other一词。故本题选D。
6.Therere little oranges in the box,_?
A.are there B.arent there C.are they D.arent they
【分析】此题考查there be的反意疑问句,由于little出现在句中,所以学生总是认为这是考查little表示否定意义的用法,很容易误选A。我们知道,little表示否定意义时,修饰不可数名词,而本句中little后为复数名词oranges,little在句中意为“形体小的”,表示肯定意义,句意为:“盒子里有小桔子。”根据“前肯后否,前否后肯”的原则,本题应选B。
7.Peter makes abike _on the road.
A.rideB.to rideC.ridingD.rides
【分析】在主动语态中,make后面的不定式要省略to,于是学生选择了A。学生应注意到,make只有在表示“使;让”之意时,后面的不定式才能省略to;而表示其他意思时,则不能省略to。依据题意,此处make表示“制造”,因而选B。
8.How deep is the hole?
-It is _.
A.four metre deep B.four metres deep C.four-metre-deep D.four-metres-deep
【分析】此题问句:“这个洞有多深?”答句:“有四米深。”答案应选B。因为表示物体的长、宽、高,其句式为“数词+名词+形容词”。学生极易误选C,主要是受four-metre作定语用,修饰名词的影响,此处deep是形容词,不符合语法。
9.The doctor did all she could _the poor girl.
A.help B.helpedC.to help D.helping
【分析】做题不细心的学生根据“情态动词后面跟动词原形”的思维定势而误选了A。但此句中的she could是定语从句she could do的省略式,其后的不定式短语在主句中作目的状语。故正确答案为C。
10.
三、完形填空
应考策略: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通读全文掌握其大意是正确解答完形填空题的前提和基础。遇到空白处,意思不太明白时,不要过于纠缠,应跳过去。读完全文,文章大意自然会渐趋明朗。要防止未读完全文时,就急于答题,或者死死抓住某一空不放,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甚至从这一步起,误入歧途,造成对全文的错误理解。
2、首尾相顾,易处着手。
读完全文,掌握大意后,就可凭对全文的理解,选出自己有把握的选项,留下“拦路虎”,攻下容易点。在这一部分要注意文章的首句,又要注意尾句;注意前一句,又要注意后一句。首句、尾句往往对全文起统领或总结作用,而前后句之间互相提示,互相印证,使全文脉络逐渐清晰,逻辑逐渐明朗,从而形成从容易处包围难点,逐个消灭“拦路虎”。
3、精斟细酌,突破难点。
对于难点,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从意义上思考,从词义上辨异,从语法上分析,从搭配上考虑,从前后文的行文来斟酌,从前后文的互相暗示上领悟。
4、重读全文,核对答案。
答案初选完毕,要把相应的选项带入文中再读一篇,看行文是否流畅,意思是否明了,逻辑是否严密,用词是否准确,再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或定案。
四、阅读理解
应考策略: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一般可分为四步:
1、粗读思考题,明确考查重点。
中考阅读理解的短文一般有五道选择题。浏览一遍试题的好处在于阅读短文时能有的放矢,把重点放在需要考虑的内容上,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通读阅读材料,掌握材料的主旨大意。
通常采用速读法。阅读速度的快慢因人而异,关键要尽快掌握全文大意,为寻求正确答案打下基础。
在这一环节上,要快速,阅读时不能因某词受阻而停顿下来。对于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不必担心害怕,读完全文后,这些词句的含义很可能就随之领悟了。此外,停顿的次数越多,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就越模糊;停顿的时间越长,某些暂时记住的细节和事实也就越容易遗忘,中考《中考英语答题技巧》。
但正确的快速通读,既不能盲目求快,也不能像精读那样字字句句都要彻底理解,而应在了解大意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地尽快读完全文。
3、仔细审题,分析材料中有关内容。
审题的过程便是考生明了试题要求的过程,它是回答问题的前提。解题要先易后难,先答考查具体事情题目,后做考查深层理解的题目。短文中的首段,尤其是开头第一、二句往往包含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及作者意图,多看一遍这些部分,有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4、复读文章,最后确定答案。
复读的目的是核对答案与短文的整体是否相符,发现问题,斟酌改正。尤其对于深层理解的题目,原文往往没有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答案,考生必须仔细斟酌,复读文章,敲定最后答案。
l可运用先读题后看文章的方法。
l还原文章要抓衔接点,注意文章写作布局关系,总分式,并列式,正反式,承上启下式等
l原文填词要注意在文章中划线,考察出题人运用何种模式改变原文,删减法,合并法,主动变被动,倒装法,同义句转换法。等
五,翻译句子
1.分析汉语和所缺英语项,考察是动词短语,还是介词短语,还是名词短语,还是从句
2.考察成分,比如作主语动词要带ing,
3,检查词形与前后搭配关系比如finish后面动词要ing等
4,通读全句确定答案。检查单复数,动词词形等细节问题
六、书面表达
应考策略:
写作前:①审即审题。审题要细,弄清要写的体裁、格式,所提供的要点,参考的要素,要表达的内容,所限定的字数等。抓住要点,把握主旨,形成书面表达的大体思路与脉络。②编指编拟出要点提纲,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要点齐全,为正式开始写作做好准备。
写作中:①用有把握的句子。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句子,长句不便表达(或无把握)时选用简单句,要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②用语地道。避免生翻硬译,出现Chinglish现象。③行文要自然流畅。机动灵活地选用关联词,防止杂乱无序、硬邦邦的语言。④中心要突出。防止东拉西扯,不知所云。⑤书写工整、规范,搞好“包装”。
写作后:①查查内容是否完整;查要点是否齐全;查词汇、语法、句式是否正确;查书写是否规范;查字数是否符合要求。②改防止改得一塌糊涂,因卷面不整洁而影响得分。
总之,只要同学们考试能沉着应战,冷静思考,仔细推敲,认真核查,一定会考出好成绩。
[出处:网络]
那么英文写作如何得高分?
这要从对英文写作的评价标准入手。初中英文写作的评价标准通常要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1.你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中文提供的情景一致,是否达意。
2.单词拼写错误,语法时态及句子结构错误是否影响了内容的准确性。
3.扩展部分的逻辑推理是否与所提供的中文情景相关,所用语言是否准确的表达了你的思想。
4.能否使用恰当的关联词或者复合句使文段内容完整,逻辑合理,结构正确。
5.是否注意了必要的造句技巧,句子开头大写及句尾的标点符号。
6.卷面是否整洁。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从平时的课堂学习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
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应是一个统一体,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质量。然而,很多考生在写作中或者由于粗心大意,或者由于基本功不扎实而经常出现名词不变复数、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前后不一致,以及时态语态、句子完整性等方面的错误。
1.审题不清
如中考作文要求写一项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有些考生将作文的主题定位为“我最喜欢的活动”,偏离了“一项、课外活动”这一主题。依据作文的评分原则,若文章内容不切题,则不管语言如何规范、用词如何准确,都会被判为零分。
2.拼写错误
拼写是考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但在考生的作文中却经常能发现很多拼写错误。有拼写错误的作文肯定会被酌情扣分,而且有大量拼写错误存在的作文不仅体现出语言基本功差,同时也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通常会降低作文的档次。
3.名词单复数问题:
误My father and my mother is all teacher.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are both teachers.
4.缺少动词
在汉语中没有动词的句子是允许的,但英语中每个完整的句子都必须有动词来构成,如:“我累了。”这个句子没有动词作谓语,而用形容词,但英语形容词不能作谓语,一定要写成:Im tired.
误I happy Ican come to Beijing Zoo.
正I am happyIcancometoBeijingZoo.
误Theapplescheap.Illtakesome.
正Theapplesarecheap.Illtakesome.
5.缺少介词、冠词等
还有一些考生因为没有熟练掌握介词或者冠词的用法,不了解中英文语言习惯的不同,也会出现明显的错误,造成丢分现象。
误Because heavy rain we cant hold the sports meeting.
正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 we cant hold the sports meeting.
6.代词的误用
英语中代词的形式很多,包括主格、宾格、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而汉语中没有主格和宾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次性物主代词之分;此外汉语中很多时候不用物主代词,而英语中物主代词是不可省略的,代词的误用是考生最容易发生的错误。
误I mother and Iwent to the shop to buy apresent for Ifather.
正MymotherandIwenttotheshoptobuyapresentformyfather.
7.句子不完整
有的考生因为对句子结构认识模糊,所以出现只写半句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失分的原因之一。
误Many students have hard time passing all the tests to get into college.For example,my friend in high school.
(这段文章的第二句话没有动词,他不能独立构成一个句子。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修改的方法是将两个句子连接起来。)
正Manystudentshaveahardtimepassingalltheteststogetintocollege,forexample,myfriendinhighschool.
8.前后不一致
所谓不一致,包括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主谓不一致等.
例1.When one has knowledge,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人一旦有了知识,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Whenonehasknowledge,hecandowhathewants(todo)
9.时态、人称和数的搭配错误
汉语动词无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而对英语来说,这些都至关重要。例:
误WhenIgettothestationthetrainleave.
正WhenIgottothestationthetrainhadleft.
10.综合性错误:
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青苔),表达了(人物)……的青苔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青苔(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来点小技巧——初中语文答题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
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
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
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
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
+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2﹑公式:①比喻:……采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
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
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很多同学在阅读理解的练习中,先看了问题,再去看文章,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的阅读目标,结果发现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是因为本身阅读能力有限,还不能很好地去把握整篇阅读的节奏。所以一般阅读能力不好的同学,应该先看文章,通读一遍后,是否理解了全文,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二次通读,这一次可以带着问题来读。对于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就可以先看问题,通过解读题目,了解考点,也就是从题目中就知道要考什么,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到正确答案。先看问题是从考试的角度,节约时间,日常练习,我们应该先通读文章,只有文章看懂了,才能明白题目的考点。
通读第一遍的时候,就是一个大概了解内容的阅读方法。再根据问题进行局部精读,这是考试阅读的方法。阅读理解能力的练习,不光是先读文章或者先看问题的前提,有的考题是有陷阱的,如果只读问题,想着在文章中去找答案,很容易就掉入了考试的陷阱。所以,不管是阅读能力好,还是一般的同学,都应该在考试中先看文章,再理解题目的要求。节约考试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速度来实现,并不是通过先读问题,边读边思考来实现的。当然阅读理解能力好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来答题。
锁定题目要求,不要想当然选择答案
在阅读理解的练习中,很多同学觉得选择题模棱两可,有时候觉得A对,一看B也正确,再看C好像也对,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选项,让人摸不清头脑。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同学们没有明白考点,也就是看到阅读理解的选择题,并不是到出题人的目的,也不知道这是在考什么,完全凭借自己的感觉,碰运气选择,运气好,答案选对了得分,运气不好,把对的也改成了错的。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不一定全部都在文章中,是需要同学们根据问题的考点,自己分析和梳理,并且发挥语言组织能力,重组答案,发现考点。很多同学缺乏的是代入和共情,一篇文章好像是看懂了,但是一落实到问题中,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答案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了。
文章看懂了,不知道如何选择答案,说明其实还欠缺一部分理解能力。想要选出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可以尝试锁定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解答方法,不要想当然地选择答案,也不要靠猜,而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值来作答。尤其是主观题,赋分值不同,答案也会不一样。比如,有的主观问答题就2分,那么只要写出2个知识点就可以了。有的主观题是5分,那就需要写出自己的想法,至少要有总结,4-5个知识点。同学们在中考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规律中,要善于发现分值的秘密,要有题型考点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出题老师的心思,明白这道题到底是考我什么能力,才不会盲目作答。
答题有模版,套路使用也要准确
有的同学问,中考语文有所谓的22个公式和答题套路,在考试中,只要我把这22个公式和套路背熟了,是不是就能在阅读理解中拿到高分?显然语文学习不是数学学科的学习方式,用公式就能解决语言理解问题,每一种题型对应什么模版和套路?这不是公式可以帮助你拿到高分的。答题需要规范化,但不是模版化。尤其是主观问答题,需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每个人阅读到的文字所理解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考试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你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符合参考答案的得分点,那么就可以拿到分值。阅读理解并不是考,你的答案用的模版和公式套路正确,就可以加分的,这是错误的考试观念。对于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同学,我们可以用模版和公式的学习方法,来体会语言和文章的考试规律,但不是就这样使用答题,即使使用套路也要有正确的答题方法。
书写工整,语言贴切
想要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上拿到高分,书写的规范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字迹书写工整,答题的语言文字贴切,符合得分点,才能拿到高分。我们在写主观题的时候,肯定不能用口语化文字作答,比如自己去想当然的杜撰,题目让你写一写自己读完文章的感受,你说我感到很开心快乐,这显然是不行的。选择修辞手法的时候,比喻句也不能写成打比方句,答题要规范,语言使用更要书面用语。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1.在文章中找到概括全文的句子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中有一种是在文章中寻找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一般来说能够概括全篇文章的句子会出现开头第一段,中间的某一段或是结尾最后的一段。结尾全文的句子出现在第一段,有开门见山,引领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的思想作用,出现在中间一段能够承上启下,过度转折的作用,而它出现在最后一段则有概括全文,阐明作者主旨的作用,还有收尾呼应的效果。
2.看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有一个是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写作是作者想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所以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常常能够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赞美、批判、感动、。这些情感有的作者表述的简单明了,而有的作者却是含蓄内敛,需要学生们从作者的用词上进行推敲。
3.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明确目标, 把握方向
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强化目标意识, 《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为了不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效率, 我们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 明确目标, 逐项对照, 务求落实, 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是语文中考复习最重要的基本要求, 不仅要知道大的方向, 具体每节课要复习什么也要明白, 每节课前教师应该思考:这节课复习什么, 要达到什么程度, 用什么方法或途径, 学生能力上应得到怎样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心中明目标, 脑中有策略”才可能有效、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
二、讲练结合, 注重落实
复习很枯燥, 单纯地复习知识, 学生会感到乏味, 没有意思, 事倍功半。所以, 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复习课, 采用怎样的化繁琐为简约、化凝重为轻松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比如, 复习标点符号的用法, 可以: (1) 拟一个鲜活的课题———火眼金睛明正误, 识记口诀巧辩“点”, 让学生眼前一亮, 吸引学生; (2) 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记好懂, 如复习问号的用法可用口诀“选择问, 全句末尾才用问;倒装问, 全句末尾才用问;特指问, 每句末尾都用问;无疑问, 陈述语句不用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导入精当、简约, 引人入胜, 直奔主题, 省时有效; (4) 有讲有练, 讲练结合。在复习课上, 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巧练, 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有收获、有成就感,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复习才能事半功倍。复习课也要讲究动态生成, 教师要学会倾听, 抓住细节, 适时、适度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不断地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该讲时要讲透, 不该讲时不多说一句。
课前教师要精心选题, 练习题一定要精准、典型、有代表性, 要精挑细选。中考试题大多突出“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思想, 注重在课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拓展。例如, 2011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 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 考查对知识课本的迁移能力。比如, 第9题 (2) 小题, 要求解释“生有神力, 未冠, 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 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就有“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 句中“加冠”即行加冠礼, 表示男子已经成年, 这是古代文化常识, 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 “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 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只会一味死记硬背, 这道题就无法作答。再如, 第11题 (2) 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 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的“益”是“更加”之意, 课后练习题也涉及到了;《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益”也是此意。又如, 第20题 (1) 小题, 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 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还有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 可用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学插叙作用的知识作答。还如, 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可从课文《故乡》、《散步》、《社戏》等文章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 题目虽然在课外, 答案却在课内。所以, 复习时要注重使用课本资源, 在夯实课本上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基础上, 再引用课外的资源。
复习课的容量一定要把握好, 不应太大, 别吓着学生, 切忌铺天盖地, 使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讲得好, 学生不一定学得好, 评价一节课尤其是复习课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深化认识与理解了哪些知识, 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哪些提高。复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 而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 能学以致用。
三、抓住重点, 训练方法
复习课的应试性、目的性必须突出。复习的目直接的是应试, 这不必讳言。忽略了这个前提, 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因此, 教师必须在研究课标、教材、考试说明及往年试题的基础上抓住考点。复习时间有限, 课堂复习在必要时要直奔主题, 在考点上下功夫。
教师要认真研读中考试题, “吃”透近三年中考命题“稳中有变, 变中求进”的原则。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保持了相对稳定。所以, 教师对近三年中考试题应做清晰的分析, 考哪些知识点、哪些能力点, 题型是怎样的, 都应心中有数。
识字与写字能力:读音、辨形 (命题范围:常用字、易错字、多音字、同音字等, 教材中找依据———课文注释, 读一读写一写) 。
古诗文背诵: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名篇名句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4首古诗词) 。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 还要理解,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 还要字字落实, 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 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 满盘皆输。
文言诗文部分:课内文言文的考试范围是课标要求篇目 (34首、1 9篇)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二要选好篇目。抓住文学常识、词语赏析、文章主题、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信息提取等考点。
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 掌握答题技巧。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记叙文, 一篇自然科学类或议论性的文章。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 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答题时要牢牢地记住: (1) “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 答案只在原文中”; (2) 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的筛选, 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 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 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弄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 整体感知类的题目, 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 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 二看开头、结尾, 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再比如, 学生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可总结出这样套路:怎样写的+ 写得怎样+写出了什么, 再具体一些就是动词 (修辞)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的内容 (文字面上的和文字暗含的意思) 、情感。上述种种题型, 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复习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让学生有案可循, 做阅读题切忌盲目作答。
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准确赏析词语和句子。怎样准 确把握以上这些问题, 就依赖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了。
四、培养习惯, 规范答题
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答题书写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有一些考生由于不认真题、审题而出现的错误。平时做阅读练习, 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 也应重视卷面书写, 若平时书写潦草, 易出现错别字, 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规范书写要做到“三清”, 就是卷面清洁,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还要做到“三不”, 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添减笔画。有些教师在复习时有个误区:只注重知识的温习, 能力的训练, 而忽视习惯培养与提高。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考试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说明文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文章特点是给人以知识,客观性特别强,因此大都能从原文中找出说明文阅读设置问题的答案,其难度相对而言较小。说明文的题型比较固定,说明文是最容易掌握答题技巧的阅读文体,说明文阅读也是卷面中得分率较高的试题。
阅读说明文要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近年来的中考题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常见考点有: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对文章的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对文意、段意、层意的理解;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完成开放性问题。
[考点及对策]
一、说明对象
说明文分类:1.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的角度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典型考题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同学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答题格式:
事物说明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典型考题2: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1. 看题目;2. 在首段中找;3. 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典型考题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二、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按照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多用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见的时间顺序有:年代(从古到今)、四季顺序、程序顺序(先后顺序)等。
2.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常见的空间顺序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总到分、从外到内、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
3.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果到因等。表事理顺序的词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
注: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一篇说明文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中,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
典型考题: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本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注: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注:引用的形式及作用: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具体形象);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具体准确);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逸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生动性)。
典型考题: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了解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四、说明语言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说明文的语言:1.准确;2.形象生动或平实。准确是说明文的共同特点,形象生动或平实是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做评析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可对篇、句、词进行评析。
典型考题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或平实)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典型考题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替换后与实际不相符。
典型考题3:加点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表态(删还是不删)+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典型考题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或句子,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词或句子;②找有概数的词或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词或句子。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 结合说明方法谈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对象……(参考前面的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 结合修辞手法谈
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多种(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形象生动。
nlc202309050214
3. 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中,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文结构分析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几种说明结构。说明结构有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初中语文说明文考题常见的结构形式是 “总—分”“总—分—总”“分—总”。
典型考题:分析本文(或某段)的结构是 。
对策:阅读文本,在内容上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段(句)间意义上的联系,在结构上要注意过渡性词语。答“总—分”或“总—分—总”或“分—总”。
七、说明文开放性试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科技进程、未来发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
典型考题:就文中……,谈谈你的看法或设想?(或对文中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
对策:结合原文,结合实际,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真题回放]
(201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阅读《紫檀》,回答下列问题。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宫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檀被开启、打光以后,颜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檀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备受众多雕刻家的青睐。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选文有改动)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1. 紫檀有哪些特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
2. 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个括号只能填写—种说明方法)
(1)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 )
(2)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 ) ( )
3. 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为什么大发雷霆?
答:
4. “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25个字)
答:
【中考语文答题指导】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09-12
中考语文考前指导教案10-23
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03-21
中考语文背诵06-10
中考语文素材10-24
中考语文卷面分析05-26
中考语文8.对联05-30
湖北中考语文试题05-31
中考语文病句复习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