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实验教案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进实验教案(精选14篇)

改进实验教案 篇1

城步一中

杨姣娣

一、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快,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能基本合理的完成操作过程;

2、探究叶绿体中的几种色素,能说出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并能将叶绿体各种色素的颜色与其种类对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叶绿体中的几种色素; 教学难点:掌握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方法。

四、教学过程

材料准备

课本中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新鲜的绿叶比如菠菜叶,新鲜菠菜叶含水分较多,一方面研磨时碎叶粘滑,学生普遍研磨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水分多降低了乙醇的浓度,低浓度无水乙醇只能溶解少量色素。改进实验中

材料用具

干燥苎麻叶、干燥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注

射器、钢笔、层析盒、无水乙醇、层析液 方法步骤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1)取几片烘干后的苎麻叶揉搓,将揉搓后的苎麻叶放入注射器中;(2)用针筒抽取适量无水乙醇,摇晃,使苎麻叶与乙醇充分混合;(3)将所得液体直接用注射器过滤,收集在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3、画滤液细线

用钢笔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的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4、分离提取液的色素

(1)将滤纸条用夹子固定好,放入层析盒的带槽横板中;(2)盖上顶盖用橡皮筋固定好。

(3)从层析盒带螺帽开口中注入适量层析液。随后拧上螺帽;

5、观察和记录

观察层析盒中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以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五、实验改进后优点

1、采用烘干揉搓后的苎麻叶。烘干后的苎麻叶片,含水量相对较

少,既有利于提高溶液的浓度,又易于长期保存,供不同季节使用,能解决获取绿色叶片较困难时期的材料来源问题;免去研磨过程对绿叶色素的破坏;苎麻叶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烘干揉搓后呈现棉絮状,不会堵塞注射器针头,有利于提取液的过滤。

2、改进后的提取色素的方法,免去了研磨过程,色素破坏减少,同时节约实验用品;揉搓后的苎麻呈现棉絮状,既加大了与乙醇的接触面,提高了色素的提取率,同时可以直接用注射器进行过滤,实验操作难度降低。

3、用钢笔划滤液细线方便快捷,所划出来的滤液细线又直又均匀;

改进实验教案 篇2

一、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如果老师实验技能不熟练、缺乏准备在演示时就会手忙脚乱, 教学时就会失去严密的逻辑性, 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老师应对整个实验了如指掌, 从实验技能、组织指导上进行反复练习和研讨以便使课堂演示达到最佳效果。

如:在做“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关系”的演示前, 先要把模拟胸廓和肺的模型制好, 并且对模拟肺模型进行反复检测, 然后拟定演示计划: (1) 关于肋骨运动的演示, 先介绍模拟用具的各组成部份, 再演示整个实验, 并要求学生总结观察结果, 最后教师进行补充, 把结论制成表格, 这样既突出了复杂过程的重点又降低了学习难度。 (2) 关于膈的运动的演示 (步骤同上) 。

二、注重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的质量, 提高实验效益

1. 把握出示实验器具的时机,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演示实验一般穿插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因此要注意避免过早摆山实验器具, 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由于很多学校课堂演示时用的实验台就是讲桌。教师可以在讲桌下面搭一定高度的放置台摆放实验器具。如:做演示实验时, 可以先将实验器具收放在一个大托盘中, 抬到放置台上。开始演示时一起抬出, 演示结束时及时放回放置台。以免在教学时无关刺激过多,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

所谓可见度就是指在实验时能让每一位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装置、组成结构、操作程以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可以把演示架或演示台加高, 对较小的物体需要观察时, 可以配合使州挂图或幻灯。

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演示实验时。学生不能当场观察, 教师可以预先观察、给出图。然后把图形制成幻灯片投射出来。一来可以复习正确的作图方法, 给学生作一个示范图;二来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实验结果。

3. 引导学生探查实验中的“精髓”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积极性很高, 但在学习演示实验时往往忽略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演示过中要明确引导, 直接指向目标知识, 避免学生分不清轻重找不着要点。

如:在做“观察凝固的血”时, 学生观察完以后教师直接指出要点: (1) 实验现象的名称; (2) 血清的概念; (8) 血凝固的机理。最后, 把此实验与“观察加人抗凝剂的血n”做简单比较,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

三、多给学生机会, 多让学生动手,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素养

1. 注意扩大同类实验的量, 给学生更多参与和观察的机会

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实验方法, 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 尽可能扩大同类实验的:数创造较多的意境, 使学生在大量事面前相信实验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结果。

如:在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 除了准备萝卜条还可以准备番茄块青菜叶等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多次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印象, 同时也解决了课后动动脑的问题。

2. 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一场实验, 学生参不参与、动不动手, 其效果是差别很大的。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了自己垄断实验平台, 包办演示。这样一种实验作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让学生在动手中开动脑筋、积累感性知识和具体体验从而上升到理性思维。教师包办实验, 一做到底, 还有一个弊病, 就是有的学会误认为教师做实验是在“耍魔术”, 对实验结果缺乏信任。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实验的目的, 凡是能够让学生参与动手的, 一定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做。当然在实验操作开始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培训和现场指导, 要对实验的安全性、结果的可靠性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大部份学生能走上讲台做实验。一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二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如:在做“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示实验时, 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 教师可培训几个学生, 让他们在课前进行选材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幼苗, 作好幼苗生长记录。当教师课堂演示时, 先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材、实验和生长记录的情况。最后教师出实验幼苗对比实验前后幼苗的高度和颜色的差异, 并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四、带领学生自制教具、学具, 增强直观效果

自制教具与学具, 有着配备仪器不可取代的作用, 它不但能弥补仪器的不足, 减少学校经费开支,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师生的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如: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中可以自己制作简易装置, 首先将数条新鲜金鱼藻放人五色的矿泉水料瓶, 然后装满水再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 安装上一能弯折的塑料吸管, 接头处用凡士林密封, 并将瓶盖拧紧 (注意密封好不能漏气) 。

巧改实验,促进实验教学的改进 篇3

一、力学实验方面

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摩擦力》一节的实验“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假设按课本做,木块很容易脱离铅笔,导致试验失败,兴趣小组同学用算盘替代实验中的木块和铅笔,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中,研究“声源都在振动的实验”时,若用乒乓球代替泡沫塑料球则大大增强了可见度,同时还可以听到音叉与乒乓球的撞击声,这样会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二、热学实验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观察水的沸腾”这个实验在同学们做时,水的温度往往要超过100℃,有时甚至可达到105~107℃,我们这样改进了试验:做实验时均用新鲜的冷水替代为节省时间而用的60~70℃暖瓶内的开过的水,并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插得过深,只要玻璃泡没入水中即可,为了防止水的暴沸,也可在烧杯内放入适量的碎瓷片,经过这样处理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水的沸腾温度一般在100℃左右,误差非常得小。

三、光学实验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中,研究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原实验是让凹透镜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它的前面来回移动,此实验用时比较长并且其效果也并不明显,若用复写纸替代白纸来完成这个实验,则大大节省了时间并且效果也比较明显。这个改进也可用在“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实验中,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

四、电学实验方面

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中研究“电流根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做了这样的改进:在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他们用改变串联电池的节数来取代用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即按下图顺序进行: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且能正确的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在研究电压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他们不改变电池的节数,从而保证了电压一定,再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进行实验,如下图: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且能正确地得出结论: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我经过教学实践,用这种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二章在《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一节实验中,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若按课本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则很难成功,特别是滑道不光滑时。兴趣小组成员就将直导线吊了起来置于磁铁的磁场中,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节中,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温度有关的实验中,若用火柴加热替代用酒精灯加热,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且操作方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量的活动实践中,我积极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合作探究物理规律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走出了死记硬背课本规律—机械学习物理的误区。这极大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酸雨的实验改进 篇4

怀化市辰溪县第二中学 明远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2、使学生认识实验探究的创新之处,激励学生寻求创新方法。

3、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总结出预防酸雨的措施。

二、设计理念:

1、把抽象的酸雨概念变成有形有色的事实。

2、巧妙地展开实验,使学生懂得客观事实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三、教学流程:

[知识准备]

1、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正成人们十分关注的焦点。所谓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对人类生活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而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等措施,防止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我国由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失每年高达3000亿元左右。

2、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结果之一。它危害面广,是全球性的。危害大致有五个方面: ①对人体健康的损害;②引起水体酸化;③破坏植被、土壤、森林; ④腐蚀建筑、金属、生活用品;

⑤渗入地下,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增加。

3、形成酸雨的主要原理:

点燃 催化剂 S+O2 ——→SO2;SO2+H2O—→H2SO3; H2SO3+O2——→H2SO4

4、防治酸雨的污染,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高硫煤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碳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①大力进行煤碳洗选加工,综合开发煤、硫资源;②对于高硫煤和低硫煤实行分产分运;③在煤碳燃烧时,采取排烟脱硫技术。

5、铜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技能准备 ]

1、在A瓶中收集好氧气。

2、做硫燃烧实验时要用燃烧匙。

3、喷雾操作稍慢。

4、开始前开关a、d处于关闭状态。

5、直筒过滤器中预先放入CuO粉末。

[该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题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上册P140。在教学中它不是重点,但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关注了“环保”这一世界性主题。[创新之外]

1、不直接点燃硫粉,采用火柴棍引燃,避免了硫在敞口状态下燃烧产生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

2、把大场景浓缩为一个小平面,直观、大方,且原创。

3、为化学实验引入几种新仪器,如喷雾器,五通玻璃导管,打气筒。[创新仪器展示]

五通玻璃导管

喷雾器

改进实验教案 篇5

剖析实验环节,改进实验方法

作者/王林松

摘 要:科学实验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需要遵从教学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显效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等。教材因受材料和环境的影响,它在实验设计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分析教材,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需要对实验进行改进,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科学探究。

关键词:实验;环节;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主要是按照实验目的,利用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研究的对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突出科学实验的现象、过程及其特征,研究科学问题所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常见的方法可分为:实验归纳法、验证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比较法、平衡法、转化法、放大法、模拟法、解剖法等。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相关的实验方法,教材的设计者也良苦用心地安排了一些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插图为的是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参照的方向。但现实是有些实验缺乏科学性、显效性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巧妙地运用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环节和材料,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实验探究。

一、5年级下册《热》单元为例――运用比较法增加实验的显效性和准确性

1.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本课科学概念: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的空气在膨胀(课文中的内容)。分析课文得知,气球的胀与瘪能反映出空气的热胀冷缩,而导致气球胀与瘪的是温度的不同。因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需要准备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复杂异常。

缺点:按课文的实验设计,锥形瓶的瓶口大,受热时间较长,气球膨胀不明显。不同温度下的三种水,同时还要保证气球与锥形烧瓶接口的密封性,实验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深。

改进:在前一课观察水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时,我们采用的装置是在烧瓶中插一根细管子,那么在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及研究它的特点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一装置,不同的是观察水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时,烧瓶里面装的是水,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时,()烧瓶里面装的是空气,套在细管上的气球是为了借其体积变化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样变量只有一个――装在烧瓶里的物质不一样(一是水,一是空气),而且也便于启发、迁移,操作步骤也基本类似,简单高效。

2.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本课科学概念: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缺点:通过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解决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

二、3年级上册《空气有重量吗?》为例――运用控制变量法增强观察科学性

本课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需要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书本实验装置是一个简易杠杆,意图是采用平衡法来进行观察实验。借用笔帽和未充气的气球平衡到后来的充气球一端的向下倾斜来证明空气有重量。缺点:科学性不强,可操作性难。气球体积小,即使充满空气,效果不明显。一是我们在进行比较的时候改变了两个量,除了本身重量增加外,气球本身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在悬挂比较时,严重干扰了实验的准确性。二是提绳的悬挂难,调细木棍的平衡难,细木棍在这里可能会充当不等臂杠杆的角色,这也会使后面的实验结论出现不科学性。三是气球结扎难的问题,要将充好气的气球挂上去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大。气球如果是由学生吹气完成,里面含有大量水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不高。

改进: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篮球充满空气和未充气前后重量对比:充气篮球内的空气受到了压缩,单位体积重量相应增加,称出重量。再将篮球内的空气放掉,再称出篮球重量,通过对比和计算,取两者的差值,学生清晰观察到空气有重量,而且很轻。

三、4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为例――运用转换法降低观察难度

本课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关于音量的大小、振幅的大小、频率的快慢等概念,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难以观察,课本通过观察尺子发出声音,来认识音量大小与振幅的关系,再通过观察4个杯子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辨别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缺点:学生感官灵敏度差异性很大,容易形成分歧,如,让学生看振幅的大小,光用眼睛看,学生是看不清的,原因是时间短、变化快,而且尺子的质地也各不相同。用耳朵听音高同样是有偏差的,而且4个杯子的材料本身也会出现差异,学生每一次敲打的力度和着力点也很难控制。音高要同频率快慢联系起来更是困难,学生用感官根本观察不到频率有多快。

改进:运用电脑中的频率测试软件,将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以及音量的大小、振幅的大小用波形和数值的方式显示出来。只需要用麦克风对准发生物体,音量的大小和分贝数值一目了然。振幅可以通过观察波形的高低、频率的快慢以及比较数值来观察。通过显性的数字式界面帮助学生建构“声音”中各个要素的概念。测试杯子发出的音高不同也可用此办法,需要改动的是只用一只杯子和不同量的水,且杯子要上下口不能有粗细差异,尽量选择质量好的杯子作为实验材料。水的高度可以分0高度、1/4杯子高度、1/2杯子高度、3/4杯子高度、满杯,敲打时采用塑料锤小角度撞击的方式,因为塑料锤重量和释放的角度均可控,这样观察尽可能减少多变量的影响,实验科学性相应增强。

实验操作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因课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方法,改进实验的设计环节和材料,这样能够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使我们的探究不至于停留在形式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溴乙烷水解反应实验改进 篇6

1、改进方案

1.1反应仪器及药品

仪器:84-II型磁力恒温搅拌器、直径为3cm的大试管和小试管各一支、铁架台、无孔橡皮塞一个

药品:溴乙烷(化学纯)、10%氢氧化钠溶液、65%--68%硝酸溶液、蒸馏水、硝酸银溶液

1.2实验步骤

单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7

实验一:漏斗的制作

可以找稍硬一点的纸, 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7cm左右的圆, 取四分之一备用。留出粘贴边后 (如图1) , 分成等距的三份, 标出标记。把边卷起像超市买的纸杯边缘一样, 粘上后, 在漏斗边等距的三点用细线系住。找好平衡后系个平衡点, 再用一根细线拴牢 (如图2) , 这个简易的漏斗就做好了。漏斗口直径为三四毫米左右。

取细而干的河沙, 先筛筛挑出大石子。让沙子从漏斗中过一遍, 能顺畅流出则说明沙子筛好了。

使用过程:准备一张白纸, 长些, 让学生手提漏斗不动, 教师拉动漏斗较小的偏角, 然后释放, 同时拉动白纸, 即可在白纸上留下沙迹。

用途: (1) 方法简单, 易操作, 可用于学生自制分组讨论研究, 解决仪器少的问题。

(2) 用于学校器材不完善的教师自制演示。

(3) 可用于观察沙迹, 明显看到中间沙子稀疏, 两端沙子密集。

实验二:单摆的制作

取一个带孔的铁架台, 我校采用的是五孔的铁架台, 同时拴三根摆长0.7m左右的单摆, 拴两个铁球, 一个塑料球。可根据具体情况把悬点固定即可。拴球时线的间隔应大于球的直径多一些, 防止球在摆动过程中碰撞, 但不能过大, 不便于观察。 (自制简易推球装置如下)

使用过程: (1) 实验顺序应有先后。调节摆长较困难, 花费时间长, 课上演示时间较长, 所以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周期 (在摆角很小) 跟振幅和摆球质量无关而只跟摆长有关时, 提前把三根细线调成等长的。先演示摆长相同、质量不同的摆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线长不变, 再演示两个质量相等的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最后演示摆长不同, 两个铁球从某一高度同时释放的过程。

(2) 释放时用手拿小球操作, 易使小球有初速度, 释放不同时, 还可能做圆锥摆。a.演示摆长相同, 质量不同的摆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时, 可以用黑板擦背, 但球易左右晃动 (垂直摆线的方向) , 等一会后现象明显, 同步运动, 说明质量与周期无关。b.线长不变, 再演示两个质量相等的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时, 我用

胶水和墨水盒做了个简易推球装置。如图3所示:可以达到同时释放, 无初速度。边长越小, 则偏角相差越小。c.演示摆长不同, 两个铁球从某一高度同时释放时也可用此简易装置, 只要绳长的差值不大于“挖空”的最长距离就可以了。注:面对单摆, 右手拿柄, 使两球同时向左有偏角, 两球放在图3挖空的“右手”位置;反之, 左手拿柄, 使两球同时向右有偏角, 两球放在图3挖空的“左手”位置。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 篇8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 实验改进 生物教师

生物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书中给出的材料当然是经典的,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探索,努力去寻找采集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下是根据我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体会,对其中两个生物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介绍如下:

1.探究水分运输途径的小实验

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实验结论:说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教材中给出的材料是树枝,我们观察过这个实验效果不是太明显。经过多种材料的筛选我发现:观察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好材料——白色月季花准备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倒入半瓶红墨水,再剪取有叶和白色花的植物 枝条,插入瓶中,放在阳光下,过半个小时,花瓣和叶脉都会呈现红色。

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向切下一段,可以看到截面上出现的一些红色细点, 把茎纵向切开就可以看到一些红色的线,这叫维管束。植物的茎就是通过维 管束来输送水分和养料的。把植物枝条插入红墨水中,由于叶片和花瓣的蒸腾作用,红色墨水就会自下而上逐渐延伸到叶脉和花瓣中。观察效果明显。下图是实验过程图:

■ ■

2.鸡蛋气孔的观察

目的:观察蛋壳上的气孔,了解它的作用。

实验前的思考 挑选蛋种,应该挑选蛋壳上不沾污秽的蛋,被沾污的蛋往往孵不出小鸡。蛋壳上粘附了脏物不能水洗,洗涤后的蛋极易腐败。由此可见,蛋壳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密不透”风“的。

方法:注射墨水观察气孔

材料器具:鸡蛋;放大镜,探针,注射器;红墨水或蓝墨水。

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蛋壳,可以看到蛋壳表面粗糙,有许许多多极细微的小孔。

2.取一只鸡蛋,先用探针小心地在蛋的一端钻一个小洞。再把探针伸进蛋内,以小洞为轴心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搅动,搅和蛋黄和蛋清。

3.用注射器伸入小洞逐次抽出蛋的内含物,直到抽清为止。

4.再用注射器吸取墨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直到蛋内灌满墨水为止。

5.接着,用注射器向小洞里面慢慢地注射空气,然后观察蛋壳表面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空气的注入,蛋壳表面有墨水慢慢地渗出。

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应该小心仔细,保持蛋体的完好。

2.小洞不宜大,否则注射空气时墨水会从小洞中溢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蛋的小洞上盖上几层纱布。注射时,用手按住覆盖在小洞上的纱布,堵住针头和小洞之间的空隙。也可以用蜡把小洞封住,再注入空气 。

教材中吸取完蛋壳内含物后再用注射器吸取墨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直到蛋内灌满墨水为止接着,用注射器向小洞里面慢慢地注射空气,然后观察蛋壳表面的变化。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第4,第5两步在操作时容易使鸡蛋壳破裂,在吸取内容物后用注射器吸取清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一些做一个简单地清洗后,用注射器吸取出后,再用注射器吸取墨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直到蛋内灌满墨水为止。接着,用注射器向小洞里面慢慢地注射空气,然后观察蛋壳表面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空气的注入,蛋壳表面有墨水慢慢地渗出。观察效果明显。下图是实验过程图:

氢氧化亚铁制取实验的改进 篇9

重庆市壁山来凤中学 何荣开

***

摘要:氢氧化铁的制取试验是必修课中的一个普通的试验,若不处理好其中的细节,往往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因此需要对试验做适当的改进,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改进的时候如果将本试验与电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使相关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加强将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氢氧化亚铁

实验改进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科书(必修一)有一个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看不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只看到灰绿色的沉淀,就其原因是配制溶液的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除去其中溶解的氧气,然后将水配成溶液,用一支很长的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插入盛有FeSO4溶液试管的底部,然后慢慢挤出NaOH溶液,这时可以较长时间地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装置为图一,如果需要更长时间观察白色沉淀,可以做以下改进,即在FeSO4溶液中加入苯,将溶液与空气隔开,不让空气进入溶液中,装置如图二

图一 图二

其实制取氢氧化亚铁的过程,不但可以观察白色沉淀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沉淀由白色到灰绿色再到红褐色的转变过程,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首先打开弹簧夹,让产生的气体排出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氧气,然后关闭弹簧夹,将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压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就可以看到以上颜色的变化,如图三。

学习了电解原理之后,不但可以运用电解原理得到白色纯净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还可以复习巩固有关电化学知识,将必修课的知识与选修课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线索,把分散的知识集中在一起,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得以拓展、升华,眼界大开,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喜悦与快乐。通过以下实验的设计及练习的完成可以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例如应用图四装置实验可制得白色纯净的氢氧化亚铁沉淀,两极的材料分别为石墨和铁。

(1)a电极材料应为

b电极反应式为(2)电解液c可以是。

A、纯水

B、NaCl溶液 C、NaOH溶液

D、CuCl2.溶液

(3)d为苯,其作用为,在加入苯之前对c应作何简单处理?。(4)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可采取的措施是

A 改用稀硫酸作电解液

B、适当增大电源的电压 C、适当减小两极间距离

D、适当降低电解液的温度(5)、若c为硫酸钠溶液,当点解一段时间看到白色氢氧化亚铁

沉淀后,再反接电源电解,除了电极上看到气泡外,混合物中另一明显现象为。

图三 图四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浅析 篇10

冯焱 摘要:中学化学新教材中实验教学时中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新教材中化学实验内容及内容呈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就新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在教学实施中的一些改进提出了一些简单做法

关键词:新教材、实验教学、实验改进、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新教材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提倡制作低成本的实验等。化学实验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波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从当今化学教学的发展来看,化学实验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对新教材化学实验教学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一、实验教学自主化

新教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将制备实验、性质实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原理、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整理。新教材中加强了实验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中:我在上课时增加了实验用品,铜片、锌片、碳棒、硫酸铜溶液。学生首先按书上进行摸索,了解了一点原电池的原理。接着由于好奇会从实验用品继续选出材料、用品进行探索。四个同学一组,全班得出好多结论。比如:电极全是铜片、锌片时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但是如果是锌片和碳棒是实验明显:电解质换成硫酸铜溶液时也能成功。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非常兴奋,知识落实较好。乘兴追击,我布置化学电源中的自我设计原电池。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废旧干电池,分解出有用的东西,从家庭中找出各种电解质溶液。设计好原电池后在全班检验它的电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设计了好几款原电池。有些电流较大,如选用白醋,纯碱等:有些电流较小,如采用水果汁,酸奶,饮料等。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池还真的能发出点来,学习兴趣顿时高涨起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的愉悦,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二、实验教学趣味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化学趣味实验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趣味化是发展趋势,化学实验趣味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趣味实验教学不失为一种谋求新教学方法的好思路。因为它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中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求、勇于试验和勤于思考的思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实验趣味化,给学生以鼓励、唤醒和鼓舞,给课堂以生命和活力。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于盐酸反应的速率时,新教材改为在试管口套上气球,通过气球涨大的快慢让学生直接观察出反应的快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家中的自来水,矿泉水,我在课堂利用蒸馏的方法制备蒸馏水。当学生看到自来水,矿泉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而向从自来水蒸发制出的蒸馏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就没有了明显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该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蒸馏实验的操作原理,蒸馏实验的作用,有学会了氯离子的检验方法,生活中的水一般是用液氯来消毒的。对市场上的矿泉水检验,发现了有些品牌不含氯离子,有些含有氯离子。学生学以致用特别感兴趣,还问我其他离子如何检验,不仅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还有,用苹果或西红柿制作一个原电池的实验,当学生看到水果竟然能发电,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这些趣味实验,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离他们更近了,体验到化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得更容易,理解更深刻,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三、实验改进生活化

随着中学化学实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化学实验,其中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很受欢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的机会,新教材上增加了“家庭小实验”。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有培养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是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做实验药品

如从学生最熟悉食盐中了解加碘盐,学生可在家中做,也可在课余到实验室做。大部分同学事后说刚开始直接加入淀粉溶液中都没有变蓝色,加硝酸银溶液也没有黄色沉淀,冥思苦想后学生就翻阅资料、上网查找或问同学,才知道计入了碘酸根:最终使食盐成功。过程的艰辛可到的喜悦可想而知。再如,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实验:用氯水漂白鲜花的实验:用苹果制作原电池的实验: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等实验。

(二)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奥秘 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要求学生对雨水pH进行测定,了解当地雨水状况,分析是否是酸雨:让学生收集家里旁边河道的水进行pH测试,学生从自己的结论中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这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很多,而且很多学生也开始向家人作宣传,不仅知识提高,无形中环保意识也提高了。通过胶体的学习本质了解多种墨水不能混用。通过做铝热反应的实验,使学生联想到铝热反应能用来焊接钢轨,对化学反应竟然能放出如此高的能量感到十分惊奇等。

四、实验改进绿色化

新教材中许多实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需要对实验装置进行灵活改装。如铜与稀硝酸的实验可以这样改进:在一个洁净的针管中加入少许铜片,排除空气;另外在小烧杯中注入稀硝酸并微热;用注射器吸取少量稀硝酸,迅速用小胶帽盖住注射器吸口。当观察到蓝色溶液、无色气体时,打开瓶帽,拉动活塞,吸入空气,会看到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此时迅速将气体注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实验简单可行,效果明显、无污染,效果良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实验改进开放化

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篇11

关键词:粉尘爆炸;实验改进

一、问题引出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128页实验7-10的“粉尘爆炸实验”,其操作过程是: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笔者在教授中,发现该实验有如下几个不足的地方:

1.操作复杂

把蜡烛放入金属罐的合适位置使其固定并点燃的操作,把玻璃管伸入小塑料瓶底部小孔的操作,都有一定难度,费时费力。

2.可视性差

学生看不见金属罐中粉尘的扬起和爆炸的火光。

3.成功率低

整个实验耗时3-5分钟,成功率却只有50%。

二、改进目的

面粉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物质,然而平时是看不到面粉燃烧或者爆炸的,当学生得知面粉能够爆炸时。都十分好奇,对这个实验充满了期待,所以把这个实验改进得既简单又易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探究身边的物质。通过学生亲手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

三、实验改进

1.实验仪器装置图,见图1

2.实验操作

①实验前准备

面粉先放在蒸发皿中加热除去水分,越干越好。

将大塑料瓶去底,边缘剪齐,底边缘留一个可以伸入玻璃导管的孔;将小塑料瓶底端钻一个可以伸入玻璃导管的缺口;在木板上固定好小药瓶和蜡烛的位置(蜡烛高度尽量控制在点燃后火焰刚好到小药瓶口;蜡烛紧挨着小塑料瓶;用按钉将蜡烛和小塑料瓶固定在木板上);将玻璃导管固定在小药瓶的小孔里,在玻璃导管的另一端连接胶皮管和洗耳球。

②实验开始

把面粉放入小塑料瓶,点燃蜡烛;扣上大塑料瓶(使底边缘的缺口刚好卡在玻璃导管上,以保证密封性),用洗耳球向里面吹气,面粉被吹起,遇到蜡烛的火焰开始燃烧,然后爆炸,顶开瓶口的硬纸板,火舌冲到瓶口以外。

四、改进结果

1.操作简单

由于蜡烛和小塑料瓶位置已经固定,所以准备工作只是放面粉、点蜡燭、扣饮料瓶、吹入气体,非常简单。

2.可视性好

透明饮料瓶可以看到面粉被吹起燃烧的现象、爆炸时的火光和硬纸板因为爆炸的力量被顶起。

3.成功率高

只要蜡烛与小塑料瓶的位置合适,面粉干燥,成功率可达95%以上。所需时间少,10秒钟即可完成。

4.材料易得

所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实验,具有实用性和普及性。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利用身边的用品来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意识。

5.安全性好

这个实验的爆炸力不大,很安全,不用害怕对人身造成伤害。

五、改进后的感想

通过这个实验改进的成功,使我对化学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参考文献:

1.胡美玲,化学·修订本·九年级,上册[M],(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2.王金龙,《对粉尘爆炸实验的再探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09)14-15.

改进实验教案 篇12

原实验装置

改进实验装置及药品

a----盐酸b----氯酸钾c-----氯化钙固体干燥剂

d------干燥的红色布条e----硝酸银溶液f-------氢氧化钠溶液g-------红色的鲜花

1、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 在图 (1) c处加氯化钙作干燥剂, 称取约2克氯酸钾装入小试管中, 将小试管放入U型管中, 再用带橡皮塞的滴管吸入约3毫升浓盐酸, 然后塞上橡皮塞。

2、分别在铁丝上挂一面用滤纸制成的干燥的红色布条和红色鲜花。

3、在图2中的小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U型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4、轻轻挤压滴管胶头, 使浓盐酸缓缓流下, 根据反应剧烈程度控制流速, 观察红色布条和红色鲜花颜色是否有变化。

通过两个年级两次学生实验的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优点:

(1) 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药品消耗少, 不需加热, 安全性高;

(2) 将两次实验合并, 易于操作, 演示用时短, 现象明显, 对比鲜明;少了收集氯气和制氯水的过程, 而不影响实验效果。

(3) 整个实验在封闭环境中进行, 对环境无污染。

伟智实验学生校园安全改进措施 篇13

一、思想重视,出台相应措施,责任到人

1.成立安全领导小组。由黄校长亲自担任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各行政、各级组长担任小组长,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为成员,利用好少先队及各班班干部,全员参与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明确各自责任。

2.完善学校各类安全工作责任书。安全工作责任书包括:《班主任安全工作责任书》、《科任教师安全工作责任书》、《体育教师安全工作责任书》等。以上责任书的签订,较好地覆盖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全校教职工对安全工作的高度认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二、“防”字当头,多与班主任沟通,加大值日工作的检查力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安全职责

1.与班主任多沟通。为将学生中的安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或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问题,只有多与班主任沟通,那怕是“小事”或“无事”,某些偏差将就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2.课间值日是预防安全工作的一道重要的屏障。值日行政、值日组长加大值日工作的检查力度,对安全事故严防死守,不留安全死角,凡出现安全事故,不论大小,值日老师当月安全考核为零,与工资挂钩。

3、实行谁上课谁负责制度。明确责任,谁的课堂凡出现安全事故,不论大小,当月安全考核为零,与工资挂钩。

4、实行安全月报制。每个月至少是每周一小报,每月一总报。将各个时期的安全工作情况及时地向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这样便于及时查找问题排除隐患。各班副班长兼任安全信息员,畅通反馈渠道;每月各班要填写并上交安全月报表,并在周例会上进行通报,对安全事故责任人进行谈话,要求改进。

三、积极开展学生安全教育

1、利用好每周主题班会课。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课,并做好记录,不得将班会课挪作他用。德育处按时检查,如有发现,当月班主任安全考核为零,做到安全教育周周讲、时时讲。

2、每学期安排一次“安全教育月”,由德育处统一印发安全教育材料,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警报等。班主任进行宣讲,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全方位宣传安全工作。

3、签订《学生安全责任状》。明确学生在校不得进行推搡、追逐打闹、滑楼梯等一切危险活动;明确在公共场所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安全;明确防水、防电、防火的必要性及防范措施。

横栏伟智实验学校

改进教材实验 提高课堂效率 篇14

一、氨分子扩散

在“分子和原子”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观察浓氨水分子的扩散。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小烧杯为50ml的小烧杯,且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空间较大。在把浓氨水倒入小烧杯中时,会有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的健康。实验耗时较长、试剂用量较大。为了改进不足,我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实验操作:1.先在一棵“小树”上滴蒸馏水,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此时“小树”不变色(说明酚酞与蒸馏水不变色)。然后用眼药水瓶对着“小树”喷撒浓氨水,此时,“小树”开“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这样生动形象的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体现学习中类比的化学研究方法。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树”,拿出两棵“小树”,分别滴上酚酞试液,用塑料水杯罩住其中的一棵和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塞已取下),观察现象。此时,看到罩住的“小树”在1分钟内慢慢开“红花”,好像桃花在盛开(说明浓氨水分子在运动)。3.盖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塞,让“小树”自然干燥(进一步说明浓氨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在“小树”干燥的过程中,教师整理仪器,以便多次使用。

实验设计优点:1.本实验设计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新课程理念。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到了最低。2用代用品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使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节约了经费,适于农村学校实际。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实验用时短,利于实验结论得出,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该装置可用于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二、活性炭净化水实验

“水的净化”和“金刚石、石墨、C60”两课中都有活性炭净化水实验。在“金刚石、石墨和C60”用活性炭净水的实验(实验6-1)。实验内容如下:在盛有半瓶水的锥形瓶中加入一滴红墨水,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振荡,观察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因为木炭、活性炭的颗粒是黑色的固体,不便于观察水中“红色”褪去的现象。如果振荡后再过滤,这样虽然能够看到红色褪去,但费时过多,不利于课堂教学。为了改进不足,我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找一个大号的注射器针筒,先放进一小团脱脂棉,然后加少许活性炭粉,在活性炭层上面再放脱脂棉。这样一个简易净水器就做好了,实验时往注射器内注入有颜色的水,经过活性炭层吸附后,用小烧杯接住流出的液体,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褪色现象。为了节约实验时间,可在添加完有颜色的水以后,再挤压活塞,以加快水流速度,节约时间,实验前后对比效果很明显。

三、白磷水下燃烧

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有“白磷水下燃烧”的实验。实验:在一个烧杯中盛有半烧杯的60℃~80℃的热水,热水中放入白磷,在烧杯上方放置一片薄铜片,铜片上方放置分开的红磷和白磷。观察到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只是熔化。看到实验现象后,我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到实验现象:白磷在水下燃烧发出火光。根据上述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在这个实验中,如果我们直接对烧杯中的白磷通氧气,会看到熔化后的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而散开,实验时必须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故此,我对此实验做以下改进。

将烧杯换成离心试管。由于离心试管底部面积很小,很容易将导管放在白磷上方,“固定”住白磷。此改进可解决通氧气 (或空气) 时白磷四处游动的弊端,而且可多次通气体,每次都能看到明显的火光现象。在通氧气时,氧气的速度要把握好,应缓慢地通入氧气,速度太快会把熔化的白磷“吹散”。

上一篇:午饭的英文单词怎么写英语下一篇:《史记》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