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校教师文化素养之我见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升技校教师文化素养之我见(通用9篇)

提升技校教师文化素养之我见 篇1

提升技校教师文化素养之我见

作者:陈胜军 魏晓丽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9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行业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作为技校的教师,若想将技校生培养成为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合格的社会有用的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高品质的文化素养。

一、教师的文化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今社会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都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修养,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知识,语言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数学、历史、地理、外语、政治理论与哲学等各学科的学识水平。而教师的文化素养则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素质,它是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的品行气质,是教师丰富文化知识积累的体现,更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生活价值的反映。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文化修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生存于世且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发展的人才。教师的职责是以科学的知识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塑造人,以正确的言行举止来鼓励人。而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输入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引领他们认识真善美,明白生活的真谛。同时教师丰富的知识也是学生不断汲取的资源,它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进步,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境界,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第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可以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俗话讲得好:人都是向前看的。教师职业也是如此。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可以吸引他人进而影响他人,推动教师事业的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展。它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吸引着同行的追赶,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第三,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这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会更积极乐观地生活。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措施

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崇高理念。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教学不仅是简简单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二要改进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技校可以通过改进本校的教师评价制度,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改进。比如技校可采取考核教师的教学进程、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教学作业的评比、举行教师讲课及写作比赛等措施,来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三要加强教师的文化知识学习。俗话说得好:学无止境。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也在改变。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技校可以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也可以让教师参加各种知识讲座。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技校学生素质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其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将学生内在的潜质激发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让教师的文化素养熏陶、影响、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显得极为重要。可以说,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技校的重要任务。

提升技校教师文化素养之我见 篇2

君不见, 当今一些语文教师课上、课下“听”不懂学生的言语, “听”不出学生言语的内在含义与潜台词, 因此也就无法观课堂上的学情而随机调控, 因此也就难以适应学情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甚者, 有的教师根本就漠视、拒绝接受学生的言语。君不见, 当今的一些语文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不清, 重复罗嗦, 平庸之极, 无法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君不见, 当今的一些语文教师常年不动笔墨, 不成一文, 不把写作视为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君不见, 当今的一些语文教师多年奋战在高考的题海一线, 只读考题一书, 而将大量的文学、历史、美学等书籍置之门外。

于是, 我们不免问一句:语文老师, 你具备“听”、“说”、“读”、“写”能力了吗?

世人皆知,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素质,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知识。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素养, 包括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文化科学知识素养与语文专业能力素养三方面。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 语文专业知识素养与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不是最重要的素养, 语文专业能力素养才是最核心的素养, 才是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素养。

语文专业能力素养包括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以及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本文重点说说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 因为它们是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以及语文教学科研能力的基石。

语文能力中的‘听’, 即语文教师的“听”话能力, 即教师倾听学生的能力。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深刻地指出:“听”与“倾听”不同, 因为它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 “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技巧”。他认为, 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 更是一种美德;倾听还是教师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 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因此, 强调教师要有较强的倾听学生的能力, 就显得迫切需要。对此, 李维鼎老师提出“‘善听’比‘会说’更重要”的观点。李维鼎认为师生平等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主体间性’要求师生相互尊重, 互相学习, 共同发展, 这才是‘对话教学’的本义。”正常情况下, 师生都必须相互倾听。只有学会“倾听”学生, 教师的“说"才更有实效。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听”, 耐心地“听”。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听”的能力呢?首先, 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多鼓励学生说, 不怕学生说错;要用心听学生说, 要听明白学生所说的内容。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听明白学生“说”的语气、表情, 进而听明白学生说的动机;同时还要通过学生的“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对于写作教学来说, 语文教师不仅要能作精当的评 (我认为是“说”的一种形式) , 更要多倾听学生的写作兴趣, 理解学生是主动乐意地写还是被动应付地写;要听出学生的写作态度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还要耐心地倾听出学生是怎要了解学生写作时的情感, 还要倾听学生的写作个性等。也就是说, 教师的“听”, 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如深的过程。如此, 语文教师的“说”也许才更恰到好处, 才更富有成效。

语文能力中的“说”, 即语文教师的说话能力, 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师口头教学言语的倾吐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拟定教育谈话内容的时候, 你时刻也不能忘记, 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 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 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可见语文教师语言水平的优劣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 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出色的言语倾吐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是说话准确而明晰。准确是指要能恰如其分地将自己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明晰是指说话思路清晰, 通俗易懂, 做到语言不拗口、不生硬。这是从事语文教学的第一条件。如果说话含糊其辞, 东一榔头, 西一榔头, 学生就会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 更谈不上学习的开始。

第二是说话真诚而有激情。为人要真诚, 说话也要真诚。不论教师水平有多高, 必须真诚对待学生, 用坦诚、恳切的语言感染学生、感动学生, 才能让学生走进教学的境界。不但如此, 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是有激情的教师, 说话往往饱含浓烈的情感。比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晋祠》一文教学过程临结束之际, 饱含激情地说道:“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你无论走到哪儿, 都可以看到名胜, 都可以看到古迹。刚才你们讲到的故宫、颐和园、秀美的西子湖等, 讲到的遥远的西藏、新疆, 无不有我们祖先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哺育着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从祖国深厚的文化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今天, 我们同样要从中吸取精神养料, 不能愧对 (食指向上) ——— (师生同声) 我们的祖先。”

第三是要幽默而风趣。语文教师上课不能总是板着面孔上课, 满脸一本正经的样子。有时候, 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幽他一默, 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分析《过秦论》中秦与六国双方完全不同的实力与结果时, 有一位教师这样说道:“六国联军, 带着先进的武器装备, 气势汹汹, 直扑函谷大关, 大有不灭秦军誓不还的气魄。但这个集团军虽然兵强马壮, 可是不团结, 各自肚里打算盘。加上秦军操练有方, 指挥官又颇懂心理学, 两军交锋, 联军一触即溃, 纷纷缴枪投降。”试问以这样的教学语言进行语文教学, 又有多少学生会厌学呢?

第四是要严肃而深刻。提倡语文教师说话幽默而风趣, 但也不是说在面对任何学习内容、任何场合, 面对任何学生都应如此。比如在学习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时, 教师就不宜采用幽默、调侃的方式分析窦娥的悲剧命运;在学习《孔已己》时, 教师就不能用一种嘲笑的眼光来奚落孔已己。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地、严肃地分析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力求教学语言的严肃与深刻。

第五是优美而生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掌握大量的词汇, 善于运用这些词汇。要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句式要富于变化。贴切的比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恰当的设问与反问, 能造成悬念,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整齐的排比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必要的反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 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快慢、声调的抑扬顿挫等。

怎样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分析自己在“说”的方面的长处, 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制定自己的训练计划。要想自己在课堂上说话准确而明晰, 自己事先就要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一开始可以放慢语速、以后再加快语速, 让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使自己说话真诚而有激情、幽默而风趣, 教师内心要真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性格开朗, 尽量多方培养自己的兴趣。要使自己说话优美而生动、严肃而深刻, 就需要多多阅读, 多读文学作品, 多读哲人书籍等。

语文能力中的“读”, 即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与阅读能力 (包括阅读视野与阅读积累状况) 。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他 (她) 首先应当成为学生朗读的榜样, 能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 读出美感, 读出境界。他 (她) 应当通过朗读,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巨大魅力, 感受到朗读的快乐, 进而喜欢上朗读。他 (她) 即使没有朗读的优势, 也要经常进行朗读练习, 向一些如孙道临、焦晃等朗读名家学习, 相信经过努力, 自己朗读的水平会有提高。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无不告诉我们阅读何等重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没有大量的阅读, 语文教学恐怕大多显得肤浅、空洞、或低水平重复, 或乱弹一气。叶圣陶说:“唯有老师善于读书, 深有所得, 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 而自己少读书, 或者不读书, 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他应当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应当能熟练查阅各类常见语文工具书, 有做札记、写心得与制卡片等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当能够背诵古代诗词与散文中的名家名篇, 比如能背诵《诗经》中的名篇, 能背诵先秦散文名篇如《劝学》、《鱼我所欲也》等, 能背诵唐宋散文名篇如《师说》、《阿房宫赋》、《滕王阁序》等, 能背诵唐诗宋词名篇如《蜀道难》、《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他应当读懂、读通、《论语》、《孟子》、《庄子》等文化经典;他应当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

他应该阅读一些语言文学理论著作, 如《读美书简》、《歌德谈话录》、《语文常谈》 (吕淑湘) 等。他还需读当代文学作品, 如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等, 还需读李泽厚、费正清、冯友兰、汤因比等, 还需读其它科学与人文读物。可以说, 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在阅读与积累方面下大功夫, 才会具有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血脉与骨髓, 才会神清气爽地立于语文教坛。

语文能力中的“写”, 即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想起曾为中学教师的一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作家的朱自清, 想起曾为中学教师的一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夏丐尊, 想想现在的多年不曾动笔的语文教师, 我们汗颜甚至无地自容。试想一个对写作陌生、不知写作甘苦的教师怎能正确引导学生不怕写作、写出好文章?国外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 迄今为止的写作教学变革对学生的实际写作影响甚微。主要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 写不了像样的文章, 因此无法指导学生写出佳作。

提升技校教师文化素养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 专业素质提升 教师发展 实践与思考

“农村天地,大有作为。”这不仅指农村社会文明建设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说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进步的根本性力量,同样具有奋力作为、无限出彩的发展潜能和市场。农村广大教师的所系职责任重道远,肩负着“传承社会文明”“缔造核心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时代重责。俗话说:“打铁尚需自身硬。”要想负得起责任、勇挑起重担,对于农村广大教师必须在立足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加强发展,进一步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促进专业素养的可持续提升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

一、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简要解析

总体来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加速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客观地存在许多障碍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数量偏少且结构不均衡。就普遍现象来说,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相对紧张,即使人员总数达到了一定数量,然而专任教师却显得比较紧缺,尤其是优秀教师仍然处于大幅度缩水之中。如音体美、信息技术和英语等学科多是由非专业教师代兼任职。②学历偏低且缺乏后续性教育培训。由于复杂多元的综合因素,难以吸引一些优秀教师长期扎根农村留教,人员交流乏力,现有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后续性培训极其有限,且多是为了评聘职称而进行的虚拟化教育。③经费投入不足且工作热情不高。无论工作收入、福利待遇还是社会地位、经费投入,省域与市域相比、市域与县域相比、县域与乡镇相比,普遍存在漏斗型下降现象,最基层农村学校几乎成了“阳光难以普照的对象”。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有失公允,难以让农村教师心理平衡、安贫乐教、乐于奉献。这些都是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障碍性因素。

二、对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较长时期的逐步积淀过程,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更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内外策应、共同结合,才能取得共荣互促、事半功倍的综合效果。

1、努力增强农村教师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一是要通过社会形势、责任意识和师德师风建设等教育活动,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的典型引领辐射,让农村广大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工作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巨大影响,努力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二是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让农村广大教师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发展要求与热切期盼,教育他们以大局为重,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努力体现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价值。三是农村学校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学校,争当人民满意教师”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村广大教师,把自我提升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只有构建一种全面健康型的教师队伍体系,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有才“缺德”的教师,绝对不可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2、努力提升农村教师与时俱进的现代专业素养。现代社会强调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进步意识,作为“塑造灵魂、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更应首当其冲。从某种程度而言,农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大、更有意义,而自己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实力和专业素养。一是要通过书本、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等途径形式,引导并推动农村教师不断地自我教育、学习与提升。如通过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学习各类名师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经验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本着“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求真务实,坚持做到自觉接受辐射、向实践学习,从而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本着“均衡发展、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努力促进农村教师“扬长避短、再接再厉、至臻完善”,为他们提供业务学习培训和教研观摩等各类平台与机会,从而促使他们持续不断地增进交流和“强身健体”。三是要通过制度推进和激励机制,促使农村广大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自我实践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

3、努力推进农村教师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实践。客观地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动态、漫长的发展过程,除了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和积极引促。只有内外结合,才能真正赢得既快速又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要努力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用人机制,积极培植和挖掘先进典型,并不断放大辐射引领效应,大力营造创优争先的活动氛围,为农村广大教师开创一种良好向上的成长环境。二是切实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全面评价农村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成效和工作实绩,为职务晋升、阶段聘任、评选先进和奖励绩效等提供真实可感的客观依据。三是制定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竞聘机制。四是在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的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轮流教育方案,合理安排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轮训和后续教育,力促他们不断转换教育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符合现代中小学生的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新型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4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作者:郑荣加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期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的多元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但同时也传递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压力。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身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而在各类心理问题群体中,得到关注最多的应该是各类学生群体,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校学生作为学生团体的一部分,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促进他们的素质和谐发展,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产业工人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一、技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外显的行为来看,在各级各类技校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消极情绪情感;学习能力差,并由此引发厌学情绪和旷课违纪等问题;自制能力差,并由此引发打架等不良行为等。

研究者使用广州某高级技校“技校学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对1280名技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依心理问题发生频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学习动机不足54.05%,学习习惯不良50.72%,自卑45.71%,情绪不稳43.8%,自我中心40.86%,学习焦虑39.43%,学习能力低34.98%,多动注意障碍32.59%,社交退缩26.87%,自控困难24.88%。结论:在这10个心理问题中,学习方面的占5个,人格发展占4个,社会适应占一项。

而在随机对广州某高级技校的778名新生进行scl-90测试的结果中显示了这样的一组数据:scl-90所涵盖的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及精神障碍中,以因子分大于两分为参照标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有是强迫症状35人、其他27人和人际关系敏感2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50%、3.47%、3.21%。

两个调查都从不同的层面印证了前面所提到的关于各级各类的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说明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在一个不容乐观的水平,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使然

技校学生年龄段大多介于16岁到19岁,有着一般技校生的基本特点,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他们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即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技校学生本身有着或大或小区别于其他学生团体的一些特点。技校学生大多是普通

高中中考的落榜生或是高考落榜生,本身学业成绩不太理想,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赞许也比同龄人要少,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学习不良问题和自卑感很强的问题。

2.心理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快速的经济发展固然给技校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技校生的后期发展,但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显然被很多教育者或家长忽略了。在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作为一门学科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在这十几年间并没有真正得到教育界、家长跟学生自身的重视。经济的发展,对财富的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一些的负面经济行为,很容易对技校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3.“城市文化”的冲击

城市生活水平、生活条件、教育水平比较高,但城市社会环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家长往往注重给孩子提供高水平的生活条件,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条件,却忽视了技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技校学生最为熟悉,接触最密切的环境中,缺少心理沟通,缺少心理引导,很容易导致他们难以调节自己,自闭、思想波动大、孤僻、消极悲观情绪严重等,极大漠视了和家人的交流,把自己陷在一个自我的圈子里,思想、感情渐渐钝化,进而冷漠别人的感情和价值关怀,容易迷失自我,变得冷漠和自私,导致心理扭曲。

4.以技术、文化为主导的技校教育

虽然近几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推进,但是各个学校之间的较量还是以成绩的较量为主,这种竞争虽然对技校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助力,但单方面对成绩的追求,为提高技校学生的技术、文化水平,许多教育者和学生的交流普遍局限于学习生活,很少涉及他们的心理世界,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甚少,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技校学生内心许多想法无法通过老师得到引导,而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高压式的教育方法,很难让技校学生很快的接受,这也增加了技校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很容易形成压抑心理、嫉妒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引发忧郁、焦虑、悲观等消极心理,致使他们无法在在文化教育过程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三、解决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快心理教育的步伐

“科教兴国”、“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所追求的目标,教育与经济同时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要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只有教育问题跟上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国家目标。技工学校应就现在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有效方案,如对有关教育者定期进行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育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水平,改善学校心理教育服务效率较低,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

声望较低,专业从业人员缺乏的现状。笔者个人认为,必须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之与经济发展更加适用,以更好地解决技校生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帮助。

2.学习国外心理教育的先进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教师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2)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按照这三项要求从中小学教师中培养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这一培训模式非常值得我国技校教育借鉴。要努力解决技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缺乏,心理教育服务效率较低,专业从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努力解决在测量方面缺乏科学化量表以及测量工具和手段,缺乏心理咨询所必需的技术设备的问题,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流,难于获取国外学校心理教育的最新信息,直接影响了心理教育的研究和经验交流。

3.建立校园倾听热线和网站

法国专家在请教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有效良方时,协会心理学专家玛丽-若泽·巴罗女土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倾听!”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尽情倾诉,然后再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开通“倾听热线”,让青少年讲出他们的痛苦,这是法国弗朗什孔泰地区青少年健康行动网协会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采取的一个良好办法。通过这个方式,赢得青少年的信任,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倾诉,能够听到专家的建议或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技校应该建立联合的心理咨询网站和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专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之,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广大教育者、家长及社会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核心素养之我见 篇5

郑州市第一二五中学

王建炉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过:“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以往的教育,人们只关注课程本身以及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教学之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意识,这些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立体的“人”。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为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语文老师 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老师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提升地方党报新闻编辑素养之我见 篇6

早在零八年, 当时的国家总书记胡锦涛就在视察人民日报社工作中提到了“五个必须”的实际要求, 包括“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对于地方党报而言, 担负着政府喉舌的社会角色, 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 其新闻报道的制作的至关重要的, 对于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所以说, 地方党报新闻编辑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十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确保自身政治观点立场和各级政府相一致, 并注重将政治引导工作置于首位, 更加精确的掌握时代发展的命脉, 坚持贯彻党和政府的工作安排路线, 始终将工作开展建立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避免在政治原则性上发生引导错误。

对于新闻编辑而言, 其所具备政治素养的增强是一个系统化且长期化的过程,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完成的。所以, 作为地方党报新闻编辑工作者一定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的学习过程中,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思想贯穿于其中, 尽可能的增强自身的政治洞察力水平。另外还应该及时充分的把握当前的政治发展实事要点, 了解随时会变化的社会形势, 增强自身的政策把握水准。将党的路线和当地政府相融合与贯彻, 以实现对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前提, 做好新闻编辑与报道工作, 并保证新闻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相一致。

2 组织建设博专相结合的知识框架体系

地方党报新闻编辑必须要在面对一些重要题材时能够有较高的洞察能力, 能够完成对题材的挖掘, 中心思想的提炼以及对新闻内容的标记策划。版面编整等工作, 同时还要在第一时间了解重大新闻的发展变化情况,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升与完善自身, 使自己的专业素养累积更加扎实。并且, 随着网络的普及, 及信息技术在新闻制作领域的广泛应用, 作为新时期的新闻编辑, 必须要帮我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可以熟练的掌握电脑编辑工作, 从而满足当前社会所提出的具体需求。

对于新闻工作而言, 其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 这一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较为广泛。尤其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类信息彼此融合与交叉,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科的彼此融合。所以说, 地方党报新闻编辑, 不能将自身的知识范围局限于自身专业, 而是应该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 对于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要求也应该熟知与理解。从而, 确保自身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新闻发展要求。

3 注重新闻标题制作中情感与幽默的融合

这里所提到的情感, 其实说的就是结合新闻实际类别, 融入相应的情感元素, 比如说新闻内容是喜的, 那么新闻标题中就应该充分体现出喜。总的来说, 在新闻标题制作过程中情感元素的融入, 是将作者的心理有效的结合到新闻报道中,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感同身受, 并对新闻内容的读取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 并最终实现提升新闻报道效果的目的。对于新闻报道的采编与之多, 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对人与事的描述。一个新闻的标题是不是能够吸引读者, 当然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事件的本身,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内容描述语言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假如说, 在新闻内容的描述上只是单纯的运用形容词去生硬的堆积, 那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 就会是一篇缺乏生动性的文章而言。而如果在整个过程中, 注重动词的运用平率, 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内容的生动性, 从而更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可以说富有生动性与幽默感的新闻标题, 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而言, 报纸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面包, 试想下, 在经过一整天的忙碌之后, 假如能够独到一篇生动活泼的新闻, 将会很大程度上舒缓紧张的情绪, 为他们带来切实的精神享受, 这样一来新闻也获取了更加显著的报道效果。

4 提炼自身“画龙点睛”的功力

对于新闻而言, 其实群众观看、了解社会的门窗, 是群众对现实社会的有力监督途径。作为地方党报的新闻编辑必须要了解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职责, 努力的做好社会时间传递与舆论的指导工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闻行业对于编辑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新闻编辑者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观察力, 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社会政治的走向与变动, 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具有现实价值的新闻。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而言, 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快速精确的抓捕到新闻素材, 是长期的工作经验所累积形成的一项技能。因此, 作为地方党报新闻编辑工作者, 必须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 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演练, 吸取累积更多的经验, 从而确保自身对新闻素材的抓捕能力。

地方党报新闻编辑除了懂得报道什么、如何策划如何报道之外, 还要不断培养和提升新闻处理和加工新闻的能力, 不断锤炼“画龙点睛”的功力。面对众多的新闻稿件, 要分清先后缓急, 要善于归纳整理、去粗存精, 在尊重原文、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加工。针对那些主体过于模糊的新闻稿件, 加以进一步的加工与提炼, 使其主体得以明朗化, 针对那些内容不充实的新闻稿件, 要加以适当的填补, 确保稿件的充实与丰满。

5 结论

总而言之, 作为新时期的新闻编辑, 必须要正视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职责,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升与完善自己, 确保业务素养水平的有效增强, 从而给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志勇.解析党报编辑工作的五大矛盾[J].军事记者, 2006, 1:42-43.

[2]李继宏.浅谈党报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7:9.

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培养之我见 篇7

一、情感素养

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好坏也关系到数学物理等其他科目的学习,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责任重大。有责任就要负起责任。而要担负起责任,少不了自身乐趣的培养,如果你对从事的工作有了乐趣,你还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吗?兴趣可以是一阵子,而有了乐趣就会持续一辈子!乐趣是语文老师素养积淀的情感之源。有了乐趣,你就会在学生的作文里发现学生们在向你敞开心扉,在向你展露他的才华,在向你有所求助等等……;乐趣是语文教师素养积淀的知识之源。有了乐趣,自身知识的积累就有了不竭动力,你就会主动博览群书,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充实自己。有了知识的积累,你就可以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的疑难困惑,你就可以自如地把学生从平面的字里行间带进作者的三维内心世界……;乐趣是语文老师进取的支点。我刚入职时,有一位年长的语文老师,不但每个早读不放过,就连晚自习他也要争取一点时间。时间久了我发现他并没有得到什么,因为当时各地都没有发放早读和晚自习津贴之说,连同班任课的其他学科教师都说他“愚”,等到这届学生毕业时,我们才在地州的学科排名里看到了他雄居榜首。所以,有了情感素养,才能在重任面前不觉疲乏,担负起责任。

二、知识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其实就是现在被广为谈及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语文课程建设。新课改中,授课方式和评价机制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要成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践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参是可以用一点的,但那只是教学参考书了,绝不可把它当成自己教学的教案,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堂实录,也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班。我经常要求青年教师要丢掉教参自己备课,与我指导的青年教师一起议课、备课,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主张由教师自己先对照课本画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从中体会贾府的不凡气势,这样你才能心里有底气给学生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了。要学生会的教师要先会,要教给学生的,教师必定要先学、先体会、先领悟。语文教师只有在“德、才、学、识”上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造就学生,别无他法。因此,我以为,知识素养在于自身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就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学生解释种种社会弊端。我给学生谈社会问题时就告诉孩子们,你们眼里的大小贪官哪个不认得“贪”字?汉字里的“贪”字,在书写上就明白告诉了人们“贪”得的只能是今天的宝贝,可还是有许多相当级别的官员执迷不悟啊!而且,知识素养在于对各种知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有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可能让你在教学实践中如鱼得水。俗话说,艺不压身,生活处处皆语文,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专业知识素养就有了根。

三、能力素养

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学科,它更具有陶冶人们性灵,正确指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发展和传承离不开语文教学的世代沿袭,而世代沿袭的民族精神又要借助民族文化来传承,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学习、涉猎各种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比较多的“杂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让自己成为时代的一份子,学习与语文科目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给自己的理念创新、教法创新、教学环节创新提供条件和支持。我听了一节生物课,课题是遗传变异。当我给学生讲《药》时,我的思维图也如变异现象一支支一脉脉伸展开来。谁都能理解华老栓为救自己的儿子华小栓去买人血馒头这种亲情,但作品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点上,主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也应创新性地引导启发学生知晓,我的教学为学生涉猎其他文章提供了思路上的参考。许多年后学生聚会,还有不少学生忆起当年我这节课的精彩片段。平时,我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积累本,看到好的词语、语句、段落摘抄下来,想到精妙的语言或文章构思记录下来,俗话说,勤笔头,胜过懒脑袋,天长日久,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中肯定受益!创新能力是语文能力素养提升的标志啊。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提升之我见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师 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52-02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任课教师提升素质。

一、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指导思想

(一)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致,高等教育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确立“体育课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学生具备优良的体质,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同仁提出体育课应“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即“体育课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采用适宜的评价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和价值,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坚持“全面”,就是指教学应促进学生成才与成人,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来源地之一的上海体育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倡导“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而武汉体育学院的办学理念是“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坚持“协调”就是教学中应促进学生不仅在体魄上成为胜任工作的职业人,而且在心理上成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坚持“可持续”就是指教学中应促进学生体质良性发展,今后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职业、能幸福地享受美好的生活。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践行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必须结合课程充分体会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认真思索如何以发展的眼光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入到课程教改中,使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达到高质量的践行水平,从而更优质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坚持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当成客户,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愿望,通过优质就业,实现家长的教育投资回报”。正是凭着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对家长付出的体恤,该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硬,成为跻身国家示范高职行列的第一所非公办股份制学校。

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也必须在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高职发展趋势下有所为,即有的放矢提升自身素质,顺应改革的要求,使体育课教学突出高职院校特色,更有效地为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二、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政治素质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些高职院校存在重视培养技能、轻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普遍受到学生欢迎的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从而造就政治上过关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树立高尚的道德观,提升道德素质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和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应认真践行季羡林上述所说的。践行“为他人着想”也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着想”。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师应做到:虽然不用带教案但却认真备课,虽然没有领导检查却按时上课,虽然让学生自由随处练习却严格考勤,虽然教学生体育技能却更关注做人能力的培养……高职生虽然普遍不是学习的能手,但他们却能读懂这样的教师是有德之师,这种影响力对学生学习乃至今后就业无疑是相当积极的。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业务素质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在高职院校,专业课以就业为导向备受重视,计算机和英语有考证要求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国家高度重视,因而对于体育课这样一门地位重要却被边缘化的课程而言,教学质量的要求不高,由于缺少检测的硬指标,没有严格的督查,不与学生就业挂钩,出现了课程设置陈旧单一、理论教学相对滞后、教学评价存在缺陷等问题,导致体育课不能满足高职学生职业要求。

目前,从数量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充裕,师生比例趋于合理,但从学历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只占11%左右,远低于全国高校其他学科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更低于教育发达国家的比例(例如美国大学中的体育教师95%以上具有硕士学位)。从职称结构看,具有正、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占30%左右(正教授只有4%左右),比例明显偏低(例如日本全国高校体育课教师有高级职称的占56.3%)”。这一形势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自主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心研究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体能的需要,大胆地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在职攻读学历、学位等进修方式掌握新的知识,通过阅读体育教育、职业教育期刊报纸深化更新观念,通过主持、参与课题研究同时撰写论文扩大知识面。“科研是高校实力的标杆”,这些“任务”也是教师自身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要求,如果体育教师能把这些“任务”当做自己的内在需求去完成,不仅自身受益、学校受益,而且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更受益。因为在高职院校,一年级的体育普修课是按行政班授课的(二年级按学生专选分班),“在大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生物链中,大一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一阶段所必须形成的科学的、健全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如果大一新生能在一位业务素质高的体育教师的引导下,从体育的角度了解科学的养身观念,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体育活动成为一种稳定的、不间断的自觉行为,并在未来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培养新的爱好,掌握新的技能,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化的体育观念和高层次的体育意识”,这将对于自己的一生的体育活动是有益的。

(四)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提高身体素质

不少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扩招的热潮中承担了更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日趋激烈的职称评定中担负着更艰巨的科研任务,许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体育课教师,更应率先垂范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并成为终身锻炼的践行者。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外因主要是遗传15%、社会条件造成的影响10%、环境7%、医疗条件8%,内因主要是自我保健占60%。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自我保健”这一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发挥到极致。更重要的是,这种发挥还能够通过自己的课程教学传播给学生。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符合职业体能高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很难想象,学生没有体育教师的引导而自发地或者在其他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具备职业体能需要的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三种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将锻炼融入生命中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才能保证有最好的体质和精神状态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服务于高职教育。

(五)塑造良好个性,提升心理素质

体育课是一个特殊的课堂,假如教师没有良好的个性,无法忍受学生的不足,很容易就对学生放任自流。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院校,体育课毕竟是较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如果教师能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联系授课班级学生实际,对学生和蔼可亲、对授课精神饱满、对文体爱好广泛、对他人与人为善,这样良好个性的教师是很容易得到学生认可甚至欢迎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提升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个性,使学生在体育课中逐步领会到:体育不仅能塑造健康体格,还能完善人格,更能塑造高尚品质。

提升技校教师文化素养之我见 篇9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 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在教学工作中, 一方面, 应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 也要积极涉猎相关行业、企业, 积累从业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高职教学。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迅速提升,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好理论基础———明确高职教学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外, 还具有其他教育不具备的独特的特征。从培养目标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以从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为“以能力为中心”, 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从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依据主要是按照市场所需要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针对性比较强, 针对岗位或职业而设定的。从师资队伍要求来看, 高职教育要求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即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普通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 又应当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从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来看, 在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重视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高职院校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点, 重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来看, 用人部门与学校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社会发展、企业需要而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之一。

高职教育有着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 只有在明确了高职教育特点的前提下, 青年教师才能明确教学方向及要求, 不断完善自我, 满足高职教学需求, 提升执教能力。

二、亲身实践, 加强“执行力”———明确好课的标准、掌握授课基本功

高职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 一定要明确好课的基本条件、掌握授课的基本功, 这样才能完成教师的神圣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检验课堂效率, 最好的体现就是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课堂中所涉猎的内容, 并能够将其付诸于实践。所以, 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达成状态也就成为了好课与否的评判标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 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 学生没有参与, 或参与的不够, 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 既要看参与的广度, 又要看参与的深度。课堂上, 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 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学生的参与度、交流度、达成度和谐统一, 达到最高点, 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在授课过程中, 真正实现上好一堂课, 还要有授课的基本功作为保障。青年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授课的基本功, 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不断融会贯通书本上学到的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并结合教学实践, 积累教学经验。

三、知行统一———深入行业、企业, 弥补自身不足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职教育本身更贴近行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之一。这些特点就要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要不断参与企业经营实践, 第一时间, 掌握第一手材料, 调整教学方向, 指导教学实践。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最佳途径就是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通过资格证书的考取, 即加深了对行业的了解, 同时又用于了敲开企业用工之门的金钥匙。资格证书, 将教师与用工企业仅仅的联系在一起。企业是以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为自身运作的目标, 而拥有从业资格证的教师即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有了从业的相关证明, 这样就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加入其生产运营之中。而教师也在不断的实践中, 获得相关从业知识。只有在企业中不断的磨练, 调整适应, 才能源源不断的了解行业需求, 为高职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撑。

高职教育本身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参照行业标准, 吸纳行业专业人士意见, 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所以, 教师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 也是自身执教能力提升的良机。青年教师应把握机遇, 弥补自身不足, 不断完善自我。

四、“雁领式”———以模范为榜样, 不断提升

青年教师在完善自身的同时, 应努力向身边的模范教师学习。在高职院校中, 通过教学活动评比、青年骨干教师评比, 树立典型, 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典范, 设立努力目标。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领头雁飞得高、方向对, 其余的才会飞的更远。在各项活动中, 不断有先进典型涌现, 而青年教师要做的就是比照先进, 寻找差距, 填补空白。模范, 来源于身边的平凡的同志, 但正是因为其身上有不同于凡人的闪光点, 才被树立为典型。青年教师正是在不断的模仿、改进中提升自我。

以优秀的青年教师为榜样的同时, 也应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各位师傅、前辈对于虚心学习的青年教师绝对不会保留。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宝贵的资源, 提升执教能力。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担负的使命, 任重道远。所以, 现在有必要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不断对于其执教中的存在问题加以改善, 提高其执教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 决定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及其成败。针对青年教师执教能力不足的现状, 提出改进的意见及建议, 旨在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 提升教学效率, 从而推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燕, 沙润.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学研究, 2007, (3) :132-135+164.

[2]史益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 2010, (2) :57-61.

[3]一堂好课的标准.

上一篇:工程质量保障承诺书下一篇:鲜艳的五星红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