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对青少年的影响(精选8篇)
一、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性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方面
青少年患网瘾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学习留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为人,人格异化。据中央电视台一个访谈节目介绍,一位少年上网不归,其45岁的父母骑摩托车到处寻找,不慎因车祸双双而亡,有人问他是否感觉内疚,他居然回答说反正父母早晚都要死。
2、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进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引发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
3、行为方面
网瘾青少年的人格易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网络游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耽误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致其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成绩下降,甚至逃课、辍学。据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
4、道德方面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缺少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欲望。在一项对近3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承认访问过网站的青少年占46.9%。
二、青少年网瘾怎么补救?
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游戏产业等,那么作为家长、教师、长辈的你们,又该怎么来对此做补救,拯救青少年的心灵呢?
1、青少年上网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关注的,让大家撑起网络的绿色之伞,将绿色上网宣传出去,同时请各相关部门人员做好监管青少年上网工作(比如网吧严格把守“限制未成年上网”政策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网瘾患者50例, 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 每组患者25例。
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14~24岁, 平均年龄为 (17.45±2.49) 岁;护理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0例, 年龄14~23岁, 平均年龄为 (17.12±2.11) 岁。比较护理组与对照组网瘾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以护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研究。1.2护理方法: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即心理护理、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治疗方案等。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 实施综合性的行为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建立干预基础:
护理人员耐心的与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家庭背景, 发现患者在形成网瘾前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特点等都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收集资料。
1.2.2 认知干预:
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治疗网瘾的环节以及步骤, 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负面情绪做出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还需要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作解释, 提高患者正确的认知能力,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1.2.3 情绪干预:
护理人员每天选定一个时间跟这些患者沟通,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在沉溺于网上时的心情, 对学业、家庭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习、工作的影响, 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告知患者:网瘾造成的不良的情绪对患者自身、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同时, 明确戒除网瘾、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其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而网瘾是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而治愈的, 增强患者戒除网瘾的意志力和战胜网瘾的信心。
1.2.4 行为干预: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比较积极的方式去戒除网瘾, 具体方法如下: (1) 视觉分散法:组织患者观看有益身心健康的文艺节目等。 (2) 听力分散法:给患者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 (3) 触觉分散法:鼓励患者拥抱父母, 融洽亲情, 用亲情去化解心里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
使用不良情绪自评量表[2], 分数越高, 不良情绪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护理后, 护理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网瘾患者大多都处于青春期, 其生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3]。本文主要对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实施综合性行为护理干预, 较护理前, 改善了患者的恐惧、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同时, 护理人员在进行干预前, 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之后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行为治疗, 使得患者能够从护理人员的口中了解到网瘾产生的原因, 认识到治疗的过程以及预后, 能够增强患者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戒除网瘾的依从性[4]。
之后, 针对网瘾患者的情绪、认知范围, 护理人员实施积极的方式去帮助患者戒除网瘾, 给患者播放其喜欢的音乐、定期的举办一些院内的活动、定期的让患者和患者家属见面等, 让网瘾患者能够从网络中投入到亲情中来, 促进网瘾的戒除。
综上所述, 对入院的网瘾患者, 首先对其的病情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 之后再促使患者能够快速的接受治疗, 加快住院的适应过程。患者经过行为护理干预后, 其不良情绪明显得到改善, 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护理质量, 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网瘾青少年实施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网瘾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 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实施综合性的行为护理干预, 对比2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不良情绪评分的差异性。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住院网瘾青少年实施行为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促使其快速的接受治疗, 从而戒除网瘾。
关键词:住院,网瘾青少年,护理干预,心理,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惠敏, 宁丽, 刘彩谊, 等.住院网瘾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特点及相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9) :71-72.
[2]张英, 宁丽, 王莹, 等.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8) :892-894.
[3]张英, 朱红梅, 陶然, 等.网瘾青少年干预中的护理风险评估及预见性干预[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3, 19 (6) :335-337.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犯罪;诱因;对策
网瘾表现为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无法有效地把自己的上网行为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主要是时间控制上)。据调查,R市法院近三年来共审理青少年犯罪被告人1743人,占犯罪总人数的25.78%,其中,因网瘾诱发的犯罪案件有782人,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44.87%。
一、主要特点:青少年网瘾犯罪的几个特征
1.主体特征:犯罪呈低龄化趋势。被告人年龄多在20周岁及以下,文化层次较低,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有80%为16至17岁的少年犯,14至15岁的占20%,还有不满14岁的少年。
2.形态特征:团伙作案逐渐增多。青少年个人自控能力、智力等素质相对较弱,要凭借个人能力实施暴力犯罪、诈骗犯罪等,成功可能性不大。团伙犯罪、突发性犯罪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换言之,青少年犯罪由单独犯罪向共同犯罪发展。
3.行为特征: 成人化、智能化和暴力化。网络中淫秽信息、暴力信息等不良信息的大量传播和连续刺激,在客观上激发了部分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并为他们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犯罪模式和反侦查手段。正因如此,未成年犯作案手段也越来越残忍,甚至与年龄很不相称,具备了成人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4.地域特征: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扩大趋势。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约束,网络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了接触网络的条件,很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影响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二、诱因:网瘾对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影响
1.网瘾费用问题诱发青少年财产型犯罪。多数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犯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支付上网的费用,却又无法抵制上网的诱惑,为解决上网费用问题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比如R市法院近三年实施抢劫、盗窃犯罪的533起青少年犯中,因沉迷网络、为了筹集上网费用而犯罪的有187件,所占比例为20.86%。
2.网络暴力游戏成瘾诱发青少年暴力伤害犯罪。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沉迷网络暴力游戏,妨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动辄使用暴力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二是青少年长期接触暴力游戏,容易变得情感冷酷、心灵麻木,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蔑视人的生命价值。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一旦实施犯罪,行为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比起成年人犯罪表现的过犹不及。
3.网络色情成瘾诱发青少年性侵犯罪。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对性特别好奇,但是性道德观念的形成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在低级庸俗的网络性文化信息的影响下,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青少年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网瘾及其相关人际关系障碍诱发极端犯罪。网络使未成年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无法完全对应和重合,使他们产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部分未成年人基于人格障碍而产生行为偏差,导致行为失范,容易因矛盾而引发犯罪。
三、司法规制: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诱发犯罪就是网络文明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针对网瘾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原因,有重点地加强网瘾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
1.立足审判,做到惩罚与挽救合理对接。针对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瘾等问题,如针对因网络暴力成瘾引发的校园伤害案件,在审后应详细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校园管理、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等深层次问题,积极发出司法建议,督促涉案单位整改。对于涉及亲子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等网瘾问题引发的极端案件,要从保障其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其父母等监护人、学校等的沟通,认真分析案件背后的原因与对策。
2.引入“心理访谈”机制,把握网瘾青少年思想动态。网瘾青少年一般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有必要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聘请具有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作为特邀陪审员和人民陪审员,参与网瘾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理,将心理矫治融入庭审环节。多角度、深层次挖掘网瘾青少年犯的犯罪心理问题及其在成长过程中,不当的教育方式对犯罪生成的催化影响。
3.判后帮教,为网瘾青少年创造改过自新的机会。判后应该坚持回访,在服刑期间与帮教部门及其父母到服刑单位看望他们,促其积极改造;坚持交心,对在服刑期及刑满释放后的少年犯,定期座谈教育、增进交流,促其重塑人生。同时设立“亲情管护员”、“缓刑辅导员”对其进行跟踪帮教,帮助网瘾青少年逐步摆脱网瘾,步入正常生活轨道。
参考文献:
[1] 于冲,《三网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1期,第51页.
[2] 《网瘾屡诱孩子犯罪到何时》,载《光明日报》2010年11月10日5版.
[3] 范红艳,《积极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网络》,《人民法院报》2010年6月4日第二版.
作者简介:陈维芹(1968-9),本科学历,现任山东省莒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妇女儿童、青少年维权。
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开始步入网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因之受到影响,整个世界也因它的出现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这个世界带来超时空的数字化光环的同时,也夹带有污泥浊水与沉渣。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一旦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其求知的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很容易被网络虚拟世界所吞噬,有的甚至还在网络的各种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和自由。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逐年增加已成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发达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分别为8.1%、8.7%、8.3%,而在贵阳、银川、拉萨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分别为31.8%、20.5%、13.7%。(数据来源于新华网)
二.青少年“网瘾”现象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有效引导,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中学生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将娱乐的重心转向网络;教师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同时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缺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单一化,管理无序化,师资力量较弱,投入简单化等也使青少年网络成瘾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二)家庭因素
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只好将兴趣转向对网络的依赖。许多家长过度控制,对孩子期望值非常高,对孩子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孩子的成材压力太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到虚拟空间找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过度放任,忙于自己的事业,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使子女倍感孤独,从而被互联网上的一些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站和聊天工具所吸引,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习惯于去网络世界寻求感情寄托。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如果父母有着不良的行为,如生活懒散、自由、喜欢酗酒赌博、使用暴力或有犯罪行为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家长不良的平行和生活作风就会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孩子的头脑当中。这样久而久之,逐渐承载的青少年已不满足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就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家庭的温馨和朋友的关爱。
(三)社会因素
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8700多万网民中,青少年占70%,未成年占20%,其中有40%的未成年人经常光顾色情网站。网络色情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的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但是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学校周围的网吧,夜间12点以后照常营业,为学生提供包夜上网服务。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还有一些网游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提供一些靠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游戏卡练功升级的网络游戏,像吸血鬼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不由自主的玩下去。
(四)自身因素
1.强烈的好奇心
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正迅速地走向成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并且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敏感且易接受,力争寻求自我、实现自我、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满足。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自由的论坛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极易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并为之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最好舞台。当他们在虚拟世界里一次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证实,及时强化会鼓励人们的重复行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动期,心理不成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其自律性和控制力较差。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挡网络的诱惑,被网上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所吸引,结果便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2.从众心理
由于在同辈群体当中,青少年的地位、年龄、价值观和人的生活都十分接近,因而大多数人的行为和观点在此群体中便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青少年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各种娱乐节目和精彩的网络游戏便成了同学之间交流和议论的主题。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没有兴趣,就会发觉自己不能与同学之间正常交流,越发觉孤立。于是也开始接触网络,由于盲目的涉猎网络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就会易被网络中的消极内容所吸引。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在大多数人的影响下逐渐地上网成瘾,甚至一发而不可收。
3.逆反心理
青年时期,由于正处于自我意识和心理发育的成熟阶段,追求独立个性和自由的空间,确立自我价值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表现尤为突出。有部分青少年认为敢于挑战家长、老师是一件很酷的事。也许刚开始时他们并没有很痴迷网络,可是当家长、老师每天不停的告诫他们不要上网、不要迷恋网络,甚至学校也开始三令五申禁止上网时,青少年们幼稚的逆反挑战心理却促使他们毫不在乎的继续沉溺其中,最终难以自拔。还有就是,现实生活中,忽视自由、平等和个性展现的教条式管制和教育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青少年阶段自身发展的规律。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越大,这种逆反心理就越强烈,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
4.自控能力欠缺
在青少年成长、成熟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网络世界里的自由性、平等性和开放性,正迎合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但由于他们的心理行为正处于变动时期,其自制力与自律性较差,因而一旦上网便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由于虚拟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咨询,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来说,对网上的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其表现形式为:过度追求休闲和娱乐。首先青少年追求“新、奇、异”,而网络的确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新鲜事物。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青少年们“网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也并不仅仅在于青少年自身。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青少年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学习与上网的时间,网络的好处显而易见。要让青少年真正从根源上戒除网瘾,不能仅仅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也不能完全依赖医疗机构的努力,更不能靠单纯治理网吧,必须进行全社会的综合治理。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取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应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建立活动形式新颖的青少年组织,让青少年以成长团体为依托,自由发挥个性,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满足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
(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作为青少年生活的管理者,与青少年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加强自己在青少年与互联网交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性情绪。作为与青少年共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因生活中缺少温情与关爱而沉溺于互联网。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分担成长中的失败和痛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人格魅力,父母为人处事的做法,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些都是孩子良好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一般的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使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疏导的手段,掌握测量和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心理学实验等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把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在各种教育力量和组织当中,解除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2.抗挫折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选择网络逃避现实是消极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
(四)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1.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
2.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要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3.国家应尽快制定加强网吧管理的法律,对于在禁止区域内经营网吧、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合法经营等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制止,用法律规范网吧,使其走上正轨。
4.制定相关法律,设立国家级预防救助中心。一些国家已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方面走在了前列,我国也已经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但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无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
(五)发动社会力量,给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生存状态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是出于某种需要。根据对中国儿童接触互联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接触互联网主要是为了满足伙伴交往需要、忘记烦恼并摆脱生活压力的需要、刺激兴奋情绪的娱乐需要、消磨时间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需要等。因此,要治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以各种途径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不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与工作,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客观环境,特别要重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网外文体活动,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
结语:网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青少年自身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管教方式;学校要对面临严重学业压力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网瘾治疗机构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师资力量、与科研机构合作深入研究网瘾问题;政府要重视青少年网瘾问题,加大青少年网瘾的科研力度、为保护未成年人上网立法、建立网瘾治疗和救助基金、规范和管理网络游戏及网上不良信息,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只要青少年们能够把握住自己,掌握好上网的“度”的问题,网络一定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资料 新华网 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报告 百度网
关键词:网瘾 家庭 社会 教育 心理生理
内容简介:
青少年网络成瘾包括上网浏览信息成瘾、网上聊天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三种表现形式,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占绝大部分比例,负面影响最大最深。据最新《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报告》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
心理和社会学家经过社会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有5类孩子最易染上“网瘾”。第1种:学习失败的孩子,由于很多孩子家长、老师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看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途径,因此,孩子一旦考试失败,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武汉市第四医院针灸科雷红第2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很多原来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这时,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很容易自暴自弃,于是,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
第3种: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希望通过上网逃避现实。青少年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交往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与防御心理、自卑心理、交往恐惧等,从而导致在现实中交往的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上的交往具备了人际交往的所有条件与特征,又由于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手段进行联系与交流,这就使交往双方逃避了在现实交流中必须要面对面的压力,而且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的身份、年龄甚至性别,以一个“虚拟”的“我”来与对方进行交往,就使部分青少年觉得这种交往方式更随意、没有压力,既避免了现实中交往的紧张、不适应的心理,又满足了交往需要,于是逐渐地乐此不疲。
第4种: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在调查中发现,近八成的青少年上网成瘾都是因为亲人朋友关爱过少造成的。许多上网成瘾的孩子都生长在单亲家庭中,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父母关爱,往往在网络上寻找归宿感。另外,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就一味地指责孩子,孩子常常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自信,而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则令这类孩子痴迷。
还有些家庭的父母本着“棍棒下出孝子”的理论,经常因孩子淘气或者学习成绩不佳打骂孩子。而在玩网络游戏时,孩子往往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变成威震八方的“英雄人物”,使得他们不但在游戏中找到了自信和尊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导致他们“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
另外还有一些在家中被父母极度溺爱的孩子,由于任性和心理年龄幼稚,并且在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根本不受家长管制,因此一旦玩上网络游戏,家长也无法控制住他们上网的行为。
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第5种:自制力弱的孩子,大部分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也不想这样下去,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自拔。电子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彼,达到痴迷的程度。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电子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据调查,多数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活动就是玩游戏。不少专家在分析网瘾成因时,把应试教育列为“罪魁祸首”。著名的网瘾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他说,目前,学校和家长把成绩看得重如泰山,绝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孩子们既没有地方玩,也没有时间玩,这样,染上网瘾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把网瘾的责任一味地推给应试教育,是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应试教育早就有了,为什么网瘾问题这几年才出现?青少年缺少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而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在现实世界里,即使加强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创造出能让孩子们如此感兴趣的环境,给他们以同样的兴奋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把网瘾成因简单归咎于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回避了主要矛盾,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游戏产业难辞其咎。
2、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且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不坚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在当前获得正健康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会有一种强烈的性好奇心理。而在互联网上,却充斥着各种与黄色、暴力有关的内容。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的与娱乐有关的内容中,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并且与其它媒体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这类内容几乎是对任何对象都不加限制的。这就会使得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而不能自拔。
3、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影响下的“信息占有”心理与探索心理的作用。青少年个体求知欲旺盛,获得和占有信息的需要较强烈。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直观,形式丰富多样,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一切都会吸引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天然的网民”。但如果分不清这些大量信息的实质,不加选择地接受和占有,就容易走入误区。在这种心态作用下的“网络成瘾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每天从网上收集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或下载和学习使用尽可能多的、而实际并不急需的软件,登记注册大量的免费信箱,尝试从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参加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等,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一种类似强迫的症状。另一种类型是对网络技术与安全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并以攻击和破坏网站、非法进入机密网站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成为网络“黑客”。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心理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想不能自拔。电子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彼,达到痴迷的程度。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电子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据调查,多数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活动就是玩游戏。
社会因素包括各种社会级、时代级等大环境变化造成“网瘾”的原因。这种大环境变化正如日从东升不可阻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而不是去对抗,家长一定要清楚这些大环境变动,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新生代青少年们的心理与所面对的压力。
巨变的时代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令很多青少年(特别是中学以上的)感到对未来的不安,因此借上网来逃避。面对巨变所带来的压力(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即便是成年人都会有恐惧和无力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何况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们。网络能让他们逃避和发泄压力。
过度强调的拜金主义增加了孩子们物质方面的心理负担,无形中也加大了孩子的社会压力,因而逃避到物质压力小的网络世界。
色情、暴力文化,以及颓废文化所倡导的无节制放纵和只求快乐不讲责任的堕落主义等等新型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的影响超乎想象,令新生代毫无责任感,只想在逃避中找快乐,在堕落中灭亡,而上网和摇头丸等正好对上他们的胃口。
社会上过度强调的厚黑学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想法相对单纯的青少年感到不适和恐惧。从而逃入网络这个人际关系简单化的虚拟社会。
计划经济年代的家长们,大多对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孩子成材毫无经验。很多家长没有主动承担起对孩子心理引导和性格塑造的责任。造成孩子们心理与性格上的各种缺陷,在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压力时,感到无助和迷惑。网络世界的保护性、娱乐性和简单化使他们沉迷。
家长们特别强调过去自己的经历和压力(如下乡、穷困等),而忘记了如今孩子们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因此也忽视了他们成长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压力。孩子们在家得不到理解,只能在网络上寻求知心人。
很多家长虽没有忽视出现的新问题,但他们却不肯去了解和学习孩子们所处的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而是一味地想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这种不得其法的开导,只会让孩子们抗拒和反感。沉迷在网络一方面得到宣泄,另一方面可以逃避反感的现实。
许多家长本身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巨变。他们非但无法教育孩子们去面对巨变,反而更多地向孩子们传递各种负面信息。如对新时代的抱怨、不安等。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依赖的对象和榜样。父母发出这种负面信息的话,只会起到对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催化作用,使孩子不止对未来有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因
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和无助(父母发出无法依赖的信息)而对现实有强烈的厌恶,从而逃避到网络中去。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暴力、对色情事物感兴趣等)采取强制性禁止。这种手段虽然暂时禁止了孩子的表面错误行为,但因心理上的压抑和对错误的不理解,使孩子会寻找其他途径进行宣泄。网络正好提供了很好的发泄途径。
许多家长在放弃家庭教育的职责后,尝试以物质来弥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使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亲子间关系冷漠、无法沟通、互不理解、互相埋怨。孩子利用网络来逃避缺乏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生活,在网上追求现实中得不到的关怀和理解。
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物质化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关注,造成孩子事事以自我中心,同时变得软弱,这种性格使孩子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群体组织(如学校等)。而家长们又只会一味的溺爱和提供物质援助,却无法解决孩子在社会群体组织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这会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只能以物质形式宣泄,而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有强烈的厌恶感,很容易染上“网瘾”。
很多家长都只在乎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往往付诸打骂、唠叨等行为以求收效。而对于子女的心理诉求和未来性格影响却置之不理,使孩子对家长抱有强烈的反感。恶劣的亲子关系不光容易导致“网瘾”,也使父母在预防或挽救孩子“网瘾”时,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家长放不下架子、不能转变现念,总是以家长身份压迫孩子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是以理服人。长期口服心不服的孩子自然迫切需要可以让他发泄不满的渠道。
家长不坚强或没有耐心,急功近利。没有“教育孩子是人一生的责任”的觉悟。望子成龙心切,不够耐心去留意和培养孩子的各种长处。反而试图以简单的考试和分数系统去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有的家长甚至借此满足自己的虚荣。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助长了分数体制,另一方面则给孩子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迫使孩子逃避人生。家长的不坚强和急功近利还体现在拯救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后,家长并没有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并没有那种“救回孩子,舍我其谁”的觉悟,只是努力一下子,就觉得孩子没救了,这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而更加自暴自弃。不坚强的家长还会觉得都是外部原因的错,从而去埋怨社会、埋怨游戏等。这是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反应,只会感到厌烦、失望、无助和没安全感,反而更加想从现实中逃离。
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或祖父母,无助时甚至会想以哭闹的手段来感化浪子回头,有时是单纯的软弱而哭闹,这是尤其不可取的,家长是孩子的依赖和榜样,家长的软弱表现只会令孩子觉得失望和不可信任,助长他们对现实的不安和恐惧,反而把他们逼得更深。
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孩子们如何适当地娱乐。过度禁止或过度放纵,都会使孩子们娱乐时没有分寸,容易入迷。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使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很失败。很多孩子都不坚强,没自信,面对问题时总是显得软弱和选择逃避。如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并不是积极地去面对和改变,而是想简单地放弃自己。有可能的话,选择去做一个其他人,重头开始。连最起码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心都没有。网络的特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另一个人生”
参考文献:
如何戒除网瘾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
有了网瘾如何消除呢?既然网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即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所以消除网瘾的办法便是逐步不强化,使上网操作逐渐减少并不和强化物结合,网瘾便很易根除。具体办法是认知行为疗法。
1.认知。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2.系统脱敏。家长与网瘾孩子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网瘾者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4.厌恶疗法。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孩子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换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种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也随之而现。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或与上网有关的活动上,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上网,就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如焦虑、烦躁不安等。调查表明,在我国,上网人群主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症也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网络对他们来说格外有吸引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学生沉溺于网吧而荒废学业的报道。因此,探究“网络成瘾症”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是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生是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不开的。在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现象,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要求理解与难为他人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而网络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和“克隆”,如果青少年的上述矛盾心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与释放,再加上其心理特征的影响,就可能使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找到缓解这些矛盾的途径而不能自拔。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犯罪,遏制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 目前, 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 初中生为30%, 高中生为56%。据统计, 患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民高达10%-15%, 网络这把“双刃剑”正在无情地吞噬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近期国家开展了网络清理检查的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们日益认识到网络无序与网络所存在的不安全性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尤其是不良网络信息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地不良影响。网瘾更是让许许多多的青少年与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渐行渐远, 可以说网瘾与青少年犯罪率的攀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分析网瘾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并进一步探讨网瘾的危害及相应的对策, 以求对遏制青少年犯罪有所帮助。
1 网络成瘾之现状分析
1.1 网络成瘾者对上网具有强烈依恋性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被上网所支配, 上网成为其主要的心理需求,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网, 上网时间越来越长, 黑白不分, 进而导致个体生物钟的紊乱。一旦无法上网, 网络成瘾者就会烦躁和不安, 强烈渴求上网, 而且只有在上网以后情况才会有所好转。也就是说, 上网在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的兴趣是上网, 他们的注意力在上网, 导致无心工作和学习, 失去了从事其他活动的热情, 成为网络的俘虏。
1.2 网络成瘾者对亲人情感淡漠
网络成瘾者通常与网友亲密无间, 而对至亲的亲人则常常很冷漠, 不愿面对家人, 情绪低落时也不向家人表露, 把情绪隐藏起来, 转而在网上倾吐和宣泄。同时, 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 导致与家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3 网络成瘾者人际交往范围狭窄
网络成瘾者由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网络上, 因此常常与现实生活脱节, 无法应付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诸多问题, 也就很难得到现实的认可, 这与他们渴望认同的心理需求产生了差距, 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而对于网络成瘾着来说, 网上社交则是游刃有余, 于是就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 对现实中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 致使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 于是寻求网络的帮助, 更加依赖于上网。
1.4 网络成瘾者意志力薄弱
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 企图缩短上网时间, 但总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 就会变得焦躁不安, 不可抑制地想上网, 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 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 是一种精神依赖病症, 一旦陷入, 很难自拔。
2 网瘾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如前所述, 网瘾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密切, 正是由于网瘾的存在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的高频率发生。网瘾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网瘾对青少年生理上造成的危害
由于经常上网使青少年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 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 停止上网时则会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等身体不适。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 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血压升高,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 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第二, 网瘾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危害
相比生理上的危害, 网瘾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
首先, 网上信息垃圾对青少年的污染, 给青少年带来道德意识的弱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网上不良内容灌输的价值观与我们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 甚至完全背离, 这种矛盾与冲突并不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而自动解决, 很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并影响一生。青少年长期处于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之中, 容易出现精神崩溃, 甚或盲从网络, 抵触正常价值观, 以致走向违法犯罪。
其次, 网上的虚拟交往, 容易造成青少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这种脱节易引发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 形成“人-机”交往的偏执关系和“数字化”的人格障碍, 使其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 产生现实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的现象, 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 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 记忆力减退, 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 为人冷漠, 缺乏时间感, 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爆炸般的网络信息的挤压揉搓, 会加大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引发“信息污染综合症”等心理障碍。
第三, 网瘾易诱发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
网络游戏良莠不齐, 暴力和色情游戏充斥着网络, 长时间陷入暴力和色情游戏中, 对道德观的形成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画面和情景中, 很可能会认为现实生活也就是如此, 也有可能潜意识地去模仿而实施不良行为。上网时间过多, 使青少年浪费时间, 无心学习, 荒废了学业。
3 预防网瘾与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既然网瘾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如此密切, 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预防网瘾的产生, 也就能够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现将网络成瘾的预防措施与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概述如下:
3.1 加强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教育
信息化时代, 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但是, 在我国普及近十年后的今天, 网络的危害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关注。应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 使青少年认清网络作为工具的本质, 养成科学的网络生活习惯。应当从小培养儿童对网络的危害意识, 规范网络使用行为, 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他们正确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 以防范网络成瘾的后果。
3.2 开办家长课堂, 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细胞能正常发育, 整个肌体就能健康的成长。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 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 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 是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基础, 尤其早期的家庭教育, 对一个人的素质优劣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坚固防线, 也是造就人才的摇篮。青少年网瘾的形成, 往往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如果父母沉迷于网络或者不能正确的认识网络, 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上网, 其结果可想而知。通过学校或社区等开办的家长课堂, 培养、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 在家长正确认识、使用网络的前提下, 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家庭要担负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责任, 家长要关心孩子、多与孩子谈心, 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使孩子愿意与家长沟通, 一旦发现不良思想就可以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学校应开设各种兴趣小组, 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 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 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活力、多姿多彩, 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 避免脱离现实生活、到虚拟世界中寻求满足。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教育, 将网络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定学分、定课时纳入学校授课计划;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在严格管理、保证安全文明的基础上, 学校机房、电子阅览室在课余、周末或假期一律向学生开放, 对于寄宿制学校要建设校园网吧。对经常进出网吧的学生, 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也是国家的未来,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 而一旦青少年沉溺于网络, 成为网瘾者那将是一个家庭和国家的灾难, 因此全社会都有义务和责任阻断青少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避免其成为网络成瘾者, 进而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和发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饶更新, 张勇, 记者廖世杰.大江网-新法制报来源:玉林日报[N].
[2]赵波, 乔丹.西安快报[N].
[3]李菁莹.让健康的互联网“网”住青少年.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4]净化网络各国纷纷出妙招.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刊特邀请《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主持人柯惠新,郝向宏和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陶宏开,共同为您揭开青少年网瘾的神秘面纱。
走近网瘾青少年
陶宏开
人数:2404.2万
柯惠新: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人数已达到2404.2万,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此外,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调查显示,在所有网瘾青少年中,超过七成青少年为“轻度”和“中度”网瘾。
陶宏开:网瘾青少年从2005年的1000余万逐年增长到2400多万!这足以说明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若再不给予认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由于网络的不断普及,问题还会进一步恶化。
尤其是那占三成的“重度”网瘾青少年,基本上就是“准”青少年罪犯了!近些年来,公检法和少管所的统计表明,青少年罪犯已经占全国刑事犯总数中的70%,未成年犯又占青少年罪犯的70%。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未成年人罪犯已成为犯罪的最大群体!资料还指出,青少年犯罪的初犯平均年龄从此前的十五六岁急剧下降到十二三岁,其中有70%左右误入歧途的起点就是网瘾!由此表明,网瘾已经是导致青少年沦为阶下囚的首要诱因。
时间:135.5分钟
柯惠新: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平时(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约为80.2分钟,其中近六成青少年网民平时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但重度网瘾青少年平时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35.5分钟,是无网瘾倾向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72.7分钟)的近两倍。
陶宏开:网瘾的主要标志是上网后的非理性表现程度。这就是说。上网以后出现了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偏离了健康的生活轨道。长时间的上网是判断是否为网瘾的一个参考指标。
目的:玩网络游戏
柯惠新:网瘾青少年最主要的上网目的是“玩网络游戏”。非网瘾青少年主要上网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获取信息”“学习或工作”“通讯或联络”,这些方面的比例要高于网瘾青少年。从青少年花费时间最长的网上活动来看,网瘾青少年选择“玩网络游戏”的比例(36.4%)远远高于非网瘾青少年(16.1%)。可见,网瘾青少年的上网目的和网上活动更加单一,尤其集中在“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更为多样化,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满足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的需要。
陶宏开:喜欢玩是青少年的天性,我们从来不会一概地反对青少年玩游戏。问题是在玩什么样的游戏。研究表明,游戏分为三种:A健康游戏。即寓教于乐的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娱乐,还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B休闲游戏,虽然没有多少教育意义,但能够帮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得到放松;C有害游戏,会诱使青少年渐渐迷恋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最后走上沉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网络游戏导致中国犯罪严重低龄化。大量青少年逃学旷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处理退学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证实现在网络上的大部分游戏是有害的C类娱乐。这也是为什么广大家长们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原因。这些不良游戏已经成为网络鸦片或精神毒品。
地点:网吧
柯惠新:非网瘾青少年经常在“自己家里”上网的比例(50.4%)远高于网瘾青少年(35.6%),而网瘾青少年最经常在“网吧”上网的比例(37.4%)要明显高于非网瘾青少年(21.3%)。可见。上网地点也可能会影响到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我们认为,在家里上网父母可以进行适度监管。在网吧上网则一方面缺乏监管容易导致沉迷,另一方面在网吧里也会受到其他上网者的影响,容易结交志趣相同的不良朋友,而这个特殊的朋友圈可能会为青少年沉迷网络提供重要的人际和情感支持。
陶宏开:许多未成年的孩子不顾国家的明令禁止也要去网吧打游戏,其原因之一,是可以逃避父母的监管,另外也更是因为网吧里那种群体打游戏的激烈氛围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关键在于家长是否能够运用亲情和智慧。让家里的吸引力大于网吧的吸引力。另外,家长们首先自己要懂得如何科学上网,然后指导孩子从小把电脑和网络主要当做学习和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仅仅当成玩具而玩物丧志。只要“疏堵结合,引导为主”,我们是可以尽量避免孩子陷入网瘾,帮助他们合理使用电脑和网络。
人际关系:很难与周围人相处好
柯惠新: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在非网瘾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在网瘾青少年中,这一比例达到38.0%。调查中还发现,网瘾程度越深的青少年,与同学交往越困难,与老师关系越不好。这说明网瘾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与周围人相处好。
陶宏开:由于应试教育的高压与枯燥,孩子感到生活压抑而单调。他们的父母们忙于工作,学校里又是重教书、轻育人。缺乏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孩子们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相比而言,在新鲜刺激的网络游戏世界里,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与金钱,孩子们可以在那里为所欲为,尽情自我。其结果是这些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越投入,就与现实生活越脱节。他们渐渐地从不喜欢到不习惯。从不习惯到日益反感与真实的人交往,甚至对父母也从冷漠、厌烦到仇视。当这种情况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青少年就在网瘾泥潭中越陷越深。
【网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推荐阅读:
青少年网瘾问题个案研究案例10-12
论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06-26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07-05
网瘾心理教案07-28
如何让学生戒网瘾06-17
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10-06
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09-23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儿童危害的研究报告06-01
迷失的青少年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