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学设计(详细讲解)(精选8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马的象征意义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洋溢着对马的赞美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畜”。了解有关马的一些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从马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马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课件出示八骏全图,结合平日你对马的了解,能说一说你眼中的马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概括一下你心目中马的形象或特点吗?课文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马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生词,听准字音。
(二)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课上又读过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正确。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同学听?找四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学生读文情况,纠正字音
(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生字中有两个多音字是什么? 请同学到前面板书多音字“畜”和“扎”。
/ 4
2、会写的字中有5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有谁?4个上下结构的字?
3、请同学们指出易错的字,提醒同学注意。重点强调“畜、素、演”三个生字。
4、认读生字卡片:朴素、表演、忠诚、创造、课堂、扎实、纵然、如箭离弦、马到成功、牛马年,好种田
(四)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马与中华民族的深厚渊源。第二部分(2-3):主要写生活中与艺术中的马。第三部分(4):总写对马的评价和赞美。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马在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马与人在生活中的关系、艺术世界里的马。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马的赞美,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并提问:
1、“六畜”分别指什么?
(“六畜”分别指马、牛、羊、鸡、狗、猪)
2、马为什么会成为“六畜”之首?
(学生结合 “它朴素、勤劳、扎实、耐苦。”“中华民族以马为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两句话谈,也可以将自己对马的印象与其他几畜的印象对比谈。)
生活中,你还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人与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从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马”的确堪称“六畜”之首,那么生活中马与人到底有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从哪里看出“在生活中,马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牛马年,好种田’的躬耕劳作,赛马场上的啸啸搏击,千里草原上的纵马驰骋,马戏台上精湛的表演”以及生活实际具体展开谈自
/ 4
己的理解。)
3、为什么说“这些都激荡着人们对马的深深的敬与爱”?“敬”马什么?“爱”马什么?
(“敬”“爱”马的躬耕劳作,啸啸搏击,自由驰骋,精湛表演。)过渡:生活中的马的确与人关系密不可分,那么艺术殿堂中的马又是怎样的呢?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
1、艺术殿堂中都有哪些马的形象?
(结合“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联系课外查的资料展开谈有哪些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结合“力大无比的项羽„„那是一个充满中华神韵的马的世界”,具体谈艺术作品中马的形象。)
2、你听说过这段中提到的典故吗?
“乌骓”“青龙偃月刀”“赤兔”“白龙马”“八骏图”。
3、小组学习,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向全班汇报,内容以马的诗、马的歌、马的传说为主。
(四)生活中马与人们密不可分,艺术殿堂又处处可见马的形象,作者对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
1、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作者怎样评价马的?
3、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4、以读为主,注意读出歌颂、赞扬的语气。
三、回读课文,升华主题
马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勤劳,朴素,还有吉祥、幸福和成功,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这大自然中自由的生灵所在的充满神韵的世界。
四、作业
收集关于马的资料,可以包括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马的故事,以及关于马的成语,看谁收集的最多。
五、板书
/ 4
马与人们生活
马(六畜之首)马与艺术
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自由生灵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真挚、凄凉、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妈妈的爱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妈妈;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同学们,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季羡林,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怀念着自己深爱的母亲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季老的文章《怀念母亲》。
二、了解人物经历,走进人物内心。
1、学生交流搜集的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教师重点指出,季羡林六岁离开父母到济南的叔叔家,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生离开祖国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却因战乱被阻留在异国他乡11年。194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一生起起伏伏。
过渡:大家查阅了很多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1/5
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种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同学们,请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感怀作者六岁离开母亲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也未能与母亲有促膝长谈的机会,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通读全篇,质疑问难。
1、自主读文,出示阅读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自主学习。(2)学生认读词语。
(3)通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4)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2、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情况。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巡视。
(2)各组汇报初读收获。
(3)对疑难点提出质疑,共同交流解决。
四、自主读书,感知主题。
1、带着疑难问题通读全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同桌互读。
2、指名朗读、轮读课文、小组合作读文。
3、初步交流对以上疑难问题的理解。
4、再读课文,集体交流,话题:从读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
五、回顾全篇,结尾设疑。
小结:同学们,在季羡林爷爷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描述: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当时的季羡林爷爷在哪里?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他对母亲的死“抱终天之恨”?让我们在下节课中继续交流。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查阅、搜集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等作品,读一读,从这些作品中你都了
2/5
解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深情入文,积淀情感。
1、教师深情地朗读《赋得永久的悔》。
2、学生交流听、读后的感受。(学生自由表达)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生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思念。
2、感悟交流。
语段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不安)。(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语段二: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概括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追问这是怎样的恨?从哪里读出了母亲的去世,让作者非常非常的痛、非常非常的“悔”?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4)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5)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3/5
(6)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7)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谈自己的感受。
过渡:母亲的过早病逝,让作者尽孝的愿望落空,以至心存自责,愧疚难当,只有沉痛地怀念母亲,以至寝食难安,数十年如一日。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语段三: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1)什么是“频来入梦”?母亲会“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频来入梦”指经常到梦中来。作者旅居国外,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2)和作者的亲生母亲“频来入梦”的还有谁?(祖**亲)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
(3)指名朗读: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4)交流:作者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真的不知道吗?
语段四: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质疑:读了这一段,你认为季老感到凄凉的原因是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思念家乡。)
(2)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季老远离故乡的日子,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3)“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
4/5
了一些凄凉、孤独。)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作者对故乡、对祖国深深地思念之情读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读出来
三、收束全篇,领悟写法。
1、议一议:“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怅望灰天、泪流不止?“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思潮起伏、心潮腾涌?请你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指名读。注意两个“同样”。
(1)什么叫“真挚”?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四、拓展升华,再悟主题。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请大家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地流淌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着我们每个人幸福地成长。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个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
3、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4、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李白的资料,积累李白的诗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检查“预习”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画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正字音。
四、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是学
/ 3
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 3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一、在以往的中考中,简单句的考试连年都有!特别是感叹句。尽管比例不是很大!但是相对与其他的简单句,它的考发可以引申到很多的方面,如:
1)既可以单考感叹句的引导词
2)又可以考感叹句中名词的变化
二、概念:感叹句是用来表达人的特殊感情的句子,可以表达人的喜好等感情色彩。感叹句可以是一个简单句,一个不定试,一个有短语构成的独立句,也可以是由what 或是how引导的句子。句末常用!来表达!
三、什么叫感叹句
感叹句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句句末通常用感叹号,读时一般用降调。
四、感叹句的基本句型
由 what 引导的感叹句,其句子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
1.可用句型:“ What + a/an +形容词+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如:
What a clever girl she is!
What a nice present it is!它是一件多么好的礼物啊!
What an interesting book it is!它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啊!
2.可用句型:“ What +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主语+谓语!”。如:
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y are!多么漂亮的花啊!
What good children they are!他们是多么好的孩子啊!
3.可用句型:“ What +形容词+不可数名词+主语+谓语!”。如:
What fine weather it is today!今天天气多好啊!
What important news it is!多重要的新闻啊!
由 how 引导的感叹句,其句子结构也分为三种:
1.可用句型:“ How +形容词 / 副词+主语+谓语!”。如:
How kind you are!
How careful she is!她多么细心啊!
How fast he runs!他跑得多快啊!
2.可用句型:“ How +形容词+ a/an +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如:
How beautiful a girl she is!她是个多么漂亮的姑娘啊!
3.可用句型:“ How +主语+谓语!”。如:
How time flies!光阴似箭!
4.how在感叹句中修饰动词
感叹句有时可用“how+主语+动词”构成,此是how直接用于修饰动词。如: How I missed you.我多么想念你啊。
How you’ve grown!你都长这么大啦!
How I want to be a doctor.我多么想成为一名医生啊!
感叹句型总结
What +a+形容词+名词+其他成分!
How +形容词+ a +名词+其他成分!
What + 形容词+复数名词+其他成分!
How+形容词或副词+其他成分 What + 形容词+不可数名词+其他成分!
How+主语+谓语!
How+主语+动词!
【难点】
what类感叹句省略形容词
1.当其中的名词带有形容词的意味时 What luck!真幸运!
What fools!真是些笨蛋!
What a surprise!真是意想不到!
2.当进行批评时
What a pity!多么遗憾啊!What nonsense!一派胡言!What a shame!多可耻(惜)!What a mess!多么脏乱啊!3.当表示强调或夸张时
Oh, what a lie!啊,多大的谎言!What a night!多糟糕的一个晚上!
4.当表示蔑视时
What a man he is!那家伙算什么!
注:有时在没有上下文,意思可能不确定。
如: What a day!看这天气!(是褒是贬,视具体情况而定)
【难点】
(1)要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不能是表数量的many,much,little,few,遇此情况要用how,即使它们后面跟有名词:
How many books he has!他的书真多!
How much money he gave her!他给了她好多钱呀!
How little money I have!我的钱多么少呀!
How few friends he has!他的朋友真少!
比较:What a little box it is!多小巧的盒子呀!(该little不表示数量)
(2)有时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省略:
感叹句在表示激动强烈的感情时,口语中常常采用省略句,其后面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略去不讲。
如:① What a fine day!多么晴朗的天呀!
② What an honest boy!多么诚实的孩子呀!
④ How cool!好凉快呀!
⑤ How wonderful!精彩极了!
六、其他形式的感叹句
感叹句除用what和how引出外,还可有其他许多形式,如可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有时甚至一个单词或一个短语也可用作感叹句:
Stop talking!不要讲话了!
Isn’t it a lovely day!天气真好!
The garden looks so lovely today!这花园今天真美!
Fire!失火了!
He is such a nice boy!
The Great Wall is a magnificent building!
Wonderful!
Nonsense!
Happy New Year to you!
「注意」陈述句用作感叹句时,句中通常有so,such,really等加强语气的词语;疑问句用作感叹句,句子多为否定疑问句形式。
七、在表示同一意义时,英语感叹既可用“what”引导,也可用“how”引导。如:
① What a hot day it is!
How hot the day is!多么热的天气呀!
② What tall buildings they are!
How tall the buildings are!多么高的楼房呀!
③ What bad weather it is!
How bad the weather is!多么糟糕的天气呀!
④ What bright sunshine it is!
How bright the sunshine is!多么明亮的阳光呀!
八、感叹句巧解法
(1)一找·二断·三辨·四确定:
构成感叹句的感叹词有两个:what和how,其基本结构是:
1)What+名词+陈述肯定式:
2)How+形容词(或副词)+陈述肯定式
很多初学者常常对该用what还是该用how弄不清楚。如: ①____cold water this is!
A.How
B.What
②____cold it is!
A.What
B.How
如果我们采取“一找·二断·三辨·四确定”的方法很快就能确定该选哪个感叹词。“一找”即先找出句中的主语。
“二断”就是在句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与代词(或名词)之间断开。例如上面第一句应在water与this中断开(因this是指示代词),断开后辨别断线前面的词的词性,也就是所谓“三辨”,句①中断线前的词是water,而water是名词。第四步,就可迅速确定如果是名词就选what。所以第一例句就选B。用这个方法我们会对上面第二个例句作出如下判断:____cold|it is!断开线其前cold是形容词,故应填How。
上面两个例句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题形式。但只要掌握这个方法,即使再复杂的填空题也会迎刃而解。不过还要注意,如果断开后,断线前的那个中心词是单数可数名词,千万别忘了在感叹词与名词间加冠词a(an)。例如: ____nice present it is!
A.How
B.What
C.How a
D.What a
用上述方法,从present与it之间断开,断线前present是名词,且为单数可数名词,nice又以辅音开头,故选D。
陈述句变为感叹句(2)“断→找→去→添→改”五步法:
若把一个陈述句变为感叹句,可以采取这“五步法”。如: The picture is very beautiful.
断:在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后将句子断开:
The picture is|very beautiful.
找:划出断线后的中心词是何词类。去:中心词是形容词或副词时,要把修饰该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去掉。(比如本句中心词beautiful是形容词,修饰该词的是very,变时应去掉very。但须注意,线后如果是名词,名词前的修饰语是万万不能去掉的。
添:就是添上感叹词。如果线后的中心词是名词,就添What;是形容词或副词就添How。
改:将陈述句句前的大写改为小写,将变为感叹句的感叹词及其修饰的名词部分放在句首,感叹词首写字母改为大写。同时句尾的标点由陈述句的句号改为感叹句的感叹号。
据此,上句就变成了:How beautiful the picture is!
再如:要把“He is a good student.”变成感叹句,可如上法炮制:He is|a good student.中心词是名词student,a good为修饰student的修饰语,不能去掉,故变成感叹句应选感叹词what,变成:What a good student he is!
(3)一断·二加·三换位:
例:1)This is a beautiful flower·
2)This flower is beautiful.
“一断”:在谓语动词后将此句划断。
1)This is|a beautiful flower.
2)This flower is|beautiful.
“二加”:在第二部分前加引起感叹句的“What或How”;中心词为名词时加“What”;
是形容词、副词加“How”。
1)What a beautiful flower„ 2)How beautiful„
“三换位”: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对换位置。
1)What a beautiful flower this is!
2)How beautiful this flower is!
请看以下例子:
①It’s an interesting film.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What an interesting film it is!这是一部多有趣的电影啊!
②It’s wonderful weather.天气很好。
→What wonderful weather!天气真好!
③He did the work carefully.他做这工作很仔细。
→How carefully he did the work!他做这工作多仔细啊!
④Time passed quickly.时间过得很快。
→How quickly time passed!时间过得真快
例:从题前A、B、C、D所表示的词或短语中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下列各句:
A=What
B=What a
C=What an
D=How ①____pleasant surprise you gave me!
②____good news we have got!
③____good a TV set we’ve bought!
④____unpleasant experience you had last year!
韩国留学存款证明详细讲解
韩国留学的申请材料中的存款证明是怎么样的呢?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学生家里是否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以够支付去韩国留学的费用。因此这个可以说是几乎所有的韩国大学在申请时都必须出示的材料之一,而且在申请的签证的时候也是必须的。
存款证明与押金不同,押金一般是担心某学生去韩国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为了去打工,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对某些的学生要求交纳的押金,押金一般都是在语言课程结束后退还的,如果学生因为违法等情况被遣送回国或者离开学校消失不见了的话,这钱是不能够退回的,如果学生语言课程结束后或因病等因素不再继续学习准备回国,或者语言过关而进入专业课时,这笔钱会再退还给学生,押金不是每个学校也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交纳的。而存款证明是不需要交给任何人的,只是要把一定数额的钱存在指定的一些银行,让银行都开具存款证明就可以了,在申请的时候只需要把存款证明交给学校,而存单是会留在自己手里的,当冻结时间到期以后,学生或者学生的家人即可去银行取出这些钱。
因此留学的同学们在咨询时一定要搞清,需要办理的是存款证明,还是需要交押金。存款证明是正常的申请韩国留学的资金方面的申请材料之一,押金则不是必须的。目前到韩国的大学中只有中央大学在申请时需要交纳100万韩元的押金,其他的学校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其他的特殊需要交纳押金的情况大多数都对于朝鲜族,或者是在韩国有非法打工记录或非法打工记录的亲属的各个留学学生。
清朝时,雍和宫是北京最为著名的皇家寺庙。如今,雍和宫不仅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而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是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在明朝时,雍和宫所在的这片地区叫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
清康熙皇帝在位时,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根据当时胤禛的爵位这里曾叫“四爷府”、“贝勒府”,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后,这里改名叫“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雍亲王府作为“潜龙邸”不能再另赐他人,所以将“雍亲王府”改成佛教寺庙,叫雍和宫。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弘历钦命三世章嘉**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寺院。这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
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的原因
一、根据惯例,先帝原王府(又称潜龙邸)一般不再做他用,而是改为寺庙。
二、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以及乾隆皇帝秘密皈依藏传佛教。
三、当时的政治需要,为了民族团结。藏传佛教在蒙古族、藏族,这两大民族中有着巨大的影响,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既可以是宗教的纽带,又可以促进民族间的沟通,安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整座建筑群原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在19时,被毁;西路在建国后,扩建雍和宫大街时,被毁。现如今只有中路建筑保存完好,可供游人参观。
如封面所示,这是我集中于“报到证”所做的思维导图,通过这个图可以将档案与户籍等就业相关事项都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报到证。
报到证一式两联,白联放入档案,蓝联(研究生为红色)由学生本人离校后交至用人单位或上级主管部分(既档案保管单位)。
童鞋们心中最大的疑问可以还没有解决,报到证有哪些作用呢?没有报到证可以吗?
答案很明确!报到证至关重要,不可轻易忽视它。作用有三点:1、毕业生单位报到的凭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入职报到以报到证为准;2、毕业档案寄送的凭证,除考上研究生外的同学,所有同学的毕业档案跟随报到证地址进行寄送;3、对于户口转入的同学,毕业后户籍新迁的地址通常需要与报到证地址一致。因此,可以说在与童鞋们未来一生密切相关的档案、户籍、工龄等问题都与报到证息息相关,所以报到证必须尽快办,也要尽快到档案保管部门报到。
既然报到证这么重要,那么报到证是什么时候生成呢?
请大家跟上我的思路。报到证是决定我们就业以后档案的去处,那么自然是先需要明确大家所签约的单位。所以报到证在大伙就业签约后就能立马生成。这时,恭喜你,你马上就可以到单位报到啦,十多年的求学后,光荣地成为劳动者一员,
弱弱的补充一句,如果同学们至8月底仍没有找到合适的签约单位,学校只能把报到证开回原籍,遗憾地成了“毕业就失业”的一员。
报到证又是凭借什么生成的呢?
细心的童鞋可以已经发现了,报到证是在签约后生成,那么肯定是凭借签约的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生成喽。没错,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下一个关键词,“三方协议”。
三方协议是教育部门制作的.,限制用人单位随意解约的保护协议,在毕业生入职前在许多方面具备合同的效力,“毕业生保护自己权利的必备良药”。
备注:如果你签的是劳动合同或者是杭州人才市场属下的用人单位,那么你还需要有一张接收函,才能算完成了签约,允许档案转入用人单位。
完成了签约,档案就有去处。那么你就该考虑户籍了。如果你入学时将户口转入我们学校,那么以下的内容将对你至关重要了。
户口迁移必须凭借户口迁移证才能在本年度内做落户处理。在离校时,签约的同学户口迁移证迁移地址为签约单位人才市场;在离校时,未签约的同学迁移地址为原迁出生源地,在签约后需要到留下派出所做改签手续。
备注:同学们务必要记住尽快落户,通常本年内未落户户口迁移证将会失效。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被定为“万圣夜”,作为万圣夜标志性象征的南瓜灯也叫“杰克灯”,传说一个名叫杰克的吝啬鬼因为愚弄了魔鬼,死后的亡魂既无法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狱,只能提着白萝卜,里面放着魔鬼给他的炭火照亮路面,寻找栖身之所。这个风俗后来被爱尔兰人传入美国,因为10月是美国南瓜成熟的季节,因此,人们便用南瓜代替白萝卜,并在上面雕出鬼脸,以吓走游魂。此后,南瓜灯就成了万圣节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不仅制作简单而且创意无穷,不如就乘这个万圣夜,做个属于你的南瓜灯吧。
材 料
南瓜1个(应选择个头适中、体形饱满、表皮光滑的南瓜)
工 具
勺子 报纸 小刀 蜡烛
大号碗 记号笔
接下来,就要考验“刀功”了。在雕刻过程中,刀子与南瓜应该保持垂直,这样有助于将厚厚的南瓜壁刺穿。此外还需注意,千万不要将该保留的部分误切下去,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南瓜雕好后,别忘了将残留的记号笔颜色擦去。
万圣节晚会主持词
a尊敬的老师,b亲爱的爸爸妈妈,c亲爱的小伙伴们:
(合)你们好!(慢、掌声)
a今天我们格外激动,因为我们终于迎来了xx外国语学校
【《马》教学设计(详细讲解)】推荐阅读:
马背上的小学教学设计07-11
《送东阳马生序》经典教学教案01-21
徐悲鸿画马教学实际11-11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12-28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语文论文11-07
《小鸟和牵牛花》教学设计(详细讲解)02-16
《紫骝马》赏析12-08
差生转化案例马10-17
关于马的古诗06-21
马道士阅读附答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