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传统文化(共9篇)
高三330班主题班会,指导老师:肖厚明
一、活动主题
以期为弘扬儒家文化,提升高校学子的人文精神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学生目标
1、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儒家文化的兴趣
2、通过活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握今天,努力学习,运用好实际的儒家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儒家文化的特点以及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四、措施、手段 案例分析
五、课型 班会活动课
六、教学准备 CAI课件
七、教学课程
(一)导入
通过名人名言导入主题
八、互动台
介绍儒家的由来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1] “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为会通天道、人道者。《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儒家思想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
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将之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正统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近至满清的文字狱,毁古书严重的《四库全书》、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互动二 对儒家误解的纠正
儒家不尚武?
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儒家重阶级?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互动三 儒家经典介绍
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六艺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十三经
秦末,刘邦,项羽攻入咸阳,项羽火烧咸阳宫,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国学十三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
十三经注疏 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互动五 孔子简介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3
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重学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小结
一、教育在于唤醒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逐渐增多, 长期以来他们将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 普遍存在缺乏爱心、缺乏感恩的现象, 身为父母应予以关注, 并对他们逐步加强相应的培养。
教育在于唤醒。《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世界著名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的一本带有深厚的爱的童话书。2009年12月16日晚, 亲子共读之后我写道:“惠惠呀, 小兔子是你学习的好榜样, 妈妈相信你, 你也会很乖、很出色的, 不是吗?”当我把这段话读给孩子听时, 她的眼中一下子闪出异样的光彩, 小脸儿红红的, 显出腼腆的样子, 有点儿不好意思。教育在于唤醒孩子心灵深处那最美好的东西——爱。接着我又写道:“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你还记得吗?我们的自行车没气了, 经常到对门阿姨家借打气筒;我们这栋楼没电了, 楼上楼下的叔叔阿姨跑前跑后;四楼小花阿姨从老家带来的花生、青菜之类的东西总忘不了送给我们一些;楼道脏了, 总有人来打扫……邻里和睦相处, 互帮互助, 这些你感受到了吗?”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我经常教育孩子要心中有爱, 常怀感恩。爸爸妈妈上班时, 孩子能主动说“再见”;爷爷奶奶到我们家时, 能搀扶着他们上下楼梯;见到老师同学能主动问好;与同学发生矛盾能互相谦让……这其间都包含着浓浓的爱。
二、呵护童心
2010年9月份, 我们共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收集了几十个故事, 篇幅虽短, 却发人深省。在这些故事中, 孩子最喜欢《牧童斗狼》。当孩子读过这则寓言后写道:“我们的妈妈都爱我们, 就像老狼一样, 这里跑那里跑, 最后连自己的命也没了, 可是还没有救出小狼。”依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 这则故事的寓意是:牧童机智勇敢, 终于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狼。看到孩子书写的感受我很惊讶, 于是我又认真阅读原文, 一时间发现孩子的想法是那样的天真有趣——不是吗?老狼为了救小狼, 东奔西跑, 最后活活累死在树下。孩子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 像玻璃一样易碎, 我们要用心呵护——呵护童心, 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用故事启迪心智
在日常的说服教育中, 作为家长的我常感到凭空的说教是毫无用处的, 用短小精悍的哲理故事启迪教育孩子, 往往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其中的故事篇幅短小, 不拘形式, 有很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挤牛奶的姑娘》启迪我们脚踏实地, 刻苦勤奋;《跳蚤和人》启示我们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神奇的钱包》启发我们应该学会满足,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狐狸与仙鹤》启示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你就应该尊重别人;《狼来了》启示我们诚实守信乃立身之本……
四、形成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压力倍增, 节奏加快, 人心浮躁, 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品味经典, 沐浴书香, 这时候外力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每天下午放学后孩子会一遍遍提醒“开始亲子共读了”, 孩子是那样的执著认真。看着孩子的认真劲, 我们家长倍感欣慰。于是等每天下午放学孩子做完作业后, 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阅读之旅。如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制度, 彼此谁也不能中断、违反。虽然很辛苦, 但我们的收获却是沉甸甸的。
每天下午孩子做完作业后, 我们便开始了亲子共读。孩子在认真读, 我在静静地听, 常常被书中那些精彩的情节吸引, 白天工作的疲劳也无影无踪了。孩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我有什么想法, 我们彼此交流。这些经典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度过他们的金色童年,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经典永恒, 应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每逢节假日, 孩子特别喜欢逛书店, 每次都要挑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 这就是一种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亲子共读中, 孩子养成了书写心得体会的习惯, 尽管文笔、思想还很稚嫩, 尽管还有很多不足, 但那是智慧的火花, 是心灵的启迪。
五、提升综合能力
以前孩子做作业, 我都要在旁边给孩子读题, 读一道做一道, 有些题目要求还要给她解释半天。可现在一般不用家长读题了, 甚至连“举一反三”那样的有难度的题, 她都能独立完成;语文的“仿写题”是比较难的, 但一般她都可以做得很好;“看图写话”往往句子通顺, 有时还会用上精彩的词语, 妙语连珠。总之, 阅读提升了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 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 彼此贴得更近, 相互没有隔阂, 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家长可以零距离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和思想变化, 找到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语言密码。
温馨的亲子时光, 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给孩子的智慧插上飞翔的翅膀。最是书香能致远, 阅读之乐乐无穷, 我们要让孩子爱上阅读, 让童年充满书香, 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关键词:传统经典;竞技体育专业;人文精神
体育类高职的竞技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具备高水平运动能力的专门人才,对于国家的竞技体育的推动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其培养过程中如何来加强原本薄弱的文化基础,同时传输一定内容的人文典籍,这是从事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起校园范围内的习读经典的活动,不失为一个质量和效率并举的方法,实例如下。
一、《老子》
比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他的哲学思考还要早上百年,公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的老子就已经开始了对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关注和探索。汉武帝独尊儒术,墨、法、名、阴阳等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支派或销声匿迹,或依附融合,只有老子所悟之“道”传承至今,与儒家形成互补,成为无数文人的精神家园。《老子》寥寥五千言,涵盖的哲学思想却宏大壮阔,上至天道自然,下及修身立德,赋予了“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作为竞技体育中的一项——武术,其练习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天人合一”。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处理事情的方法,不仅为行事风格,现在也常常被用作比赛的战略战术。除此之外的“物极必反”等道理,更是中国人一向比较信奉的原则。老子的“道”不仅是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更是贯穿于中国社会绘画、建筑、音乐、医学、体育运动等众多领域的形而上的法则。
二、《论语》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其简明精炼、极具思辨色彩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对为学、为孝、为人、为政及为礼等方面的言论。《论语》以其凝练的文字为载体,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以其简约的艺术性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读书不多,却善智谋“独相十年”,他自称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而今《论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尤其需要重拾传统文化。
不少学者以新的视角解读《论语》,认为现代人在职场中就可以遵循孔子的学说和理念。这对于体育高职学生在自我追求和职业操守的形成中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对自我的修养和对他人的爱作为处世立身的准则。这对于竞技体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自觉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三、元曲
广阔的幅员、宽松的文化氛围、极具民俗感的艺术审美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峰之一的元曲。文人失意,寄情创作,在字里行间中挣扎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其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大多满腹经纶、才艺俱全。他们或是吟咏浪子风流,或是唱颂隐逸情致,在嬉笑怒骂间调侃世事无常及社会百态,文笔皆精工细作,富有哲理性的构思。
从欣赏和学习的角度而言,元曲对于运动员学生来说是比较有距离感的。首先是因为对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文学语境的陌生化导致了对元曲的生疏和排斥。其实早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已经选入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名篇,也有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的经典选段。全篇研读比较困难,就选取精华来读、来记,准备名言佳句的摘抄本,以作者为单位,收集元散曲中的点睛之作,同时在班级内展开摘抄本的交流活动。
以上所述仅仅是撷取落英,分享师生间研习的若干心得。中国传统文化浩瀚无穷,深厚绵长,注重人格、伦理、和谐和自然。从习读经典开始,逐渐理解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从而确立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正是在高职竞技体育专业的文化教学体系中倡导传统文化和传统典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一凡.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反思[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辽宁省大连体育学校 于昕
歌德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至乐莫如读书。《撒哈拉的故事》,我读懂了三毛的乐观;《无悔的青春》,我品味了席慕容的细腻;《荷塘月色》,我领悟了朱自清的清高与无奈;《雨巷》,我体会了戴望舒的迷惘和希冀。暖暖灯下,泡上一杯清香四溢的茉莉花茶,翻开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仰望着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品味着一种淡然而又浩大的气息,阅读的悠然与美丽,唯有此时感受更深。
海伦・凯勒,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无光、无声、无语的坚韧生命的美丽。面对苦难和坎坷,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依靠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三天之于一生实在太短,光明距离黑暗也太遥远。熬过78年寂静岁月的女子,渴望能够被给予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她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第二天:她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她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这些文字,叩击着我的心灵,给予梦想、勇气和力量,照亮前行的路。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人的一生,风风雨雨,不可避免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以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意志,总结经验,战胜自我,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这种人生态度,在我身边的体育工作者身上淋漓展现。训练,比赛,疗伤,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的生活,面对伤病,他们咬牙坚持;对于压力,他们勇于承担;经历低谷,他们重新振作。在一次次成绩,一枚枚奖牌背后,是抒写壮志,为省争光的敬业精神;是坚持不懈,实现自我的坚定信念;更是总结失败,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他们正积蓄能量,在即将到来的家乡全运会上一展锋芒,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异的比赛成绩向世人诠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我最喜欢的是海伦的那句话:“假如你有一双好眼睛,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后一次用。”生命给与她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而她并未因此消沉,她的心中满是对别人的爱与感激,这是她的人生主题。她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的一生经历,带给我们爱与生活的启迪,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有着所谓的不幸,但对于海伦来说,不幸只是微小的障碍,爱才是生活的意义。我要感谢生命,赋予我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生活,更要用包容大爱去温暖他人。我很幸运,能够从事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永远不对任何学生绝望,这是老师最美的师德。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校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很小从事体育训练,离开家长的呵护,过早的承担生活和训练的压力,他们更需要关爱,更需要理解。面对他们,我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耐心,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这些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用我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的事业。
温总理曾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学习与发展,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在我的心目中,一本好书,是一种精神享受,让心灵归于平静;一本好书,更是一位良师益友,于水穷处指点迷津,指引方向。
最初爱上读书是家庭的熏陶。幼时家境困难,我经常穿着大人的衣服改小的衣服,零食也往往不舍得给我买,但是我家却是左邻右舍中唯一订阅了《小朋友》、《智力世界》的,至今我还认得一些繁体字,喜欢数独,偏爱逻辑游戏,都拜赐于当年那些港版的《智力世界》。每逢春节回家过年,我都会抱着一摞摞的少儿杂志,带给老家的小姐妹看,在清凉的夜里,伴着一盏老式的小油灯,几个小朋友躺在一个被窝里,映着窗外的皑皑雪景,成了我记忆深处最静谧而悠闲的回想。
每每回忆那些时光,那么多的充实与迷惑、喜悦与哀愁交织在一起,“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孟德斯鸠说过,“读书,是将生命力寂寥的岁月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光”。谁的年少不曾轻狂,爱散文之清幽静雅,也爱科幻小说之匪夷所思,爱历史居住之宏伟博大,也爱国外名著之自由奔放。那时既爱跟风一般的去读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也爱偷偷的独享小女生情怀般的《简爱》。那个时代的孩子,大多读过《东周列国志》、《红楼梦》,《呼啸山庄》、《红与黑》,哪里就是当年所能领会的,大抵是囫囵吞枣,图个好奇而已吧。
提到读书,不得不想起一位生于齐鲁大地,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孔子,他的一生致力于弘扬书的文化,他的言行也被弟子记录成一本《论语》。然而,我心目中的孔子,更多的是一张老夫子的面具。读书时经人指点,善莫大焉,于丹的《论语感悟》就是这样一本书,为我介绍了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孔子:这里的孔子,首先是才华横溢的。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三十多岁第一次西行拜望他崇敬的老子的时候,他已经带有鲁昭公赐予的车马童御。这里的孔子,同时是热血澎湃的。对如何治国,孔子用“富民、教民”四个字概括,这样最简单的回答方式表明,他早就考虑成熟,毫不犹豫。这里的孔子,也是贫困潦倒的。五十五岁那年,他踏上了西征跋涉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四年。这么一位大学者,却把垂暮晚年付之于无休无止的漫漫长途,这一路上,他遇到的,有冷眼,有嘲讽,有摇头,有威胁,有推拒,有轰逐,却没有动摇,实在让人震撼。这里的孔子,独独是健康乐观的。有一次是在郑国的新郑吧,孔子与学生走散了,独个儿恓恓惶惶地站在城门口,有人告诉还在寻找他的学生:“有一个高个儿老头站在东门外,气喘吁吁地像一条丧家犬。”学生找到他后告诉他,他却高兴地说:“说我像一条丧家犬?真像!真像!”这里的孔子,是善于谋划管理的。在他的团队里,有人负责吃穿,有人负责保全,有人负责外交,有人负责接应。有一次从陈国到蔡国,半道上不小心陷入战场,大家几乎七天没有吃上饭,孔子还不断抚琴,给大家打气,安慰着学生。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依然保持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型团队形象。通过于丹的讲解,枯燥而遥远的《论语》划过时空而来,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为我们娓娓道来。
张潮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一本经典的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随着自己的心境阅历而跌宕起伏。如今年岁渐大,读书的经济压力没有了,但是读书的时间却不见了。现在不是书太少了,而是书太多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让人举手之间,就可以坐拥书城。可是,一个链接带着一个链接,一个网页连着一个网页,我常常在娱乐中忘了上网的目的原本是找一本好书。在浩瀚的书海里,浮躁的心哪有空闲?时至今日,又有几人能够领悟培根的博大,蒙田的淡泊,罗素的悠闲,海明威的刚毅,村上春树的隽秀?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把住方向,做知识的主人呢?作为青年人来说,最重要是的是读书要有的放矢,因业择书。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选择读书的科目,而不是迷航在信息的海洋中。这样既能学以致用,事半功倍;又能切中要害,记忆犹新。参加工作后,税收征管对我来说,既新鲜又陌生。“胸涵春秋意方畅,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我不断阅读了《税收征管的系统理论与模式》、《现代税收征管过程模型》,品味书香,亲近书本,让我逐步为自己确立了“基础学牢,专业学精,理论学深,实践学博”的读书目标。读书还能帮助人树立梦想。在《你为谁工作》中有个小故事,有三位敲石工,干着同样平凡的工作,只有那位明确自己工作目标是一座象征着幸福的教堂的工人,最有责任感和创造力,最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税收管理工作也是这样,我们一点一滴的汗水,正在构建共和国基石上的一砖一瓦。有时,望着同事们热烈讨论业务的身影,我常常想,只有不断的相互学习,吸取营养,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开足马力,将迷茫与消极都抛在身后,不断前行。
最令我难忘的是竹林七贤,书云:“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不落流俗,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个个都爱酒。刘伶生了病,仍不听妻子的劝告,畅饮至醉,阮籍更是为了酒而不避男女之嫌。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他们靠饮酒放松精神,摆脱世俗的纷争,任凭朝廷如何利诱也不动摇,也可谓用酒与社会抗争。后来嵇康因此而死,王戎经过他们七人喝酒的酒垆,感叹道:“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可见他们喝下的不止是一碗酒,更是一碗情怀。
除了喝酒,清谈也是名士们聚会的内容,魏晋时期社会上的“不论政”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乐广、潘岳的佳话最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二人一个善说,一个善写,说和写结合在一起,做成好文章。还有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诗会,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创造出了绝世名篇《兰亭集序》,行文如流水一般,可谓是千古绝唱。这潇洒飞驰的文风和书风,更体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以及魏晋时期名士文人的气质与文化素养。
名著导读的立足点在课堂,名著导读课立足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下面以《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
一、再现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由音乐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词?
(众生举手,一学生读《滚滚长江东逝水》,语调抑扬顿挫,富于感情)
师:“浪花淘尽英雄”。不错,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妙趣横生,塑造了500多位人物形象,代表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写得形神俱足。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些“英雄”。(引导学生初涉名著)
(二)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
师:请在下面的外貌描述中猜猜他是谁?(进一步暖场,调动学生的兴趣)
师:(出示关于诸葛亮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生:诸葛亮。
师:这段文字中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神仙之概,突出“神”。
师:很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师:(出示关于刘备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生:不知道。
师:对手骂他“大耳贼”;有人尊他“皇叔”。
生:刘备。
师: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1分钟交流后得出结论)“仁”。
师:(出示关于曹操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生:白脸的曹操
师: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最精彩的人物,他有什么特点?当然也是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诈”“奸”。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出色,这便是《三国演义》中最被推崇的人物描写,可谓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人物个性初见端倪。
(三)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
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过,“《三国演义》中的‘他’,作家语言看似简洁,却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透”。显然,一个字的个性远不能代表全部。让我们在两个精彩的三国故事中去细细品味吧。
师:请快速阅读《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
(插播《杨修之死》影视片段,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师:请小组讨论3分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
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1) 阔门; (2) 食酥; (3) 梦中杀人; (4) 告丕; (5) 城门; (6) 作答教; (7) 解号令。
师:概括得很准确。
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1:“惑乱军心。”
生2:“惑乱军心”只是借口,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师: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
生1:当然会。《士兵突击》里面强调,军人要守军纪。
生2:不杀,他是人才,杀了浪费。
师:(笑)有人评价杨修“身死因才误”。
师:从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曹操是嫉妒贤才、残忍奸诈、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生:杨修是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全面,也很深刻。(插播《曹操煮酒论英雄》影视片段)
师:(介绍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刘备说出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了吗?
生:没有!他乱说的。
……
师:最后,曹操说英雄是谁?
生:曹操和刘备。
师:此时,刘备有什么反应呢?
生:惊恐万分。
师:书上有这个词吗?
生:没有。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
师:刘备为什么有这种反应?
生:(沉默)
师:大家再看看前文,看看曹操给英雄下的定义。
生:对了,曹操认为将来只有刘备可以和他争夺天下。
师:看来我们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看,曹操请刘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生:是试探刘备。生:是怀疑刘备。
……
师:曹操是两件事中的核心人物,除了第一回合中我们看到的“奸”,同学们还看到了曹操怎样的个性特点?
生:诡诈、咄咄逼人、骄横霸气、野心勃勃、踌躇满志、高瞻远瞩。
师:成语运用出色。当然,总结得更好。
师: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鸿门宴的故事,曹操既然明确地意识到刘备是和他比肩的英雄,为什么不趁机杀了他?当然,这个历史之谜留待同学们课后阅读原著后来回答。
师:可见,《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就在于“个性的人,立体的人”。
(四)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
师:那么,你希望具有他们三位中谁的性格特点呢?或者你认为哪位同学身上有他们的一些影子呢?请结合文本谈理由。
(本环节是发散性提问,安排小组讨论,组内说自己的观点,全班交流)
生1:刘备,他宽厚,能趋利避害。
生2:曹操,是英雄,有气魄。
生3:关羽,讲义气,诚信。
生4:诸葛亮,有智慧。
生5:曹操,有一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他有志向。
(师生笑,气氛融洽)
生6:孙权,关爱下属。(学过课文《孙权劝学》)
生7:周瑜,有才。
生8:吕蒙,知错就改,勤奋……
师:原来三国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性格中正潜藏着你、我、他。又或许在你的身上似乎找不到与这三位人物相似的性格特点。那么在三国浩瀚的历史人物群像中,你又在谁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呢……
生9:我们班范天成像刘备,因为他爱帮助人……
(气氛非常热烈,不时传出笑声。这一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更多地探讨三国人物的兴趣。)
(五)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
师:一部好的作品如一座宝藏,我们可以沿着一些“线头”再品、再寻、再答!(展示“线头”:诸葛亮之舌战群儒;军事家之宝典:纵横权谋三十六计之三国版;史学家之疑惑:《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师:同学们课后会去读《三国演义》吗?
生:(异口同声)会!
师:请同学们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走进《三国演义》,进一步品读它。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二、提炼课堂精粹
名著经典汇集了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文化精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堂名著导读课,它的闪光点是“趣”“读”“导”。
(一)运用多种激趣法,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寻找乐趣, 进而形成志趣。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能真正喜爱名著,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积极地阅读。本堂课运用多元激趣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一是导入激趣法,一曲《三国演义》片头曲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学生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二是诵读激趣法,一位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全体师生被那恢弘跌宕之气深深震撼。三是影视激趣法,顺应读图时代的特征,以媒介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呈现《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找到读图和读文的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和人文底蕴的激发。这些都让学生带着对名著经典的神往,走进《三国演义》。
(二)找准泛读文本,领略阅读精髓
清华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奇老师说:“要让学生提升素养,就要通过多种文本的刺激,然后实现归纳和总结,这样人文素养才得以培养。”名著经典博大精深,如何找准其精髓,是值得探究的。本堂课,精选《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在泛读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和文学的魅力。
(三)循序渐进导读,享受阅读幸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名著导读最终关键点是“导”,让学生学会欣赏名著,学会研读名著。本堂课注重让学生回归文本,围绕“四品三国”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导读《三国演义》。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让学生从名著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初见个性。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通过《杨修之死》的七事、《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五试,让学生深刻体悟杨修的才思敏捷、轻率大意,曹操的嫉妒贤才、志向远大,刘备的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让学生在“名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拉近与名著的距离,实现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提升素养。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提炼三国热点、难点、疑点,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尊重学生的兴趣,抛砖引玉,引读原著。一部名著经典犹如一座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到课外,对名著寻之再寻,品之再品。
三、撷取课堂反思
(一)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动感
激昂慷慨的语言和视频效果可以让学生动之以情,但生态课堂的根本是师生互动。这堂课教师的总结还不够及时,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的回答比较规矩。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放心、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质疑、争论,师生有互动,生生有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更和谐、开放、幸福。
(二)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美感
名著精髓在于丰厚的思想底蕴,更在于精湛卓绝的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规范而典雅,简洁而深刻。如果在“一品三国”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细细品读那简洁明快的语言,那么学生一定能体悟名著语言的内涵与魅力,生活中也会多用美而简洁的语言。
(三)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过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为教学契机,好好把握,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三品三国”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都喜欢曹操这个人物,这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喜欢曹操,感觉他有谋略,但是奸雄的特征也许跟他们所处的相对浮躁的时代是紧密吻合的。这样有收有放,就能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思考得更加深刻。
关键词:初中名著导读 阅读计划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形成习惯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中考成绩的优秀与三年来学生们大量阅读名著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名著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巨大作用,同时阅读名著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中学生每一个学期的必读书目,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中学生必须阅读的精神食粮。而且近年的语文中考当中,名著或者是近当代作家的名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阅读当中,而且名著考题也需要学生对文章情节有深入理解,才能较好地作答。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乐意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名著。学生平时作业较多,课业负担重。他们常常会把看电视和玩电脑当作课外的娱乐消遣方式,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学生家庭环境大多一般甚至困难,家中少有藏书,家长也较少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因此,真正能完整读过名著的学生很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制定阅读计划,设定目标。
阅读计划须按年级制定,详细至每学期、每一个月、每一周。特别重要的是七年级。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强,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准确地设定目标,让目标成为他们精神跋涉的前方驿站,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计划达成目标。七年级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打下了基础,往后在八、九年级才能循序渐进,事半功倍。在六册的语文教科书中,规定了每学期必读的名著篇目,但在课文当中其实也提供了不少的可读名著。依据这些,我们拟定七至九年级的阅读计划如下:
制定每学期的阅读篇目后,还要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九年级的必读篇目不少,但九年级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可以把九年级的阅读任务放到七、八年级。比如,可以把九年级上学期的《水浒传》、《傅雷家书》放到七年级,把《格列佛游记》和《培根随笔》放在八年级,九年级上学期阅读《简?爱》。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加以灵活安排。在平常的阅读中,七年级学生每天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因为学习时间紧张,阅读尽量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平时让学生每天抽出15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必读名著。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或点评名著。
老师光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还不行,学生必须要落实计划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拟订一个可行的措施,比如每月阅读的篇目内容、每周的进度、每天阅读的时间等等,制成一个表格,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中,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作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阅读比赛,看谁读得更多更快。总之,在班级中要营造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能落实阅读计划,养成阅读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快乐阅读。
名著阅读是快乐的,名著阅读也是枯燥、艰辛的。要想快乐阅读,必须有兴趣做基础。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发的情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最佳老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对作者、主要人物和情节作了简要的介绍,展示了作品精彩的片段并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有的学生仅凭兴趣看一下,或者在老师的讲课中快速浏览一下,而大多数学生是很少认真看的,很多学生就算看也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主体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
1.视觉欣赏激发阅读兴趣。
用影片片段也可以很好的激起阅读兴趣。比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处于一个荒岛,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才出现这一幕,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同样,《骆驼样子》、《西游记》也可以播放片段让学生观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堂引入名著内容。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伊索寓言》;学习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下册)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水浒》等等。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学生就会自然产生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3.片断朗读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早读课或者在课前,我常常搜集与名著有关的佳文片断,读给学生听。由于读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趣味,再加上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就会觉得只从老师口中了解不能满足自己了,得找本书读才行。坚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之以法。
为了使阅读更高效,方法技巧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我在七年级一开始便开设阅读课。利用这节课,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还可以读写互动,以读带写等。
在七年级教材名著导读的前面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从方法上指导学生,让学生会读然后爱读。对名著阅读方法而言,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导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不同类型的书而言,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要指导学生不能只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以课文为训练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时,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①题目中的“智”字体现在哪里?②杨志做事谨慎精明,押运生辰纲为什么失败了?③杨志后来的命运如何?④本文出现了多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引导他们看名著就要知道名著写什么、怎样写,还要学会概括人物性格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等。堂上介绍方法后,课后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再进一步阅读小说中与杨志相关的其他内容,学会全面评价杨志,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督促检查,促使习惯的形成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我让学生每周写读后感,结果,有很多学生都将名著的内容提要复述一遍、然后在最后加上几句所谓的总结感想就交上来了;有的竟然在网上下载一篇、改头换脸来应付检查!这就迫使我想办法来应对他们的花招。不能再单纯使用以前每周读后感的方式进行检查了,而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利用课前五分钟随机让学生讲讲名著的某个片段;让学生为所读的名著设计十道判断题,十道多项选择题,三道简答题,并附上完整的答案;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必须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举行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名著片段表演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更有方法,更有路子,更有体会了。这样学生通过有计划的阅读名著、积累和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大提高,知识储存量大大增加,鉴赏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也从中渐渐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初中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觉得,名著阅读中,学生在对作品中的情境及形象的感受体验中,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在书中作旁批。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读书笔记。阅读名著时,可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二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可帮助学生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等创造的热情。
“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乃高。”我们对名著导读教学必须重视,让名著走进课堂,让学生品味经典。熟读名著既让学生在中考中不只会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名著内容,又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会使他们的一生都受益。课外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可泛读可精读,可翻阅可品析,只要能让学生喜欢上读名著,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他们自己的情操,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一点功利性,多一些前瞻性,通过教师的“导”来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就能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在名著的熏陶中茁壮成长,升华品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读书就要读经典。经典就是被世人公认的经过历史检验的最为优秀的、最有价值的著作。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这些经典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座思想宝库,像太阳的光辉一样,几千年几万年都永远燃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典的文学作品如 《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多夫》《斯巴达克斯》……每一部名著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部书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也有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就是一首唐诗,一幅宋画,一帧碑帖,也可以让你读之十遍百遍,一寸一寸、一笔一画地细细欣赏,乐而忘饥。我文化修养不深,国学哲学的书读得不多,但文学名著一纵一横却读得不少。所谓纵的,就是中国文学的长河,从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代杂剧、清代小说和楹联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经典作品。所谓横的,就是指世界文学。 经典好书如同深交挚友,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沉醉在文人墨客的佳作中,仿佛和一群高尚的人促膝交谈,感动于他们为人处世时的洒脱。逆境时,催我奋进;烦恼时,教我淡然;顺境时,提醒我谦虚谨慎。
品读经典,增加了我的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让我知道了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品读经典,让我领略着人世间的奇峰异景,让我的思绪驰骋在广阔的宇宙空间;品读经典,有时轻松愉快、有时心重如磐。为作者的精彩描述而兴奋,为各种各样的故事而沉思默想,被字里行间的`真知灼见所启迪。读好书,让我朝着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人生境界努力。好书,能跨越时空,引导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品味经典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品味经典》习题及答案09-26
品味爱情经典语录句子10-19
诵读经典 品味书香 范文11-07
品味人生的心情经典句子07-16
品味秋天作文06-29
品味比喻句07-07
品味之美作文12-16
品味议论文05-24
品味李白高中作文05-30
感悟生活品味人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