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共11篇)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第五册 P43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图表示和分析数量问题,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变式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平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从上面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想芳芳的妈妈对营业员会说什么?(出示问题)”一套衣服“的意思是什么?

(2)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有许多能干的小助手,它们的作用可大呢。今天,老师就请来了一位,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长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表示裤子的28元(师边说边画)那么表示上衣的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桌讨论)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1)芳芳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问阿姨: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能帮她解决吗?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1)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问题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5、口头编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列式,鼓励编不同的题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2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妈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课件演示服装专卖店,一位营业员正挂出一套服装。营业员介绍说:每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句话怎么理解?(如果说把裤子的价钱看作1份的话,那么上衣的价钱就是这样的几份?)

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线段图”来“画数学”,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那么你能画出表示上衣的线段吗?让学生尝试练习。(在表示裤子价钱线段的下面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是1份,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要画这样的3份)追问: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那现在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买一件上衣要多少钱?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等)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提问:“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怎样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呢?(教师示范,学生在图上用问号标出。)

谈话: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3=84(元)84+28=112(元)

②1+3=428×4=112(元)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突出一种解法是先算上衣的价钱,另一种解法是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2.教学“试一试”。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了“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那么,怎样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呢?

引导:用线段图怎样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先画出线段图,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思考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说一说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3= 84(元)84-28=56(元)

②3-1=228×2=56(元)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看一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谈话:商场里刚刚进了一些卷笔刀(课件同步演示),已知一个小猫型卷笔刀是6元,一个兔子型卷笔刀是12元,一个大象型卷笔刀是16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4.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3

前些天,我一直在琢磨这节课,《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个知识点我很疑惑这部分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后续相应知识点有什么相通?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如何?我要让孩子们明确的掌握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具体怎么教学?

问题萦绕了我好久。

秦老师就解决问题的话题,也指出了我平时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不正确的一些做法。

陈老师则讲了关于建构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路子。

我思量着,怎么把他们讲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番也许比较肤浅的思量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我定了这样三个目标:

1、学生能全面搜集信息

2、学生能找到相关联的两个量,并能提出问题(即中间问题)。

3、学生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正确解题,并找出中间问题。

教学难点: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课前趣题】

课前,我在黑板上出了老船长带7只小猫、8只小狗、5只羊出海,问老船长多少岁的题目。孩子们一看就兴高采烈的列了很多算式,广益看了题后忍不住走过来悄悄跟我说,老师,这里老船长的岁数只是他自己的岁数,我们不能根据这些没有联系的条件求出来。

我组织孩子们交流后,我又追问了一下,为什么这里不能求出老船长的岁数?

孩子们明确了,针对一个问题,只有相关联的量才能解决问题。

(绿水:这里主要让孩子们体会信息对于问题而言的关联性。)

【教学例题片段】

例题:有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求6袋一共多少元?

(教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并且第二个信息隐藏在图中。)

师:谁来说说这里的信息。注意说全了。

苏苏:有6袋乒乓球,每个2元。

融融:还有一个信息呢。每袋乒乓球5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

融融上台指。

师:我们搜集信息时不能只看文字,还要联系文字看看图。

(绿水:本节课的题目都有信息隐藏在情境图中,所以,孩子们的解题习惯需要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西西,渗透还包括一种习惯的养成吧!)

师:同学们先观察思考题中的信息,再独立解题,可以多种解法,最后小组交流你的解法,说说先求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

(我看到很多小组都用了3种解法,、分别是

52=10(元)、106=60(元);

65=30(个)、302=60(元)

26=12(元)、125=60(元))

(绿水:在这里巡回时,我看到孩子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很轻松就列出了算式,大部分能列出第一第二种,小部分还列了第三种。所以,我把教学重点侧重了一下学生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集体交流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派代表来发言,组员自告奋勇上台补充。孩子们劲头十足,为了防止有孩子不投入,我只说了一句话,善于聆听别人的发言,能立刻举手发表观点,是老师评价你们聪明的唯一标准。范老师就在一边等着欣赏你们的`智慧啦!

小海小组说了第一种解法。融融爱表达,但表达不清,小海冲到前面表达清晰,孩子们没有异议。我追问了,为什么可以先求一袋乒乓球的价钱?

嘉欢小组说了第三种解法,嘉欢说完,底下孩子的神态千奇百怪,有迷茫,有认同,有急着也想说的。

我让嘉欢说了思路,原来,他们是这样理解的。26=12(元)就是每袋中拿一个乒乓球出来的钱数。125=60(元),就是5次拿完也就是6袋一共的价钱。

嘉欢说完后,小敏上台指着把他们的意思说了一次。

底下有些孩子说着,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绿水:如果单纯看文字呈现的信息,我还真想不出有这样的解法,我表扬了部分孩子善于从图上搜集信息。但是,为了防止作业中学生不思考,胡乱把数与数乘,所以,我建议他们一般不用这样的思路解题。)

小雨小组介绍了第二种算法。表达不错,就是几个孩子轮回着说着补充着,挺费时的。

绿水反思:在这节课,孩子们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找出相关联的两个量并提出问题。课末,再回到老船长的问题上来,孩子们都清楚了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单纯的数之间相加相减,乘乘除除。需要理解才能解决。

在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用lexin姐姐说的问题意识去引导孩子们,江苏教材没有的,我们就在课堂上渗透多些些啦!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4

信息窗2——参观蔬菜种植区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图中主要信息有:小强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小丽想买9千克南瓜;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要把这些番茄苗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借助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引入对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的探究以及整理信息方法的学习。借助问题“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引入对用乘除两步计算(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数量间关系→列式解答”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上个信息窗的话题引入,介绍有关移栽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分别从两幅图画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活动。

“合作探索”中有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究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探究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总量)解决问题。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此问题承载了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学习内容:第一次学习用表格和文字摘录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知识方面的学习内

容:“归一问题”。关于策略与方法内容方面,教材在红点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下面,紧接着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由教师提出):“你能将需要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吗?”旨在引入对“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和学习。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两种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一是用表格整理的方法;二是用文字摘录的方法。如此编写,旨在让学生掌握整理与筛选条件及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解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策略。关于知识内容方面,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算出l千克南瓜多少钱,再算出9千克南瓜多少钱;二是先算出9千克里面有几个3千克,再根据3千克的钱数计算出9千克的钱数。第一种思路是先求一份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第二种思路具有局限性,当两次的千克数不是倍数关系时,学生不易用这种方法解决。教材提示还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目的是逐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的信息和问题简单明了的整理出来。在整

理前,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尝试用文字记录、列表等方法进行整理。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难度比较大。教师要给予比较详细的指导。学生交流时,可以从繁琐的文字记录开始,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简化,逐渐过渡到列表的方法,体会到列表整理信息的简洁性和必要性。列表后,让学生说说表格中每个数据各表示什么,理解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用文字摘录的方法是对列表法的进一步简化(只不过是抽去了表格,只保留了文字)。当然,整理信息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宜的整理形式。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表格整理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进行恰当的归纳和总结:“通过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弄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进一步体会整理信息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重要的途径和拐杖。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教材以学生对话的形式,呈现了列表整理信息和简单文字摘录整理信息的方法。意在进一步巩固整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整理信息的过程,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习惯。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分别用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为有了前面整理信息的基础,可以放手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整理信息的方法,以及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回顾。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和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总量)分别是老师们所说的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教学时,教师不要进行分类,提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类型,避免学生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是红点1的仿例题,应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把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再解答。

“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把条件和问题整理在教材提供的表格中,然后解答。这道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第3、4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再对整理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5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总量)的练习题。教材以超市鸡蛋装箱为素材,问题是:“这些鸡蛋可以装多少盒?”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6题是关于住宿安排房间的实际应用的题目。教材呈现了“如果2人一间房,女生正好需要30间”的信息,以及“如果每3人一间房,女生需要多少间?”的问题。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相关的信息数据,知道要求需要多少间房,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女生;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第8、9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的练习题。练习时,注意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0题是四则混合运算,本题考查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教学时,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则,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时,针对有错解的同学,重点帮扶。

第11~14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15题呈现的是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情境,并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了许多数据,是一道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本校运动会入场式或平时做操站队等情况,再出示该画面,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统计表内的数据都表示什么,理清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改队后每列多少人或应排多少列,需要先求出花束队或鼓号队的总人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进行交流时,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过程。

第16题是一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会不同。教学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本题可以先求小蜗牛一分钟能爬行多少毫米(80÷5=16),再求1小时(60分)爬行多少毫米(16×60=960),最后进行比较(960毫米<1米),答案是小蜗牛1小时不能爬行1米;也可以先求出l小时里有多少个5分钟(60÷5=12),再求出1小时能爬行多少毫米(80×12=960),最后进行比较(960毫米<1米)。

我学会了吗?教材呈现的是包装糕点、酸奶和购物的情境。左上图中的信息有:每包4片,每盒8包,问题是:“25盒能装多少片糕点?”这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右上图中的信息有:每箱5包,每包6瓶,问题是:“960瓶酸奶可以装多少箱?”这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左下图中的信息有:每包(8瓶)奶24元,问题是:“3瓶奶多少元?”这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右下图中的信息有:巧克力派每盒12元,蛋黄派每盒8元,问题是“用买4盒巧克力的钱买蛋黄派,能买几盒?”这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总量)。这里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5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四.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

什么不懂的吗? 六.作业布置: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6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

出事题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说出得数。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乘得的结果和哪一位对齐及进位。

导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提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

先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列式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5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先估计哪种球的销售额最高,再算出每种球的总价,比一比,填一填。

指名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和实际的计算结果。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的结果写在算式的上方;再竖式计算,用估算检验竖式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指名汇报,要求学生将错题改正在习题旁,并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5.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要求卡车超载了没有,需要先求什么?(货物的总重量)

让学生估一估,并说说理由。

说明:超载意味着货物的总重量大于卡车的载重。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找出所求的问题。

估算:租5辆这样的客车够吗?

(估算5辆车能坐多少人,即5×48,把48看成50,大约是250人,不够)

提问:至少要租多少辆这样的客车?这里的“至少”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

出示图片,使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小组讨论:

(1)付出4000元,找回一些说明了什么?

(2)估计哪一种砖比较合适,为什么?

(3)实际用了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末尾的0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6×30=    30×2=    60×5=

30×20=   10×30=   23×20=

口算后随机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9页例5主题图。

(1)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每个足球32元,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再汇报,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32×30。

(2)探究算法。

提问:你能估一估吗?

(把32看成30,30×30=900,大约是900)

追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32×30的积呢?(口算或笔算)

引导: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算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学生交流算法。

方法一:用口算。先算32乘3的积,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列式为:32×3=96    32×30=960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算出结果。

2.优化算法。

(1)谈话: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

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3 2

× 3 0

9 6 0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这样的计算方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与前面计算的结果对照一下,得数相同吗?

(2)(教师指着两种不同的方法)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3)小结:做计算不仅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40×53=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汇报交流,并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 0                 5 3

× 5 3                ×   4 0

1 2                 2 1 2 0

2 0

2 1 2 0

师:仔细观察,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得出:第二种。

提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小结:列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把两位数放在上面,整十数放在下面,可以把0前面的数相乘,0不参加运算,有几个0落下,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计算,指名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提问:第2小题中乘数50末尾只有一个0,而积18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

让做错题的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3题。

用课件逐题出示竖式,先让学生观察,再判断,并说说对错。

3.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第一个乘数相同)你能想到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4.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的脚步,到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模拟商场的场景图,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

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小明买了一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2×5=10(元)

课件出示:每袋乒乓球5个,有6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6袋一共有多少个?列式为:5×6=30(个)

2.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很多他在商场里遇到的问题,你瞧,商场里迎来了大客户,这是体育课的王老师,他想为学校添置一些体育用品。

课件出示: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王老师买了6袋乒乓球。那么他需要花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组织探究: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交流。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

方法一:5×6=30(个)  30×2=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一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算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2×5=10(元)  10×6=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二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每袋乒乓球多少元;再根据“有6袋乒乓球”,算出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2×6=12(元)  12×5=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三先算假设每袋1个的情况下,6袋乒乓球多少元,再算每袋5个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如果学生只列式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算法比较难理解,建议不要用这种方法)

3.归纳反思。

(1)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怎么样?

虽然方法一和方法二的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换方法进行检验。

(2)反思: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归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题,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

2.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演示情境图: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6盆花,这幢教学楼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师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放了多少盆花”是指这幢教学楼的所有教室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1)提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先求什么?

(2)追问: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室,也可以先算出每层教室需要放多少盆花)

(3)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讲评。

四、反思总结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评课 篇7

今天龚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有以下特色:

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8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二种解答方法,即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道应用题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第二种解答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减去两个数的和”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写有准备题和巩固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下面各题(要求:先提出问题,再说出算式)

(1)书架第一层有600本故事书,第二层有200本。

(两层共有故事书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的故事书是第二层的几倍?)600÷200

(2)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

(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

(做纸花比做小旗多用几张?)11-9

(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

(还剩多少张?)30-11-9

2.以旧引新

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教师指出: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要求还剩多少张,可以从总张数30里先减去做纸花用去的11张,再减去做小旗用去的9张,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张。接着教师设疑:“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同时将例题完整地出示在黑板上。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3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先试着让学生画出图,再说说算法。教师同时将正确画法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1)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20(张))

(2)还剩多少张?(30-20=10(张))

答:还剩10张。

2.画一画,做一做

小小图书箱有图书85本,上午借出32本,下午借出26本,还剩多少本?

(1)用上题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在图上画出先算的那一部分。

教师出示题目和要求后,可请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做一做的题完成后,可请同学们再说说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借出多少本,再算借出后还剩下多少本)

3.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同类型题“副食商店有食盐32袋,上午卖出11袋,下午卖出14袋,还剩多少袋?”

先让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想一想,说一说。要求还剩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要知道商店有食盐多少袋和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应该先算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再算还剩多少袋)

4.议一议,说一说

通过以上三个题的研究学习,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算理和算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今天学习的第二种解法的特点,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食品店有95瓶汽水,上午卖了36瓶,下午卖了45瓶,还剩多少瓶?

(1)用上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卖了多少瓶汽水)

(2)请画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的部分。

2.第二组题:用第二种方法解答下面问题

(1)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2)服装店运来200米花布,做儿童服用了54米,做婴儿装用了46米,还剩多少米?

3.第三组题:选择正确算式,并在(  )里打“√”

(1)学校里原有80盒粉笔,第一天用去18盒,第二天用去26盒,还剩多少盒?

(2)商店有红书包40个,蓝书包5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第一种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学会第一种解答方法,因此新课的引入直接出示例题。学生做出第一种解答方法后,教师设问:“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讨,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学活动,逐步理解第二种解答方法,最后又安排了3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理解算理和算法,以便更好地掌握第二种解答方法。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9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课堂专题研究教研

教学内容:P32例

11、做一做,P34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李明的爸爸、妈妈和哥哥3个人共割到胶水1060.5千克,平均每人割到胶水多少千克?

2、李明家一周共割到胶水1060.5千克,平均每天割到胶水多少千克?

二、新授:

1、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除法的运算,那么这

节课我们将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2、教学例11:

李明的爸爸、妈妈和哥哥3个人,一周共割到胶水1060.5千克,平均每人每天割到胶水多少千克?

(1)初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抽答并板书已知:3人 上周1060.5千克)

师:这些是我们已知的条件,那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抽

答并板书求:平均每人每天割到胶水多少千克?

(2)再读题,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师:这里上周表示什么意思?3人和上周跟1060.5千克有关系吗?如果只有2

人,还会有1060.5千克的割胶量吗?如果是2周呢,割胶量有变化吗?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这道题能一步算出每人平均每天的割胶量吗?如果不

能,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做在作业本上,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是怎样做的。(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请你来说一说1060.5 ÷ 3=353.5(千克)和353.5 ÷ 7=50.5(千克)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再抽两名同学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

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写出来(补充):

(1)先算:一人一周的割胶产量

1060.5 ÷ 3=353.5(千克)

(2)再算:一人一天的割胶产量

353.5 ÷ 7=50.5(千克)

分析第二种方法:

(1)先算:3人一天的割胶产量

1060.5÷7=151.5(千克)

(2)再算:一人一天的割胶产量

151.5 ÷3=50.5(千克)

(3)综合算式

 方法一:

1060.5÷3 ÷7

 =353.5 ÷7

 =50.5(千克)

1060.5 ÷7 ÷3

=151.5 ÷3

=50.5(千克)

答:平均每人割到胶水50.5千克。

(4)小结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出每人每天的割胶量的?(抽答,师补充)

(5)观察对比,揭示课题: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分两步计算不同点: 第一步算法不一样,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3、P32做一做

读题分析数量关系,请学生从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并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巩固练习:

1、五(3)班5个同学去秋游,他们坐了3次公交车,共付了37.5元。平均每人

每次坐公交车要付多少元?

。方法一:

先求每人3次付多少元?

37.5÷5=7.5(元)

再求每人每次付多少元?

7.5÷3=2.5(元)

综合算式:

37.5÷5÷3

=7.5÷3

=2.5(元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2、独立完成P34第1

4台同样的拖拉机,6小时可以耕地4.8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方法一:

(1)4.8 ÷4 =1.2(公顷)

一台拖拉机一小时地耕地面积

(2)1.2 ÷6 =0.2(公顷)

方法二:

4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面积

(1)4.8 ÷6 =0.8(公顷)

一台拖拉机一小时地耕地面积

(2)0.8 ÷4=0.2(公顷)

全课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问题?

(1)弄清问题。

(2)找准与问题有关的已知条件。

(3)列式,解答。

(4)认真检查。

作业 :

1、小雨家养了5头奶牛,一天可产牛奶90千克,1头奶牛一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2、4台织布机5小时可以织布2600米,照这样计算,1台织布机1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练习六8、9、1

板书设计:

方法一:

(1)先算:一人一周的割胶产量

1060.5 ÷ 3=353.5(千克)

(2)再算:一人一天的割胶产量

353.5 ÷ 7=50.5(千克)

 方法一:

1060.5÷3 ÷7

 =353.5 ÷7

 =50.5(千克)

方法二:

(1)先算:3人一天的割胶产量1060.5÷7=151.5(千克)

(2)再算:一人一天的割胶产量151.5 ÷3=50.5(千克)、1060.5 ÷7 ÷3

=151.5 ÷3

=50.5(千克)

答:平均每人割到胶水50.5千克。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10

1. 知识目标: 复习用一位数乘和除,两步计算式题。

2. 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位数乘和除,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计算的正确率(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教学准备:

课件与礼物(书签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寒假已经结束,第一天开学,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出示P2页问题,边出示边读题)。它想让大家先猜一猜,得到的可能是什么图案? 生:一只鸡。 生:可能是一朵花。 生:猜不出,因为还不知道答案。 师:请大家动笔算一算,涂一涂,看谁先得出结论,先得出结论的前5个小朋友就能得到欢欢送出的礼物。

二、计算

1. 学生独立完成P2练习,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个别题目在校对时说明运算顺序。

(分层练习:1.用一位数乘和除;2.混合运算)

76×8=60898÷7=1426×4=10432×3=96420÷6=7083×3=249936÷3=31243×8×3=1032809÷4=202……113066÷7÷6=733288÷6×7=336563÷8=70……34×327=1308444÷5=88……4 5527×4-1888=220357×3=1071132×2+431=695858÷6+158=301938÷7-45=894764-83×6=266647+231×3=6862227×7÷6=259788÷4-89=1081214÷6=202……2

生讨论

⑴答案(按一步计算的先校对,再校对混合运算)

⑵打五角星的说运算顺序(1、2、3运算顺序作比较。4、5、6运算顺序作比较)

⑶图案:一棵树。

2. 师:给前5位学生发礼物和讨论完整的学生发礼物。

三、练习

看谁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

4207÷7×3846-117×4984÷3+195315+185÷5724-324×23815÷7

四、小结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1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中的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合例题要求)等。【情景导入】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出示两个图形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

(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教师肯定同学们爱动脑,积极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的做法。3.提问:要想知道操场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面积去测量)要想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

使学生感到:用单位面积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用单位面积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新课讲授】

1.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2.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①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组分别发给每个同学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求学生先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并做好记录。

②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③出示教材第66页例4(1)学生摆小正方形的图,得出面积是15cm2。

④思考讨论: a.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长方形的长边摆,一排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摆一排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b.沿着长方形的宽边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排。

c.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活动反馈。

四个小组测量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总结: 每排摆的个数×排数=面积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课堂作业】 1.选择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面积是()

A.32平方分米

B.32分米

C.24平方分米(2)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10厘米,面积是()

A.100厘米

B.40平方分米

C.100平方厘米(3)长方形长1米,宽3分米,面积是()

A.30平方分米

B.3平方米

C.3平方分米 2.计算操场的面积。操场长50米,宽30米,面积是多少? 3.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

要求:计算数学书本封面的面积。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

师问:你首先做了什么?(要求长方形面积必须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数学书本长约()厘米,宽约()厘米,面积约是()平方厘米。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感受是什么?(发现的感受、失败的感受、成功的感受、探究的感受)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上一篇:打开心中的那把锁中考预测作文下一篇:老师颂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