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共16篇)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1

柳河镇前进小学王雷

小学语文教学曾长期陷入教师繁琐分析,学生被动吸收的窘态之中。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总结大量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声疾呼,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法精髓之一的诵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中国语言训练应与中国语文的诵读取得联系,根据‘声入心随’的道理,‘耳治’实不失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朗读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朗读是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朗读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儿童最初的阅读过程,言语运动器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声的语言好像是感性的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蕴含的意义联系起来。

心理学表明,理解与积累语言的另两种形式——默读、背诵,是以朗读为基础和支撑。大纲指出:“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对于朗读来说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2

一、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 练好朗读功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 有着悠久的历史。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 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的阅读活动, 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 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朗读或朗读不到位, 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 指导学生读好书, 这一教学原则, 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当前, 朗读训练与指导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学生朗读质量低下, 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 练好朗读功。

二、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有重要地位

(一)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朗读不是单单的教学活动, 它和很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 有些中学生连起码的新华字典都没有, 遇到生字生词, 凭直觉注音解释, 从而造成对文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学生朗读课文若不明白字义, 也就不可能积累丰富的词汇, 更谈不上运用了。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字义的方法:或通过查字典, 直接从工具书中查询要理解的字义;或组词造句, 协助了解词语意思;或联系课文上下文领悟含义, 为进一步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以读为本, 这是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只有反复朗读文章, 涵咏其中, 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靠读, 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个中道理显而易见。如果语文教师对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 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简历, 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 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 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 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 往往能够一听就清, 一说就顺, 一看就懂, 一写就通, 而且听得真, 说得好, 看得清, 写得美。”经常进行朗读训练, 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 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度和鉴赏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 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 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朗读到位了, 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 语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朗读还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朗读文章, 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 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 使说和读联结起来。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创造出情境,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朗读训练应注重技巧指导

语文教师要具备朗读指导的基本知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停顿、感情基调等方面为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

(一) 感情基调的把握。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 即作品总的态度感情。任何一篇作品, 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时, 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 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 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 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 认真、充分和有效地加以解析, 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能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 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 引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要激活形象思维, 促进平等对话, 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二) 重音、停顿与语调的体会。

在朗读中, 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 有时, 必须用语音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这种方式通常叫重音, 或重读。重音用得确切, 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在朗读时, 既不能一字一停, 断断续续地进行, 也不能字字相连, 一口气念到底。必要的停顿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 也是明晰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3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经验证明,搞好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一、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導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三、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

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例如,一个演讲者只要善于把握正确的语音,掌握好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四个基本语调,处理好速度快慢、停顿、节拍、轻重音力度,就会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

朗读的好处很多。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

朗读训练有没有数量要求呢?这要在取得科学数据之后才确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了十五年时间对小学生的读写量进行研究,他认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二百个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我国古代的经验是熟读、吟诵一百篇文章。不过,这些很难成为定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可是,就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朗读训练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甚至可以说是重视不够或者忽略了。

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为此,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

当然,这些不单单是纯技术的朗读,必须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使朗读体现出对文章的体味与理解。“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所以语文教师不能忽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性的全面把握,一定首先备好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篇4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5

有关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张立新

安徽省东至县尧渡中心学校(247200)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朗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本功。因此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健康的情操。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

“朗”是声音响亮的意思。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即“有声的阅读”。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读在大脑皮层留下的印象不一样,记忆效果、理解深浅也不一样。以情感人的文学作品更适宜于反复朗诵,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1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很规范,通过朗读,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读得多了,就像一个玩惯了水,熟悉了水性的孩子,对规范化的语言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如果看书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默读,虽然这并不影响读懂他,但是,如果要求说说文章大意或自己的体会时,学生会感到“意思都懂口难开”,因为“出声的朗读”太少,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培养起来。

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高低之分,原因在于:在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周围的那些人口头表达能有高低之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熟读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塾堂里总是书声琅琅,课业时总是吟哦不绝。经过十年寒窗磨炼过的士子,“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都背得滚瓜娴熟。可以说,离开朗读,要形成读书的本领是不可能的。“读写听说”,表明兼顾听说,以读写为主。这无疑是在强调“读”的重要性。通过熟练背诵的吟咏理解字义、句意、文意,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

2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对文章慢慢“咀嚼消化”的过程,它可以弥补快速阅读一目十行,遗忘太多的不足。“咀嚼”得越细,“消化得越好”,人家的东西也就越能“归我所有”。

朗读又是一个对文章细细“品尝回味”的过程,它可以纠正许多学生读书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通过细细“品尝”,多次“回味”,才能领悟到文章高远的立意、巧妙的布局、娴熟的表达……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文。

3朗读训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寄托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包含深情地诵读时,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得到净化和升华。通过文章中生动的语言、丰满的形象,认识了真善美,也认识了假恶丑。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6

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

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训练 篇7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学习新知, 必须多读, 方解其义, 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训练, 培养学生直接灵活的语言形象思维能力。朗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韵味, 气势和感情色彩

朗读是要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表达语言, 并且要进行语言技巧的处理和语音的多种变化, 因而可以通过形象的口语表达, 把作品的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以及文章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甚至可以把书面难以表达的或根本无法表达的神情妙趣抒发出来, 如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的温柔美和涨潮时的雄壮美。课文最大的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 要学好这篇散文关键在朗读, 上课时, 教师可配乐朗读全文, 用声乐感染学生。5—12自然段写大海落潮时呈现的幽静、和平的愉悦和神秘, 朗读应用抒情语调, 节奏缓慢; 13—14自然段写潮初起, 朗读应由低到高, 由轻到重, 由缓到急, 带有欢快兴奋的感情;15—19自然段写高潮, 朗读应快速, 情绪炽热高昂, 突出“伟大的乐章”;20—21自然段写退潮, 应突出大海刚柔相济的神韵, 朗读语气稍缓, 突出感慨、赞美的感情。如此反复朗读, 可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本文的语言美, 感受到本文描绘的画面美和声音美。

二、朗读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朗读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 往往取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只有对一篇文章有较准确的理解才有可能朗读好。反过来说, 按要求, 高质量, 反复朗读, 又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契诃夫的《变色龙》是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作者通过精彩的对话, 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 反映了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鄙心理, 极富讽刺力量, 这篇小说更宜分角色朗读, 还可以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 模拟朗读, 把握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 特别是警官奥楚蔑洛夫那善变的性格特征。学生只有反复朗读, 整体感知课文语言的丰富内涵,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朗读在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中能起关键的作用。

三、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 以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朗读时为了表现某种情感意味和中心思想, 需要把某些词和短语加以强调, 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得鲜明、突然, 又需做合理停顿, 还需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和快慢, 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处理, 可使学生对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加深理解。朱自清的《春》, 也是写景中的名篇, 对课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面的朗读都应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各种神情韵味, 还有一些词和短语朗读时要加以强调, 才能更好地体味出文章的感情和语句的美妙之处。如“春草图”中, 写小草情态用“偷偷地”“钻”等词:写质地、色泽时用“嫩嫩的”“绿绿的”等词,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读活了, 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幅直观的、灵活的画面, 这些对于课文的学习无形中会有很大帮助。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朗读文章时要让学生做到“五到”, 即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 这样可以把辨形、释义、正音几种识字方法结合起来, 能收到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炼语言、规范口语的作用, 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还有益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首先, 朗读能够细致体察作品的语言特点, 掌握文章的框架结构, 领悟作品的写作方法, 感知不同文体的风格特色, 这样就可以提高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其次, 朗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读法必然有区别, 这样就有利于学习掌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法。再次, 朗读要掌握文章的脉络, 把握前后上下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样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 要想全面搞好语文教学, 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成绩, 朗读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说明朗读对于文意理解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篇8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9

关键词:直觉思维数学直觉创新思维

正文:

在阅读五年级数学期中考试的试卷时,我的视线一下子就落在“小时=()分”这道题上。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因为按照一般的、常规的解题模式,高级单位的名数化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必须用进率进行计算,即:用与进率60相乘得到答案。可是分数乘整数是六年级才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五年级学生是没办法用×60这个方法来完成解题的。不过转念一想,这并非无计可施,如果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思索,抓住事物的本质,充分运用直觉思维--从分数的意义这一思路上去思考,小时表示把1小时(转化为60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多少分--把题目转化为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就不难得出“小时=15分”。我以期盼的心情翻阅了每一张试卷,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五花八门的答案中,大多数学生填写了“小时=240分”,错得离谱。我问学生怎么会这么填写?很多学生说“我没学过这种题型的题目”。我说1小时才60分钟啊!小时怎么有240分钟?学生一下子懵了……我也懵了--这么简单的“直觉”,学生怎么都没有?这使我陷入深深地思索中。

学生的直觉思维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能打破常规模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手里就变得那样的扑朔迷离?是学生的脑筋不够灵活,还是教师的分析不够透彻?……想了又想,其原因有很大的成分出在教师身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才是教学的正道。知识容易忘记,但是技能是忘不了的,而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思维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受用终生。

那么,什么是直觉思维呢?直觉思维是人们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知觉印象,直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省略与缩减了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逻辑的、抽象的、跳跃式的思维形式。法国数学家庞加勒早就指出:“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数学王子”高斯也曾经反复强调,他的数学发现主要来自经验,“证明只是补行的手续”。爱因斯坦也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由此可见,直觉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非常之大。然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按部就班,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忽略了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让学生去感觉、去猜测的机会。其实,数学直觉思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它是学生学习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和培养。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因为潜意识可以通过显意识的各种活动对它施加影响,从而间接地改变潜意识思维。因此,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让它朝着有利于创造性学习的方向发展?以下是我的粗浅见解:

一、不通则变,渗透转化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跳出常规解题模式,勇于标新立异,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寻找最佳解题捷径,形成直觉思维意识;要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情境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使学生获得新的“闪念”;当一般的解题思路受阻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破除解题中的固有模式和常规想法,对题目、计算公式进行变式思考。如前面提到的小时=()分的问题,当无法用“×60”这个方法来解答的时候,就应该换个角度,转化成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又如图所示,问涂阴影的部分占全图的几分之几?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判断力,很快得出。学生在探求新知或遇到新问题时,一般都是将其转化为旧知识加以解决的,因此在训练学生的“直觉”的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尤为重要,转化是“直觉”成为现实的基础和保证。“跟着感觉走”是人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就蕴涵着直觉思维的含义,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概念而已。作为数学教师,要把直觉思维堂而皇之的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的提出,并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等量代换、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它对渗透“直觉”观念与发展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二、通则求异,优化解题途径

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最优化,是必须强调的创新意识。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直接思维是一种“闪念”,稍纵即逝。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抓住自己的“闪念”,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求异中创新,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例如“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有1人没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小队计划。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了几棵树?”按常规列式是10×6÷(6-1)-10=2(棵)。如果引导学生认识“6人的任务实际上是由5人来完成,人数少了1人,这1个人的任务是10棵,必须平均分给5个人来完成”这一实质,就得到新颖解法:10÷(6-1)=2(棵)。这样缩短了条件和问题的距离,把繁琐的思维提高到直觉思维,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又如比较和的大小,按照常规需要先通分再比较,如果换一角度用“同分子分数比大小”,>,则1-<1-,所以<,那就巧妙多了。经常对学生进行求异训练,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更富有创造力。

三、夯实基础,建立数学直觉

“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火花的。“直觉”并不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测,数学直觉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比如前面所说的“小时=()分”,学生必须明白的含义、必须知道单位“1”在这个式子里是指多少、必须知道“1时=60分”、必须会算“平均分”,这些知识点一个也不能缺少。因此,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那么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做出正确猜想的几率也就越大,“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就不会有灵机一动”。

总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夯实知识基础、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试探和训练。在试探过程中,允许学生失败,一旦失败,要及时鼓励学生从别的角度做新的试探,让学生在多维试探的智力活动中,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渐渐地产生乐于试探的动机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独立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法)昂利彭加勒《科学与方法》商务印书馆12月第1版

2、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集》,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3、冯忠良等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2月第1版

小学中年级分角色朗读训练 篇10

城关希望小学

孙秀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朗读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年级朗读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加强中年级的朗读训练,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朗读要求

中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已能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习任务。指导朗读时,老师必须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样读。比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少字,不多字,读通句子,读后就应根据读前提出的要求进行检查,组织学生评定,帮助纠正字音和理顺句子,然后换人再读,再评,力求读得符合要求。

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阅读能力,发展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老师要能把这一目的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如第五册《三袋麦子》一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猪、小猴和小牛的不同语气,学生就必须在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弄清小猪、小猴和小牛的特点后,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如果读的不符合要求,老师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强训练,如讲解示范读、播放录音、个别指导读等,力求达到要求,以便更好地领悟角色表达的情感。

二、重视朗读形式

朗读是表达情意的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内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需要一个过程,读到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因此,阅读教学强调多读书。但多读并不是机械的,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有口无心”的读。

1齐读○2范读○3指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境读○11欣赏名读○读。通常情况下,阅读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初读时一般适用范读、自由读等形式;细读时一般适用分角色读、指导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可采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总之教师必须对所教课文进行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

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来谈谈根据课文类型,有选择地选用下面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第五册共24篇课文,八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第七单元的课文都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其余单元要求感情朗读。

下面专从分角色朗读方面谈谈朗读训练。

分角色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这种朗读形式和创设情境读一样,能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当中,获得强烈的真实感。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都是蕴涵丰富的言语故事,情节生动,对话丰富,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如果教师能让学生配乐、配画或投影读,并分别安排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进行表演性朗读,效果更佳。

当然,分角色朗读首先要求学生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地表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如《三袋麦子》要分角色朗读,在充分读后,组织学生弄明白文中都有哪些角色,由学生答出教师相机板书,并说:“谁想当××角色?”学生肯定纷纷举手,火候已到,教师接着问:“分角色朗读,分到角色的同学能把人物的性格、爱好读出来吗?”教师趁此机会组织学生弄清人物的爱好、性格,点出实质:读时带着怎样的语气、语速?然后组织学生分角色读,效果更佳。当学生还是不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情感时,教师就要采用范读了。如能带上表情,配上适当的动作更好。

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更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语速、语调。教师的这种示范引领能让学生走进人物心里,揣测人物心理,把握情感基调,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文章主人公的情感。

其次,分角色读时注意读时声音洪亮,感情充沛,要能真实地读出人物的心理,如《军神》一课中,沃克医生开始冷冷的态度,以及刘伯承将军要在做手术时不使用麻醉剂的坚决态度,要想读出感情,走到人物心里去,必须感情充沛,吐字清晰,对课文的感情体验也会更好地起到辅助作用。为体现人物的强烈感情,表现气势,一个角色可由几个人齐读。

最后,在分角色朗读时,要有角色特点。注意课文中角色的不同与班级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相对应。如《哪吒闹海》一课中,哪吒是正义的象征,而夜叉、三太子则是邪恶的代表,在分角色朗读时,有许多学生不愿意当夜叉、三太子,这时,教师可让朗读水平较低的男生担当,可想而知,效果不佳,此时,教师趁机说:“看来,男生的确不如女生,读课文都读的这么没水平。”这时,肯定有男生不服,此时,若再换女生担当,这样角色对调,读后对男生进行表扬、激励,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男生朗读的积极性;在分小组(4—6人)分角色朗读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互换角色读,这种方法必须要求小组长能力强,能调控整个组,指挥大家共同完成朗读课文,保证能顺利进行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篇1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從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12

一、教师精美范读, 激起学生朗读欲望

朗读是一项语言艺术, 一段好的声情并茂的朗读, 它会带给听者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令人激情高涨;有时让人陷入沉思……总之, 它的震撼力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伊始, 特别是在学生接触朗读的初始阶段,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尤其重要的。对于初入学的学生, 与其费尽心思让他们知道在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轻读, 不如教师一次直观的范读来得更为奏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 教师精美的朗读一定会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再加上他们善于模仿, 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从他们的模仿训练中, 我不禁欣喜地发现了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效果, 就连我在范读时的一些细微的神态与动作他们也模仿得淋漓尽致。因此, 在语文朗读训练教学中我常用的激趣方法就是精益求精的范读。不管是针对一两句短小的语言片断, 还是一篇长长的课文, 我总是首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 有时是自己当堂示范, 有时是事先录好音放给学生听。不管是哪种方式, 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那就是他们已经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打动, 他们想读了, 他们要读了, 他们的朗读兴趣已经蠢蠢欲动了。

二、明确朗读要求, 培养良好朗读习惯

朗读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朗读时, 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 然后做到“六不”, 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句子很长,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初读时教师可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子、通顺课文。也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匆匆过场。对于美读, 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 还应要求读出感情, 读出语言气势, 并把握朗读的速度,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如果是集体朗读, 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学生的朗读不应是盲目的, 而是应该有针对性且逐渐深入的。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精读体会、回读感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 学生对文章也加深了理解。

三、变化朗读方法,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 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的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精心指导学生朗读, 使师生的朗读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 呈现出作品的声律美、神韵美,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件较为遗憾的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 对于已有一些朗读经验的学生, 也应适当地教给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与方法, 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 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水平。一般情况下, 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 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 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通过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 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 其侧重点也不同。有效的朗读指导, 使学生从中受感染, 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13

【摘 要】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切实落实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积累;语言表达;逻辑能力;语言特色。

【正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语文成绩、过于看重学生的笔试内容,往往忽略了语言的训练,作为教师的我们总认为,作为中国人,语言是不用学习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听见一些数学教师抱怨:一些学生逻辑性太差,一些语文教师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些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述不清楚呢?不难看出,良好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逐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积累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使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组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进而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而逐渐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翠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文中描写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整篇课文洋溢作者对翠的鸟喜爱之情。所以,在学生快乐的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累以下词汇:橄榄色的头巾、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小巧玲珑等词。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加,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积累量。

二、创设“讲故事”活动,提高语言表达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该阶段的他们不喜欢呆板的课堂氛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喜欢教师的照本宣读。然而,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曲折、生动的情节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落实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写的环境,领悟语言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采用看图说话,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在小学阶段是有阶段性的发展的。在低年级,主要是看图说话、写话,到了高年级就进入了看图作文的阶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我经常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表述出一段完整的话,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中的内容,最后,让学生组织语言将图片中所描述的内容表述出来,进而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讲完《香港(gǎng),璀(cuǐ)璨(càn)》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进行全面观察,并把它具体地表达出来。在结束这节课之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美丽、繁华的香港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自主组织语言表述图片所描述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在不断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鼓励自主发展,发展学生语言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性格、兴趣爱好,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是根据某一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进而使学生得到综合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寓言《南辕北辙》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要去楚国的那个人的愚蠢。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一:文中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问题二:他为什么到不了楚国?他到不了楚国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也阅读方法,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篇14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但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笔者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有学生问:“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黄继光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黄继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这种力量来自英雄黄继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语文应注重朗读教学的指导 篇15

一、教师做好示范朗读, 发挥范读的带动作用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 可以帮助学生正音, 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 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 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 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 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 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 给学生完整的印象, 使其融会贯通。 (2) 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 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 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 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 《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 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 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 亲爱的狼先生, 那是不会有的, 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 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 但次数不易过多, 读前给予提示, 读后加以指导, 以老师带学生, 以学生促学生。

二、优化朗读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朗读水准

形式多样, 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不一而足, 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 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 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 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 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 它的作用又有区别, 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 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培养朗读兴趣, 重视朗读的指导

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首先是教师范读引路, 其次是创设情景激趣。小学生的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才能更好地进行, 教师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 善于创设情景, 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如《第一场雪》中关于雪后美景的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雪后大地银装素裹, 那亮晶晶、沉甸甸的银条, 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五光十色的玉米儿, 那雪地上打雪战、堆雪人的欢畅, 会激出学生对雪后美景的热爱, 会激起对朗读的兴趣。第三是搭建表演舞台。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 教师可以利用课剧表演、朗读比赛、配乐朗诵、表演朗读等形式, 给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 再加上教师时时鼓励性的评价, 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激发起来。同时, 教师还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 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加以指导, 以形成学生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1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技巧

语文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从孩子牙牙学语,到进入课堂,一直到学生进入大学,语文都是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有所受益;语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扫除障碍,同时也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由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笔者将从实际出发,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几点方法:

一、明确朗读目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还缺乏对学习的判断,不明白为什么要加强朗读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切合实际应用。教师在告诉学生为什么朗读时,不能采取老一套的“报效祖国,回报父母”等方法,这样的说辞对学生来说太过生硬,学生不能够有效地理解,也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其次,符合学生心理。小学生的心理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天真烂漫,善于想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其想象,让其自主去体悟朗读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领悟为什么要朗读,而非教师告诉其为什么。只有学生自己体悟到“为什么要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丰富朗读形式,提升学生朗读参与度

上文提到,朗读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来实施。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不稳定,爱玩,好动。因此,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就需要设计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以适合学生的需要。

1.多种形式跟读,朗读内容丰富化

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常规模式是学生照着课本朗读,教师在一旁点评。这样的朗读训练成效并不明显,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聊,时间一长,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朗读训练模式。比如说,采取多种形式跟读,跟录音机读、跟电视读、跟广播读等。此外,内容选取也应当多样化,符合小学生的爱好,例如,一些充满童趣的文章、一些动画片等,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够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2.场景展示

一般朗读要求学生感情丰富,抑扬顿挫,表现力强。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上也需要以此作为训练要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是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情感体验也较浅,那么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呢?可以通过一定的场景展示来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具有代入感,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朗读文章中去,有感情地将文章朗读出来。

3.角色扮演

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针对一些对话性的文章,可以采取戏剧性的表演方式,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分别朗读自己的语言部分,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又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体互助,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朗读自主性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朗读训练的机会,很多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将朗读训练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地得到训练。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自己在课外也能够正确掌握朗读的技巧,自己也能够正确地练习,不至于做无用功。其次,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余时间自主自发地去朗读,真正地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全面训练学生朗读技能的目的。

总之,语文朗读训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穿插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朗读,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去训练,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技能,并有效地应用在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劳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雅娜.如何加强小学中年级朗读训练[J].新课程(小学),2016.

[2]朱彦.朗读:让学生醉心于语文[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6.

上一篇: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下一篇:××市“三农”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