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研究报告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研究报告(共6篇)

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研究报告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我国加入WTO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特设立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以下简称“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第二条 本计划纳入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体系,由省科技厅归口管理。

第三条 为保证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及可操作性,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四条 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支持为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引进技术和人才,推动技术出口以及开拓国际合作渠道等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第五条 根据省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省科技厅定期编制和发布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指南,指导申报。凡符合申报条件的我省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

第六条 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科研水平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且符合项目指南规定的选题领域和合作项目类型;

2、必须有海外(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合作伙伴,并有合作协议;

3、必须有项目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4、项目承担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以及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且必须有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5、项目经费预算合理,来源明确。

第七条 所有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填写《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请书》(并附有关证明材料),经项目承担单位所属的省直有关部门或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连同项目汇总表一式五份在规定的时间内报省科技厅。

第三章 计划编制

第八条 省科技厅根据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等组织对项目审查,编制并下达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立项实施。

第九条 计划下达后,由各项目主管部门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与省科技厅签订项目合同。同时要作好《合同》各项条款的审查工作,并作为保证方加盖公章。

第四章 实施管理

第十条 凡已立项的计划项目由各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其实施管理工作,包括监督检查项目进展情况,配套经费落实情况,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及保护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等。

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反映合作进展、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知识产权情况和下工作计划等,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并汇总后,统一报省科技厅。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需对合同中确定的预期目标、合作内容、经费等进行调整时,应由主管部门向省科技厅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变更。

第十三条 本计划项目执行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经费一次核拨。凡不能履行合同的项目,应予撤消,并收回下达的全部经费。

第十四条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滚动实施的项目,须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科技厅审批。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根据工作目标,对本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有重点地进行检查。对项目完成情况好,组织管理有力的,将在下对其申报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六条 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经费由省科技拨款、部门(地方)配套、承担单位自筹、其它渠道经费等多渠道筹集。

第十七条 省科技拨款是政府性引导资金,属补助性质。其使用应严格按照省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各级主管部门及财务部门应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 验收与成果管理

第十八条 本计划项目完成后,应对完成情况进行验收。申请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填写《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验收报告》,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科技厅审批。项目验收由省科技厅或委托其主管部门组织。

第十九条 项目所获成果,由成果完成单位依据国家、省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鉴定、奖励等。

第七章 知识产权与保密责任

第二十条 项目如产生知识产权或导致商业化价值的结果,合作双方应当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或转化、应用实施计划。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者应当依据有关规定承担技术秘密的保密义务。对有关技术秘密要规定保密范围和期限,并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凡以论文、著作、书刊等形式发表时,须注明“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资助项目”;取得知识产权的,应到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国家、省有关规定适时进行修改。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研究报告 篇2

鉴定会上, 项目组负责人戴求仲研究员作了研究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情况汇报, 审阅了相关资料, 经质疑答辩和认真讨论, 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在生产中应用程度高,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创建了湘黄肉鸡饲料成分数据库, 评价了18种常规饲料原料有效能值、16种玉米加工副产品养分生物学效价及加酶后有效营养改进值 (EINV) 、4种钙源钙的真可消化率, 共获得参数2324个;提出了湘黄肉鸡能量、蛋白质、真可消化钙和直/支链淀粉比需要量参数24个;制订了包括湘黄肉鸡在内的《黄羽肉鸡营养需要》地方标准1项, 为湘黄肉鸡饲养和饲料配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阐明了直/支链淀粉比、非淀粉多糖酶、芽孢杆菌调控湘黄肉鸡及黄羽肉鸡饲料养分利用和改善生长性能的机理。项目研究期间, 发表论文22篇,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 (已公示) , 制订包括湘黄肉鸡在内的黄羽肉鸡营养需要和产品企业标准4个。

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研究报告 篇3

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2008-09-28 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优化科技经费配臵,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已于2008年9月18日经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此通知。

附件:1.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见下)2.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表(点击下载)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科技 经费 办法 通知

抄送:厅长、副厅长、纪检组长、巡视员、副巡视员。

省科技厅办公室(共印300份)2008年9月27日 印发 打印:尤泽恩 校对:王云雪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优化科技经费配臵,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是指用于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经费,包括省级财政资助经费和其他渠道来源经费。

第三条 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分类支持、多元投入。根据科技计划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特点,分别采取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作用。

(二)科学安排,优化配臵。要严格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独立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对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应当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四)加强监督,规范管理。项目经费按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进行管理,项目经费的使用实行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及项目负责人双重负责制。

第二章 项目经费配臵方式

第四条 项目经费的配臵方式:

(一)无偿资助

1.定额补助:指对于已经省科技厅审定予以立项的研发及公益性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经费。

2.配套经费:指对于争取到国家支持的科技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匹配。

3.后补助: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预期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以及保健食品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开发等预期成果经有关部门审批或认定的项目,由承担单位先自筹经费组织项目实施,待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审批、认定后,省科技厅给予一定数额的事后补助经费。

4.贷款贴息:对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的项目,具有明确产品导向或产业化前景,可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申请贷款的项目须已获得一年期以上的银行贷款(包括政策性银行的软贷款,不包括一年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能够提供贷款合同、银行付息单等材料;贷款贴息额为当年发生利息额的50%,贴息时间不超过二年。

(二)偿还性资助。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急需、投资较大但又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渠道筹措经费且由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承担的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科技项目,省科技厅给予一定数额的有偿使用经费,到期一次收回。

(三)风险投资。对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承担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企业技术上市培育项目等,省科技厅通过有关投资机构注入一定额度的资金参与股权投资。

第三章 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五条 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租赁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试验外协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费用等。

(一)人员费:是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为企业或有人员事业费拨款的,不得在申请资助的项目经费中列支人员费;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为转制科研机构的,项目组可在申请资助的经费中列支人员费,比例控制在15%以内。

(二)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臵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而发生的费用。

(三)租赁费:指项目实施需租赁外单位的专用仪器、设备、场地、试验基地等发生的费用。

(四)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五)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臵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等费用。

(六)试验外协费:指研究开发项目所发生的带料外加工或因本单位不具备条件而委托外单位进行试验、化验、加工、测试等发生的费用。

(七)技术引进费:是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购买专有技术、技术成果等费用。

(八)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九)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国内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十)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利申请等费用。

(十一)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二)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其标准如下: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元-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元-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元-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元-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三)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燃料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项目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项目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不高于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不高于5%的比例核定[100×8%+(资助经费总额-100)×5%];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不高于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不高于1%的比例核定。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严禁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

(十四)其他费用:指未列入以上各项之外的其他必要开支。其他费用应当在申请项目经费预算时单独列示并注明开支的具体内容,单独核定。

第四章 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与核批

第六条 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实行承诺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提供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七条 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按有关要求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时,应当编制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项目申报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对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并签署书面审核意见。

(二)项目经费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其中单位自筹经费必须是货币资金。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并严格按照本细则第五条规定的开支范围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三)项目经费预算应当由项目负责人协同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科技项目的,由牵头承担项目的单位负责编制总预算,并根据合作协议同时编列各参加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及经费预算。

(四)项目承担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当同时声明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第八条 根据项目立项程序,在项目组织遴选过程中,由省科技厅或受省科技厅委托的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经费预算评审。

第九条 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方式采取合并式评审和分离式评审两种方式进行。

合并式评审是指项目可行性论证与经费预算评审合并进行的评审方式。在项目可行性论证时专家组中应当有2名财务专家,对经费预算进行评审。

分离式评审是指项目可行性论证与经费预算评审分开进行的评审方式。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项目经费预算单独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由3名财务专家、1名管理专家和参加过项目可行性论证的1名技术专家组成。

第十条 项目经费预算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综合评审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目标的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与国家政策的相符性等。

(二)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单位性质,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项目所需经费的总量以及各支出科目的合理性,重点对申请省级财政资助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查,提出调整意见或建议。

(三)在项目经费预算评审中,评审专家从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管理、经济实力等相关财务方面的情况分析,对项目经费预算调整额度超过50%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不予立项。

第十一条 项目经费的审批

(一)根据项目立项程序,由省科技厅分管计划部门根据经费预算评审意见提出项目经费资助额度建议,报厅长会议审定(审议)。

(二)厅长会议审定(审议)的项目经费预算,经会签或报批等程序后,正式下达项目经费预算批复。

(三)根据批复的项目经费预算,由省科技厅分管计划部门按照经费预算评审意见确定项目任务书中经费预算的有关内容。

(四)项目任务书签定后,由省科技厅按规定程序拨付或商请省级财政部门拨付项目经费至项目承担单位。

第五章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支出,不得将项目经费用于非预算支出。与项目研究活动相关的必要支出,应当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同一项目的不同渠道的经费应当纳入项目经费预算统一管理和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应按任务书规定及时提供配套资金。

第十三条 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由于项目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项目经费总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按规定报告并经批准后可以进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单位财务部门备案;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承担单位上级主管科技部门同意后报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四条 在研项目的结存经费,结转下一按规定继续使用。因故终止或撤销的项目,由省科技厅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结余的省级财政资助经费退回省科技厅。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项目经费的预决算制度,加强对所承担项目经费使用的财务审核和会计核算。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要求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省科技厅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时,应当反映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 省级财政资助经费形成的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科技项目合同书中另有注明的除外),省科技厅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七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省科技厅提出财务验收申请和提交项目经费决算报告。原则上通过财务验收后方能进行项目验收。财务验收采取由省科技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或组织财务专家参与项目验收组专司财务检查两种方式进行。财政资助经费2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应采取专项审计的方式进行财务验收。

财务验收包括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验收及对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经济指标等内容的验收。

第十八条 项目经费决算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任务书下达的经费预算情况。调整经费预算的,应当附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项目经费收支情况;

(三)项目经费决算表;

(四)购臵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明细表。

第十九条 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截留、挤占、挪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三)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四)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五)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六)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七)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省财政资助经费若有结余的,应报省科技厅批准用于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或上缴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按财政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要求,建立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分离的监督制约机制。省科技厅通过中期检查评估、专项审计等方式对项目经费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省科技厅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全面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省科技厅相关业务处室负责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的日常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三条 省科技厅对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评估,主要采取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两种方式。

中期检查评估主要内容为:

(一)经费落实情况。主要检查自筹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存在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等情况;

(二)承担单位项目经费会计核算情况。包括单独核算情况,会计科目设臵规范性,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的完备性,以及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情况等;

(三)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主要检查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和相关性,包括按照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执行预算情况,经费支出是否按照批复的经费预算执行,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合规,预算调整的必要性和程度规范性,有无违反规定自行调整经费预算的情况,拨付合作单位预算资金规范性及监督情况,有无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挤占、挪用、转移项目经费情况,有无自行分解、擅自转拨项目经费情况等;

(四)设备购臵及管理情况。包括批复购臵设备预算的执行情况,购臵设备纳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

(五)财务信息质量。主要检查项目承担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包括对财经法规及各项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针对本单位财务工作特点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定情况,以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情况等。

第二十四条 省科技厅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逐步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以后申报项目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省科技厅建立项目经费信用管理机制,对项目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第二十六条 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不及时编制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科技厅将会同财政厅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技厅、财政厅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七条 受省科技厅委托的中介机构在对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同项目依托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串通作弊等行为的,取消其继续对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检查的资格。

第七章 附则

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研究报告 篇4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2012)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一年八月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2012)

农业

一、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工程

1.农作物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2.主要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4.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及物流配送技术研究; 5.新型农业机械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6.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1.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及优良新品种引进、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安全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3.主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及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4.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中兽药产品开发; 5.畜禽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6.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

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1.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生物芯片对畜禽疫病诊断的研究、新型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2.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等技术培育改良农用酶优良产生菌、食用菌、农用益生菌、生防菌、保健益生菌、工程菌等; 3.数字化及智能化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4.新型种质资源及基因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农林生态安全与林果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

1.用材林的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稳定与定向栽培技术研究; 2.优质特色果树新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配套栽技术研究; 3.特色林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4.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5.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6.重大农林生物灾害的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五、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 1.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研究; 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等综合技术研究; 4.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5.环保型新型肥料及农药创制关键技术及施肥、施药技术研究。

六、农村民生科技研究与开发

1.低成本乡村住宅节能减污设计及系列建材开发、筛选; 2.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3.农村防灾减灾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申报要求:

1.济源市2项,漯河市、三门峡市、鹤壁市3项,其他省辖市5项,省直管县(市)1项; 2.省农科院20项、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和省科学院5项,其他2项; 3.河南农业大学20项,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5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及其他涉农院校2项,非涉农院校不受理;

4.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申报指标单列;

5.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3项,申报指标单列。

工业

一、装备制造工业及制造业信息化领域

(一)装备制造工业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基于PC的控制系统,车间级设备信息集成系统、专用控制装置、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新型控制技术的前端研究;

2.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其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

3.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及模具、通用机械产品、新型机械产品的前端研究;

4.医疗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社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电力系统应用软件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

(二)制造业信息化

6.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 7.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 8.企业管理信息化; 9.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 10.应用集成技术;

11.RFID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应用。

二、交通领域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2.乘用车、客车、专用车、载货汽车的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及平台建设; 3.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汽车电子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4.鼓励排气净化、安全性、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5.机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6.轨道交通装备、信号及监控系统;

7.电动汽车数据采集,测试评价、技术标准等研究。

三、有色冶金工业领域

1.铝合金冶炼及重大节能技术; 2.铝、铜、镁、钛精深加工技术; 3.铅、锌、钼、钨冶炼及精深加工技术;

4.非高炉炼铁、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及纯净钢生产技术; 5.高档钢材及特殊大型锻材生产关键技术;

6.焦化产品回收、余热利用、铁合金和炭素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四、电子信息领域 1.集成电路设计; 2.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3.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4.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5.光传输技术及新型接入技术; 6.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7.计算机软件和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8.新型显示技术; 9.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10.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和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 11.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技术集成。

五、化工及非金属材料领域 1.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

2.离子膜烧碱新工艺、先进磷化工、缓控释肥料技术; 3.石化产品深加工新技术;

4.新型化学原料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关键技术; 5.高性能工程塑料、专用树脂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6.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7.高性能超硬材料、特种耐火材料、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焊接材料、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

8.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信息与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六、新能源产业领域

1.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 2.多晶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太阳光伏电池关键技术; 3.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

4.生物质气化、液化关键技术、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 5.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及设备; 6.其它工业领域节能新技术与新装备。

七、轻工、生物、食品、纺织工业领域

(一)轻工

1.新型造纸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2.家用制冷技术及设备研发; 3.新型玻璃生产工艺及设备研发; 4.数字化家电控制技术;

5.新型塑料、皮革制备及清洁生产技术。

(二)生物、食品 6.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 7.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 8.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9.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 10.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11.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

12.绿色有机食品添加剂、食品专用天然保鲜剂、食品物流等关键技术; 13.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研发及营养功能成分快速精确检测方法研究; 14.食品质量控制及安全体系建设; 15.食品行业综合利用及清洁、环保生产技术。

(三)纺织

16.高新技术纤维; 17.新型纺织机械;

18.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节水减排新技术; 19.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 20.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申报要求:

1.郑州市、洛阳市和国家高新区各10项,其他省辖市(含省级高新区)各8项;各省直管县(市)各2项。

2.省科学院15项,其他省直部门(单位)各3项; 3.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各8项;

4.郑州大学20项、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各10项,其他本科院校各5项;

5.高新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及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各1项,申报指标单列。

社会发展

一、医疗卫生与健康

1.出生缺陷筛查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全民科学健身专家指导系统; 3.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研究; 4.肺结核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5.河南省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6.干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与相关产品的制备(重大); 7.心血管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8.脑血管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早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10.肝移植技术集成及临床应用研究; 11.中医药临床效应评价研究; 12.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的生物学评价; 13.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4.胃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5.中医儿科治疗新技术新方法; 16.中医骨伤病诊疗新技术、新方法。

二、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 1.先进实用医疗器械研发;

2.新一代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3.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评价及示范应用;

4.创新药物研制(化学、生物药、中药各支持1个); 5.中药材(裕丹参、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

6.药物大品种二次开发(单品种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化学、中药各支持1个)(重大); 7.地黄品种整理及新品种选育; 8.女贞子化学成分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 9.地黄病害防治技术。

三、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1.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装备; 3.辐照农产品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4.网络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5.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技术; 6.极端天气事件预测技术及系统;

7.水利基础设施除险加固技术集成与示范(重大); 8.地震预测预报技术。

四、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 1.工业节水技术;

2.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3.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赤泥综合利用技术; 5.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6.复杂难处理金属矿高效分离提取技术; 7.秸秆清洁水解生产柴油代用燃料(重大)。

五、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1.污泥安全处理及资源化; 2.饮用水净化技术;

3.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4.重污染(发酵)行业清洁生产及自动控制(重大); 5.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及产品开发; 6.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 7.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六、城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物流电子定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 2.村镇低成本自助建造技术;

3.夏热冬冷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及示范(重大); 4.重点文物保护关键技术;

5.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6.低碳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实验区); 7.重点景区数字化管理技术。申报要求:

1.每个领域下设若干方向,每个方向(除标明外)支持一个项目。此次申报按项目申报,并需要申请书封面注明所属领域和方向;

2.每个申报主体对一个研究方向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不能超限额申报;

3.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对技术创新联盟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重大项目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申报。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指南(2012)

农业

一、生物种业及先进种植养殖

1.高产、优质、高抗粮棉油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品种及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设施化生产技术;优质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等新品种培育及管理技术;

2.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

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二、食品、农产品及林产加工

1.特色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森林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主要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 5.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三、新型农药和肥料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3.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4.生物、有机、缓释控释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四、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1.农作物、牧草、林果收获、清选、加工设备;

2.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 3.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技术装备。

五、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生物能源

1.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和农村节能技术及设备;

2.农林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燃烧、高效热解气化及干馏等技术及设备; 3.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

六、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七、动植物保护及防灾减灾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与产品。

八、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1.林、草高效、定向培育及管理技术; 2.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

3.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 4.人工林木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5.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申报要求:

一、支持对象

1.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河南省内依法登记注册,内资或内资控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支持的项目必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二是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农业科技开发业绩,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三是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

2.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需是列入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攻关等计划项目取得的成果。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是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四是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3.成果时限。申请转化的成果(品种)须是2009年1月1日后鉴定(审定)的。

二、不支持的对象

1.不支持的单位及人员。注册资金少于50万元的企业;国家或河南省成果转化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未结题验收的项目承担人。

2.不支持的项目。一是不符合国家及我省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二是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三已列入省及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省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四不属于《20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的项目。

三、指标数量

1.省辖市2项,省直管县(市)1项;

2.省农科院5项,其他涉农省直部门(单位)2项; 3.河南农业大学5项,其他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项;

4.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申报指标单列;

5.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3项,申报指标单列。

工业

一、电子信息领域

1.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

2.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技术等;

3.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及终端技术、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网络技术、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传感器网络节点和软件及系统等;

4.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小型接入设备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技术、软交换和Vo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移动通信配套技术等;

5.广播电视技术。演播室设备技术、交互信息处理系统、数字地面电视技术、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电台和电视台自动化技术、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IPTV技术、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等;

6.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发光技术、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等;

7.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测评类、安全管理类、安全应用类、安全基础类、网络安全类、专用安全类产品技术等;

8.智能交通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技术、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技术、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综合调度技术等。

二、生物技术领域

1.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用于合成精细化学品的生物催化技术、新型高效酶催化剂品种和新用途、新型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及反应器、生物手性化学品的合成、生物法合成多肽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糖类和糖醇类等;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及其化学改性新产品、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有机酸和多元醇等新兴生物发酵制品的生产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传统发酵产品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新工艺等、重大发酵产品中可提高资源利用度、减少排污量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洗涤剂酶制剂、纺织、造纸和皮革用酶、环保处理用酶、生物新材料用酶、生物新能源用酶、食品生产用酶、有毒物质降解用酶等;

4.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新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化学改性及深加工新技术、天然产物中分离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效分离纯化技术集成及装备的开发与生产等;

5.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表达系统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等;

6.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其产品、新型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升级及其装备开发等。

三、新材料领域

1.金属材料。高档钢铁材料及制品、铝、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节能技术、铝、镁、钛、铜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超硬材料、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等;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等;

4.化工材料。现代煤化工、新型石油化工、新型盐化工、精细化学品等。

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PC的控制系统;专用控制装置、面向行业的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自动化仪表、面向行业配套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微系统产品、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等;

3.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纺织行业专用设备、轻工行业专用设备等;

4.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设备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等;

6.制造业信息化。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技术等。

五、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1.纯电驱动汽车。车用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强电安全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热量管理技术等;

2.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耦合技术(发动机-电动机)、动力系统控制技术(发动机-电机联合控制)、动力分配系统等;

3.公共平台技术。充/换电系统关键设备研发;

4.节能净化。汽车轻量化及回收再利用、国IV、Ⅴ标准节能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高效内燃机技术、排气净化、汽车通用节能技术、高性能低噪声低阻力轮胎等。

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

1.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产品。

太阳能。高效、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新型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与输配电网并网的光伏发电设备技术与产品、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等;

风能。适应我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满足电网友好型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风功率预测技术、低电压穿越技术、大功率变流技术、风电功率波动规律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风电友好接入电力系统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等。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高性能绿色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便携式电器用高性价比绿色二次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亚硫酰氯电池等新型绿色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先进绿色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与生产设备等;

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镍氢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等;

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小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直接醇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微型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等;

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高比能、高功率超级电容器相关产品、关键材料及制造技术、新型热电材料及热电转换技术等。

3.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支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能耗工业的余热回收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相关工艺及设备等;

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优化设计、优化控制和优化运行管理等节能新技术的示范项目等。

七、创新资源服务

支持对产业技术提升和集群创新有较强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咨询培训、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社会发展 1.创新药物(人用)、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以上需要行业准许入证明); 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 3.水污染治理技术; 4.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6.新能源(地热、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7.食品安全技术; 8.生产安全技术; 9.先进节能技术; 10.防灾减灾技术。申报要求:

1.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中药材种植技术必须有依托种植基地;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12)

一、农业科学

重要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预警、防治技术基础研究,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及营养学基础研究,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道地及大宗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基础研究等。

二、材料科学

耐火材料、超硬材料、镁、铝、钢等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人工结构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机制、新效应和新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和集成制造,材料制备原理、新工艺以及结构、性能表征新原理,净成形工艺、先进材料的成型工艺及其成型理论,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等。

三、信息科学

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处理及知识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论,电磁波探测理论、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宽带信息网理论与工程,网络信息系统隐私保护关键技术,信息系统灾备与可生存性技术,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纳米尺度的集成电路技术等。

四、资源、能源科学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高性能热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光电转换及储能技术科学问题,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生物资源化或生物炼制的基础理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重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等。

五、医药科学

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重大传染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控制,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等。

六、其他

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创新性强的其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

申报要求:

1.现主持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以往主持承担过国家、省基础研究类项目未结题的,不受理申报。

2.郑州大学申报项目不超过30项,河南大学不超过15项,省卫生厅不超过10项,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轻工业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华北水院、中原工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省农科院、省科学院不超过5项(以上均不含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

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申报项目数量不超过3项。其他确有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能力的单位不超过2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12)

一、自主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应对当前形势的对策措施、推动科技创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二、产业发展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三、企业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加快技术创新国际化、培育企业创新团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四、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加大惠民富民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五、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健全科技创新财税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科技创新组织管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平台建设运行、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工作体系建设、软科学研究创新方法及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七、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发公众事件处理、应急机制构建、社会舆情监测与调控、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建设等开展研究。

八、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载体、措施、环境、机制等开展研究。申报要求:

1.2012年软科学指南列出的只是研究方向,申请人请参照指南细化具体研究课题,不得以上述指南方向直接作为研究题目;

2.同一个单位只能通过一个归口组织单位进行申报,项目组织单位为项目承担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

3.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含硕士),申报的课题与从事的工作相关;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有足够精力投入研究和管理,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要具有知识的互补性和研究专长的协调性。已经承担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未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同一个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

4.软科学研究项目提倡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强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和决策部门的联合;

5.省辖市不超过2项,省直管县(市)1项,省直部门(单位)不超过2项,省属科研院所不超过3项,省属本科院校不超过5项、专科学校不超过3项,其他单位1项;

6.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2项,申报指标单列。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指南(2012)

重点合作领域:

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民生科技创新。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且必须有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2.项目合作外方应为我国境外设立/注册的国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特殊情况下,外方合作伙伴可以技术投入(包括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3.具有项目合作协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应事先确定各自对合作项目的投入、分工及成果分享方式等并签署书面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4.项目申请人每年只能申请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在研(还未验收)国际合作项目的,不得提出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申请;曾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验收未通过,或有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项目,不得申报;

指标数量

1.省辖市2项,省直管县(市)1项,省直部门(单位)1项,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2项,国家高新区2项,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项;

河南省科技计划专项简介 篇5

科技计划

科技攻关计划:涵盖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含中试、工业性试验)阶段; 普通攻关:支持探索、培育萌芽; 重点攻关:对有苗头的项目重点培养;重大攻关:培育闪光点。一类是实验室研究已完成,产业化或推广应用前景明朗,一旦攻关成功即可衔接产业化的项目;另一类是体现省政府经济、科技发展战略需要的项目;

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面向院士、国外专家、留学(含归国)硕士以上、国内博士和省管以上专家。主要支持直接为我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活动;

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对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行贴息和优惠政策等支持(由高新办组织申报);

火炬计划: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星火计划:支持农业、涉农及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开展应用前景较明朗的基础研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培养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为目的,支持他们的基础研究活动(由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办公室组织申报);

软科学研究:支持为我省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软科学研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以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配套化、产业化

为目的的基地建设。主要涵盖应用开发研究和产业化阶段;

重点实验室:支持以提高科研与学术水平,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基地建设。主要涵盖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阶段。

科技专项(以下专项不在本次集中受理范围)

成果推广专项: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过程中发现的有较好推广前景的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科普专项:对市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有较大意义的科普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对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科技扶贫专项:对重点科技扶贫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篇6

第一条为规范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我省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以下简称“科技项目经费”) 是省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列入省科技计划的各类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项目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省科技项目经费支持的对象是河南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单位。

第四条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 集中财力, 突出重点。科技项目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重大项目, 避免分散使用。对反映产业重大科技需求, 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 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 能够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 以及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我省优势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 科学安排, 合理配置。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 优化财政科技项目经费投入结构。加强不同类别科技项目经费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 明确定位, 避免重复交叉。按照项目重要性、研发目标任务以及项目承担单位性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 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

(三) 政府引导, 多元投入。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有效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 积极探索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式;在补助环节上坚持前补助与后补助相结合, 积极推行以奖代补。

(四) 统一管理, 专款专用。科技项目经费应当纳入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分项目单独建账核算, 确保专款专用。

(五) 明确责任, 加强监督。科技项目经费应当明确管理和使用责任, 建立完善追踪问效及问责机制。

第五条完善省科技计划及重大科技项目经费投入的决策机制。新增设立的省科技计划专项经费以及涉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投入事项, 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第六条完善省科技项目立项及经费预算评审制度。在预算评审的基础上,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项目择优支持。

第七条完善专家参与科技项目管理的机制, 建立评审专家库, 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八条提高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 项目预算全面实行网上申报, 逐步推行网上评审;对项目申报条件、立项及经费安排等相关信息进行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探索建立项目绩效情况公示制度。

第九条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建立包括财政、科技、审计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项目经费监督评价体系, 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的财务审计、项目验收与绩效评价制度。

第十条建立统一的省科技经费管理信息系统, 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编报审批、预算执行、检查验收、绩效评价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避免或减少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 强化跟踪问效管理, 同时, 方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查询和监督。

第二章经费开支范围

第十一条无偿资助的科技项目经费开支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二条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 包括设备设施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

(一) 设备设施费:指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 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 以及购建项目研发所必须的设施等发生的费用。

项目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大型仪器设备 (单台/套/件价格在50万元以上的) ,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二) 材料费:指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运输、装卸、整理、仓储等费用。

(三) 测试化验加工费:指支付给外单位 (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 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 燃料动力费:指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 差旅费:指在国内开展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六) 会议费:指开展与项目研发有关的学术技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实施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会议费按照省有关规定从严控制。

(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为了开展项目研究, 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费用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八)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指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 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 (如在校研究生) 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 专家咨询费:是指按规定标准支付给临时聘请专家的咨询费用, 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及其管理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 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00-800元/人天,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500元/人天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 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0-400元/人天,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300元/人天标准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 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100元/人个项目,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80元/人个项目标准执行。

(十一) 其他费用:指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上述支出项目之外的其他直接相关的支出。其他费用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 单独核定。

第十三条间接费用是指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不能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为项目研发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 水、电、气、暖消耗, 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 按照不超过项目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 具体比例如下:

1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间接费用按项目统一核定, 由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 协商提出分配方案, 在项目预算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第三章预算编报和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省科技项目经费的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 申请单位属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支持对象;

(二) 上年末单位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3倍;

(三) 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3%, 大中型企业不低于1.5%, 并建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研发中心;

(四) 符合项目申报所要求的其他条件。

国家和省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另有规定的, 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申请省重大科技项目经费的单位一般应具有相关领域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等研发条件和能力, 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

第十六条同一项目已获得省科技经费支持的, 严禁重复或变相重复申请不同的省科技计划立项支持。企业 (事业单位按项目负责人) 已承担财政支持的项目逾期尚未结项或验收的, 不得申请新的项目经费。同一项目负责人原则上每年只能承担一个省科技经费支持的项目。

第十七条申请省科技项目经费的单位, 在报送项目立项申请材料的同时, 应当按规定报送项目预算申报书, 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八条省科技经费支持的项目应当有明确的实施期限和具体、可考核的绩效目标, 原则上一般项目实施期不超过两年, 重大项目实施期不超过三年。跨年度实施的项目应当编列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 并根据工作进度编制分年度预算。

第十九条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 预算编制根据项目研发的合理需要, 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 项目经费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

经费来源预算除申请省财政项目经费外, 有自筹经费来源的, 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项目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 其自筹经费不低于总预算的50%。

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 同一支出

项目一般不得同时从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列支。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 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 应当根据合同、协议分别编制单项预算, 并由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汇总编制项目总预算。

(四) 项目经费预算由项目负责人提供预算编制依据并协助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 编制项目预算时, 应当同时申明项目承担单位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 以及从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 并针对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 提出社会共享方案。

第二十条项目经费预算申报渠道:省直部门所属单位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主管部门申报, 其他单位均通过所在地省辖市 (省财政直管县) 财政、科技主管部门逐级申报。

省直部门及市、县财政和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对所属单位报送的项目进行认真审核把关, 确保项目的真实性, 择优推荐, 提高项目质量。

第二十一条项目经费预算编审依托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信息系统, 实行“两上两下”的管理方式。

一上:项目承担单位填报项目预算申报书, 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

一下: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及预算评审结果和财政预算安排, 按照择优支持的原则, 经综合平衡, 确定拟支持项目及经费额度并反馈给项目承担单位。

二上: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核定的经费支持额度对预算进行调整 (单位自筹及匹配资金不得减少) , 上报项目预算书。

二下:省财政会同科技主管部门下达项目经费预算。

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预算书和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下达通知是项目预算执行、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预算执行

第二十二条项目经费按原申报渠道下达和拨付, 并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 应当按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对跨年度实施的重大项目, 经费实行分年度拨付。项目立项时给予前期支持;项目实施期间, 根据中期检查评估情况安排中间补助经费;项目完成后, 根据验收和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后补助。

第二十四条项目承担单位是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 应当建立健全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 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经费使用管理中的职责;及时将项目经费下达情况告知项目负责人, 并按承诺落实配套和自筹经费;按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 健全项目经费报账制度;对财政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等其他经费应分别单独核算;严格执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按时提出结项或验收申请, 配合做好财务审计、验收等工作, 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预算核拨项目合作单位经费, 并加强对外拨经费的监督管理。项目合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 并按规定及时向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报送预算执行情况表, 自觉接受有关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 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项目经费, 严禁层层转拨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 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 严禁利用项目经费以任何形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应当将间接费用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统筹安排使用。其中绩效支出, 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结合科研人员实绩, 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第二十七条项目经费预算确有必要调整时, 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审批:

(一) 项目预算总额的调整, 应当按原程序报省科技和财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 项目总预算不变, 项目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项目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 应当按原程序报省科技主管部门批准。

(三) 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 直接费用中各支出预算如需调整, 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申请, 项目承担单位同意后报主管部门备案, 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项目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 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第二十八条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及绩效目标调整, 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及合作单位、负责人、实施期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 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原申报程序报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项目经费实行决算报告制度。项目经费决算应当与项目经费预算的范围和口径相一致, 全面反映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项目经费决算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项目负责人编制。

在项目实施期间, 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项目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 于次年三月底前分别报送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项目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 当年可不编报年度决算, 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决算报告中反映。项目完成并结项或验收后,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按规定编制项目决算报告, 报送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条在研项目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项目结束或因故终止时, 结余经费 (包括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 , 按原渠道收回, 或由承担单位按原申报程序提出申请, 经批准后用于新的项目。

第三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项目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一般由单位按照资产管理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和管理, 国家有权进行调配。企业使用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 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项目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项目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 在保障有关参与单位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放共享, 以减少重复浪费,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省财政、科技及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通过项目经费年度财务决算、中期财务检查、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将检查验收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经费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三条完善项目结项和验收制度。所有省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期满三个月之内提出结项或验收申请。因故不能按期结项或验收的, 应在项目到期前按原申报程序向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申请延期, 经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 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一般项目完成后报省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结项审批, 重大项目和招标项目由省科技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验收, 或委托市 (县) 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验收, 并将验收情况报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项目验收前, 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并出具审计报告;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及合作单位应当对照有关规定进行整改。

第三十五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 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一) 编报虚假预算, 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 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 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 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 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 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项目经批准结项或通过验收后,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项目经费结余不得长期挂账, 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 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

第三十七条省科技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有关规定, 结合项目财务审计和项目验收, 逐步建立科技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运用制度。

第三十八条项目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 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作为今后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参加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条严肃查处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

对项目经费申报过程中重复申报和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单位和个人, 一经发现, 将按信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不及时编报年度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未在规定期限申请项目结项或验收的, 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予以停拨项目经费, 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 并予以通报。

对存在弄虚作假, 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 除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以外, 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省级科技项目的资格, 并向社会公告。构成犯罪的, 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科技厅负责解释。

上一篇:爱唠叨的奶奶下一篇:教学开放周活动实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