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精选11篇)

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 篇1

10.捕螳螂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教学目标]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1、情感价值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切入点和主线]“蝉”、“螳螂”、“黄雀”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语言文字训练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设计理念]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拓展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八字成语填空

八仙过海(),鹬蚌相争(),百尺竿头()

2、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预设一](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预设二]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预设三]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 “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捕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见证螳螂捕蝉 篇2

那是一个夏日星期天,我和一群小朋友来到小树林里玩。刺耳的蝉叫声,把我逗引上了一棵大树上。我实实在在想捉住一只叫声最好最响的蝉。我正准备慢慢靠近蝉时,不知从哪儿突然飞来了一只螳螂。那螳螂膘肥体壮,一身绿装。从鸣叫的蝉背后,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我正纳闷儿了:难道这螳螂真的和我争抢这玩意儿?我捉蝉是为了好玩儿,而它捉蝉真的是为了生计?况且,一只蝉的体重远远大于螳螂。蝉为何就能轻易成了螳螂的口中之食呢?我决定静观这场恶仗的到来。

只見螳螂不动声色地爬到了正歌唱在兴头上的蝉身后了,它猛地举起了它那大铁钳一样的臂向蝉抓去。眼望着这只蝉就要成为了螳螂的美餐了。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我不知怎么的,动了恻隐之心,突然感到了蝉的可怜与无助。我不想看见悲剧在我眼前上演,就赶紧摇了一下树枝,把那只蝉惊飞了。蝉飞走以后,我心里暗自高兴。心想,我总算是救了蝉一命,做了一件好事。而我又觉得对不住螳螂,因为我把它的美食搅黄了,让它挨了一次饿,我亏欠了它。在自然界中,生物们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我救了个弱的,说不定就会饿死一个强的。帮了这个,准会对不起那个。说不定就因为人类过多的干预其中的一些事,就会造成生物链的缺失,会发生人类不愿看到的新的自然现象。它们应该自己去珍惜生命,而不是让别的势力去保护它们。说不定,这次你救了它,下次它一不留神,又成了别的动物的美餐了。救它和不救它,帮它和不帮它,都成了没意义的事。想到这里,我决定给那只螳螂捉一只蝉去补赏它,我在树上找了很久,终于在隐蔽处发现一只蝉,我一把抓住它。我突然感到奇怪,怎么这只蝉一点也不挣扎?我把它放在手心里,它一动不动。我意识到它是只死蝉。不过,死了也可以吃嘛,动物也不讲究这一点。于是,我把蝉放在那只饿急了的螳螂前,那只螳螂立即用它的一对大镰刀割了割,放在嘴边一闻,就把这蝉丢了。我立即感到了些愧意,也突然悟出了一些道理:螳螂不吃别人恩赐的食物。不吃已经死了的食物。它吃的是自己捕获的食物,它靠双手养活自己。

见证螳螂捕蝉,我想了很多很多:要生存,必须拼搏。只有靠自己的能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 篇3

1、教材体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构成一组说理性的单元。《螳螂捕蝉》选自刘向的《说苑》,《说苑》一共20卷,这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他们对这类课文并不陌生。

2、教材内容:《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以往所学的单纯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会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少年巧用故事来劝戒吴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c、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能辩证地看待吴王这个人物。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5、教学安排:

根据这篇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高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学情,本课打算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以说促读,明白道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说苑》“正谏”中的几个小故事。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这篇寓言故事在写作上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努力将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准备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首尾段落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紧扣重点指导复述,情境朗读明白道理。

3、补充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以第二课时为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2、对比朗读,探究生疑。

3、以说促读,入境悟理

4、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本课。(本环节预设1分钟时间)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这位少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体裁。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第二个环节为对比朗读,探究生疑。(本环节预设6分钟左右的时间)

课件出示文章的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话,再指名读,引导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少年的“这番话”指的是哪番话?吴王为什么会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么?大臣、少年都劝吴王,为什么大臣劝后吴王仍是执迷不悟,而少年一劝吴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在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又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能激发他们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第三个环节:以说促读,入境悟理。(本环节预设2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我打算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找出少年讲的故事,指导朗读、复述;然后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寓意;最后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进行作业练习。

首先教学第一层:少年的“这番话”是指哪些话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一找,读一读,再指名读,齐读,假如你们都是少年,我就是吴王,谁来劝劝我这位吴王呢?捧着书读,能打动吴王吗?恐怕不行,看看书,看看插图,练一练,看能不能复述。再指名复述,学生评。

然后教学第二层:在你们说的话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吴王的心,是哪句呢?学生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教师相机板书。接着讨论吴王因为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么?理解“恍然大悟”并造句。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学生可能会谈到,吴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样,楚国就是蝉,而诸侯国就是黄雀,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而身后的祸患是吴国很有可能被诸侯国所灭。

最后教学第三层:这么精彩的故事,你愿意连起来读一读吗?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课文的三到十一小节。读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为什么大臣劝吴王,吴王不听,而少年劝后,吴王就恍然大悟呢?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发表独立见解,主动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体会少年的勇敢、聪明,他的劝是“智劝”、“巧劝”,而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我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回顾全文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填空:《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从而,体现了少年的,同时还告诉我们道理。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再回到整体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课外延伸。(本环节预设13分钟左右的时间)

刘向的《说苑》分“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谏”中收集了秦始皇、楚庄王、齐景公等人的历史故事十多个。课堂上我准备了四个小故事,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自由组合,共同阅读,并讨论:学了课文,又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张扬。最后我鼓励学生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说苑》整本书。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树立了大语文观。《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说效果预测

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 篇4

最近miss liu发明了一种新游戏,规则是每个组有一根藤条,藤条上有三个花生,如果能得到十分就能消除别组的一个花生,最后以哪组的花生多为取胜方。我们b组的同学一向都是很有集体荣誉感的。首先,我们拿到了开门红,于是越战越勇,唯一能和我们匹敌的是排名也靠前的a组。渐渐地,我们b组最先集齐了十分,我拥有了这个首先擦花生的权利。擦谁呢?我不假思索地走上讲台,拿起黑板擦,身边响起了同学们的呼喊,有的喊c,有的喊a。我呢,当然不是笨人,首先要铲除和我们组最大的竞争对手——a组了,我才不关心这个不能与我们同台竞技的c组呢。走下台时,我看见a组的人一下子沮丧起来,仿佛就确定了他们最终失败的结局。玩着玩着,c组也得到了十分,他们组的人毫不犹豫地铲除了a组的一颗花生,也许是报答我们第一局饶他们的恩情吧。

课堂继续下去,我们这个强组踊跃答题很快又集齐了十分。小钟上台的时候,我们组的内部便引起了一阵争议,有人说a组只有一颗花生了,已经不造成威胁了,还是去铲除c组吧;有人说c组虽然现在不太突出,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还有人说a组实力太强,一定还会冲上来,c组实力不行,再说他们组也给了我们恩惠,就把这个好人当到底吧。我反复思量还是选择了灭a,因为孔子说过“在战争中就算输,也不能输掉道德和诚信。”小钟便按照我的意见选择了灭c。于是a组继续落魄下去,仿佛已经丧失了信心,本来拔尖的他们半天都没有加分。

这时候,c组的人发出奸笑,他们又集齐了十分。代表快速走上台时,那阵风是冷的,我们全组感到了不详的预感,因为,a组已经没有实力抗衡了,唯一的可能,就是······没错,他们已经预谋好了,代表果然擦掉了我们组辛辛苦苦保护的一个花生。全组人都愤怒了!他们上次就是假借报恩的名义,一举两得,既打压了a组,也和我们结交“友好联盟”,让我们去攻打a组,最后趁a组“弹尽粮绝”时,再来消灭我们。尤其组里的我更陷入深深的愧疚,早知道他们如此狡猾,如此不讲究道德,我还干嘛这么计较友谊呢!看来有句话没错,战场上没有友谊!

螳螂观察六年级作文 篇5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螳螂。我对它很好奇,想抓住它。刚伸手去抓,它立刻转身往下爬。可能它意识到危险,太过紧张,一个不留神,“啪”的一下掉地上了,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乘机把它抓住,带回房间里。

螳螂刚到房间,就四处乱飞,也许它想逃吧!过了好一会,可能是没有力气了,它才停下来。我拿来一个透明的玻璃瓶,把它装了进去,仔细观察起来。

螳螂的头呈三角形,可以随意转动,头上有两只又圆又大的眼睛,两只扁触角不停地摇晃,显得十分神气。胸部、腹部又细又长。它有两对翅膀,外面的一对像两片嫩绿的柳叶,里面的一对半透明,两对翅膀紧紧地贴在身体上。它的身下有三对脚,前一对最大,上面全是小齿,十分锋利,像两根锯条似的。这对“锯条”就是螳螂的捕食工具。所以抓螳螂时要特别小心,稍不注意就会被它的“锯条”伤到。

螳螂以小昆虫为食。它的全身是翠绿色的,和草的颜色一样。所以当它在草丛中的时候很难被发现。这样就可以躲避天敌。绿色就是它的保护色。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6

1.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对成语含义的理解。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为什么吴王会听少年的劝说,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故事

1.出示词语。

悠闲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正要啄食 拿着弹弓 瞄准

(1)指名读。

(2)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多个学生回答)

过渡: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执意要求攻打楚国,而且还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国难当头啊,就在大家为这个问题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很轻松地就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故事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具体分析,深层感知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试一试讲这个故事

(2)出示挂图:指名学生结合挂图讲述故事。

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

少年

(3)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学生边读、边找、边划,然后集体交流。)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2)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抓住感叹号指导朗读。指名读。

集体交流(边说边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

过渡:“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4)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

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练读吴王说的话。

(5)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呢!”(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指名读一读,其他人思考: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6)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7)你明白了什么?

师强调:今后我们做事千万不能像它们那样的只顾眼前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师小结: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你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师小结:独断专行、知错就改、具有仁慈的一面,会关心别人,因此少年能劝服他。看来,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吴王,他既有糊涂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和事,你能列举一二吗?

(如“化工生产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乱砍滥伐给子孙后代造成的影响”“农田使用农药过度给人民健康带来的隐患”等等。)

3.“螳螂捕蝉”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们智慧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魅力无穷的成语世界。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

课件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图文并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4.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楚的念头。但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朝时,面对大臣他该怎样自圆其说呢?大家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段上朝时纠正错误决定的话。

5.学生自由练笔。

6.集体交流。

7.指名表演第二天上朝时的情景,加深体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刻内涵。

《螳螂捕蝉》教案 篇7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螳螂捕蝉”这则故事领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紧扣文本语言,感受少年富有智慧的人物形象。

3、通过与文本的多重对话,写下自己的感悟。教学过程:

一、题目切入,初读课文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课件1)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四个字。

2、这课生字词语不多,指名读。(课件2生字词语我会读)

3、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倒不少。(课件3易错词语我会辨)

4、扫清了这些字词障碍,读课文自然就容易多了。指名读。(课件4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5、读到这句话时:“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老师产生了疑惑,相信你至少能提两个有质量的问题。(课件56,点红“这番话”和“恍然大悟”)

二、紧扣“这番话”,展开教学

1、文章&

9、&11,仔细读读,从这些具体的描写当中,一定会有些语句引起你的注意?(课件7,点红3个“却不知道”)

抓住三个“却不知道”引导:如果它们将头往后一调,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祸。咦,蝉怎么不掉头看看身后?螳螂怎么也不掉头看看身后呢?黄雀怎么也没有掉头看看身后呢?请你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3句。

2、少年说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谁能像少年那样将这件事绘声绘色地讲好? 带上修饰词,画面才会情趣盎然。(课件8复述故事)

3、师:万全之策是既瞻前顾后,又顾后。现在,该用一句话来对蝉、螳螂、黄雀三位好好总结一下喽!齐读书上的句子。(课件9故事寓意)

4、说话练习,强化寓意。如果由我们对蝉、螳螂、黄雀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 如果由蝉、螳螂、黄雀三位对自己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 如果蝉、螳螂、黄雀要告诫别人千万不要像他们那样,这句话,该怎么读?

三、紧扣“恍然大悟”,展开教学

1、少年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恍然大悟】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过来的意思?(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拨云见日 如梦初醒 顿悟„„)(课件10近义词)

3、吴王由少年的这番话到底悟出了什么呢?当初大臣们劝说吴王的理由是什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第1小节)

4、吴王悟出来的结论,跟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不是正好一致的吗?可大臣们劝说吴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课件11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这两句话中的“死”意思一样吗?透过这两个“死”,你看出了什么?你见过固执的人吗?吴王固执到什么程度?

6、少年的话吴王还是听进去了,他决定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跟大臣们说说自己悟出的内容。请你代他拟一道圣旨。(课件12代拟圣旨)

四、细读课文,悟少年“智慧”

1、大臣们苦苦劝说却无济于事,还惹得吴王下了一道死命令;【板书:死命令】 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只用一番话就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一言九鼎的君王心悦诚服地改口。少年靠的是什么?这其中一定藏着什么神奇的密码!就让我们走进这番不寻常的劝说之中,走进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去探寻那神奇的密码!(课件13 读少年)

2、交流:(这是一个完整的劝说过程,所以我们先从第三小节开始交流吧)预设:

●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词语!

●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再读一读这几句话,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有不寻常的发现?●再读一读这几句话,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发现少年是在有意而为?

●为什么选择在清晨转?为什么选择在王宫花园里转? ●为什么要拿着一个弹弓在转?是否算好了要转上三天?

●那要是三个早晨后,吴王还是没有发现他呢?(课件14比较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透过这个不寻常的“被”字,你领悟到了什么?

看似被动实为主动,一个“被”字透出少年无尽的智慧呀!由这句话,我们不妨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第二天清晨,少年整整转了一个早晨,也未见吴王的踪影,他想:

于是,到了第三天清晨,他又——(引读)(课件15,引读&3)可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吴王吴王的到来,他想:

到了第四天,少年又——(引读)(课件15,引读&3), 这一次,少年终于见到吴王踱着方步向他走来,他的心中一阵():

但很快就控制好自己激动的情绪,又装出一副专心致志打鸟的样子,读——(课件16“被发现”)

●师追问: 有同学关注吴王在对话中的所有反应吗?(课件17)读一读,你有什么话要说?

(透过吴王的一系列反应,我们再次领略到少年的智慧!你看他一步一步地吸引吴王主动而饶有兴趣地来“问”,而自己则藏于暗处不留痕迹地“答”,吴王不知不觉中按照少年的节奏在接受“劝说”,此等劝说方式,实在是巧妙至极!)

● 师再追问:你说少年在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怎么没有提到一句攻打楚国的话呀?他真的见到螳螂捕蝉这件事了吗?那他为什么这样说?

(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含而不露,实在是巧妙至极呀!)● 同样是在劝,在你看来,大臣们的劝是(力劝、直劝),少年的劝又是怎样的劝?(智劝、巧劝)同学们,那神奇的密码解开了,一切尽在少年这番智慧的劝说之中。

【板书:智劝】

总结语: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这语言的智慧哪里来,阅读中来,思考中得。请两个同学为我们分角色读读,让我们再次见识那个有胆识有智慧的超群少年。

五、古文学习,拓展延伸

北京的6年级小学生,他们也学《螳螂捕蝉》,不过是古文版的。想不想尝试。(课件18、19小古文)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想象说话。

少年智劝吴王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众大臣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吴国的平民百姓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楚王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那些准备乘虚而入的诸侯国的国王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写一写,说一说)

【板书】 螳螂捕蝉

智劝

死命令

————

螳螂捕蝉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难点:计算机课件。教学过程: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讲图意)。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跟这两个小动物有关。题目就是——(齐读:螳螂捕蝉)

4、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通过一件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1、课前已经叫同学们预习过了。课文中的生字,老师不教,哪些同学通过预习已经会念了? chǔ zháo zhuàn dàn dài chéng zhǎo lù(1)谁来读?(指读)(2)把这些词每个读两遍,一起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认真地读,边读边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生自读)

3、三个学生读起因经过结果

四、细读部分,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哪一部分写到这个内容?(第一自然段)读课文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有些词语、句子的意思需要你用心体会。这样才会体会深入,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指读)

3、你把最后一句话再读读。(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这儿有个词很重要,你们发现了吗?(固执)“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放到课文中去,这个词讲谁的?(吴王)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生——)

对啊,这就叫固执。放到课文中,就不难理解了。读得时候,要把“固执”的神情、语气读出来。

(2)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这时候,君臣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出示: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请写一写,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谏,吴王高高在上一意孤行的基调)大臣: 吴王:大臣:吴王:大臣:吴王:

(3)请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写话。一人写吴忘的,一人写大臣的。写好以后,再相互演一演那对话的情景。(4)交流。(5)大臣们极力劝阻,可吴王根本不听,竟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处死”,意味着什么?齐读,读出吴王当时的顽固不化。

(6)吴王的这句话在当时就相当于下了——死命令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这句话中的“死”是什么意思?(7)是呀,这是一条不能更改的命令,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五、细读部分,体会结果。

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呢,指名读。(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体会着读

2、吴王明白了什么?使他改变主意呢,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他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令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2——11自然段,就是写了这故事的经过。

3、请同学们好好读读,找出其中点明故事道理的句子,并用直线划出来。课件出示

4、酒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三者小动物的故事吧(自由讨论,小组合作)见课件

5、汇报

6、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要把一件事写完整,必须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下节课我们将重点来学习怎么抓住细节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三、总结全文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四、成语积累

五,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淡忘螳螂拳的螳螂拳故乡 篇9

于是,我在网上游荡,试图找一些有关莱阳武术界的消息,可结果却让我失望,这类消息为零。、 我打电话给我的一位在烟台办武术网站的朋友,想从他那里获得一些消息,他有些无奈地说:“抱歉,我的信息库中此类消息为零。”

我决定亲赴莱阳。

在奔跑的列车上忍受了二十六个小时的孤单与寂寞、无聊与昏沉后,终于在精神即将崩溃的一刹那,踏到了烟台的土地上,那一刻既感到天旋地转,又为即将开始的探访之旅感到兴奋。那位办武术网站的朋友一见到我,省略了问候,直接提出了他的疑问:“为什么要探访莱阳,而且是自费探访。”我也为这一疑问感到迷惑,在心中连续自问了几个为什么,最后告诉自己和朋友,因为对螳螂拳的热爱和对螳螂拳发源地充满的好奇。

没有休息,我们登上了开往莱阳的汽车。

莱阳位于山东半岛中心,南临黄海,是山东省非常重要的沿海城市。汽车由烟台出发,沿204国道向青岛方向行驶了大约90分钟后,便来到了莱阳。莱阳自然风光很美,绿树成荫,房屋错落,人们悠闲地徜徉在城市的街道上,犹如行走在一个大花园中。

汽车又走了大约40分钟后,停在了一个小镇上。小镇很安静。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走到车前,忽闪着大眼睛,对车内的乘客说:“叔叔,阿姨尝尝我家种的梨吧,可甜了。”我朋友对我说:“莱阳的梨比莱阳的螳螂拳还要有名,而且莱阳梨的历史也比莱阳螳螂拳历史长,关于莱阳梨还有一个典故呢。”朋友手中拿着一只刚买的梨,—边欣赏着,一边讲起了莱阳梨的典故。

“传说古时有个姓董的书生,在去京城赶考途中得了重病。来到莱阳境内,病情加重,虽有书童照顾,也难以行路。二人只好在五龙河畔的五龙村住下。董生请医服药,病情总不见好转。一日,他由书童搀扶,在五龙河畔散步,来到茌梨园边,一股浓郁的芳香沁人肺腑。董生忽感口渴,想讨个梨解渴,进入梨园,却没有一个人影,只见一棵老茌梨树树干足可合抱,枝干盘屈如苍龙凌空,枝叶繁茂,果满枝头。董生看梨树苍劲挺拔,心中敬意油然而生,便向其跪拜。这时,从树后走出一个老人,手托一个金黄色的大茌梨,对董生说,公子莫悲伤,你每日饭后食此梨一个,一月后病必痊愈。

董生依了老者的话,病情一天天好转,到了长安,病体康复。筐内还有四个梨,董生嘱咐书童妥善保管。

董生中了状元,又娶了公主。洞房花烛夜,董生将四个莱阳梨拿来给公主品尝。公主在宫中尝过无数珍稀佳果,但她觉得没一种果子比得上莱阳梨,只吃了两个,将另两个献给皇上和皇后。皇上、皇后吃过后,赞不绝口。皇帝说:梨乃万果之宗,此梨堪称梨之极品,美哉此梨!从此,莱阳梨列为皇家贡品,名扬天下。”

朋友的故事讲得很动听,甚至吸引了旁边的乘客,可是我心中一直想着“莱阳三山”,听得有些断断续续。

我问卖梨的小女孩,“莱阳梨好吃,莱阳的螳螂拳也很有名,你知道螳螂拳吗?”

小女孩点点头,“知道。”

“你练拳吗?”

小女孩摇摇头,走开了。

我问朋友:“离‘莱阳三山’的‘家’还远吗?”

朋友笑了,“不远了。”

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在乡间公路上走走停停了一阵后,朋友告诉我:“到了!”

“这里就是‘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的‘老家’——团旺镇崔瞳村。”

已经到了!这里就是螳螂拳爱好者的朝拜之地?

团旺镇给我的印象出乎意料。想象中,这个螳螂拳的发祥地应该与众不同:神秘、浪漫……可眼前的它与普通的乡村无异,一样的村庄布局,一样的房屋结构,一样的玉米地和棉花田,就连空气中的味道和老乡脸上的表情都让我感觉似曾相识。但我知道,在全世界痴迷螳螂拳的爱好者眼里,团旺镇充满了魔力,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个武林圣地,顶礼膜拜,只是希望获得螳螂拳的点滴玄妙。

天公不作美,车窗外下起了雨,向外望去,雨中的崔疃村更加神秘。

崔疃村不大,楼房与小院错落有致,我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感受着时间对这座村落的改变。

“王玉山先生的故居原来就在这里。”朋友指着一处青砖瓦房说,“王玉山先生1929年之前就住在这里,后来到青岛传拳。可惜的是,他的后人都在青岛发展,他的故居也没有很好的修葺,没有保存下来。”

“王玉山自10岁起便从其外祖父习地功拳法,深得其中奥妙。18岁时正式拜人宋子德门下习太极螳螂门武功。原来的房子、院子很大,王玉山就在这座院子里习武。”

雨越下越大,仿佛天公在为谁悲伤。

“我们先避一下雨吧。”

没有见到王玉山先生的故居,能在故居原址的建筑物中坐一坐,也能体味一下怀旧情结。

屋主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听说我们是来“朝圣”的,非常热情地让我们进屋。

“王玉山先生早些年在我们这里名气很大,只要是练螳螂拳的没有不知道‘莱阳三山’的王玉山的。我也练螳螂拳,只不过下的工夫不大。”老人越说越激动,为我们回忆起了王玉山先生的一些逸事,“王玉山先生自25岁(1917年)开始传授螳螂拳法,37岁在青岛国术馆第十练习所任教,传授嫡派太极螳螂拳。1933年莱阳国术馆成立,王玉山又回到莱阳在国术馆任教练。那年夏天,济南举行全省国术比赛,王玉山、李昆山先生代表莱阳参加。比赛时,李昆山先生以大枪对刺获全省第一。王玉山先生则在散手对决中以螳螂拳阴阳手将军阀韩复榘部下击落台下。听我老师讲,王玉山先生的拳法以螳螂拳太极手名扬天下,其拳法千变万化,寒鸡步更是变化无穷,手发如雷,令人感到可畏。”

“莱阳武术界像王玉山这样的能人多啊。像黄金沟的姜化龙,一个人蹲在门槛上,在脖子上套上绳子,两头各三个人拉动,他还能吃下一个火烧,就是烧饼。但是此人胆气特少,天黑了,离村五里地,也不敢回家,还要不会功夫的把他送回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吧!‘三山’之一的崔寿山,老爷子八十多岁时,村里来了戏班子,还能上台打两个倒跟头,可见其功底之深。那时候练拳的人可多了,现在练拳的人越来越少了,连我儿孙也不练了。我儿子小时侯练得可起劲了,现在为了生活,已经很少练了。我孙子们吃不了这个苦。这个村里偶尔有些岁数大的比划比划,年轻人练得太少了。”

正说着,老人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老人有些歉意地笑了,“我不能陪你们了,我到网上看看行情去。”老人急匆匆地走了。望着老人的背影,我心中感叹时代真的变了,老人们也融人到时代潮流中来了。

王五山先生的墓地离村不远,只是雨中的路极其泥泞,走得有些艰难。穿过一片麦田,向前望去,不远处参天梨树长得正茂盛,王玉山先生的墓就在梨树林旁。1976年王玉山先生去世后,就葬在了这里。墓地占地不大,墓前树着石碑,右碑正面刻着王玉山的名号,背面记录着先生的一生和主要弟子的名字。在王玉山先生的墓旁,新起了一座坟冢,之中沉睡着王玉山先生的儿子、“三山”的主要传人王元乾。

“王元乾先生逝世已经三年了,再过一两个月,就要为先生修墓立碑了。”

我静静地站在墓前,在心中凭吊着王玉山先生,同时在想,是时代造就了王玉山先生这样的功夫大家,还是功夫大家们影响了时代?

“经常有螳螂拳爱好者到这里悼念先生,而且还有国外的武术家。

一个看梨园的小伙子望见了雨中伫立的我们,同我们打招呼,“练螳螂拳的吧,经常有练螳螂拳的到这里来。”

“你练拳吗?”我朋友问道。

小伙子摇了摇头,走开了。不大一会,小伙子又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来,送你们几个自家产的梨,也替我宣传宣传。”

“你知道,村中谁拳练得好?”

小伙子又摇了摇头,有些失望地走了。

望着小伙子的背影,我忽然想起了朋友讲的那个关于莱阳梨的故事中的那位老神仙,如果中国武术出现顽疾时能出现一位指点迷津的神仙就好了,可是世上没有神仙,我们只能自己拯救自己。

“李昆山先生的嫡系传人李登五、李鸿杰在台湾,所以有称其为太极螳螂台湾派的;崔寿山先生的后人没有练拳的,因为在当时崔寿山先生是莱阳的首富,他的嫡系传人在烟台市芝罘区的较多,如张楷堂先生的传人周振东先生,所以多称为太极螳螂的烟台派;王玉山的嫡系传人分两支,王元亮先生一支,有王老的义子李飞林老师,现在烟台;王元乾老先生一支,有王勇先生等人,主要在青岛。青岛的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传人相对要多。这样算来,在莱阳的‘莱阳三山’嫡系的传人已经很少了……”

课堂教案:螳螂捕蝉 篇10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个体自主的品读、感悟、反馈、师点拨指导,师生讲故事比赛,阅读古文原著等方法,让学生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及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及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的读、思、讲从中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及思维能力。

一、激情导入,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文字,悟寓意。

1、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读书,我们知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可是吴王却非常固执,谁来读一读吴王的话,“谁敢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但如此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同学们接下来咱们就和他进行一次心灵沟通,请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哪里对你有启发,也可以简单地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此处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样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哎!大臣讲得是不是也有道理呢,咱们来看看。学生自由读:大臣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老师及时引出疑问: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念头。接着再鼓励学生: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他劝得究竟“妙”在何处?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3、生自由读、悟,师巡回反馈信息。

4、生反馈

重点:9节——11节

指导过程:请同学们看屏幕

①、第9节——11节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②、生读,思考后讨论交流。

③、反馈

A、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B、螳螂呢?“横”、“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C、黄雀呢,“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

④、同学们要使固执的吴王恍然大悟呢?就看你们怎样读这个故事了,练读。

⑤、指名读,叙述的部分,少年、吴王(问:这少年如果王宫花园里有人弹奏乐曲,会不会更有利于你劝说?好!那就弹奏乐曲。)

评价:吴王你恍然大悟了吗?你悟到了什么?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感悟,培养语感

1、通过刚才的读书,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的人物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咱们来个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好不好,先练习一下。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

其余的各位可以跟着默读你所喜欢的角色的语言。

3、同学们,如果我们去掉叙述部分,只读人物的对话,可能会使故事更吸引人,咱们试一试。

4、指名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朗读表现“感受”。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既进一步揣摩了文中中心人物的心理,又培养了学生互相配合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讲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

三、创造性复述课文,积累、内化、运用

1、同学们这样一读使刘老师有所启发,我想如果我们要把文中的叙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有形的动作、神态,那故事讲出来岂不是更精彩。

2、要想把故事讲好,需要大家精诚合作,有信心吗?有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的自信也激发了六老师的豪情,刘老师想和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待会咱们都不看书,看谁讲得好。现在开始自由组合练习。

3、生练习。

4、展示。

(设计意图: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去表演把故事表现出来,并提出要求:要想演好,先得读好,同学之间可互相请教。学生转换促读,以读促理解,互相帮忙,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氛围。在反馈时教师对听的同学提出了要求:现在你们都是吴王了,看你们能不能从少年的故事中听出点什么。听过后,教师可随机采访“吴王”们。这时道理自然地从“吴王”的嘴里谈了出来。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感悟寓意,感受少年劝言之“妙”。这时,老师再进一

步引导:那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劝吴王之妙?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少年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在花园里转悠了好几天把衣服和鞋子都弄湿了也亳不介意,见到吴王,又说要给吴王讲“一件挺在意思的事”。这些做法为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扫除了障碍,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不就是他的心机巧妙之所在吗?)

四、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情感上做铺垫。

1、同学们,请看屏幕,读一读,看你读得懂吗?

2、这是从《螳螂捕蝉》古文原著中节选的部分内容,其实咱们学过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都有相应的古文原著。吟诵这些古文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咱们也借古人的一句话共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 篇1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

(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

学古文的方法:

(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一)、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检查朗读:

(1)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朗读一遍。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2)评读,再指读。

(3)练习读出一点儿古文的味道。

a老师示范读第一句。b学生体会读。c指名读,齐读。

3、检查字词的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课件显示整篇课文,“其“字加点)

a、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指一人说)其他同学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样,如果认为他说的不对,可以随时举手订正,看谁判断准,反应快。

b、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把所有带“其”的句子及解释全部显示)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地学习。

(2)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学生逐个讲解自己所查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课件重点出示这四个字的意思。)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

(2)指名讲故事内容。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全班交流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课件显示“故事”)。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课件显示“春秋形势图”)

a、学生谈。

b、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c、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d、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e、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3)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a、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b、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1)少孺子聪明

(2)少孺子机智、勇敢。

(3)少孺子忠心爱国。

c、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么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对比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对比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对比读。

c、师生合作对比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五、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a、可以谈对课文道理的理解。

b、可以谈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地复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检查背诵课文。指导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略)

上一篇:家长学校优质课下一篇:中职语文教育叙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