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精选12篇)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1

一、课题研究的缘由

对于学生掌握应用题较差的原因,归纳起来有:①审题不严,忽视了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②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③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⑤数量关系不明确;⑥根本不理解题意而乱做;⑦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勉强会演算,而让其独立解答就错误百出,或条件和问题稍有改变,就解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学生在解答方面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会分析应用题或根本没有分析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碰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和灵活运用。

二、课题研究的状况

为了切实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确保研修任务顺利完成,本学期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交流活动和课题组会议为一体模式,目的在于及时沟通教研中的问题交流课题近期的一些问题。每月进行一些研讨活动以及趣味数学活动。并且在三课活动中紧密结合课题进行公开课的展示。学生从问题解决思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三、课题研究经验。

1、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习惯

问题的解决要有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这样才会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触类旁通灵活变通活学活用。(1)会把应用题中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这就表示了认真读题理解题意了。(2)会根据条件和问题叙述解题计划和列式计算的步骤;(3)会按照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复述选择算法的依据;(4)会正确地读出算式、讲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会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叙述推理和列式。这些过程对于应用问题都非常的适用,都需要通过这样的过程来进行探究。

2、列式计算在解答应用题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儿童的思维具有动作、形象的特点,思维断断续续,而且不善于重新审查自己思维的结果。为此,在分析应用题的阶段,对于题意的理解,对于数量关系的推理与判断,就难免有不周密或片面性。但是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要一面想一面写,这就使他们的思维有着书面依据,借助于知觉的支持,就便于进行审查,发现错误及时加以改正或补充。这样,学生学会分析,当然为顺利列式计算打下了基础,但是还不能保证计算就不会发生错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达到计算的目的,教师也要重视这一环节,正确地加以掌握。

3、注重错例分析

学生虽掌握了列式方法,可是在计算是仍然会错误百出。因此在教学中把错例问题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理解问题知道错在哪里也就是“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挥学生的纠错能力。

三、今后研究方向和目的。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2、从学情入手结合教材,设计合理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从兴趣出发加强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2

一、分析学生计算错误原因

1. 感知类错误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阶段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抑制能力还在发展中,并没有完全健全,因此在感知事物时能力非常的有限.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将精力一直集中, 对所接触的事物不能形成精确的感知. 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不能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

2. 记忆类错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学生短时记忆较差的现象, 使得这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比如说在计算1.28 × 3.5 这道题目时,一些学生就会忘记进位或者是错记进位数额,最终造成计算出现错误.

3. 口算存在错误

在小学阶段, 口算也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不依靠任何计算工具,而只依靠记忆和思维来计算的方法口算是笔算、 简便计算以及估算的重要基础. 但是小学阶段学生不能了解口算的概念和方法,使得在口算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4. 负迁移产生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迁移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种现象可以产生正面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也会造成负迁移现象,这种负迁移现象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同分母的影响,认为分子大分数就大.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措施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选择有趣的教学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变得更加有趣, 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比如说在学习 《 圆 》 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在讲授计算圆的周长时, 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比如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家圆形餐桌的长度,然后问学生如果有一块直径为130 cm的桌布,能不能使用?如果想为这个桌布安花边,需要多长?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计算的兴趣.

(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小学阶段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存在严重的溜号现象. 所以教师必须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讲故事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学习乘法、加减法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数独、二十四点等游戏. 让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更具趣味性.

2.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如在计算125 × (4 × 2)这道题时,很多学生错误的采取了分配律解决问题,将题目化为125 × 4 + 125 × 2,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在计算时要认真的分析计算顺序、 法则等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2)养成验算习惯. 很多小学生在计算完题目以后不进行检查, 这就使得很多题目出现错误. 为了降低学生计算错误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验算习惯,在计算之后要进行验算.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计算时出现的错误.

(3)养成订正习惯. 订正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将错误和遗漏的题目进行改正, 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出错的原因,并且算出正确的答案.

3. 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以及简算能力

(1)口算能力. 口算是数学计算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笔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 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尽可能掌握100 以内的加减法,20 以内的平方数,等等.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 笔算能力. 学生的笔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笔算水平, 保证学生的笔算准确率.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抢答、改错或者是找朋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3) 简算能力. 教师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计算法则或者是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简便算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4. 重视运算规则的教学

在数学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运算规则, 比如圆形、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四则混合运算的法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熟记这些公式法则,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所谓计算能力,就是指数学上的划归和转化的能力,即把抽象、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数学式的能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在掌握了有关计算的知识和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实践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的。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计算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可借用多媒体、卡片、小黑板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于计算。

另外,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教学“简便计算”中,以“高斯求和”的小故事引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结尾处,设计《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分桃子的自编故事,为下一课时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埋下伏笔。教学中,这样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

总之,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二、要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与计算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

三、回归生活,培养数感,加强基本训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源于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口算。口算也是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学心智、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做到:每堂课上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3至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生活中,让学生用口算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可以帮助家长口算一下支出的钱来培养口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又如,教师可以规定平时测试每提高5分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让学生每次计算自己可以得到多少奖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以口算为基础,将估算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明天要春游,妈妈给你50元钱,让你到超市去买东西,你想买好多的零食,那你就可以估算一下,钱够吗?是不是应该少买一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节约用钱的好作风。

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276+2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400而小于6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49×78,先估算,把49看成50,把78看成80,50×80=4000,那么49×78的结果接近4000且小于4000,若小于2800必定错误。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应是实实在在的。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当作口号去喊,更需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抓起。在计算中,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这些良好的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审题时要做到: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在题目中标出;审清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字特点,哪些地方可以口算,哪些地方可以简算,有无隐含的信息等。

(2)及时校对的习惯。计算经常要抄题。计算过程中,学生抄错数字和符号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把÷抄成+,把3抄成5或8等。如果题目抄错了,那还如何得到正确的结果呢?因此,要求学生抄完题目后养成及时校对的习惯,做到一步一回头,即从书上抄到作业本上时校对一遍,检查有无错漏;从横式到竖式校对一遍,检查竖式与横式是否一致;如果是递等式计算,从上一行抄到下一行时,要注意符号、数字是否抄对。

(3)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时,要训练学生认真负责、沉着冷静、有始有终的态度,要认真算好每一步,即使是简单的计算,也要慎重,切忌马虎。计算时,格式要规范,方法要合理。

(4)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如抄题时,数字、符号要工整;做题时,格式要以书上的例题为样板;有固定的草稿本,草稿本上的演算要求条理清楚,不乱涂乱画,更不能随意写在桌面上、作业本或试卷的边缘上,甚至手掌上,以保证检查时方便明了。

(5)自觉检验的习惯。检验是一种能力,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是防止错误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计算中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时,不仅要检查计算过程,还要检查草稿中有无错误并及时纠正。检验时,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估算法、逆算法等。

(6)及时反思并且建立错题集的习惯。反思是一种主动的再认识,是对过去发生的认知的再次判断和深化。反思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次做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对自己的算法是否满意,有无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道错题,更要及时订正,认真分析,反思自己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最后要定期收集整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查看,以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4

【内容摘要】小学生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策略方法

一、培养计算能力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我们查看各种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所以必须把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轻视不得。

二、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根据许多教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体会,较好的做法是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能力,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1)、重视基础性训练

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特别是退位减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 1

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

(2)、加强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 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的口算训练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

(3)、抓好规律性的训练

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2、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单一的机械的计算,学生易于疲倦、分心。教师可在练习形式上巧下功夫,还可以出选择题,判断题,还可以出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小学高年级已学过不少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不谈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时,要特别注意讲清算理及法则的导出,力求做到直观、具体、透彻,以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简便方法计算37x99+37时,用乘法分配律很容易把最后的37看成0个,如果我们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实际上是99个37加1个37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37x(99+1)。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4、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仔细看、二认真想、三耐心算、四细心查。

(1)仔细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

(2)认真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耐心算:1、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

2、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要善于有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4)细心查:就是细心检查。

1、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

2、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

3、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4、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

参考文献:

1.河北省2011年素质提高项目论坛---班级论坛--张新静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作者:yhxxxgj

作者简介:兰晓红(1967---),女,四川省三台县人。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县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5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

阿克苏市第十二中学:邓巧玲

自中期汇报以来,我校数学组《提高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和科研两张皮,课题组成员按部就班,课题研究没有提高教师的能力,反而增加了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令我们这些身在一线的教师不堪重负。2014年6月3日,市教育局检查督导组罗慧老师的指导为我们提供的新的方向,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在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育教学理论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先导,只有自己的理论丰富充实了,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课题开展以来,我校教师查阅了国内外计算能力策略的文献资料,筛选借鉴。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等,定期交流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积极开展收集、整理、整合教学与科研工作。

为了减轻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与科研负担,课题组及时修改课题计划,同时将日常的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了年级组课例分析、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对提高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日常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提高计算能力的作用。

二、初步成效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培养。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数学中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更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2、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课题组成员既学习到不少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成功经验,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见证了学生的乐于接受。作为老师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题实施计划、活动记录、理论学习材料、研讨课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课题过程资料还不够完善。

2、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指导方法简单,缺乏创新。

3、因计算课时编排减少的原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当教学内容,不是计算内容,这段时间计算练得很少,如果再将计算放在课堂上,占了上课时间,新课学生又学得不是很扎实,因为一节课,学生上课的精力保持最好是在前20分钟内。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不断学习,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3、整理和归纳阶段性课题资料,完善课题研究档案。

4、如何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和最优化的衔接点,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

5、小学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学则进一步重视运算法则及算理的训练。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6

三年级组:石妍

经过一年多的“小学生自主纠错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的小课题,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付出就有回报。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自主纠错能力,良好自主纠错习惯,还帮助学生克服不审题,提笔就做题的毛病,形成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同时,老师注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检验方法。总之,收获多多。下面谈谈自己在研究中的点滴收获:

(一)、认识自主纠错的作用,让学生乐意自主纠错

1、有助于学生改变自己的认知错误

从人的认知规律来讲,人的大脑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当大脑把错误的知识当成正确的知识记忆之后,大脑就相信这个知识是正确的,并且记住了它。订正则可以改变大脑的错误记忆。使学生在关注订正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并想方设法把不明白、不清楚、不仔细的地方弄懂和改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纠错不仅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体现,更是学习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主纠错的重要性,更要培养他们自主纠错的良好习惯。

3.有助于教师的自我诊察

督促学生自主纠错其实是教师进行教学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师不断地反思,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取针对的措施,让学生认真订正

1、自主纠错要及时

学生错误的作业,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及时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时间久了,就会遗忘。有些简单的题目,学生能仔细地阅读,就能马上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自主纠错要有过程

学生作业的错误,不同的学生可能对题目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不同题目的表达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学生订正传统的做法是把错题擦掉重做,致使有的学生一拿到作业本,就不管错在哪里擦得一干二净,影响了订正的效果。

(三)、优化纠错的方法,让学生有效自主纠错刺激,让学生体会和发现自己的错

误,能及时改正。2.对独立完成的课堂、课后作业。

(1)让学生划出做错的地方。(2)让学生找出做错的直接原因。(3)要求学生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时代的发展,也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计算机任课教师,如何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1 当前我固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理念落后,模式单一

在计算机的教学课堂中,仍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生硬地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过分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基础知识培养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紧固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没能培养起学生在教学中质疑与探究学习精神与习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1.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

计算机本身是一门包含广泛而又具备极高应用性的课程,且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来熟练并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实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也相对较落后,学生不能及时的进行实践操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进一步的理解。最终导致学生不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激发。

1.3 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在计算机考核中,沿用了其他学科的传统考核模式,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上,而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却相对很少。这种考核形式,不仅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真实水平,而且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放松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变成了空中楼阁。

1.4 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从学校管理者到教师都没有将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而学生也没有及时的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科技融入到计算机学习当中。近年来,随着科技技术飞跃式发展,各种高、静、尖技术,计算机产品及服务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的提高了生活便捷度,而老师与学生都缺乏发现的眼睛,其归根到底还是创新意识的缺乏,不能及时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其他科技成果与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开拓创新。

2 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长效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人们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源泉,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保障。

2.1 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转变原因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与处理。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性不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和材料,在生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不断发现和创造,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贯彻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保证课堂教学跟实验教学的衔接。比如,在完成了WEB网页开发与建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一些简单的网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学还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选择一些实时性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石。

2.3 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应要根据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具体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课与生动的实践课相结合。第一,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讲授新课之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第二,推广应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的难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为学生实现创新的飞跃奠定基础。第三,学校应举办一些计算机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进行flash动画制作大赛、Photoshop(PS)大赛,PPT课件大赛等,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力,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创新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 ;

2.4 加强计算机教学师资建设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首先,我们要在不断加强和提高计算机教师的职业素质的同时着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理念,如定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专业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各项新技术。其次,应及时更新计算机教材内容,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不会在毕业以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最后,学校要加大在计算机硬件的配备上的投入,保证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是一致的。还要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紧迫的历史使命,在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各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勇于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最终找到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社会对创新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也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样,同时,这也给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对当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在计算机教学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8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计算能力 培养策略

计算是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对三年级两个班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作业进行了错题统计,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错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乘法口诀混淆,算理掌握不透。

乘法口诀是二年级学习的,可能会出现生疏的现象,尤其是出现乘、加的混淆。例如:2+3=6,2+4=8类似的错误。课堂上老师在讲解算理时学生往往以为自己会算了就忽略不听,一味地去算。其实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不明白算理就不能真正掌握算法。

(二)学习态度散漫,书写习惯不好。

三年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心智还不成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经常会出现抄错数字,搬错符号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的字迹潦草,最后连自己也看不清到底是几。

(三)轻视笔算验算,追求计算速度。

部分学生有偷懒的想法,认为笔算太麻烦,能口算就口算。但是在三年级开始接触万以内的加减法时,口算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对面稍复杂的计算题,笔算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验算时往往敷衍了事,像是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验算的结果与被除数不相等,也照样将答案写上去。有些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最后一步应该是用加法计算,却习惯性地用乘法计算。

针对以上种种病因,如何寻找治病良药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探究计算方法中重视算理,学会“刨根且问底”。

1.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上留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和探索计算方法,学会主动思考、交流,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程序,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还要向同桌说一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放手自主探究规律,发展思维能力。找到规律是计算正确的一条捷径,其实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也是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好机会。让学生经历“计算—探索—猜想”的过程,采用课后探究,课上交流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规律。这样的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正面强化与错例辨析相结合。针对三年级学生容易犯的计算错误要进行强化练习。特别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重讲解算理算法,灵活变化练习形式,规范竖式书写格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应注意收集学生平时作业中的典型错例,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避免今后犯类似的错误。可采用同桌互相检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能力。

(二)在关注计算细节中培养习惯,明白“细水需长流”。

大部分三年级学生的书写能力还比较弱,而这却是形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关键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关注课堂环节,注重细节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注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法则和书写格式的指导,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板演,重点讲解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生生互助,实现教学外延。全面了解班里所有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教师的能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培养一些得力的“小助手”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就像是老师替身,可以有效地监测到哪些学生还存在计算困难。从而找到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对症下药。同时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的。

3.开展竞赛评比,激发学生兴趣。在班里每月开展作业评比,评出“优秀”最多的前五名和字迹最端正的前五名,给予思源卡和奖品作为奖励的手段。在班里形成争优比好的良好氛围,让优秀学生的言行影响其他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在检验计算结果中反思提升,体会“一举不多此”。

检查验算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现在的学生往往缺失这种能力,甚至有学生觉得验算是多此一举,其实这是对验算不了解,验算的方式有很多种。

1.口头验算。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说一说每一个结果的含义和算法,沟通算理和算法的联系。说竖式为了让学生养成有序操作和思考的习惯。

2.运用数量关系验算。学生对于验算的态度是可有可无,如果题中一旦没有明确要求验算,学生就决不会多此一举自觉验算。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验算的好处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强制性地规定,学生只会表面顺从,其实则是敷衍了事。所以教师需要采取不同形式感悟作业,像这样偶尔让学生写写对错题的反思或是日记有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只有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了,验算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3.估算验算。估算能力的掌握对计算结果的预测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判断需要估算还是精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价值,接受估算作为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应用。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9

第四小学中段数学科组

本学期初,我四小中段数学科组申报的《小学数学练习泊有效性研究与探索》课题自立项开题启动,数学组确定了以“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与探索”为研究的子课题。在这一个学期中,全体课题成员以课改为追求,以质量促科研,从练习的设计出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研究,现将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回顾

1、课题的提出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

2、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角色,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高效数学练习”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3、研究内容

课内练习的设计和课外作业的布置

①课内练习的设计:

A、课内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丰富性、趣味性)

B、课内练习设计的兴趣化;(开放性、实践性)

C、课内练习设计的人性化。(层次性)

②课外作业的布置:

A、课后小测作业;(检查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以使查漏补缺)

B、操作性实践作业;(巩固理解课堂学到的知识)

C、探究性实践作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方法,形成规律)

D、应用性实践作业。(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结合小学三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层次性练习实例,进一步丰富并完善练习层次性方面的研究,使数学课堂练习层次性更加具备现实操作意义,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甚至同行的教学质效。

3、研究步骤

(1)分段研究,明确方向。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09年9月至2009年10月

理论学习,利用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共同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和有关课堂练习设计的论文及教学经验,发动教师积极收集网络资料,分享交流。每次活动确定中心发言人(即沙龙主),沙龙后让组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探讨,要求老师结合教学实际,各抒己见,并做好学习记录。这样促使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借鉴成功经验,达到活用教材,优化教与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09年10月至2009年11月

实践研究,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着实研究课堂练习设计、课后小测练习设计和单元检测作业设计。课堂练习设计主要研究“课前练习设计、巩固练习设计、拓展练习设计”三个方面。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形成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通过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具丰富性和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爱学、会学。通过实践研究,已经慢慢地形成一支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数学教师队伍。

在“将教研提升到科研”层面的倡导下、在校教科研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三四年级课题组全体成员利用单周星期五下午教研时间掀起了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的高潮。学习了《小学数学练习泊有效性研究与探索》的文章、《小学探讨合作学习模式的措施》、《数学科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方法》、《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科研文章。

2、实践操作,体会实效。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课题研究的实践者,从实际出发,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把生本课堂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教师上课精讲,学生多练,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课堂教学中我组练习的设计一般有以下环节:预习性练习、引入性练习、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课后小测。在备课中教师着重研究每个例题、每个练习设计的有效性预设及根据学情的合理性的估计。预习性练习作为学生预习的一部分要求设计尽量简单且题目数量控制,同时练习要有思考预设;引入性练习主要是复习和回顾旧知,帮助学生建立对已学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及引入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巩固性练习主要针对新授内容的掌握,练习主要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要求出发,以各种形式的练习方式巩固新授内容;拓展性练习以知识的应用与运用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课后小测以检查学生课堂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及时调控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每节课由于练习设计的目的性不尽相同,教师上课的定位较以前有了更明确的准度,所以调控能力得以加强,学生用以练习、活动的机会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为了实现班内学生的均衡发展,一般一个班分7~8个学习小组、每组4~6个成员,组内设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在平时合作学习及交流互助学习中发挥作用。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较大,教师上课很难顾及班上每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以往一些学习困难学生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而影响后面的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也激发起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说、会讲,起到了以往教师起不到的作用。

4、师生互动,良性发展。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得以很好的体现,每个学生明确了各部分练习的要求,以往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得以及时的指导,所以厌学的学生人数大为减少。

(二)阶段性的研究过程

学校领导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搭建平台,通过互相听课的方式,互相评课,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思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互动教研,促进了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也促进了本课题研究的进程。

(1)我们三四年级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的校本参与式研讨,把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来一起讨论,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想出来的点子和解决的方法也很多,促进了课题的发展。

(2)我们三四年级组全体成员多次观摩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实录。

(3)我们三四年级课题组多次开展课题研究课。

现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生本”形式,以生为本,即精讲多练的形式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比以往现在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说时间多了;教师提问少了,学生问的问题多了;教师指导少了,学生小组活动多了;教师板演少了,学生练习时间多了。可以说现在练习的优化设计让教师上课得实惠、尝到甜头,学生上课更能积极参与了。梁裕洁老师开设的生体互动的观摩课得到了听讲老师的一致好评,我组开设的研讨课受到了广泛好评。

三、存在问题与反思

1、虽然有材料积累,但还欠全面地、系统地去充实研究档案。

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全组研究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较多,而对于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时归档。

2、撰写材料都有经验,但从广度深度还要有待加强,文字、图片材料欠丰富。

课题研究的每一步成果乃至最终成果的展示,我们应将这些材料浓缩成“阶段性小结或总结、阶段性研究论文、个案分析、中结性课题研究论文”等形式,这些材料的撰写,既要借鉴和继承别人的经验,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发展创新,提出自己独有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使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推广性。但就目前我们撰写的相关书面材料来看,还远远难以达到这一要求。有的论点欠创新,有的缺少实质性的典型素材;有的套用过多,难以找到你研究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形成自己的东西。

3、我们正在探索评价体系,但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还有待完善。

有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的回到以前的教学方式,依靠大量的练习训练,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标。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只停留在以学习成绩上,而学习过程的评介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评价体系还欠成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有待更客观公正地去完善。

4、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性,老师对这个问题还在深入探究实践中。

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小组学习的模式,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很难做到各方面都兼顾到,特别是小组活动时,有些学生把这当作抄作业的“良机”。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的量和度教师的把握有难度,因此,每个教师带着部分学生不理解或有些练习依靠学生的自主探求、小组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继续探索,希望有更好的模式呈现。

四、后阶段改进措施

1、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科研实效。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把课题研究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包括:备课的详细要求、小组活动的配套方案、课后师生如何互动的情况,教学实效的评价等。

2、注重积累一手材料,充实过程研究档案。

课题研究的成果来源于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积累来源于实践地研究。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细心、耐心、专心,视材料为命根子,做到分类明确、归类科学、整理规范、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3、加强科研理论学习,及时总结撰写教学心得。

在积极实践活动过程中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每堂课的各个环节,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成功的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同时通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加强科研理论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竭力使自己达到教育科研专业水准。在后面的研究方面撰写更多、质量更优的论文、案例、设计等经验性文字材料。

我组的“小学数学练习泊有效性研究与探索”的子课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五、下学期按排工作计划和课题研究后期工作部署。

1、课题研究论文的构思和撰写。

2、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材料的收集。

3、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材料汇编。

4、课题研究总结汇报。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3.眼高手低,口心算不熟:部分学生就个别需要笔算的计算不愿意用竖式计算,而是仅仅依靠口心算,但实际上这些学生的口心算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书写不工整等等都是不细心的结果;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计算 能力培养

引言

所谓计算能力,就是指数学上的化归和转化的能力,即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数学式子的能力[1]。在数学中,计算能力是数学解题思路、步骤和结果的具体表现,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就很容易导致计算错误,会逐渐让小学生失去对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1.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1.1口算能力不行

当小学生看见一道较为计算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进行笔算。竖式计算以口算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加、减、乘、除的计算试题都是由若干道简单的口算题组成的。在研究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不过关,导致一步错,步步错。

1.2没有熟记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计算的准确率与效率,如“九九乘法表”,或“首头末合十”的计算法则。但许多小学生对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0的计算并不是很清楚,这种基础的计算法则都没有熟练掌握,更别提其他较为复杂的计算法则。

1.3没有熟练掌握简单的运算方式

许多小学生认为计算能力就是算数的能力,在拿到一道数学题后,小学生会惯性开始计算,很少会先审题,寻找最优的运算方式。如“71×123”,或“12+21-19+18+19-14”中,小学生很可能会按照顺序进行运算,但审题之后就可以发现“71×123”可以变为“123 ×71”,“12+21-19+18+19-14”可以變为“12+18-19+19+21-14”,如此不仅简化了运算步骤,也提升了计算的准确性。

1.4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对计算题采用估算、简便运算或重复计算等方法,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但许多小学生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并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在做题前也不会对计算题先进行估算,导致无法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地方,致使整个计算结果都是错误的。

1.5做题时缺乏足够的耐心

在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细心还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尤其是面对比较复杂,数字比较大的计算题。小学生的贪玩好动,当面对较为复杂的计算题容易烦躁,很难静下心来认证计算。在这样烦躁的心情下,很容易出现错误。

2.有效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2.1重视小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与运用

小学数学的计算主要是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有自己的计算法则,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运算法则,小学生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在学习之初,小学生需重点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随后引导小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规划,让小学生逐渐掌握。最后,在进行必要合理的练习,巩固小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并随着小学生掌握的程度的不断加深,慢慢提升连练习题的难度,以实现小学生对计算法则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拓展小学生的思路,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2循序渐进的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根本,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笔算、估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在提升小学生口算能力时,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短时、少量、多次”。每天在课堂上花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练习的形式多变,可以是抢答、听算、接力等方式。经过每天短时间重复的练习,小学生既不会感到吃力,又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口算能力。

2.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帮助小学生及时发现运算中的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耐心验算等方面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2]。

在开始计算前,先认真的审题,思考最优的计算方式。在计算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小学生的书写规范,保持书面的整洁,计算的每一步都必须清楚整齐的写好。甚至是打草稿的时候,也要认真的执行这一点,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计算完毕后,小学生要对计算题进行验算,验算的过程要耐心,若对结算结果由怀疑可以多用几种不同的方式验算。验算不仅有利于是为了提升小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更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精神。

在学习中,教学还需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小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独立创新探索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生独立做作业,作业的内容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为主,让小学生能够消化课堂上的知识,并逐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结论

计算能力的高低,从侧面反映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思路是否足够清晰以及对计算方式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计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注重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注重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法则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与独自完成作业的能力。教师要始终关注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进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才能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凤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2013,14:113.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加强口算训练, 打好计算基础

1.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 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计算, 而且还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如果教师只以学生口算结果正确为目标, 不去分析学生口算的思维过程, 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算理, 学生就只会满足于套用方法机械口算, 且容易出错。例如, 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3=12 时, 要从实际操作入手, 让学生理解:求9 与3 之和, 应把3 分成1 和2, 9 与1 组成10, 10 加2 得12。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总结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 分小数, 凑成10, 再加几。最后, 再引导学生想一想:8+4 怎么算?这样, 学生理解了算理, 也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

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 但长期机械训练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训练, 使训练过程充满乐趣, 逐渐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1) 视算式训练。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口算卡、小黑板等形式将口算题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看题说得数, 既节省时间, 又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2) 听算式训练。教师口头叙述算式, 学生报出得数, 这种训练形式简便易行, 但难度较大, 学生需要认真听, 积极思考, 快速计算。

(3) 接力式训练。教师逐一出示口算题, 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回答, 其他同学作出判断, 这种形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敏捷性, 又能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4) 竞赛式训练。可以抢答也可以分组比赛, 激发兴趣, 寓学于乐,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口算训练要突出重点

口算训练要有目标、有重点。复习式口算, 是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巩固式口算, 是为了巩固新学习的计算法则、规律;对比式口算, 选择学生容易混淆的进行集中辨析练习, 如计算等。错题重点练, 对作业、练习中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分析归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多种类型的综合练习,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 可以把相似类型的题综合在一道混合式题中, 使计算法则在分辨中得到巩固。启发学生思考, 创造性地练, 设计一些题目, 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二、培养良好习惯, 提升计算正确率

1.培养学生工整、规范的书写习惯

通过对小学生平时数学作业中的错误分析, 由于书写潦草, 抄错数字或符号, 造成的计算错误较多, 如把“7”写得像“1”, 把“6”写得像“0”, 把“÷”写得像“+”等。应要求学生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 字迹清晰。教师板演也要书写工整、规范, 为学生作好示范和表率, 批改作业的字迹规范、整洁, 以便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

首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 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联系。其次要审运算顺序, 明确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最后审计算方法, 分析计算题中的数字特点, 能否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自觉、细致的检验习惯

自觉检验不仅是计算正确的保证, 而且也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规则, 形成计算技能。首先要检查计算过程中有没有抄错题、写错数和运算符号, 核对数字、核对符号、核对得数。其次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整洁、清楚的打草稿习惯

作业、试卷上的书写格式学生还能按照老师要求去做, 但自己的草稿竖式往往比较随意, 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楚。教师应要求学生准备好草稿本, 演算草稿也要字迹端正, 保持整洁, 书写规范、有条理, 检查起来也方便、清楚, 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 对于提高计算正确率、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估算教学, 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学生未经过精确计算而只借助原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种估计形式, 是心算、数的概念和算术计算技巧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小学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需要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 培养估算能力。

1.估算与口算相结合

估算时把复杂的计算看作相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 通过口算得到原来计算的结果大致是多少。从这一点上说, 估算依靠口算。有时, 估算也能促进口算。如, 在教学整十数除三位数“240÷20”时, 让学生先估算, 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又让学生体会到商的十位上是“1”, 有助于笔算时想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在教学口算加、减时, 先估计得数的范围, 引导学生注意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 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 从而减少加、减法口算的错误。

2.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加强估算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依靠算式进行单调训练, 难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估算时, 要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 体验估算的乐趣, 增强估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 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燕鸥每天飞735 千米, 从北极到南极行程17000 米, 20 天能飞到吗?”可以把735 看成750, 也可以把735 看成800, 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师鼓励他们进行交流, 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 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发挥估算的检验作用

估算是提高口算、笔算正确性、快速性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纠错, 发挥估算的检验作用。在计算前估算, 估计出结果的取值范围, 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后估算, 能判断计算是否有错误。有些计算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 这样既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掌握计算技巧, 提高计算速度

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中, 引导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 较好地掌握计算技能技巧, 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1.牢记常用的数据

熟记3.14的倍数, 如:3.14×2=6.28, 3.14×3=9.42等, 便于在学习“圆、圆柱和圆锥”的内容时, 提高运算的速度。熟记1~20的平方数值, 如, 11×11=121, 16×16=256等, 能提高计算圆面积时的速度。熟记常见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 如:等, 可为混合运算的计算带来方便。熟记和、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据, 如:25+75=100、25×4=100、125×8=1000等, 熟记有关0、1的计算特征, 以便灵活地运用简便计算。

2.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和性质

计算教学中, 进行简便运算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和性质, 善于分析、比较、经常练习, 才能熟练地进行简算。例如:14.5×99+14.5 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14.5×99+14.5=14.5× (99+1) =14.5×100=1450。同时, 也可以教给孩子们一些技巧, 如十几乘十几口诀“头乘头, 尾加尾, 尾乘尾”。例:12×14=?

解:1×1=1

2+4=6

2×4=8

12×14=168

注:个位相乘, 不够两位数要用0 占位。

五、抓好笔算训练, 注重训练质量

笔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核心, 训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练中悟理, 在练中提高。笔算训练时, 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和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训练内容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新规则学习后, 要组织直接应用规则的基本练习, 以帮助学生记忆新规则突出新知重点。如教学分数除法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重点是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因此练习应突出这一新知识点。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 应针对易错点来设计练习。如分数与整数相乘, 学生容易把整数与分母相乘, 可针对这个易错点, 设计一些辨析练习。在学生能够按计算规则正确计算后, 应进一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自觉选择简便算法的习惯。

习题设计应难易适度, 有层次性。循序渐进的练习是形成计算能力的保证, 习题设计要由易到难, 首先, 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练习题, 基础练习和例题差不多, 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学习, 及时巩固数学模型;其次, 安排改变呈现形式的变式题, 主要是让学生进行一些辨析, 以进一步巩固笔算的算理算法;最后, 安排需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计算教学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科学地教育和引导, 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指导。不仅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主动把计算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能力, 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口算训练, 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训练突出重点、形式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工整规范的书写、打草稿, 认真细致地审题、检验;重视估算训练, 发挥估算的检验作用, 培养估算意识;掌握计算中的技巧, 牢记常用的数据, 熟记运算定律和性质;抓好笔算训练, 提倡算法多样化。

关键词:计算能力,算理,口算,估算

参考文献

[1]周佩青.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基本策略[J].科技资讯, 2006.

[2]梅芳.关于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余志梅.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 2007.

[4]张晓霞, 马岷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哲理的人生语句摘录下一篇:陈列部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