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感知幸福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征文-感知幸福(精选7篇)

征文-感知幸福 篇1

全椒县实验小学五(6)班陈凌寒

说到幸福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可是如果问“什么是幸福?”同学们恐怕就不好回答了。

对小草来说,春风就是幸福;对鸟儿来说,蓝天就是幸福;对孩子来说,妈妈就是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就像是春天的花朵一样千姿百态。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幸福”呢?

简单说,幸福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和评价。

有人说:“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是一种幸福。”因为20世纪50之60年代,老百姓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农村里没有电灯,同学们晚上看书写字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的光度很弱,为了省油又不能挑大,若要看清字,就只能把头放得低一点,这样一来,不仅会伤害视力,还会被灯火烧了头发。所以生活在用电灯看书的21世纪的中国是一种幸福。

有人说“能上学是一种幸福。”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许多教育家前仆后继来到中国的大地上,播撒下文明的种子,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有人说“能看得起病是一种幸福。”因为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灾害病的。众所周知,生病找医生。自古以来“病有所医”一直是每个人的梦想。生病是痛苦的,可是,看得起病却是幸福的。如今国家的惠农政策减免了农业税,让农民有了医保,看病再也不愁了,幸福洋溢在每个农民的脸上。

有人说“能住上好房子是一种幸福。”因为孟子说“居者有其屋”,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如今的高楼大厦,人类一直对居所抱有极大的热忱。事实上,住房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所,关系到千家万户。而如今的新农村建设,让农民也住上楼房,楼上楼下已是一个现实的梦,幸福不言而喻。

有人说“能有文化是一种幸福。”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而今天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减免了学杂费。每个孩子只需交10元簿本费就能去上学了。再也不用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了。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吮吸知识的甘露,幸福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有人说:“能够一起共享是一种幸福。”因为有一首歌中唱到:“和我分享太阳,你有灿烂辉煌;和我分享月色,你有妩媚漂亮;和我分享大海,你有无比宽广;和我分享蓝天,你有至高无上„„分享是心与心的交流;分享是情与情的传递!分享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有人说:“行动是一种幸福。”在这阳春三月,在这学雷锋的日子里,同学们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纷纷行动起来。班级的垃圾有人主动去倒;基础差的同学有人主动去辅导;操场摔倒的小朋友有大同学主动去扶;过马路的老人有红领巾在搀扶„„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一代身上传承。雷锋叔叔若在天有灵,他再也不会为广州的十八个路人的冷漠而伤悲了。大爱在同学们的行动中传承,有爱就有希望。对我们 2

这个民族充满希望,怎么会没有幸福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中国,一定要树立爱国的信念,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让我们的国家更强盛,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征文-感知幸福 篇2

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

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张毅

幸福,是人们挂在嘴边常常谈论的话题。但从学理上来说,幸福并不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幸福”完全是一回事。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幸福指的是一种“主体的主观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吗?那么幸福感又是什么呢?也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环境与人的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状态”[1],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通融区。幸福,说到底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追问,但其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于一定的客观现实状态。那么,以对人的关怀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学理应要关注人的幸福和幸福生活,又能为人之幸福做点什么?我们又怎样进行幸福教育?

人之心理的感受能力。幸福感趋向于主观性、个体性、具体性,是具体生活中的单个人对其生活现实状态的感受能力。但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感受到幸福,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价值观念的偏离,另

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对幸福感受能力的缺失。

所以,幸福感除了要具有客观的满足人的需求的状态以外,还需要根据主体的价值观以及主体的自觉意识能力。这样,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环境时会具有不同的幸福感,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面对相同的环境也会具有不同的幸福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幸福与幸福感就如同本质与现象一样,本质需要通过现象来表达,但表达本

一、幸福与幸福感

对幸福的认识,首先要搞清楚幸福与幸福感的区别与联系,如将之混淆,就无法谈论幸福与幸福教育。

幸福,是一个既需要扎根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又需要进

行抽象的价值范畴。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社会阶层中,幸福具质的现象并不被人们普遍发现。有自身的客观普适性,是受社会大众群体所认同的一种生活

由此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言其生活是否“幸福”或日子过的怎么样时,既可能指的是一种客观的幸福状态,也可能指的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幸福感。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和对幸福的感知水平不一样,致使幸福感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心理条件下,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个体对来自环境或自身的心理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状态与境遇。它趋向于客观性、社会性,属于一种根植于生活实践中的真实性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最高的善”,“至善”就是真正的幸福。

“最高的善”、“至善”是人的理想追求,是人的一种坚持不懈、无限的追求,此追求的永无终点才使人之为人,使人活在路途之中。但是,并不因此而使幸福的概念缥缈无踪。从现实性上来说,幸福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获得满足的现实状态。人的生存是区别于动物本能适应环境的存在,是积极向上的、诗意的存在;人之发展是指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人在对理想追求的路途中,有符合这样的一种现实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生活。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以,幸福是一种客观存在。

幸福感是主体对具体客观实在的心理感受,具有一定的主体客观性。客观实在要能切实地引起主体愉悦的情绪体验,即主体要能真正感知到幸福,需要具备两个条

显然,幸福感就是对客观实在之幸福的感知,强调的是件:其一,如前所述,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确实生活在特定社会阶层所认同的客观幸福之中,得到对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即社会能提供满足个体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条件,使其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其二,还需要个体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具有对这种幸福生活的感知能力,个体达到一定的对幸福感受水平。

二、“幸福教育”界说

只有清楚了幸福和幸福感,才能很好地理解“幸福教育”。由上述可知,幸福具有相对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但幸福又不是恒定不变的,幸福的变化状态决定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就是说,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幸福感其实是一种主体的意识能力,前提是在“幸福”的环境下让主体的生命向自然敞开,无压抑地自由生长,提供一种“过程”的幸福,才能让幸福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接受幸福熏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样看来,我们在教育学上常说的“幸福与教育”或“幸福教育”中的“幸福”,其实包含了上文所说的“幸福”和“幸福感”两层含义。一方面强调教育过程的幸福,另一方面也指出要为明天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具有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教育理想。由此,“幸福教育”的本真内涵我们就可以揭示为:第一,是指“幸福的教育”和“教育的幸福”,即教育首先要是幸福的(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一方面,学校要从校舍“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软件”配备两方面来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还要在使人感到愉悦、幸福的场景下展开为前提,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和学生都能沐浴着幸福,并使学生在此情景下自觉地提高自己感受幸福的水平。这样的“幸福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是让学生向“善”,具有“善”的情感,并培养其感受“善”的能力,同时还熏陶学生具有主动传递“善”的自觉意识;第二,是指“为幸福而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幸福教育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当下的“幸福的教育”,更是师生一起在幸福的教育过程之中展望明天的幸福生活,携起手来共同为之创造。这样的“幸福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是使学生求“真”,开发学生的心智,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为明天更好地改造世界、创造幸福,为成人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感知幸福的诗性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一方面源于自然,属于自然;另一方面,人又要超出自然。所以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工具性存在,是一种经验存在,也是一种“趋乐避苦”的利己性存在;同时人的存在又是一种目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一种诗意审美的存在,因为人又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2]。教育的存在理应要满足于人这两方面“存在”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首先是要具有诗意性的教育过程。这样的教育过程,是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发掘其生命中的“最高的善”。也就是说,幸福的教育过程首先要保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学校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环境,其中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素养等;另一方面,在教学理念上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改变传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异化成盛放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起生命活力”,把课堂幸福和快乐真正还给学生。

诗意性的教育是富有浪漫色彩的教育情怀,强调人的激情、生命感,肯定潜意识的智慧。所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要“归于自然”,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3],这样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才是幸福的教育,使儿童善良的天性得到保护,并使之得到自由的发展。因为从儿童的存在和天性来看,儿童是诗意的存在,同时也是探索性的存在,是充满着梦想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成人不是要利用外界的力量有意、无意地扼杀儿童天性中智慧的火花,而是充分利用外界的环境使其心灵的智慧得到充盈,帮助儿童智慧之树自由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幸福的心灵是儿童幸福感的源泉。

四、创造幸福的知性教育

具有诗性的幸福教育是不是就是幸福教育的全部呢?显然不是。幸福教育同时还需要施以知性教育,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是最高的善”里面的“善”,也是融道德与智慧于一体的人性之完成。完整的人性应该是融德性与理性于一体的人之为人的品质,幸福教育应该是在培养儿童德性的同时,要自觉发展儿童的理性。如果说诗性教育是侧重于提升儿童的德性的话,那么,知性教育则主要在于培养儿童的理性。

从某种层面上说,人是生物世界的一分子,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来源于生物界,但借助思维和劳动,又超越于生物界,创造着人类自己的幸福,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人之为人首先是个“生物人”,也是个“经济人”。英国经济学家边沁(J.Bentham)认为:“人类就像一部活生生的‘损益计算器’一样,每个人皆忙碌地安排着自己的行动,以使他的加减计算器从这种行为中获得最大的幸福。趋乐避苦是人的普遍规律,只有体现在苦乐之中的个人利益是具体的、实在的。个人能唯一信赖的,也就是他自己的利益。因而,任何个人行为以及所有社会现象都服从这条规律。”当然我们不能把边沁所说的误解为是在强调个人利己主义,而应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评判功利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显而易见,作为“经济人”,一定需要具有高度理性的人,在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着幸福,为他人服务。

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脱离了社会的人就会降位到生物层面上的“人”。只有共建出群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才能具有真实的前提,并且,群体的幸福才真正是个体所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群体的幸福为个体的幸福提供了保证和理想追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是生物人、经济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幸福是以群体幸福为基础并与之和谐统一,而群体的幸福需要每个个体通过对自然和自身的理性认识,进行合理的创造,这一切都必然要求对人的理性精神的培养。其中实用理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性形态,人类最基本的、最早的教育形态也是实用理性教育,也就是为人类更好生存的教育。因为理性的产生、形成,是人类千百年来积淀、博弈、选择的结果。以理性为根本的知性教育,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要密切地与当前及未来生活的实际联系,普遍提倡对个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作为价值形态与价值创造的统一,幸福不仅仅意味着感性需要或诗意理性的满足,而且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形式。

五、畅想理想的幸福教育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而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幸福同样离不开群体的幸福。如果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群体的幸福,来谈论个人的幸福,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幸福,是一种奢望。再者,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为人谋求幸福的教育二者之间不仅是不相矛盾的,而且是内在一致的。所以,理想的幸福教育理应是教育目的的应有之意。

理想的幸福教育应该是诗性教育与知性教育的内在统一体,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教育实践中必须要处理好诗性教育与知性教育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既要保证教育过程的幸福,更要使教育结果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其实,理想的幸福教育的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之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因为幸福的教育过程为学生心智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人生目标的树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在未来对幸福生活的创造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技能储备;幸福的教育结果反之又为幸福的教育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和理论支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即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必然地,以发现、创造幸福、享用幸福为核心的幸福能力的培养在幸福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何况,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更需要具有幸福能力的人去创造幸福。幸福教育是联系教育与生活的纽带,幸福教育不是对生活本身的简单回归,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又要超越于现实生活。再者,就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而言,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现阶段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解决要依靠科技的发展、人的创造幸福能力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更好地拥有幸福教育。我国当前教育必须在重视以“科学知识”教育为核心的知性教育下,通过诗性教育对精神的灌溉才能使幸福教育更加丰满。

界境遇的超越[J].教育科学,2007(2).

[2]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3

[3]卢梭.爱弥尔(上卷)李平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4,216.

!责任编辑:白文军

参考文献

[1]张忠仁.幸福教育的目标:内在尺度对外界境遇的超越[J].教育科学,2007(2).

[2]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3

面对压力 感知幸福 篇3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创造财富是一种本领,而感知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尚家·家故事》继续专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先生,跟他探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生活,才能真正赢得“乐活”,感知幸福?

速度·压力

“乐活”是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汇,也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乐生。但是,现在却需要重新解读,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应该怎样生活才能获得快乐?对这个话题,大千先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说,如何感受快乐创造快乐也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仅仅是快乐并非我们的追求,快乐地生活才是根本,但是,很可惜,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速度的快,而忽略了速度背后的东西。

的确,中国发展的速度之快可以从几个数字中看出。从1998年开始,中国用了9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而此前,只有日本有这个记录。韩国用了13年,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实现翻番用了58年,美国则是用了47年。随后,中国又用了9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而这样的成就,日本用了21年,韩国用了11年。正是这种快速的变化,导致了中国的社会形态、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观察这一系列变化的王大千先生深有体会:这种变化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压力的增大。他说,快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同时也扼杀了很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放眼周围,大家的生活几乎都是这样的,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超强的压力,虽然房子越来越大,车子性能越来越好,还经常能天南地北地旅游,但是,幸福指数却不见提升。现代社会诱惑增多,欲望增强,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器官使用跟不上发育程度,近视眼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小小年纪,就架起了深度近视镜,甚至不夸张地说,在大学校园中找到一个健康视力的学生都很难。老子曾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过剩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据此可知,古人早已给了我们判断、分析、指导,只是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没有继承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资源来加以节制。

继而王秘书长意味深长地说,幸福还是不幸福,关键要看是不是能有一颗善于感受的心,人需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忙于生活,习惯于追逐,却忽略了对生活真谛的感悟,以一种相对麻木的状态茫然地向前奔走,这种状态岂不是很可怕,这样怎么可能有幸福?是啊,一个只顾开着车子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人,自然会忽略窗外的风景,自然感受不到行走的快乐。假如能把车子开慢一点,或者换成自行车,岂不是要好很多?

平衡·心态

面对当前这个无法改变速度的时代,如何改变心情就变得尤其重要,那么面对压力,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做到真正的幸福呢?

王秘书长稍加沉思,继而说,速度当然还是要保持的,但是,快乐也不能丢弃,这中间需要的就是一个平衡和调节。如此一来,鱼与熊掌即可兼得,那怎样才能平衡和调节呢?秘书长接着给出了详细的阐释: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其次,还应该像古人借智慧。要想快乐,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如何获得生活的安静。只有心底安静了,才能感受,才能快乐,安静是一切的根本。现代社会和我们的圣贤生活的时代,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根本上应该是一样的,都会面临竞争、压力和焦虑等这些情绪,但是,看一下我们的古人,他们是以一种怎样的大智慧在生活。探究孔子的一生,其实,他并不能算是个成功人士,人到老年了,还带着一群弟子颠沛流离,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孔子依然是乐观向上的。子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是孔子的大智慧。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说的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这短短的一句话里边,我们能看出颜回的精神状态和处世之道,再对照一下我们周围的人,还有多少人能有这种淡定和洒脱的心态?生活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是这样的生活是我们选择的,至少是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的,所以拥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进而,王秘书长给我举了个非常常见的事例:我们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不敢卸妆,甚至去一些美容整形医院“改造”自己。美容一旦上了瘾,就很难停下来,她们再也无法接受自我,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无法摆正心态,如此一来,最美的青春都献给了外科手术或者化妆品,生活还何谈美好?

因而,不管是从事何种工作的人们,都应及时调整心态,用心感受平凡的生活。周末的时候,给自己泡上一杯茶,再放上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慢下来,停下来,手里拿本书,慵懒地躺在一把藤椅上,沐浴在阳光下。这种时候,细细品味生活,放松心情,很知足也很温馨,焉能不幸福快乐!

感知·放下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一方面使得生存压力减小了,另一方面也使得发展压力变大。发展中追逐越来越高的目标,相互攀比金钱、地位、名望……而如何不出走这一困境,如何从无休止的竞争压力中解放、解脱呢,秘书长说,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速度和收获,缺少的反而是放下。

佛家有句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那么如何能感知幸福呢?王秘书长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欲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否则,就只能收获痛苦了。说到底,如何能快乐,重要的还是守住一颗平常心。有时候,人是需要不断回头的,只有不断地回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回过头去寻找一下自己的根,人才能清醒,才能知足,才能快乐。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节假日应该是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吧。然而即使是面对春节,这一中国最盛大隆重的节日,每到过年,很多人也是抱怨声声,觉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然而,王秘书长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过年的景象却一脸幸福,他说,那时候过年女孩子能扎上一根红头绳,穿上一件新衣裳就很满足。现如今的孩子,就连收到一个鼓鼓的大红包都没有感觉。没错,在现代社会,衣服都是跟着季节、潮流趋势而更换,饮食方面更是比过去过年还讲究,没有了对过年的期待,当然过年时也感觉不出以往的滋味。人生要有诗意,才能有所寄托,才会感觉出生活的美好。

知足常乐,尽管是句被大家说滥了的话,但是,也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保持清醒和知足的心态,人才能正视压力,常怀快乐,感知幸福。停下无谓的挣扎,放弃过多的追求,即使是在都市的环境里也能仰望自己的星空。中国的儒家与道家是在平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儒家强调学习、奋进,而道家则启示人们应该回归自然,知足常乐,二者的关系恰如一个汽车的加油和刹车系统,汽车如果一味加油门,没了刹车系统,不仅会危害自身,整个道路交通也会深受影响,伤及无辜。

所以,在“快”中如何寻找快乐,说到底,还应该知足常乐,时常自省与回归。快生活不是不好,但是在快生活中迷失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把握好速度与节奏,不能在速度里迷失,尤其是灵魂不能迷失。希望我们都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活得平静和快乐,感知真正的幸福。

感知幸福散文 篇4

那日,参加了一个老邻居的葬礼,回家之后,我伏在夫君怀里忍不住地哭。夫君很讶异,因为老邻居与我们,有情,但总归不会很浓,我为何会如此呢?

哭泣很久,将鼻涕眼泪都蹭到夫君的睡衣上之后,我抽泣着说:我们一定要一起离去,不要剩下一个人受苦;我们一定要离开之前,将所有的都交代给孩子,不要让他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不离不弃。

了解我的夫君,知道多愁善感的我一定是看到了什么让我触景生情,待我自己寻回平静之后,他静静地听我诉说,而我诉说的,是一个女人不平的一生。

老邻居姓李,今年七十八岁,心脏病突发离世,按理说也算老丧,喜丧。但他的骤然离世,却留下了一个任谁也抹不平的烂摊子。他先后娶过三房媳妇,第一、二房为亲姐妹,第一房媳妇无子,病逝;第二房媳妇生育了四女二男六个孩子,病逝;第三房媳妇也是丧偶的,来的时候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加上前面六个孩子,她需要照顾七个孩子。

我们这里的方言是跟着夫家叫女主人,比如夫家姓李,就叫她李姨。我搬到那栋老楼房时,她已经嫁了过来很多年,据说,她刚刚来的时候,还不到五十,而李伯伯比她大十六岁,李伯伯最大的女儿比她小不了几岁,都已经结婚成家。

李姨来了之后,默许了李伯伯家的老传统,就是不管儿子女儿,媳妇姑爷,中午晚上都带着自家的孩子要来吃饭。这一下,每天吃饭都有十几口。我早晨上班时,总能看到已经买菜回来的李姨在楼下的瓜藤架下择菜,中午上班时,经常又看到她端着一盆菜,还在择菜。

李伯伯是一个好人,他身体不好,腿脚不方便,经常坐在李姨身边,帮着李姨一起择菜。两个人说说笑笑,在大家的眼里也很融洽和谐。

我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相差这么多,李伯伯长得年轻,李姨长得老相,两个看上去只有几岁的差距似的。有时抱着孩子在楼下玩,李伯伯还会逗我家孩子,看着他乐观豁达的样子,我在想,他的孩子们一定如他一般,善良、和善、与人为亲。

时间就在这样淡如水的相处中匆匆而过,瓜藤上的瓜,一年多,一年少,也没有人真的在意。慢慢地,我们这些老邻居,陆续有人搬走了,只是很偶尔才能遇到,慢慢的,我也搬走了。

一晃数年,只是偶尔在同事的嘴里听到他家一些消息,有人说他家子女争夺李伯伯新买的楼房,互不相让,谁也不让住,一直空着,可怜李伯伯辛苦一辈子,还只能住在阴暗潮湿的老楼房里;有人说他家子女排挤李姨,生怕李姨带来的孩子沾了李伯伯更多的便宜;有人说李伯伯看着聪明,实则糊涂,只知道纵容子女,不肯为自己和李姨的将来打算。

这些我无从验证,我很偶尔看到李姨,她依然是满筐的各式各样的菜,依然是亲切地打个招呼,但却舍不得多停留一会儿。我发现李姨越来越瘦了,刚刚六十岁的她,像七十岁一样的苍老。

1月3日,李姨如常一样,起早顶着寒风去早市买菜,放假了儿女们轮番来吃,哪个不得满足呀!待她双手拎着蔬菜,笨拙地推开家门时,没有看到如常等候的李伯伯。心中暗暗浮起不安的她唤了几声,依然没有人答应,她来到卧室,发现李伯伯依然是她离开时的模样,她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她说“我去买菜了”,李伯伯还轻声“嗯”了一声。

她试探李伯伯的鼻息,然后像他们之前曾经说起很多次一样,先拨打120,再给孩子们拨打电话,她的声音中满是颤抖,她的心仿佛被铁块勒住一样,瞬时分成两半。

这些是我站在送葬的人群中,听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邻居说起的,我无从知道这其中的水分有多少,但我却知道,对李伯伯精心照顾了十几年的李姨并没有像其他分别的老夫妻一样,被安排看李伯伯最后一面,就说明她在遭遇不公。

我还听说,李伯伯去世的当天,李伯伯的儿女就明确表态,要让李姨离开,说这个家没有她的份儿。性情敦厚的李姨,只是表情痴然地叠着纸钱,说,让她送他走就好。

这句话我信,我不止一次地听李姨说过,虽然李伯伯比她大十六岁,但她一直对李伯伯心怀感激,因为丧夫被族人视为不详的她被前夫家轰出家门时,是李伯伯收留了她,还对她的儿子疼爱有加,不仅供他上学,还帮着安排了工作。李姨说,不管别人如何对她,李伯伯有恩与她,她就要感恩。

此刻,李伯伯骤然去世,对于身患多种疾病的他,已经算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李姨陪伴他的最后十几年,仅仅依靠李伯伯两千多元的退休金度日,要每天十几口人一起吃饭,要供着李伯伯价格不菲的药物,李姨的日子可想而知。在我的.眼里,她几乎没有添置过什么新衣服,她凭借自己的巧手,为李伯伯缝制了厚实的坐垫,棉衣,她凭借自己的精打细算,将很少的钱,都用到了刀刃上。可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感化李伯伯的子女的心。

丧礼上,李姨的亲生儿子,哀声不断,李伯伯的子女表情麻木,一列白衣飘飘而行,站在一旁相伴送行的我们,却满心的忧伤。这是一位老人的离开,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不相关的丧礼,但对于李姨来说,却是一场可以预知,但无法躲开的未知生活的开始。

李姨会继续住在她和李伯伯的老房子中吗?我这样问夫君,夫君凝重地点点头,又摇摇头。我想,他也在记忆中搜索那对老夫妻的样子。

我对夫君说,我们只有一个孩子,不存在争夺的问题,那么我们给予他什么,才是最珍贵的呢?

夫君说:你看李伯伯,他家谁最幸福。

是呢,他家谁最幸福呢?

李伯伯吗?一走百了,一辈子被人呵护照顾。不,他两房媳妇早逝,面对了太多的苦难,才会对第三房媳妇如此贴心。他对自己的孩子疼爱中,有对前妻的不舍、愧疚,更多的是一延续血脉的自私,他至死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任他生前的纷争在他故去之后继续,他没有给照顾他十几年的李姨留下任何财产和许诺,任再次丧夫的李姨无情地面对再次被人欺辱的结局。他一生身不由己。

是李伯伯的儿女吗?不是,他们虽然早年丧母,惹人怜爱,但他们对继母多年的偏执,是他们不能称之为幸福的源泉。人,感恩才有福,如此寡淡,薄情,如何能惜福。懂得爱的子女会支持父母住新房享福,而不是为了争夺房产,剥夺父母住自己一辈子的辛苦钱买下的房子。

是李姨的儿子吗?仿佛是。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来到这个新家,多了父亲不说,还多了六个根本看不上他的哥哥姐姐。他的成长是沉重的,因为年少的他面对了很多无法逃避的纷争。他的成长也是欣慰的,因为他得到了继父的关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他懂得回馈,感恩父母。

是李姨吗?应该是。李姨虽然要面对丧夫、失去家园的双重打击,但她有跟她一样善良的儿子,她还有依靠,并且,她无愧于自己的心,她可以问心无愧地送走李伯伯,即便李伯伯什么都没有给她留下,她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善良,去赢得自己晚年的幸福。

在听到我的絮叨之后,夫君说,那么谁是最幸福的呢?

我说,无怨无悔地,真诚地有爱地渡过每一天,坦然面对生死,珍惜拥有的,就是幸福。

他说,是的,这样,你还会害怕恐惧吗?我说,不怕,只是心疼李姨的孤单。

感知幸福个性签名 篇5

1、我爱你十年如一日 不管13还是14.

2、至我深爱的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3、我可以在0℃左右的天给你一个37.5℃的怀抱。

4、女人是手心,男人是手背,手背的作用就是保护手心。

5、守护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6、幸福就是早上有人小心翼翼的叫“亲爱的,起床了!”

7、20**,我爱你一生^20** , 我爱你一世^

8、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9、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

10、他说他要陪我一辈子

11、有人说 幸福就是 e了就吃 渴了就喝 困了就睡

12、只希望有一天,我在做饭 你在捣乱。

13、我最期待也是最幸福的事,就是穿着最美的婚纱,成为你最美的新娘。

14、傻瓜,我数星星,你智商差点,你数月亮?

15、媳妇儿, 我想你!

16、在你最冷的时候 有人不顾自己寒冷抱着你 这就是幸福

17、我是会陪着你的人,更是会伴你到老的人。

18、海誓山盟:永远爱你;天涯海角:永远随你

19、愿我伴你到白发苍苍儿孙满堂

20、每天醒来看见你和阳光都在,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

21、手牵手,一直走,我的未来需要有你。

22、我们共同仰望天空,满满都是我们的幸福。

23、我不仰慕前世,也不期盼来生,我只求这辈子与你携手此生!

24、如果我的生命,只有一分钟,我会用59秒来爱你。爱你永不言败~

25、有人疼才显得多么出众

26、我愿陪你从青涩时光到白发苍苍

27、在我的世界里没有第二个人比你更重要。

28、保护媳妇一生一世

29、我愿不愿意生死与共永远陪伴你

30、我不能给你轰轰烈烈,但我可以给你天长地久。

31、在适合的年纪穿上最美的婚纱嫁给最稳妥的人。

32、min 宝贝。生命一向待我不薄。但你让它更加美好

33、被你抱着的感觉很幸福,所以我想一直幸福下去,一直不离开你的身躯

34、〇有你在 ↘我什么都不怕↙因为有你给的安全感〇

35、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

36、路有多长我就陪你多久,毫无怨忿绝对不皱一下眉头。

37、最幸运的是 当他拥有很多选择 却依然选择和你在一起

38、抱着自己喜欢的人才有感觉

39、幸福是靠自己用心感觉的,不是拿来和别人比较的。

小学生感知文化爱我浙江征文 篇6

我家乡的`村庄在溪水后方,那里属于丘陵地带。村口有一棵近200岁的大樟树,后方有一座山,山上突兀森与。山山水水都倒映在溪水中,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由此得名“花溪村”。让我情不自禁念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东阳的一个小镇——横店,是国家的影视基地,家喻户。木雕也是全国享有盛誉。一块块木板能雕刻出传神的景象,如“八仙过海”,“守株待兔”。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还有一种菜叫霉干菜,霉干菜又称博士菜贫穷的学子就吃霉干菜造就了数量众多的博士群。美其名曰:“博士菜”。

有一道菜就是霉干菜肉,看上去黑得冒油的干菜, 传统“霉干菜”配以金华火腿、上等鱼油等佐料炒。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霉干菜果然名不虚传,其中的味道是我无法形容的,一点淡淡的苦涩味而后是沁人心脾的香味,令我至今难以割舍。有机会来东阳的朋友,记着也一享口福哦!

东阳人学习勤奋、刻苦,“霉干菜”精神代代相传。

征文-感知幸福 篇7

摘要:回顾了中国员工的幸福感知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组织的劳动关系氛围会对员工的幸福感知产生明显影响。指出当前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提升工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以明显提升组织的劳动关系氛围,从而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幸福感知。

关键词:幸福感知;劳动关系氛围;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37

0引言

“中国梦”是新时代下中国人的美好愿景,也是国家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知而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已经不单纯是社会的政治风向,而是逐渐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者指出,幸福快乐的员工有更高的产出,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已然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的目标之一(杜旌,李难难,龙立荣,2014)。

1员工幸福感知的现状分析

刘军强,熊谋林,苏阳(2012)基于5个时点和44166个样本,研究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过去10年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管是何种政治身份、户口类型、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和民族群体,人民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根据2013全球幸福指数的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并不是很高,在世界范围内排名93位。与此同时,国内的调查亦发现不同城市的幸福指数,分布比较不均匀,或者可以认为差距较为明显(如图1)。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城市,其幸福指数反而较低。原因是什么呢?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组织的劳动关系氛围与员工的幸福感知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认为当组织内部的劳动关系氛围比较对抗时,员工的幸福感知会更低(王永乐,李梅香,2009)。

2劳动关系氛围影响下员工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乃至全社会的幸福感知呢?由于组织的劳动关系氛围会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明显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实现“中国梦”,提高员工幸福感,就务必将改善组织的劳动关系氛围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然而,充分提升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又成为改进劳动关系氛围的关键所在,也因此成为众多研究者和企业工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

(1)当劳动关系氛围比较对抗时,工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此时,对于员工诉求的达成和员工权益的维护,工会倾向于采用一些比较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游行,罢工等等。此类方式不仅使得组织很难掌控大局,容易激化现有的矛盾与冲突,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员工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这种情景下,组织的资源利用率和协同效能就会很低,难以形成组织的核心凝聚力。

上一篇:建材总代理合同书下一篇:电子白板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