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历史与传承(精选9篇)
摘要:众所周知,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耕读传家是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家庭教育、家规家训,是传承家风的主要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家风的文化内涵;其次分析了传统家风的文化差异;最后探讨了传统家风的历史嬗变。
关键词:家风;文化传承;历史嬗变
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及家族的风俗。传承诚实、友善、敬业、孝敬等一系列优秀的家风对加强当代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促进社会风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家风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热门话题。学界对于家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家风家学的个案研究,因此,从宏观角度上来探讨传统家风的传承创新问题仍需更进一步的拓展。
一、传统家风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道德规范:传统家风的价值取向
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方式。儒家率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其中,“仁”又分为六个德目,其中包括“公”“恕”“孝”“慈”“宽”“厚”等,“义”同样也分为六个德目,包括“正”“直”“悌”“勇”“介”“耻”等,“礼”则分为四个德目,包括“敬”“谨”“谦”“让”等,“信”同样也分为四个德目,包括“不二”“真”“诚”“不欺”等。在一系列的道德标准,逐渐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人家风以及道德修养好坏的重要依据。所以,一个人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的道德素养,而且极大的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倡导的五德标准,正是传统家风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耕读传家: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
传统社会,众多家庭均崇尚“以农为本”的观念,将“耕读传家”作为家庭文化,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以勤俭、刻苦耕读传家为追求的家风。世家大族虽然也崇尚耕读传家,但是他们的生活追求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他们的家训主要是来告诫子孙后代时刻铭记祖先创业的艰难困苦,从而形成“丰家成业”的优良传统。总体来说,能够在祖先留下来的家业中读书务农耕作,繁衍生息,是众多家庭延续了千百年的光荣和梦想。
(三)家教、家学:传统家风的传承方式
家教、家学,是传承家风的重要方式。在传承家风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全社会范围内发生的,而是通过世家大族的引领,不断演变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所谓士族者,起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族”,“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社会中,家学、家教,已经成为引领社会风气、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家规、家训:传统家风的符号标识
家族自行制定的一系列家规、家训,不仅用来教育子弟,而且逐渐成为惩罚家族成员不良风气的重要方式,是传统家风的重要符号标识。在我国,传统的家庭不但非常注重伦理规范,而且还很注重家规、家训在家庭中的地位。传统社会,人们常常用家规、家训来告诫子弟切勿不学无术、贪婪等行为。随着人们对于家规、家训的重视程度,更加强化了家风的教化作用。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家庭文化更加的庄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家风的传承。
二、传统家风的文化差异
(一)道德操守的习惯性和自律性差异
我们一般将道德分为习惯道德和自律道德两个部分。习惯道德的特点主要是依靠外部规定的规范和要求来约束的;而自律道德则主要是依靠良心和过失感从而进行保证的。道德个体不用因为外部环境所左右,完全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自律道德所主导的家风,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责任重于一切。在旧社会、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总会有众多的正义之士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精神扛起拯救危难的责任。
(二)生存环境性差异
在旧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族的生存。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风。例如山东士族,素来以家风淳厚、门风严谨著称。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环境极大的影响着家风文化。目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世族家风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三、传统家风的历史嬗变
(一)形成与传流:从王谢堂前燕到寻常百姓家
在汉代,由于士大夫拥有强烈的国家观念,因此也就有“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者;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就逐渐转移到了家族和个体上来;到了唐代初期,李世民和魏征讨论教化之利时还曾遭到封德彝“三代以还,人渐浇漓,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欲化而不能,岂能直而不欲耶”之类的非议;到了明太祖时期,通过各种的方式的来宣传普及家风,通过不断的宣传,逐渐实现了从王谢堂前燕到寻常百姓家的转变。
(二)价值与功能:从涵养精神品格到百姓应世术
在之前,人们通常会对家族子弟进行涵养、精神、品格的培养,使其拥有高贵儒雅的气质、风度。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儒家思想及礼仪风俗也越来越简单化,?c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处世标准。传统的待人宽一分是福等观念,逐步转变为以个人功利为中心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三)文化内涵:从儒家操存到现代精神
旧社会,儒家道德思想长期控制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经商、考取功名的重要性。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人们也越来越欣赏儒商“公平交易”的思想,厌恶贪官污吏的伪善,从而使得务实家风悄然兴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家庭中的封建等级制度不复存在,家庭成员之间和平相处、尊老爱幼、民主和谐、社会主义新家风悄然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家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可以说是维系家族发展的精神食粮。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应从传统的家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借助现有的政策制度、村规乡约,来构建全新的特色家风,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郝亚飞,李紫烨.中国古代家风建设及当代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2]王秋艳,汪斌锋.家训家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类型与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信仰、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以特殊的方式诉说着各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人文习俗的艺术感悟。新疆的少数民族按着其不同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以及生活在绿洲上创造了绿洲文化的维吾尔族, 另外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 文化受到周边文化的渗透, 在音乐文化上也呈多元、包容的特点。
一、新疆少数民族的分类
新疆的世居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2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新疆的少数民族按着其不同的生产方式可以分为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从事其他行业的少数民族等。
1. 游牧民族。
新疆传统的游牧民族包括哈萨克族、蒙古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 其中哈萨克人口共计有125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和塔城地区, 另外在昌吉州和哈密地区还有有两个哈萨克的自治县, 分别是木垒和巴里坤。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中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依赖这种古老、原始的社会状态也慢慢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草原文化。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牧民逐渐过渡为定居, 向着“农牧结合、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生活方式迈进。社会的变革, 催生了文化的变迁, 这些变迁同样反映在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中, 从而也派生出具有游牧民族自身特点的音乐文化, 与这些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草原音乐文化。
2. 农耕民族。
新疆传统的农耕民族有维吾尔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维吾尔族是新疆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和东部, 南部聚居在塔里木盆地四周的绿洲, 东部的哈密、吐鲁番也是维吾尔族聚集的地区, 另外位于新疆西北边陲的伊犁河谷有一部分人数的聚集, 另外的少数一部分在全疆各地州的中小城镇中均有分布。达斡尔族是一个西迁民族, 西迁之前狩猎也渔猎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化, 他们渐渐过渡为农耕为主的少数民族, 居住在新疆塔城地区是少数的一部分。锡伯族较为完整的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居住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农耕民族的文化始自唐代末年, 受汉族人的影响, 并向汉族人学习, 逐步建立了本民族的农业文化, 与游牧民族生活的空间比较广阔不同, 农耕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生产的方式比较简单, 环境相对单一,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受农耕文化的培养和熏陶, 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类型。
3. 从事商业和其他产业的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包括乌兹别克族, 他们较集中地居住在喀什、叶尔羌、阿克苏以及北疆的一些城乡里。乌兹别克族在19世纪中叶迁居新疆, 大多数为商人, 还有手工业者, 少数的农民。塔塔尔族是新疆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 散居在新疆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的各个城市及乡镇, 城市里以从事商业的人数居多, 在农村以农牧结合的生产经济为主。回族散居在新疆的各个地方, 很难以游牧民族, 或是农耕民族去界定回族, 因为回族从历史上就形成了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产业特点。
二、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及其传承
1. 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
新疆的蒙古族包括卫拉特蒙古、察哈尔蒙古、土尔扈特蒙古人, 他们共同创造了新疆蒙古族优秀的音乐文化, 同时又各具特色, 大型的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蒙族人共同的文化遗产。蒙古族的音乐按类型分为长调民歌、短调民歌、呼麦尔。长调音乐是蒙古族特有的具有鲜明的游牧性质的演唱形式, 字少腔多是其显著特点, 受到蒙古人的推崇和喜爱, 经常用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中;短调民歌是发展较早的一种演唱形式, 泛指短小、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 爱情歌曲占了其很大的比重, 短小即兴, 便于传唱;呼麦尔又名“浩林·潮尔”, 是一种古老的演唱方式, 需要很高超的技艺才能演唱, 演唱者通过喉咙发出一个持续的低音, 同时在上方有金属色彩的旋律声部。蒙古族的传统的具有代表性舞蹈“沙吾尔登”男女老少经常在传统节日、仪式、聚会中表演[2]143。哈萨克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 由许多部落和部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逐渐融合而成。他们创造了优秀的草原音乐文化, 正如他们的一句谚语所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哈萨克的音乐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由于哈萨克族是一个跨界民族, 他们的音乐兼有欧亚的特点,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 两部分, 民间音乐丰富多彩, 可分为“安”——有固定的歌词和曲调, 泛指旋律优美且节奏规整的歌曲。“月令”———是一种长篇具有叙事性的民歌类型。“吉尔”———则是曲调固定, 歌词的即兴性较强, 演唱的场合包括各种仪式中。哈萨克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就是冬不拉, 一种弹拨乐器, 由于它携带方便, 演奏具有即兴性, 几乎成为哈萨克人都会演奏的乐器, 成为极具民族象征功能的一件乐器, 除了冬不拉之外, 哈萨克族的乐器还有吹管乐器———斯布孜额、口弦乐器———斯尔乃依、打击乐器———达布勒等[3]2。塔吉克的民歌分为“叙述性民歌”、“习俗性民歌”和“歌舞性民歌”三大类。其中习俗性的民歌多为宗教体裁, 常运用于各种仪式典礼中, 例如“凯苏伊德”、“台勒肯”、“夏合依曼·阿麦德”等;叙述性的民歌已抒发情感的歌词见长, 包括“艾尔卡提鲁”、“法拉克”、“柔巴依”等;歌舞性的民歌则是载歌载舞的“恰甫素孜”和“玛依力斯”。
2. 农耕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
由于维吾尔族聚居的地理环境, 位于广漠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所有也有很多学者把维吾尔的文化作为绿洲文化的代表而进行研究。早在中国的隋唐时代, 丝绸之路的畅通就为中原带去了古代西域的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 这些优秀的艺术传统传承至今成为维吾尔族丰富的民间音乐。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三大类。其中古典音乐以十二木卡姆为主要代表, 由十二套大型套曲构成, 每一套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普三部分。琼乃额曼意为“大曲”, 分为叙诵歌、器乐曲、歌舞曲三部分;达斯坦是叙事歌曲;麦西热普歌舞曲。民间音乐则包括民间说唱、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宗教类音乐主要为宣扬伊斯兰教义, 常用于各种仪式以及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宗教节日中, 包括阿希克、歌舞艾尔开-萨玛、巴克希等等。维吾尔族的器乐种类很多, 包括弹拨乐器:弹布尔、都它尔、热瓦甫;击弦乐器:卡龙;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打击乐器:达普 (手鼓) 、纳格拉 (铁鼓) 、库希克 (木勺) [4]3。达斡尔族是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经历了渔猎文化、狩猎文化, 西迁至新疆后, 逐渐过渡为农耕文化, 很少与原来的民族联系, 独立的保存了固有的文化传统, 并在与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中传承发展,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达斡尔音乐文化。达斡尔的音乐从体裁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分别是:类似山歌、小调体裁的“扎恩达勒”;具有载歌载舞性质的歌舞音乐哈库麦勒·呼苏菇;民间叙事歌曲“乌钦”、用于萨满教的音乐, 也就是巫师跳舞时的音乐依若。
3. 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
塔塔尔族的音乐体现了较为鲜明的兼容并蓄的特点, 他们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 宋元时期, 著名的舞蹈《鞑靼舞》;乐曲《额寽苏》与《锡里森》就作为每次朝贡庆典时必跳的民族歌舞。塔塔尔族的民间歌曲按着其功能和演出场合划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颂赞歌和习俗歌四大类别, 其中劳动歌曲和爱情歌曲从字面意思就比较容易理解歌曲的内容;颂赞歌则多为歌颂家乡, 歌颂大自然的歌曲;习俗歌曲则经常在各种仪式中演出, 婚礼、丧葬、出生礼仪等等。自唐代以来, 新疆就有了少数回族的定居者, 回族音乐分为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三大类型, “花儿”是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曲, 根据“花儿”的演唱形式又分为“漫”、“对”、“合”、“联”等四种。宗教音乐有招祷音调、咏经音调、礼拜音调和赞主音调四类。回族常见的乐器是“口弦”, 有竹制与铁制两种。
三、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代传承
音乐是具有独特魅力的, 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 从表面意义看, 是有组织的音符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 从深层意义看,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 它传达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 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的、文化的观念来看,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个概念, 不仅仅是传承民族的音乐类型, 它承载着更深层的意义。音乐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概念, 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物质、制度、社会观念。蒙古族的长调、蒙古族的呼麦、回族的花儿、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都陆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至此, 自上而下形成了保护与传承新疆各族人民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和传承机制。如何在有效的传承机制下, 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文化圈, 提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是民族音乐学界急需解决的学术问题。
参考文献
[1]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4.
[2]金少萍.中国蒙古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综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6) .
[3]阿达里·玛汗.用命运吟唱[J].昌吉师专学报.1999 (1) .
关键词:满族秧歌;历史价值;文化传承
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是满族群众生产生活古老歌舞的遗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满族秧歌已历经300余年的演变。如今,满族秧歌不仅成为满族民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成为满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普及型和生命力的舞蹈,并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青睐。满族秧歌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价值。
一、满族秧歌的历史价值
满族是一个崇尚礼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秧歌作为满族文化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一)满族秧歌记录着满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满族是长白山一带最早的土著民族,在《后汉书》中曾记载:“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这说明满族秧歌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人文环境。据考证,满族秧歌最早产生于唐代渤海国,也就是现在的吉林地区。俗称“鞑子秧歌”,而这种“鞑子秧歌”来源于农民的生产劳作,表现着百姓的生产与生活状态。在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之后,制定了文武二舞,作《保大定功之舞》的文舞和作《万国来同之舞》武舞,在那个时期,满族秧歌是宫廷娱乐的一种方式,并没有流传于民间。在《清史稿》中记载:“满洲旧舞,是曰莽式。”同时,关于“莽式”的记载也出现在《柳边纪略》中“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从史料可以看出,到了清朝,这种古老的舞蹈不再局限于宫廷,也开始逐渐演变成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而满族秧歌能够发展至今,不仅完全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舞蹈的美学特征。它不仅得益于满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与其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是分不开的。
(二)满族秧歌以动态的方式见证了满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满族秧歌中的“走阵”传说是表现老罕王努尔哈赤摆兵布阵大战萨尔浒,走阵的场子是欢庆胜利[1]。伴随着曲牌《满天乐》的鼓乐声,《群鼓舞》鼓生震天,似战场金鼓齐鸣,也似战士的呐喊。秧歌演员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各色的彩旗迎风舞动,恰似八旗官兵得胜归来,驰骋山林的场面。《射猎舞》则表达了猎户们狩猎的欢快情绪。唢呐声声,如同战马嘶鸣,舞者手持马鞭做射箭狀,表情严肃,直至马鞭射出,猎物成堆,喜悦溢于言表,此时,场面热烈红火。
(三)满族秧歌粗犷豪放,传承着尚武重礼的民族气质
《请安舞》提炼了女主请安抹鬓,男主打千儿的动作,表现了满族崇尚礼仪的风貌。由满族祭奠活动形式之一的跳神儿演化而来的《顶碗舞》,则表达了满族人热情好客的民族气质。演员头顶盛满美酒的金碗,平步走场意为生活幸福祥和,但碗内美酒丝毫不会溢出,以献贵宾,表达了对宾客的敬意与祝愿。
(四)满族秧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满族秧歌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贯穿着整个民族的“文化链”。它不仅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更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特点。目前,满族秧歌也成为满族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满族秧歌强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遵礼守法精神、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正确引导和影响着人们的共同意识和文化的需要[2]。满族秧歌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它也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今,人们将满族秧歌与现代舞蹈,健身操完美结合,形成了健康文明,积极乐观,具有时代特征的健身方式。其次,满族秧歌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原生态环境。目前,满族秧歌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品牌”。它不仅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更是作为重要的产业链,为地区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满族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艺术表演形式的不断丰富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冲击,满族的传统民风和传统节日正在逐渐弱化,满族秧歌的传承问题也迫在眉睫。诸如满族秧歌在传承中的断层问题、人才稀缺问题、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必将影响满族秧歌的可持续发展。而满族秧歌形成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与当地文化相融相生,因此,保护满族秧歌对于丰富和补充满族文化,弘扬满族传统文化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构建民族和谐有着极大的作用[2]。
(一)满族秧歌的传承应以培养人才为前提,要提高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滑,新一代接班人对老艺术的兴趣减弱,这使得不少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现象。目前,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每年都在减少。所以,满族秧歌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态,在传承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满族秧歌的传承要后继有人。为了让这一具有满族文化元素及鲜明民族特征的艺术形态发扬光大,建议在东北各大学中设立相关方面的课程,并将其设立为中、高考的艺术加分项目。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让满族秧歌这门艺术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接受。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根据区城优势,挖掘当地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强化民族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工作[3]。
(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采取市场化手段筹集吸纳民间资金
满族秧歌的发展与传承需要财力、人力、物力等很多资源的支撑,只靠其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可在满族秧歌文化的发源地或相关地区,建立以满族文化为主要推广或宣传的项目旅游基地,吸引喜欢或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人更多地了解满族秧歌。此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例如参加商业活动演出或市场融资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也可采取民间融资,市场化筹资等方式,在资金方面为满族秧歌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支持。
(三)满族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要保留民族的文化特质
满族秧歌蕴涵着满族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内涵,是民族的文化象征符号,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因此,在满族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中,应保留民族的文化特质。首先,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要将满族秧歌融入到满族文化活动或旅游项目中。第二,要与节庆活动结合:在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节庆日表演秧歌的传统习俗,这种最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最能调动群众情绪的艺术形式,在节庆活动中如加入满族秧歌,不仅可以活跃节日气氛,更有利于不同民族民众的情感沟通。第三,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将满族秧歌融入到体育竞赛活动中,组织秧歌比赛,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强身健体。第四,与外民族文化相结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文化的交融,满族秧歌在吸收其他民族舞蹈元素的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在发展中永葆生命力。
满族秧歌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因此,要对满族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挖掘,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才能使满族秧歌真正成为促进中国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推力。
参考文献:
[1]于富业.辽宁省满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渤海大学学报,2012(3):141-144.
[2]唐云松. 满族传统体育变迁及其价值[J]. 满语研究,2011(2):92-99.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 (1):3-7.
高禹小学503班郑晨 指导教师:廖有元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的希望,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名族风。
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留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只得就是家庭的规矩,也如同国家班的法律般重要。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家风家规,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合,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力量。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映射出先人对于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弘扬。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传统家规。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利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时代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家训家规传授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一个人在易于接受教诲的童年学习生活态度,受益终身。
若从孔夫子庭训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普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之后,北齐的颜之打主作《颜氏家训》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其中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贵,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宋朝以后,家庭的礼治不断加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家训和家规,权贵之家的代表是司马光的《家范》。《家范》在社会上层仕宦之家广为传递南宋宰相赵鼎,令其子孙各录一本以为永远之法。朱熹在司马光《家礼》,《家礼》在内容上与平民的生活和劳作的规律基本一制。后来成为平民的家的家教之法。
至于清代的启蒙读本《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篇第6看,弟子八则学,出则弟,谨则信汪受众,则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受人威物,求学等行为应有的礼丁义和规范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家训家规的“起时期”周公手开中国家训先河,秦汉和三国两普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规家训的发展期起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献开始出现通过三国两普南北的发展完善,隋唐河园时期,是中国家训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家训在进一步成熟的过程中走向繁荣,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明清的家训显得家训风气更浓,数量内容形式也逐渐增多,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几许亮光,现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道德的木至才告,加之俩放化的冲击。家训家规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从古到今。家训家规的历史。让我们为之震撼,在现在,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庄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总之好的家风有利于走就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主对社气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小朋友成长的好摇篮
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实践,去探索,胸怀大志以实际出发。中国梦——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指政理念,个人和国家、民族利益一体化,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
中国梦应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XX年10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在中国各界引起反响。那么莫言如何会有如此功成名就?——肯定付出了辛酸和汗水!我阐述一下莫言的故事吧。莫言的成功首先来自它对文学的兴趣,从小就爱读书的他,痴迷而且深入,他从中想出了许多作家的思想以及灵魂,从中他也不断的探索琢磨。其次,它还一直再为梦想努力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遇到了几个贵人,在他人生历程中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作家莫言积累了许多文学常识,他也在不断前行。当然莫言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写的书在国内外引起反响!取得很大成功,引起瑞典文学院的重视,从提名到获奖,引起巨大轰动。他用精神文字温暖自己的整个一生;独特的写作思想给人影响很大;他的灵魂造就他现在的一切,唯有坚持。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从实际出发,我以一些作家的写作特点去借鉴,去学习。反思自己的文章与写作思想!我的信仰在心底如泉水般流动。前方云雾缭绕,但我仍然不会污浊自己的灵魂。我始终相信,我的激情不会随之年老而破灭,我始终坚信,我的心灵还留下那般热爱文学的纯真,不会因为这车水马龙的社会所迷失方向,我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我的命运不是谁去决定的,而是靠自己去创造。我的梦想应该与中国梦紧紧相扣!
梦想的力量如一盏蜡烛,照亮我的希望。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雪白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我为何大费周章诉说蜡烛,是因为它点亮了别人,奉献了自己,不求回报!它的付出正如同我们,我们也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蜡烛魂一种精神上的奉献,人亦如此。
我们也应该畅销中国梦。怀揣着梦想,去切实际的,苦学勤练,脚踏实地为梦想铺垫道路,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青春热血,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无论光阴在我们脸上增添了多少痕迹,无论世事在我们胸口划过多少道疤痕,只要我们还有呼吸的权利,就拥有重塑梦想的激情。只要我们还有生存的氧气,就拥有缔造激情的勇气。
梦想,永不止步!
该课题选择源于教材。中国历史故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诵读中华传统故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从小扎根在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学习与继承中国历史小故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质,提高德育效能,培育民族精神,高尚道德、聪明才智。
1、从故事中了解古人的睿智,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咀嚼其中的滋味;
2、将故事与现代生活中的具体事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3、提炼故事的精华,学习有关的名言名言、成语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4、锻炼学生收集、汇总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
人教版六上历史课本;《中国历史名人小故事》《中华成语故事》等名篇,以书刊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为主。
三、活动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此活动。实现共同阅读,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2、个性发展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协调合作原则。做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校与家庭合作。
4、坚持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相结合原则。
5、坚持诵读故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四、具体措施活动步骤:
1、阅读课本上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教给学生品读历史故事的方法。
2、布置网上搜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把读过的故事,以记日记感言,写心得,写体会,写简要内容的形式记录下来。
3、建立故事邮箱,家校共同研读研学。
4、背诵积累相关的成语、名言
5、师生合作,汇集整理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并制作课件。
五、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宣传发动
1、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安排好阅读时间和阅读的必读书目及推荐书目。
3、组织学习,指导学生读书。
4、做好实验前的数据检测工作。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诵读开展
1、按实施方案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
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好研究探讨活动。
3、开展各类型的读书汇报交流活动,穿插“故事比赛”、成语竞赛等。
4、做好资料的收集、积累、分析工作。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诵读展评
1、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分层评价。
提到俄罗斯,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的城市是首都莫斯科,也是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不过,我在这里想为大家介绍的,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
300年前的欧洲新城
1703年,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海滨,从瑞典人手中争夺到一块领土。这块领土并不大,但非常重要。它为当时的俄国提供了一个海上“瞭望欧洲的窗口”,自此俄国打开了通向欧洲、通向现代化的大门。彼得大帝以这块领土上的第一座建筑(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为起始,建起一座全新的城市,即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一座完全按照规划建设的城市。彼得大帝游历欧洲后,有了建立欧式现代化新城的想法,他希望把圣彼得堡建设得宏伟壮观,能给每位海上来客以景色美好的强烈印象。
彼得大帝先于时代百年,就认识到使俄国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彼得大帝参照当时欧洲的最高标准,对圣彼得堡的城市形态进行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建设进行有计划的设计和改造。这使圣彼得堡严整而富于创造活力的城市格局从300年前就得以确定。圣彼得堡的总体布局中,拥有大尺度的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和中心主体建筑物,从中可以看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 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此圣彼得堡成为代表当时欧洲规划与管理水平的新式城市。
彼得大帝创建了这座城市,他的继承者也不遗余力地按照最初的规划设想继续建设这座城市。伊丽莎白女皇从意大利请来一流工匠与建筑师,创建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博物馆)、斯莫尔尼宫和皇村的宫殿。叶卡捷琳娜大帝和亚历山大一世, 请来自英法意等国的设计师设计了艺术学院、 巴弗洛夫斯克宫、俄罗斯博物馆和剧院等, 俄罗斯名匠则为亚历山大设计了喀山教堂和海军部。时至今日,圣彼得堡仍以其恢弘的建筑享誉世界。
在圣彼得堡城市发展的300多年中,尽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城市中心区的整体格局、路网形式、街道线型和空间尺度等, 始终没有发生大变化。这种相对稳定的统一性,与各时期赋予城市的微妙差别,给城市空间带来特别的魅力。
低调的“世界级”城市
今天,圣彼得堡已不再是俄罗斯的首都, 但它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维持“世界级城市” 的姿态。
圣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也是俄罗斯的教育、艺术、科研中心。圣彼得堡拥有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博物馆)”,宫殿雄伟,藏品丰富。同时, 城市的博物馆总数超过50座,被称为“博物馆城”。在圣彼得堡,还有世界四大教堂之一的“伊萨基辅大教堂”。今天,这座教堂已被改造成博物馆和城市登高眺望景点,不再具有宗教功能,但这并不妨碍它接受来自世界的膜拜。它与滴血大教堂、喀山大教堂一起,成为圣彼得堡教堂风貌的代表建筑, 宗教文化、城市历史与市民生活在这里得到有机统一。同时,圣彼得堡还拥有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列宾国立美术学院”,吸引全世界学生来此研修。
圣彼得堡的文化名城气质,融历史文明、 宗教信仰、艺术创作于一体。尽管圣彼得堡的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并非世界最高水准, 但谁都无法抵御其作为一座世界级文化名城的魅力。
城市变革与历史文化保护
圣彼得堡建城后300多年里,经历过辉煌和大变革,也承受过苦难。圣彼得堡是“十月革命” 发源地,苏联成立初期,其社会政治领域发生巨大变革,也在城建方面引发巨大变化。初期,文化遗产政策出现过重大失误,由于实用主义盛行和对宗教及旧知识分子的轻视,大批教堂和修道院被拆除和改造,庄园也被用作公社仓库。直到1933年, 政府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才得以转变,通过了保护历史文物和保护建筑文物的规定。
二战时,因圣彼得堡为当时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基地, 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便以“夺取列宁格勒” 为主要目标。1941年,圣彼得堡爆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希特勒希望占领这座城市,开始长达900天的围城战。虽然战役最终以苏联取胜告终,但战争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
战后的圣彼得堡,一方面积极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对城市面貌的恢复与改造。固然, 城市的历史建筑、风貌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建设之初就有相当高的规划和建筑水平。但另一方面,圣彼得堡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投入的关注、拥有的先进理念和工程实施的严谨态度, 也是让圣彼得堡保持高品质城市风貌的重要原因。
1976年,圣彼得堡颁布《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规定》。规定扩大了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并指出,对城市建筑的保护不但包括个别建筑物和构筑物,还包括城市建设方面的建筑群、建筑综合体、街道广场以及园艺作品和自然风景等。 文件提出,文物古迹不应仅被当作怀旧或反映历史丰功伟绩的物证,还应被视作反映现代生活的一种现象。
1985年,圣彼得堡发布《列宁格勒市区及周边地区20年总体规划(1985-2005)》。在规划中,第一次确定了城市历史中心的联合保护区。2005年,颁布《关于圣彼得堡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圣彼得堡境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地区边界》的法律,以最高法的形式确定对这座城市的保护。至此,圣彼得堡的保护工作达到了最高水准。
新时期的保护战略与城市规划
进入21世纪,以建城300周年为契机,圣彼得堡又制定了新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与城市规划。
2005年11月,《圣彼得堡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正式颁布,战略中确立了圣彼得堡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主要优先权、 标准与活动方向,同时明确对古迹、历史建筑群及城市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探讨了历史地段的改造与新建等方面问题。战略认为,文化遗产是世界经济的重要资源之一,圣彼得堡的文化遗产造就了圣彼得堡人的气质;城市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城市形象展现,这既包括建筑艺术的杰作,也包括完整的城市空间环境。战略延续了“联合保护区”对历史中心进行整体保护的路线,并针对不同的保护层次,提出具体的、不同的保护与控制要求。战略从思想上和法制程序方面, 规定了对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改善,依据战略实质要求, 提出了“以发展为目标的保护、以保护为前提的发展”,即“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
在保护战略之外,圣彼得堡市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令。他们对高楼和新建筑做出严格限制,要求新建筑必须传承原始风貌,在风格、形态、色彩、建材、高度和外观等方面有具体和严格的规定。同时,要求所有在老城区的现代化项目都要经过3D模型检验。以此保护圣彼得堡整个历史中心区的天际线形态与区域空间风貌。
著名的欧洲第一高楼“奥克塔”因违反了相关法令,整整7年未被批准建设,最后不得不迁移位置。虽然“拥有洲际最高建筑”这样的头衔,对大部分城市和地区而言都极具吸引力,但对于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区是一座“露天博物馆”, 是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更宝贵的财富。
此外,在《圣彼得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至2020年)》 和《圣彼得堡空间规划》中,也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圣彼得堡市社会发展目标与空间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的是,在《圣彼得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至2020年)》中,把“个性城市”、“万能城市”、“对不同文化易感”、“对不同信仰宽容”、“自由”和“面向欧洲的开放窗口和进入俄罗斯的自由入口”,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根本导向。这与300多年前,彼得大帝提出的“建立一个开放包容、面向欧洲和世界的窗口,并通过这个窗口传播俄罗斯文化”的初衷高度一致。由此,笔者想起了读书时导师对圣彼得堡建城规划的描述:“一个规划管了一座城市300年”。
城市活力与历史文化保护
对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如何既能保护文物又可以让城市得到发展,都是很难的问题。尽管今天圣彼得堡已不是俄罗斯的首都,但它仍是俄罗斯的工业中心、 科研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教育中心。圣彼得堡的造船、机械、航空航天、国防和能源产业,均世界闻名,城市的现代化、 国际化进程始终没有停滞。圣彼得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特色,关注但不拘泥于经济数字,体现出鲜明的城市个性。这种个性恰是这座城市的活力所在。
在圣彼得堡,艺术、文化与科学离百姓生活的距离很近。 孩童自幼习于到剧院欣赏高水准的芭蕾舞、戏剧表演,游历涅瓦河,参观冬宫博物馆、夏宫这样的世界级的艺术殿堂。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各种不同风格的雕塑林立,给人足够的欣赏与思考空间。在博物馆里举办一场婚礼,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创举。这反映出现代圣彼得堡青年人的理念与态度。
圣彼得堡市长波尔塔夫琴科·格里高利·谢尔盖耶维奇,曾形容圣彼得堡是一座充满“魔力” 的城市。比如,设计了冬宫、斯莫尔尼宫、叶卡捷琳娜宫等地标的意大利建筑师拉斯提里,以及伊萨基辅大教堂的设计师法国人蒙费朗等,在来到圣彼得堡之前都只是二流或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普希金的诗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这里获得知名度;门捷列夫在这里发明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而政治人物普京、梅德韦杰夫也来自圣彼得堡。谢尔盖耶维奇戏称圣彼得堡的城市魔力就在于:一旦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到这里, 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很快就会功成名就。因为这座城市尊重历史也尊重创造,尊重文化也尊重生活。
结语
优雅严谨的制表哲学
格拉苏蒂原创所代表的是佩戴优雅且独特的机械腕表的愉悦,代表着符合最严苛的德国制表标准的杰作。这样的制表哲学体现着这一真正制表厂的价值并传承至今。从最微小的零件到最复杂的机芯,格拉苏蒂原创的腕表杰作均在最严格的标准下手工完成。格拉苏蒂原创品牌的声誉以出色的专业,完美的技术与永无止境的优雅为基础。极度尊重传统元素的精神构成了格拉苏蒂原创作品的特征。它们在设计、结构和机械方面皆向传统致以崇高的敬意。
真正的制表厂
早在165年以前,第一批制表师迁至德国东南部的小镇格拉苏蒂定居。多年来,他们对传统的尊崇、坚毅执着的精神以及无以伦比的专业知识构筑了该镇在制表上的空前成就。而格拉苏蒂原创制表厂无疑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德式制表传统的最佳诠释。格拉苏蒂原创将制表传统与最先进的材料和生产技术相融合,自行设计和生产数以千计的精密零件,保证了格拉苏蒂原创出产的每一枚机械机芯都达到最高的质量标准。即便一块相对简单的机械机芯也拥有上百个独立的零件,这些零件在组装之前经众多能工巧匠精心抛光、奢华雕刻之后到达制表师的手中;制表师再一步一步,耐心并精准地将其组装起来,直到一支大师级的腕表诞生。即使是最基础的格拉苏蒂原创腕表机芯都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装配,复杂机芯则需制表大师倾注20多个工作日的心血。
阿尔弗雷德·海威格制表学校
享誉盛名的德国格拉苏蒂制表学校已经运营超过114年。自始至终,有一个事实从未更改:制表过去就是一个以知识为本的行业,现在仍然如此。制表师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以及罕有的工艺技能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生产要素。与过去一样,今天,只有对年轻制表师进行精心的挑选和系统化的培训,才能让该行业未来所依赖的知识得到保障。格拉苏蒂原创的制表学校以阿尔弗雷德·海威格命名。这位大师级制表师在这个小镇的第一所制表学校担任了多年教师。正是在阿尔弗雷德·海威格任教期间,他与其学徒一起开发出了浮动式陀飞轮——制表工艺中最复杂的工艺之一。有别于传统陀飞轮,海威格的设计仅仅固定一点,很快就为人们所熟知。如今,阿尔弗雷德·海威格制表学校为格拉苏蒂原创公司所有并经营,坐落在曾容纳了德国首家制表学院的大楼。这幢大楼经过翻修,如今也是德国格拉苏蒂钟表博物馆所在。
德国格拉苏蒂钟表博物馆
165年以来,格拉苏蒂一直是德国重要的制表中心。多年以来,这个位于德累斯顿南部的小镇已经成为质量上乘、精密而奢华的“德国制造”产品的代名词。为弘扬格拉苏蒂镇的悠久历史并保护其文化遗产,格拉苏蒂制表厂和格拉苏蒂镇共同创办了“德国格拉苏蒂钟表博物馆尼可拉斯海耶克基金会”。这所现代博物馆拥有两个楼层,位于一幢兴建于19世纪末期的宏伟大楼。1878年,莫里兹·格罗斯曼就是在这所大楼里创办了格拉苏蒂镇的第一所制表学院。格拉苏蒂和斯沃琪集团承担了对该栋大楼的翻修,如今这一历史遗迹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吸引着他们对格拉苏蒂的制表历史的探索。
古董钟表的修复
由格拉苏蒂制表有限公司与格拉苏蒂镇共同创建的德国格拉苏蒂钟表博物馆每年吸引了上千名参观者。在观看了这一现代且极具互动性的展览之后,参观者们会经过该博物馆的又一个亮点:格拉苏蒂古董表修复中心。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对制表师的工作台、工具以及正在工作的制表师一览无余,而他们都是格拉苏蒂原创高素质的员工。关于格拉苏蒂古董钟表修复中心的独特专业技术和价值,从一个引人入胜的关于稀有精密摆钟的故事中就可以体会出来。这台摆钟发现于中国青岛的天文台,当时已经服役50多年,急需维护。作为格拉苏蒂镇悠久制表历史的继承人,格拉苏蒂承诺对这台钟进行检查和维护,并为此将其运回格拉苏蒂镇。专家们耗时10个月将其恢复到原貌;所有零件和个别零元件,包括齿轮、指针、表盘、钟摆和木盒都经过了尽善尽美的修理或细心的复制。翻修完成后,这台摆钟经细心的包装后运到中国,先抵达上海,然后回到青岛。运送途中,负责这次修理的专业制表师全程陪同,因为在到达之后他还要确保沉重的钟摆得到精准的调校。2010年,这一珍贵的时计得于隆重回归青岛天文台,如今它在那里已经成为历史和精密的机械计时工艺的见证者。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暨五四青年节,更好地发扬与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我机械系团学会编辑部于2011年4月20日至4月26日独立组织举行了以《传承红色文化,勇担历史使命》为主题的征文大赛,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各系同学,经过部室成员的积极筹划,共接到60余篇各系优秀来稿,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取得的成功之处:第一:本次活动是我编辑部独立组织,全校范围征集作品,征文的范围大,随之难度增加,我部室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将征文信息传达到各系。组织,筹划做的比较好。第二:征集到的作品较多,尤其机械系的同学更为积极。第三:活动中部室成员分工明确,活动在顺畅的状态中始终。第四:活动主题较好,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激发了同学们积极的爱国热情。
活动还有许多的不足:第一:来稿的数量乐观,但来稿不均匀,各系来稿量偏差量有的很大,并出现某系来稿为零。可能宣传的过程中提及重视不够。第二:在传达征文要求时未能将征文的要求注的非常的明显,导致很多同学未能认真的审题,出现很多优秀但跑题的征文。第三:来稿较多,审稿过程较为仓促。第四:获奖要求过于死板,采用的应试征文的要求,导致一些优秀的“跑题”美文被封杀(下次可以设立“优秀文学奖”从而给跑题的优秀作品安个家)。第五:审稿过程选择的时间不合适,致使部室人员因有课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参加审稿工作。
活动的展望:第一:以后的类似的征文活动继续做好分工工作,统筹规划,在宣传上做到明确,到位。第二:宣传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书面及口头的向征文对象传达,可以用海报的形式,或是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征文信息,增大征文活动的影响力,激发同学的投稿热情,立足做到全民参与。第三:可以设立特殊奖,以便使那些优秀的但略显不拘束的文章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第四:在奖项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设立奖品。第五:增强审稿团队,以求征文活动的权威性。第六:创作出一些随和青年大学生的征文主题,将征文活动融入生活的每时每刻,不仅仅限于传统的纪念性的征文活动,确实的发挥编辑部带动同学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活动圆满的完成让我们编辑部所有成员欣喜,但种种的不足仍需我们积极认真的完善,我相信我们是一支充满热情,积极进取,团结而有活力的团队,我们将努力的使下一个活动趋于完美。我们编辑部的所有成员将继续做好本部室的工作,积极配合其他部室工作,为机械系团学会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总 结 人:编辑部
【不同的历史与传承】推荐阅读:
日记与作文的不同之处12-23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01-01
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不同点11-13
报告与请示及不同12-27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乐趣09-22
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01-23
不同的落叶不同的美作文07-19
传承历史,创造未来01-02
缅怀历史传承129精神11-02
教育的不同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