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方案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方案(精选11篇)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方案 篇1

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创业和返乡创业工作的通 知

各村、乡直有关单位:

近年来,我乡不少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陆续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返乡创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乡政府同意,现就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创业和返乡创业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两手抓”的方针,把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服务,广泛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及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到2011年,返乡创业农民工达到90人,返乡创业企业吸纳就业总量达到500人,培训返乡创业农民工200人。

二、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部门配合。乡劳动保障、经济发展办、国土、农业、财政、卫生、工商、税务、扶贫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督查,形成合力,确保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规定。积极开展“十佳”返乡创业之星和优秀返乡创业企业评选活动,对作出贡献的返乡创业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多种形式搞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大力弘扬农民工返乡创业精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政策扶持

(一)、放宽准入条件。要清理、取消不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定。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都应鼓励返乡创业者进入,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在符合城乡规划、市(镇、村)容、安全、环保、卫生、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允许返乡创业者以租借商业用房和临时商业用房作为创业生产经营场所,供电、供水等部门应给予支持。

(二)、落实创业用地。引导和鼓励返乡创业农民工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村边角地、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荒山、荒滩等场地进行创业。允许通过村庄整治等方式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将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减半收取集体非农用地规费。

(三)、支持从事个体经营。有关部门要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政策、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对返乡创业人员手续合法、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设立登记申请优先办理,当场核准、发照。

(四)、享受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各部门要把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与外地客商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要按规定享受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方案 篇2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各地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明显增多,近5年返乡创业人数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左右。据农业部测算,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据人社部测算,“十二五”期末,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达到1%。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启动实施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联合团中央、人社部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联合发改委等6部门实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开发农业农村资源返乡创业行动计划,会同教育部、团中央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联合扶贫办等11部门联合推进农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联合商务部等19部门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这些行动,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养老家政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作,计划培养2000名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培育1万名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宣传推介1000名农民创业创新典型,举办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动态监测3000个左右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对1.3万现代青年农场主开展精准培育。

实施“引凤还巢”返乡民工再创业 篇3

输出与回流形成共振效应

近年来,河南省上蔡县巧做劳务输出文章,一方面全力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有序输出,一方面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导拥有一定资金、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还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从而形成了输出与回流的“劳务共振效应”。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蔡县就有组织地向沿海和边疆地区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上季节性外出打工的民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6万人,年挣回11亿元。针对这一潜在的巨大经济优势和劳务现象,上蔡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资金、场地等方面予以扶持,为他们优先登记发放营业执照,优先解决土地和经营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时,对成绩显著的回乡创业人员,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和提拔重用。优惠的政策、感情的交流、宽松的投资环境,使大批在外务工人员深受鼓舞,新的创业热潮在上蔡涌动。

把外面的精彩搬回家

走进四川省南部县楠木区花冠庙村,被村民们称为“江浙型“、“广东型”、“西安型”的小洋楼,一幢幢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难以相信这里曾是偏僻的山村。这些变化是该村外出打工者们带来的。去年春节,村里采纳40多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的建议,选址建设集中居住区,并在居住区内兴建市场等各种配套设施,以图大发展。建房设计时,见多识广的打工者们把他们走南闯北见到的各地民居风格搬进来,集资改造了通往山外的村道,建成了3条街道、80多间铺面,还建了学校,从而引来了无数商机,在家乡干起了大事业。

遨游商海竞风流

甘肃省会宁县以每年输出11万劳务大军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劳务基地。憨厚老实、勤劳苦干、任劳任怨是会宁民工的品牌。数年下来,他们大多掌握了一技之长,开辟了一片天地。其中也不乏一批有为青年致富归来,报效家乡。他们做到了学一门技术,办一个企业,带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柳胜利是会宁县柴门人,中学毕业后,去白银建筑企业打工,因脑子活、手脚勤,工作业绩突出,被派往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学习经济管理,学成回来,被提升为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但他深感和文字材料打交道不是他的长项,虚于应酬、迎来送往不是他的初衷。于是他辞别培养他、重用他的企业,回到家乡创办了胜利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广告业务部、小肥羊连锁店,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企业资产已达百万元,解决当地青年就业60余人。

温刚是会宁太平人,18岁出外闯荡,搞过建筑,跑过买卖,最终定位于服装加工。他先后到兰州、北京等地拜师学艺、取经觅宝。他在会宁办起了绅韵西服公司,带动了会宁职专的发展,解决职专缝纫班学员100多人(次)就业,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

在会宁,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这些返乡打工者,他们给家乡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观念。他们是家乡的希望,是家乡的财富。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方案 篇4

各设区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各设区市办事处、新余农村合作银行、景德镇市联社、洪都农村商业银行(筹),各县(市、区)联社(合作银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好地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具体部署,以促进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为契机,推动新一轮全民创业活动的开展,保持全省返乡农民工就业局势的稳定。

二、工作目标

以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为重点,在全省着力打造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十百千万”工程。即:建立10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打造100个返乡农民工产业化特色乡镇,重点扶持1000个返乡农民工创办经济实体,为10000名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支持。今年,全省各级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农村信用社要力争为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亿元。

三、扶持的对象和项目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在60岁以内,身体健康,诚实守信,对有创业愿望、有技术、有能力、有项目、有一定自筹资金和合法稳定经营场所的自主或合伙创业返乡农民工均为扶持对象;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必须取得法人资格。

(二)在符合安全、环保、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返乡农民工可使用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闲置厂房、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及承包的荒山、荒滩、村镇边角闲置土地作为创业项目的经营场所。

(三)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或项目外,对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和创办企业,均属于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项目;特色农业、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编织业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必须形成一定规模(规模的界定由各地担保中心掌握),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从事种养殖业除外)。

四、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

(一)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创办企业与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相同。

1、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货款额度根据创业项目、个人信用等级、还贷能力具体确定,最高不超过5万元。

2、返乡农民工合伙经营创业项目。根据合伙人数、经营项目和还款能力确定,最高不超过20万元。

3、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贷款额度根据企业的规模、信用等级、提供的抵押担保物等情况具体确定。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达到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企业达到15%)以上的,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担保中心和农村信用社提供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扶持。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原则上不得展期。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向担保中心和农村信用社提出申请,经批准可展期1年,展期不贴息。

(三)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原则上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最高可上浮3个百分点。对信用状况较好、贷款效益好的农民工,贷款利率可给予相应优惠。

(四)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行按季结息,到期一次性还本的还款方式。

五、办贷程序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可向项目所在地的乡镇劳动事务保障所提出申请,填写《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审批表》,经劳动保障事务所审查有关资料后,符合扶持条件的向县(市、区)担保中心推荐。

(二)担保中心接到推荐后,根据返乡农民工提供担保情况确定扶持模式。

1、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由项目所在地的担保中心提供担保。

(1)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的乡村以上干部、公职人员、教师员工、医务人员或电信、电力、金融等有稳定收入的企业正式员工提供反担保。

(2)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3户以上农户,以联保方式提供反担保。

(3)提供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相同的反担保措施。

2、返乡农民工以其他方式提供担保的,由担保中心向农村信用社推荐,农村信用社自主发放。

(1)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可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予以支持。

(2)以证照齐全的房屋产权、农户宅基地,水域滩涂、仓单、果园、土地承包权,地上收益权、林权、渔权、矿业权,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有价证券以及注册商标、发明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质)押物。

(3)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保证担保。

(4)提供不违反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可用于担保的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存单等权利质押。

(三)担保中心提供担保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按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程序办理。

(四)担保中心向农村信用社推荐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贷款,经办农村信用社按流程规定进行调查、审查、审批。

(五)贷款发放后,经办农村信用社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贷款合同、借款凭证复印件及有关资料提交担保中心,作为担保中心提供贷款贴息凭证。

六、财政贴息

(一)由担保中心提供担保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项目,在贷款期限内,按贷款金额享受中央财政全额贴息;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在贷款期限内,按贷款金额的50%享受财政贴息,其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其余利息由企业自行负担。

(二)由担保中心推荐,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贷款,在规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可按上述标准享受财政贴息政策。

(三)每季末20日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结息日,经办农村信用社打印利息明细表,加盖公章后于次日提交担保中心,由担保中心报财政部门贴息,并根据利息明细表,将利息划入从利息专用账户。

七、有关要求

(一)签订合作协议

各县(市、区)农村信用社应立即与担保中心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所应担负的职责,尽快开办此项业务。协议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办贷基本程序;

2、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承担的担保责任及贷款损失的赔偿比例;

3、担保比例(控制在担保基金余额的8倍以内);

4、贴息资格审查;

5、贷款期限、利率和额度的规定;

6、风险控制措施;

7、贷款逾期催收;

8、贷款损失补偿;

9、财政贴息规定;

10、其它约定。

(二)提升服务水平

各级担保中心和农村信用社要切实加强合作,通力配合,提高办事效率,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开办进程。各县(市、区)农村信用社要把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指定网点专门办理,建立办贷“绿色通道”,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明确办贷时限,原则上在接到担保中心推荐后五个工作日内必须完成贷款审批,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贷后管理

1、贷款发放后,各级担保中心与农村信用要定期共同对贷款农民工进行贷后检查,及时掌握信贷合同执行情况及借款人经营状况,确保贷款按期回收。

2、各级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好管理责任,对农民工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报担保中心,并共同研究对策。

3、贷款到期后,担保中心与经办信用社共同向借款人催收;经催收仍不能归还贷款的,按协议规定从担保基金中扣划,并依法进行诉讼,强制收回贷款。同时,担保中心应在规定期限内补足被扣划的担保基金,贷款收回后,按协议冲回担保基金。

(四)奖励政策

对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奖励按现行办法执行。

(五)数据统计

为及时、全面地掌握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开展情况,各级担保中心、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数据统计和情况汇报工作。各县(市、区)担保中心、农村信用社每月5日前填写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统计表,经双方核对一致后分别上报市级管理机构;各市级管理机构每月8日前以县(市、区)为单位汇总统计表,分别上报省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省联社信贷管理部。

对高校毕业生自愿到农村自主创业按本实施意见办理。

其他金融机构开办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附件: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审批表(略)

农民工返乡创业故事 篇5

但是爱折腾的冯松雷心里总是“不得劲儿”。“我再打工又能怎样?”便外出闯荡的冯松雷经历过“进厂难”,也遇到过“用工荒”,就连自己长期工作的企业也由100余人扩大到3000余人,他说:“出去打工这些年,最大的好处就是开阔了眼界,所以总谋划着自己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眼瞅着身边不少同事纷纷自立门户,底子薄的冯松雷既羡慕又无奈。“不能创大业,那就创小业。”,冯松雷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刚回乡找机会,也有碰壁的时候,开过电脑店,做过物流,搞过养殖,效益都不好。”

,宜阳县鼓励当地农民发展艾草产业,头脑灵活的冯松雷从中嗅到了创业的契机。“从小就在山坡上割艾草、卖艾草,却不知道艾草加工是个大产业,尤其现在讲究养生,艾草产品销路很好。”找准创业方向的冯松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资金,宜阳县人社局帮他累计协调贷款100多万元,冯松雷的艾草事业由此起步。

经过两年发展,冯松雷的艾草加工厂销售额已达110余万元,带动约1500户农户种植艾草增收。今年年初,原在外干建筑工的冯罗红和妻子都到艾草加工厂上班,夫妻两人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冯罗红说:“我年纪大了,建筑工快干不动了,人家在村里创了业,我们就近务工,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如今,冯松雷生产的艾枕、足浴包、艾条等产品已远销广东、重庆等地。“现在我们已经和省内外30余家店铺合作,进行艾灸培训,提供技术和产品,希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冯松雷对未来的发展已有明晰的规划。

实际上,在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宜阳,像冯松雷这样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近年来越来越多。宜阳县人社局局长陈世俊说,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学会了技能,攒下了资金,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更好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碰到合适的机会,外出务工人员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回乡创业。

返乡农民工创业故事(廖吉) 篇6

一个人的致富行为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产业,要富富一群,要穷穷一方,有没有带头人,效果大不一样。四川省荥经县新庙乡廖吉所在的常富村是个贫困村,前些年因为贫困很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家里留下些老弱病残,除了干点家务活外无所事事。如今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里干得起劲,不仅留守老人和妇女有事干了,连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也纷纷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走进村庄,我们就听说了常富村村支书廖吉这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出外打工致富,发达不忘乡亲,返乡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一、艰苦创业 个人致富返乡回报众乡亲

1981年,廖吉出生在常富村。“那时候村里特别穷,我们一批年轻人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因而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让乡亲们吃饱,让家乡变得更好。”廖吉说,这个愿望一直以来从未动摇。

1997年,年仅16岁的廖吉由于生活所迫,开始出外打工。他先给一家矿场装矿石,又当货车司机,还买了一辆二手货车开始跑运输。2002年,廖吉用4000元卖掉货车,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头、筛沙子,和水泥。年纪虽不大,但他却是工地上最活跃的一个。不仅和工友们打得火热,还和建筑公司现场管理人员们越走越近。“做哪一行,都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上进心和目标。”廖吉坦承,他从来都不满足于仅靠做小工养家糊口。仅一年后,他就成了小包工头。后来,随着工程越来越多,他的施工队规模越来越大。在做工程的同时,廖吉又开办了一个小矿厂,并购买了村里的河滩地开办建材厂。经过几年的辛苦创业,廖吉富裕了,成了村里的“首富”。这个昔日的农民工富裕起来的廖吉没有忘记家乡的贫困,没有忘记那些还处在穷困中的乡亲。2006年,在渴望脱贫致富的村民的殷切期望下,年仅25岁的廖吉当选为常富村支部书记,成为荥经县当时最年轻的村支书,而上任后的廖吉也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

2007年,廖吉出资60余万元修建了2条乡村公路;2009年,廖吉出资20多万元为村上修建了自来水站;从2003年起,廖吉每年除出资对村上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和贫困户进行赡养和资助外,还对新庙小学贫困学生捐助校服、书包及生活补助,至今已投入20余万元。

2008年汶川地震,泥巴山受到影响出现大面积泥石流,荥经到汉源的救援通道被阻断。廖吉闻讯后,立即组织公司的20余名员工,带着5台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赶赴现场,经过一天的努力第一时间打通了生命通道。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廖吉又主动拿出50万元帮助贫困村民修建房屋。2015年,为了甩掉贫困村的帽子,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廖吉主动承担了本村的12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并承诺利用公司资源为全乡24户贫困户脱贫。

二、下定决心 放弃小家带领村民共致富

2013年,常富村又将选举新一任村支书,而此时,由于廖吉个人的良好口碑和踏实的做事风格,在生意上发展也越来越顺,很多朋友都劝他卸任村支书,走出去共同创业,并且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这本是个走出去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廖吉却犹豫了,因为他看到虽然自己富裕了,但家乡还十分贫困,一个500余户的小村庄,有一半多人家向他借过钱,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解决,甚至因为穷连媳妇都娶不上。乡亲们过不上好日子,他心里不是滋味,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他毅然决定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决心带领村民共闯致富路。

做出这个决定,不仅会错过发展的机会,还等于继续回去当农民。为了不让他吃苦受累,大家纷纷劝阻,家里妻子和他吵闹,生意朋友真情挽留。“家乡太穷了,乡亲们想致富、盼致富,他们心情急切,他们对我寄予厚望。”廖吉多少年来都没有忘记。“我带领乡亲致富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我哪都不能去。家乡变好了,我老了也欣慰,即使变不好也不后悔,那是我没本事。”廖吉这样劝告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

最后,妻子选择了理解,朋友也选择了支持。2013年,廖吉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全村人的富裕梦,他又开始了新的奋斗。

三、志存高远 立足生态规划山林做产业

决心下了,方向定了,可路在哪儿呢?一次,几个成都的朋友来玩,廖吉带他们到常富村转了转,并请他们吃了一顿农家饭,结果这几个朋友对此赞不绝口,不仅对这里的山水空气流连忘返,而且对当地的农家菜情有独钟。他们对廖吉说,现在城市里面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闲暇都想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已经成为第一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他们建议廖吉利用常富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同时发展种植、养殖,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一语点醒梦中人,朋友的话让廖吉眼前一亮,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常富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正在开发的著名风景区牛背山必经之路上,距牛背山仅30公里,距荥经县城27公里,四周群山环抱,山涧溪流、溶洞温泉等数量众多,桢楠、珙桐、大熊猫、野鸡、天麻、重楼等珍稀动植物和药材随处可见,这是一块宝地啊!

在对村里的山林地进行了考察后,廖吉决心把思路定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决心改变家乡“脸朝黄土背向天”的落后劳作模式。2014年7月,廖吉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出资注册成立了四川雅安廖梵吉农业有限公司;2014年12月注册成立了四川雅安仁真杜吉藏茶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4月注册成立四川荥经牛背山旅游酒店有限公司。同时还流转了10000余亩山林地,开始了心中的梦想之旅。

刚开始,他的一个亲戚不解问他“你在外面发展这么好,干吗回来冒那么大的风险”,廖吉笑着说“只要当地群众能跟着富起来,我这几千万元亏本也无所谓呀,我也是靠双手起家的”。廖吉公司在招收工人时,做到“四个优先”:一是当地群众优先,二是共产党员优先,三是家中离不开无法外出打工的优先,四是下岗职工优先,先后解决了100余个农村富余劳力就业,其中当地群众90余人,党员9人,下岗职工10余人、残疾人3人。

目前,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一期工程前期基本完成,修建园区道路近20公里,开荒3000余亩,栽种茶叶2000余亩,种植桢楠近3000亩,种植药材500亩,修建堡坎3000米,蓄水池12个,水渠4000余米。一期工程后续的茶叶加工厂、药材加工厂等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可使园内农、林、果、渔、畜牧等产品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并使园区具备初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接待能力。

一期工程后期(茶叶加工厂、药材加工厂等)正在筹建当中,建成后可使园内农、林等产品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并使园区具备初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接待能力,到时将直接解决农村富余劳力500人以上,至少带动1000多个农户增收,辐射带动种养面将达2万亩,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2016年2月24日,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的首届川商返乡发展大会上,廖吉公司的“龙门溪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作为雅安唯一的代表项目进行了现场集中签约,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赞扬。

三、趁势而上 带动村民发展致富奔小康

看着企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赞许、期待的目光,看到妻子从反对者变成了坚定的支持者,看到朋友从昔日的劝告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廖吉决定趁势而上,扩大项目,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返乡农民工创业机制运行研究 篇7

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此次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由于在经济危机中,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危机对就业的伤害要大于对GDP的伤害;其次,受冲击的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故农民工是遭受就业冲击最严重的群体。2009年2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全国据目前统计,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1.3亿人。在1.3亿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这也意味着有约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了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这一数字比此前估计的1000万失业农民工整整高出了一倍。再加上过去几年,平均每年大概有600—700万农民增加到外出打工队伍中去,按这个算法,今年将面临2500万农民工就业,压力比较大。在全球金融危机并未见底,金融危机仍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的现实情况下,农民工失业数字的继续上升,也是很有可能的。一份正式的政府文件说,2009年可能是新千年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农村的发展形势比较“严峻”。而外部经济何时才能复苏,目前尚无法清楚判断,这是关于2000万农民工就业前景的一个悬疑。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农村的那点分摊到人均头上的土地,早已无法承载更多的劳动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农民工大规模失业,毫无疑问地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

现如今,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机制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多,在已有的文献中,从内容上看,可以将这些研究大致分为政府政策机制构建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两个方面:

1、政府政策机制构建

这类研究大多从政府制定政策机制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应当从优化创业渠道、减免税费、加强培训等方面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教授认为要利用就业压力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新的创业浪潮,用创业带动就业。要通过给广大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以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意识,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障农民工创业资本供给,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创建各类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提高农民工创业的组织化程度,使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

2、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这类研究从资金支持的角度论述信贷对农民工创业的重要性。中共通州市委党校的陈泉江和沈平老师在《扩大民间小额投资的障碍及破解对策》一文中也指出:尽管国家出台政策规定,银行要把民间投资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提供平等机会。但总的来看,金融机构对民间投资信贷支持成效并不明显,融资歧视依然存在,求贷无门现象极为普遍。认为银行要树立发展的观念,适时调整对个体企业的信贷政策,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我们看到,已有的文献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角度研究了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但是,他们很少注意到社会机构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对大众传媒、创业网站等服务媒介的重要性的认识稍显不足,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的有机结合的论述还不是很充分。面对农民工创业问题,只有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等的支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文章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三者结合的创业机制,第三部分是文章结论。

二、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三者结合的创业机制

返乡农民工“创业难”问题引发我们诸多思考,政府政策上给予了支持,金融机构信贷上也给予了优惠,那么创业机制的运行上还缺少什么?本文认为缺少社会力量的推动力,缺少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社会机构就像一种粘合剂将政府、金融机构和创业者紧密的联系起来。要想农民工创业切实可行,就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的通力支持,就像一辆汽车要正常行驶少不了方向盘和发动机,政府政策机制就是方向盘引导着农民工创业的方向,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成为农民工创业的动力源泉,而社会机构则在政府、金融机构和创业者之间起到一种润滑作用,密切的沟通联系三者,成为农民工创业的助推力,大家齐心协力帮助农民工驶向成功的创业之路!

(一)政府政策引导机制

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开始陆续返乡,返乡后如何尽快就业,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成为一个值得考量的解决方案。在农民工创业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可以在优化创业渠道、给予税费减免、加强职业培训、改革土地制度等方面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创业渠道,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

农民工返乡创业,常常遇到政府帮扶不够、支持有限、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使不少创业者“业未创、心先疲”。因此,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这篇大文章,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完善服务。为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注册登记,落实优惠政策。要在用地、收费、信息、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推行联合审批、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放宽对农民创业的限制条件,条件允许的行业与领域都应当向创业者放开,同时还应给予大量优惠政策,积极调动农民工返乡后的创业意愿,根据农民工返乡创业所处的不同时期和所处的不同行业,分门别类,细化指导。要鼓励农民工返回当地的乡(镇)?和县城所在地创业,推进小城镇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拓宽使用经营场所范围,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允许返乡农民工以租借商业用房和临时商业用房作为创业生产经营场所;允许其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镇村边角地、荒山等场地进行创业。为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税费减免政策,着眼现实,立足长远,先引导、鼓励和扶助农民工创业,待其做大做强,再按照统一的税率征收税款,国家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和信贷的工具与手段来积极有效地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对不同区域的同一产业实行不同的税费、货币与财政政策。要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创业的一切收费项目,对农民工投资经营经济实体,特别是对经营个体、微型和中小型企业的,实行“零收费”政策。

2、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技能保障

返乡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尤其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感到无所适从。一些返乡农民工虽有创业意愿,但缺技术、少项目;还有一些虽在外地打工的过程中积累了本领见识,但技术落后、不擅管理的状况仍未根本转变,创业路子严重受限。因此对其开展职业技术创业培训,就成为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率和促进成功的关键环节和不可缺失的重要一步。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的实用性,使农民工创业逐步走向制度化、规模化,大幅度提高农民工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进入就业市场竞争力。要将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相融合,培训模式、手段和方法也必须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而加以改革,同时要将科技培训、创业指导、技术服务、跟踪扶持等相互衔接、互为支撑,使其更加适应农民创业培训实践的需要。对返乡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要坚持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对文化素质偏低、无专业技能、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的返乡农民工,可采取送科技下乡、开展专家面对面技术讲座活动、实行技术能手“传、帮、带”等方式,向他们传授农村适用技术,引导他们围绕农村市场找出路,增强自主创业本领;对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头脑比较灵活的青年民工,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他们就业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要通过创业培训,使返乡农民工了解、掌握国家的有关经济法规,学习工商、税务、金融、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其选准经营方向,减少盲目性,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从而达到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的。

3、改革土地制度,给予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优惠政策

土地资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自由转让、承租和买卖的土地交易市场,在政府的引导下,允许按市场供求关系和自愿互利原则对土地资源的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自由进行交易,挖掘土地产权交易的变革空间。积极探索规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试点,以规范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审批程序、主管部门和土地用途、地价及级差、流转期限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要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使用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力的合理配置。与此同时,国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在市场规则下要倾斜性地给予一定的土地使用财政补贴,即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资源,其差价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对开发性农业、种粮大户、规模经营大户,以奖代扶,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搞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业等。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土地,用机械化方式种植,同时发展绿色、高品质农产品。此举不仅可以把土地盘活,而且还能吸纳其他农民工就业,真正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农民工经过多年打拼,返乡时虽积累了一定资产,但多数与创业所需的资金仍相差甚远,并且由于经营规模低于银行贷款标准和受信用贷款抵押担保条款限制,如可抵押、可担保的财产严重不足等,因而大部分农民工难以从银行获得充足的信用贷款。资金缺乏仍是返乡农民工创业面临的一道高门槛。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金融机构向外放贷数量减少,自身发展也存在问题。在此背景下,受政府政策的支持,许多金融机构可以改进金融服务,拓宽其贷款渠道,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动力。

1、构建多层次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适应创业需求的金融信贷产品

农村信用社可以在考虑成本和安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作用,加大三农投放;积极引导和鼓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还应该根据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需求的新特点,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的评级授信制度,开发适合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开办多种抵押贷款和同一区域、行业、优质民营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尽量满足农民工创业资金多样化的要求。

2、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

地方政府可以拿出一定数额资金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扶持返乡务工人员发展创业,创业基金实行有偿还款方式,利率应低于银行现行利率,信贷创业基金期限一般为3至5年。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负责管理该项资金,一旦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可鼓励返乡创业成功人士补足与银行等同利息并纳入创业基金,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3、放宽贷款条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为小额担保贷款提供担保,政府建立了担保基金,使得很多金融机构可以对创业培训合格且诚实守信的返乡农民工,免除反担保,仅凭个人信用就可以获得贷款。还可以组织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国家公职人员提供帮助,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和就业指导。降低贷款抵押和质押标准,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机器和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有价证券以及注册商标、发明专利等均可作为抵押或质押品。对劳动和财政部门认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小企业,发放贷款数目可观的贷款,支持企业扩大其规模,以便雇佣更多的农民工。

(三)社会服务机构助推

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队伍中,这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社会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高形式多样的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培训机构

现阶段要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培训的公平竞争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要完善政府主导,官民并举,输出地与输入地联合,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形成按市场需求招标培训,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公私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促进培训效率和质量提高的新机制。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经过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推动农民工培训上水平。结合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各培训机构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制播创业培训内容,通过创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创业能力的培植提升,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对回乡务农的农民工,重点围绕提高现代农业技能组织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各县市区的培训机构可针对本地实际,结合当地产业特点,联合科技、农业、劳动等政府部门,在农民工较多的乡镇或村,开展“种植连片,产业连块,定单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岗位、基地、技能培训。以农民工创业需求为导向,更好的为创业农民工服务。各培训机构还可以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创业培训专家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职业技能训练、创业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解决返乡农民工在创业心理、项目选择、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为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实现增收致富目标打下了基础。

2、大众传媒

现在,广播、电视台也开辟了创业培训专题节目,如《头脑风暴》、《赢在中国》等。一些报刊和杂志也做出了相应的专栏,其中《创业》是一本当今中国最真实、最直接、最适用的创业项目库。他们注重通过榜样的力量、榜样的精神,诠释了新时代“智、勇、诚、义”的创业精神内涵,树立起了一面创业、创新的时代旗帜。现如今,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创业农民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要营造创业氛围。在当前,创业难还难在社会舆论氛围不足。比如,在许多人心目中,考公务员、吃安稳饭才是正途,不少创业者在初期百事艰难的时候,往往还要遭遇外界很多的误解和阻力。所以在当前,宣传媒体应该大造舆论,广泛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人们在稳妥慎重的前提下大胆创业、积极创业,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业、敢于创业的浓厚氛围。其次,弘扬创业精神。自古创业多艰辛,没有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没有一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要创业成功是很难的。所以,大众传媒应该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文化工作,来振奋广大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精神,给他们送去精神的装备,充当好他们的“精神后勤”。再次,宣传创业规则。创业要敢闯敢试,但不能蛮干胡来,特别是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也不能任意突破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各传媒就应该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各种政策精神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工更加熟悉这些,避免走错路、走弯路,甚至走上难以回头的路。给广大农民工创业者指引航向。最后,提供创业信息。在信息时代,信息称王,成功的创业往往取决于对信息的及时捕捉和把握。各种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都是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并且,通过这些权威渠道提供的信息,可信度更高,更有利于人们获取真信息、辨别假信息。可以为广大农民工创业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3、创业网站

在互联网时代,各个网站上基本都能找到创业网页和创业论坛等一系列关于创业经验交流、招商加盟和信息披露、创业资讯等创业方面的信息。他们或者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一个以小博大的事业机会,或者给予一些建议和最新资讯,是返乡农民工创业交流的又一窗口!现在民间办的比较好的创业网站有588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但是专门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网站很少,甚至相关网页也很少,而且内容宽泛、指导性不高,农民工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现在可以开设农民工专题栏目,重点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政策信息、就业信息、市场信息和生活信息服务。集中编发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农民工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引导返乡农民工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系统编发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内容,帮助返乡农民工更新务工知识,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适应能力。加强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区对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用工地区、用工单位和用工岗位等就业信息服务。组织编发贴近农民工创业的信息、资讯、经验等,更好的为广大农民工创业者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三、结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农民工就业难度大大加大,因此,鼓励农民工创业成为一个值得考量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本文在探讨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础上,从政府、金融、社会机构的角度出发,分别说明了其对农民工创业的作用。分析至此,我们可以作如下总结:

1、政府要在优化创业渠道、减免税费、加强职业培训、改革土地制度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返乡农民工更好的创业。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制度的设计者,是机制的引导着,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只有构建出完善的制度框架,惟有制度先行,一切才不只是空谈。

2、金融机构要改进金融服务,在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适应创业需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放宽贷款条件等方面给予返乡农民工一定的借贷支持,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资金是返乡农民工得以顺利创业的基础,金融机构不仅是创业资金的来源,更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必要的金融理财服务,返乡农民工在资金上没了后顾之忧,创业之路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3、社会机构要根据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要求,从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返乡农民工创业以更大的支持,帮助返乡农民工创好业。返乡农民工毕竟还存在自身创业水平的缺陷,社会机构为他们提供可行的创业项目,并在政府、金融机构和创业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搭建出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把好的项目介绍给创业者,并加强创业者与政府、金融信贷机构的沟通联系,既减少了沟通成本又增强了信息成功对接的概率,对创业机制的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令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思路更为清晰。

返乡农民工“创业难”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要想切实解决这个问题,亟需完善农民工创业机制,而机制的完善并不仅仅是政府政策上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分工合作,共同推动。政府在政策机制上指明了道路方向,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之路指出了一条捷径,并为之斩去了荆棘铺平了道路;金融信贷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资金输入恰如创业之路上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免去了有志于创业的农民工创业之路上的后顾之忧;社会上创业组织机构、媒体、网站的支持就如同为农民工的创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助推力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政府、金融、社会机构的通力合作下,相信返乡农民工创业之路能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辜胜阻.辜胜阻:引导新创业浪潮[J].新华网,2009,(03).

[2]陈泉江,沈平.扩大民间小额投资的障碍及破解对策[J].延边党校学报,2005,(01).

[3]阳立高,廖进中.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04).

[4]楚国良.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几个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乡村发现网,2009,(03).

返乡创业 农民工成“红薯王” 篇8

高中未毕业便踏上南下打工之路

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的易安全,看上去有些学究样。如果不是家境贫寒,父母无力负担学费,他也许会成为一位文化人。高中尚未毕业,易安全就被迫辍学,怀揣着从亲戚家借来的钱南下广州,开始了他的打工之路,那一年他还不满20岁。

易安全到达广州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带去的钱所剩无几,一度流落街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他得知东莞电子厂招工后,在厂门口苦苦等待了3天,每天仅靠白糖兑自来水充饥。最终,易安全的诚意打动了老板,答应让他去上班。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十分珍惜,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易安全还十分好学,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便成长为厂里的中层管理干部。

回乡创业品尝人生的成与败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家里的土窝窝。”1998年底,易安做出一个对自己来说重大的决定:辞职回家乡创业。

回到家乡后的易安全开了一家小型作坊,专门加工茶叶。一开始,茶叶加工生意红红火火,后来由于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生产技术不过关,经营逐渐惨淡,没多久就以失败告终,这次创业让易安全亏了近3万元。这不仅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也给他那充满激情的创业之心泼了一盆冷水。但易安全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开始了新的探索。

易安全用打工得来的800元买了一台机器,给别人加工红薯,做成淀粉。后来,由于淀粉销不出去,他干脆把这些滞销的淀粉做成米粉销售。从小吃米粉长大的易安全似乎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让他坚定了再次创业的信心。

起初,易安全看到溆浦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红薯粉当做一道菜。于是,他选择了在溆浦做红薯粉。上午,他在作坊里做红薯粉,下午推着板车上街卖,逐渐被消费者接受,生意做得还不错。但易安全是个孝子,看到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看,只好回到家乡照看父母,带小孩在家读书。他的妻子则出去打工。

灵光闪现找准创业方向终获成功

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易安全决定在家乡做米粉加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打拼后,他的米粉加工作坊运营终于走上了正轨,盈利也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小型作坊满足不了易安全的大志向。他始终想着怎样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事业。但农产品种类甚多,做哪一种农产品加工着实让易安全范了愁。

一天,家住城里的亲戚托易安全捎些家乡的红薯粉去,说洗马乡的紫红薯不光好看、味甜,营养成分也比一般红薯高,因此做出来的红薯粉味美有韧劲。听到这里,易安全顿时灵光一闪,想到家乡人一直有种紫红薯的传统,每年都会把收来的红薯送往外地卖,但是销售并不紧俏也相当廉价,有时市场趋于饱和还会有大量的红薯积压,如果把这些堆积的红薯制作成红薯粉、红薯片等食品不是既能赚钱又解决了乡亲们的难题吗?说干就干,易安全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并以房子做抵押,贷款近百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并以政府提供的中和村闲置的小学教学楼作为厂房,“安全红薯粉厂”正式登记注册。之后,易安全到各村农户家中,挨家挨户与乡亲们签订种植合同,并拟定最低保护价,年底时将农产品全部回收进行深加工。这样,易安全的举措不仅防止了原料的流失,也让加工厂的原料有了保障,乡亲们的收入比以前更多,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会有大量的红薯堆积而造成经济损失了。

易安全一边马不停蹄地组织工人培训,与多家加工厂签订合同,承揽加工业务等;一边和家人到处打听厂商,联系各大销售渠道和网点,还在深圳布吉租了两间门面。每天晚上,易安全都扛着重达25公斤的红薯粉,沿街跑夜市和酒店。有时,因为太累了,他就睡在大街上。这样销售了一个月时间,除去门面费等开支,他虽然没有赚钱但也没有亏本。

回到洪江半年后,易安全的销售情况开始有了显著变化,一个个订货的电话打给了他。

为了方便农户往工厂运送红薯,易安全实行定点收购方案,在全乡共设5个集中点收购红薯并进行淀粉加工,这样不但减少了农户们的劳动强度,更减低了其运输成本,从而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有了大量订货单,易安全开始扩大加工规模。2007年,易安全又加大投入几十万元增开了一条生产线。因为规模的扩大,原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如今,易安全的红薯粉厂共签了上千亩的种植合约,红薯粉年产量高达800多吨。

易安全成功了,荣誉也接踵而来。2010年,他被评为省劳模。

促进当地“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就业

易安全对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功不可没,特别是促进了当地“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就业。

在易安全的红薯粉厂上班的人中,40岁以上的妇女约占40%,30岁至39岁的妇女约占50%,20岁以上的女工约占10%,她们基本都是本地人。

红薯粉厂实行计量工资和按劳计酬制,技术熟练的工人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般工人月收入1000元以上。还有10多个6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她们白天要接送孙子孙女上学,还要在家做饭做家务,无法定期定时来上班,厂里同意他们在自身条件允许下来工厂上班,附带着挣钱。

一些农民工因金融危机被迫返乡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安全红薯粉加工厂’热心地接纳了他们。听说厂里的工资不比沿海低,洗马乡很长一段时间还掀起了一股“返乡热”。

申论热点:农民工返乡创业 篇9

“新生代”农民工曹凯,在浙江打工数年后于回到家乡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自主创业,进行宣纸生产和销售。曹凯在捞纸、晒纸、剪纸等生产及销售环节从零开始学习,逐渐成为宣纸生产线上的“全能选手”.经过几年的积累,曹凯的宣纸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如今,曹凯还开办了网店,拓宽了销售渠道,受到市场的欢迎。

老周20多岁出来打工,凭着铺砖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干装修这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我打算回家组建一个包工队,在农村给别人盖房装修,照顾一下父母,陪陪孩子。就是不太了解开公司的流程,要是有人帮我一把就好了。”像老周这样有想法的农民工不在少数。他们走南闯北学到了技能,积累了经验和资本,更具备敏锐的眼光,有能力实现回乡创业的致富梦想。

城归族,类似于“海归”这个词,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农民工群体。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已然跳出“农门”的农民工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城归族”.经济学家厉以宁称,“城归”的出现,意味着最大的变化就是――过去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政策理论】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重要意义】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文化风尚,有助于促进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构建。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归根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使发达地区的相关要素逆向流动到不发达地区。扶持创业是促进就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大部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从事的都是非农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开发性农业生产,可以拓宽农村就业领域,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动新时期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文化风尚。农村要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生产力和更多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更需要引领农村向上发展、激发农民热情的精神力量。返乡创业者是农民工中最具开拓精神、最有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在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同时更带回了城市文明和现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能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理解而建构或改造他们的乡土社会,引导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推动农村社会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 篇10

题目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 任课教师冯佺光专业年级2010级经济学 学生姓名谭博文学号20100514031日期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问题,根据当前的时代背景分析当农民工从城市打工回来以后他们的就业与创业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再从农民工就业与创业两个方面来阐述扶持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对策。

关键字: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背景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有大量的农民工涌进中国沿海地区,使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渐渐老去,他们回乡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就凸显了出来。但是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却不是在90年代,而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沿海的中小企业大规模倒闭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中国1.3亿农民工中,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这一状况,是近十几年来罕见的。

二、当前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民工回乡就业与创业在规模与比重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体制、机制、政策等,使得农民工回乡就业出现了很大的阻碍。而也同时阻碍创业者艰难创业,让创业者承担更多的创业风险,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创业难度大,持续发展也不容易,目前回乡农民工创业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返乡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扶持项目与群众意愿不对接;二是返乡农民工在发展项目上存在盲目性;三是部分培训项目不适用;四是就业机会少。

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明确,政策措施缺乏针对和配套 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比例并不高,且各地之间发展不一,这与地方政府的服务思想还不够明确有很大关系。有些地方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不是当地经济发展扶持的重点。此外,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为鼓励农民工创业就业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但许多政策还不够具体,实用性和有效性较差,缺乏政策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并未能及时了解到创业就业所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二、资金缺乏现象普遍。身怀技术、了解市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虽然也积累了一定资金,但流动资金、发展资金短缺和

贷款困难,已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0%的返乡农民工认为回乡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自有资金、私人借款占大部分,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不到1/3。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需要。

三、自身素质“先天不足”。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经历了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洗礼,能力有所提高。但这批人中大部分只有中学甚至小学文化,“先天不足”导致其综合素质不高,无法应对创业的严峻考验。

四、势单力薄难“担纲”。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是个人行为,家庭式的创业模式,单枪匹马地干,势单力薄,形不成合力,抗风险能力差。一部分企业市场竞争力差,难以成就大的作为。

五、熟练技术人才难招。大多数回乡创业农民工反映,管理、营销、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难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回乡创业者大多农民出身,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困难,加之创业地的生活水准、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等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导致外地技术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不愿来,本地技术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则向外流失。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对策

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对策:第一,要把返乡农民工纳入地方政府的整体职业培训与就业计划。返乡农民工本来就是当地的农民,其回乡后与其他留守农民的身份相同,地位平等,应同样享受“国民待遇”。他们刚回来时,地方政府给予适当安慰,乃属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凡事都要享受“优先”而成为特殊农民,就会有失偏颇。当前,对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要切忌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即在安置返乡农民工的同时,轻视留守农民。所以,各级政府应该统筹解决农民问题,要根据国内国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编制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就业规划,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培训和就业机会。第二,要充分利用返乡农民工的一技之长,引导、扶持其创业。一些返乡农民工,身怀一技之长,带回了发达地区的经营理念,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他们创业。只要是符合产业政策,具有示范和推广前景,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项目,就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金融、服务、舆论和治安环境。第三,要鼓励返乡农民工将带回的资金转化为资本。一些返乡农民工,在外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确实积攒了一些资金。但是,他们缺乏投资意识,赚点钱要不就是盖房子,要不就是大手大脚过大年,要不就是存进银行作为保障等。当前,就业紧张了,可能会出现“花光用光、坐吃山空”的局面。因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正确引导这些资金流向,鼓励他们参与农民创业活动,或者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

一、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资金支持的渠道是多方面的:第一,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开发资金,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在开发性资金的使用方面,应注意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因为这是真正的创业和开发,绝不允许把开发资金挪作他用,搞非开发性、非生产性投资。第二,积极协调银行与返乡创业农民工之间的借贷关系,促使从事农业信贷工作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和从事的养殖业项目以及非农产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第三,可以探索性地引导创业农民工寻找民间融资的途径。现在各地农村中都有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手中有一些闲置资金,而一些创业农民

工则急需资金。这是一条民间融资的新途径,政府可以给予引导和指导,以求双方互惠互利。但必须注意,政府在这种融资活动中,仅起中介作用,双方必须是自觉自愿,并签订合同,政府的责任是监督合同的执行。

二、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因地制宜创业致富的优惠政策。一般来说,在注册登记方面,要减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并减少或免收各种证书费、登记费和管理费等;在税收方面,减免2~3年税收,使其在创业起步阶段减轻资金压力;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利用方面,提供政策方便并给予适当优惠等。

三、帮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总体上讲,农民工返乡创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但其中也有一些企业,需要比较专业的技术,如从事养殖业,也离不开科学的养殖方法和专业知识。对创业者知识缺乏和技术积累不足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可以有针对性地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机构和职业学校等处聘请一些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创业农民工开设专题讲座,现场指导解疑答难;帮助创业者同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建立经常性联系,使创业农民工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时有所依靠等。

四、广开信息渠道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开拓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市场,信息就是财富。广泛了解和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扩大产品市场,求得自身的发展。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部分在乡(镇)、村从事创业活动,处地偏僻,消息闭塞,这无疑会对其创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应该急创业者之所急,解创业者之所难,为他们多办些好事和实事。同时,建议每个乡(镇)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领导小组,同外界建立广泛的持久的联系,多方收集市场信息和市场动态,通过多种途径(如印发简易的市场信息报、设立市场信息专栏等)及时把各种信息告知创业农民工,帮助他们开拓市场。

五、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首先,要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其次,要加强对涉农机构的监督与约束。这样就会为创业者营造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使他们能够放心大胆地干事创业。

参考文献:

[1] 柯益群.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值得关注[J].发展研究,2009(5):95.[2] 韩 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

8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故事 篇11

从2013年开始,短短3年的时间里,8位返乡创业的村民,让小集村这个原本贫困的小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怀揣使命,返乡创业

小集村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相传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率军东进,就在此不远处与800名诸侯及部落首领举行会盟。风云变幻,3000年历史尘烟早已湮没在历史时空里,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景象。

10月21日,再有两天就是霜降。下了高速,沿着曲折的乡间柏油路前行大约20分钟,就到了小集村。虽是秋冬交替的时节,沐浴在秋日阳光中的小集村,仍处处展现着活力和生机。远远地,帝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门就出现在眼前,该合作社隶属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创办人是张进伟、张乾照、王稳定、蒋明亮、张建功等8位返乡创业农民。他们年龄都在50岁左右,是村民眼里的成功人士。

村主任兰应水介绍,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集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建材专业村”,返乡创业的8位村民,都较早从事建材行业,事业做得很成功。

时间回溯到2013年。那一年,村党支部换届,由于老支书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好,便要求村民推选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带领小集村的发展。

正值年富力强的张进伟,成了村民眼中的不二人选。那年他45岁,一米八的个头,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加之常年在外打拼事业,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那时,张进伟的建材事业正做得风生水起,但架不住村民的盛情邀请,他便把公司交给孩子管理,自己回到了家乡。

小集村2540口人,耕地1800亩,人均不足一亩地,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为主,集体年收入不超过5万元。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当时的小集村一点也不为过。

如何让小集村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张进伟思考的主要问题。要想发展,没有产业不行,而要发展产业,必须有一支干事创业的团队,这个道理张进伟再明白不过了。怀揣着致富家乡的神圣使命,他说服了其他7位在外务工的村民,一同返乡创业。

三次飞跃,成功实现产业布局

万事开头难,创业团队有了,那么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

经过一番考察,结合村里的实际,张进伟决定利用村东那道多年的荒坡,成立洛阳天下秀开发有限公司,下设3个专业合作社,从事肉牛饲养以及粮食和牧草的种植。

虽然历经波折,但实践证明,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就实现了三次飞跃。帝源专业合作社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饲养。肉牛年存栏以惊人的速度从开始的480头增加到1700头,再到如今的3000头,年产值6000多万元,当仁不让地成了洛阳地区规模最大的肉牛饲养基地。

饲养基地依坡而建,长约2公里,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驱车而上,一排排蓝色顶盖的标准化饲养大棚间或进入眼帘,显得美轮美奂。

“为了扩大规模,我们将饲养场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现已建成养牛大棚17个,储青池4个,干草棚千余平方米。”兰应水介绍。饲养场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按照体形大小的不同,分养在不同的区域内,它们或悠闲走动,或低头吃草。这些都是品种优良的架子牛,通常情况下,在这里饲养6个月左右,由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收购。

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还使让人苦恼的秸秆变成了香饽饽。

过去,每当夏秋收获季节,最让人头疼的东西就是秸秆。嫌秸秆还田麻烦,农民们处理秸秆最省事的方法就是一把火烧之,实在烧不了的,就胡乱堆放在路边。而为了禁烧秸秆,当地政府也是挖空心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

“现在好了,村民再也不烧秸秆了。每到收获季节,就有一些村民争相到田间地头收购。”说起秸秆的回收,兰应水颇为自豪,“每吨秸秆运到饲养场粉碎后120元至180元,收购者从中赚取差价,一天能挣二三百元钱。”

兰应水还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头牛一天吃30斤秸秆,一年就是6吨。如果饲养场的肉牛能达到1万头的规模,每年就需要秸秆6万吨。现在,小集村的秸秆已远远不能满足饲养场的需要。

为了实现饲料的自供自给,合作社还将村里的土地进行了流转,种植牧草。目前,小集村1500亩耕地已经全部流转。这些被流转的土地,除了种植牧草,还进行小麦良种培育。公司旗下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暮秋季节,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田野空旷无垠。沿着乡间道路前行,还可以看见农机在田间耕耘。这些农机,均来自公司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小麦收割机、免耕机、青储机、农用汽车、拖拉机等各种农业机械60多台。

为乡村迎来发展春天

从2013年开始创业,以张进伟为首的8位村民,带领着小集村一步步在致富路上迈进。

流转土地,让村民彻底解放了出来,他们抛开顾虑,一门心思外出务工;公司的发展壮大,为许多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目前,在饲养场,小集村就有二三十位妇女或老人在里面干活儿。

“我的活儿主要是清理牛粪,每天干三四个小时,月工资2000元。”王学义家里6口人,由于爱人行动不便,儿媳妇需要在家照顾上学的孙子,64岁的他和儿子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与负担较重的王学义相比,65岁的张乐声称在这里干活儿图个开心。他干的是喂牛的活儿,工资略高一些,每天需工作五六个小时。“在家门口干活儿,滋润得很,回到家里,饭是现成的,衣服也不用自己洗。孩子们也不要我的钱,自己挣钱花着方便。”他一脸悠闲地说。

秸秆能换钱,这在小集村可是前所未闻,但如今变成了现实。目前,小集村出现了好几个秸秆收购專业户。第七组村民蒋建通,今年秋季收入1万多元;第四组的邢轩,虽然上了年纪,连着两个秋天,收入均不低于万元。

而更让村民欣慰的是,在8位返乡创业村民的带动下,小集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3年12月,在张进伟的号召下,利用在外创业人员众多的优势,小集村自发成立了敬老协会。敬老协会的成立深得民心,短短3年时间,村民自愿捐款总额达35万余元,先后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总价值8万余元的礼品。在敬老协会的带动下,小集村爱老、敬老蔚然成风。

3年来,小集村先后硬化道路1.1万米,硬化进排水渠3500米,解决了1000口人饮水难的问题,村小学重建整修,安装路灯97盏,农村电网改造已基本竣工,村里相继建成了中小型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如今,小集村各项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得以完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上一篇:年轻人要不断学习下一篇:网络广告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