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共10篇)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1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教学,技法

美术是学生了解艺术、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课程。 国画历史悠久,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中国古代美术的典型代表, 是教师引导同学分享历史文化, 积极参与本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 不利于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身艺术技能的提高。国画教育往往以传统方法为主, 内容单一枯燥, 绘画技法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学生创造性和艺术天性的发挥, 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对国画的持久兴趣。如何将小学生国画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开发其潜能, 发展和张扬小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画出能够充分表达其内心的、属于自己的画, 从而让他们更广泛、深入地了解美术,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成为国画教学实践中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结合实际, 善于引导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及实际能力选择国画教材, 初期以讲授小学生容易接受并能通过简单联系加以掌握的国画技术。针对国画知识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需要教师注意转换成对于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实施教学。同时需要注重国画的审美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并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 拓宽教学内容, 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 必要时还应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体验美感, 增强兴趣

教师利用简单的国画技法为学生展现国画的独特魅力, 增强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例如在国画课程开始前, 教师利用画笔勾勒简单的水墨线条, 形成学生所熟悉的动物图案, 使学生感受到国画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化内涵。又如, 教师在绘画开始前为学生展示调和水墨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国画的独特美, 勾起小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 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国画兴趣练习, 使学生在兴致高昂时加以练习。

三、掌握技能, 训练技巧

学好国画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国画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是绘画中的握笔姿势,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训练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这对于学生国画绘画的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是训练学生笔墨技巧, 用笔技巧主要是创作中的毛笔绘画方法及蘸墨方法, 用墨技巧则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不同墨色的差异及使用方法, 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同的笔墨技巧所塑造的国画艺术效果。

四、学会鉴赏, 热爱国画

学会鉴赏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小学的国画教学中, 对国画的品鉴是更高层次的国画学习, 美术教师在国画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学习历史上国画大师的作品, 在欣赏中不仅开阔了小学生艺术品鉴的层次, 增加人文素养, 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不仅如此, 对国画的鉴赏更是对我国民族穿透文化瑰宝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欣赏名家作品, 提升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由此更加热爱国画学习。

五、小结

国画博大精深, 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加强小学生国画教育, 将会对小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 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因此, 教师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特点, 发挥小学生的个性,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更多的创新, 让小学生热衷于学习和表现国画, 并使其创新精神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谭国恩.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游戏”情境;国画教学

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一种乐于接受且极易投入的活动形式,在美术国画教学中使用游戏情境接入,无疑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的教学创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以游戏代替枯燥的臨摹,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小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发启蒙阶段的美学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一、巧妙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情,以玩带学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情境模式,能开启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游戏情节的轻松愉快气氛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投入,所以游戏情境的美术教学模板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了条件。以小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的游戏情境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以他们熟练的游戏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学习国画的兴趣之门,并在游戏互动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在玩中学的印象,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学知识学习和画面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创作的信心。如,在《花鸟小品》国画课中,教师可以由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形成对花鸟小品的初步认知印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二、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诱发小学生想象灵感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课堂主体设计上,普遍存在着机械化、程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无论是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整体氛围枯燥沉闷。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打破常规教学中主体模糊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位置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释放出对新知识的求知渴望,并通过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前提下,学生进入教学主体部分的条件趋于成熟。前期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国画学习中,通过细节分解和技法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通过日常积累与深入思考的相互贯通,形成初步的想象灵感,体会到灵感创作的成就感。

三、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设计,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智启蒙的初级阶段,玩是其天性,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学习的一种途径,美术教学引进游戏情境,是针对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改进。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天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是极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游戏环节,或用于课前导入,或用于课中活跃气氛,或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等等,都能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对小学生而言,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发掘出个体艺术潜能和创造力,这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收获,比教学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如,《水墨游戏》课题本身就以游戏为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游戏的风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作用,了解国画的基本构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艺术潜能。

四、巧设课堂结束设计,保持小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结束环节往往是总结验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处于疲劳状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对教师的总结产生抵触和厌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课堂最后五分钟是学生身心最疲劳的时候,此时教师可设计竞赛环节,通过比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时得到充分利用。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游戏设计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艺术品位和文化传承内化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形成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和国画教学,是美育活动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启青少年儿童审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引进游戏情境模式是对“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是在充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驱力和创新教学的潜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文层面和情智开发上。

参考文献:

[1]刘小莉.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36-137.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4

第二课中国画------山水(2课时)

第1课时:树木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2)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5

学现状的探索

【摘要】在美术课堂中,多媒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它能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可调动学生掌握新知,可解决课程的重难点,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个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不能以教师的参与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尤为重要。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美术课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字】多媒体 美术 现状

多媒体作为教学媒体,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无论在绘画造型,工艺设计,作品欣赏还是综合探索方面都能很好的发挥其独特作用。在美术课堂中,多媒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它能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可调动学生掌握新知,可解决课程的重难点,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临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作为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现在有很多学生上美术课都不愿带画具,致使很多美术教学活动无法继续。据初步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说他们原本喜欢画画,但课程太紧张,顾及不上;有些学生说现在美术课准备的工具材料太多了,有时一套工具只用一两次就用不上了,很浪费!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准备画具;有些学生说其实美术课可学可不学,因为小考科目没有它;有个别高年级的学生家长干脆说:“孩子这个时候哪有时间画画呀?”„„学生过早地偏科学习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

新理念要求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片施展美术特长、表现自我的天空,让学生能够参加自己所喜欢的美术活动,都能感到美术有趣、有味。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摆在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的位置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美术课堂的温暖,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再是一种负担。运用多媒体教学,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美术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有想象力,创造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鼠标一点,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聘中外,跨越古今,在会话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中飞翔。

利用好奇心精心设疑可以激趣,运用直观演示教学可以激趣,运用实物教具和挂图可以激趣,运用音乐、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分成三个阶段:从有趣发展到乐趣,从乐趣发展到志趣。低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感到美术学习有趣;中年级时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高年级要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志趣。

二、多媒体的运用,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调动学生掌握新知。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非常紧张,这时候的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个性,逐渐有自己的主张。

在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时,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当学生不能理解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突破学生的思维模式,达到了激情引趣,趣中施教,教中有乐,乐中起智。有视觉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审教育人,美中育人,自由创作,巩固新知。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学生可以上台运用多媒体说说自己的看法或者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教师可以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感体验。

三、多媒体的运用,解决课程的重难点。

一年级的课,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视觉效果,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出示图片视频,学生欣赏老师搜索的精彩画面。通过欣赏,体会出各种不同的感觉,通过欣赏,解决了一个课程的重难点,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师生交流。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

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更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而作为教师则可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我认为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通过学习,让学生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学习,主动地去探究去创造。而电教美术有擅于形,色,生,静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参与教学活动。

五、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课堂作业的及时评价。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个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不能以教师的参与代替学生的思考。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使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美术教学目标,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业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表现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实践证明,科学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要落到实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科学信息技术的独特理解和掌握能力,是教学的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为我们美术教师来讲,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电脑技术,及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精心设计课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美术课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发的边疆。”这句话正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勇于创新的精神。且在新课标的教育体制之下,对于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目标也更加的明确化,新课标强调: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要培养出学生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更进一步的发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一个国家的成长需要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意识要从学习兴趣的培养做起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着良好学习兴趣的学生能够非常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成为学习的基本动力。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需要对课本上的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还需要对某些内容进行知识的扩展,使得所教授的内容能够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的更加的紧密,让小学生获得一种

心理上的归属感。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就是能够把声、图、形生动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影像,从而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起。

案例一:小学《美术》课本当中有一节是描绘《未来的汽车》这一内容的,“未来”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着想象力的词汇,因此这一课时内容对于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有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力之下,画出形式各异、有着特殊功能的汽车。在这一教学内容当中,示范了几张未来汽车的彩色设计图,同时还列举出了几幅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这些图片形状都非常的怪异,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没有见过,比如说既能天上飞又能路上走的汽车、水陆两用车、依靠太阳能作为动力的汽车等等,但是这些例子只能是给孩子们一个启迪的作用,要想真正的打开孩子们的想象的天窗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做一些探索,因为小学生对于汽车的了解都还非常的少,只是从感官上对一些汽车的广告及其汽车的功能有着一个简单的了解,更不用说对于未来汽车的想象了。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这一工具了,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播放一些未来汽车创造理念的视频,逐步的引导孩子们进入思考的状态,接着再播放一些欧美电影当中经典科幻电影的汽车镜头,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未来汽车的大致形状,通过这些教学举措能够很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在绘画当中进

行创新。但是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样要回馈与生活,即使是为了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未来的汽车,也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应该让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感受到现实当中的汽车,再加上一些渲染,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造出适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教学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时期则特别的强烈。”因此,作为小学的美术教师,应该积极的创建一种适合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情境,让小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这种情境之中,并且在这种气氛当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当中要不断的进行思考。

案例二:在讲解小学《美术》中《趣味纸笔插》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课时的学习就是需要让孩子们在学习当中增强对纸笔插的认识,让孩子们增强立体空间感的认识,从画画当中感受到平面及其立体之间的转变,让小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立体构成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对这一节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先把课本上所提供的内容先跟孩子们阐述清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起手来,仿造出一个和课本上产不多的纸笔插,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可以按组来进行或者可以让同学们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同学们完成纸笔插的制作之后,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制作形状各异的纸

笔插的不同方法,比如说镶图法、切折法等,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纸笔插的做法的丰富性,而且纸笔插的外形能够如此的漂亮,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从而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纸笔插的制作上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其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教师可以积极的鼓励同学们想出自己的方式制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纸笔插,并且把制作好的纸笔插参加班级的评比活动,做得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从实践的教学效果来看,小学生们制作出来的纸笔插都形式各异,丰富多彩,几乎找不到一样的,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三、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学生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那时候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还不是非常的成熟,比较容易的相信别人,在学校当中更是把老师说过的话当成是一种权威,认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导致了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对于艺术的创造力显示出了冷漠的一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的不利的。因为先天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表现出来的的那种艺术天分及其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够过分的统一,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到一样,在新的教育体制之下,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了,在评判当中更应该讲价评判的多元化。在美术的教学当

中没有绝对错误这一说法,是充分的多元性的,不能单纯的利用某一个标准,比如说绘画的饱满度及其感官度来评价一个学生绘画作品的好坏,这是绝对有失教学公允的。画面虽然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但是不是唯一的,在现今充满着个性的社会,每个学生对于图画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更加的趋于多元化,使教学方式更加的灵活。

案例三:在上《漂亮的挂盘》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想在挂盘上画什么就画什么,有的同学画的黑猫警长、有的同学画了一条龙,有的学生干脆就写了一首诗上去。之后教师对于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以偏概全了,就认为写诗的不行,毕竟小学生都充分的发挥出了自己的创意,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自己应有的奖励。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境、合理评价及其鼓励学生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教育体制之下,对于每一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不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修养,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发扬创新的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1]张利丹.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1(06)

[2]翟超.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

[3]林丽云.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02)

[4]张丽.浅谈如何优化中小学美术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2)

[5]卢光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点滴体会[J].校长阅刊.2006(05)

[6]高月春.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小学美术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7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吸纳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美术双语教学与实际经验反思, 从教学的实效性出发, 对小学美术双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一、术语教学法

术语教学法, 指双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双语向学生渗透、传授美术术语, 并引导学生运用术语的英语表达法进行学习互动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很多术语, 这些术语也称美术语言, 即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 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 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 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1] 美术语言是美术学科学习中重要的基本内容, 在美术双语教学中, 不能因为美术语言的专业性强就只用母语进行教学。培养国际性专业领域交流的人才, 掌握学科专业术语是必要的, 因此, 在教学中让学生越早接触, 越容易熟练掌握。双语教学中的术语教学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美术语言中涉及的词语是学生以往学过的, 应该用英语引进, 并用英语或双语解释。如: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看谁涂得更好看”, 教学内容以“颜色”为主。多数学生都学过“color”, 因此教学中教师可直接拿着一种颜色卡片问:“What color is it?”教师引导学生:“It's …”起初提问的颜色基于学科和双语的双重需要, 都应该选择儿童易识别、易表达的颜色, 如:red, blue等。 学生通过反复问答、练习“The color is …”便可以轻松掌握“color”和具体颜色的表达法。在教师示范涂色的过程中, 边涂边说颜色“colored red, colored …”向学生渗透“color”的动词含义。当然,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 一定要适当地辅以中文解释, 便于学生理解。另一种是美术语言中涉及的词语是学生没有学过的, 仍以该课为例, 在学生作业评价环节, 虽然本课知识技能目标并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色彩搭配, 但对于画面色彩搭配漂亮的学生, 教师要提出特别的表扬, 此时可以引入“match color”——色彩搭配,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目的在于通过平时点滴的渗透, 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再如, 三年级“What a funny face”一课教学中涉及夸张的表现方法。看到作品时学生会用中文回答“夸张”, 此时, 教师引出It's exaggeration.接着, 再看一些采用此种方法表现的人物表情, 让学生在体会这种美术表现方法的同时也理解了单词的含义, 通过交流和表达, 达到会说、会用。

二、事实教学法

事实教学法, 指在双语教学中, 对本学科内容中的相关事实运用双语进行介绍或讲解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 会涉及很多有关国外艺术家的生平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知识性的介绍。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这些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内容需用英语讲解清楚时, 可采用事实教学法。构成学科事实的基本要件是本节课学科教学目标所在, 这个要件应该也包括语言教学目标, 那么应该对要件的英语词汇 (key word) 进行着力教学。如果不是语言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可以用目标语讲解, 也可用中文讲解。仍以三年级美术双语课《What a funny face》为例, 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少女的脸》——《Face of the maid》 Pablo Picasso (Spain) 时, 引导学生观察画家的表现手法, “How about this face?”引出exaggeration, distortion, 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方法。再用简单的单词和必要的中文释义对毕加索进行简要介绍, 使学生对这幅美术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其中, “夸张”和“变形”既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学科目标中的美术表现方法, 也是语言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听说的。

另外, 运用事实教学法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避免教师单方灌输, 让学生参与事实的互动式讲解。如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黄色和蓝色的画”一课, 教材欣赏部分选取了荷兰画家凡·高的《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Vincent van Gogh, the Netherlands.) , 使学生感受明亮的黄色带给人的温暖与视觉冲击力。课前可发动学生自己查找关于凡·高及《向日葵》的介绍资料, 以英文为宜, 课上进行交流。由于课前部分学生进行了资料查找, 有一定的预习, 课上自然加强了语言的理解程度, 并且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查找资料时不但找到了《向日葵》这幅作品, 还查阅到了“向日葵”系列主题的其他作品, 如《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Two Cut Sunflowers) 、《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Five Sunflowers) 等一系列“向日葵”主题作品, 学生发言时说:“书上这幅向日葵作品的名字是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也就是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他的向日葵作品还有《Still Life: 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Three sunflowers in a Vase》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等十余幅。”通过英文作品原名的资料查找, 学生真正了解到了关于《向日葵》作品的知识, 不会因为语言差异而产生对画作的误解。另外, 学生还找到了凡·高其他以黄色为主色调的美术作品, 如:《Dunes》——《沙丘》、《A Girl in the Street, Two Coaches in the Background》——《街上的女孩子, 背景有两辆马车》等, 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促进彼此间的学习交流, 同时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输入量。

三、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属于感知教学方法类型中的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等, 让学生在观察演示的同时, 理解教师双语讲解的语言, 并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 有大量直观、形象的实物、教具、图片等, 因此在美术双语教学中, 演示教学法是一种常用且易于操作的有效教学法。

在小学美术双语教学中, 主要演示手段有三种:

1.操作演示

教师通过在实物展台上展示绘画、制作等要领, 让学生掌握所用的工具、媒材、绘画或制作的过程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 同时能使用目标语听懂教师的演示讲解, 也能简要回答演示过程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

2.范作展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展示讲解内容所涉及的范作, 范作表现形式不限, 让学生直接观察作品时与学科的英语词汇相联系, 并且就展示的作品用英语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巩固所学到的学科英语。

3.多媒体演示

教师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影像资料, 利用其不受时空限制与动态画面的优势, 渗入目标语, 让学生身临其境, 形象、具体地感受英语和了解事物。在实际的美术双语教学中, 既可以用于欣赏环节,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技能操作教学法

技能操作教学法, 即在学生学习美术操作技能时, 边动手实践边学习运用相关目标语, 使目标语与技能相结合, 在技能反复操练的同时达到相应目标语的熟练。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 当教师在要求学生做某一技能动作时, 如:把彩纸折一下, 然后进行剪裁。教师直接说:“fold the color paper, then cut it.”其中“fold”, “color paper”, “cut”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目标语, 这个教学过程其实是在目标语的词语、词句与动作之间建立了语言——动作的条件反射, 经过多次操练, 这个联系就得以巩固了。在实际操作之初可以是教师说, 让全体学生在操作同时也跟着说。随着学生对目标语的慢慢熟悉和掌握, 可引导学生直接用英语表达, 由少数的几名学生会自主表达, 逐步到全体。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目标语, 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从学科角度看, 便于学生借鉴彼此操作中的成功之处, 取长补短。从双语角度讲, 学生在进行技能交流的同时自然会应用到语言, 此时目标语的使用频率增多了, 并且在小组这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减少部分学生讲英语的拘谨感, 有利于学生对目标语的熟练掌握。美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技能操作教学法在美术双语教学中是特别常用的。

五、表述生成教学法

表述生成教学法, 是利用来自于双语教学中的表述话题, 教师就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对艺术作品或物品用目标语进行描述。双语教学中, 表述一般是对教学中学生所见、所闻进行客观描述, 对于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讲有一定难度, 但通过教师鼓励和一定的训练可以开展。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所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性词语给予提示, 如教师先对同类事物或主题相同的艺术作品进行描述, 这样当学生再进行描述时就可以把握好对其进行表述的主要内容, 降低英语表述的难度。教师也可以事先设计好必要的提示语, 帮助学生进行有序地表述, 从而逐步训练学生有逻辑地表述。如在教授三年级美术双语课“What a funny face”时, 我对一张有趣的脸的表述是: black eyebrows, two little eyes, so big nose, a little mouth and he has a triangle face.后来学生对funny face 是这样表述的:blue eyebrows, two big eyes, one little nose, so big mouth and he has two big ears.学生的表述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积累基础上的, 而教师在之前大量输出的学科术语和英语是学生顺利表述的前提。

六、表达生成教学法

表达生成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产生于美术教学内容中的表达式话题, 学生就学习内容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生成教学法是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不是简单的现成话语重复, 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达的词句主观性强, 没有固定的答案。

在小学美术双语教学中, 赏析、评价作品时多采用表达生成教学法。如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某些亲身经历、见过的美丽景色等, 为创作做好铺垫, 而在交流时必然会用到表达生成法。另外, 基本上每节美术课都会涉及评价环节, 也以应用表达生成教学法为主。由于学生处于小学阶段, 表达生成法会有一些难度,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对于学生可有适当提示。对于学生的个别语法错误, 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不要反复给予纠正, 可以在学生表达完成后以对话式进行提示。

摘要:双语教学方法是双语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双语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美术双语教学实践情况, 归纳出术语教学法、事实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技能操作教学法、表述生成教学法、表达生成教学法等小学美术双语教学方法, 以促进小学美术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国画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魅力初探 篇8

关键词:中国画;兴趣;信心;创造;渗透

1 认识国画,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绘画精神

中国画是指用工笔、写意、勾勒等技法形式以及钩、点、染、皴、擦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通过线条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的一种绘画形式。同时,它也在画面上融合诗词与画印,增加意趣及表现力。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兼收并蓄外来艺术的精华,并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种完美而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情景交融,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年级的主题水墨画——《多变的月亮》时,提前让学生连续多天仔细观察月亮的变化,建议学生用望远镜来观察,充分想象“月亮像什么”,并收集有关月亮的资料和图片,带到课堂与同学们分享。课堂上,同学们表现活跃、积极发言,有的说月亮像锋利的镰刀,有的说像小姑娘的辫子,有的说像弯弯的香蕉……接着,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毛笔把它表现了出来。笔者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作品中题上有关月亮的诗、词或画题目,还要求学生落款,把自己的名字画成印章。学生对此感兴趣极了,创作出来的小印章也是各式各样,有横有竖,每个人都完成了一幅诗书画印结合的作品。虽然这只是一次尝试,但中国画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让他们兴趣十足。课后还有学生来与笔者讨论怎么画名字会更漂亮,可见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想象,学生们的思路拓展了,国画课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中国画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画主要分成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前者用笔细腻工整,注重细节的展示;后者的特点是笔法简练,高度概括造型,抒发作者的情感。在处理形态和神韵关系时,需要“两者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描绘上都要求“气韵生动”。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其实表达的是中国画的一种写意精神。中国画,若太像则有形无神,失了韵味;若太不像则成了印象派,失去了对事物形态特征的把握。最妙是既能看出画之形,又能从画中读到画外余韵。因此,“似”是来源于作画者对客观事物直观的表达,不似则是因为加入了创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人格化的精神气质,才妙哉。“似与不似”正是对“以形写神”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理念和技巧,丰富了表现力。

当下,在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语数英学科,对美育方面则不是那么重视。而中国画的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恰恰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感知美,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 培养兴趣,激发创新

课程内容如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对课程的适应度就会提高,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围绕主题创作出他们喜欢的样式。

3.1 仔细观察,搜集素材

素材源于生活。正如法国教育家马蒂斯所说:“创造开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所以观察是很重要的,勤于观察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为我所用的信息。对于小学生而言,日常生活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能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丰富他们的表现题材。

学生还是会缺乏敏感性,所以教师在组织观察活动时,应首先拋出问题、引导观察,同时启发性地提一些较开放的问题,以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框架之后,教师的示范是很重要的,这样学生才能更直观地观察、写生,对学生今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3.2 创设情境,提供展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起到启发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掌握技法和想象创作的机会。例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的课题《水墨游戏》的教学目标是:第一,巩固练习,用“点染”的方法有序地表现花瓣的颜色;第二,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花朵的可爱形象。

这一生活化的命题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水墨运用上,大家都能较好地运用浓淡的墨色来点染。

画时让学生用浓、淡、干、湿各种不同的墨进行尝试,一幅画上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创作。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魅力的,因为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完成得更好。一幅幅富有童趣的中国画,闪烁着学生们创造的智慧光芒。

又如在课程中,我们还设置了拓展学生想象的命题,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内容诞生了。《七色花》《花仙子》等,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无不透露着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与灵性。

3.3 充分鼓励,树立信心

在赏画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评价,无论是大进步还是小长进都要给予支持,使他们更有信心。对于学生还需改进的地方,教师应当用建议的口吻提出,这样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利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这表明,赞赏和鼓励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开发孩子创造的潜能,还能使其充满自信。我们坚持的是“报喜为上,赏忧次之,揭短为下”的原则。

4 渗透学科,再现艺术

中国画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许多理念、想法都要运用图形、图像来阐述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并理解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只用语言口述授课,他们虽然可以理解,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图像更容易从视觉、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以最直观的状态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进行中国画作品分析时,可利用语文课教授过的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画面之外所表达的意境。这会让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加强中国画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中国画教学和审美的一条很好门径。我们要有机地结合其他课程,如音乐、电影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中国画;要结合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多讲名家的故事,让中国画的魅力在故事中弥漫。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运用中国画,让中国画课堂教学显现出艺术的魅力色彩。

参考文献:

[1] 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

[2] 王杰.美学[M].

[3] 浅议中国水墨动画的意境美[J].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9

一、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虽说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但这四个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相对独立的。对初中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四个领域中学生对“欣赏·评述”这个领域的兴趣最淡。在七年级的第一堂美术课上做了一次口头调查:“什么是美术?”学生们理解为“美术就是画画”的占了全部被调查学生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对美术的范畴理解不全面;“小学美术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对“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记忆犹新,而对小学美术中“欣赏·评述”的内容几乎没有印象。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而初中学生美术学习更倾向于创作这一外化活动特征。殊不知要进行造型表现设计等创作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本素养,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美术课程呈现新气象,开设了9大选修模块,改变了以前以美术鉴赏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但在课程改革的初期,由于各方面因素,大部分高中在模块选择时首先选择的仍然是美术鉴赏这一模块。初中三年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对“欣赏·评述”领域的不重视或无兴趣等原因,使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和衔接。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二、兴趣的概念及其界定

兴趣是在认识活动中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之一。兴趣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在生物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常由于事物的新异性引起,失去新异性后兴趣也就消失。稳定兴趣是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注意有密切关系。对有兴趣的事物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是指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维持有意注意的支力。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习兴趣则是指对学习内容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三、初中生现状分析

1. 初中生心理行为特点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稳定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各种动机开始出现间接性、稳定性、迟效性的特点。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2.初中生美术行为特点

初中生各感知觉过程已充分发展。知觉能力继续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更加发展起来。能更精确地感受和分辨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体积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于空间、运动、观察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小学六年“欣赏•评述”单元的学习,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但由于美术教育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进行着不停的改革,小学与初中美术教材版本的更变,在教学内容形式衔接上尚欠整合,加上各个学校对“欣赏•评述”教学内容的重视层度不统一,使学生学习不系统,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差异很大。在初一入学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统计发现,有87%的学生对小学“欣赏•评述”课的内容没印象。另外,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得初中生学习目标更单一,直奔主题——中考。学生主要精力关注与中考有关的主科,把美术课放在调节学习节奏,缓解学习压力的地位上。他们喜欢上绘画或工艺设计等“动手”类的美术课,而对“欣赏•评述”这类似文化类课程的,老师讲学生坐着听的美术课兴趣不大。

四、思考问题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初中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无兴趣使得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完成很困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初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五、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创设良好的美术欣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就课堂而言要使初中生产生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美术是“视觉艺术”,比起文学以文字形式的阅读鉴赏来得更形象直接。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及风格,来激发学生的种种思想感情。例如在七年级《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这课的开始,我站在教室门前等候学生,就像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面带微笑并招呼着,看着他们一一走进教室就坐,这时教室里播放着班得瑞的《寂静之声》,大屏幕上轮流播放着外国的自然风光。我没有把他们看作学生,而是把他们当作是爱好美术的朋友。当他们走进美术欣赏教室那一刻,就好像来到了国外的某个乡村,这里的一切使学生感到那么自然、亲切、和谐、平等。学生在音乐和风景的听视觉刺激下,有种想把这些风景画下来的冲动。这时导入本课主题,这节课不是让学生来表现的,而是先走近17世纪外国的绘画大师,看看他们面对美景时,是怎样涉笔成趣、点景成画的。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能立竿见影,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对这课有了直接兴趣,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加上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欣赏内容,层层递进,自然就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

2、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加强视觉冲击力。

微小人形,作为婚礼见证人的画家本人和一个年轻人,以及这个凸面镜显现出来的房间的地板和天花板,还有屋外的天空和花园,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等内容,让学生亲自感受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虽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如此欣赏过程,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欣赏•评述”,培养间接兴趣。

新课程要求学校每个年级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应合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今年初三正好是去苏州园林参观实践,借此机会,我布置了《苏州园林》这一课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带着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和园林的造园要素等

过书本印刷的图片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在交流中,我看到了聆听的同学那种渴望表情,源自内心对艺术品鉴赏的饥渴。这种源自内心需要而产生的间接兴趣,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到“欣赏•评述”的教学中来。

5、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自主获得信息资料提供便捷的平台。

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或课外利用网络,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中外美术资料信息的网址,欣赏美术作品,检索美术作品的资料、文献等。让学生感觉到“欣赏•评述”教学并非是老师“一言堂,满堂灌”,可以是学生从神奇的“网络百事通”那里获得知识,学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欢乐,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欣赏•评述”教学的兴趣。我校的美术老师正在围绕初中美术教材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库。相信这一课程资料的开发,能为学生自主获得美术信息资料提供更便捷的平台。

6、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衔接,使教学有课堂外的拓展与延伸。

注重美术欣赏与自然和生活经验的衔接,从生活走向美术,从美术走向生活。比如在欣赏《自然与生命的定格外国的风景画静物画》后,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物;欣赏现代派各流派绘画作品后,运用自己欣赏过的手法尝试表达生活中的画面。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和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欣赏的乐趣,发自内心的欣赏,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审美状态,从本质上提高了美术欣赏兴趣。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篇10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掌握对比技巧。

2、能力:运用补色对比的特性来配置图案完成一幅马勺脸谱。

3、情感:感受对比色强烈跳跃的情感特征。体验运用补色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

感受色彩对比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教学难点:

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创作之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英国画家用补色对比配置的作品《尼克尔斯峡谷》。请说说你对这幅画的色彩感受。

师:同学们,这是英国的尼克尔斯大峡谷,谁能说说它是什么颜色的呀?那么在画家笔下会怎样去表现呢?看 画家运用的色彩给你什么感受?

2、多媒体演示导入色环,师:色彩的选择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色彩怎样搭配才最具相互衬托的效果,使画面艳丽醒目呢?(运用对比色)

二、讲授新课

1、色彩三要素:色相,纯度,明度

2、色彩对比:

A:同类色对比: 同一色相的颜色对比

如:大红、深红、朱红、粉红等

特点:色相相同,个性差异小,对比效果极弱。画面比较柔和,不刺眼。

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等 B:邻近色对比:

在色环0---40度的颜色。

如:红---橙橙---黄黄---绿绿---蓝 蓝---紫紫---红

特点:统一,色彩富于变化、柔和、过渡自然

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生活中的用品等 C:对比色对比:

在色环上0---180度的颜色对比。如:黄--紫红--绿蓝--橙

特点:对比效果极为强烈,给人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生活中的用品等 红绿灯,警示牌,舞台服等等。

3、对比色对比如何取得协调、搭配?(1)利用面积的不等

(2)加中性的灰色(黑加白)(3)加装饰边(金、银、白边)

4、欣赏图片,寻找生活中的对比色。

师:清洁工的衣服为什么是橘红色的?学生一起答:醒目,突出,防止别人撞他。师引导提醒:这种色与周围环境。学生一起说:对比强(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的观察)

师:动手术的医生为什么穿绿色的?学生议论纷纷。师:色彩对比除了前面我们说得给人们影响,强烈的互补色还可以缓解人的疲劳,因为血是红色的,与绿色的衣服是互补色,这样穿医生可以更好的做手术。分析教材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对比色,及民间艺术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三、艺术实践

1、作业布置:运通色彩的对比进行《挂虎》色彩填涂。(发给学生老师准备好的挂虎黑白稿)

2、展示范作,分析如何运用对比色填涂。记得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对称方式,在这次挂虎填色的作业中,一定要将你的对比色填的对称,这样会让它更具美感。

3、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四、展示评价

1、学生自我展示作业。(让学生毛遂自荐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将自己认为运用对比色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2、小组间互相评价。(老师讲教师后方的黑板划分为4个区域,让每组挑出6副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粘贴,小组间走动浏览,每组派代表进行谈论感受)

3、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后拓展

出示部分民间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实践,可以设计一些民间物件的形象进行填色或用对比色画一幅画。二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的图书馆要装修,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儿童游乐场的大型玩具为什么颜色都比较鲜艳?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美来自于生活,美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课题、强烈对比区域、柔和对比区域、色相环区域。

纵观全课,我努力体现引导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把握和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篇:我发现蜻蜓低飞秘密的作文下一篇:固废处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