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 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
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
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
虽表达的主题相同 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 《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 表达强烈的热爱之情
《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 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
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 熟读背诵 积累内化
《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
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 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26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背诵相应的段落
3、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 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 把家乡的名胜古迹 民风民俗等介绍给大家
6、明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道理 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 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时
长江之歌 2课时
三亚落日 2课时
烟台的海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2课时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王世光作曲 胡宏伟作词
作为中**亲河的赞歌
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 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 唱长江的歌 赞长江的歌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
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
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它源远流长 与黄河一起
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 滋润两岸的气概
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 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 永远充满青春活力 永远向前发展 该节长于抒情
但这两部分又用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
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
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 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歌词语言精练 对仗工整 结构精巧
巧妙运用比拟、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 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
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
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
教学设想:
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三点:
1、形象;
2、感情;
3、活动
1、形象
教学这篇课文
一定要让长江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树立起来
这篇课文是《话说长江》这个电视栏目的主题歌曲 而《话说长江》这栏目的主要创作思想 是为了人们能够了解长江、认识长江
明白长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血脉之江 民族之魂
母亲河!因此教学这篇课文
就要让孩子们了解长江的沧桑历史 了解人们对于长江的情感
2、感情
这是本文教学重要的人文价值 情感价值
让孩子们爱上长江
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而这一思想情感在文中是通过词句来表现的 因此教学中
我们还是要抓住课后的思考题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有关的诗句具体说说
这一提示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
3、活动
要举行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 文字的 图片的
影视的......让孩子们通过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多感官的、多方位的感知长江 感受长江
让长江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与长江血肉相连!
教学目标: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读中探究现代诗的特点
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 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感悟语言
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 在反复的朗读中 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出示问题 激发兴趣
(1)长江的源头在哪?
(2)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
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 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 “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 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 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
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 哪些词提示了你?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 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 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
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 长江很长
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 从西至东
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 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
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 长江从远古走来 向未来奔去 时间跨度很大 长江永远不会停息
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 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反复 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拓展学习
1、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2、出示相关诗词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 读一读 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 共品长江
1、出示课件
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
长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美丽风光、地理知识等好地拓展了课文的学习时空
2、看完后
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四、交流资料 抒发感言
1、根据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 写写对长江的感言 如”长江是历史的象征 她是一条母亲河
更是一条历史之长河“ 如:”母亲是无私的 母亲永远是天底下最美的人 母爱永远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如”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
千百年来她给了诗人多少诗的灵感!“
2、学生练笔
2、三亚落日
教材分析:
《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文章
课文描写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壮美而富有诗意的落日景象 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 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 使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并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文章层次清楚 词汇丰富 语言清新
可以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
文章开篇点题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 文章却宕开一笔
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作者从天写到海
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
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 接下来的3、4小节 写三亚的落日 太阳落下的过程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 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 也呼应了前文
浓墨重彩的描绘
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而如何让学生理解 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 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 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 活力四射 动感十足
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
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跳荡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学习《三亚落日》后 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 借鉴作者的写法 观察落日的过程 并做一次小练笔 学以致用 强化积累
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 学用结合 增强底蕴
教学设想:由景入情 由情到文
再由文升情编排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
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文字 领悟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三亚落日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激发兴趣
出示题目: 2 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 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 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3、学生划分段落
三、初步感知全文 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
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
(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诗情画意
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趣 导入新课
1、从上节课我们在学习中
三亚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三亚是个怎样一个美丽的地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亚
二、精读课文 细细品味
1、(出示三亚美景图)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 请学生说感受
2、带着观图感受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里落日像什么呢?一起来欣赏这一轮落日
(播放录音)第四段
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又平稳地停住了 “读句子 感悟
比较字词的妙用 为什么用”挨“不用”碰“ 还有”悬“、”沉“等字
师:长时间看着落日 会有不同的感受
李白曾有过这样的诗句:”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故人是什么意思?李白把谁比成了朋友?
师:如果是孩童 是怎样一个孩童 如果是跳水员
是怎样的跳水员?读一读
把你的感受与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但要言之有据
4、根据师生交流作者眼中的落日 师引读:(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
------只见它慢慢地下沉......最后像跳水员那样......向人们道了再见)
5出示:藏起了那份绚丽
静静的 无声无息
椰子树不再摇曳
大海也在轻轻叹息
止送你远去
人在斜阳里
6、齐读”目送你远去 人在斜阳里“ 小结:”哦
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7、出示《巴金:海上日出》片断:”过了一会儿 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红 是真红 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
终于冲破了云霞 完全跳出了海 面 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是描写日出的美景 有兴趣地找来读一读 见课外补充阅读
8、总结:风景无处不在 只要心中有”美“ 板书:美
三、作业
1、其实日落时的景象不光在三亚看富有诗意 只要你静心的去看
每天看似平常的日落无论是在城市 还是在乡村 无论是在高山 还是在海边 那都是一种诗意 不信
你就去欣赏一番 有时间也写一篇有关落日的短文 片段也行
(提示:放学后
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地点 细细地去看
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光芒和周围的云彩 然后把看到的下来)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烟台的海
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文章共六个自然段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交代烟台的地理特点
总写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奇观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
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景 这部分分四个层次写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烟台的海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 赞颂烟台的海和烟台人民
课文第二部分着重为我们展示了烟台海的绮丽与壮观 以及烟台人的勤劳、能干
我们在阅读时对这部分应重点感受
本文的语言很美
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 ”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 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炼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教学设想:《烟台的海》文字精美 如诗如画
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 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 一道广阔的背景 一座壮丽的舞台
文字亦如笔下景观一样波俏明丽 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 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着把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美景放在一课时中学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 让学生深入的朗读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 让学生美美地读 把文章读得美美的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壮观 壮丽 惬意 呢喃细语 轻盈
2、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
3、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重点:
”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
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
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 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
你们看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 沿海城市很多
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3 揭题
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看画面 听配乐朗诵 说说自己的感受是的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
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 评议纠正
(3)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4)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齐读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 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由于是地理位置的不同
这就使得烟台的海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那么在一年四季中
烟台的海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在烟台的人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大家默默地 静静地想 并画出主要词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深入指导
(提示学生画出重点词语 并查看学生默读效果)
2、同桌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3、师生交流
并根据生答板书:冬-巨浪拍岸(气势汹汹)-观赏春-微波泛起(绿盈盈的)-播种夏-凉爽恬静(恬静温柔)-休息秋-湛蓝凉意(格外湛蓝)-收获(根据学生的概括 用书上的词语)
4、师指板书总结
在寒冷的冬天烟台的海――(生看板书答)――烟台的人们勇敢地――(生答)
三:深入品读“冬天”部分
1、深入品读第二节 现在
我们就用我们入情入境的朗读 把自己带入到冬天的烟台
去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冬天烟台的海
2、放声朗读 边读边想 边读边看 边读边感受
3、指名读
指导读针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指导一番: A、表现“气势”时 也不能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去喊 B、教师注意充分用手势来引读
4、示意学生按刚刚的指导 再来深入品读一番
把那小山似的浪涛读到眼前来 把自己读到烟台去
5、重点品读:(我们再走近一点读)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 A、自由读读这儿
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 能不看书读出那就更美了
(让学生自由反复读)B、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6、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 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
他们却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7、指名完整朗读 其他同学看图
四:深入品读其他三季
1、从总结读书方法引入: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 大家是把这些文字
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 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
脑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那一幅幅很动人的景象 下面大家就按着这种的方法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 把它给很生动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 示意学生多读 尽可能少看书 或不看书读出
3、师生交流:根据时间指导: A、提示学生尽可能少看书 渗入背诵指导
B、注重树立示范(教师指名读时 适当评价)
引导没读这节的同学比较读一下 C、对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 多用些齐读的方式 让全体同学都能背出
D、教师注意用自己形象的手势默契地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
4、收尾总结
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学生可用板书的语言 也可用“凝重”等)
2、这样看来 我们可以说 烟台的海 是一幅画
是一道――(让学生齐读)
五:美读积累
针对每个季节中 拣最美的那个小场面再试着多读读想想 多回味回味 试着背下
(如果时间不够
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
六、实践作业: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
课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
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 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所以叫“双龙洞”
全文按游览顺序 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
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 经过罗甸 渐渐入山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
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双龙洞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 双龙洞位于其中 自然更值得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不然
学生写游记
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 主次不分
第三段(第4、5、6、7小节)
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 然后具体描写外洞
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 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 这一节写得很详细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 承接上文 自然过渡 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
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 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 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 “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
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指明泉水的发源地 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
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 条理清晰
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 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旨在构建动感课堂 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 勇于创新
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 感悟内化文本 催生个性语言 促进思维发展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感悟与体验相结合 发展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特别注意“臀”的正确读音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领悟作者移步换景写游记的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感悟与体验相结合
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 发展语言能力
4.感受旅游情趣
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 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 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 叶圣陶 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4.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 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 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 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 生生互相纠正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三、寻觅游踪--整体感悟
1.披文入境 概说全文感知
今天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轻声读课文
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文本 梳理游踪线索
你跟随着 叶老 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 圈出景点的名称 教师根据汇报交流 完成板书:
上山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3.浏览文本 把文字变成画
读了课文
金华双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 根据文字的介绍
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 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畅谈游历--从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节假日里
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置身名山大川 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 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 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 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
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 出示
1、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我感到(什么印象)
二、导游竞聘--比赛促读 深化感悟
1.激趣引入
上节课你跟随着 叶老 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
2、金华双龙洞神奇的景观
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观光 我们凭着对课文的阅读 是否能做一次小导游
带领游客欣赏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呢?
3、说议“景点”
要做导游 需要熟悉景点
尤其要把握好景点的特点 唯有这样 通过你的解说
游客方能领略大自然的可爱之处 才会被大自然的奇妙所吸引 你能结合图示
说说各景点的特点吗?
读议课文
感知景观特点
让学生自由选择景点 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作如下追问 引导理解并体验
--山上景色明艳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读一读
--外洞很宽敞
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讲出这一特点的?你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
--孔隙窄小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在那样的孔隙里 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读一读 演一演
--内洞黑、大、奇的特点
分别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读读说说
......质疑探究 读通文本
提示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大家一起来解决
可相机配图释词:石笋、石钟乳
4、竞聘赛读 表达真我感受
下面我们将要进行各景点小导游的竞聘 最先读得好的先做小导游 先练一练 读的时候
一定要把景点的特点 还有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共议“导游”--调动思维 让“导”“游”出彩
1.体验“导游”角色 说法论技
为了给游客“导”出精彩 让游客满意 并为之神往
导游需具备不寻常的功夫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做个好导游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肯定 归纳说话内容 引导学生体验
--开头需有开场白
让游客一听就喜欢你(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如导游外洞开场白:游客们 带着向往
在欣赏了明艳的山林风光之后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双龙洞的洞口 下面将由我为各位导游 我叫XXX 愿我的导游将各位带进人间仙境 一睹双龙洞神奇的容颜......);
--(重点段落)背上 不看书;
--丰富说的内容
使游客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增加传说、内洞石钟乳的形状等 教师出示2 丰富阅读
为导游增加积累);
孔隙介绍
进洞
须经蛤蟆嘴逆水而行 洞穴宽约3米 长约12米
水面离穴顶约一尺左右 游人入内
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 徐徐送入洞内
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 奇中有趣 趣中寓险
“洞中有洞洞中泉
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 轻舟仰卧入回溪” 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
-(突现特点)把握好语气、做好动作 使解说声情并茂
富有磁性、感染力;
--还需预测游客的心理愿望 或发难问题;
......2.体验“游客”角色 问题发难
做一名游客 观赏着无限风光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导游吗?对提出来的问题 引导解疑或存疑
--山上哪来的泉水呢?
--那石钟乳还有些什么形状 可以取什么名称?
--“双龙洞”的名称有什么来历?
--我还想知道......3.交流课外资料 拓展视野
丰富“导”“游”内容
为了使我们的“导游”和“游客”了解更多的知识 让我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一下 分小组交流
过后把小组里有价值的图片、牒片里的资料等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共同玩赏、阅读
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文3 让学生阅读文字
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趣
内洞奇观
舟至洞内豁然开朗
内洞面积约200多平方米 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
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 奇形怪状 千姿百态 似人似物 各具风采
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等 妙趣横生的景观 使人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在灯光映照下
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
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此洞时 在游记中写道:“中悬重幄 水陆兼奇
幽明凑异者矣”
3.择段演练说话
四、设境导游--体验角色 内化文本 创生语言
1.“导”“游”互动
◇景点: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
◇教师:提醒两方角色动作、语言、神情表演逼真 并配合学生表演
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文字等营造情境场
◇“导游”:到讲台前 手拿导游旗 随兴为游客导游
◇“游客”:随机观看、赞叹 向导游发问
也可对“导游”作出评价
2.“游客”抒怀
游览了双龙洞
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
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 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 如果让你来写
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 可以是一句话 想写诗也行
(教师可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石头 让学生写在石头上 以激发更大的兴趣)
五、走进自然--延伸课外 记录人文生活
选定地方景观 组织学生郊游
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 尝试写一篇游记
事先可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观察 写出导游词
在郊游时给同学们导游
习作1
本次习作以钱钟书的女儿回忆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一段文字为例 表达浓浓的父子之情 编者以这段文字为引子 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 捕捉可以表达亲情的镜头 进行习作
这篇习作属于记事的范畴
注意以几个特写的镜头来展开记叙 写出情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 旨在突出“趣”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
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 同学们
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 你看
那会飞的梦
那冬阳下的骆驼队
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
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 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 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 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
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 要有意思 要有发现
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 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 可以是钓龙虾 可以是玩泥巴
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三、范文引路 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 然后各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第二课时略
练习1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项内容:
语文与生活: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
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
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 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把这些事物写下来 要求:写“活” 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 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 师小结
诵读与积累:背诵与冬天有关的成语 注意在适当理解的基础上 想象成语构成的意境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
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 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写好钢笔字:注意行书的间架结构和行间距 把字写得端正整洁
1、指导:
2、⑴读这段话
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
重点观察整体布局 行款的优美
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3、练习:
⑴生描红 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 练习用自己的话 把家乡的名胜古迹
珍奇的动物、植物或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介绍给大家 注意说话的条理性 尽量用导游的口吻介绍
一、审题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 请你做个小导游
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 明确要求
(用介绍的口吻 语言要亲切
表达要清楚)
二、指导
1、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3、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4、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 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第1课《长江之歌》
一、课文要点,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
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4、背诵全文。
5、重点词语。
气概 哺育 臂膀 源泉 依恋 荡涤 灌溉 磅礴
二、课外要点。
1、赞美长江的成语: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2、描写长江的诗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描写黄河的诗句: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2课《三亚落日》
一、课文要点。
1、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素有 “东方夏威夷”之称。
2、《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3、“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
4、背诵课文3、4自然段。
5、重点词语。
美妙绝伦 逊色 洋溢 白鸥 挺拔俊秀 摇曳 玉屑银末 潇潇洒洒 赤朱丹彤 溅出 感染 收敛 硕大无朋 玫瑰 醉醺醺 涨溢 颤动 一瞬间 悄然无声
二、课文要点。
1、描写日落情景的成语:日落西山、残阳如血、落日余晖、夕阳如丹
2、和“赤朱丹彤”结构相同的成语:
琴棋书画、亭台楼阁、笔墨纸砚、酸甜苦辣
3、形容大的成语:硕大无朋、庞然大物
4、描写日落的诗句: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第3课《烟台的海》
一、课文要点。
1、我们跟着作者来到烟台的海,真切地感受到四季变幻赋予了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难怪作者赞叹道:“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2、《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写的,先写冬天的海,是因为冬天烟台的海尤为独特,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3、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
(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4、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扑”让人感受到海浪的汹涌。)②……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扑”展现了.海浪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5、重点词语。
凝重 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石凳 蔚为壮观 绿莹莹 嬉笑 湿漉漉 崇山峻岭 过滤 惬意 恬静 如痴如醉 呢喃细语 湛蓝 轻盈
二、课外积累。
1、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青山绿岭、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2、描写大海的成语: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波峰浪谷
3、如()如()的成语:如痴如醉 如火如荼 如诗如画 如歌如泣
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课文要点。
1、叶圣陶: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童话集《稻草人》。
2、课文浏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外洞的大,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4、背诵第5自然段。
5、重点词语。
杜鹃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孔隙 仰卧 臀部 蜿蜒 石笋 大概
二、课外积累。
1、表示变化多的成语:千变万化、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变幻无穷
2、形容颜色多的成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五彩斑斓
练习一
成语:
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本单元的主题为“正义必胜”,共安排《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三篇讲读课文。《卢沟桥烽火》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半截蜡烛》生动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按“救出→关心→送别→谢恩”的顺序,描写具体,由事及里,由理及事,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思想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音容举止跃然纸上,事理贴切,令人信服。卢沟桥烽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5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教后感: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课前布臵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通过资料的交流,然后借助于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介绍当时的形势,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臵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臵。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臵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臵?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教后感:
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画出描述敌人和我国守军举动的关键词句,诵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发现本课词汇量丰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6 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教后感: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时,伯诺德夫人_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
当___时,大儿子杰克_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当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绝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
3、看来,这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周旋)
三、导学引路。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四、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D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臵作业:(选做题)
(1)片段练习——
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800米长跑金牌。我兴奋极了……一个劲搭理我。我……妈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还说要多做几样小菜犒劳犒劳我呢?
(2)以四年级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自己试着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还可以演一演!
教后感: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指识聂荣臻将军,教“聂”、“臻”的读音。
在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上看到过聂将军的请举手。这些电影、电视的片名还记得吗?讲有关聂将军的什么事? 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
聂荣臻(1899~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板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1)出示词语:
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板书: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教后感:
教学时我紧扣: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句子,设问: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引导学生与前文聂将军对两个日本孤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信中“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联系起来阅读。学生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抓住了“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语通过反复诵读聂将军的话,从语意、语气、语感中领悟到聂将军的宽广胸襟。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抓住了聂将军音容举止的词语,如“先抱起……马上让……然后,又……”、“拉倒怀里……一口一口……
聂将军的慈善心肠。第五自然段是聂将军的亲笔信,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我八路军本着……必当……”学生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到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生存和人类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的决心。读了这些句子,学生就能概括出聂将军的菩萨心肠,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字词。
2、《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是分几段来写的?
二、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示时间、人物和事情。
2、理解课文第二段。
激发思考:聂将军是如何对待这两个日本孤女的?
(1)理解第2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理解第3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和蔼地说……一口一口地……喂……”)(讲读时,指点观察插图,加深理解)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3)小结第二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理解课文第三段。
(1)理解第4自然段。
“然而”表示什么意思?
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指挥部?
从这件事看出聂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2)理解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给自然段分层。
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聂将军的信中 “至仁至义”、“必当”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信中这段话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这一段通过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一事,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4、理解第四段。
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联系上文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三、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格魅力。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救出 照料 送归 感恩
教学过程:
一、读题,回顾主要内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在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谁能说一说。
2.读着课文,你的脑海中浮现出那几幅画面呢?(救出 照料 送别 感恩)(板书)
3.一幅幅画面,让我们领略到聂将军的人物形象,当日本人民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是怎么评价的呢,能迅速找出文中的句子吗? 出示: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出示ppt)4.“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是多么高的评价,而且这发自于于日本人民的内心,是什么让聂将军获得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继续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学习“照料图”,初步感受聂将军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尝试一下,你能从第三小节的内容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聂将军,将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圈一圈,划一划。
2.你读出了怎样的聂将军呢?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3.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惊恐的神色,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和蔼地说:“这梨洗干净了,吃吧!”美穗子见聂将军和善可亲,便接过梨慢慢地吃起来。(出示ppt)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写出了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板书 和善可亲 提起“和善可亲”,你通常容易想到的人、情景是什么? 看着孩子惊恐的神色,聂将军会怎样想?
那聂将军的和善可亲是怎么具体体现出来的呢?(拿 洗干净 和蔼地)
你想怎样读这句话呢?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此时,哪里像针锋相对的两国人,而是像?哪里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是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那份和蔼(学生读),读出那份亲切(学生读)读出那份真情。(学生再读)
——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你还从哪些句子读懂聂将军这个人的呢?
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出示ppt)
这个句子非常简洁,却并不简单,你能从这个句子读懂聂将军吗? 一个“拉”字,让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拉)(慈父般的关怀),那么多的战士需要聂将军关心,让美穗子自己吃不行吗?(她是孤儿,她还没有完全消除戒心,她毕竟还是孩子),还有什么深深打动了你的心(一口一口地 给她喂饭)平时战争忙乱,将军和战士们都是怎样吃饭的?(风餐露宿 忍饥挨饿 毫不讲究 应付凑合)你又有什么感受?
平时他们用小勺吃饭吗?哪来的?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句子该怎样读呢? ——板书: 一口一口地喂
你们真会读书,在八路军的指挥部,我们的将军一口一口地给一位日本孤儿喂饭,聂将军真是(),用我们学过的词语来赞美聂将军好吗?
读一读这个句子呢?(读得慢一点,聂将军是那么的耐心)。读得轻一点,聂将军真细心呀。读得投入一点,聂将军一片真心。
再一次走进聂将军的心灵深处,我们又想起日本人民表达的心声:再引读——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5.(其他预设:1抱起:你很了不起,从聂将军的动作体会到了聂将军对日本小姑娘的关爱。板书:动作
马上:一刻也不耽误,“马上”这个词体会得好。
找奶吃:又是抱,又是查看伤口,还给找奶吃。这种关心就像谁对谁的关心?谁把聂将军这种如母亲般的关爱读出来。)(“慈爱”、“亲切”:你抓住了将军的神态,体会得很好,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师评:多么和蔼可亲的聂将军啊!)
6.这一小节中除了有聂将军照顾日本小姑娘的画面,还有对美穗子的描写。
我们来看一看。齐读第一句,此时美穗子的内心怎样?
齐读第二句,此时的美穗子还惊恐害怕吗? 齐读第三句,此时的美穗子表现得怎样?
短短几天,美穗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7.下面我们来合作朗读第三小节。请一生读描写美穗子的语句,大家齐读描写聂将军的语句。
三、学习送别图,再次走进聂将军
1.聂将军对日本小姑娘的关爱,在送别这个片段同样可以感受到,让我们用心默读第四、五小节。哪些词句让你对聂将军感受得更深了。
2.照相(这真是一张特殊的照片啊,它特别在?这张照片可以配上一个题目叫?)
放梨(这位金戈铁马的将军,却是怎样的一种铁骨柔情啊!)写信(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封信的内容,看自己能读出什么?)3.他还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日军官兵,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出示ppt)
你来读这封信,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可以先结合故事的内容说。(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是啊,无论是及时及时的救助,精心的照料,还是真情的送别,都能看出:引读——“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相关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如果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也许我们会更多一些理解,大家交流一下吧!
▲我想说,日本侵略者是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仅南京大屠杀,六个星期30万中国人死于帝国主义的刺刀与炮火下,1937年12月,两名日本军官尽然拿中国人开展“杀人竞赛”。他们先各自杀了100名中国人,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 150名中国人,简直是一群野兽!
▲日本人民其实有不少反对这场邪恶的战争,在中国的日本人中,成立了一些反战组织,还有一群日本人主动投靠了我们八路军呢!1956年起,1109名日本战俘全部被中国政府释放。多年以后,不少日本兵对这场战争非常忏悔,2007年的一个冬日,23名年已80多岁的日本友人来到中国悔罪,感谢中国人民的宽容与人道。
▲我想说,日本人民也是反对战争的,日本在长达8年的对外战争中共造成了250多万军民的伤亡,这也是日本人民不愿看到的。是啊,不与日本人民为敌,至仁至义,有始有终,这该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课文读到这里,你对聂将军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敬佩 赞扬 崇敬)读信中这段文字你想读出(坚定 真诚 正气)你来读一读?谁还想读。
聂将军是在用我们八路军的至仁至义感动日本军官呀,女生读。聂将军向日本军官表达了我们以抗战争取和平的决心,男生读。这就是一位中国将军的风采,一起读。
四、感受中日友好,想象练笔
1.值得高兴的是聂将军播下的中日友好的种子在日本发芽开花了。你看:引读最后一小节。
2.日本人民纷纷给聂将军写来书信,会写些什么呢?指名说。(师评:感激、称赞、愧疚等)点出:这是日本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
3.其实,劫后余生的美穗子一直怀着报恩之心与中国交往。由于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她受到日中友协全国本部的表彰,被选为日中友协都城支部的理事。她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回报聂将军的恩情。1980年7月10日坐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坐在前往北京饭店的车上,美穗子心潮澎湃……是啊,40年了,没想到还能和自己日思夜想的恩人相见。(出示ppt资料)4.见面的场景谁能来描述一下?如果能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描述,肯定会更生动。指名讲,师引导,生补充。(出示ppt图片)谈话过程中,美穗子对聂将军照顾她的哪些事还深深记得?
板书: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和善可亲 拿 洗干净 和蔼 拉 一口一口地喂
至仁至义 好好照料 绝不伤害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日本人民为什么说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条主线,采用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层层推进,展开教学,力求实现“过程简单,方法灵活,体现知识生成”的课改理念,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如在教学“虽然敌人……”一句时,学生初读的体会是聂将军很善良,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未免过于肤浅。为了加深对句子内涵的理解,我给“杀害”“受害”“伤害”三个词画上着重号,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反复阅读、体味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杀害”“受害”两个词,词义理解并不难,但他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于是在学生理解了“杀害”一词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播放日军当年丧心病狂,残杀我老百姓的图片资料,之后又声泪俱下,讲述了日本侵略者伤害自己侨胞的小故事,直观明了,日军当年的滔天罪行历历在目,孩子们个个咬牙切齿,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伤害一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课文,你知道小姑娘受到了哪些伤害?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无辜的,他们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激起孩子们对小姑娘的同情。此时我相信孩子们对句子的理解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聂将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不仅是善良,更是一个宽仁大义,恩怨分明的和平使者。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憎恨与同情一起送入这段饱含血泪的文字中读出来。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虽然读的并不是很理想,但在我的反复指导下,由原来的平淡无味,到后来的能够把握一定的轻重缓急,表达出心中的憎恨与同情,有所收获,我觉得目的已达到。
小作二:导游词教学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教学难点: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播放一段录像
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颐和园导游词》(附后)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臵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东台或祖国各地优秀的物产及其它。相信这些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颐和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小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颐和园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朱,名XX。大家喜欢怎么称呼我?朱导——很正规的称呼;朱阿姨——很尊敬我的称呼。有没有想大胆的称呼我的——对,直呼其名,因为名字就是让人叫的啊。
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让各位小朋友更多地了解颐和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请看,这就是有名的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是我国园林中多少幅?多达14000余幅,而且很少有重复。其中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后画上来的。人物画多采用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从三皇五帝到清朝,这些画面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好,下面可以选取你喜欢的背景拍照留念,请大家注意安全和公园卫生,自由活动十分钟,之后我们就去万寿山了。
教后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的言语环境,并师生、生生间开展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努力让学生在听、说、评中,个性得到张扬与发挥。
习作 2 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明确要求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交流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教后感:
习作2要求写“小伙伴在老师不在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很生活化。一说到“上课了,而老师却不在教室”,自然能勾起很多有意思的回忆来。趣事、错事,不同寻常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今天上课却遭遇了冷场事件。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我们班级“老师不在的时候”比较少,而且班级纪律一直不错,所以没什么内容可写。为了启发学生,我读了教学参考的范文,并具体分析了优点,提出了写作要求。可是部分学生的草稿写得平淡无奇,没有真情实感。明天,我准备利用十五分钟时间,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些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臵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教后感:
农具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尤其是古代的农具。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种种可能,突破认识的局限,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收益。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比较浓厚,但是印象毕竟比较含糊。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字典可以查找出最准确的答案。感知与科学相结合,这不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及收获的喜悦。
第二课时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教后感:
对于写字教学,作为老师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实实在在地加以指导和训练。本节课提到的方法既有看帖的方法也有临帖的注意事项。细心揣摩,持之以恒,相信学生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来。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热点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学生临摹,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教后感: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当今学生应有的态度。所以老师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看法,明辨是非,关心民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爱国、爱家合格小公民。
第二单元《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 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 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 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 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 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 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第一周 星期三 第一节
识 字 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把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教具准备:录音机、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词语----出示在图中相应的事物旁)
1、春姑娘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能把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你看(课件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伴着《春之歌》的音乐)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从图中的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景物旁出示词语。
春风(1)注音“春”的读音,谁能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2)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春风像
(3)真好!那我们一起把这轻柔的春风读一读。春雨(1)齐读词语两遍。
(2)春雨有是什么样的?
(3)出示春雨像,像,又像。
同桌讨论,指名读。
(4)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哪些有关春雨的诗句?
(5)有感情读一读词。
柳树(1)注意两个生字的声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在干什么?真像什么?
出示春风一吹,柳树。指名读。
嫩芽(1)注意“嫩”的声母和韵母,谁能读准它?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找一哪些是嫩芽呀!
(3)“嫩芽”是什么样儿的?
(4)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齐读这个词。小草(1)读准“草”的声母,一齐读两遍。
(2)你们看到小弟弟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往外钻呢?
(3)说的真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布谷(1)齐读词语。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2)它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叫的?你能学一学吗?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布谷”的叫声吧。
(4)初夏时,“布谷”常昼夜不停地叫,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杜鹃“。布谷能吃许多害虫,我们可要保护它。燕子(1)小燕子穿什么衣服呀?
(2)你对小燕子有什么了解?
(3)齐读词语两遍。梨花、杏花、桃花
(1)把这些花儿的名字读准,指读,齐读。(2)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花是怎样开放的?(4)除了上面这些花外,还有哪些花也是春天开放的?(5)齐读三个词语。
二、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词语和图画对位。将12个词语的卡片分给学生,老师点出课件上某个景物,拿相应词卡的学生上来,带领同学们齐读词语两遍。
3、班一起读12个词语。
三、齐读词语,体会特征
1、读词串,说一说每一组词串与春天的什么有关?
2、除此之外,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过什么? 教学后记:学生乐学,喜欢学习对春天的特征。
2003年2月20日 第一周 星期四 第一节
识字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绳子,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2、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3、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词卡、录音机 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获奖运动员手拿鲜花致意图)并放国歌。
同学们,这幅图画了什么?
2、是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为国争光,那么你们了解哪些体育项目呢?今天,我们来学识字2(板书课题)
二、图文结合,学词语
1、(出示挂图)看一看,图上的运动员在进行什么运动项目呢?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熟悉的其中一项体育项目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在挂图旁贴上相应的词卡。篮球(1)读准生字的字音,“篮”是边音。指名读、齐读。
(2)介绍一点相关的篮球知识。
足球(1)读准“足”的声母,是平舌音,齐读。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02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三、朗读词串,积累词汇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四、教学生字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五、指导写字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教学后记:1.学会了本课生字8个,能够根据拼音识字。
2.“嫩”字有一部分学生较难读准。
3.能够有感情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了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2003年2月24日 第二周 星期一 第六节
识字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2)出现“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3)出现“石头”的实物图,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现“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3、有时他们需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还没出现文字,这怎么办呢?我 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们的祖先非常勤劳、聪明、能干,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看到的东西照样子画下来。
4、多媒体课件以动画形式在实物图的旁边,一一出现相对应的象形文字。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5、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出生字及词语出现在相应的象形字旁,点拨词语的意思:(1)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读一读,注意“子”在这里读轻声。齐读,分小组读。(3)从泉里流出来的水就是 ?齐读两遍。
(4)显而易见,这就是石头,读准“头”是轻声,指名读,开火车读。(5)古时候河流也叫“川”,读一读。
“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读一读。
我国四川省的“川”就是这个“川”,想一想,通过这个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二、加深记忆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
2、说说现在的汉字与原来的图画有什么相似之处?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2)指名说,互相补充。
3、读一读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找到“石头、竹子、燕子”词中的轻声。
三、教学生字
1、多媒体显示:舟 竹 石 川 燕(1)读准字的字音,前4个生字都是翘舌音。(2)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2、“燕”中有个新偏旁是“四点底”,跟老师读一读。
这“四点底”像燕子身上的哪个部分?记一记。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看课后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指名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四、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教学后记: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
2.初步了解了一些象形字的来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泉水”这一词的配图学生 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较难把握。
2003年2月 25日 第 二周 星期二 第一节
识字4 教学要求:
1、2、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的意义。
教具准备:
转盘、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个小游戏。
2、首先,我们来看图,出示(字盘)。
二、看图:
1、图上有什么?这叫“字盘”。
2、我们可以给“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变成不同的字。有趣吗?
3、这些都是一个族的字,叫字族。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
4、要想做好游戏,我们首先来跟转盘上的这些偏旁交朋友。
三、读偏旁:
1、复习已学过的偏旁。
(1)在这4个偏旁中,有的以前已经跟我们见过面了,你们能认出来吗?(2)学生认读,你还能说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3)学生说一个字,老师相机用电脑课件展示。
(4)说了这么多的字,看一看,想一想,“单人旁”和“三点水”分别代表什么呢?(5)老师小结。
2、认读新偏旁“马”“土”。
(1)这两个新偏旁跟什么很相似?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个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2)想一想,这两个新偏旁会代表什么呢?(3)怎么记住这两个新偏旁?(4)学生认读两个新偏旁。
四、学习同组字
1、“也”与四个偏旁都是好朋友,看,它们手拉手,变成了这些字,出示转盘一一转出生字。
2、这些生字怎么读呢?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这些生字,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
3、学生自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字音:(1)出示生字词(2)这些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3)指名读词,齐读。
5、这几个字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这四个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叫声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形声字。
6、做游戏,巩固识字。
(1)我们来转动转盘,“也”转到与哪个偏旁在一起时,看谁能把这个字又快又准地读出来?(2)学生自转自读。
五、指导学字
1、学习“奔”的偏旁。
2、看看练习1中生字笔顺表,自学生字笔顺。
3、反馈检查。(驰、奔、池、塘)该怎么写?
4、找朋友,你能给哪个字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
1、怎样才能把这四个字写美观呢?
2、学生说,老师做适当点拨。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临写,老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教学后记 :学生会学乱多音字“驰”和“池”。
2003年2月 25日 第二 周 星期二 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2. 读生字新词。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3. 诵读字谜歌。
二、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 析记字形。
(1)认读生字:行、千、庄。(2)教学新偏旁。
(3)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2. 指导书写。
(1)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2)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3)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三、课堂练习1. 加偏旁组词。
也------()------()-----()-------()2. 扩词。
行()()()奔()()()3. 选字填空。
池 驰
(1)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2)骏马在草原上奔()。4.游戏猜字谜
教学后记:学生还是有些会将多音字认错。
练习1 教学目标: 1. 按笔顺写字。
2.学用字词句:认真读词语和描红;制作课程表;给句子加标点,再分角色朗读。3.读读背背:读背成语,读背古诗。4. 写铅笔字,认识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5. 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 教学时间: 四课时。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2003年2月26 日 第二 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认清笔顺” 1. 审题。
(1)引导学生看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2)组织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去完成?
(3)老师小结,明确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自学笔顺表,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2.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1)各自轻读,书空笔顺。(2)同桌交流说笔顺。3. 指导。
(1)指名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相机纠正。定)
(3)强化记忆板书下来的生字的笔顺。(4)同桌互相抽查笔顺容易错的字。(5)教师小结。4. 练习。
(1)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5. 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二、教学“写好铅笔字” 1. 审题。(1)练读题目。
(2)引导与上题比较,明确写字要求。2. 弄清笔顺,练习描红。(1)认读生字。
(2)提名说笔顺,教师同步师范描红。(3)强调描红要求与写字姿势。(4)学生完成描红练习,师个别辅导。3. 点拨笔顺规则,仿影体会。
(1)师生谈话,引导学生发现笔顺规则——先横后竖。(2)学生仿影体会。(2)质疑: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相机出示生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 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4. 指导临写。
(1)出示“干”,提醒学生注意“干”的第二笔横较长。(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干”。(3)学生练习写一个“干”。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羊”和“草”。(5)反馈。
2003年2月 26日 第 二周 星期三 第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学用字词句”。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2. 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3. 提名说,其他人补充。4. 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5. 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6. 学生质疑生字的笔顺,教师师范描红。7. 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学生练习描红。8. 反馈。
二、学第二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投影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3. 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4. 投影班级课程表,师生讨论填法。5. 学生自选方法完成制表。
6. 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7. 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1. 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加标点;分角色朗读)2.习学过的标点,讨论如何试用。3. 学生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4. 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1)出示第一句话: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2)指名读句子,并说出所加标点。
(3)评判对错,再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4)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5)教师小结。
5.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巡视辅导。6. 反馈。
(1)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3)教师小结。
7. 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整体回顾,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2003年2月 27日 第二 周 星期四 第一节 第三课时
教学“读读背背”。
一、读背成语
1.师谈话激趣: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诵读它,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提高,文化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学期我们就开始练习“读背成语”这种童子功。2. 学生借助拼音试读4条成语。3. 提名读,相机正音,教师范读。4. 学生再以多种形式练读。
5. 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1)映示图片,拨放录象,引导学生观察、体验。(2)指导学生表达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6. 学生练读练背成语。7. 反馈。
(1)指名背诵说说记忆方法。(2)多种形式背诵成语。8. 教师小结。
二、读背古诗《村居》 1.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停一停吗? 阳光家教网 http://cd.ygjj.com 家教学习资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2. 映示古诗的背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弄清图意。3.
揭示古诗《村居》,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 学生借助拼音各自练读古诗。5. 提名读,相机正音,教师示范读。6. 学生再练读,直到读准音,读通句子。
7. 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1)诗歌主要写春天的什么景色?(田野风光;儿童放风筝)(2)田野的风光美在哪儿?(3)儿童是怎样放风筝的?
8. 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9. 反馈读背古诗效果,交流学习方法。
2003年2月 27日 第二 周 星期四 第二节 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 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二、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要求 1. 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成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售货员。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 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3)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4)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说话要求。
三、练习
1. 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说。
【2008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卷10-03
关于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试卷10-3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五六单元练习10-05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6-30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教案06-0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7-17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10-31
小学语文:习作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