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习语翻译(精选8篇)
1.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2.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 whole heart into 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非一日建成)
4.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5.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者自助之/天道酬勤)
6.Keep up with the times.(与时俱进)
7.Don’t trouble trouble before trouble troubles you.(麻烦找你前别自找麻烦)
8.I am what I do.(我就是我自己。——李泽锴)
9.No pain, no gain.(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10.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pool.11.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Where there is dream, there is miracle.(有
梦就有奇迹)
12.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为静)
13.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14.It’s difficult to cater all tastes.(众口难调)
15.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饶人)
16.Never judge people by their appearance.(不要以貌取人)
17.The cloth makes the man.(人靠衣装)
18.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19.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
20.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21.Failure teaches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
22.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23.Never put off until tomorrow what can be done today.(今日事今日毕)
24.Handsome is as handsome does.(行为漂亮才是真漂亮)
25.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26.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7.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28.What they see over what they hear.(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或眼见胜过耳听)
29.Being honest is a good virtue.(诚实是一种美德)
30.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想象重于知识)
31.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32.Health is wealth.(健康就是财富)
33.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34.Don’t count your chicken before they’re hatched.(别太乐观)
35.Enjoy life, enjoy knowledge.(享受生活,享受知识)
36.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ree meals.(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37.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学无止境)
38.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wood/bush.(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
39.Share sorrow and happiness.(同甘共苦)
40.Opportunities are only for the prepared minds.(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41.A good impression is half done.(好的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42.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43.Easier said than done.(说比做容易)44.Existing beauty is best.(存在美才是真的美)45.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常乐)46.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47.The basic rul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to keep smiling.(养生之道在于微笑)48.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别卖关子)49.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50.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51.Take things as they come.52.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53.Truth is beauty, beauty is truth.(真即是美,美即是真)54.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5.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56.I should have thought twice.(三思而后行)57.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人有好报)58.Just take it easy.(放松,别紧张)
59.Early to rise and early to bed makes a man healthy.(早睡早起身体好)60.All roads lead to Rose.(条条大路通罗马)
61.Don’t sleep as long as you want.(不要想睡多久就睡多久)62.As intimidate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听力中的短语和词组:
1.brightadj.聪明的,明亮的,晴朗的 2.eventn.事件 3.4.5.6.7.8.9.course of action行动的过程 tapn.开发/水龙头 essential = nessary = important keep eye on看管好 EXPRESS快递
racial /sex/social discrimination种族/性别/社会歧视
heart and soul = whole being全身心 10.heating暖气
11.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春秋时期 12.kidnap绑架hijack劫机 13.in the distance在远方14.run up to sb.追赶某人 15.workshop工作间/车间 16.summit高峰 17.on the cheek
18.at a loss = stare into space茫然不知所措 19.be expected to do期待 20.middle and low income中低收入 21.account for占据/解释
22.spare time业余时间 23.blow up大发雷霆
24.think = insist = hold /maintain/argue that= regard 25.rebel反抗 26.carefree无忧无虑
27.charge……with控告/指责某人
accuse……of blame……for
28.join……with……把……与……揉合在一起 29.Achilles’ heal阿卡硫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
30.Oedipus Complex奥狄浦斯情结——恋母
情结
31.Apple of discord引起争议的苹果 32.Trojon war特罗伊战争 33.iron out = remove sth by discussion 34.partime兼职
35.get over = overcome克服36.be second in importance次要 37.self – satisfaction自我满足
38.in one’s spare time在某人的业余时间
39.on some occasions在某些情况下40.make it to = arrive in time及时 41.kill one’s time打发时间 42.stay up late熬夜 46.on the whole总体上而言 47.comfortable oneself48.job fair = job interview招聘会
43.leave for请假 44.in silence沉寂 45.take it hard难以接受
《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第2期刊载了“《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谚语部分译文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榷文”)。文章简要概述了由吴景荣和程镇球先生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中谚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指出了“该词典在谚语翻译中存在硬译,正、误译夹杂,逻辑不够严密以及行文不够简洁等四个方面的不足”[1]61,商榷了该词典中13条谚语的译文,并提供了自己的参考译文。我们认为,文章作者经过分析梳理提供的参考译文,多数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通顺”,同时亦体现了谚语言简意赅的特色,但对于其中三条谚语(或说一条谚语,一条成语和一条俗语(1))的参考译文,结合其他专家学者的译文,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对它们从原义、喻义及扩展义等方面进一步讨论,兹不揣冒昧以就教于方家。
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大词典》译文:The work for the year is best begun in the spring and the day’s wok in the morning。
“商榷文”拟译为:One year’s work is best planned in spring;one day’s wok is best planned in morning。
讨论:“商榷文”认为,《大词典》的编者因为理解有误,“硬译”的结果只能是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出现偏差。我们认为,二者的理解都对,只能说《大词典》的译文是基于外延/扩展之义的理解,“商榷文”的译文是基于对原义的理解,双方的译文均可接受,完美的是二者的译文需要“联姻”。该谚语出自南朝·梁·萧绎《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原义表示“一年的计划在春天就要考虑好。”
现在“一般用于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在年头上就要作好全年的规划。也告诫人们要在一年的开头(春)就做好工作,为全年打好基础。”[2]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活的语言,其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3]词汇如此,习语亦不例外。经过随机调查,目前多数人在使用该谚语时,意指扩展义,即《大词典》译文回译之义,“一年的工作最好在春天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最好在早晨就要开始”,强调工作动手越早越好;部分人意指原义,即“商榷文”所指,“在春初就要做好全年的工作计划,在清晨便要做好整天的工作打算”。惠宇先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译文(The whole year’s work consists in a good start in spring.[4])也是基于对该谚语外延/扩展之义的理解。吴光华先生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翻译既有基于对原义的理解:make the plans for the year in spring,又有基于外延/扩展之义的理解:The whole year’s work depends on a good start in spring.;Spring is the best time to do the year’s work.;The work for the year is best begun in the spring.。但作为例子提供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译文又只是谚语原义的体现:Make your whole year’s plans in the spring,and 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5]2995
建议:该谚语的译文可以综合、调整“商榷文”和《大词典》译文,合二为一,原义在前,外延在后,并予以提示说明;“商榷文”译文参照《大词典》译文省去并列句中后半部分里的谓语部分is best planned,将分号改成and,与《大词典》译文结构一致,凸显谚语简洁特色,而《大词典》译文中的the year,改成one year,the day改成one day,保留并突出谚语原义中“一年”和“一天”的概念,同时省略the spring和the morning中的the,与“商榷文”的译文风格一致,即:(original)One year’s work is best planned in spring and one day’s wok in morning;(extended)The work for one year is best begun in spring and one day’s wok in morning。
2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大词典》译文:(of a woman)marry a cockerel and follow acockerel,marry a dog and follow a dog─—throw in one’s lotwith one’s husband。(of a woman)stick with ones husband,
“商榷文”拟译为:(of a woman)stick with one’s husband,be he a rooster or a dog。
讨论:“商榷文”认为《大词典》的译文虽然忠实,但不够简洁。我们认为,不管是《大词典》译文,还是“商榷文”译文,都将成语里的“鸡”和“狗”译了出来,目的疑为不仅要向外国人传递成语的比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而且还要传递其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实际上,比喻意义或说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译出来就足够了。正如方梦之先生在阐述纽马克(Newmark)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法时所说,“译者应考虑到,读者希望读的是地道的译文,流畅自然,易懂而不晦涩,大量外来的成分转化入本民族文化和语言中去。……例如,把(as)poor as a church mouse换译成‘一贫如洗’,否则汉语读者无法理解何以会‘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6]王平兴先生也认为,对外交流,信息内容可以“以我为主”,语言和形式必须“以受众为主”,要考虑所传递的信息为受众所理解,达到交流的目的[7]。况且,双方在该成语的译文前都已经以(of a woman)括注提示了“指妇女”,哪有妇女嫁给鸡嫁与狗之说。尽管“商榷文”用的是虚拟语气,恐亦属画蛇添足,只会引起外国读者迷惑不解。
该成语在宋朝已基本定型,含“鸡”含“狗”,如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赵汝鐩《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辗转思。”而民间也曾流传“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其音、义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近相同,若要翻译,不一定非要译出beggar和old man。我们认为,该成语中的“鸡”和“狗”属于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人们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是“比喻女子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8],“安于命运安排”[9]。鉴于此,我们认为吴光华先生的翻译策略值得借鉴,仅提供比喻意义或说引申之义,另用破折号加注补充阐述:Once a girl has attached herself to one man,she mustbe faithful to him forever regardless of all circumstances─—ad-vise a girl to be contented with the man she has married.;a wom-an follows her husband no matter what his lot is.;advice to becontented with the man a woman has married。[5]1258
建议:成语言简意赅,译文也需简洁明了,故该成语的译文宜意译,舍弃“鸡”、“狗”之字面意义,仅译出喻义,即:(of a woman)follow the husband whatever his lot’s。
3 好死不如赖活着
《大词典》译文:It is better to live a wretched life than to die a comfortable death。
“商榷文”试译为:Better a live beggar than a dead king。
讨论:“商榷文”认为《大词典》的译文忠实,但不够简洁凝练,故采用半借用手法尝试“简译”,因为英谚中有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来自《圣经》[10]的说法。不过,打开网址http://faq.koolearn.com/posts/list/115353.page,便可看到2007年就有“Better a live beggar than a dead king”的译法。而且,www.britishcouncil.org/learnenglish-central-trivia-royalty.htm网站上明确标注为汉语谚语。故“商榷文”的参考译文应属“借用”,不属“试译”。现在人们大都借用英谚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来表示该汉语俗语。吴光华先生借用A living ass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指代“好死不如恶[歹]活”[5]1064。尹邦彦先生既意译,又借用:Rather to live in misery than to die in happiness;A poor life is better than a good death;Better alive than dead,no matter how you live;Better a living beggar than a buried emperor。[11]网络上还有将其意译成One should rather live in slavery than die for freedom;等等。
该俗语中的“好死”既可理解为没有痛苦的安然逝去,也可理解为不堪忍受身心上的某种痛苦而一了百了的自杀,“赖活”可以指苟且偷安地活,也可以指苟延残喘地活。不管怎样,我们说其内涵就是“活比死好”。人在幸福在,只要乐观知足,活着就有美好的希望,理想的未来。所以说,陈文军先生导演的人文记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英译名舍去“好”及“赖”字,采取视点转换法,“反说”译成“正说”,简单直译成“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听起来就像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本中“To be,or not to be”般简洁而响亮,想必值得借鉴。该记录片2004年荣获美国第63届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Peabody Award),或许其言简意赅的英译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翻译老舍的剧本《茶馆》时,英若诚先生出于台词需要简洁明快的考虑,在处理该俗语时,仅借用英谚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中dog和better两个单词予以意译:A dog’s life’s better than no life.[12]
建议:该俗语可直接借用英语谚语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也可以直译为:“To live poorly is better than to die soundly”。因为poorly和soundly在英语里可分别表示“糟糕地”和“彻底地”的意义。
习语结构简洁,道理深刻,且涵义有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化拓展,翻译起来需要从多维视觉分析、理解,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借用等翻译方法。我们要像《大词典》的编者们和“商榷文”的作者们那样,精益求精,务实求真,使习语的翻译工作不断完善。最后祈盼《大词典》在修订时能够考虑大家的意见,保持“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赞誉”[1]61的态势。
参考文献
[1]欧阳利锋,吴伟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谚语部分译文商榷[J].中国科技翻译,2009(2):61-63,24.
[2]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767.
[3]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审委员会.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J].中国翻译,2007(6):80-82.
[4]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缩印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04.
[5]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1.
[7]王平兴.“近似对应”与“伪对应”─—谈对外新闻中的一些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7(3):61-64.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37.
[9]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缩印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39.
[10]厦门大学外文系.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69.
[11]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59.
【关键词】习语 谚语 俚语 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英语教学已经不是当年“只是教学”羞涩的面孔了。改革赋予课堂更多的内涵。通过课堂改革,使课堂富有生活情趣,学成地道英语,感知”跨文化“交际,寓德于教,让课堂的正能量得予涌动。更关键的是课题“课堂切入“日常英语、英英双解、英语习语、1+1课堂模式”的研究”注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促进英语习语,谚语,俚语进入英语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中,使课堂体验地道英语,彰显正能量的精神境节,还原生活本真,书写情感内涵,提升教学质量,把“做中学”进行到底。
一、“习语、谚语、俚语”助力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始终感觉缺少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及语言材料大多像包在“真空”中一样,与赖于生活的语言交流素材脱钩或隔空。也经常出现一种现象,课堂知识学得不错,但表达费劲,脱口而出的都是中国式英语。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不用英语思维;不多的语言素材;不经常训练;不重视语言积累;不重视创建语言交流的环境。所有这些因素的“不”到位,造成语言交流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赖于交流的英语习语、谚语、俚语的缺少与缺乏理解,更形成语言交流的障碍。课题的研究,让课堂注入新的语言生机。课题的主题及主旨在于能够通过课堂的研究及素材的积累,真正能够助力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明白:1.习语是英语句子的主流;2.谚语是满满精神的支桩;3.俚语是语言交流的必备。eg:If you get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you will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better.本句中的get a good knowledge of就是常见习语用语(idioms), 如果在组织句子结构或交流中能够用上习语,表达就更地道,更到位了。当前形成了教研热点的英语 “词块”的运用更佐證这一点。所谓词块,就是“英语中存在许多兼有句子和词汇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这些模式的语块以整体的形式储存于人的大脑,此种多词组合就叫词块”。其实, 提倡“词块”的应用,就是提倡多记忆及多运用“固定形成的语言结构”,实则就是等同于我们的提出的习语的应用。同样,在语言交流中,常常能上的谚语,就是起着课堂教学的助力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一种正能量的鼓励,无形中促使学生在遇到困难中找到一动力剂,长期深入他们的骨髓,激励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挑战。eg: ---It took me a lot of time to do the work, but it seemed very tough .---Cheep up ,for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I am glad I can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As the saying goes:“Knowledge is power.” ---How can I improve my English? ---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些贴近生活中的题裁都可以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来进行对答。eg: Good deal.(美俚)很好!口语也常说Well done!又如:---Can you help me repair the bike ?---It’s a piece of cake. (轻松的事)You took the cake.(俚语),得奖;优胜。从以上俚语可以看出,这些词汇都是简单常见的单词,但如不通晓这些俚语表达,可能交流中肯定会出现尴尬情况或误解。
二、跨文化的交流离不开这些元素
《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七级目标提出“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这种跨文化经常用一句谚语“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一,“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课堂内容。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比如:When you drive in England, unlike in China, you must drive on the left.耳濡目染多了,自然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多了一层理解。衣食住行中涉及到Chinese chopsticks and western knife and fork等.当有人赞赏时,学会对答:---Your photos are very beautiful. ---Thank you.
三、积累素材更有利于知识的输出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也许课堂学习是输入的过程,语言交流是输出的体验。《英语课程标准》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英语七级目标提出“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八级目标提出“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所以学英语语言的途径很多,但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获取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这是师生必要的学习环节。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流利交流。而交流有两种常见形式,口头的和笔头的。在课堂中,口头常见于课堂报告,演讲,表演;而笔头的重头戏在于书面表达。不管哪个环节,体验地道英语,使他们既感受语言的魅力,又促进英语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应经常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语言活动。eg: As s student, we must work hard at every subject, for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 So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very minute counts(争分夺秒). ” Fact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How do you deal with your studying problems? We know “industry is the parent of success”(勤奋是成功之母。)When we meet with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We come to realize the saying that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loses ground”(逆水行舟,不进则退。).Therefore, we must do like “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这个展示活动,老师给定的评语“You took the cake.”(俚语),得奖;优胜。
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这也是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作为教师,自然任重而道远。教师愿不愿意给学生一个平台,给课堂一个不一样的天空,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个“习语、谚语、俚语”,让他们助力英语课堂教学。要知道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更需要把这种理念传承下去,因为Like teacher, like pupil. (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作 者:彭薇 PENG Wei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3(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关联理论 英汉习语 翻译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通过对习语与语言文化、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实例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英汉习语翻译中表现出的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以及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等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 者:刘胡英 LIU Hu-ying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刊 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汉习语 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
一、习语的定义及其来源
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习语, 顾名思义, 就是习惯使用而形成的固定的语言形式, 是人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 经久流传下来的固定表达形式。在英语中, 广义的习语 (idioms) 包括俗语 (colloquialisms) , 谚语 (proverbs) , 俚语 (slangs) 和成语 (idioms) 。狭义的习语仅指成语。
习语不是人们凭空虚构的, 而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 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习语的来源有神话传说、文学名著、历史事件、风尚习俗、某些动物的特征、生活用语等。
二、习语的特点
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 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习语的特点包括:
第一, 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的生活地域、发展历程、生活阅历等都是不同的, 因而习语的表达形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在表达同一种意义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这样表达的, 在另一个国家或民族则可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表达。例如汉语中的“缘木求鱼”, 在英语中则表达为“to fish in the a i r”;汉语中的“乱七八糟”, 在英语中则表达为“at sixes and sevens”等。
第二, 地域性。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不同, 表达相同寓意的比喻形式也存在差异。在一个地域里用某种形式来表达的习语, 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因为对某种事物更熟悉, 而习惯用某种事物来作比喻, 或者没有相同的事物而用其他的事物来表现相同的意义。例如, 英语习语as red as a rose (像玫瑰一样红) , 而汉语中习惯表达为“火红”。
第三, 修辞性。
习语的修辞性是指通过习语的使用而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习语本身是修辞手段的运用和体现, 二是作者将习语当作修辞手段来运用, 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如英语中的“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again and again” (一次又一次) 则利用对仗的修辞方法。
第四, 固定性。
习语是语言中不规则的、独立的、比较固定的语言因素, 其形式和意义相对是比较固定, 不能任意更改。如英语中的“Lik e fath er, l ik e s o n.” (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不能改为“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语言的互译是文化交流的手段和方式, 有利于各国间文化的交流, 更有利于语言自身的发展。习语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表现形式, 尤其显得突出。因此, 翻译习语时, 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 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民族、地方特色等特点。通常, 习语的翻译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对原习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原则上不做任何调整的一种翻译方法, 即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有时尽管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对汉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所以也应采用保留原文表达方式的直译法。用这种方法处理习语, 把英语习语移植到汉语中来, 往往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例如“Armed to the teeth”翻译成汉语为“武装到牙齿”;“The cold war”译为“冷战”。
第二, 套译法。
套译法即用目的语的同义习语套译出英语中的习语。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英译汉时如遇到这样的情况, 就直接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o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译为“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第三,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目的语找不到同义的对等习语时, 将其意思翻译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在将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时, 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套用, 就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语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packed l i k e s a r d i n e s”译为“拥挤不堪”;“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译为“感到很不自在”等。
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还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1.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 英译汉时一方面应当注意保存这种特色, 另一方面应当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习语硬套英语的习语, 以免把汉语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 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译为“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虽然有相同的意义, 但在英译汉时决不应套用后者, 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 与原作上下会形成矛盾。如果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 意思既不走样, 又可避免因民族色彩所引起的矛盾。
2.有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英语习语, 译成汉语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例如, 仅仅把“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运煤到纽卡索, 多此一举”, 还是不够的, 因为这里虽然已加上“多此一举”来揭示前半部分比喻的含义, 但读者对“纽卡索”还是不能理解;必须加注, 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地, 运煤到纽卡索是多余的事。
3.英语习语常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 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杂而不精的人) 可缩略为“Jack of all trades”, 含义不变。译者必须首先熟悉这种英语常用习语并注意其简化现象, 才能为英语简化习语的汉译创造条件。
4.有时候, 英语原文虽然没有用习语, 但在一定上下文中, 在忠实于内容和总的风格的前提下, 可以把英语原文中的非习语译为汉语习语, 使译文生动有力。例如:“Over the past several weeks, she had grown increasingly restless.”译为:“过去几周, 她越来越六神无主。”
总之,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 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等都密切相关。在实际翻译时, 译者要认真去体会, 把握习语的含义, 并且要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基础上,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将习语译得妥当些, 使其保持原有的风格和特色。
摘要: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 因此,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讲, 掌握英语习语以及把习语翻译成恰当的汉语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习语的特点入手, 综述了在将英语习语译成汉语时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和文化,习语,翻译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和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03.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09.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91-02
美国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作为在英汉语言中都大量存在的习语来说,由于受不同国家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背景等的影响,英汉习语在使用的过程中肯定存在很多的差异,因此要想在翻译中处理好英汉习语的互译问题,就应该首先去了解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在翻译中能够得心应手。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相同之处
由于我们人类都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因此这就决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着相同点,所以这反映到语言中,反映到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英汉习语差异这个问题上来,就是说英汉习语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还是存在有很多的共同点的。这里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
1、简明扼要
英语中,习语都是饱含文化色彩的。可以说,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人们语言的交流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说,当我们正在说着某个人,而他居然立刻出现了,英语里有这么个习语:speak of the angel and she appears.在我们汉语习语中,我们也说“说曹操,曹操到”。说某种幸福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fool’s paradise.也就是说镜中花,水中月。由于一个人在专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汉语俗语说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英语说,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习语的运用,使得句子变得简洁、形象而生动。汉语中的习语大多是四字成语,同样具有简练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比如:“百花争艳”这个习语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丽画面。
2、意义相似
在意义这个层面,中国汉语和英语的习语也有很多相似性,它们的意思翻译过来几乎是一样的。比如英语里有Strict teachers make talented students.中文习语却说“严师出高徒”。还比如,Spare the rod,spoil the child.(省下了棍子,宠坏了孩子),中文习语:“棍棒底下出孝子”。比较这两例句,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汉语还是英语,两种语言都有着相同的表达方式和意思。
(二)英汉习语的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喻体不同。举例说明:汉语中“死”可以说是“翘脚或翘辫子”,英语里的习语表达是“turn up one’toes”。喻体是明显不同的,一个是“脚或辫子”,一个是“toes(脚跟)”。另外汉语中的习语“大海捞针”相对应的英语翻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即在草垛里找针。汉语里有“一箭双雕”,英语里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瓮中之鳖”用英语说是“like a rat in a hole”。综上所述,这几对意义相同的习语,虽然喻体是不同的,但是同一喻体有着相同的意思。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狗”。在汉语中,“狗”通常有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腿子等等,都是贬义词。一个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到这句话,肯定会觉得迷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狗”就可以指人,甚至可以指好朋友。比如:“人人都有得意时”在英语中就是“every dog has his day”。还有其他的:a lucky dog, a clever dog, love me, love my dog。在这些例子句,英汉习语里虽然都有“狗”,但褒贬不一,内涵更不尽相同,可谓此“狗”非彼“dog”,同样的例子还有“猪”,在外国人眼里,猪是人类的宠物,象征着可爱,而在中国文化里,“猪”往往形容一个人很笨,很胖。
2、意义不同。汉语中的某些习语与英语中的习语的意义相反。汉语中有“离开水的鱼”或“如鱼得水”,英语中也有相类似的习语: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同样,英语中的“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汉语中却说“来者不拒”;英语中有“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汉语中说“一叶知秋”。可见,它们的意义是对立的。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线。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就直译,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一)直译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asy come,easy go与汉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与汉语“雪中送炭”对应;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等等。相近似的有: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不仅保留了其字面上的意思,也保留了原语言文化的原汁原味,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欣然接爱,立即就牢记在心,真正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样的例子还有“条条大路通罗马”,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不但保留了原語言文化的原汁原味,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丰富了阅读知识。
(二)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受到不同国家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基本不可能把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形象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出来,这样可用另外一种表达将原文的意思换成另外一种容易了解的形象使读者所熟悉和认识,从而输出原语言所云换的文化特征。比如一句我们经常表达的习语:When you are in Rome,just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巴黎,东京或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更为形象生动,因此关于如何意译,什么时候用意译,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还比如说,英语习语里经常说到的一句话表天气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都不可能把它翻译成天下起了“猫”和“狗”,因此我们用自己的习语表达方式把它翻译成“倾盆大雨”,但我们就会疑惑,为什么西方人会用“猫”和“狗”来表达天气呢?原来,rains cats and dogs起源于古代北欧神话,cats和dogs都是暴风雨之神欧丁的使者,象征着狂风暴雨。还有,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语习语Fool's haste is no speed,字面意思是一个笨蛋越想做成某事,则效果越差,这个情景和汉语的“欲速则不达”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谋而合,都表示越想办成什么越是没效果,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祸福”的文化含义只有我们中国人才理解,西方人基本不知道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因此直译效果并不大,如果我们采取意译,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其隐含的文化特征也就一目了然:Sometimes things happened just out of control,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
结束语: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语言层面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翻译不但要克服英汉语言的障碍更要跨越英汉两种文化的沟壑,做到求同存异。因此语言的翻译说到底其实就是文化间的翻译。要做一名合格的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差异的因素放在首位,只有当一个译者真正熟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进而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才能把不同语言的表层涵义与深层文化内涵移植到目标语言当中。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波.中英习语的比较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方存忠.论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7]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的来龙去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谚语习语翻译】推荐阅读:
口译习语谚语10-0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2-10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0-05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07-18
中文谚语的英文翻译09-09
下棋钓鱼的谚语-谚语07-18
立春的谚语05-28
相关谚语05-29
关于现代谚语06-03
气象谚语摘抄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