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王维诗《终南山》(精选2篇)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是最富盛名的诗人,竟而连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与他的多才多艺不无关系,他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深受当时权贵们的赏识,因之,他的顺利登第及官授太乐丞,于此关系极大。在张九龄任相时,王维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遗,之后,他以监察御史之职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风光,写了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安史之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得到肃宗的宽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出身仕宦之家,早岁颇积极用世,然受当时社会风尚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极笃佛学,深通佛理,其名与字即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场之黑暗又使他深恶痛绝,因之他曾数次归隐,潜心奉佛,而以晚岁尤甚。他的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四类,即歌咏边军、边塞和侠士之作;抨击社会不合理现象、抒发内心不平及言志述怀之作;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及闺思、宫怨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此四类中,尤以第四类著称,因之他被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圭臬。其山水田园诗,一类是有关行旅、游览的,一类是有关隐逸的,因他一生笃信佛法,故此类诗中,多蕴含着佛理禅意,他也因之被人们称为“诗佛”。
《终南山》一诗应是诗人隐居终南山并游览此山时的所作,这首五绝,是依诗人游历的先后次序来写的。开言所写即是诗人远眺全山时的总体感觉,显是游山前的综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两句,用极其夸张的手法,粗笔勾勒了终南山的高峻绵延,其高可“近天都”,其远可“到海隅”。事实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遥遥,况海拔不过2604米的南山,只是因为驻足山脚仰望的缘故,才会有与天相接的错觉。而据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南山“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远到海角呢?其实,这两句的妙处正在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为读者展示了极富魅力的南山之壮伟。
诗人渐次登临山中,观其景,则另有一番况味,所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时,诗人已置身山间,周遭云缭雾绕,如入仙境,回望来路,云霭已融合为一团缥缈,继续探求,则早已踪隐形灭,不复存在了,真可谓一步一换形。此二句对照工整,“白云”与“青霭”相对,一“白”一“青”,色彩鲜明;“回望合”与“入看无”对照,一“合”一“无”,在这有无之间,写尽了云霭的变幻朦胧,“望”和“看”两个动词,俨然塑造了诗人移步观山的动态形象。写山中之景,而独写云霭,是抓住了山中的典型景色,写云霭而独绘其形色,是抓住了云霭的典型特征。同是写终南之云,李诗的“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飘逸之美,王诗则是一种清丽朦胧之美,可谓各有千秋。这两句是细部描写,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之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幻想的空间。
细细品味颔联所绘之景,正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澹之境,且包蕴着“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一切景语又皆含情,诗人化自己之心境为物境,达到了一种以景达情、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两句,是言终南之大。诗人登临“中峰”,纵目四顾,南山之大竟可隔出不同的分野,千沟万壑也因光线的强弱、有无而形态各异。“变”字以强烈的效果侧面写出了山之辽阔,而“阴晴”的明暗对比,又强烈地突出了“众壑”之“殊”。
尾联“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两句,乍读来,似与全诗不相称,且颇有人持此观点,但在我而言,初读就觉得其之不凡,再读更觉全诗皆因此二句而诗意顿出、余味盎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就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诗人此时生出要投宿想法,可谓他已被这里的幽美之景所深深吸引,此行还未能尽兴,要次日再度游览,这也侧面体现了南山之使人流连忘返处。诗人为何要“隔水”而问?这说明将二人隔开的,是一条深险的山涧,而一个“隔”字,不免有距离产生美的意味。山中的“樵夫”说明了近处肯定有人居住,此“樵夫”或许是一个隐居山中的高士,或许干脆就是诗人自己。而“问”字一出,整个画面就有声有色了,或“樵夫”答诗人问,或诗人自问自答,问答之声在沟壑之间清响回荡,人之声与山之幽相互映衬,当真趣味无穷,玩味不尽。
就这两句的语言来说,可谓简洁自然、明白如话,但好的诗句往往以自然平淡取胜,而且,这两句读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更为全诗增添了无穷余味。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解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元年(742)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
王维对终南山并不陌生。青年时代,他曾经常前往终南山,去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做客。而此次的隐居生活,让他对终南山又有了新的感受。
句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太乙”,终南山的别称。“天都”,一说指帝都长安,一说指传说中天上玉帝所居住的地方。按第一种理解,诗开篇两句言终南山靠近长安,山峰连绵不绝,一直向东延伸到海边。按第二种理解,则是先极写终南山之高,再极写终南山之广。
无论作上述何种解释,可以肯定的是,诗人是先从大处着笔,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两句是写远景,写诗人遥望之所见。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边。说它“接海隅”,当然是艺术夸张。然而遥望终南,山势绵延,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象它一直铺展到大海边上。因而说它“接海隅”,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如果将第一句理解为写终南山之高,那么“近天都”也同样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虽高,去天甚遥,但从平地遥望,其顶峰高耸入云,的确会让人感觉与天相接。
遥望终南,气势恢宏;进入终南山后,又会见到怎样的景色呢?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诗人由远而近,进入终南山。此时,白云迷漫,一切都笼罩在云中,人也仿佛正浮游于白云之中。一路行去,白云分向两边,似乎自动地要为人让出眼前的山路;驻足回首,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将身后的路封住。这种奇妙的境界,有游山经验的人都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将其表现得如此真切?
山中云雾迷漫,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青霭是蓝色的烟雾。朦胧的轻烟在诗人的面前若隐若现,诱惑着诗人的眼,仿佛只要再向前一步,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摸不着,看不见,无影无踪。
山无云烟,如春无花草。诗人独具匠心,把终南山的美景都藏在云烟之中,给人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山高始有云,林深方有烟。白云、青霭告诉人们,终南山何其高峻,山中林木何其郁郁苍苍。而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终南山的一切都笼罩在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更令人心驰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缓缓而上,且行且止,因为仍然留恋着已经看过的美景,所以不能不“回望”。可在白云、青霭之下,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却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没有明说,而是用简单的十个字“画”了出来。
穿过云海,走过青霭,诗人终于登上了终南山主峰峰顶。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地上的.州国区域,称为分野。“中峰”,指终南山主峰太乙峰。终南山从北到南十分广阔,中峰两侧虽只有一峰之隔,却属于不同的州域。
诗人立于中峰山顶,纵目四望。四周群峰罗列,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由于众峰高低、方位不同,显得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形万态。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更是明暗显晦,瞬息变幻,气象万千。
诗人尽情欣赏着终南山的风光,不觉间已到黄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也许是诗人流连于山中美景,误了下山,不得不留宿山中;也许是诗人兴致未尽,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但山高林深,人迹罕至,诗人四处寻找,终于,听到了樵夫砍柴的声音。诗人寻声辨向,发现了山涧那边的樵夫。于是,隔着山涧,诗人大声询问,樵夫口答手指。在诗的最后,诗人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还有一问一答的唱和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评解
【评析王维诗《终南山》】推荐阅读:
王维诗《使至塞上》原文鉴赏09-26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2-20
第 1 课 王维诗四首教案第一课时02-03
《画》王维05-26
王维——《杂诗》(其二)05-28
王维作品有06-02
王维07-07
王维著名诗句07-24
诗人王维简介10-07
王维《送别》诗意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