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精选11篇)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篇1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高中生由于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存在一定差距,为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差异教学被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本文主要阐述了差异教学的概念,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并提出了差异教学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差异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通过发挥学生的优势,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1差异教学法的概念

差异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差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所作出的反应以及学习情况等方面为基础,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好知识。

2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

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一些个别差异而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教师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而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估自身掌握知识水平的评价标准,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制定目标、评价标准以及学习方法中起到监督作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制定的目标、评分标准、学习方法出现偏差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部分教师认为差异教学就是个别教学,其实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有很大差别。个别化教学是差异教学的一部分,差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劝告监督,还要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信息、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差异教学的措施

3.1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中生在学习上有学习动机,有学习目标与理想,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为实现学习目标付出努力。然而,高中生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个性不同,导致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方面存在差异。此外,引起学生学习差异的因素也包括智力水平的不同,这些因素是无法避免,无法消除的,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好学生个性的闪光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纵向比较,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上进心。

3.2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督促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在这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通过这五个分层把相同的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教学层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水平都能够进一步提高。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不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为教师实施差异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3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差异教学

在开展差异教学时,高中生物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为学生分组时,可以采用动态弹性分组的方式。动态弹性分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通过灵活转变小组成员,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或是借助相应的活动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W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上也会产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运用分类导学的方法。在分类导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让学生进行反思,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实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满足教育的改革需求。

3.4课下辅导

高中生由于智力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有些学生掌握知识快,接受能力强,练习与作业的准确率很高,教师只需要适时进行引导。有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不能尽快掌握,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学习与消化,课下还要进行复习巩固,教师要对这类学生加以引导,同时也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同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还可以增进同学感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虽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但是要尊重个性差异,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提高。

参考文献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施,赏识教育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一种发展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创新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而这一理念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因而高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落实赏识教育,促进学生学习。

一、树立赏识教育理念

有关研究发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赏识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开展赏识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赏识教育理念,能够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赏识教育。

如教师要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问题的研究中。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并激励学生以避免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公平、正确地对待每个学生,既不歧视学困生,也不偏爱优等生。例如在提问学生,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说:“没关系,这次错也没事,只要以后不错就行了,相信你能够记牢”这样既能学生丧失自信心,也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行动来激励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欣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树立赏识理念是高中生物教师开展赏识教育的基础。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是深入、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正确看待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并正视两极分化现象。而且当学生受到表扬和欣赏时,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兴奋。为此,高中教师应当因人而异,采取不同赏识教育方法,从而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针对每个个体开展赏识教育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中生物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了解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确定。二是尊重差异性,突出学生的优点。三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真正做好赏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长长处,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专项辅导,促进学生学习。在“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这节课中,教师可以提出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如①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②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然后让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回答。当回答问题答案正确时,教师可以在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学生解答得好,并让全班同学为其喝彩,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每个学生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针对性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坚持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深入教学,坚持赏识教育,从而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高中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深入学生中间,发现学生优点,并不断放大。同时利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及时赏识学生,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发挥自身的优点,改变缺点。

比如说高中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创建出兴趣爱好表,并以此为基础,创新高中生物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当教师发现学生有一定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并将关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需要注意赏识教育的尺寸,以免学生出现骄傲的现象。并且教师要重视及时赏识,在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总的来说,在现代化教育体制下,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深入教学、深入学生,长期坚持赏识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完全激发,从而真正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生物课堂,落实赏识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现代化教育体制下,高中生物教师更应当落实赏识教育,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杰.赏识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陈建国.赏识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好家长,2016,12:73.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篇3

分层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具体措施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与广大读者交流。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与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相比较,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范围更广、理解难度更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另外,高中阶段来自各地区的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是不同的,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对教案和教法、对练习题的布置以及对试题评价等进行分层,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第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一般来讲,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受教育水平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高,思维相对灵活;而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校区资源、交通等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低,思考问题的角度相对单一。当然,根据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至少需要三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来完成。笔者在实践中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了解的方式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课时训练,总结各个学生的答题情况;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及时进行记录、整理;组织学生到某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学生针对该地的问题进行探讨,记录学生探讨的过程;等等。综合以上多种方法,笔者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思维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强,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B:知识基础较好,但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读图能力等各项地理能力一般,思维略显僵化;C:学习不主动且目的性不强,思维能力较弱。

第二步:采用分时教学的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而如何照顾到全体学生应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和难点。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分时教学的方法,即将授课的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段,分别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例如,课时第一阶段可以从基础知识着手,提高C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课时第二阶段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B层次学生的各项能力;课时第三阶段应提高授课内容的难度,增加新名词、新观点,积极引导A层次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第三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教师的教学,并不是在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课后训练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题时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题。当然,针对A、B两个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习题中可以有重复的部分,针对B、C两个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习题中也可以有重复的部分。这样一来,既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都获得提高,又能使教师批改习题的工作量有所下降。

下面笔者结合《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节内容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学目标的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分层),如:C——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概念,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原理等。B——理解并掌握常见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并分析某一区域各时段起主要作用的天气系统。A——结合某一地区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已开始从教师转向学生。分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对A层次的学生来说,考虑问题的思路更灵活了,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高了;对B层次的学生来说,对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系统更明晰了,对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更准确了;对C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地理概念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篇4

内容摘要

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怡情的目的。这就要求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美学理论修养,充分认识美育的意义及美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遵循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原则,把握好中学语文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

韦波,出生于1977年5月3日;1999年毕业,已有12年教龄,五年带毕业班的经历,现任职称是中学二级教师;工作单位是广西岑溪市甘冲中学(邮编 543200)手机:

***。近三年发表的论文:教学设计《春》、《心存感恩 成就人生》、《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美育》、《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的塑造》

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在今天新课改、新理念不断发展、更新的教育教改背景下,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怡情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原则:“以美育美”

美育的实施应遵循它自身特殊的规律,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以感受美为主要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学生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奠定基础。美要靠心身去体验去感受,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大多在课堂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探索美育实施的原则,这样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施。

1、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

我们应该选择好能够作为审美教育载体的语文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明确新编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品质情趣及审美能力的要求,以此为标准来推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赏美、创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高雅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聪睿。由此,我们应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有着“人生自古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也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美学修养对于人的学习和一生的作用不言而 1

喻。

总之,我们要以美的事物去教育学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就生活在美当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习审美和创美。、“美”的语文教学方式

既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和创美方面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必须以“美”的教育方式来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应该选择具有艺术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既可以做到增多一个美育的途径,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身教,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丰富多彩的语文材料为我们选择颇具美趣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诸多便利。在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7】借助声、色、光等媒体创设激发情感的情境,使学生自觉而积极地进入审美状态。如教《海燕》,放一曲贝多芬的《命运》,学生就会在音乐欣赏中顿悟生活的真谛,品味《春酒》,听听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学生们会顿生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作者眷念故乡亲友和母亲的深情所感动;有时播放一段风景片,挂上几幅图画,唱上一首歌曲,所收之效,则会远远胜过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审美教育的开展还应重视过程的“形式美”。

3、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进行需要教育者的系统控制,因此,教育者应有美的气质以及对美和美育的良好把握。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美学修养的培养,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自已要能真切深入地感受到美,而且要把自已的感受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出来,以启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还要用语言对这些感受进行阐释,引导学生认识美,赏鉴美。我深深体会到,要实施美育就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地感受力,还要有鲜明生动的表达能力,深谙审美的规律,明察美学的奥秘,要对美有充沛的热情,这样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才能更符合审美的规律,取得应有的效果。

虽然说语文教学同美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语文科的学习,但是勿庸置疑的是,语文也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完全等同于美育。在这一点上,教师也应掌握好分寸。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需要教育者有良好的掌控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只要做到选择美好事物和情理,辅之兼备教育教学和审美规律的方式,再加上一个有较深美学造诣的施教者,那我们的目标便实现了一半。简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原则就是“以美育美”。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人们总是追求美,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胜任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美的感受,切实提升学生赏美和创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审美的素质,语文教师应学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加强美学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具备审美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光荣职责。

教师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崇高的人格品质。教师要有正直、诚实、廉洁、公正、谦逊、坦荡的品格,要能扎扎实实地工作,堂堂正正地做人,在人格人品上体现出美,以美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②较完美的业务素养。教学是一门活的动态的语言艺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因此,语文教学的“讲”要形神兼备,讲求语言规范,做到口齿清楚,吐词正确,语调、韵律、节奏恰到好处。说普通话是生动活泼“传神”的基础,讲求遣词造句之工,收妙语连珠之效,更是“传神”的需要。而这传形“传神”,则需要借助教师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的语言终究是苍白而无力,空洞而蹩脚的。语文教师的“书”,也要简洁秀丽。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美的板书,对学生影响和感染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任何语言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另外,优美的字体、巧妙的布局、简洁的文辞的高度统一,具有图文并茂的艺术美。这种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二)、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管是在传统的教材中还是在新课改的教材里,没有一篇是仅做语文方面教育的文章;不管是古时的诗词歌赋,还是今日的美文小品,均注意了语言的典雅、结构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和文理的晓畅。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1、通过分析课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人性美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骨气》中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不折不挠,《有的人》中的鲁迅的形象,《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讲是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同化,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授课时,为师者就不能简单地强调字词句章,而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通过对课本中环境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自然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位灵魂的清道夫。《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读完如见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心中不禁涌动着渴望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的激情。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对世俗人情的了解,让学生感悟人文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怎样生活”,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话题。在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还仅仅在字词句章上纠缠不清,那是对作者的污辱,阅读是为了很好的理解生活。琦君的散文《春酒》,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充满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和对母亲的追思之情。其中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在讲这样的文章时,必须给学生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生活意境,领会文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感悟人文之美。

(三)、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

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前者表示对美与丑及美的质量层次的判定;后者表示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曾强调学生有了审美本领,而且要达到美感的享受,“使自己能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

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要引导学生认识,文中小孩的诚实才是美的,官员的阿腴奉迎和虚伪以及自欺欺人是极丑的。教学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白求恩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等共产主义精神,意识到他的精神和人格值得今天所有的人学习。课文中这些美的因素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慢慢体会,理解,实现潜移默化,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感知能力,改变部分学生的有些堕落、颓废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四)、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创造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反复吟诵是诱发情感的主要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也是一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

总而言之,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的贯彻也需要语文教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美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语文的课堂应该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上。同样,美的因素也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篇5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也曾说:“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杨义把语文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感觉”,就是在强调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感性特征”。当代著名学者杨东平在《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有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既有理念层面的, 又有实施层面的原因, 使得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导致语文的美育功能的不足以发挥。表现在存在着很多误区:工具论的思想仍占据着统治地位,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发扬。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即以逻辑思维的训练代替形象思维,这样做大大地降低了语文学习效率,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 必须在分析功能缺失的基础上, 认识到美育实施的重要性, 以及美育在语文学科实施的重要意义, 促使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变得更加必要、有效。语文美育的激励功能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开发学生的智力,刺激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就决定了实施美育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美来引导学生发现美, 激发学生的情感

美,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都具有形象性,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教材中蕴含的美,有的可以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很多是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和音乐的演奏等方式表现出来,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带给人以情感体验而体现出来。

教师在结合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和赏析景物描写,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体察情态, 明晓情理, 拓展情怀。初中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对美的形象,包括语言、音乐等非直观性形象,都有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的凄美。这些不同的自然格调有着不同的自然美,带给学生的强烈体验和美的熏陶,进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

“大自然的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引导学生欣赏社会美, 净化心灵,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人只有经过了审美培育,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能力。教材中,杰出人物的情操美,平凡人物的人情人性美,都是培育学生具备完整、高尚心灵的绝好素材。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抱负, 可以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游子吟》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恩之情, 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 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回归文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艺术美, 认识语言的魅力, 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化品位。教师在欣赏作品美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去体味作家进行艺术传达时的技巧之美。艺术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艺术技巧的高低分不开的。自居易的《琵琶行》成为千古名篇,具有永恒艺术魅力,就与其精湛的音乐描写密不可分。诗人用一连串比喻来写忽然易逝的无形音乐,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的运用,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结尾“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来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更加烘托琵琶弹奏的妙绝入神。

二、营造美学气氛,创造美的教学环境

英国博克曾说过:“我们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教师要注重美的情感与美的形象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情感因素。抓住中学生富有鉴赏和感受美的激情和冲动的特点,营造一定的美学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撩起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的冲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认识、鉴赏、创造美的形象。例如,我们在将古典诗词和相关音乐组合成而成的欣赏课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感受诗词《水调歌头》中的语言形象和音乐《水调歌头》中的音乐形象和二者融合的意境形象,进而拓展到学生所熟悉的多首诗词歌曲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鉴赏、区分、再现多种形式的美,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情感,去感受认识美。又如我们在利用鲁迅小说《故乡》进行审美教育时,设置了一个法庭审判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自愿报名担任原告、被告、辩护、法官、记者等不同角色,进行法庭审判活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慷慨陈词,情绪高涨,感情充沛,具体深刻地领略了闰土形象的悲剧美。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组织多样化的审美活动,借助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教学,采用讨论式的,茶馆式的,电影院式的,图书馆式的,座谈会式的,综艺节目式的,演讲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等进行教学,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打破课堂教学单调、沉闷的局面,又能够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美的形象,感受美的特性,强化美的认识,在熏陶感染、感同身受的氛围中,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下,接受审美教育。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当地名胜古迹,调查当地历史名人,采访当地再就业明星,调查当地环境资源保护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审美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美的奇思妙想,构建他们的审美理想,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美育教师队伍,重视教学行为的美化程度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自己成为能胜任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者。语文课程独有的丰富性、情感性, 更要求语文教师不仅有文明的行为而且还要求具有美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有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庄重优雅的教态;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工整、漂亮的板书;穿着得体,在服装的颜色和款式的搭配上关注服饰美,为学生营造厚实、优美的课堂潜在环境。开放性的大美育,几乎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大教育的中间枢纽,并散载于各学科、各课程之中,甚至牵涉到家庭和社会,具体操作和实施较之单纯的艺术美育要困难得多。因此,它对于中学美育教师,有着更高的专业化要求。

首先,它要求中学美育工作者要有扎实的过硬的美学专门知识。其次,它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要有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审美化能力甚至于跨学科的审美综合素质。第三,它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要有联系家庭、社会的交际能力和组织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它还要求我们的教师熟练掌握美育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的不同特点,正确处理美育与其它各学科的相互关系;准确把握每个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正确有效地实施美育影响;不断更新自己的美育观念,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消除与接受者之间在审美情趣、审美趋向上的差异以及在对美的感知、形式、内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代沟现象,与学生的审美活动采取同一步调,对学生审美意识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导向性判断,及时矫正学生错误的审美观。中学美育事业就不会有辉煌的未来。

五、在评写训练中鉴赏美,启发学生创造美

所谓审美鉴赏能力,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重视平时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求学生的评论不盲从,不囿于定论,敢于突破陈规,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解答评述之美,灵活地采取口头和书面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评价美、创造美。中学生其处在生理和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就初中生而言,学习兴趣更为广泛而深刻,也趋于稳定,对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内容和对象更感兴趣,抽象逻辑思维带有更大的概括性和批判性,世界观逐步形成,有比较切实的理想,情感更丰富、深刻,朝气蓬勃,富有热情,美感更为迅速地发展着,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大为增强,追求美爱美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审美时能比较客观地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等等,这种群体特征是我们研究美育方法的比较稳定基础。但他们每一个个体又是鲜活的,千姿百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总而言之,研究审美教育既要抓住中学生群体特征,更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力求稳中求变,变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效。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6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2注重培养学生认识过程,发展思维能力。3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培养创造思维能力。4。注重课外活动,深化素质教育。

如何提高农村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课是初中课程中一门必修课程。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就是美育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首先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50年代音乐课被叫做“唱歌课”,当时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教学目标仅仅为会唱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国家,其它文化的传入及影响,音乐课也得到了发展,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不断在演变中完善,要求音乐教师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还要培养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在让学生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涵养,并在音乐教育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音乐课作为一门综合科课程,我认为这门课程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在音乐中得以放松,缓解上主科时的压力。所以我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得音乐中开拓视野,使他的思想感情慢慢地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音乐素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作起: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和音乐环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美中,教学生演唱中外著名儿童歌曲、聆听世界名曲。教学内容不仅要完整,环环相扣,还要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爱上音乐,喜欢上音乐课,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放松、投入。这样师生互动,积极配合起来每节课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提高乐理教学实效性。

乐理教学其实是初中音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它也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些音乐知识太过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用灵活的语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二分音乐、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等,可以让学生来分辨声音的长短,用一些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的声音来举例,比如:火车声、汽笛声、骑车喇叭声,还有学生所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猫、小狗声。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节奏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学习歌曲,让学生掌握节奏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歌词,按节拍的规律朗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多增加些乐理知识,但也不能死板的教授乐理知识,同样要把乐理知识渗透在游戏中教。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但“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不要把识谱与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新课标不仅提出了识谱教学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识谱教学要教出新意,要让学生对识谱教学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一到唱谱,学习热情就马上下降,针对学生识谱困难,我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进行识谱教学,先学歌曲,再进行识谱。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和录音带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试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熟悉之后再来学习曲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既为学生学习歌谱建立了自信心,又保持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第三、提高歌唱教学实效性。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模仿能力采取听唱、模唱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歌儿唱的动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单单要求学生把歌学会,或者背唱歌曲,还要求学生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和风格,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姿势和习惯,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如何让学生唱的动听,要让学生从听歌曲中体会速度和音量的变化,感受歌曲中对音色的要求,演出时注意节奏的正确、连音与断音、旋律的起伏等等演唱的基本要求,教师再加以引导,进行有感情有方法地演唱。要让学生对老师的演唱进行模仿,要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和探索,发挥歌唱艺术的感染力,获取美的声音、美的歌唱。养成正确的发音方法,不需要在课上作枯燥乏味的发声训练,可以在学生唱歌前,先按歌曲节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又可以让学生在投入歌曲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提高歌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歌曲。在课堂上我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和小组之间等等,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独唱、对唱、齐唱,也可以表演唱,或者让学生自编自创,编词比赛。一段时间后,学生从不敢唱到勇于唱,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和自信,也增加了对歌唱的兴趣。第四、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素质

除以上几点之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俗话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素质教育首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高标准和严格要求,音乐教师的素质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音乐老师,我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认真钻研大纲,认真备课,不能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仅仅教会学生唱几首歌,还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音乐能力。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篇7

为了全面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电化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下面,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 经验, 从三方面谈谈如何合理使用电教设备, 从而让电化教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一、播放视频, 丰富课堂

视频播放功能是电教设备最基本的功能, 同时也是最实用的一项功能。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真实的视频画面向学生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同时还可以利用慢放的方式让学生把握知识生成的每一个细节。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还能起到一定的激趣效果。比如, 在教学电解溶液的知识时, 选用CuCl2作为案例, 然后利用视频播放功能将操作过程展示给学生。通过视频, 学生充分了解到在阴极的碳棒上会出现一层红色的铜, 而在阳极的碳棒上则会有气泡生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可以将视频再慢放一次。这时, 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被学生深刻地记录在脑海当中。又如, 在教学浓 度对化学 平衡带来 的影响时, 可以为学生播放FeC13溶液和KSCN溶液混合的实验视频, 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电教设备的视频播放功能可以非常便利地向学生展示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 比起课堂实验要灵活许多。而且, 通过视频引导, 还能间接增 强学生的 动手欲望。但 需要注意 的是, 考虑到课堂时间短暂, 所以要严格控制对视频资料的选取, 尽量选取一些短小而精悍的视频文件。

二、联系生活, 促进实验

知识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 如用洗衣粉洗衣服、用洗洁精刷碗等。但是, 由于高中生在生活中缺乏观察的习惯, 所以在联系生活时, 他们很难举出更多的例子。而且, 这些例子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化学原理, 学生也很难解释出来。这时, 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并透过设备延伸至课堂, 通过Flash动画来解释这些化学现象的运作原理, 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对化学知识的把握, 并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操作的欲望。如在挖掘关于洗衣粉的化学知识时, 首先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制作一个Flash动画, 让学生在动画的带领下感受知识的变化过程, 并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某些细节问题。之 后, 将授课延伸到实践:首先制作化学实验操作所需要的投影片和常用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投影片, 然后利用投影片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并告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正确使用仪器, 并按照顺序来操作, 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像这样将生活案例导入到课堂中, 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透过Flash动画将生活案例中蕴藏的化学知识呈现出来,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动手欲望, 从而让探索落实到实践中。

三、课外拓展, 延伸探索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探索空间。笔者认为, 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将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 欲望, 并让他们 获得更多 的知识。所以, 在日常教学中,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然后为这些小组布置任务, 如“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探究对象,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利用电教设备制作投影器件、实验方案, 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完善”。为了完成任务, 并获得教师的肯定, 各个小组都会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 并不断向教师请教电教设备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当小组之间完成探索任务后, 可以由教师充当裁判, 对表现最好的小组给予嘉奖。然后, 教师再利用电教设备将相关的演示实验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在观察的同时找出小组设计中存在的不 足之处, 并对此进 行整改和 完善。另外, 为了增强学生对电教设备的掌握能力, 教师还可以定期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索小任务, 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在实施电化教学阶段, 需要谨记的几点是:首先, 电化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固然功能性强大, 但是设备是死的, 人是活的, 它无法取代教师与板书;其次, 电化教学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标性, 不能随意实施, 因为有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板书来完成, 若盲目使用电化教学, 只会浪费课堂时间;最后, 利用电教设备选取材料时要有选择性, 切忌材料过多, 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消化。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篇8

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 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

二、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自选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我在教学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9

一、加强教学创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寓教育于教学中

和学生讲一些空洞的理论,很难达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艺术。紧扣教材、适当补充、合理发挥,使英语教学有新意、有创新、有激情,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英语教材每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大都是由一件或两件实例引出观点和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实例,步步引出观点,通过分析事物的表面特征,探究其原因背景,剖析人物思想动机。英语教材中还有许多道理必须反复讲,但“老生常谈”又是教学大忌。为此,我尽量从新的角度去阐述老话题,这样不仅教学方法出新,而且教育性更强。

二、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人的情绪反应。因此,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应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单纯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难以收到圆满效果的,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我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经常设计以下课外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 开展各种竞赛。如朗诵比赛、默写单词竞赛、听写竞赛、日常口语交际竞赛、查字典竞赛等。2. 让学生自办英语广播、英语黑板报、根据课文内容自编短剧。3. 让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4. 组织各种节日的英语晚会,同时请外教或其他外国朋友参加。

三、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为此,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我们应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近年来,语言教育家和学者一再呼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和弘扬祖国文化。我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开发利用现行教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语言文化同步进行。

2. 精选课外读物。除了教材,我还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每周在英文报纸或杂志上精心挑选三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3. 利用先进的英语音像电子阅览室。这样,学生可以直接面对面地体验中西文化差异,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师应该以更高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去学习、研究新大纲,体会其精神和要旨,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篇10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

二、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

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

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篇11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情境;合理猜想;数学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它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法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提出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创设的一定的场景中,这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冲突情境等,而且教师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既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中的快乐。

1.创设冲突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使学生间产生矛盾冲突,促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冲突情境中,“矛盾冲突”往往会激化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但是,大脑的兴奋性会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冲突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探索数学世界。

如: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的单调性,同时,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冲突情境:在一次函数y=kx+b中,y的值会随着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也会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少,考虑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一个假设性问题,就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他们就会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自己的领悟和思考中,得出在本题中,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x的系数k的取值。所以,创设冲突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维的能力,也促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探究积极性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时,由于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非常注重贴近实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一些实际例子做出判断、决策,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函数建模问题,也就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所谓的数学模型是指对客观实际的特征或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的一种数学结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和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如:为了在夏季降温和冬季供暖时减少能源损耗,房屋的屋顶和外墙需要建造隔热层。某幢建筑物要建造可使用20年的隔热层,每厘米厚的隔热层建造成本为6万元。该建筑物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C(单位:万元)与隔热层厚度x(单位:cm)满足关系:C(x)=k/(3x+5)(0≤x≤10),若不建隔热层,每年能源消耗费用为8万元。设f(x)为隔热层建造费用与20年的能源消耗费用之和。①求k的值及f(x)的表达式;②隔热层修建多厚时,总费用f(x)达到最小,并求最小值。本题主要考查由实际问题求函数解析式、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值,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及运算求解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在熟悉的环境中,学生的“数学无用论”观念也会得到转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3.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作为科学性学科,要想得到发展,创新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导致数学课堂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变成了“满堂问”,教师一些“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让热闹非凡的课堂没有一点实际意义,而且,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相关性质及简单的运算及应用。所以,在授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①细胞每分裂一次,细胞的数目有何变化?②y=2x的图象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当2变为1/2时,图象的特点又是什么?③生活中还有哪些指数函数的例子?我们能用此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并引导学生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合理的猜想,让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大胆的猜想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问题的结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去依赖教师,他们甚至认为教师就是真理,教师讲授的答案就是正确的,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猜想正确该如何证明,猜想错误,可以用哪些理论推翻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使自己的探究意识得到提高,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例如:f(x)=■的定义域为R,求m的取值范围。这道题很简单,mx2+8x+4≥0在R上恒成立,所以得出m≥4。这道题看似已经结束,但我们学过的函数不仅只有简单的函数,我们已经学过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有学生便将此题转化成了①f(x)=log3(mx2+8x+4)的值域是R,求m的取值范围。②f(x)=log3■的定义域为R,求m的取值。学生在大胆的猜想中,将一道题转变成了多道试题。这样即拓宽了学生的探究面,在学生独立解答自己的想法时,巩固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探究能力。

又如: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AB⊥BC,SA=AB=BC。若DE垂直平分SC,且分别交AC,SC于点D,E。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②③。(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①SC⊥AB;②AC⊥BE;③BC⊥平面SAB;④SC⊥平面BDE。这类试题也是一种猜想题,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去验证给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打破思维定势,调动探究欲望

突破传统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或解题的过程中,要在众多解题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每个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是如出一辙,他们都没有脱离教师的“控制”,没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只是任由教师指挥,认定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就算是教师对于这道题的解法是繁琐的,也会随着教师走。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更加简单的方法,他们也会怀疑这怀疑那,最终还是放弃自己的思路,接受教师较为繁琐的解题思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宁愿固守在教师的思维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敢于用新的方法解答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已知函数f(x)=-(x2+2x+a)/x,x∈[1,+∞)f(x)>0恒成立,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在此题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不要拘泥于一种解答方法,不管方法是简单还是难,只要是自己的想法,都可以写出来。当然,此时就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解题过程或解题思路,而要从积极的一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找到自信,得到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心理上愿意去探索,愿意去寻找新的思路。而且,教师作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探究课题,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索中,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四、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小组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发挥群体交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将问题得到完美的解答。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学生在进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就会去讨论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在本题中这种情况是否会出现,如果出现了该作何解,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增强探究意识。

五、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不仅会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指导作用,而且会对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甚至包括从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也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总结思想、化归思想、建模思想等,这些都是初、高中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思想,在我们正确理解题目的过程中,数学思想的渗透对解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已知的等比数列{an}为递增数列,若a1>0,且2(an+an+2)=5an+1,则数列{an}的公比q是多少。

解:因为2(an+an+2)=5an+1,所以,2an(1+q2)=5anq,2(1+q2)=5q,解得q=2或q=1/2,又因为数列为递增数列且a1>0所以,q>1。因此,{an}的公比q=2。简单的一道试题运用了转化思想,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在“数列”这一节还经常用到归纳思想和化归思想等等,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地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当然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总之,对于高中生来说,尤其是高三学生,他们面临的高考压力较大,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所以,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性引导,使学生在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也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大志.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J].新课程导学,2012(5).

[2]申文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J].神州,2011(23).

[3]林爱娟.试论数学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2).

[4]王元.论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

上一篇:作文 再见,小学下一篇:含羞草 神奇的含羞草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