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精选8篇)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 篇1

七年级上

走进数学世界;有理数;整式的加减;图形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七年级下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多边形;轴对称;体验不确定现象; 八年级上

数的开方;整式的乘除;勾股定理;平移与旋转;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八年级下

分式;函数及其图像;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数据整理与初步处理 九年级上

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相似;解直角三角形;随机事件的概率; 九年级下

二次函数;圆;几何的回顾;样本与总体;

详细目录: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详细目录: 第1章 走进数学世界

§1.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数学伴我们成长;2.人类离不开数学;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阅读材料 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 少年高斯的速算;§1.2 让我们来做数学;1.跟我学;2.试试看;阅读材料 幻方.第2章 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1.相反意义的量;2.正数与负数;3.有理数;§2.2 数轴;1.数轴;2.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3 相反数;§2.4 绝对值;§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数轴;2.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6 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2.7 有理数的减法;§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阅读材料 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2.9 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10 有理数的除法;§2.11 有理数的乘方;阅读材料 与 ;§2.12 科学记数法;阅读材料 光年和纳米;§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4近似数和有效数字;§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阅读材料 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小结;复习题 第3章 整式的加减 §3.1 列代数式:

1.用字母表示数;2.代数式;3.列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阅读材料 有趣的“3x+1”问题;§3.3 整式;1.单项式;2.多项式;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3.4 整式的加减;1.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3.去括号与添括号;4.整式的加减;阅读材料 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复习题;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阅读材料 欧拉公式;§4.2 画立体图形;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2.由视图到立体图形;§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4.4平面图形;阅读材料 七巧板;§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1.点和线;2.线段的长短比较;§4.6 角;1.角;2.角的比较和运算;3.角的特殊关系;§4.7 相交线;1.垂线;2.相交线中的角;§4.8平行线;1.平行线;2.平行线的识别;3.平行线的特征;小结;复习题; 第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5.1 数据的收集;1.数据有用吗;2.数据的收集;阅读材料 赢在哪里;谁是《红楼梦》的作者;§5.2 数据的表示;1.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2.从统计图表获取信息;阅读材料 计算机帮我们画统计图 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图标的收集与探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详细目录: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简单变形;2.解一元一次方程;阅读材料 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6.3 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 2=3吗;小结;复习题 第7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7.1二元次方程组和它的解;§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7.3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 鸡兔同笼;小结;复习题; 第8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8.1认识不等式;§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不等式的解集;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题; 第9章 多边形

§9.1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2.三角形的外角和;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1.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2.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阅读材料 多姿多彩的图案;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 第10章 轴对称

§10.1生活中的轴对称;阅读材料 剪正五角星;§10.2轴对称的认识;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画图形的对称轴;3.设计轴对称图案;阅读材料 对称拼图游戏;§10.3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识别;阅读材料 Times and dates;小结;复习题; 第11章 体验不确定现象

§11.1可能还是确定;1.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2.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1.成功与失败;2.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阅读材料 搅匀对保证公平很重要;§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阅读材料 计算机帮我们处理数据;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红灯与绿灯 八年级上册详细目录: 第12章 数的开方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1.平方根;2.立方根;§12.2 实数与数轴;阅读材料 为什么根号5不是有理数 根号5的算法; 第13章 整式的乘除 §13.1 幂的运算;1.同底数幂的乘法;2.幂的乘方;3.积的乘方;4.同底数幂的除法;§13.2 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3.3 乘法公式;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2.两数和的平方;阅读材料 贾宪三角;§13.4 整式的除法;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13.5 因式分解;阅读材料 你会读吗;课题学习面积与代数恒等式 第14章 勾股定理

§14.1 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阅读材料 勾股定理史话; 美丽的勾股树;§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课题学习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

第15章平移与旋转

§15.1平移;1.图形的平移;2.平移的特征;§15.2 旋转;1.图形的旋转;2.旋转的特征;3.旋转对称图形;§15.3 中心对称;§15.4 图形的全等;阅读材料 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从敦煌洞窟到欧洲教堂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16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6.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6.2 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的性质;1.矩形;2.菱形;3.正方形;阅读材料 黄金矩形;§16.3 梯形的性质;阅读材料 四边形的变身术

八年级下册详细目录: 第17章 分式

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17.2 分式的运算;阅读材料 历史上的分数运算法则;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7.4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小结;复习题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18.1 变量与函数;18.2 函数的图象;阅读材料 笛卡儿的故事;18.3 一次函数;阅读材料 小明算得正确吗?;18.4 反比例函数;18.5 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 The Graph of Function 小结;复习题

第19章 全等三角形

19.1 命题与定理;19.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阅读材料 图形中的“裂缝”;19.3 尺规作图

阅读材料 由尺规作图产生的三大难题;19.4 逆命题与逆定理;小结;复习题

第20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2 矩形的判定;20.3 菱形的判定;20.3 正方形的判定;阅读材料 完全正方形;20.4 等腰梯形的判定;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中点四边形

第21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阅读材料 均贫富;21.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阅读材料 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长;道短;21.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阅读材料 借助计算机求方差与标准差; 早穿皮袄午穿纱;标准分;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心率与年龄 九年级详细目录:

第22章 二次根式

22.1 二次根式的概念;阅读材料 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22.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22.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小结;复习题; 第23章 一元二次方程

23.1 一元二次方程;23.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阅读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23.3 实践与探索;小结;复习题 第24章 图形的相似

24.1 相似的图形;24.2 相似图形的特征;阅读材料 黄金分割;24.3 相似三角形

阅读材料 线段的等分;24.4 画相似图形;阅读材料 数学与艺术的美妙结合-分形

24.5 图形与坐标;小结;复习题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 25.1 测量;25.2 三角函数;25.3 解直角三角形;阅读材料 葭生池中;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高度的测量; 第26章 随机事件的概率 26.1 概率的含义;阅读材料 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何不按;顺序排列;26.2 概率的预测

26.3 模拟实验;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通讯录的设计

第27章 二次函数

27.1 二次函数;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27.3 实践与探索 小结;复习题 第28章 圆

28.1 圆的认识;28.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阅读材料 你能画吗;28.3 圆中的计算问题

阅读材料 古希腊人对大地的测量; 圆周率;小结;复习题 第29章 几何的回顾

29.1 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29.2 反证法;阅读材料 几何原本;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图形中的趣题 第30章 样本与总体

30.1 统计的意义;30.2 简单的随机抽样;阅读材料 空气污染指数;30.3 用样本估计总体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 篇2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一次函数课程内容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1]

(二)本章教学目标分析。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展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在实际背景中感受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体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

(三)本章学习目标分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函数,从“数”“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并形成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一)主题图与章前文字。本章主题图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健身跑、弹簧秤等图片,力图让学生认识到章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在直角坐标系中同时展现一次函数的表达图像两种表示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本章与上一章“位置与坐标”的密切联系,另方面也暗示了“数”和“形”是一次函数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研究其他有函数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2]

章前文字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切入,转而思考这些关系的刻画,自然过渡到本章的学习主题。而一连串的疑问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了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本章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

(二)例题设计。以第四章第二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为例,例1是在明晰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例子。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情况:是正比例函数(当然也是一次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当然也就不是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这暗含了某种逻辑关系。对此,不必告诉学生,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例2的文字量较多,三个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读题,划去对解决问题无关的文字,明确已知与所求;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评讲。

(三)学生活动。本章教材里的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以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例。

做一做:

1、画出正比例函数y=-3x的图像;2、在所画的图像上任意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3x。[3]

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画图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归纳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共性提供材料。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四)阅读材料。"读一读"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实、现实中的数学应用介绍文章或趣味性小评文,本章的阅读材料是:中国古代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次函数的一个创造性应用。介绍这一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挖掘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实例,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探寻各种计时方法。

(五)课后习题设置。本章课后习题设置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这三大块。

1、知识技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数学理解:通过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回顾与思考。本章通过一定的探索活动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并进而研究一次函数的的有关性质和应用。"回顾与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三、对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情境的选取要尽可能符合广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函数概念引入中,所引用的摩天轮对很多没有坐过摩天轮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陌生的生活情境。(二)北师版教材在综合性习题类型的编制方面应有所增加.如增加一次函数在几何中运用的习题,增加求函数自变量范围的问题,增加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类型,如运输问题的最优方案问题等。[4](三)北师版教材中例题的数量与题型的种类应有所增加,并且例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堂内容、习题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 篇3

关键词: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看法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数学科目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初中数学科目的课堂中,很多学生都面临着问题,即学生对数学科目不感兴趣,学生觉得数学科目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在数学课堂中,由于老师讲授方法的不吸引人,学生很容易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死板并且不能很牢靠的记在脑子里。如今对数学课堂进行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国建国后采用原苏联教材的内容和体系,算术搞了七八个循环,而代数、几何则用直线式。初中学完代数的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以及全部平面几何。因此使得部分初中学生在学习上感到一定的困难,也是这次教材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次课标从“人人要学,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高度,对内容的精选,要求的把握,以及内容的安排和表述,都提出了新的理念,并有重大突破,在内容安排上重视循环,也是对五十年的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符合初中学生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知识的重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感觉到有些循环太多,有的甚至是低层次的重复,这样的重复既浪费时间又令人厌烦,弄得不好,还造成蜻蜒点水、浅尝辄止,似乎学了,而实际上并没有学到东西。比如:在书本中的几何章节,老师只要带领学生明白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等这些知识,在书本中的有些知识复杂而不好记忆,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数学学习中,低层次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当书本中的知识点与老师归纳的简单的知识点不同时,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记忆的混乱。这样的状况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也有着大的影响。

二、知识的脱节

有些知识的循环,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达到不同的学习要求。但由于知识编排顺序的原因,造成知识的脱节。如:新教材在八年级上安排学习平行四边形,探索四边形的特征与识别,运用的是平移与中心对称的知识。事实上,学生在进行平移与旋转操作时,就可以认识到平移,旋转后的图形是互相重合的,即全等。而教材把全等三角形安排后面。虽然,笔者能理解新教材编排的含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要教法得当,四边形和多边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设法把它转化为全等三角形,学生就可以自己发现四边形的种种性质了。否则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欲言又止,欲说不能的情况。

三、对课时安排的看法

在数学课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点。比如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探究,以往在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加深理解,而新教材的例题与练习的配备太少,达不到使学生练习巩固的目的学生这部分的计算能力较差,导致在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中关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遇到有关二次根式的计算就不过关。另外,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课时安排也不够,这部分内容在原有教材中也是分成两章教学。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对教材的几点看法和体会。其目的不仅是为培养好下一代.

四、其他问题

素材太城市化,忽视了农村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难度。如“股票,铺设地板砖,存款,城市里的建筑物,中国环境保护网,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标准》的强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这些素材,农村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而无法理解大部分只有几支粉笔,几本书和一块黑板的农村教师也无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才能把新课程改革的“用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精神”落到实处 增加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难度。建议在选用素材时多考虑一下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改革,学生发现数学来自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于数学科目也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并且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真正的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1991年第7期.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 篇4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 迅)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比较•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鲁 迅)拣麦穗(张 洁)

*童年絮味(舒 婷)*生 命(沉 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永葆童心

语言趣谈 有趣的汉字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山行(杜 牧)[越调]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比较•探究

秋 词(刘禹锡)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登 高(杜 甫)

*秋 颂(济 慈)*落 叶(贾平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自己的秋天

语言趣谈 “秋”和颂秋、悲秋

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背 影(朱自清)慈母情深(梁晓声)

比较•探究

父母的心([日]川端康成)

*养 母(杨新雨)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加拿大]里柯克)

*金色花([印度]泰戈尔)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亲情

语言趣谈 三口之家:父、母、子

第四单元 品行善恶农夫和蛇(二则)《伊索寓言》渔夫的故事《天方夜谈》

比较•探究

农夫和蛇(克雷洛夫)东郭先生和狼 *盗 草(田 汉)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生活的棱镜

语言趣谈 从“蛇”说到问候语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猫的故事(梁实秋)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

比较•探究

天鹅的故事(章廷桦)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周梅森)

*“小地主”(周晓枫)

*“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关注动物朋友

语言趣谈 “猫狗”语义面面观

第六单元 性灵愚慧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比较•探究

黑 信(哈谢克)

*我若为王(聂绀弩)

童区寄传(柳宗元)

比较•探究

李 寄(干 宝)

狼(蒲松龄)

*说 虎(刘 基)

*智惩恶少(姜 山 陈石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

语言趣谈 “睡”与“寐”

附录一 怎样查工具书

附录二 课外阅读推荐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长江(郭 风)筏子(袁 鹰)比较•探究

诗歌三首 当我死时(余光中)

黄河颂(光未然)

长江之歌(胡宏伟)

一条大河(刘元举)

* 运河与扬子江(陈衡哲)* 江之歌(毛姆)

* 壶口与龙门(叶其扬)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心灵的欢歌 语言趣谈 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春(朱自清)4 春风(林斤澜)比较•探究

诗词九首 江南春绝句(杜 牧)

游园不值(叶绍翁)

玉楼春(宋 祁)

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春夜喜雨(杜 甫)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春(艾 青)

初春(王宜振)

*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独特的我语言趣谈 “春”字变形记

第三单元 慷慨正气

最后一课(都德)

过零丁洋(文天祥)

比较•探究

第一堂课(老 舍)

梅岭三章(陈 毅)

示儿(陆 游)

* 谭嗣同之死(梁启超)

* 勇气(狄斯尼)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动人的事

语言趣谈 日+月+草=?

第四单元 伟岸人格

邓稼先(杨振宁)

比较•探究

*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华 铭)

*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秦关根)

回忆鲁迅先生(萧 红)

比较•探究

父亲的退休生活(邓 林)

诗三首 自嘲(鲁 迅)

有的人(臧克家)

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

附:惠特曼《林肯总统被刺》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常的人

语言趣谈 “活”与“死”的妙用

第五单元 逆流勇进

黄河化险(权延赤)

毛泽东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

附:陆游《卜算子•咏梅》

沁园春•雪

比较•探究

闲话章太炎(叶兆言)

论逆境(培 根)

* 海燕(高尔基)

* 波浪(蔡其矫)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抒发真情 语言趣谈 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

第六单元 凌云心志愚公移山《列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比较•探究

《山海经》两篇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附:《古希腊飞人》

* 老翁捕虎(纪 昀)

*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雷因)

* 成功的秘诀(茨威格)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生活

语言趣谈 语言“仪仗队”

附录一 怎样避免读错字和写错字

附录二 课外阅读推荐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

1日 出(刘白羽)

2泰山日出(徐志摩)

比较•探究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高建群)

云 海(唐 敏)

拓展阅读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小小的阳光(布莱斯德尔兄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简洁之美

友情推荐: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语文趣谈 构字部件:日

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日 历(冯骥才)蚂 蚁(南 帆)比较•探究

每天诞生一次(周 涛)

列宁格勒的树(李 专)

辛劳的蚂蚁(马克•吐温)

附:蚂蚁与蚂蚱 走向虫子(刘亮程)

拓展阅读

蜘 蛛(哥尔斯密)

猫的天堂(左拉)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受之美

语文趣谈 圣人也是虫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小石潭记(柳宗元)

黄果树瀑布(于 坚)

比较•探究

绿(朱自清)

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水(李 白)

瀑布像大人似的(伊 路)

附:《观望瀑布》(原稿)

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二篇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游高梁桥记(袁中道)

白洋潮(张 岱)

钱塘江观潮(钟敬文)

附:小资料

水之歌 水之思(周 鸿)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平易之美

语文趣谈 无色的“绿”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

孔孟论学习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柏 杨)

比较•探究

读书杂谈(鲁 迅)

读书的三种姿势(孙绍振)

黄生借书说(袁 枚)

拓展阅读

论读书(培根)

读书八得(朱苏进)

窃读记(林海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思想之美

友情推荐: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语文趣谈 给现成语义松绑

第五单元 原野放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

静默草原(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边塞诗歌四首 凉州词(王之涣)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使至塞上(王 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草原散章(楚 楚)

拓展阅读

高原,我的中国色(乔 良)

悟 沙(刘元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感之美

语文趣谈 诗韵解密

第六单元 雨中沉思 下雨天,真好(琦 君)雷雨前(茅 盾)

比较•探究

夜雨诗意(余秋雨)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雨夜奇袭(肖 华)

拓展阅读

诗词五首 夜雨寄北(李商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 轼)

如梦令(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附:雨诗片断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恰当之美

友情推荐:“人在雨中”笔会

语文趣谈 冷雨,可以听到吗

附录一 异形词:不是错别字

附录二 课外阅读(怎样读《朝花夕拾》)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涂元季

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祭哥伦比亚号/安立志

比较•探究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邱仁宗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恩里克•科佩里亚斯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方敏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趣

语文趣谈 人离开“数字”“字母”能生存吗?

第二单元 当代视线

3、细菌的启示/郑也夫

4、渴望与人对话/张辛欣

比较•探究

东施效颦话语词/王蒙

保修/星新一

拓展阅读

剃头匠/陈震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趣

友情推荐 口头表达的机趣

语文趣谈 神奇的语调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5、狱中书简(节选)/罗莎•卢森堡

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伏契克 比较•探究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邹韬奋

牛虻就义/伏尼契

鉴赏•评论

革命烈士诗三首

囚歌/叶 挺

就义诗/吉鸿昌

我的自白书/陈 然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志趣

语文趣谈 语法意义在哪里

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7.与朱元思书/吴均

8.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余光中

比较•探究

三峡/郦道元

黄山记/徐迟

拓展阅读

三峡/余秋雨

诗词十一首

饮酒/陶渊明

归园田居/陶渊明

过故人庄/孟浩然

田园乐/王维

独坐敬亭山/李白

望岳/杜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雪/柳宗元

题李凝幽居/贾岛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趣

语文趣谈 “毛”的字义之争

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

9.爱莲说/周敦颐

10.芙蕖/李渔

比较•探究

诗词三首

采莲曲/王昌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苏幕遮/周邦彦

荔枝图序/白居易

拓展阅读

清塘荷韵/季羡林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水龙吟/章楶

附:苏轼、章楶杨花词评论三则

竹/郑夑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知趣

友情推荐 “知趣”研讨会

语文趣谈 “合身有术”的古汉语

第六单元 历史智慧

1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2.曹刿论战/左传

比较•探究

谏太宗十思书/魏徵

讽谏小议/肖春雷

拓展阅读

唐且不辱使命/《战国策》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理趣

语文趣谈 讽谏:委婉的批评

附录一 词的多义现象

附录二 课外阅读(舒婷心灵中的两种旋律——舒婷的诗和散文鉴赏)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一、乱石铺街

二、书法的技巧

(二))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活况味

1.项链/莫泊桑

2.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

比较•探究

项链/伊娃•卡西诺比什

珠宝/莫泊桑

鉴赏•评论

挖荠菜/张洁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想象•虚构

语文趣谈 “假如„„”背后的逻辑和修辞

第二单元 感悟艺术

3.留学巴黎/冼星海

4.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比较•探究

心血凝成的作品/马 可

李凭箜篌引/李 贺

鉴赏•评论

口技/林嗣环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胡 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通感•表现

友情推荐:

(一)遨游于想象的世界

(二)知音的故事

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岳阳楼记/范仲淹.登岳阳楼/杜甫

比较•探究

诗两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

鉴赏•评论

醉翁亭记/欧阳修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谈生命/冰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体验•颖悟

语文趣谈 民间修辞:“知足常乐”

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7.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8.艺术品/契诃夫

比较•探究

百合花/茹志娟

悔的边缘/刘心武

鉴赏•评论

黄纱巾/薛 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开头•结尾

语文趣谈 从“最喜欢逃难”谈起——散文与小说的人物心理

第五单元 幽默三昧

9.劝菜/王力

10.不亦快哉/金圣叹

比较•探究

国人之吃/孙绍振

来台后二十四快事/林语堂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鉴赏•评论

谈笑/周汝昌

附:严密思维/佚名

笑口常开/贾平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智•幽默

语文趣谈 “五脏庙”崇拜——“食”字的文化意涵

第六单元 话里有话

11.贾芸谋差/曹雪芹

12.李逵见宋江/施耐庵

比较•探究

山地回忆/孙 犁

严监生之死/吴敬梓

鉴赏•评论

安娜回家看儿子/托尔斯泰

海明威的对话艺术/召 晨

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对话•评论

友情推荐 不动笔墨不看书

语文趣谈 “心心相印”与“心心相错”——诗与小说的情感表现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悲悯人生

1.范进中举/吴敬梓

2.孔乙己/鲁迅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乞丐/屠格涅夫

鉴赏•评论

陈小手/汪曾祺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丹尼尔•麦克法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场面与细节

语文趣谈 言语交际效果的“欠佳”和“最佳”

第二单元 个性光彩

3.武松打虎/施耐庵 罗贯中

4.隆中对/司马光

比较•探究

三顾茅庐/罗贯中

周处/刘义庆

鉴赏•评论

半截故事/王鼎钧

听来的故事/贾平凹

“三顾茅庐”评点/毛宗岗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曲折与变化

语文趣谈 “死去”与“因伤心而死”——故事与情节的异同

第三单元 草木有情

5.白杨礼赞/茅盾

6.三棵树/苏童

比较•探究

悬岩边的树/曾卓

那树/王鼎钧

鉴赏•评论

草木篇/流沙河

说树/吴冠中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移情与象征

语文趣谈 会意兼形声字

第四单元 叩问月亮

7.咏月诗四首 把酒问月/李 白

月下独酌/李 白

关山月/李 白

望月/杜 甫

8.苏轼咏月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中秋

比较•探究

月诗两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

鸟鸣涧/王 维

杜甫与李白/闻一多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胡晓明

鉴赏•评论

乡愁诗三首 逢入京使/岑 参

渡汉江/宋之问

乡愁/余光中

送别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猜想与评判

友情推荐: 文艺随笔入门

语文趣谈 一巴掌打出了什么——实用因果与情感因果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托尔斯泰

10.黑羊/卡尔维诺

比较•探究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椰子树与平等/王小波

鉴赏•评论

陋室铭/刘禹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论题与论点

语文趣谈 “何„„之有”句式中的“之”

第六单元 心灵净土

11.社戏/鲁迅

12.桃花源记/陶渊明

比较•探究

桃源与沅州/沈从文

渔歌三首 渔翁/柳宗元

渔歌子/张志和

渔舟唱晚/姜耕玉

水乡行/沙白

鉴赏•评论

乡戏/韩少功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田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证明与反驳

友情推荐: “矛盾分析和条件转化”辩论会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 篇5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3.蚂蚁怎样走最近

第二章 实数

1.数不够用了 2.平方根 3.立方根 4.公园有多宽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7.二次根式

第三章 位置的确定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坐标与轴对称

第四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免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7.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从统计图估计数据的代表4.数据的波动

第七章 证明

(一)1.你能肯定吗 2.定义与命题 3.直线平行的判定 4.平行线的性质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课本目录 篇6

七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第六章 实数

6.1平方根 6.2 立方根 6.3 实数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八上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13.3 等腰三角形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

14.1整式的乘法 14.2乘法公式

14.3 因式分解 x²+(p+q)x+pq

第十五章 分式

15.1 分式

15.2 分式的运算 15.3 分式方程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八下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9.1 函数 19.2 一次函数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中的数据分析九上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数一数

2.比多少

第二单元

位置

1.上、下、前、后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九下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3 位似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形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2.左、右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

2.比大小

3.第几

4.分与合5.加法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6.减法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7.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识人民币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2.简

单的 计

1.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拼一拼,搭一搭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和7的认识

2.6、7的加减法

3.6、7的加法与减法应用4、8和9的认识5、8和9的加减法

6.8和9的加减法应用

7.10 的认识

8.连加连减

9.加减混合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一)2.11-20各数的认识

(二)3.10或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2.8、7、6加几

3.5、4、3、2加几

第九单元

总复习: 1.20以内的数

2.20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加减法 3.认识图形

4.认识钟表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9

2.十几减8

3.十几减7

4.十几减6、5、4、3、2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数的组成 2.读数、写数

3.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4.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整十数加和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七单元

找规律: 1.找规律(1)

2.找规律(2)第八单元 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4.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应用题

6.连加

7.连减

8.加减混合 9.加、减法估算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认识

2.直角的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5的乘法口诀

3.2、3、4的乘法口诀

4.乘加乘减

5.6的乘法口诀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二): 1.7的乘法口诀

2.8的乘法口诀

3.9的乘法口诀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分的认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 1.平均分

2.除法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轴对称图、平移、旋转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1)

3.笔算除法(2)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1)

3.解决问题(2)第五单元

混合混算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近似数

4.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时、分、秒: 1.秒的认识

2.时间的计算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加法

2.减法

3.加减法的验算 第三单元 测量:

1.1 毫米、分米的认识

2.千米的认识

3.吨的认识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

3.分数的简单计算

4.笔算除法(3)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 统计:

1.简单的数据统计

2.平均数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1)

3.笔算乘法(2)第五单元 面积:

1.面积和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公顷、平方千米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年、月、日

2.24小时计时法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小数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搭配方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2.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3.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4.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5.用计算器计算

6.亿以上数的认识综合练习题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 射线和角

(一)2.直线 射线和角

(二)3角的分类

4画角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一)3.笔算乘法

(二)4.常见的数量关系

5.积的变化规律

6.估算

(一)7,估算

(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垂直与平行

(一)2.垂直与平行

(二)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

2.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3.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4.笔算两位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5.笔算两位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6.笔算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7.商的变化规律

9.用两位数除的练习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1.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横向复式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1.合理时间

2.运筹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1)

2.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2)

3.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 从上面、前面、左边看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乘法分配律

5.减法的运算性质

6.除法的运算性质

7.乘法的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读法

3、小数的写法

4.小数的性质

5.小数的大小比较

6.小数点移动

7.生活中的小数

8.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第五单元 三角形:

1.三角形的特性(1)

2.三角形的特性(2)

3.三角形的分类

4.三角形的内角和

5.图形的拼组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二)1.轴对称

2.平移

第八单元 统计: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2.小数乘小数

3.积的近似值

4.连乘、乘加、乘减

5.整数乘法运算定理推广到小数 第二单元 位置:数对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1.小数以整数

2.一个数除以小数

3.商的近似值

4.循环小数

5.连除、除加、除减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6.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可能性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4.列方程稍复杂应用题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梯形面积的计算

4.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1.数学广角(1)植树问题

2.数学广角(2)方阵问题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四)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

2.分数的意义(二)3.真分数和假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

5.约分(一)

6.约分(二)

7.通分(一)

8.通分(二)

9.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0、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

(三)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

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第七单元 统计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1.包含与排除 2.益智趣题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 比

第五单元 圆 确定起跑线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二单元 百分数

(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四单元 比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第六单元 整理与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之我见 篇7

一、教材特点

1. 知识内容有来龙去脉, 突显“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最后指导生活实践”的特点

教材从引言的实例分析引入知识, 然后再系统学习知识, 最后再归到知识的应用上。如在学习函数时先引入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函数其实就是从大量生活原型中抽象出的一种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在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会有熟悉感, 会有动力。然后再进行对函数概念、性质及几种常见函数的学习, 最后再回归到实践中看函数的应用。

2. 更趋系统化, 体现数学方法

教材的每一部分知识都由“问题提出”“实例分析”“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动手实践”等几部分构成, 体现了知识的系统化及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也逐渐学会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另外, 由“问题提出”到“抽象概括”也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如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在“问题提出”中研究了指数函数:y=2x和的图像和性质, 然后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画出并观察、分析几个底数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 归纳出一般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最后在“抽象概括”中又总结出了指数函数y=ax (a>0, a≠1, x∈R) 在a>1及0<a<1这两种情况下的图像和性质。

3. 去虚存实

新教材去掉了一些技巧性强而实用性差的内容, 如排列组合、不等式的证明等, 消减了函数值域等内容;保留了一些精典内容, 如细胞分裂问题、放射性物质衰变问题等;增加了一些具有通性通法的实用性强的内容, 如算法等, 具体的又如三视图、空间直角坐标系、二分法等内容。这就使得新教材与时俱进, 更切实际, 应用性更强。

4. 实践性、操作性强

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如搜集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调查教育储蓄等问题, 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而且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能力。另外, 对部分问题的研究还可借助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 如画函数的图像, 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作统计图等, 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应用现代技术的意识。

二、对教师要求

1. 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特别注意知识和实际的联系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只有自己熟练了才能生巧, 才能教活学生。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知识和实际的联系, 不注意和实际联系教的是死知识, 联系实际了才能教活。

2. 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 尤其是数学中许多单一、机械、重复性的计算或是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作图等内容, 如果能用上现代信息技术, 就显得很方便、快捷, 准确性自不用说,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术。

3. 重过程轻结论, 重通法轻技巧

在培养能力型学生的时代, 教师不能死传知识、只给结论, 而应注重知识的发生、生成过程, 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总结结论。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强调技巧性强的方法, 而应该教些通性通法。

4. 有一定组织能力

现代教学重过程、重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好学生活动, 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5. 熟悉各种教学软件, 会制作各种电子课件

现代数学教育对教育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时代潮流, 电脑教学应用软件如“几何画板”“author ware”“flash”应运而生。熟练掌握这些软件, 会制作各种电子课件, 生动形象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6. 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本套教材注重数学应用, 要求广大师生在学习中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如看到流水管时会想到水流量是时间的函数, 一定时间水流量也是水管截面面积的函数等, 这都是函数教学中很好的例子。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 篇8

一、 数学史料的内容分类及其数量分布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内容主要分为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如金冠之谜)、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如小数的历史)、数学思想方法(如“筛法”史料的介绍)、经典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数学名题(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文化等六大类。其中“其他文化”主要是指音乐、绘画、建筑、天文、计算机、商业等生活领域,侧重介绍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比如,黄金分割比:教材中简单介绍了黄金比在建筑、绘画和优选法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统计发现,首先,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史料的数量在增加,而且在五、六年级已经开始涉及数学思想方法(6处)、经典数学问题(1处)、历史名题(1处)等。其次,教材中大部分数学史料属于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共28处),可见教材编写者比较注重以此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第三,教材中介绍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2处),如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Eratosthenes)创造“筛法”,在自然数中寻找质数。在此版本的教材中并未选用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比如数学家在创造数学成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二、 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反应了如何将其负载的深层的文化价值进行体现,以充分发挥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通过对此版本教材包含的数学史料的分析,总结出两种设计模式:附加式包含和隐性融入。附加式包含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料,即教材在阐述数学知识时联想到有关的数学史料,继而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对相关史料进行简单介绍或说明。例如四年级下册完成“认识方程”这章全部学习任务之后,在数学万花筒中介绍了方程的简短史料。附加式包含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阅读材料式数学史,即教材中某章节授课任务后介绍的数学史料和所讲内容稍有联系或无联系。比如四年级上册在“认识更大的数”这章最后给出数字的发展,从用石子或结绳记数到印度—阿拉伯数码的广泛使用。此时,数学史作为知识的注解或扩充,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料,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隐性融入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由数学史料引出学习内容,此时数学史料已非边缘化于学习内容。如五年级上册82、83页,在“点阵的规律”一节中,教材中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造的形数理论巧妙地和学生们已有学习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文字”(共19处,占55.9%)和“图文并茂”(共15处,占44.1%)。“文字”形式主要是指仅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相关的史料,如“神奇的质数”“数的扩充”等。“图文并茂”形式是指史料中包含文字和图片。此种形式又细分为“文字为主”(11处,占73.3%)“图片为主”(2处,占13.3%)“连环画”(2处,占13.3%)。比如寻找质数的筛法的介绍中,左侧是文字的说明,右侧附以图片,促进学生对此方法的直观理解。此类呈现方式学生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相关的史料内容。另外,在“数字的演变过程”中,是以图片为主,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学生主要是通过图片来了解数字的演变过程。而“计算工具的演变”则是以一组图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连环画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两种呈现形式主要考虑到了所选史料的题材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版面设计上,此版本教材主要是在正文下方、练习题最后直接呈现,并用了蓝色的标框框出,且添加了“数学阅读”“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这样明显的字眼,使数学史料凸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极少数是在教材正文中阐述。

四、 数学史料所属国度

本研究将教材中所选用的数学史料所属国度分为:单个国家(即该史料中只涉及一个国家,如古埃及的分数表示法。)、多个国家(指数学史料中包含两个及以上国家,比如,计算工具的演变。)和不凸显国度(指数学史料中没有提及国度,比如数的扩充。)其中单个国家中又细分为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德国。

经过整理发现,除了5处不凸显国度外,其余均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其中以我国古代的数学史料为编写重点。在34处数学史料中,我国占了16 处,而且“多个国家”项包含的8处史料中有7处涉及中国,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编者的主要目的可能在于通过此形式来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数学多元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比如“圆周率的历史”从最原始的测量到用多边形逼近,从“布丰投针”到计算机的贡献,介绍了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但在此版本中反应多元文化的数学史料还较少。

五、 反思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从篇幅容量的增加、内容选择种类的丰富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设计模式的创新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较之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来说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史料较少、分布不均均衡、设计模式的合理选择等,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丰富数学史料的内容选择。本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史料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工具演变等,但是从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还有很多相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史料,如古埃及的倍乘法、试错法、中国古代的盈亏术等等,这些史料所凝结的智慧如果能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现必将促进他们对现代算法、算理的理解。另外,教材中还可以增加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热爱数学。例如,欧拉在双目失明后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仍创造了丰富的数学成果等。

2.适当增加教材中数学史料的数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理念的深化。而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载体,那么在教科书中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理念,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增加数学史料。如何把这些史学形态的智慧结晶采用一种恰当的形式或手段展现或传递给学生,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数学史料设计模式的选择

当谈及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时,相关研究总是会强调“要达到隐性融入”,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附加式包含或显性融入是数学史料进入数学教学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要根据小学教材中所选数学史料的内容或性质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比如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数学在计算机、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概念的简单注解等都比较适合采用直接融入,以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注解、扩充以及背景有所了解(比如方程简史;分数,小数的历史。)即可。如果所选择的数学史料中涉及深层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圆周率的发展史料、形数理论等),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数学教育研究者、数学史研究者和教材编写者共同努力,将相应的思想、方法和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力求能够达到将数学史料间接融入教材或教学。因此,数学史料采取哪一种设计模式进入小学教材需根据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来判断,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隐性融入。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1994,3(1).

[2] 杨豫晖,魏佳,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4).

[3] 陈碧芬,唐恒钧.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

[4] 罗新兵,魏金英,刘阳,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分布的特征和模式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1(1).

[5] 张维忠.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要下雨了》教学札记反思下一篇:工程总监职责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