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感悟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叙文写作感悟(共9篇)

记叙文写作感悟 篇1

修改的能力,检验学生真正的作文水平。所以,修改——老师要做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修改不要停留在表面层次,互改不要搞成课堂游戏、装饰

写评语不能说套话,要抓准作文的主要优劣。评语忌说套话,空话,千篇一律。评语 2 :

野百合!注意:野百合!

作者恰当地选用了一个情感载体——野百合,它美丽而又坚韧,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不屈地成长,散发着自己独有的芬芳。全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种愿望,由于有了那株百合,文章留香溢彩。作者的心路历程恰与野百合的成长特征相似,于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全部交与它来展示了。野百合这个载体凝聚了作者在困境中拼搏的人生态度,凝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搀扶,团结奋进的精神。野百合不仅聚焦了文章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为文章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当然结果是使作者战胜于考场。

前者机械地按照评分标准写,你能看出本文的特点吗?

记叙文写作感悟 篇2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既要“授人以渔”, 也不可忽视了兴趣的培养。为此, 我尝试着进行了记叙文的“感悟作文”训练的实践, 以期在作文教学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我对学生记叙文感悟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传授写人物类记叙文的技巧

因为初中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而对事件的记叙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人物又要依托事件来表现其精神风貌, 所以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的第一堂作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堂课里, 我主要是教给学生写活人物的技巧, 即注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在这里一定要强调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写。因为很多学生在写人物时常犯“千人一面“的错误, 所有的小孩在他们笔下都是“红苹果似的脸, 水汪汪的大眼睛”, 声音“甜美清脆”;老人都是“满脸皱纹, 后背弯得像张弓”, 个个都是“慈眉善目, 和蔼可亲”。这种没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读者的青睐。

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人物类记叙文的技巧, 这看似平常, 却是学生今后能否写好记叙文的关键, 也是进行“感悟作文”训练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作文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教再多的写作技巧, 学生往往也会觉得无从下笔。课外阅读量越多, 学生所写的作文语句才会越通顺, 语言才会更显文采,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 我们要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指导学生阅读优秀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作文用一些文字或符号予以批注。这时我对他们的要求不高,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合课文进行模仿训练

以模仿的方式写作, 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模仿不是抄袭, 它是对某一篇文章的或主题、或结构、或写作样式、或语言风格等进行模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后,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写作的经验丰富了, 就能慢慢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就有可能创造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来。我的作文训练从模仿起步, 学生“登堂入室”后, 再让他们自己创造。如学习《背影》这一课后, 我指导学生通过人物的特殊面貌———背影, 来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性。有个学生就模仿课文这样描写了父亲的背影:“父亲头上戴着一顶早已破旧不堪的斗笠, 穿着褪了色的长筒裤, 光着黝黑的上身。他探身下去, 用那粗糙的双手认真地拔草, 那高大的身子向前微倾, 显出很卖力的样子。这时, 我看到他的脊背, 上面布满了汗渍。他脑后那有些发白的发根滴着汗水, 顺着他那弓一般的脊梁缓缓地往下淌, 在他那消瘦的背部的衬托下, 显得那么突出。此时, 在我眼里, 那根弯弯又粗粗的脊梁就像一根坚韧的顶梁柱, 默默地支撑着他的身体, 支撑着我们这个七口之家。”这样的描写, 既扣住了父亲作为农民的外貌特点, 又能体现父亲的辛劳, 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 这样的细节描写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四、感悟作文训练

对作文的感悟训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能力的训练, 来初步感受作文的优劣, 进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评判作文的优劣。这项训练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 感悟学生作文

教师进行作文讲评时, 可先读较差的作文, 让学生自由评论此文。因为较差的作文往往错漏百出, 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这时候教师可以不考虑时间问题, 只要还有学生要求发言, 都应该满足他们的愿望。因为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也是进行“感悟作文”训练的第一步。有了这种表达的欲望, 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感悟训练中认真体会并区别自己及他人作文的优劣。

讲评完较差的作文后, 教师再找一篇优秀等级的作文朗读, 此时发表评论的学生一般就较少了。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篇作文传授评判一篇作文优劣的技巧。这是“感悟作文”训练的关键。

(二) 感悟优秀作文

每星期安排两节课进行感悟训练。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优秀作文 (这对教师的朗读技巧要求较高) 。

首选感情真挚动人、描写细腻的作文来朗读。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类作文往往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触动学生的心灵。读这类作文时, 学生中常会传来隐约的啜泣声, 我可以断定, 这些学生要么多愁善感, 要么就是曾经有过相似的经历。此时我就会引导学生讨论:这类作文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么你打算从哪些角度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应该如何安排详略?一般我会朗读三篇同类型的作文供学生讨论, 然后再安排他们模仿写一篇同类作文, 学生们往往都可以一挥而就, 而且一般都能描写得比较生动形象。

其次, 选语言诙谐幽默的作文来读。这类作文能给人以愉悦感, 在众多枯燥、平淡、沉重的作文中往往能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前卫, 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不乏令人捧腹的玩笑, 只是缺乏将生活中的快乐记录下来的意识。在读这类作文时, 学生们会喜形于色、眉开眼笑, 有的还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 不顾此时仍是上课时间而急于与旁边的同学交谈起来。这样的文章讨论后再安排写作, 学生们就都会觉得有话可说。

第三, 选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来读。在读这类作文时, 学生们会表现得极为关注、认真, 仿佛他们正在倾听的不是作文而是他们身边的故事。

五、作文的评改

作文的评改我采用多种形式, 如教师评改法、小组评改法、自我评改法、当堂评改法、师生互动评改法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提高写作水平。

每次“感悟作文”训练后我都会安排写作,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没有不断的模仿训练、写作实践, 作文成绩也是无法提高的。“感悟作文”训练是一项长期而且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 只有持之以恒的教学才能完成, 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邵荣昆.讲读教学方法浅说[J].安徽教育, 1980 (12) .

[2]石文凯, 张志刚.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例谈[A].迈向新世纪[C].1999.

[3]陈飞鲸.论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生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1 (019) .

写作教学感悟 篇3

【关键词】高中写作 教学感悟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29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高考作文考查形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自主命题作文成为一大亮点。针对高考考查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相应地改变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但是,结合目前教学现状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本人对于写作教学颇有些感触。

一、教师应该完善教学观念

部分教师在作文改革以后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认为作文写作既然学生可以自主命题,那么,就没有必要按照以往的传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强化训练。这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再将作文的写作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作文课上也不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作文的备课也是极不认真。因此,某些教师在作文课上随便拿过来一则报道或是一则材料,让学生自主发挥,对学生的文体和写作内容不进行任何干涉,完全由着学生自己做主。这样的一种写作教学现状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高考语文的写作固然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但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如今的高考写作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自由发挥,但是,学生的正常发挥是需要依赖教师科学的指导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作文材料的分析,对于作文的立意以及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因此,语文教师在面对作文改革的大趋势下应该认识到,如今的作文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是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放松对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系统的训练中逐渐培养其写作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的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看到作文改革的优点,但是,其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过于强调学生的专项训练和系统的学习方法。

我们说,高中作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但是,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能力时不能限制和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面对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和新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正确处理双方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实施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关于写作教学的科学的认识。

二、转变作文批改方式

我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触语文写作,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技巧,但是,纵然学生对写作技巧了如指掌,可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原因何在?我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不科学。目前,我国采取班级授课制并且由于地方人口分配的原因,部分学校班级人数比较多,此外,一位语文教师不可能只带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因此,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拿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详细的批改,而这也是影响教师作文批改方式的一个原因。大多数的教师对学生作文都能进行细心的阅读,可是,在阅读之后教师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即如何写评语。部分教师在作文评改中不负责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不一一指出,只是在作文的最后写上一个“阅”字,这样只能向学生传达出教师已经批改了我的作文,而无法向学生传达出关于作文写作水平以及應改进的地方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这种批阅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实际上,教师在作文批改中不仅需要对学生本次作文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以后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而且教师应该将学生本次的作文与上一次以及以前的作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作文写作中的进步与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在以后的写作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才能针对自己的写作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如果教师在学生作文的批改中能够认真细心的帮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水平的分析,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训练中肯定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而不再是停留在以前的写作水平上。

三、密切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

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对教学任务的安排能够间接地向学生传达教学重点,学生对教师认为的重点内容也会重点对待,因此,教师对待作文的态度也是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前文提到过,部分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并且对作文的批改也不认真,教师这样的教学工作态度会间接影响学生对作文的看法,导致学生不重视作文的写作。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其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高中生对于自己认为有趣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他们会自觉地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学生每一次的写作水平窥探学生的写作态度。虽然说,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或是素材的积累可能导致其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水平有高有低,但是,语文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表现,因此,学生每一类文章的写作水平是不会相差很大的,所以,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情况解读出学生的写作态度,切莫让学生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导致写作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一方面,教师加强自身的监督,改善写作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让学生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上感受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收获进步与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写作任务的完成。

感悟美丽_初中记叙文 篇4

走过大街小巷,总会听见街头巷尾有些人在讨论这类问题: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丑陋啊;别人张得如此美丽,而自己却长相平平;有才华的人不能得以施展,而不学无术的人只要用钱就能谋得好职位……听到这些话语,我只是惨淡地笑一笑,可怜这些人的心境为什么如此消极罢了。

我认为这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却难以看到这个世界美丽的一面。他们仅仅只凭个人的遭遇不公这个单薄的例子就给这个世界下上丑陋的定义,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太片面,太肤浅了。

其实,这个世界是本来就是很美丽的,关键要在于你是否用心去感悟罢了。如果你只去看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又怎么可能感悟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呢?

可是如何才能感悟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呢?这是一个说起来简单,而实行起来却很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融入到这个世界中去发现。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那么要感悟美丽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你可以去人多的地方,譬如广场、公交车上、马路上、敬老院里,这些地方都是可以的。你会看见:广场上,人们在做帮助贫困儿童、献爱心的募捐活动;公交车上,人们纷纷都在给老弱病残让座;马路上,一位小姑娘正扶着盲人过马路;敬老院里,少先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照顾孤寡老人……这些都是美丽的,你会由此想到,这世界也是美丽的。

对于如何去感悟美丽,本人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自我安慰法,也可以说是精神胜利法。你可以想尽管你外表并不美丽,但你很温柔,你有着美丽的心灵,这些足以说明你是美丽的。你还可以想,那些外表美丽的人也许心地并不美丽,你心灵的美丽也许是这个世界特别恩赐于你的呢!这样想想,你也会觉得原来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美丽。虽然这样的思想有一点阿Q,可是又何妨不试试呢?也许真的对你来说很有效果呢!

初中感悟成长记叙文600字 篇5

成长的快乐,美丽的花季

十几年来,这难以忘怀的快乐:父母细心的呵护,老师谆谆的教诲,同学热情的帮助,朋友温情的关怀?

从小,父母的爱就一直萦绕在我身边,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难以忘记爸爸顶着风,冒着雨开着到学校接我的情景;难以忘记那天夜里,妈妈把发烧的我送去医院,彻夜守候的情节。父母的爱,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让我学会了感恩,还让我学会了乐观面对挫折。

记得那次考试,我因为没复习好,所以考得不是很理想,为此我十分懊恼,父母见状,不是一味的责备,取而代之的是真心地安慰与鼓励,让我走出了挫折的阴影。到了下次考试,我倍加努力,终于考出了好成绩。

成长的烦恼,难忘的雨季

那天,屋内的空气几乎凝固,连小虫子都躲在一边——我和妈妈吵架了。妈妈的手高高举起,仿佛随时都有可能打下来,终于——“啪”的一声,打在了我的身上,叛逆的我用不羁的眼光与妈妈对视,充满了火药味。

不知何时,我变得多愁善感,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书上的一个情节,都会莫名的惆怅。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生命的花季与雨季,在我们这个年龄,一切都是那样的复杂,又那样简单。

记叙文写作感悟 篇6

与传统的小说家不同,西方现代小说家们在意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讲述故事。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叙事人称,而是尝试着不同叙事人称的变换使用。比如杜拉斯的作品《情人》。这部小说的线索明暗交织,明写少女与她的情人相遇相爱的故事,暗以我现在或在事情之前或之后的心理感受为牵引。前者为以“她”第三人称为叙述对象,后者以“我”的叙述者身份说话。虽然用了两种人称,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所以非但看不出故事的破绽,反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们认为,记叙文(尤其是叙事类的记叙文)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变换叙事人称的写法。

叙事学上的一句名言“虽无新鲜的故事,但永远有新鲜的嘴唇”。我国的现代作家废名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应该说,很多人的审美情趣都是建立在欣赏故事之上的,所以无论故事本身再怎么好再怎么精彩,也都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之内。况且当前的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由于多采用单一的叙事人称,早已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假如我们剑走偏锋,在“叙事人称”上多下些功夫,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病文扫描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他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来玩吧,好久没有玩了~”外婆突然对我说道。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我有些生疏,没玩下几个来。我正感叹呢,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外婆其实玩得很好呢,竟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只顾着出神看外婆了,却不知道外婆到底踢了几个。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却还带有几分得意,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真的好久没看到外婆这莫烂灿的笑容了,像清泉,直沁心脾。那一刻真的很希望时间就这么停下。为什莫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外婆的笑竟也逝了,我仿佛看到外婆的皱纹更深了,眉头更锁了,我没有看错啊。外婆,是外婆痛苦的面庞,外婆的心脏病,该死的病。我焦急的翻着屋子,这里没有,那里也没有。

“外婆,药呢,药呢?”我喊着。却没有听到回答。外婆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

我给妈妈打了电话……救护车是来了,可是外婆却永远的离我远去了……仔细回想,竟发现自己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多少,以前,我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去看外婆,可是现在,我的外婆却永远离开了我。

外婆,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

[点评]这篇文章以女孩的回忆起笔,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冬日的下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外婆的注视下快乐地踢着毽子,没想到外婆却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显而易见的是,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所以作者对外婆的深切的思念与追忆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除此之外,文章的对话描写非常出色,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外婆的慈祥都跃然纸上。应该说,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不得不指出,这篇文章还欠点火候,尤其是文章的收捎似乎过于仓促,没有将“我”对奶奶的怀念推向高潮。

二、升格文展示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它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吧,好久没有玩了”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脚和毽子早就没有了往日的默契。又踢飞了,我撅起红突突的小嘴,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毽子好像粘在外婆的脚上,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看着出了神,竟忘了数个数。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多年之后,我还记得外婆那天的笑容,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记忆里。为什么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在那一刻定格。可是外婆的腰弯了,外婆的脸扭曲了,外婆的眉头锁了,外婆的笑竟也逝了,外婆倒下了,-------我不忍再回忆下去,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长大后,妈妈告诉我,是该死的心脏病夺取了奶奶的生命。

外婆,我再也吃不到你做的甜腻腻的糖饼了;再也听不到你唱的悠悠的摇篮曲了;外婆,我是多么想再听到你骂我“小兔崽子”,多么想再坐在你的三轮车上听你笑着喊“卖小猪咯”。

外婆啊,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外婆啊,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外婆啊,你在天堂还好吗?

“外——婆!”

[点评]

记叙文写作指导探究 篇7

一.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标志, 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启发, 对暗示文章的内容等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从学生日常作文来看, 题目都趋于常规拟定, 无新奇感。为此, 在记叙文写作指导中, 以下方法值得借鉴:

1、引用、化用法

即引用诗词、广告、歌词的个别文句或化用诗词、歌词、广告中的个别词句。引用、化用的拟题方法能让读者首先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促使其去阅读文章。如一同学写和妈妈之间的争吵一事, 可用吕雯的“妈妈听我说”来为题;为表现自己经过拼搏后获得成功则用古诗“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为表现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可化用歌曲“莫斯科没有眼泪”为“生活不相信眼泪”;为通过事件表现自己的独立自主可化用广告词“我的地盘听我的”为“我的生活听我的”。引用、化用让文章显得大方而有趣,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反常法

即以反向思维的模式来进行文章题目的拟定。反常法打破常规的定向思维, 常常给人以新奇感, 悬念蕴含于题目中, 让文章别具一格。常用题目都以文字来进行, 那么以反常法来进行, 就可以用字母或数字来做题目, 如要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团结的力量, 可用“1+1>2”为题;要写自己经过教师的“批评”后思想获得新的认识一事, 可用“被批的感觉真好”。不难看出, 反常法能让文章独树一帜、造成悬念、增加吸引力。

3、修辞法

即巧妙地利用修辞来拟定文章题目的方法。修辞拟题法能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比喻、拟人、反问、双关一类都可以用来拟题。如“妈妈像一杯白开水”、“一朵花的一生”、“这难道是我的错吗?”“三叉路”、“那一匹黑马”等。再如“老师, 您是魔鬼还是天使?”的拟定, 设问的方式让读者自然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疑问由此而生。

二.开头

笔者始终相信, “虎头”式的开头能让文章抓住读者的心, 让文章先声夺人。开头的方式很多,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具体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进行。常见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和概括法

开门见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便开始叙述整个事件, 而概括法是在开头将故事作简单的归纳。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都是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如《那是一匹黑马》的作文中写某班一男生篮球场上的突出表现, 开头写到“一年一度的篮球运动会如期而至, 我所期待的‘明星’们也可以大展风采了。那天……”接着叙事, 引出主人公。

2、形象法

先以人物的形象描写来作为开头。人物法开头能突出事件中的主人公形象, 让事件围绕人物来展开。如《我们班的赵本山》 (学生作文) 一文的开头“一身农民装, 冬天戴顶毡帽, 外加一双旅游鞋, 每次他的出现, 都让我想起了赵本山。特别是他那幽默的话语, 更是……”。

3、景物描写和抒情法

以景物描写和抒情来开头能增加文章的感情成分, 情味浓重。如学生作文《妈妈, 你错了》一文开头“妈妈, 我爱您, 爱您的日夜操劳, 爱您的啰啰嗦嗦。但这一次, 真的, 您错怪我了”。再如《故乡的那轮明月》的开头“夜晚安静极了, 除了草丛间小虫们的窃窃私语, 就只剩天空的那一轮明月了。我信步走在自家的庭院里, 任如水的月光将我浸泡……”。

三.结尾

无论是以总结的形式, 还是抒情, 抑或主题升华式的方式来结尾, 都要做到响亮而有余味, 下面就几种方法作介绍:

1、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前文的总结, 如在记叙中以人物描写为主的结尾:“他就是那么一个人, 勤劳、善良而又质朴。”一句话将前文描述的特点作总结。此外如对事件的总结:“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成为鞭笞和督促我前进的风帆。”总结式的结尾对凸显主题、突出形象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启发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现象的空间。如《我的“战友”》的学生作文中“他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也是最好的战友,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再如另一个同学写自己被妈妈批评为傻气, 而爸爸却说自己实在, 最后结尾“我是傻气呢, 还是实在?我也不懂, 只有靠你给我评判了!”诸如此类, 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篇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呢?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悟文本,一是悟生活。

1.悟文本。教会学生从书本阅读中寻找作文的感悟

悟文本主要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即在阅读中思考。高兴了,愤怒了,心领神会了,豁然开朗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的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感悟的过程就是综合训练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领悟力的过程。例如我们常说一本书,一篇文章很有文采。这里的“文采”就是指一般的作品要具有的三种妙处:有超乎寻常的深刻性即意采、优美性即词采、准确性即字采。当年鲁迅写了夏天的三种害虫(《夏三虫》),仅以跳蚤而论,如果要中学生以此写一篇文章,很可能只是骂跳蚤一番,大讲其可憎。而鲁迅却说了反话,说跳蚤和蚊子虽然都是吸血,但跳蚤有可爱之处,因为它吸血前后都是一言不发,不讲多余的虚言假语,如此来反衬某些既要害人又要自我美化的人犹为可恨,这就叫意采。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学会这种剖析,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必需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去反刍,反复地再去读、品、思,若有思想的火花产生就要随时记录,即便是阅读新的文本,也要在反复的阅读中边品味边思考,随时记录与作者思想碰撞产生的灵感。一般来说,学生只能做一些圈点的批注,因为他们的感悟还比较浅薄,还是零零碎碎的,作为教师不必急于求成,反而要多鼓励,引导他们做更深沉的思考。由此渐进,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作文的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的萌芽提升。

2.悟生活。教会学生从生活的大教室捕捉作文的灵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这部书博大精深。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2.1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感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或学术工作通常总是渐渐使人离开那个所谓平淡无奇的社会方面的直接生活。可是这些方面却是生活的根本要素。一切灵感、道德、美感等等的生活根本在这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点,有必要对高中生给予引导,使之领会。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基调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记忆犹深的是这样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她好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在这里,作者将单调枯燥的劳动给诗话了。这“女人”仿佛成了一位仙女,生活在充满诱人清香的玉宇琼阁之中,从而衬托出人物洁白无暇的心灵之美。很多同学对这段描述有异议,认为残酷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美的生活,这是否真实?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生活真實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我在教学中引用了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述,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原则,引导学生弄懂了孙犁的作品是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真实的抗日生活的描写。

这种“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手法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美”的事物就从周记作文中表现了出来。从普通的同学交往中感悟出了友爱的珍贵;从不屑一顾的常规检查中感悟出了责任的意义;从师生磨擦的插曲中感悟出了“忘年交”的真诚……在组织“游津城”的活动中,同学们用发现美的眼睛重新去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竟油然而生出一种“恋”情。一位学生的作文这样写到:“清澈、碧绿的津河取代了龌龊、污黑的墙子河,墨带般地环绕在市区中,那么静,那么绿。像缎带轻绕连绵起伏的建筑物,正悠闲地欣赏着水中各自的倩影。若此时能乘一叶小舟,享受一下‘人在水中游的情景该多好。想着想着,我不禁飘飘然起来,真有几分‘我欲乘风归去的感受。”文章将自然与想象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出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2.2生活矛盾与立意新颖的感悟

高中学生从哲学中知道世间万物中无不包含着矛盾。契可夫说过:“我为你把这生活真实的,也就是艺术的写出来,你就会在那里看见你早先没看见过、没有留意到的东西、生活的反常,生活的矛盾。”

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写出这种矛盾,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而能生动感人。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和积累中增加思考和感悟的兴趣,调动起灵感思维,使文章立意新颖,且有深度;使中心主题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在一次叙写亲情内容的写作课上,大多数学生对至爱亲朋的关怀照顾,对身边无时无刻不享受到的关爱已有些麻木,甚至厌烦,因此觉得无从下笔。其实,琐碎的细节,家庭的冷暖正是构成生活矛盾的基本条件,平凡孕育着令人意外的惊异。

3.生活底蕴与情感态度的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就不可抑制地产生了通过文字倾泄心绪的写作冲动。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有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而不是外来压力下的额外负担与沉重。如此从胸中流淌出来的作文,必然神满气足,情韵生动,激荡人心,是血肉生命转移为另一种具有高品味的生命存在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强调行文的基本规范,注重谋篇的应试技法,着力结构的模式套路,久而久之,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萌发生活思维的“触角”,以致制造出来的作文缺少灵性的跳动,看不见个性的张扬,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偏离了真诚,无法观察到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就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记叙文写作 篇9

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写方法。

【写作指导】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内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写

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写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如《琐忆》中对鲁迅头发的描绘,《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白发特别是眼睛的刻画,《孔乙己》中对主人公长衫的描写,都十分传神。

2.行为描写

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描述行动,尊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

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

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

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3.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描述人物语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能自然地揭示人物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同样内容的话,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说出来也会不一样。有一个同学做过这样的观察:马路边,一个个体自行车修理摊刚开张,主人是个瘸子。一位老工人见了说:“残疾人有这个本事,难得!唉,天无绝人之路啊!”一个待业青年见了,说法不一样:“天不灭曹,该他有碗饭吃!我们四肢俱全倒还不如他呢!”一位街道老太太的感想又不同:“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儿。”三种说法都有同情主人的意味,但老工人更多赞赏,待业青年有点不服,老太太只是可怜;在表述上都用了格言谚语,却反映了不同的风格。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还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应求简洁,切忌拖泥带水。

4.心理描写

这是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描述,如思想、感情、愿望、体验等。人物的言行,包括人物的穿着打扮,无不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写言行实际上也是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如果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描述,那就是直接描述。直接描述心理,常用“他想”的形式,描述者把人物所思所想直接标出,一般要加引号。如果转化为写、说者的口吻,就不能再用引号了。通过梦境描写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不仅可以表现人物易于觉察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把他的潜意识表现出来。此外,心理描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日记、书信来进行。

5.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就是指人物那些看似普通平常、实则具有丰富个性和精神情感内涵的外在表现,它可以是言行的,可以是心理的,也可以是仪态服饰的。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一细节或作点击式的、或作细致入微的、或作反复强化的描摹刻画,力求达到生动传神,充分突现人物个性、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

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写作指导】

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材料,靠积累。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占有材料,途经一般有三:

1、从生活中汲取。沸腾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2、从书籍中收集积累。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

3、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

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

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

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1)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3)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

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例文二:

坐着发言

班主任米老师是个非常尊重学生意愿的人,也是个乐意“改革”的人。

到了第三个学期,刚开学不久的一天,米老师就实行了两项“新政”:他把“委员”都改成了“部长”,这样“学习委员”就成了“学习部长”,“宣传委员”就成了“宣传部长”。我是“宣传委员”,我自然为自己成了“部长”而高兴。另一项“新政”是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说今后只要是米老师上语文课,米老师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行了。

以后的几天,班主任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哪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班主任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

没想到这反而给学生带来了麻烦。有的同学觉得坐着发言好,等别的老师点他起来发言的时候,他也坐着发言,还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我们米老师可以让我们坐着发言,而你却要让我们站着发言呢?”噎得别的老师眼睛瞪得很大。有一次,有个老师又遇到一个同学这样跟他顶嘴,他就突然发起脾气来,说:“米老师上课要求你们怎么样我不管,但我上课,你们都得老老实实地站起来!我希望你们中的某些同学,再也不要出现忘记站起来的事情了!如果是故意不站起来,那就小心我不让你听我的课!”

同学们就更是觉得米老师好了,有个别胆大的同学,仍然故意在被点的时候坐着发言。这就导致其他老师都对米老师产生了想法。我发现,我们米老师被孤立了,好几次,我发现别的老师都在一起说话,只有我们米老师一个人呆在一边。

我在想,看来这个坐着发言的“新政”,弄不好要失败呢。

果然是以失败而告终。没过多久,米老师就在班上宣布:“考虑到老师们对站着发言的意见很难统一,为了不给同学们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其他老师在我们班讲课时的情绪,决定从今天起取消坐着发言的规定。” 不过米老师说,只要有机会他要去竞选校长,说只有当了校长,他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让同学们坐着发言。”

例文三:

左手 右手

赵老师是我小学时的数学老师,她是一位很有特点的老师。赵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抽问。她说,通过这种方式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叮铃铃„„”,上课了,赵老师又开始了抽问:“三乘以八等于多少?知道的举手!” 全班五十名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

“请李春同学回答!”赵老师指着坐在后排的李春说。

李春站了起来,抬头看了一眼老师,眼光怯怯的。

赵老师用微笑的眼光迎向李春,鼓励地点了点头。

李春的嘴角嚅动着,半晌终于发出了声:“三八二十三!”

“哗——”满堂大笑。

李春脸涨得通红,牙齿紧咬着嘴唇,垂下了头。

“大家莫笑!”赵老师伸出的右手掌向下压了压,示意李春坐下,然后说:“李春同学虽然没答对题,但她勇于答题的精神值得发扬!”

放了学,李春被赵老师叫到了寝室。

“坐!坐!”赵老师指着木凳对李春说。自己坐在了床沿上。

李春没有坐,站在床前,左腿站得毕直,右脚尖却在地上拽来拽去。

“李春同学,你知道我找你来是为什么吗?”

“知道。”李春抬头怯怯看了一眼老师,又垂下了头,眼光紧紧盯着在地上拽来拽去的脚尖。

“你明知答不上题,为什么每次都要举手呢?”

“全班同学都举了手,我一个人不举手会被同学笑话嘛。”李春低声地说。

“你想过没有,如果你答不上,同学们不是更会笑你吗?这不但会伤你自尊心,还会使你失去自信,影响你的学习成绩呢!”

“这„„”李春右脚尖停止在地上拽动,抬起头焦急地说,“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这样吧,”赵倩老师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提问时你还是依然举手,但要变个方式„„只要我看到你举的手,就知道怎么办了。你说,这样好吗?”

李春感激地点了点头。

回教室的路上,李春的耳边反复回荡起赵老师的话:“李春同学,我提问时,你答得上的举右手,答不上的举左手„„只要我看到你举左手,就不抽你答题,但你放学后一定要到我寝室里开‘小灶’,好吗?”李春止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上一篇:组词通用版下一篇:常规的景观绿化施工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