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精选12篇)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1

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入到第三个释疑解难环节,则突破重难点,包括示范朗读、关键问题讲解及学习方法介绍、组织相关活动促进理解课文等。紧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扩展阅读,并最终学用结合,以打写或手写表达结束。

前三个教学环节以发挥主导作用为主,占20分钟。后两个环节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各占10分钟时间,即“2-1-1”模式。

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伴随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借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联合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机构举办“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聚集教育一线的课改精英和海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交流课改经验,以期以民间视角探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论坛已经圆满结束,以下为论坛实录。

何克抗: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要讲五个方面,但是前边资料都有介绍,我只是简单说一说。

为什么我们做跨越式?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制高点。大投入有没有大产出,实际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做实验目的,从2000年开始希望给出明确回答,对学校来说,教育信息化应该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都有显著作用。

一、跨越式试验目标。

语文小学开始做,通过两年学习,识字达到2500字以上,能写简单的文章,英语要词汇量、口语、听说能力达到初中以上水平。其他学科我们也有具体的跨越式目标,这样高的目的有没有可能实现。

二、模式方法。

关键有创新理论,有了创新理论才有模式和方法,这套创新理论涉及五个方面,信息化最核心怎么跟课程整合,还有怎么让老师有操作性,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多年来在语文论有显著成效。

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关注两个方面,传统教学只关注老师发展,西方教育强调学生为中心,我们实际能够实现跨越式的目标,同时关注两个方面,用创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去对老师进行系统的四个层面的培训,另外怎么把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信息技术环境、信息化资源不仅成为老师教的工具,更重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我们关注目标教与学,而且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里边去,才取得这个效果。

三、实施效果。

是否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有多种测试,比较典型的测试,比如第一个农村实验区,从04年开始做,曾经对语文、英语农村学校都做过全面的测试,确实能达到我们目标。07年的时候还做过从来没有人敢做的对比测验,6月份对北京远郊十几所农村学校,由东城、西城老师出题,同一个时间语文、英语测试,刚做完一年试验,在农村只上一年幼儿园师资生源很大差别情况下,一年能够让农村学校水平赶上城市水平。

二年级9月份拿广州远郊七八所学校,跟越秀名校比较,远郊学校总分高出10—12分左右。我们有一套自己全国新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且我们这样跨越不光学生知识技能高速发展,我们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我们实验班学生思想品德、人际关系、合作这方面总体比非实验班好的多。

这里有很多具体材料,上海电视台、湖南电视台都采访过我,我说不要光听我说,多年来强调减负,越减学生负担越重。传统理论方法解决不了教育问题,我们之所以做到,有一套全新理论指导下教学模式方法,语文我们有主体主导结合的211模式,英语强调交际111模式。

所有不增加学生负担,小学到四年级基本不布置课外作业,课外活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我们全部知识技能大幅度提升全部在课堂上40分钟提高效率完成,绝对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具体测试材料都有我就不详细说了。

我希望更多代表能到我们现场去,包括湖南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采访我的时候,我都让他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老师们、听听老师们反映,看看学生能力是不是达到我们要求。还有今年10月份宁夏农村县区搞比较规模大省级现场会,欢迎更多代表到现场看。

四、试验过程。03、04年这套模式比较成熟以后,开始向农村拓展,03年底建立第一个农民子弟学校,06、08年已经在中西部地区,包括宁夏、甘肃、新疆、安徽、云南十个农村县区超过100多所县区学校,从06年特别语文教育部分扩展香港、新加坡。

五、反思和建议

最后我想谈谈十年的探索,我的一些反思、感受和对基础教育的建议。反思两个方面,中国基础教育确实取得很大成绩,有些成绩有很大创新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有的缺陷相当严重。取得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普九达标、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等。我觉得比较有创新我们既要看到别人长处,也要保持传统优势,比如教育领域三个方面是自主创新,第一个创新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教育思想怎么实施教育根本思想,如果教育思想观念不明确、不改变就埋头进行教育方式方法改变,那只是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可能走到斜路去。随着多媒体网络普及倡导学生为中心观念,这个对我们国内有很大影响,以学生为中心有很好的一面,但是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缺点只关注学,而忽视老师的教,把老师教都看成负面,我是不赞成。我们传统讲的全是教,他的弊病只讲教不是学,但是他的好处有利于教师主导功能发挥、有利于老师监控整个教育进程、有利于因材施教,这些方面也是好的不能抛弃的东西。

所以9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口号喊的非常响亮,几乎成为最先进、最时髦的时候,我们国家有些学校并没有盲目跟风,而且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借鉴西方以学生为中心好的方面,吸纳我们传统以教为主,重教这个优势,但是也看到我们自身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不足,在这个方面从90年代形成主导主体相结合全新的教育思想。经过十多年证明,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认知过程主体地位,两方面结合起来,哪方面缺乏都是有缺陷的,而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思想,我认为是中国教育界的创新。

这应该是中国教育界应该坚持,不能盲目跟西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观念也是,主导主体结合他的教学观念我们就是强调有意义传递不是机械灌输和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结合,讲授不一定机械,发现不一定有意义,关键能不能将当前新知跟旧知建立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练习就是有益的学习,我认为这正是当代西方教界在这方面很大的问题,至今西方著名教育家也是承认这一点,关键有意义讲授。我们要把有意义传递跟教师主导下自主探究相结合,当然到了中学或者大学,学生基础自学高了以后,教师主导作用可以适当减弱一下,自主探究也离不开老师主导,怎么抓住问题关键?另外探究要老师提供必要的工具资源。

对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探索

昌平区巩华中心

李宏伟

内容提要: 要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应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在跨越式语文教学中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找准切入点。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和写法运用。要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创设情境,注重思维训练,选择恰当的时机拓展阅读,深化课文主题。精心设计读写结合,语言内化训练,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运用。提高阅语文课堂的实效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跨越式

精心设问

现代教育技术

方法迁移

拓展阅读

读写结合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想象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课上读书少,在设计课堂提问上缺乏思考的价值,只停留在表面,使学生失去宝贵的思考力。随文练笔的读写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具性萎缩,语文课上缺少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如何在低年级跨越式语文课堂中提高效率,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精心设问,发展思维

跨越式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找准切入点。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学问,不仅要有效,讲究科学性,还要无痕,讲究艺术性,在对话中完成教学。课堂教学思路应当清晰有条理,力戒那些“是不是” “对不对”“有没有”一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而问。课堂提问要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那么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标的要求,找准重难点,找准切入点,设计核心问题。首先要切分好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生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课时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第一课时,教师提出“我多想去看什么?”第二课时提出“我为什么多想去看看?”“去北京有哪些困难?”引导学生围绕着主打问题深入研读文本。教师的提问不要太多、太碎,不分层次。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并能运用语言进行综合性地回答。例如学习了《四个太阳》这一课教师提出作者为什么画四个不同的太阳送给四季呢?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累的语言,促使他去愿意表达。

读书要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没有无语言的思维,也没有无思维的语言。阅读语言文字是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学生必须积极思维才能实现;而学生积极的思维是靠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诱导的。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教师一连串的好问题的设计。好的问题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越奔涌、一泻千里的态势,运用综合性的语言来表达,达到语言的内化,并能举一反三,产生“灵感思维”的效应。这样提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运用,还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理解

对小学生来讲,最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感知词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感受语言的精妙所在。课上的朗读指导,要注意层次,每次的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了一个小兔家着起大火而小白兔却依然熟睡着,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的情境。请学生观看雪孩子是怎样做的,然后请学生大声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对雪孩子说几句话。有的说“雪孩子你太勇敢了!”有的说“雪孩子你救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水,真了不起!,我也要像你那样,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助别人。”此时学生们已深深地被雪孩子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打动,教师请同学们带着对雪孩子的喜爱和感动之情再来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雪孩子冲进大火,一步一摇抱着小白兔往屋外走,化了的雪水顺着身体往下流,渐渐地化成了一滩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故事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渗透了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是充满情趣而又愉快的艺术欣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上回荡起朗朗的读书声。

三、创设情境,注重思维训练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张焕庭在他的“情景教学法”中曾提出:“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性情的陶冶。”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达到“形真”、“情深”、“意远”、“理明”的境界。“语言是外壳,思维是内核,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司马光》这一课的教学,讲到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时,我趁机出示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想一想,当时水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做,回说些什么,他的处境会怎样?有的说“他会使劲挣扎,向爬上来”,有的说“他大声叫喊还会喝到水呢”!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通过画面充分的感受够到水缸里的孩子处境危险,学生们的心一下子被水缸里的孩子牵动起来,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设计启发性问题,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两只鸟蛋》这一课,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想象鸟妈妈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会怎样做,当“我”把鸟蛋送还时鸟妈妈又会怎样呢?讲读《司马光》一课时,我们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救那个落水儿童并分析能否使之安全得救。有的学生提出在水缸上放一根木棍,让落水的小孩抓住木棍,有的学生提出用一根绳子让落水小孩抓住爬上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合理的,因为当时情况紧急,不让小孩被水淹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水流出去。从这个孩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能抓住水的多少和孩子得救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显然有利于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的意识行为,学生才能将文本中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注重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阅读教学一篇文章有的有长有短,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提炼、筛选、整理,为学生铺路搭桥。教师要筛选出那些重点的段落精讲。仔细品读,由整体向部分深化。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文章的线索,掌握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并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文章的线索一般分情节线和感情线两种,并且彼此呼应。例如《一分钟》情节线是:多睡一分钟—遇到红灯—没坐上车—走到学校。感情线相对应为:满不在乎—着急后悔—更着急后悔。有了文章的线索,课堂教学就会有秩序,而不是一盘散沙。课文的段式相同就可以精讲一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其他段落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从而体现教、扶、放。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提出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它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没有借到?如果借了,小鱼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从理解词句到有感情朗读把这一段精讲透彻。而后面结构相同的段式,则让学生运用这样的学法来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去主动获取知识。也避免了教师耗时费力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对于相同句式的训练和迁移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春雨落在哪里,谁怎么样了?仿照这样的写法自己创编一段话。有的说“春雨是紫色的,落到丁香花上,开出了紫色的花朵,散发阵阵清香。”写作方法的迁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在模仿、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语言能力,还表现在它的拓展和发展功能方面。教材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文本背后海阔天高,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所以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源点,辐射阅读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无数个信息“相似块”中拓展成个性智能发展的广阔的背景。这样教师就在超越文本理念的指引下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文本背后稀有发展的广阔世界。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随意性很大,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不高。因此,要使学生读得有目的、有兴趣,从而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与课文相关的阅读资料引进课堂,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成为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使课外阅读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做到“自能读书”,增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扩展阅读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上需要认真分析和必要的筛选。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真正从内容及主题上去把握。课文与扩读材料之间的知识相关性,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使阅读材料成为课文主题的延伸和升华。课堂上拓展阅读三到六篇文章,深化课文主题,为读写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料,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六、读写结合,促进语言内化 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要结合”,密切读和写的关系,初步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和运用能力。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写作可以深化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上课时,我们经常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实战训练。如我在执教《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时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春雨的写话训练,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仿照课文把小壁虎向其他动物借尾巴的尾巴的故事写一写,学生兴趣很高,大胆想象。在设计打写主题时,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尽量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材料,这样才有利于突出主题。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有可取的图片材料,我们都可以有选择的拿来一用。例如《司马光》这一课要突出于到困难想办法,我找来《救小鸭》一课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生动的图画来想想,小动物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救掉进大坑里的小鸭子?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会怎样?“以读促学,读写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创编故事,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也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运用。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不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了跨越式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总第313期

2008.9 《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作者:许玉兰 《小学语文教学》总第310期

2008.6 《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林金榜

范国强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2

1.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 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 而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即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朗读课文, 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 然后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 学会自主学习。所以,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 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2.1 读得正确, 即要用普通话读, 发音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顿读。

2.2 读得流利, 即不复读, 不断读, 不读破, 停顿间歇分明, 语气连贯流畅, 速度适中。

2.3 读得有感情, 即要绘声绘色, 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

挫, 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情的表露朴实、自然。

3. 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3.1 营造氛围, 进入情境。

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朗读时投入感情,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 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 我播放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 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3.2 评读, 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 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 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 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 就有评。评议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充分地尊重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评价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 有了主体意志, 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 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 就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 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3.3 创设情境, 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 引入竞争机制,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都给打分, 在评分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 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 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 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失败者继续努力, 争取夺魁。

4. 朗读中进行必要的适时点拨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 在分析、理解之余“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 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入手, 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 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 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 那个字要轻读……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效果, 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 但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得欢快, 为什么那里要读得忧伤。这样的朗读指导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没有理解体会就不能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 没有朗读的内驱力就不能真正读出文章的韵味。

5. 各种朗读形式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老师应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因为小学生的模仿性强, 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应以情感人, 使学生身临其境, 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朗读的激情。如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饱含的激情很快便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 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 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 而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 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活动, 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

6. 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关于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实施策略

基于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拼音教学的过程中,把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好,清楚拼音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知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拼音,为学生的识字与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拼音教学的情境,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汉语拼音。

一、充分地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小学拼音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小学生还是处于感性认识这一基本的特点,在课堂拼音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导向,应用教材中的插图并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记清形,发准音。在教学中,五颜六色的插图,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最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拼音“ɑ、o、e”的时候,在教材的插图当中展示了美丽的乡村河畔晨景图,在插图中有喔喔啼的大公鸡,在河边练唱的小姑娘,在水中产生倒影的鹅,这些画面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自己观察,通过插图引出单韵母ɑ、o、e,教师在教授学生单韵母ɑ的形和音的时候,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头和小辫子所组成的图形来表示“ɑ”的形,通过小女孩在看病,发出“ɑ,ɑ,ɑ”的声来表示“ɑ”的音。再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g、k、h”的时候,在课本当中有两个小孩坐在椅子上喝水的画面,椅子是“h”的形,而“喝”就是“h”的音。

二、通过小组合租活动,愉悦学生的心境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导的,需要别人的关照与提醒。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可以遏制学生,而需要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动起来。此外,学生的记忆效果和他们的情绪也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效果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可以开展一系列愉悦学生心境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而在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d、t、n、l”的形的时候,开展“编一编”的比赛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编出一些顺口溜,比如,伞柄朝下是“t”,一根小棒或者一根铅笔是“l”。通过学生自己的考虑而编出来的顺口溜,不但能够使抽象的字母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方便学生记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

三、拟人化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刚刚踏入小学的时候,对小学的生活还不是很适应,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拼音的认识还比较浅,传统的拼音教学方法是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此,教师需要实施拟人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yu”的时候,把“y”当作妈妈,把“ü”当作没有亲人的孩子,“y”去安慰“ü”,并帮助他擦掉了眼泪,而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儿歌教学法

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教师应用儿歌教学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受小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应用大量的儿歌,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质量。比如,蚕宝宝吐丝是sss,小小刺猬是ccc,像个2字是zzz。”通过实施儿歌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拼音字母的音,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富有韵律感,学生能够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学习拼音知识。

五、手指示意教学法

根据小学生思维具有直觉性的特点,实施手指示意教学法能够把声调符号和手势统一起来,不但能够使“四声”的讲解变得更加容易,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辨别声调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四声”的时候,教师借助手势来形容声调的符号。教师伸出右手上的食指,在读一声的时候,教师平挥手指,在读二声的时候,教师上扬手指,在读三声的时候,教师下降和上扬手指,在读四声的时候,教师下降手指。通过这种教学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直觉感,调动了学生的口、脑、眼、手的等多种感觉器官,有效地提高了拼音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是非常基础的一项内容,拼音教学的效果直接能够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虽然拼音教学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但是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胡修梅.以“乐”为本,依“趣”导学:拼音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2]向黎,任平.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K].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3]王丽萍.《汉语拼音方案》可以更简单:从小学拼音教学谈起[J].语文学刊,2010(21).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4

【摘要】小学语文对每个小学生而言都是必修的课程,而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本文着重探讨有关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实践教学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3-01

一、引言

所谓的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以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深度研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合理的实现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

二、有关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般只是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层面上,很少实现实践教学,当然这与长期不被教师与学生重视有着莫大的关联。然而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平台却不是唯一的方法。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对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其重要性的具体表现分析。

表现之一:辅助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结合了实践教学,就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理解上由难变易,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

表现之二: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学习识字、古诗文背诵、课文朗读、组词造句等都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给学生们灌输“学以致用”的思想亦或是没有联系实际教学,就会给学生们带来很大的困扰,为什么要识字?为什么要背诵古诗文?为什么要联系课文朗读?为什么要学会组词造句?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质量。故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时刻给学生们渗透“所学必有所用”的思想,联系实际情况对以上的为什么进行解答。例如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字的写法还要明确字的应用,让学生们清楚的明白识字是人类生活工作的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流利背诵,还要教会学生每句诗的基本含义、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丰富知识结构,提升文化修养。如此一来,课程教学结合了实践,令语文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真正的应用到生活当中。

三、切实实行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完善的语文实践教学体系,是合理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保证了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为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搭建平台。这就需要需要实现对于课堂、生活以及社会三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

这里所说的教学设施是指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软件与硬件的设施。再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要配合相应的教学设施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基本保障,故而校方要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方面,可以设立开放的图书馆供学生们借阅,这样方便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随时借阅相关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在生活、学习中。

软件设施方面,可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监管力度。校方要给予小学语文教学足够的重视,切实对语文的实践教学进行监督管理,对教师的语文实践教学进行存档,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培训并进行水平考核,从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切实进行实践教学工作

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小学生都要对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授课方面,教师要将课堂中书本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通过采取“情景模拟”的办法创设学习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与加深印象。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不仅要有基本的课堂知识巩固,还要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内容,合理控制理论基础与实践内容的比重,这样学生通过课后作业也可进行实践学习,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提出探索性问题,留给学生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陈述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实际证明见解的正确性,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勇敢探索的精神,还强化了语文学习能力。

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为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学习的相关活动,例如作文竞赛、朗读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以笔者的形式,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以演讲者的形式,锻炼口才,抒发感情;通过竞赛,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辩论,形成严谨的思维,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

四、结束语

综上浅述,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无论是对小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还是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要给予小学生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切实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为小学语文的教育发展,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5

摘要:“跨越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注重交流,充满平等、和谐,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实施“跨越式”教学,进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跨越式”;教学模式; 新课标 ;高效课堂

一、“跨越式”教学及其理论

“跨越式”教学理论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最初在我国广州、深圳地区开始实行,然后逐渐波及到全国。它是指将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并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新兴教学设施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跨越式”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输入多、输出大,且追求高效、高质量;教学环节设计力求精益求精,有明确目标和任务,教学中凸显语文课的特点,大量增加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旨在拓展课堂深度、广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授新课、阅读和写作以“2∶1∶1”的时间比例进行安排;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将识字、阅读、写作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的模式整体框架是已给定的,而小细节则需要教师自己按照学情精心设计、灵活操作。“跨越式”教学高效课堂要求,原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这就要求这二十分钟的高效课堂必须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找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使教学环节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

二、小学语文课中实施“跨越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经过两年多小学语文课中实施“跨越式”教学的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与总结,笔者认为,要上好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学材料

课程标准是国家期望未来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跨越式”教学理要求,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生字教学,第二课时应完对课文的总体把握和领悟。在既定的目标任务的要求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重、难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理解课标,明确教学各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其次,要上好一堂课,熟悉教材是基础,只有对教材了如指掌,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主线脉络,做到准确地拓展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要认真分析并解读教材,明确教材为完成教学目标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必须把教材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利用教材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文及相关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而不去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既费时又低效,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跨越式”教学要求,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讲,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同时,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中心,实现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视频或片段,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小组竞赛、小组辩论等趣味活动,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语文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激励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和观察周围事物,从生活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

(三)重视小组合作,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思维拓展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了与同学密切交往,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个组内,当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其他同学可以学习他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受到影响并有所改善。在此类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也感受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激发了内心学习的动力,树立了自信心;消除了惧怕与别人交流、交往的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

(四)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改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课本中字、词、句的理解,从而整节课都在讲授知识点。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显得枯燥,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在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转变以往传统、陈旧、古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优化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反思和总结,使课堂生动有趣,为学生所喜欢。现代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而且是教学反思和研究的实践者。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的业务成长,离不开本人的实践、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这个漫长的过程;而这种总结和反思又会反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三、结语

语文教学就其特点而言,它具有很强人文性,而“跨越式”教学模式则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在高效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意识被激起;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在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一系列优势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未曾有过的现象;对于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而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刺激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6

2010-11-16 16:52来源:《甘肃日报》打印本页 关闭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议,提出了努力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面对我省的基本省情实际,我省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呢?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什么是跨越式发展、要不要跨越式发展、能不能跨越式发展、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四个方面作出分析和判断。

首先,什么是跨越式发展?“跨越”,按照《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迈过”、“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跨越式发展,就是相对落后者通过快速或超常规发展,赶上或超过相对先进者。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既包括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前移,也包括社会事业和民生指标的位次前移。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层次,以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位次的前移,尤其是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位次前移。从生产总值来说,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省生产总值的增幅必须达到13%,如果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增幅必须达到15%。从居民收入来看,到2015年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必须达到13.8%,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必须达到14.4%。

其次,要不要跨越式发展?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自然灾害多,面对我省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就不可能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不可能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什么叫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收入水平?就是把我们的人均收入的位次前移3位。什么叫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就是要把我们的人均收入位次前移5位。可见,无论是接近西部平均水平,还是达到西部平均收入水平,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你发展人家也在发展,速度慢了不行,同样速度也不行,必须加快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没有跨越式发展,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改革发展面对的难题会越来越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很难如期实现。

再次,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一个方面,从经济发展规律和我们面对的宏观背景看,我省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国际经验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实践充分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经济社会就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4.6%,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我省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的宏观背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国家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与此相关的政策举措已经明确,再加上国内外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我省获得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第二个方面,从我省自身的实际看,跨越式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一是有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把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地位,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出台了为我省量身定做的国办“47条”,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三是有资源和区位优势。我省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我省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地理区位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是有科学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符合省情、具有甘肃特色的发展思路,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起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对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五是有巨大的内生动力。广大干部群众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振兴甘肃、强省富民的热情高涨,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六是有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事实上,我省的有些领域和有些产业,近些年已经在跨越式发展。2010年11月3日,750

千伏联网工程甘肃段建成投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电力外送成为现实。我省风电装机容量在全国的排名提升到第2位。这标志着我省风电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对全省跨越式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三农”方面,通过推广双垄沟播技术等措施,粮食连续4年获得好收成。通过启动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我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8年居全国第一,2009年居全国第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谐抓民生”,采取调整支出结构等有力措施,在财力比较单薄的情况下做到了三个“提前一年”,即比全国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这些成功实践说明,只要思路对头、措施扎实、真抓实干,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壮大,在突出特色中推进发展,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跨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环境,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注重引进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我省的跨越式发展。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地回答了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现在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发挥优势,进一步开拓创新,进一步狠抓落实。只要我们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转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就一定能够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开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关于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思考 篇7

一、小学生学习诗文的意义

首先, 小学生通过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培养合作精神,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的作品, 其中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信念, 有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深深眷恋;有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平等尊重的强烈渴望;有对勤奋执着、友善诚信的讴歌, 也有对邪恶、不公的反抗……小学生学习这些诗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过程, 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 合作精神得以鼓励和发展。其次, 通过诗文的学习, 小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精炼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将自然风光、大好河山、情绪情感融入诗词歌赋之中, 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好像已身处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 无形中得到民族文化智慧的滋养。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也有很多当代优秀的诗文作品,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由于接近口语, 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和吸收, 可以帮助他们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满足他们对未知的渴望, 使他们充分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 培养他们热爱阅读的生活方式。另外, 诗文以其朗朗上口的节律、独特华美的用词可以培植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逐步增强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诗文的学习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小学语文诗文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如果方法不当、准备不足可能会使得教学效果降低甚至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因此, 教师要注意避免。首先, 很多教师备课不充分, 对一些诗文尤其是古诗文相关背景了解不充分, 无法对学生做充分的交待, 使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对诗文学习的厌烦情绪。其次,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投入, 只是简单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展开教学, 投入不够, 自然对诗文作品缺乏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 也无法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 使得课堂乏味、缺乏生气。最后, 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简单读读背背,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对于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等内容的渗透不够自然, 忽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内容安排显得突兀, 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建议

首先, 教师要照顾到各个年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理解水平的不同, 分层次展开教学, 从诗文的内容讲解到教学方法都要做相应的安排。一二年级的阶段, 教师要主要以读读背背为主, 让孩子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 感受诗文中所创设的意境, 尽可能让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 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三四年级的阶段, 应在教师辅助的情况下, 让小学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作者当时的处境, 以及作者通过诗文所要抒发的情感和情怀, 这样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 使得诗文的精神内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字功底, 写作水平也正稳步提高, 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他们自选题目来进行仿写, 或者是将诗文中的人、景、物用画作表现出来, 进一步从诗文中陶冶他们的性情, 培养他们对诗文的热爱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其次, 教师应熟练运用诗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如诵读是诗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然而, 这种方法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诵读经常会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干瘪的, 那么,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浓厚兴趣呢?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 “读”是第一大法, 而小学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 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诗文一般都有着优美的韵律感, 所以, 在诵读中,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手脚并用, 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提到:“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 会“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那么, 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同样也可以让他们“边读边舞”。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 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 小学语文诗文教学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 以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摘要: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通过学习诗文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培养团队合作的乐群精神, 也可以吸收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智慧, 培养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灵活教学, 扎实做好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文,古诗

参考文献

[1]韦洁洁.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10) .

关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德育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

一、有效地统一识字教学跟德育教学

在传统意义上的识字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书写,学生紧跟着写和读,这样的识字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地把握汉字的特性,对汉字的外形特征、结构、笔画等进行德育教学,启发学生对汉字进行观察,且激发学生探究汉字跟做人、道德品质间的联系,有效地统一识字教学和德育教学,这样,学生在认知和理解汉字的基础上能够学会汉字的结构、发音、笔画等,且对汉字的含义进行理解,也逐步地懂得了做人的一些道理,像是做人应当具备团队观念等,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写“岗”这个字的时候,首先将上下两部分写得不对称,将“山”字写得大一些,而将“冈”字写得小一些,这看起来十分怪异,教师再写出一个规范的“岗”字,教师再启发学生在写汉字的时候需要将汉字的各个部分组合好,只有这样,才是最美观的,借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的做人中要互相谦让,以及懂得团结协作,从而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目的。

二、有效地统一阅读教学跟德育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适合德育教学的课文不少,这其中不但涵盖环保的主题和做人的品格等,也涵盖思想品德的内容。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统一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教学知识,实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诚实的华盛顿》的时候,需要组织学生对华盛顿和爸爸之间的对话进行模拟,使学生体会到华盛顿的诚实,最后的时候,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诚实的华盛顿》这篇课文,从这个故事当中,你们有什么收获?”从而让学生明确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学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实施,进而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赵佳,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9

从事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已经将近两年了。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我经常会去听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学习方法,吸取经验。同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思考,怎样才能把一节课上的更好?

我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动,上课爱讲话,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低,课堂效率不够高。那么如何打造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个好习惯,我喜欢让学生预习。学生通过欣赏,感悟,提问,收集资料,养成用心读书的好习惯。但是,二年级学生不会自学,也不会预习。应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指导预习。先教孩子怎么预习,做到有的放矢。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所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识字基础,但毕竟年龄小,知识量少。应在讲明学习目标后,在前十分钟左右,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预习,然后老师指导。在预习中老师要不停巡视,随时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预习,我们认为对于二年级的老师和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二、让课堂丰富有趣。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1、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时,先播放这首歌,让学生跟着唱,把读课文改成唱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小山羊和小灰兔》这一课的时候,我制作了小山羊和小灰兔的道具,让学生戴到头上,表演这篇课文的故事。学生都是争先恐后地想要尝试一番。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如:在《美丽的武夷山》这一课中,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将课文内容用图画形式呈现在纸上。结果学生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武夷山山势险峻,造型奇特的样子被学生以各种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合理安排时间,调控教学活动。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小组评价奖励等。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的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自学方案,解答学生疑难。对于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讲,解决不了的问题精讲,遗漏的问题予以补充。以课堂作业、来回巡视等手段督促学生自学,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10

记得那天是“贵客”来临的日子,我爷爷和叔公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之情,带着我早早等候在机场。当一位头发花白,脸上沟壑丛生的老人家带着一行人走出机场,爷爷和叔公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紧紧地抱住那位老人。啊!原来“贵客”就是他们,来自内蒙古的瑞发爷爷一家。几个老人相见,眼里都闪着激动的泪花,一路上不停地回忆着儿时的陈年往事。可是他们相隔千里,怎么会这么亲密呢?我满肚子疑惑。听着听着,我渐渐明白了,原来瑞发爷爷是我爷爷的干哥哥。其实他也是土生土长的同安人,自小丧父,十四岁那年和相依为命的妈妈随着继父转业前往继父的家乡内蒙古生活,从此就在那里建家立业。五十多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乡,但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没能回来过。八十年代末,由于家庭地址的变更,他和爷爷中断了书信联系,直到前两年派出所信息完善后才又重新联系上。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瑞发爷爷如今在内蒙古生活得很好,但他强烈地想在有生之年回到老家再看看。

厦门虽美,瑞发爷爷却无心欣赏,第二天他早早起床,催着我们快点带他回同安老家。车上,我注意到瑞发爷爷望着窗外,神情严肃,沉默不语,少小离家老大回,我心想此时他的心情大概可以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形容吧。

终于到了村里,一下车瑞发爷爷就不停地左看右看,我猜他一定是在寻找自己童年的印记。爷爷似乎看透他的心思,带他来到了一座已成危房的百年老宅,那是我爷爷的祖父盖的老宅。这座两层土石结构的房子,屋顶是那种具有闽南特色的燕尾脊,经过岁月的洗礼,墙面早已斑驳不堪,似乎在讲述着上百年的历史。这里曾经是他们儿时的乐园,五十多年前,他们在这里捉迷藏、逗蛐蛐、过家家,留下了许多快乐的记忆。瑞发爷爷绕着老屋走了一圈又一圈,粗糙的大手摩挲着表面凹凸不平的墙体,口中喃喃自语:“我回来了,我回来了……”老宅门前有一大片茂密的仙人掌,在阳光照耀下十分引人注目,瑞发爷爷注视良久,告诉我们:“在内蒙古的土地上也生长着许多茂密的仙人掌。”难道这种到哪都能扎根的植物不正是瑞发爷爷的生活写照吗?

短短几天的寻根之旅,经历了千山万水,但终于圆了瑞发爷爷的游子梦,短暂的亲人团聚也使五十年的亲情得到延续。与过去相比,今天交通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使瑞发爷爷不再饱受思乡之苦,他和爷爷每天都能在微信上畅快地视频聊天,幸福溢于言表!

小作者:叶泽恺

指导老师:施丽云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形象思维  审美能力  互动学习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72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的一项基础教学内容,不容忽视。阅读文章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语文课本,而教师也正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审美和创新能力进行提高,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而,当下很多教师都忽视对阅读教学的综合功能挖掘,把阅读作为识字和做题的单一教学工具,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如何实现多维化目标谈几点意见。

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方式来开展阅读教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深入推进,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阅读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性为主,教师开展阅读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形或者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呈现真实的、生动的情境,激发其想象力,加深对于语言和阅读内容的理解,快速把握阅读的主要情感。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把小蝌蚪的语言描写以形象的音频为学生播放出来,形成真切的寻找妈妈的场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自觉参与阅读过程。第二,采取实物教学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实物教学可以是教师借助于自己制作的图画或者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道具,重现阅读里面的场景,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里面很多秋收季节的环境描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成熟的麦穗,通过实物的融入来满足学生的思维理解,把阅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促进对课文情感的深入解读。第三,阅读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形式还需要教师在阅读的语气和声调上注意抑扬顿挫,使用符合学生交流的语言口吻,以更加贴合其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学习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时候,教师在为学生朗读和讲课的时候,语言要生动,表情要多样夸张,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实现学生被完全带入到阅读过程。总之,阅读教学必须贴合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完成阅读目标。

二、审美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只有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学生才能在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具有自主能力,形成健全的性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背诵的内容,而忽视其对于孩子们审美认知的建构,导致阅读教学的目标被扭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教师该如何开展审美阅读教学呢?审美本身包括语言的审美和情感的审美两部分,一方面教师要着手对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进行专门训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孩子们情感判断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课文里面的人和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语言。小学课文语言有的比较诙谐幽默,有的倾向于严谨认真,有的更加富于文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之间的区别。例如,在学习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时候,语言就比较瑰丽有文采,而课文《赵州桥》语言就相对来说严谨准确,教师要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阅读不一样的内容,其语言特点也是随之发生变化的。这样学生今后在自己的语言使用上会更加具有自觉的选择意识。此外,语言还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发生变化,这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不同语言风格的美感。例如,在学习课文《狮子和鹿》的时候,两个不同的动物通过语言展现不一样的性格和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话阅读,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就更能对语言的特点进行把握,从而在无意识中就对语言进行揣摩和体会,产生审美意识。

第二,审美阅读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的情感上。阅读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陌生的词汇,而且要帮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的情感和价值倾向。例如,在学习《画杨桃》课文的时候,其实就是教孩子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受到以前或者别人想法的局限,每一个事物都存在很多个侧面。教师不要直接问学生,通过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判断,你更支持课文中的老师还是“我”,还是发笑的孩子?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这样学生就会对于课文里面的观点感同身受,而不是作为客观的观察者来学习这篇课文,这就是审美情感的建立,通过学生情感的投入促进其审美评价的形成。

三、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离不开互动学习活动的开展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一个既定文本展开讨论互相激发和学习的过程,很多教师把这个过程僵化为自己为中心和主导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导致不少孩子在阅读学习中产生思想负担。总是在完成教师设定的一个个问题,总是在带着某些目的学习,根本没有停下来好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开展互动学习就能有效避免以上的情况发生。

第一,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由发言为主要原则。阅读主要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最珍贵。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每种合理的看法都给予肯定,激发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班里形成活跃的阅读学习氛围,激发其积极思考的主动性。第二,互动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监督,教师作为互动学习的策划者和维护者,要发挥自己的监督以及引导角色,及时帮助学生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难题,推动互动继续有效开展。第三,互动学习离不开小组内部的合作以及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动过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融入合作和竞争,激发小组互动的动力,实现小组之间的互相带动。总之,互动学习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

四、阅读教学也需要教师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课文里面会有很多新的词语和句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表述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引导其自觉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中也运用新颖的词汇和句子,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12

一、阅读教学中对于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与广度,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比例明显过重,从而大大地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另一些教师则过多地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却忽视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1. 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根据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为前提。随着课程改革关于“人文性”的提出,有些教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识不足,忽略了语文“文本”,过多地关注“人文性”,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使“人文性”张扬有余,弱化了“工具性”,丢掉了语文学科的基础任务。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爬山虎的脚》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喜欢爬山虎吗?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像爬山虎一样勇于攀登的人吗?同学们要向爬山虎学习什么?你们会怎么做?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教师无非是想更多地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爬山虎脚踏实地、勇于攀登的精神。但这样的环节却脱离了文本,忽视了文本中对爬山虎脚的样子和攀登的情形的描写,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忽视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立足于文本,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2. 语言训练上的不到位

“分析”与“训练”的失衡,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教师往往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造成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的分配比例失调。因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积累下来的语言不多,会灵活地在自己说话、写文章时运用的更是少得可怜。

近日听了一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花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着“文中的花儿是如何帮助小白兔的”这一中心展开教学,通过划句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与学生你问我答,教学气氛倒也活跃。

然而,透过这热热闹闹的课堂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中追求的只是把课文讲透,大量的教学时间被情节内容的提问分析和讨论谈话所占用,这些琐碎的提问和多余的分析,取代了语言文字训练,影响了教学成效。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用来理解与表达思想情感的,理解与表达是有客体与主体的交际关系的,而人际的社会交际必须遵从公共的、继承的语文规则和惯例。所以,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交际能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练”是学生语文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坚持以课文为凭借,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做到合理分配时间,保证训练的“量”;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训练的“质”;把品评读文作为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主要方式,以此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二、阅读教学中对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处理不当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无疑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然而,无论形式和方法怎样变化多端,都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不能过于追求形式。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上的过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或看清的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它与语文教学有机相融,可优化教学过程,大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但是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过分强调和依托多媒体的优势,很容易陷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一名教师在执教《海底世界》时考虑到学生对海底世界认识模糊,就大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海面上波涛汹涌和海底宁静的情景,取代了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学习动物发出的声音感受海底的宁静时,长时间地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声音,让学生学着去读,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和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育质量。

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多媒体课件开发、利用与传统教学模式、手段合理组合,做到互相补充、兼容并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适时、适当和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多种媒体(传统的、现代的)手段整合起来,通过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使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仅现代和便捷,而且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 形式追求上的“热闹”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状况,日益走向开放,日益充满活力。但也应当看到,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正确的课程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

有位教师在执教《春》一课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读课文识字;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学生练习诵读课文,教师提供配乐,喜欢画画的学生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学生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第五步,朗读有关春的古诗;第六步,合唱《春天在哪里》。整节课学生又唱又跳,气氛活跃。这节课如果是综合活动课,很多地方是非常成功的。但这是一节语文课,整节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之外,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体味,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活动,但需要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过多的非语文活动。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而且必须依赖具体、生动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用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活动,但教师应该明确,在教学中开展此类活动绝不能以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的迷失作为代价,而只能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必须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其次,这些活动固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也要适可而止。因为,学生往往会被游戏所迷惑,对游戏感兴趣,从而使游戏失去了教学的作用。

上一篇:每日一句学生励志名言下一篇:初级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