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教案设计背景 《暖流》这篇课文讲的是江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关怀。怎样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是本课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3、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重点
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中 :
1、组织学生抓关键词“满面春风,和蔼,拍着,兴致勃勃,抑扬顿挫,高兴,满意”等词语,朗读体会江主席的平易近人又沉稳持重的领导风范。
2、江主席与同学们的亲切对话部分,则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的内容,同时看图想象对话时的人物神态动作,从而真切地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以及从背诵古诗文,学生可以了解江主席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结合两部分的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再一次深入体会:此时此刻,南开大学的 师生们心中的感受———激动,兴奋,喜悦,佩服……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就象一股暖流,温暖了大家的心!这里需要老师做轻微点拨,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就给予课题“暖流”更深层的理解。
我想:《暖流》这篇课文,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江主席平易近人,关怀青年,以及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从而也能够充分体会课题“暖流”的特殊含义,这样,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朗读,理解的基础上,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地得以突破。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否精当,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课前钻研教材,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精心设计环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八个生字,现在我们来默写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
宫阙
苏轼
和蔼
婵娟
滕王阁序
抑扬顿挫
琼楼玉宇
(请两名学生默在小黑板上)
2、默好后同座修改,把错误的订正三遍并给同座检查。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品位,感悟人物形象。
1、江主席来了,“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与大家亲切交谈”这件事与课题“暖流”有什么联系?
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从何而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到七自然段,划出你能感受到“暖流”的词句。
从这些划出的句子中,你觉得江主席具有怎样的领袖风采,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
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到七自然段,重点关注划出的句子,边读边思考:江主席是一位怎样的领袖?
2、读完后,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怎样的领袖风采?(平易近人)
(1)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江主席的平易近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3)你抓住这句中的哪些词来领悟的?
(4)重点指导朗读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温和、亲切)
A你是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句话的?
B还包含着什么语气?
C怎样读出温和亲切的语气,谁再来试一试?
D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3、你还觉得来江主席是一位怎样的领袖?(知识丰富)
(1)描写江主席知识丰富的成语还有哪些?
(2)江主席的知识丰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悟出来的?
(3)其他同学知道他是抓住这句中的哪些词来领悟的?
(4)重点指导朗读:
江主席强调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还应该背下来。”说着,便兴致勃勃地背起了王勃的《藤王阁序》。他背得抑扬顿挫,A这句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B谁来帮帮他?
C你理解了“强调、兴致勃勃、抑扬顿挫”的意思,就请你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读一读这句话?
D他读得怎样?你试试。
E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6)江主席的知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体现在哪个方面的知识上?(古典文学 2
上)
(7)只有对古典文学的怎样,才能如此熟悉呢?(热爱)
(8)那江主席还是一位什么样的领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4、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主要与王辉等同学亲切交谈,并和他们一起背诵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其实是对大学生,对青年人的一种
(关怀、关心、鼓励、称赞)
(4)重点指导朗读: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高兴、称赞)
A你觉得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好这句话的?
B还包含着什么语气?
C配上称赞的动作,谁再来试一试?
D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也配上称赞的动作。
5、课文写了江主席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关怀,但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6、这种从正面入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同学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板书:正面 第二部分
1、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江主席的语句,从正面感悟了江主席的领袖风采。课文中还有不少语句是描写王辉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浏览课文第二到七自然段,想想,王辉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
2、先有些紧张、害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获取了这些信息?
3、到后来就放松了、自信了,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4、到最后就佩服了,哪一句中话告诉我们的?
王辉激动地说:“江主席是学工程的,没想到他对古典文学如此熟悉,我真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A这句话中的提示语是什么?
B你对提示语的理解是什么?
C他的理解完整吗?你认为还要读出什么语气,你来试一试?
D让我们一起带着激动、佩服的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5、从这些心理变化中,王辉对江主席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江主席由敬畏变成了敬佩)
6、从敬畏到敬佩只是一字之差的心理变化,对刻画江主席的领袖风采起了什么作用?
7、回答得不错。王辉的心理变化确实从侧面表现了江主席的领袖风采,这种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板书:侧面 第三部分
1、那些语句是描写同学们的?请同学们再次浏览第二到七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
2、你有什么收获?
3、这时,同学们会有哪些言谈举止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展开联想,四人小组内说一说,注意运用恰当的提示语,说好人物的对话。(推荐代表发言)
4、这些言谈举止表现了师生对江主席的什么样的感情?敬佩
5、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想一想课文中的语句和我们想象的语句对刻画江主席的领袖风采起了什么作用?(侧面一词中加上红色圆圈)四总结全文,领悟课题含义
1、课文学到这儿,江主席的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关怀,已跃然纸上,王辉等师生流露的情感也一目了然,我们能把这样的体感悟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分角色朗读全文,哪些人愿意读江主席的语句的,哪些人愿意读王辉的语句的,哪些人愿意读同学的语句的,其余的方老师来读。
2、读得还可以,课后还要练一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
3交流。
4教师总结。(江主席的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关怀,使师生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兴奋、喜悦与佩服,这种情感如一股暖流温暖了大家的心。)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背一背《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3、(课文中有一些内容不是课文重点,但我觉得这些问题有必要在课后解决,以扩大你们的知识面。)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做好记录:
(1)《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的资料
(2)王勃的生平与初唐四杰
附板书:
平易近人
江主席
知识丰富
暖流
热爱文学
一直以来, 新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是大家研究的重点, 甚至复习课的研究也很多,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研究要少很多, 我想, 知识点的掌握绝不是良好的开端和总结就能解决的, 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
1. 引入
师:昨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 很好玩, 还想做吗?我们来玩一个记忆小游戏:一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两行数字, 男生记上面一行, 女生记下面一行, 数字显示的时间只有5秒钟, 看谁记得最准确。开始!
课件显示:男生138946572146
女生110110110110
师:谁记住了?说说看。
女生反应活跃, 纷纷举手, 报出数字;男生议论纷纷。
师:我发现, 我们班的女生很了不起, 举手的特别多, 而且记得很准确。好像有些男生有点意见, 有什么意见不妨说出来。
生:不公平, 我们男生的数字很乱, 不容易记, 而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看一眼就知道了。
师:我们重新来看看。 (课件显示)
师:确实是这样, 下面一行数字排列得有规律, 所以女生很容易记住。如果我们发现了事物中的规律, 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 我们继续通过找规律, 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
(制造冲突, 用知识解决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例2
动物学校, 猴子老师正在给兔子班上跳高课, 一共有18只兔子参加, 仔细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组3只兔子, 1只灰兔子, 2只白兔子。 (显示)
师:非常好, 如果18只兔子都按这样的规律排列,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第18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白兔子。
师:你怎么知道?
生:18除以3商是6, 没有余数, 那么第18只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所以是白兔子。
师:非常好。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几只灰兔子?有几只白兔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显示)
师:要想知道有多少只灰兔, 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多少组。
师:怎么解决?
生:18÷3=6 (组) 。
师: (板书) 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一共有18只兔子, 每组有3只, 有6组。
师:求出6组, 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知道灰兔子有多少只。
师:怎么求?
生:6×1=6 (只) 。
师:前面的6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后面的6表示什么?
生:前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组, 1表示每组中有1只灰兔子, 后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只。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是怎么样求出灰兔子的只数的?
生:……
师:白兔子的只数怎么求呢?
生:6×2=12 (只) 。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有6组, 每组有2只白兔子, 所以6×2=12 (只) 。
师:非常好。
(这部分教学承上启下, 前一问题是上节课的内容, 后面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3. 试一试
师:如果把18改成20, 有20只兔子。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生:能。
师:独立完成, 做在作业本上。
巡视。
师:大家都完成了, 怎么做的?
生:汇报:20÷3=6 (组) ……2 (只)
师:这两个算式不太一样嘛,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有余数2。
师:余下的两只兔子在第几组?
生:第7组。
师:这两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一灰一白。
师:你怎么知道?
生:每组中第一只灰兔, 第二只白兔。
师:非常好。6×1求的是什么?1指的是什么?
师:白兔子的只数呢?
师:我们在求灰兔子和白兔子的只数时, 出现了余数, 这个时候, 就需要我们睁大眼睛, 搞清楚余下来的是什么兔子。
师:如果有100只兔子, 大家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比100只更多呢?
三、案例评析
“凤头, 豹尾, 猪肚子”是对好文章的形容, 这句话对教学同样适用, 虽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但只有良好的开端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连续的, 从认知到深化, 再到升华。数学教学的第一课时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 甚至复习课的教学也一度是研究的热门, 而“猪肚子”的研究却很少, 第二课时的教学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一节课是一个尝试。
本案例是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主要是“例2”和“试一试”。
课后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有值得庆幸的地方, 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教学, 学生已经对排列中的规律有了逐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提供的总数, 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 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 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力促知识的深化。
1. 关注新旧知识联系, 感受数学价值
在引入环节, 通过一个记忆小游戏, 提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 生活的数学是值得研究和发现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 还是练习设计, 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 如“兔子跳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 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 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 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围绕一个例题展开分层次的研究, 由18只兔子延伸到20只兔子, 从没有余数到产生余数, 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从认知到深化, 在大脑中放大并逐渐清晰, 从20只到更多,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有限”到“无限”, 让学生轻松地体会“无限”的数学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挂图。
2.北京美景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看雪,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学习方法:
一、先读一读课文,看这几段各有几句话。
二、想一想每段话都讲了些什么?
三、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课文。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a让学生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什么地方应当重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b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c教师适当范读。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语气。体现出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中,老师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他们渴望见到的雪景,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小组内谈一谈。
3)参加班级展示
4)教师指导朗读:
a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b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日和台湾小朋友团聚,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六、布置作业:
1.与同学交流台湾的有关资料。
实验中学贾恩娣(市骨干教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三、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个小木片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水的烧杯、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药匙、温度计、玻璃棒。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设计
1、演示趣味实验引入:向烧杯(底部粘有一个小木片)中注入半杯水,加入较多NaOH固体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片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片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相互交流。
学生: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的,反之是吸热。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课本30页)然后相互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设计意图: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而通过比较,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老师相信未来的科学家会诞生在你们中间。(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归纳整理知识点: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意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3、设计再探究
实验设计: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实验简图表示)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NaCl、NaOH、NH4NO3、浓H2SO4……试管、烧杯、玻璃棒、U型管。广口瓶,双孔橡皮塞……(你还可选用其他一些仪器和药品。)交流展示:同学讨论交流再探究方案
典型设计图:NaOH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装置(也适用于NH4NO3、浓H2SO4溶于水时温度变化探究)
4、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收获。
5、作业布置:阅读资料(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教后反思]
2、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绘声绘色地朗读,并在朗读中培养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对勤劳人们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乐于歌颂美和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
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品味秋天美,赞颂秋天美。
三、教学难点。
读中领悟“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的意思,由衷赞美勤劳的劳动人们。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果实、粮食的绕口令或儿歌。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正确,读流利。
1、出示插图,读课题??秋天的图画。
2、复习生字词“灯笼”、“波浪”“高粱”“燃烧”。
3、读句子,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感情朗读,品味秋天美。
1、巧点妙导,品读第一句。
(1)出示第一句,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秋姑娘带来什么好消息?
(2)学生汇报,并指导朗读。
(3)引导评价朗读效果。
(4)师生共读。
2、融情寓景,精读第二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植物把山野打扮得这么美丽?
(2)学生汇报。
(3)出示第二句,质疑:梨树、苹果、稻海、高粱给山野涂上什么颜色了?
①出示课文插图,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②指导朗读第二句。
(4)创设情境,表演读。
①变植物,感受秋天的山野之美。
②参加丰收大会,领悟秋天的丰收之喜。
3、引思悟情,研读第三、四句。
(1)谁使秋天这么美丽?你想问问秋姑娘吗?
(2)引导讨论:究竟谁使秋天的山野变得这么美丽?
① 学生汇报,读第四句。
② 质疑:人们为什么能画出这么美丽的图画?他们做了哪些事情呢?你觉得他们都是怎样的人们呢?
③营造情境,指导朗读。
(三)熟读成诵,赞美秋天美。
1、出示小诗,创作诵读。
2、练习背诵。
(四)总结全文,升华人文之美。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品尝学习成果。
2、制作一份秋天的礼物,表心意。
六、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一)请大家欣赏天鹅图片。
(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天鹅有着美丽的外形,是纯洁高雅的象征。)
(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地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开启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一)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让生读)
师: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寻找原因,在课文中做些批注。
(二)读中体味,品词析句。
1. 找到写“天鹅的故事”部分,朗读并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试着描述自己在朗读时所表达的情绪。(2)比较其他同学的朗读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2. 你认为这个故事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呢?(用“读———说”的形式交流。)
3. 品析中指导: (1)加提示语朗读,演示出天鹅的“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表现出力度。(2)同学们都已经看清楚了老天鹅的举动,那么,你们明白老天鹅这一系列行动的意思吗?(3)推敲两个比喻:———为什么说老天鹅“像石头似的……”?天鹅那般美丽漂亮,这种比喻恰当吗?———镜子般的冰面说明什么?(4)体验:请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象征那只老天鹅,随着课文的内容,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痛)再来一次,(更痛)———体验老天鹅第二次、第三次……撞击冰面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5)想一想,假如你是其他的天鹅,当你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是怎么想的?当他们第二次看到老天鹅撞击冰面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当他们看到老天鹅第三次撞击冰面,冰面上出现了裂痕,还有满冰面的羽毛和鲜红的鲜血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他们被感动了———他们也加入了撞击冰面的行列,而且鼓舞着,叫喊着。(6)高高飞起,又重重落下的老天鹅,犹如一块石头,你觉得老天鹅和石头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重———石头重。它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和石头一样重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重重地扑打,力量是巨大的)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天鹅,无畏的天鹅。硬———石头硬,天鹅也硬。孩子们,身体硬,但毕竟老天鹅是血肉之躯呀,到底是什么比身体更硬呀?(精神意志硬)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意志?(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坚决破冰的意志)无情———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冰冷的、无情的,那老天鹅呢,难道也是无情的?(对冰面无情,对无情的命运无情,对自己无情)但对谁却有着火一般的情?(对同伴,为了天鹅群的生存,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4. 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顽强、意志坚强、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希望……(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3)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4)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三、回读结尾,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1.整整30年过去了,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从“鹅”字的演变,感悟文本主题:以前这个字是这样写的,“我”字在上,“鸟”字在下,好像人骑在鸟的身上,对鸟很不尊重。其实人和鸟是平等的,现在这样的写法已经废除了,是这样写的,“我”字在左,“鸟”字在右,这就是现在的“鹅”字写法。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由“鹅”字的古今演变,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使学生印象深刻,使教学简洁有效。)
【《暖流》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以暖流为题的作文05-30
夜里的暖流五年级作文07-08
寒冬里的暖流作文09-22
暖流作文介绍11-12
《曼谷的小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3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18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2
《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谈09-29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07-12
1.整式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