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庆诗歌(精选14篇)
我是您椰子的海南、辣子的湘南
我是您羊肉泡馍的西安、狗不理的天津
我是您拉面的兰州、过桥米线的云南
我是您哈蜜的新疆、哈达的高原
我是您的春蕾计划、您的希望小学
您的光明行动、您的安居工程……
我的祖国
十月收获殷实的盛典,篝火已经点燃
我是您热衷弹唱的民间艺人
用您胡琴的音弦
编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雪域草原
用您横笛的音孔
荡开晨岚暮霭下的江南水乡
用您的马头琴
沏暖蒙古包的酥油奶茶
用您的丹不尔
调制吐鲁番的葡萄美酒
用您的曼陀铃
涤洗大三巴的沧桑门牌
用您的萨克斯
感召维多利亚港湾归航的游子
我的祖国
我是您怀抱里热爱蜡笔的孩子
用您的吴侬细语素描
处子西湖的柔美
用您的秦砖汉瓦勾勒
万里疆场的固若金汤
用您的声声驼铃写意
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
用您传承千年文明的毛笔和国画
描绘九百六十万辽阔的版图
用我们缤纷的服饰和风土民情
渲染五十六束相拥绽放的花朵
我是您开放的美丽花园中
每一朵亲情绽放的笑靥考试就到
我是您的洛阳牡丹,您的井冈杜鹃
我是您的南疆薰衣,您的高山雪莲
我是您的港湾紫荆,您的澳岛莲花
我是您日月潭畔的点点梅花
聆听着您深情款款的召唤……
9月29日, 在第64个国庆佳节来临之际, 山东省威海市码头小学的师生应邀来到北山社区, 参加“向国旗敬礼,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 为祖国妈妈的生日献礼。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北仓社区、万福社区的工作人员。活动开始前, 码头小学的孩子们先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了什么是爱国, 怎样的行为才算爱国行为等问题。随后, 伴随着国歌的响起, 孩子们身体立正, 面向国旗, 庄重行礼。最后, 孩子们在国旗下发表了爱国感言, 分享自己的爱国认识, 并誓言要将爱国行为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关键词:诗歌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54-1
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诗歌,而中国原本是诗歌的国度。追溯中国诗歌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她就已出落得十分美丽,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一路走来。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已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耐。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照例应当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和亲密的朋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
一、案例描述
1.通过例题找方法。展示教师结合自身心路历程所写富有真情实感的诗歌《一杯薄薄的思念》,学生聆听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自然而然概括出诗歌的其它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情感。从中了解了诗歌的作用:大多数诗歌是为表达感情。在学生自主把握诗歌特征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着给诗歌下定义,进而明确诗歌比较权威的定义。在此过程中,我试图带着学生从感性的诗歌走向理性的诗歌,从感性的诗歌自主建构诗歌的概念特点,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明确诗歌的定义,即抓住了诗歌的特征,明确诗歌的作用后,下面就进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究诗歌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以余光中名诗《乡愁四韵》为例,探究创作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运用多种朗读手段,在朗读过程创设问题,学生先体会思乡之情,再从意象、修辞、感官、表现手法等方面指导学生赏析,最终明确赏析现代诗歌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归纳能力的训练。
2.通过习题悟方法。以林徽因经典诗歌《笑》为例,学生在反复朗读、独自思考、合作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方法,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清晰流畅地分析丰富优美意象所蕴涵意义,“露珠”的透明、纯洁清新;“水的映影,风的轻歌”让我们感受到笑的轻盈,如水影,如风声,这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花影”的美丽、温柔、甜蜜;“云的留痕,浪的柔波”使我们感受到这笑象白云飘过一样的淡雅,象柔波起伏在你心头。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优雅、纯洁、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学生对本诗中比喻、拟人修辞,视觉、听觉等感官,想象与联想等表现手法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个个意犹未尽。此时的我才真正领悟到“教会了学生方法,学生想学不好都难”的确切含义。
此时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目前的中学语文需要诗歌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需要诗,他们本身就是诗。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而我们呆板僵化的语文教学却使他们远离了诗。这一堂课,我从学生们睁大的双眼、兴奋的表情、忘我的投入中感到了他们正从文字的表层不断走进文字的内里,去咀嚼,去体会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感到了学生们潜在的诗情在涌动;感到了他们思绪翻飞的力度;更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活力在迸跳:整个课堂里都充满了诗。学生们感情神态上的种种变化真的令人怦然心动,我想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苦苦寻觅,用尽心思要达到的课堂教学境界,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盼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教给学生方法。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会学生学。”学生学什么?我认为除了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自古以来,学者们就注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如孔子提出“学而时习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学习方法;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等学习方法。在《亲近诗歌》这一课中,通过对诗歌文章的比较,明确诗歌的概念和作用,进而探究创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场中掌握方法,并用所学方法创作诗歌。学生学会创作诗歌的方法后,就能激发他们的读诗兴趣,提高他们的读诗能力,增强他们的写诗素养。一旦学生掌握了读诗写诗方法,笔下就会展开美妙的画卷,在胸中构筑起一片靓丽风景。
2.亲近经典名作。语文是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文学的有机统一,语文归根到底应回归语言的确审美教学,要想有好的效果,必然要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名作。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名家名诗,分别是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顾城的《远与近》、林徽音的《笑》,这些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在构思、意境、语言、手法方面堪称中国现当代新诗之典范。学生读这样的作品,即使一知半解,也会津津有味,陶醉其中。这样的经典诗歌,才会给学生带来冲击、带来震撼、带来快乐。在教学中选取更多的经典,显示了一种宽宏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如果我们放弃了经典阅读,就等于放弃了阅读中最美丽的部分。
3.贯注人生真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一直认为,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拓宽人的思想,增强人的爱心。学生美好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发愤图强,创造美好的未来。为此,语文课上我经常要求自己和学生读文章要联系生活体验,读出自己,课堂上,我试图用自我心路“垫底”,“征服”学生的心,用源自自我灵魂的刻骨铭心的真诚,唤醒学生的真爱、学生的真情。我想用自我人生来教书,用自我人生来上课,用自我人生来“挑拣”语文课的内容。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国庆节诗歌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历史凝聚了宏伟,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这气势慷慨激昂,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辉煌的ji_元,用苍劲的大手,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苦难的母亲,擦去满眼的泪花,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讴歌我们的历史,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迸发出生命的光芒.讴歌我们的历史,有四大发明的荣耀,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讴歌我们的历史,有老子孔子的圣明,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作者:王怀让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中国的旗帜送上蓝天,我希望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不光把采油机钻杆钻进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洋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让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住。
我就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叮咚的驼铃
是它让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我爱你嫩绿的草芽 是它覆盖了戈壁沙漠的荒凉我爱你乡间的牧笛 是它把五彩的音符撒向八方 我爱你都市的高楼
是它把人们的理想托向太阳 我爱你长江的碧波
是它把56个民族的心曲弹唱 我爱你黄河的波涛
是它把13亿人民哺育抚养 我爱你长城的雄伟
是它挺起了中华儿女的脊梁 我爱你巍巍的黄山
是它展现了祖国的秀美端庄 我爱你高原的旷达
是它袒露出炎黄子孙的豪放 我爱你蔗林的茂密
是它甜透了亿万人民的心房 我爱你开放的窗口
是它让文明的花朵争艳芬芳 我爱你改革的浪潮
是它把贫穷落后的帽子甩掉 我爱你智慧的头脑
是它领回了四大发明的金奖 我爱你勤劳的双手
是它为现代化祖国打扮梳妆 我爱你伟大的旗帜
是它代表了人民前进的方向 我爱你五色的风帆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2女)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2男)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女合)
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 (男合)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这就是我真真爱恋的祖国!(合)
我爱你渊源流长灿烂的历史(男合)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女合)
我爱你风光壮丽的河山(男合)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女合)
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 唤醒国晓的沉默 (男)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叱咤时代的风云 (男)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舞动神州的雄歌 (女)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 点燃文明的星火 (女)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合)
古今中外, 诗歌的海洋烟波浩渺, 教师站在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高度, 有计划有策略地指导学生“诗海探珠”, 为引导学生走入文学世界, 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将诗歌重新纳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在“搜集、品读、感悟、创作、阐发”的阅读环节中逐步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文化底蕴, 不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开一个新的领域, 也为学生的生命体验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开展诗歌阅读活动的常 见问题
(一) 阅读活动的盲目性
以往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偏重于灌输、施与。古今中外各种流派轮番上阵, 忽视学生的兴趣、趣味及阅读现状, 片面求多求全, 导致原本应该是诗意盎然的阅读活动演变为教师派发阅读篇目→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以比赛测验等形式加以考察的程式化过程。“不问所需, 只求施与”。在对学生兴趣、需要、现状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开展诗歌导读活动, 无的放矢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是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尤其是诗歌阅读兴趣缺失的首要原因。
(二) 阅读活动的无序性
没有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生命体验作为诗歌导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内篇目讲到哪里我们就读哪里;教师想到哪位作家就指示学生读哪位作家的作品。这种随机性和无序性不利于构建合理的阅读框架, 错失了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的大好时机, 更不便于学生的积累, 也易使语文活动的开展陷入混乱。
(三) 阅读活动的功利性
有的教师将教研员对课外阅读积累考查点的阐释片面化、功利化地加以理解, 教学中指挥学生搜集资料, 限时背诵, 默写考查以期学生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考试前,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课外积累篇目 (如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积累篇目十首古诗) 反复背诵, 严加落实, 忽略了学生的体验, 更莫谈阐发与创作。学生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缺席”, 造成诗歌阅读程式化, 实际上是“以背代读”, 忽略了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
二、对策与方法
有效的诗歌导读应该从学生的阅读现状、阅读兴趣出发, 使诗歌导读活动真正“动”起来。在占有大量阅读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内在体验与升华, 关注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与提升。
(一) 及时开展诗歌阅读现状调查, 有的放 矢, 避免导读活动的盲目性
学生读什么?读多少?这是每个教师在开展每一次语文导读活动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广泛及时地在学生中开展诗歌阅读现状调查是诗歌导读活动的第一步。量表式问卷可系统直 观地摸清学生的阅读现状、兴趣倾向和心声, 便于在不同教学班和年级之间应用利于调查结果的比较研究。调查表的设计宜体现具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具体操作如表所示:
以我校七年级一班、二班学生为例:92人中对诗歌很有兴趣的占不到26%, 比较有兴趣的占5%左右, 一般和不感兴趣的占30%左右。在很有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普遍略高于男生。其中, 学生对古典诗词和“80后”、“90后”作家作品及网络诗歌的了解程度略强于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调查结束后征求学生的意见, 将他们分为古典诗韵组、异域诗情组、网络活力组和现当代名家组。这些都为即将开展的诗歌导读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明确学生的兴趣及需要, 有的放矢, 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 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情感维度———构 建三维立体空间下的有序阅读
“怎么读”是开展诗歌阅读活动必须直面的又一个问题。全面开拓学生的诗歌阅读面, 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关注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 但全面开拓不等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不等于无序阅读, 教师要抓住三条线索: 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情感线索, 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诗歌课外阅读。
采用主题线索先行的方式, 提炼古今中外诗歌中的典型主题, 如:乡愁、羁旅、青春、山水、自由乃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分类阅读。例如:七年级下半学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开展“古典诗词意象与中国诗人的情感世界”的专题讲座。讲座从梅、莲、竹、菊、月、梧桐、杨柳、双鲤等常见意象入手, 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意象的兴趣。讲座后学生们纷纷撷取自己感兴趣的意象尝试了小诗创作, 笔法虽稚嫩却是学生第一次以别样的眼光打量以往仅作为背诵对象的古典诗词瑰宝,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时间”、“空间”维度上的阅读, 如:当代、现代、近代、古代、中国、外国、亚洲、欧洲等。引导学生形成较系统的阅读框架并加以归纳积累, 逐步实现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同时可适时引导学生尝试就所读篇目进行讨论,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诗歌导读活动有序地得以开展, 并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出发点逐步走向丰盈与完满。
(三) 变“隔山观景”为珍视学生独特的生命 体验
“谁在读”是我们在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尤其是诗歌导读活动时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体验先行, 学生体验滞后甚至缺失的现象。诗歌教学存在着太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大量的灌输, 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悟。诗歌教学像一把锋利的剪刀, 把诗歌剪成碎片, 把学生的思维剪成形状统一的模版, 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独特的感悟。更有甚者演变为教师讲学生记, 诗的语言被肢解割离, 学生奉权威为神明, 最终仅会背诵有限的几篇名篇, 好一点的还能背出老师的讲义、教参的标答。这又何谈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 人文素养的提升呢?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诗歌应回到最本真的阅读, 那就是“体悟”。“体”就是体验;“悟”就是感悟。忘我地融入诗歌才能实现真正的体悟过程。“汉语文的学习规律现在得到多数人认可的重要一条是:学习者的“自我感悟”。“我们期待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开展深刻的生命体验———情感共振→思想碰撞→文化体认→审美愉悦———并在这一体验过程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获得生命的启迪, 促进生命的丰富与发展。”而实现“情感共振”的途径就是“诵读”, 这也是学生产生后续一系列生命体验的基础。而“审美愉悦”的产生则要依赖于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总之, 诗歌导读应让学生在朗诵中体悟诗歌真谛, 并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涵咏诵读
从前学生把诗歌当作“征服的对象”, “我要把你背下来”成了他们上课的动力甚至目的。“美”是不能被“征服”的, 美是被“感知”的。笔者在《渡荆门送别》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配乐朗读, 读出特色, 读出感情, 并成立了评委团, 对自己的朗读展开赏析评价。特别是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 指导学生配乐朗诵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 借助音乐的感染力, 让学生在适宜的情景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使文本初步形象化。同时, 通过诵读也使学生们接纳了诗人、融入了诗歌、由旁观者变成了体验诗歌的主人, 初步消除了“我要把你背下来”这种对立情绪。从两个教学班的实验成果上看, 涵咏诵读确实在诗歌导读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乐于介入文本, 熟悉文本, 而且配乐朗诵也极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当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吟咏《渡荆门送别》时, 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屏住呼吸, 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情境中。两个学生的配乐朗诵结束后课堂上爆发起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参与朗读的同学的, 又何尝不是送给诗人李白的呢?通过读学生们接纳了诗人、融入了诗歌、由旁观者变成了体验诗歌的主人。
2.“青春诗会”———搭建别开生面的展示舞台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 诗歌大多是诗人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语言上也有凝炼、跳跃、模糊的特点。所谓“诗无达诂”, 也正因为如此, 诗歌常常会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朗诵往往是他们最初的探索方式之一, 也是将阅读对象内化为个人体验的首要途径。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洞察力逐渐发展, 自我表现欲望高涨, 个人感受强烈, 渴望个性的张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组织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比赛。这些诗歌可以是名家名作,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可以个人为单位参赛, 也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参赛;可以名家的朗诵范本进行模仿, 也可以独辟蹊径。甚至可以个人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在学生中间开展诗歌的朗诵与赏析。在放眼人文底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类语文学习活动关键在于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读出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读出自我。
3. 诗歌小学者巡回讲座———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自主研究, 开展成果展示性质的诗歌专题讲座
组建诗歌学习小组, 鼓励、引导有能力的学生成为某个方面诗歌研究的“专家”, 帮助学生确立研究方向, 给出推荐书目, 做出必要指导。研究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 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鼓励学生将自己定位为小专家, 小学者, 如:初唐诗歌研究专家, 山水田园派诗歌研究专家, 朦胧诗研究专家、当代少年诗人研究专家等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占有专业书籍资料 (诗集、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网络资源等) 、指导课外阅读, 收集整理为读书卡片。研究可分阶段循序渐进。以我校两个教学班的实施步骤为例:
七年级上半学期从作品入手, 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八年级上半学期进一步深入, 可请有关专家来给学生们作专题启蒙。
八年级下半学期, 学生在年级范围内自行开设专题讲座, 展示研究成果。
专题讲座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四) 鼓励学生创作, 开垦心灵花园
信息化、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语文学习的时代特征, 在课外阅读领域这种优势尤为明显。网络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搜集阅读资料的有效途径, 也可以成为学生交流、展示创作成果和阅读感悟的平台。鼓励并支持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诗歌网络和诗歌博客是有效开展诗歌导读活动的又一可 行策略, 同时也是诗歌阅读活动的一种积极延伸和拓展。
此活动应在学生积累一定阅读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技术和资料支持, 给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 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体味课外阅读的快乐, 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上感受诗歌带来的最原始的心灵悸动。独立创作和学生的成长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中有许多不可预设的精彩。同时, 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诗歌海洋中遨游成长的点滴体会, 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课外阅读经历、反思自身的成长对每个学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成长日记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教师从中起启发、引导作用。成长日记实际上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心灵成长史, 它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再一次从介入他人文本回到自己内在生命体验本身。
重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的范读 教师优美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一诗。一位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了。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停顿了。这时,教师引入节奏划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读古诗。而同一节奏划分方式是属于大部分诗歌的,具备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利于以后的诗歌学习。
音乐的配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兴未艾,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不能缺了它的帮助。教师利用音乐来配合诗歌的朗诵,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事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图片、录制声音来制作视频课件。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方式播放课件,穿越古今,搭建文字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填补诗歌凝练语言后的丰富内涵。
重视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小学古诗《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是说诗人熟睡中感觉不到天亮。那又为什么醒来了呢?是因为“处处闻啼鸟”。“处处”两字就将鸟语花香的世界写活了。通过“春眠”“啼鸟”这几个关键词,诗人笔下一幅恬静的春日早晨情景就近在眼前了。感悟诗歌,不仅要明白字、词、句的含义,更要读懂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一旦教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感,诗歌的教学是事半功倍的。这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可借助多媒体展现一片新绿瞬间来到眼前的画面,会让学生对江南春景印象更为深刻,从而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愿离开家乡的心境。
重视诗歌的人文美
诗歌的人文美是说诗歌所包含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一面,即是指以诗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包括感知人文情感、体会人文情怀等方面。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以诗育人的教育职能,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以诗歌本身为基点,发掘出富含教育意义的新质。如教学古诗《元日》,这首诗描绘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包含着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从本诗学开去,进行恰当的拓展,可以感受到过年场面的热闹和人们辞旧迎新的迫切心愿,对小学生憧憬美好生活有所触动。
在实现诗教结合的过程中,有以下的方式可以采用。一是利用有趣的故事。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必然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等方面。不少古诗背后包含着诗人个性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较为不足,生活感悟显得单薄。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关于诗歌或诗人的小故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闻、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容易吸引学生。《咏鹅》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按照以往的诗歌教学方式,只要理解了诗句,重点是学会背诵,就算完成了学习。其实不然,这样的诗歌也可以学得精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以骆宾王七岁成诗的故事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转而提问:“小小年纪的骆宾王就有不服输的志向,写出了传唱千年的佳作。小朋友们敢不敢比一比,一起来发现这首诗的好处呢?”引人入胜的故事恰如一道开胃小菜,既引起食欲,又不会喧宾夺主,学习的目标依然指向诗歌本身。二是利用题材的特点。在众多的古典诗歌中,一些作品的题材是相通的,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也是相通的。比如,在诗歌史上,不少诗人以月亮为吟诵对象,表达不能团圆的愁绪和思念家乡的情感;有的诗人则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的特点,以托物言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利用一类诗歌共同的特点,进行搜集概括,可以达到扩大诗歌阅读量的目的,这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是应该考虑到的。在此基础上,对诗中的共性进行更深度挖掘,还可以产生别的作用。
重视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一般篇幅短小、含义深远,因而对字词的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诗歌史上也不乏如贾岛这样注重“推敲”的诗人。诗歌的语言美在何处?一般认为,首先在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因其精准,而表意恰当。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为例。《宋词选》说:“这首词在当时是著名的作品,作者因此而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称号。上段写春天绚丽的景色,确有独到之处,‘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后代文人对“闹”的生动准确也是颇多阐述。这样的字甚至被称为诗眼,是体味一首诗的根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课本里选取的又是经典之作。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诗歌教学采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悟,其结果指向完成诗歌的背诵,不易于经典的学习。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结合诗歌特有的美,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祖国发展日趋臻,海幄添筹事事新。
吐气雄雄扬世界,舒眉展展著华文。
江山鼎盛昭天下,社稷繁荣密党群。
一首诗歌华夏颂,创新特帜闪功勋。
2019建国70周年诗歌
华夏巍巍屹世中,
七十春秋正峥嵘。
巡航巨舰环苍海,
展翅雄鹰卫领空。
强化创新出伟绩,
铲除腐朽树廉明。
民强国富增福祉,
引领寰球逐大风。
2019庆祝建国70周年诗歌
金秋桂月映旗红,
城市山村挂彩灯。
吐火高粱扬笑脸,
摇铃大豆献柔情。
拍蝇打虎神州喜,
工盛农昌硕果丰。
路带开通连四海,
同心追梦启新程。
2019国庆节诗歌范文
岁月的长河
平静的向前走过
中华民族的70年
波澜壮阔,旷世奇美
70年的风雨兼程
从西湖船上的党小组会议开始
在八一的枪声里响起
一个伟大的民族
正在从历史中走来
在秋收起义的气吞山河里
在南昌起义的风暴里
在二七大罢工的正义呼声里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一呼百应里
一条巨龙腾空而起
一只金鸡从此独立
中国,加入了世界版图
中国,在小米加步枪的豪迈里
毅然傲里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在治外必先安内
在习近平主席的一代一路的战略方针的带领下
在美国政府的鼎力陪和下
世界必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
2019建国70周年国庆节诗歌
我站在大秦岭上,
视野无比宽阔。
头上顶着蔚蓝的天空,
脚下踏着连绵的山脉。
雄伟高大的秦岭,
养育了我们无数子孙。
大秦帝国,
曾在这里诞生。
数年以来,
它给予了我们甘甜的泉水,
历史悠久,
他带给了我们无数的矿藏。
啊!
当年将士们壮烈牺牲的地方,
如今是人们旅游的胜地。
秦始皇带领大兵的地方,
哗哗的泉水正冲击着岩石。
我站在大秦岭上,
心中无比舒畅。
头上顶着蔚蓝的天空,
脚下踏着连绵的山脉。
啊!
在这天然的生态环境里。
“在熹微的黎明中,我是你鸟啼一朵,跳越于诗经之上,唱出你心中的最美的歌,祖国啊祖国,你是我的梦,我是你荷梦远行的少年一个!”为迎接“国庆”六十八周年,2017年9月27日下午,五福小学举行由少先队大队精心策划的“迎中秋、庆国庆、歌颂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全体师生欢聚礼堂,拉开了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活动的序幕。
同学们意气风发,饱含深情地歌颂了对祖**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五年级学生朗诵的《青春中国》,把对祖国的无限赞美与热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四年级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歌颂了祖**亲在经历六十六年的风雨历程之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年级朗诵的《我爱祖国》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
诗歌朗诵会以“弘扬民族精神,爱我伟大祖国”为主题。《歌唱祖国》《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和祖国一起飞》《中华少年》„„一首首充满着爱国情怀的诗歌赞美了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回顾了祖国苦难深重的历程,颂扬了祖国六十八年风雨兼程、不懈追求的民族精神,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朗诵形式多样,有个人、双人朗诵、小组朗诵,还有集体朗诵,同学们一个个声情并茂,自信满满,激情飞扬,良好的表现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歌;反复朗读;认真体味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远古人们就曾创作出反映狩猎生活的诗歌《弹歌》,孔子也曾对上古诗歌进行整理而终成《诗经》一书。自汉晋后,诗歌作者日趋众多,至唐朝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诗人众多,诗歌作品更是灿若星河。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节奏感强的文学体裁,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做好小学诗歌的教学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但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当前的许多学校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开展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机械识记、注重讲解、过深挖掘、教学枯燥等,从而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诗歌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大都短小精练、意蕴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大都喜欢诵读诗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字词的教学、释义的解析等被他们看作教学的重点,一节课的知识点往往抄写了一黑板,从而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这样的课不仅教师上得累,小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天长日久,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逐渐消磨,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對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将其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觉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最终熟读成诵。朗读诗歌最先可以采用教师泛读、录音诵读等方式,使学生听准读音、辩准节律,然后让学生跟读、齐读、逐一朗读等,教师通过指正错误读音和读法,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熟练诵读的目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只需读准字词音调、诗的节奏就行了,随后对学生诵读时的错误予以纠正就可以了,至于诗歌的内涵、思想等,尽可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就行了。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如此。因此,学习诗歌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探求上,而应深入作品本身,探求诗人字面意思之下隐微曲折的情感。不过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如果让其自行探求诗歌的丰富意蕴,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整首诗写得悲壮慷慨,气势磅礴,既充满了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又写出了渴望良将定边,不再有战事的盼求,可谓意蕴丰富。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我们不能创设出当时边关苍凉悲壮的意境,则学生就很难对诗句的深刻含义有所领悟,为此,我们可以首先从景物分析入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品味。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为了使学生对古边关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介绍背景知识的视频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学过的其他一些边塞诗融入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抓住“诗眼”,认真体味
每首诗中,总有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称之为诗眼。抓住这些词句,认真诵读,深入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重点抓住这些“诗眼”,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随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古诗传递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以及灿若星河的诗人、诗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当前,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承载着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古诗的教学,探求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语言等内在美感进行深入体会和把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亚丽.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13.
一、推行“每天十分钟”
在学校推行“每天十分钟”是一种引导小学生诵读、积累古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校门口醒目处以及各个教室的黑板报一角,开辟“诗歌角”。每周抄上一两首新诗,让学生吟诵。每天早读课前十分钟进行诗歌诵读。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选文,合理安排。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认真选择适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诵读的诗词,并结合推广普通话工作,给古诗词注上汉语拼音。其次,要像语文课本的编排那样,尽量根据时令选好诗词。如:春季宜选用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春晓》《春夜喜雨》《春日》等;夏天,选用描写烈日炎炎下农民辛勤劳动的《悯农》;清明节选用杜牧的《清明》;重阳节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新春佳节过后,让学生欣赏王安石的《元日》,回忆体会“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情景;严冬之际,可选用《梅花》,让学生欣赏“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格。再次,要考虑诗词出现的前后顺序,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 感悟为主,理解为辅。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而让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并不在于理解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力,提高文学修养。所以,推行“每周一诗”不必像正规的古诗教学那样,要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对诗词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去读、去背、去感悟上。只要学生能读得朗朗上口,有滋有味,朗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古诗词中的一些疑点难点问题,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文学素养的增加而逐步得以领悟和解决。
3. 注意反馈,及时检查。
“每周一诗”的训练,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觉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忽视反馈,疏于管理,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学生积累了几首古诗词后,就要及时检查。方式可灵活多样,如:个人背诵、师生对吟、学生竞赛等。
二、寓诵读古诗词于活动之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年龄特点,引导小学生诵读古诗词要注重趣味性,寓诵读古诗词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兴趣,启迪智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每周进行形式多样的诗歌活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都要进行全校诗歌诵读节目比赛。
1. 猜谜引趣。
猜谜语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我们可以把猜谜语作为学古诗的引子。如:学《咏鹅》用“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在学生七嘴八舌、情绪兴奋之时,转入古诗词的学习、诵读。
2. 创设情境,出游诵诗。
许多优美的古诗词,都是诗(词)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交融之境界来诵读古诗词能收到特殊的效果。如春天来了,我们可以结合春游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在春风拂面,柳条轻摆,姹紫嫣红的美景中,轻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带学生到花红叶绿的荷花池畔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 讲诗词故事。
许多古诗词的诞生往往有一个或美丽动听或凄婉感人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产生的背景及当时诗人的情感。如:学曹植的《七步诗》,如果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不用教师解释,小学生对这首诗中“豆”“豆萁”“同根生”的喻义会自然明了,对诗意的理解也就容易、准确得多。这样,便于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更易于渐入诗的意境,步入彼时彼地诗人的情感世界,诵读起来会声情并茂,牢记于心。
三、营造浓厚的读诗氛围
如果让学生处在浓浓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悟会大大增强。因此,营造诵读古诗词的氛围也非常重要。
1. 课前吟诵。
坚持课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让古诗词的朗朗诵读声充满课堂、充满校园,成为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
2. 开展诵读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如:赛诗会、诗歌朗诵会。发现、表彰一批古诗词背得多、吟诵得好的学生。让学生得到启示:学校、老师喜欢和欣赏学诗诵诗的学生,同学们也佩服和羡慕胸有诗书的伙伴。让学生对诵读古诗词产生更高的热情。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古诗
在古诗诵读教学中,我们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教学,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学《草》(离离原上草)一诗时,短短四句话,低年级学生要完全理解诗中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学校草坪上的草什么时候长得最旺盛?什么时候枯萎了?到了第二年,那些草是不是还会重新焕发生机、蓬勃生长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野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有时学生没有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可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是一种作客他乡,感到孤独无亲,更加思念自己亲人的感受。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尚未有过类似的经历,教师就转移对象,引导学生体验自己远离父母到亲戚家时间较长时的那种感受,让学生从间接体验中产生语感。因此,刘国正在《读诗答问》中指出“内容过深或情感过于隔膜、学生完全不理解的”作品不要选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读旧诗”(指古体诗)“固然不能要求他们都理解,却也不能像旧时私塾中读蒙书那样,完全不要求理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很好;《戏为六绝句》学生就很难理解。杜牧的《清明》很好;《秋夕》曲折地表现了孤独少女的情思,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我们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要忽略这点而使诗歌教学陷入艰难晦涩的地步。
虎跃龙腾,
普天庆,
金秋时节。
迎华诞、万民歌舞,
九州欢切!
三代引领朝野颂,
廿年鼎革城乡悦。
看东方、处处好风光,
前程烨。
山河灿,
天地阔。
新纪元,
从头越。
建和谐社会,
国强民乐。
港澳回归兴盛日,
台澎展望团圆月。
愿中华、永世铸辉煌,
千秋业。
七绝·国庆之夜
银花朵朵夜空浮,劲舞欢歌动九州。
俯瞰人间佳节至,婵娟眉展笑成钩。
满江红·国庆感怀
举国欢腾,又一年国庆佳节,望眼看山川巨变。群情激昂,五十八年功胜过,万千儿女血和汗。扭转乾坤,拨正新航程,朝前越。
一、创设情境、启迪诗思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 诗歌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闻一多说, 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 诗的情感”。课前教师应有意识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 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即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 。如, 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等, 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 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随即就要进行新课的学习———引读全诗。有人说,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 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 整体感悟。你能把音乐拆成“碎片”来欣赏吗?诗歌也应该是这样的。因此课一开始的引读最好由老师或录音示范朗读, 这样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 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象、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 为下面感受意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如片断一:《小河的歌》课一开始, 我便播放课件:歌曲《猜猜我是谁》 (背景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地向前流淌着, 他穿越高山、平原、流向大海, 他浇灌田野、麦苗、森林)
师:同学们喜欢刚才这首歌吗? (喜欢) 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知道你们已经被美妙的歌声陶醉了。让我们来聆听小河的歌, 老师范读这首诗歌。
就这样导课时课件的展示, 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用心跟老师读起来。
二、真切体验, 感受诗情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新诗歌教学需要激情, 需要发现, 需要陶醉。对诗歌图解式的分析、概念化的讲解, 关注的只是知识的结果, 忽略了建构的过程, 无疑割断了诗歌内在的韵律, 阻割了孩子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 无法实现诗歌教化作用。在这个环节里,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走进生活, 变静态的文本语言分析教学为动态的生活言语的感受学习。此时的读就已融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而然触发诗情。
片断二:《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诗歌教学, 先引导学生读, 通过读明白诗歌中“大自然的语言”都有哪些?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公鸡打鸣, 黄叶纷飞, 乌云满天, 电光闪闪等自然现象,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细细体验。此时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 说出各自不同的体验, 可谓精彩纷呈, 如“早雾晴, 晚雾阴”“鱼儿吐泡, 蜻蜓低飞, 必下雨”。这其间, 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激发他们的探索科学的欲望。紧接着, 我让学生再次细读这首诗, 他们读得可投入呢, 有的还摇头晃脑, 分明让人感到他们已入情入境了。
三、品味生活, 赋予意象
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所谓“意”指的是诗人由客观景物感发的主观情感、思想等。“象”指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对客观景物进行改造、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原有的景物、情境的事物、物象、景象等, 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互交融就是意象。意象的获得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生活是诗歌的内涵, 是诗歌的核心, 生活的多义性使获得意象的途径异常宽阔。因此,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多角度地诠释,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世界去获得诗歌的意象。再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 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通过品读, 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彼此心灵相通了。这样一来, 就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学《生活是多么广阔》。
四、入情入境, 形成诗悟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 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一种意, 一种情, 一种韵, 而不要落得太实, 很多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更不能分析。我很欣赏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的读诗之法, 读诗“除了复古, 别无他法”, “复古之意, 乃背诵也”。诗歌教学, 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 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 这也是学诗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过读, 把诗歌节奏韵律全读出来, 才能体会到诗之妙,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 读出韵味, 读出节奏, 读出意境。如教学《小河的歌》, 整堂课我以“读”贯穿始终,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进行初读,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为什么这是一条明亮的小河、快乐的、绿色的小河?”然后让学生再读, 小河正唱着一曲什么之歌?学生的发言真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着一曲明亮之歌、快乐之歌、绿色之歌、奔跑之歌、欢乐之歌、奉献之歌、关心之歌、友爱之歌、丰收之歌、生命之歌……可见, 学生已经把诗读进心里, 读出诗歌意境。此时让学生反复诵读, 水到渠成, 形成诗悟。
总之, 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 感受意境, 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培养学生学习诗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歌。所以, 进行诗歌教学时老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 让学生感觉读诗是快乐的事。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诵读诗歌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么样才能让初中生很愉快地学习诗歌、诵读诗歌?文章从初读、细读、品读与诵读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与论述。
【小学生国庆诗歌】推荐阅读:
国庆节小学少先队员诗歌朗诵活动策划方案11-05
过国庆小学生作文07-15
小学生国庆画展方案09-28
小学生国庆节作文06-09
小学生的国庆见闻日记10-27
关于国庆的小学生对联12-04
国庆节旅游日记小学生07-12
小学生国庆节手抄报10-29
国庆节小学生高分作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