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春 教学设计(精选8篇)
课题:朱自清 《春》(部编版七上)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为本教材中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介绍有关四季美景的知识,单元重视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事物,体会美的散文语言并学会品味美的韵味。《春》为散文单元的第一课,为学习更深层次的写景散文和抒情写景散文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全篇的写景性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学习。此外,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也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薄弱、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弱点,这都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的地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含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能初步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自然的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散文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解读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情境导入。具体如下,同学们,提及春天,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场景,老师不由得想起学过的一首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的哪首()。回忆一下,关于春天,你都知道哪些诗词呢? 古人诗句里春如此,那么今人散文中春如何呢?
(生答后,师出示ppt,让学生积累诗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知人论世 朱自清生平简介,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
2、检查字音、字义(ppt)字音如: 黄 晕 yùn 应和 yìng hè 抖擞精神 dǒusǒu 字义:
ppt出示词语或词语意思,让学生回答对应的词语或词语意思。如: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二)诵读课文
1、(播放音频)要求为: 认真欣赏视频中美景,感受春日之美。
借鉴音频中朗读时的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的处理(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用一个词语形容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春天。
出示一部分词语让学生积累。如: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春光明媚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3、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如下:(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答案如下: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第一段)盼春;
第二部分(二至七段)绘春;
第三部分(八至十段)颂春。情感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
三、文本品析
1、生齐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从第一部分中,你体会到什么? 朗读注意点拨语气、语调。
盼望着,盼望着„„为反复手法,表现迫不及待的心情。
“东风”二字应语气加重,作强调.“近了”二字应轻缓,表现出春的灵动。总结:第一部分,表现对春到来的喜悦与急切。
2、点名读。5个同学依次读2-7段。要求:注意语调与突出。其他同学思考。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景?简要概括。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二段有什么作用?(阅读语气加强)
总绘春天图景。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手法:排比
3、齐读第三部分(朗读要求表现生命力与活力)思考。
问题设计:最后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排比。
分别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特点。情感:赞美、歌颂春天,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本节课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品读了他笔下春的生机勃勃与无限活力。体会了他对于春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
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第一部分(1)盼春 总
二(2-7)绘春 分 热爱、赞美
三(8-10)颂春 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成语积累。由学生介绍四个关于春的成语。
3、观看三分钟的视频,并谈谈感受。以让学生感受春的魅力。(关于春日美景的纪录片)
二、课文赏析 师生共同解读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第三段。
春草图(重点句子师范读) 作者描绘了春草哪些特征?
嫩、绿、满、软(正面描写)“嫩嫩的、绿绿的。”置于句末作用。
强调突出。
文中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否偏题?为什么?
(侧面烘托)侧面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以及其顽强的生命力,暗含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表达手法:拟人、触觉、排比、叠词后置用法
2、师范读第四段。
学生思考 这段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幅春花图? 花朵---多 花色---艳,花味----甜
本文最大特点是手法多样,这一段用了哪些手法?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表达手法:视觉、嗅觉;想象;虚实结合;高低结合、色味结合、全方位描绘。宋祁有诗“红杏枝头春意闹”,此段中“闹”字有什么好处? 拟人、侧面描写-----春日百花齐放、热闹至极。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赏析。
参考:杂样儿„„还眨呀眨的。拟人,写出春日花朵的繁盛与正向绽放。
3、点名读第五段。
春风图中,描绘了风的什么特点?调动了哪些感官? 柔、暖。触觉、嗅觉、听觉。修辞手法及作用 拟人、比喻
4、小组讨论。春雨特点及本段手法。
绵长--一下就是三两天„„ 细密----像牛毛„„ 轻盈-----笼着一层薄烟 手法:比喻、排比、正面描写与侧面结合(树叶、小草)
5、迎春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朱自清笔下,人们迎接春天的表现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由景及人。歌颂春天一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写景散文写法借鉴: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拟人、排比);
2、虚实结合、高低结合、色味结合„„(春花图)
3、感官调度。嗅觉、色觉、味觉等结合(春花图、春风图)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本篇课文,作者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写,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你们大家正处于如春天般美好的年纪,更应充满生机活力,积极向上,珍惜时光。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作业布置
1、写一个关于春天的片段,要求不少于三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及其它表达手法。
2、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生机勃勃 积极向上
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旨在发挥主流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历经四年半时间,经过十多次评审,2016年秋季全国许多省市中小学正式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先认字再学拼音,新选课文,增加古诗文教学,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部編本”语文教材有了许多新变化,体现了很多新理念。从2014年起,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桐庐县等部分学校已经先行试用“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在两年的试用中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我们特地选编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三个板块编排,其中识字两个单元,汉语拼音两个单元,课文四个单元,写字和口语交际贯穿在这三个板块之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中有哪些特点?如何针对课文的编写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課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备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
,真的像说的,那么
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
解读与转化:
1.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课堂过程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概念(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题概念(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通过优化“微媒介”(微素材、微介质、微策略、微路径)的设计,在解释历史的体验碰撞中,实现浸润“家国情怀”的终极目标。
2.在基本史实运用上,抓住“知道”这一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教学难点: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3.基本史实落脚点:秦的暴政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闽南沿海地区,属农村学校。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成语故事、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内容,处于秦统一与西汉统一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版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续写的特点:
1.基本栏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2.教材资源:相关史事1则:“焚书坑儒”。插图4张:秦空心砖;秦代的刑具;《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材料研读2则:秦简的记载内容,思考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内容,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问题思考1则: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课后活动2则: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里?试着在右侧的¨中画“√”;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意义。知识拓展1则:破釜沉舟。
3.续写特点: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秦的暴政”,讲述的是秦朝在建立后采取的暴政,以及暴政的表现。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时间、原因、结果等。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三子目“楚汉之争”,讲述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了秦的灭亡。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这三个子目层层递进,清晰、完整呈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建立的政权、结果;知道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2.关键能力与思维
(1)经由《汉书》、《史记》等文字史料以及相关图片、表格,让学生在了解多元历史呈现方式的同时,学会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思考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
3.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2)史料实证:以史料,图片、图形等历史细节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政策及其影响;材料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观。
(3)时空观念:学生以“秦朝大事年表”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地图”以及“项羽刘邦起义的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增强时序意识,厘清前后相关知识脉络。
(4)历史解释:以问题探究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探究“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为什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等问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1.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
2.陈胜吴广起义
3.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习难点】
1.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环境】
教室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研读法、谈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合作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图片材料:阿房宫、万里长城与“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问生】:阿房宫、万里长城都是秦朝伟大建筑工程,你们观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好看、漂亮、壮观等等)反映出秦朝的国力如何?(学生:强大)但是,当时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着莫大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呀?强大的秦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用阿房宫、万里长城,阿房宫导入,设置悬念: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什么关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二、展示课标、解读课标
三、讲授新课:
(一)展示大事年表,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对应历史事件
【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完成这个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师问】:从这个表格中,秦朝共存在了多少年?大家动手算一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大事年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归纳要点的能力。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进而引出秦朝的暴政。)
第一部分:秦亡之源--暴政
1.【材料研读】:
【师问】:强大的秦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材料一: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部编版七上历史课本
材料二:收泰半(三分取二)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班固《汉书·刑法志》
2.【表格为例,教师引导】
问题1:算一算材料一: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5%左右
问题2:再算一算材料一:2000万人口中,除去妇女、老人、儿童还有多少青壮年男子在家耕田?所剩无几
问题3:繁重的徭役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设计意图:问题驱动教学,利用课本中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教师接着出示饼状图,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感知历史.通过问题链,层次递进,学生明白秦朝的徭役繁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符合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渡】: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3.【论从史出】
【师问】:材料三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秦朝的刑法严酷。
【师追问】:你能从课本上找到其他多元材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吗?
【生答】:P50刑法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残酷。P51秦简的记载 出土的秦朝的刑具图片
【师讲述】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懂的运用多元史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老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多元史料来,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焚书坑儒 】: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家看P51相关史事
5.【各抒己见】: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可以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过渡】:秦始皇的暴政简直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始皇再厉害也难逃一死,那么,那么这些压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没有得到一些改观呢?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6.【生讲故事】: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学生总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总结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役多 2、赋重3、刑酷 4、二世更加残暴
8.【打油诗小结】:现在我们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一下秦朝的暴政。(一生读众生听)
PPT出示诗歌:《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打油诗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
9.【历史换位】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末年这样残暴的社会中,你会怎么做?
生:太残暴了。生不如死,起义吧
(设计意图: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切身感受,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充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第二部分:秦亡之路--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步)
【过渡】:毛主席生前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陈胜吴广。这边注意一下: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1.【学习指导】
2.【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第二框,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填写在表格内,等下请一个同学结合地图来复述起义的简单经过。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时 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领导人
陈胜、吴广
直接原因(导火线)
遇雨不能按时到达,按律当斩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权
张楚政权
结 果
被秦军镇压
意 义
P56最后一段
(2)【生上台讲述起义经过】
(设计意图:1.通过交给学生学习农民起义的五要素三步曲,引导学生学习事件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完成表格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看完课本后结合地图进行讲解起义的简单经过,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识图能力。)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
3.【合作探究】
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运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过渡】:陈胜、吴广倒下了,但是千百万个陈胜、吴广却又站了起来。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二)刘邦、项羽反秦斗争(第二步)
1.巨鹿之战
【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纷纷响应,在起义队伍中有两个人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师问】:公元前207年项羽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关于这场战役有个成语故事,你们知道吗?(破釜沉舟)。
【生讲故事】:(破釜沉舟)。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总】:项羽破釜沉舟,体现了他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后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2.刘邦灭秦
(1)【师导言】:在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刘邦在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下直捣黄龙,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
现在我们来做两道选择题
(2)【牛刀小试】
1、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的起义军C、刘邦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起义军
(设计意图:用小试牛刀进行测验让学生区别易错点,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过渡】: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我们看看历史的选择。
第三部分: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1.【史实接轨】中国象棋棋盘,【师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争当皇帝)结果如何?
【师问】: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
秦灭亡之后,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完成这个表格。
指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和人物身份的变化(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生:讨论分析,明确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而在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设计意图:1.通过象棋棋盘上的文字吸引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要与现实的距离,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目的?2.之后进步追问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老师从学生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战争目的和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表格。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感知历史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化解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3.【生讲故事】
【师问】:为争夺帝位,项羽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中有个故事叫鸿门宴,大家看P57.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材料研读】:
【师引导】: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怎样?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归纳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你能找出关键词?
——《史记·项羽本纪》
【生答】:刘邦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赢得人心;项羽相反,纵兵烧杀抢掠,丧失人心。
刘:a、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b、重视人才,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C、有根据地,进入关中后,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项:a、推动民心,进入咸阳后大肆杀掠,b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结局,进一步追问刘邦胜利的原因,设置两个问题链,问题有层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接着进行材料研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的习惯,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5.【师引导】:现在大家想想:联系秦朝灭亡史实,你认为根本因素是什么?秦灭亡和项羽失败有何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问题升华主题,结合课堂内容,对比刘邦项羽的政策,使学生产生思考,落实本课的家国情怀——“得民心者的天下”。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
五、成语擂台,智力比拼:
师:学习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本课的一大特点成语特别多,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本课包含哪些故事 ?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的暴政,表现在四个方面: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加残暴。秦朝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最先起义,接着项羽在巨鹿之战沉重打击秦朝,刘邦入关推翻秦朝。后来两个人为了争夺地位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出,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从本节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设计意图:1.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方便同学们对本课主要内容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掌握历史重点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家长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板书设计】:
【课前反思】: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如何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养通过微路径的设计来转化落实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微媒介”实践性研究,为了达到课程自愿教学目的化的目标,本课围绕“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在基本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后,从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出发,共选择或改造或自制13个教学媒介,以图片、表格、史料为主要呈现形态,通过微路径的设计,力求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课程标准与初一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材,通过不同微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思考和审辩,整节课有非常明确的中心及核心价值,做到了知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导入简洁一针见血,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从而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学习。本课分为三个模块学习,小循环,大容量,深挖掘,有助于学生掌握夯实基础知识。采用表格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究史料,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发言、参与的学习能力。与多媒体技术,地图、成语相整合,时刻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在家国情怀素养这一个主题概念的落实方面。我采用了不同环节的三种方式去渗透。第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学生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第三,在最后结束教师小结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良心,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猫》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教师出示生字词)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
事实:鸟被另外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这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事情的经过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我的过失是什么?
教师小结:根本原因就是“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
明确:对三只猫,我和家人的感情是有区别的。正因为我的偏见,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难过。
8、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感悟
六:主题:应善待生命、关爱弱小勿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作者家里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有快乐、有心酸、有愤恨,甚至有无尽的懊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的语句、抒情的语句、耐人寻味的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地将人物情感蕴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至此好久不养猫”“永不养猫”,不能忽视的句子,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又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写法探究: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那些特点?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得猫一一养猫一一亡失一一再得猫一一再养猫一一再亡失一一复得猫一一复养猫一一复亡失一一永不养猫。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首尾呼应、设置伏笔:文章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抛出线索,总领全文,结尾以“我记永不养猫"收篇,开拓新意,照应开头。伏笔的表现: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可谓连珠缀玉、浑然天成。
3、鲜明的对比:之前我们非常喜爱前两只猫,使之和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后者的命运更加悲惨,以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更加突出“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
4、第一人称:文中的“我”是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既是目击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便于直接抒情,解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课外练笔:以“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猫》作品鉴赏
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非常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作者的主观感情为之一宕,从“欢愉”而变为“酸辛”。
第二次作者家又抱养了一只黄色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而且还能捕鼠,这就成为全家饭后娱乐的心肝宝贝”,可某日又被人捉走了。小猫的再一次亡失给全家又一次带来不快,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欢愉”变为“怅然”“愤然”。
由于两次养猫两次亡失,给作者及其一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所以很久不养猫。但不久,一只可怜的小猫又一次闯进了全家的生活由于小猫不象先前那两只活泼、有趣,所以全家都不大喜欢它。小猫长大后,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作者对这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的亡失更为难过得多。因为是作者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不能辩诉的小生灵。因此,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进行了自我谴责。此时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宕来的“暂时平静”而变为“悔恨”。这就是说,在短短的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感情总共变化了六次:由“欢愉”——“酸辛”——“欢愉”——“怅然”、“愤然”——“暂时平静”——“悔恨”,互相映衬,一次比一次强烈、深挚。这些感情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借猫的故事表达出来。可爱者死去、有能者被劫、不幸者被冤,这正是那不公正的社会的写照。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想像描绘诗歌表现的画面。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想像描绘诗歌表现的画面。教学设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感情地去读诗,去品味语言,去大胆想像,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的嫦娥卫星为我们传回的月球的图片(共3幅)。晚上,你有没有仰望,追寻她那美丽、神秘的身影呢?面对这神奇、迷人的夜空你能想到什么呢?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凭着奇妙的联想与想像,为我们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神话境界。这便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天上的街市》。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听读欣赏课文多媒体朗读,欣赏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后明确:诗歌主要描写了天上美丽的街市和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多角度多层次朗读品味欣赏诗歌。
1.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第一节诗教师可范读,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进而读出全诗的节奏、重音。边读边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2.读出诗歌的图画美。一边读一边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尽情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读了想像描绘,想像描绘了再读,力争把诗歌描绘的美好画面充分地读出来。(第一节诗要读出星灯互映的美丽的夜景,二三两节要读出天上的街市是如何美丽,最后一节要读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教师板书:图画美)
3.读出诗歌的情感美。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怎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和学生讨论后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隔着一条天河。天河风大浪急,波涛汹涌,又宽又深。在喜鹊的帮助下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见一次面,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还受着王母娘娘的残酷压迫。诗歌中的牛郎织女呢?他们天天见面,非常幸福。诗中的牛郎织女长歌短吟、坦坐牛背、自由来往,他们时常提着那神奇的灯笼,领着一双可爱的儿女到美丽的街市上游玩,到那平明如镜、清幽宜人的天河边散步.为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把第三节按传说的内容改一改。“你看,那滔滔的天河,定然是十分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只能隔河相望”。通过改诗,明确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师进一步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当时的中国在作者的眼里是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面对人民的苦难生活,作者十分愤怒的,他在一首诗中曾经写到“污浊的上海市头,干净的所在,只有那青青的天海。”于是诗人昂起头,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寄托在天上,通过描绘天上的美好生活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而激励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特别提示同学:把诗歌读得越美好越能体现诗人的感情)
教师配上多媒体画面、音乐让学生动情地读。(教师板书:情感美)四.自学质疑讨论。
学生分组自学讨论课文,前后桌4人一组,要求找出写的好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地方以及感悟深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呆会儿提出来。并且声明以分组比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多,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好。
学生自学质疑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引导点评。)
1.教师引导学生用置换词语的形式分析诗歌的语言。如 “远远的” 为什么用得好?因为远远望去,街灯与明星极为相似。换成“遥远的”好不好?不行,太远了,看不清了。换成“身旁的”行吗?不行,太近了,就不象了,“远远的” 准确说明了诗人与街灯的距离。“远远的”是叠词,富有音韵美。值得推敲的词语还有很多:为什么是街灯“现”了,改成“亮”不好吗?诗歌最后一节为什么用一“朵”流星,不用一“颗”流星?
2.诗歌的美丽画面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联想与想像。(生答后教师板书)教师适时地和学生一起看课件,总结诗歌是怎样联想和想像的。
3.既然诗歌是作者想像出来的,为什么诗歌中多次用“定”“定然”之类的词语。
表达作者执着地坚定地向往。
(教师可多预设几个问题,以应对学生的问题。关键是教师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方能灵活应对,游刃有余。)
五.课堂拓展
一)朗读欣赏《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1.有感情朗读。2.欣赏。
在一个漆黑的阴天的晚上,在宽阔的江面上停泊着一只孤独的渔船,渔船上的灯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就如同那渔火的微光。一阵微风吹来,江面上扩散出一圈圈的涟漪,在那微弱的渔火的映衬下,整个将面上好象忽然生出了无数的眨着眼睛的星星。
二)出示学生自己写的诗。我希望有一天 我希望有一天 逃离题海的纠缠 与星星捉迷藏 乘月牙儿小船 拿云彩当汗巾 玩太阳转盘
我希望有一天 还我童年 1.朗读这首诗。
2.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另外同学们描绘自己想像中的太空的景象或者是到太空中游玩的情景。注意充分运用这节课学习的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六.推荐作业: 想像天上美丽的街市和珍奇的物品或遨游太空的情景写一段话,要求: 1.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活泼,200字左右 七.结束语
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军事上,打败北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胁。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制造工具,采集狩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从河滩上捡来鹅卵石,从山上捡回石块,经过打制,做成粗糙的石器。这种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用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他们使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去猎取动物(狩猎)。妇女则更多从事采集活动,以获得食物,维持生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出生地点 | 北京西南周口店 |
活动区域 | 黄河流域 |
距今年代 | 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 |
体貌特征 | 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
使用工具 | 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
社会组织 | 群居生活 |
火的利用 | 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 |
(过渡)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上,而在这个龙骨山顶部,我们又发现了一个远古人类的遗址,不过这个遗址的年代要远远晚于北京人遗址,这就是山顶洞人遗址。
一、单项选择
1.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2.据《东观汉记》载:2世纪初,蔡伦曾得到当时汉和帝的称赞。其原因应该是蔡伦()A.出使西域归来 B.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C.发明“麻沸散” D.改进造纸术
3.医坛素有“医门之仲景,犹如儒门之孔子”的佳话。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被后人称为“医圣”,他所著的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是()A.《水经注》 B.《伤寒杂病论》 C.《九章算术》 D.《齐民要术》
4.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为此他()A.编写《伤寒杂病论》 B.创编“五禽戏” C.发明“麻沸散” D.编写《本草纲目》
5.史学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从《史记》中查阅的史实有()①商汤灭夏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商鞅变法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7.有一则广告词:“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A.春秋、战国 B.春秋、秦朝 C.战国、西汉 D.战国、东汉
8.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时期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的最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主张符合人民的心理 B.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C.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D.佛教能让人彻底摆脱痛苦
二、组合列举
9.两汉时期,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东汉末年,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3)神医华佗创“________”行手术,编“五禽戏”健身体。(4)东汉末年,________创立的五斗米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三、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竹木简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的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材料二 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的四大发明时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说说“蔡侯纸”有何优点。(2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四、活动与探究
11.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你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科技名人榜】
材料一 身为宦官名气大,改进造纸传天下。
(1)材料一中所说的“宦官”指的是谁?他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天下”?(4分)
【史著评论组】
材料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2)司马迁生活在哪一朝代?司马迁在哪部著作中实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愿望?这部史书记述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史事?这部史书的体例是什么?(4分)
【旅游风景点】
(3)上述建筑景观让你想到了哪两个宗教?这两个宗教在我国是如何传播开来的?(4分)
1.A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描述“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可知,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2.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D项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华佗发明“麻沸散”。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B 4.B 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④蔡伦改进造纸术发生在东汉时期,因此不能从《史记》中查阅。排除含有④的A、B、D三项,故答案为C。
6.B 7.D 8.B [解析] 东汉时期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包括: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使人们有了精神寄托;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用和扶持。故答案为B。
9.(1)西汉(2)张仲景(3)麻沸散(4)张陵
10.(1)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2)纸的发明引起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它使文化知识被普及的范围逐步扩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1)蔡伦。纸的质量好,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春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14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9《明天要远足》教学设计10-20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5-28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背诵07-15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期中10-06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默写10-08
2024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对韵歌》05-26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