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制作要求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视频制作要求(精选3篇)

微视频制作要求 篇1

一、混合学习及其实施条件

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面授教学和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结合起来, 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传统的面授教学主要包括教师的授课与指导, 学习者利用教科书、阅读材料、图书馆和其他活动进行独立学习。“混合学习”主要是指在课程设计和传递中与技术进行整合, 寻找教学内容在开展网上与面授教学时的最佳分配方法, 并且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要开展混合式学习, 要求学校要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及教学平台。福建化工学校作为国家级第一批信息化试点校, 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相对先进, 具备高配置的计算机机房作为网络教室, 并拥有“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学校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的比例较高。此外, 学校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 信息素养较高。这些因素都为我们开展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制作优秀的微视频需要树立的观念

混合学习模式中的微视频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显著不同。从时间上来看, 微视频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而一节传统课有45分钟;从教师的课堂活动来看, 过去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上课, 而录制微视频的环境中只有教师自己, 面对摄像机, 讲授一段内容;从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来看, 传统教学中,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讲授、启发、提问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而在混合学习模式的微视频中,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 没有学生的实时反馈, 也没有师生间的互动。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录制微视频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北师大曹周天教授认为, 微课程建设要树立四种观念, 笔者认为, 这四种观念同样也适用在我们的微视频制作中。

(一) 内容观念

内容观念即选题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视频的。那么怎样的内容才适合制作微视频呢?在传统教学中, 不同类型知识的传授过程是有区别的。有的适合讲授, 有的适合启发提问, 有的适合展开讨论。而混合式学习中的微视频是只有教师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 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

(二) 时间观念

微视频的时间短、节奏快,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所准备的内容是否能用正常语速在规定时间内讲完。有研究表明, 如果视频时长超过6分钟, 学生参与度就会急剧下降。一般一个人每分钟可以讲120字左右, 那么6分钟以内讲稿的字数就应该控制在700字左右。

(三) 结构观念

在混合式学习的微视频中, 所有内容的推进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因此, 在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后, 对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 特别是在没有真实的课堂情境中, 讲授完一个知识点, 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分析与重构。

(四) 语言观念

一段微视频可以被反复观看, “听”课对学生的影响就更大了。树立语言观念要求讲授的语言做到通俗、流畅, 既富有讲述性又重视启发性。有研究表明, 若在微视频中语速稍快,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微视频制作的步骤

笔者对静态网页制作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微视频的制作。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 微视频的制作有以下四个步骤:分析、整理、制作和发布。

(一) 分析

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知识点。一般教师刚接触微视频制作时, 不知从何下手。有的教师说整门课的知识点有一两百个, 怎么可能都制作成视频?笔者认为, 微视频的制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刚开始时, 教师们可以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入手, 结合上面提到的内容观念, 选出10个左右重点中的重点进行制作。

2.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等。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长期使用计算机软件, 他们的信息化素养相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较高, 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机会比其他专业学生多, 那么他们使用计算机学习的时间也会更多。

3.分析教师。这里指的是教师自己制作视频。我们要看看自己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可以制作视频, 另外我们的媒体素养又是怎么样的。

其中第二、三点结合起来分析, 我们可以确定微视频的风格和形式。

(二) 整理

整理包括两个阶段。

1.素材准备阶段。素材准备是指我们在视频中要用到的所有内容, 包括课件、PPT、图片等。

2.脚本设计阶段。脚本的设计和接下来的制作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好的脚本可以让拍摄和后期制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如果是请摄影团队来拍摄, 脚本也可以使教师与摄影团队沟通得更顺畅。

笔者请教了影视制作教师, 借助影视制作中脚本的编写方法, 设计了如表1的微视频脚本设计表格。表格中, 讲解内容是对应于不同的画面的。比如我们可能应用PPT制作一张封面, 显示本视频的讲解主题, 而开场白就可以对应这张封面。又比如对于难点的讲解, 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动画或视频来进行说明。

在表1中大家可以看到, 笔者将小测试的题目放到脚本中了。那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 笔者发现微视频的学习, 必须要有一定的测试题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该测试题要针对视频的内容来出, 需是简单、具有引导性的问题, 以客观题为主。通过小测试,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也能通过教学平台及时分析并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 笔者在每集视频的脚本后都加上了小测试的题目。

(三) 制作

制作包括拍摄和后期制作, 如果学校能支持, 教师会轻松一些。但是摄影团队一般不会制作, 也不可能帮教师录制完整, 就像笔者前面内容分析里提到的。后期教师能自己拍摄的话, 我们就能将整门课慢慢地完善起来。当然, 一定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勇于挑战自己, 学习一些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技术。只要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们一定能自己制作出优秀的微视频。但是一定要记住, 重要的是教师本身而不是技术。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和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去感染学生, 去引领学生的学习这才是最关键的。

(四) 发布

发布要考虑的是教学视频发放的形式和时间。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选择学习管理系统或网络教学平台这样的工具。像福建化工学校采用的是“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选择百度网盘等网络存储工具。另外, 还可以将微视频上传到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而视频的发放时间, 可以根据学科做区分。比如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上课时观看, 那么课前发放即可。而商贸专业要求学生周末进行市场调查, 那么要提前两三天进行发放, 以保证学生有时间看完。

微视频的制作过程到发布就结束了。但是微视频要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 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说, 在微视频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反馈。反馈包括学生观看视频的反馈、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反馈和根据学生的建议修改微视频。学生观看视频的反馈, 可以让教师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课上活动设计。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反馈, 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根据学生的建议修改微视频包括视频的风格、内容、技术手段等, 通过对微视频的修改, 能让我们的制作手段和技术有所提高。优秀的微视频制作对推动混合学习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面对新挑战, 努力应对技术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改进提出的新要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混合学习模式在中职学校逐步开展。本文借鉴微课制作方式, 通过分析静态网页制作课程混合学习实验中微视频的制作过程, 进一步探讨制作优秀微视频的方法, 从而为中职混合学习模式中微视频制作提出一些思路。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微视频,静态网页制作课程

参考文献

[1]韩锡斌, 刘英群, 周潜.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邹议翻转课堂与微视频制作探讨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翻转课堂;微视频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55

目前,我国资源充沛的一些学校提倡先进理念,把教学中的优质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进而热衷于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制作,学校也提倡微课,其中教学微视频如何应用和实施的呢?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应用和实施拍摄微视频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有哪些,我们根据现有流行的翻转课堂进行交流,探讨它们的教学制作。

一、翻转课堂内涵

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據教师提前给的材料进行自学,然后把一些难懂和释疑等问题在课堂上与师生互动,并在互动中把教学布置的练习完成。翻转课堂主要构成部分有两个:一是教学中微视频的创建,也叫拍摄微课;二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互动活动,活动包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教学微视频简称为微课,制作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教学要求,在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把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等做成相关的演示文件,这个教学视频录制5到15分钟,录制过程中在加入讲解。翻转课堂中的重要资源就是教学微视频,因此,微视频的制作关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影响整个学生学习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流程完全相反,它是建构主义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课后学生自主练习,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后学习问题;翻转课堂是颠倒顺序,学生在课前通过看书和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生活掌握学习实践,控制学习进度。一部分学生理解和自学的能力强,通过看书以后就能学会知识,不再需要看视频,有些学生不仅需要看教材,还需要通过视频来掌握知识,而且在看过视频教学以后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就可以解决因接受能力而产生的教学问题,进而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视频制作后还可以保留,方便学生复习,以及为新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微视频的有效制作

1.视频内容的选择

微课在制作过程方面,它的准备工作难度比较大,教师从准备到录制要把课程备足,一个学期所需要的教学重点、难点都要研讨完成,并且要编写制作脚本,通过PPT或者是视频等来演示。由于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现在的翻转课堂还没有普遍开展,全社会还没有认同这样的自主学习观念,因而,在制作中不能把录制点制作太细,不然,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会被准备工作占用,会产生教学中心偏移的现象,进而会阻碍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微课的备课考验着备课组的水平,也是标志着教学的水平高低。

例如,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但是,从内容难点的角度看,自然地理要比人文地理的难点内容多,而且这些内容的难点都分布在高中一年级的头两个单元,部分知识内容难的原因是其他学科没有开展,有数学、物理等内容,如在理解经纬度和黄赤交角过程中,就涉及高二几何学内容,还有地球的公转和自传角度概念用到的开普勒定律,地转偏向力已经不再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而自然地理内容中的河流偏向、大洋环流、三圈环流等这些核心的地理知识,在理解过程中都要用到地转偏向力知识,没有获得这些知识就很难理解这些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微课中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使学生顺其自然的获取知识,突破难点。

2.视频制作技巧

制作的微课PPT是为了展示教学核心内容,因此制作过程中要有别于平时的PPT。

(1)字体要偏大,达到30磅以上的黑体,这样显示的字体就比较醒目,字数不宜过多,50个以内;字体和背景的颜色最好采用黑白两色,辅助采用的线和字体用鲜艳颜色;在播放PPT过程中不能过快,主要为了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2)图片、文字和动画相结合,使学生容易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地理内容在微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地理科学采用的特殊语言,如地理图标,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图标,并且做成动画和视频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在太阳直射这部分内容,能够用动画很好的进行模拟演示,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听讲解,能够很轻松的掌握知识点,如果仅仅用文字来机械的讲解,不但学习枯燥,还不能有效的掌握知识。

(3)利用轻音乐来衬托PPT演示,可以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尤其是在微课中涉及的人文科学和一些独特语言,通过优美的伴奏更加显得完美。背景音乐要和教学情景相匹配,在微课中可以自由插入,尽量不要使用重低音和嘈杂的配音,曲目也不宜过多。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微课已经逐渐打破原始的传统教学,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传统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成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在翻转课堂的使用过程中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101-105.

科普微视频传播现状分析 篇3

一直以来,科学传播在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技发展讯息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互联网也早已成为了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主要渠道,在快速颠覆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变革着现代科技传播的机制,对现代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在网络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网络自媒体和视频制作团队,通过制作一些短小有趣的科普微视频,以其新颖独特的内容、短而精的形式、趣味化呈现和及时快捷的传播特点,不仅在网络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网络科学传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科普微视频在网络中的分布、传播与互动的情况及其主要的叙事特征,来了解科普视频传播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具体的方法是在国内最主要的4个视频平台——优酷视频、土豆网、腾讯视频、爱奇艺,以“科普”“科学”为关键词,按照视频热度排序,根据是否符合健康医疗、食品安全、航空航天、信息科技、前沿技术、环境气候、能源利用和应急避险等方面“科学知识普及”概念,选出了20条微视频作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这些在网络中曾经或现在比较受关注的科普视频,从叙事者、叙事结构、叙事审美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二、科普微视频的概念和特点

科普微视频概述:微视频一般是指播放时长介于30秒~20分钟的视频,其中以3~10分钟的视频为主,内容广泛,表现形态多样,适合于所有终端,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终端浏览和展示。[1]

科普微视频以“微”见长,其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话题切入点小而具体。一个简短的科普微视频往往只为针对这一个特定的话题来提供碎片化的科学知识。因此,科普微视频尤为注重对于话题的选择。这些话题可以紧跟时事热点,如在前两年,雾霾问题成为社会焦点、人们迫切需要了解雾霾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飞碟说制作了《一分钟教你了解雾霾》,便一举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量。而不少科普短片强调的是话题本身的趣味性,如《小龙虾到底能不能吃?》《5个现实中的僵尸病毒》,所谈到的话题天马行空,各具特色,在网络中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第二,在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寓教于乐。纵观众多科普微视频,其大多通过幽默风趣的话语、丰富多变的视觉呈现形式,成功地吸引了受众从头看到尾,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获取有趣的知识。例如,不少科普微视频借助动画技术,将一些繁杂的知识点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大增强了其娱乐性和可看度。通过视听语言的编排,让受众产生良好的视听体验,进而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感和认同感,一部简单的科普微视频也能达到良好的科普效果。

第三,视频短小,便于网络传播。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一大特点便是内容碎片化,科普微视频正是迎合这一趋势,其时长多在5分钟以内。短小的微视频能够使网络用户在短时间内把握视频内容的精髓,更高效地获取知识。

三、科普微视频传播概况

纵观一些影响力较高的视频网站,科技频道早已被各类有关消费电子产品的视频所占领。对于真正的科学传播而言,有关这类产品的视频理应只是社会科学传播的一部分,并非是其全部,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社会对于科学和科技的认知。

近年来,在自媒体快速崛起的潮流下,也涌现出了一些致力于制作科普视频的团体,诸如果壳团队、飞碟说、明白学堂等,出品了上百部科普视频、覆盖从少儿科普宣传到时事科普的方方面面,在向公众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国科协所打造的“科普中国”在近两年也开始致力于科普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科普信息传播平台,并制作相当数量的科普文字和视频内容,在网络中进行传播,为公众提供更为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这体现出政府对科普传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国内的科普内容建设和科普事业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科普视频内容之中,有不少是由网络用户所翻译转载的国外的科普微视频。在网络上比较知名的柚子木字幕组,翻译了众多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的优质视频内容,如今其在腾讯视频上的播放量接近8亿。

总体而言,随着众多自媒体的参与、政府方面的支持和平台建设,国内的科普视频内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依然存在着科普视频的制作团队少,视频内容欠缺、传播渠道分散、影响力较低的问题。

四、科普微视频的叙事特征分析

叙事学是关于叙述的科学,它主要探讨叙述文本内在构成机制,以及各部分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叙事文本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规律。叙事学者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一种认知、态度反映和接受的模式。

视频内容与文学相比,包含着更加多元化的叙事元素,不仅包括文字(字幕),还具有画面和声音(人声、音乐和背景)等,叙事方式与文学的线性叙事相比更为复杂。如果再具体探讨到科普微视频的话,不难看出,尽管这些视频篇幅短小,但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叙事元素。

(一)叙事视角的平民化

叙事视角的平民化、去权威化,是科普微视频的一大特征。在以往的科普活动中,往往通过节目主持引导、专家讲解的方式来进行科普传播,而在科普微视频中,几乎都是以旁白的方式来推动科普知识的叙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旁白的主持人也许会出现,也许根本不会出现在镜头中,与传统电视节目中的主持或专家身份完全不同。没有精英叙事、权威叙事、专家叙事,而是以一种普通公众的视角来介绍科普知识,这体现了科普微视频与传统的科普方式相比在叙事主体上的转变。

(二)叙事主题的生活化

选题内容的生活化也是如今科普微视频的一大特点。在传统的科普活动中以政府或传播者为中心,由官方主导科普的内容和形式,而对受众的主动性和实际需求缺乏了解等情况。在本次研究笔者所选取的20个科普微视频的样本中,有不少视频的主体均以人们日常生活的疑问发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这20个科普微视频的样本中,有9部作品是关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性健康的知识介绍,如由原创视频自媒体“别来无恙”制作的《那些坑人的健康捷径》在短短的3分钟内阐述了目前微信中流传的一些“养生方法”的错误,并简单介绍了正确的生活方式,简单易懂。而明白学堂的《明白了妈》则是详细地讲解了孕妇在怀孕期间的饮食健康,解答了孕妇们在怀孕时应当如何适量饮食的问题,切实地回答了孕妇群体的疑问。

(三)叙事风格的娱乐化

在叙事语言上,如今的科普微视频也与传统的科普视频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例如,在叙事的话语中,传统的科普视频短片由于较多是政府或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团队制作,因而语言风格比较正统。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民表意的随意性,以及求新求异的心理,促成了网络视频语言个性化的风格。

在画面的表达上,故事的场景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受到扁平化设计理念的影响,现在的微视频趋向于运用扁平式的动画风格来进行表达。二维动画的自由发挥空间大,不受真实空间的限制,进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经过统计,有8条短片正是通过二维动画的方式来进行画面上的表达,包括《明白了妈》《别来无恙》等节目,以及由北京环境保护宣传中心所制作的《P在囧途》,都是运用这种简单却表达能力强的视频技术。而其他没有使用二维动画技术的科普微视频,有部分则是使用了手绘的方式,如《冷知识》和ASAPSCIENCE的作品,其性质与二维动画别无二致。

除此之外,微视频网络化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其趋于符号的影像化表达。在科普微视频中常常通过一些图形、声音以及文字等在现实社会中的表意观照,从而达到精妙的表意。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于性话题的表达,一部名为《科普动画之啪啪啪的那些事儿》,运用了各种巧妙的物体来作为借喻,在动画中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性爱”这个比较晦涩的话题。

在动画的细节上,不少科普微视频中常常夹带一些时下流行的符号、广告、热门用语、音乐、公众事件的戏谑,或者是对以往的经典电影片段进行重新组合、剪辑,来丰富视频的娱乐元素,显示一种符合网民口味的亲和力,使人们在愉快地观看视频时认同剧情、认可科普内容,从而达到科学知识认知普及的预期效果。

五、科普微视频的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科普微视频的特点、传播现状和叙事特征,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重视受众需求,也要强化多样性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念早已充分证明了,科学传播的过程不再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而更体现出了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趋向于平等地位的对话交流。公众不再只是被动的知识获取者,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表达和反馈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可以亲手自制内容来进行科学传播。

因此,在新时代的科普中,也必须要紧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以及时代导向,应当继续强调以公众为中心,强调以公众的科学技术需求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将公众所想要了解的科学知识、想要熟悉或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人们所喜爱的方式,及时提供给公众。避免落入同质化,在科普领域求新求异,在广阔的科学界中选择其他有趣的视角,给公众提供各方面的科普知识,是科学传播者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从信源上强化与科学权威机构、专家的合作

与科学家和科学机构的合作,其中一大目的便是对于信息的过滤。在网络中,各种假科学、“伪科学”的蔓延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已成为科技传播领域的公害,媒体有义务联合科学研究人员一同对这些虚假信息进行过滤。

在2015年3月,果壳网进行的一次科学人的调查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调查显示,害怕媒体报道夸大其词或者断章取义、科研圈在传播渠道上缺失,以及在科研考核时,科普工作不会算在考核工作中,这些情况影响着科研工作者的科普动力。[2]

因此,要加强与科学家们的合作,首要就是通过制度的改革,来鼓励科学家们在科普事业和科普微视频的制作的参与度。其次,科普媒体需要与科学家们进行积极的沟通,结合具体的话题、新的科学成果等,及时向专家咨询。

(三)结合新兴科技,使科普视频形式更为多样化

近年来,以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不仅推动着各类交互工具的发展,也为视频内容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VR技术对于科普视频的意义尤为重大。在以往的科普活动或是科普视频中,不少科学技术一般会通过三维模型辅助讲解,以实现更为直观的认知。而如今在VR技术发展下,结合新技术,则能为这些知识的普及提供更加多元化、更为深入、更有趣味的介绍方式。例如,天文星系、气候甚至对人体生理等方面的内容,相对于平白的视频介绍,借助VR技术建构一个三维虚拟场景,让受众融入这一个科普场景中,从而能够使科普知识更有交互性、更有趣味。

(四)重视线上线下结合

科普微视频在内容上倾向于娱乐化的表现,难以顾及科学知识的深度。碎片化的阅读和知识获取是移动互联网生活的一大特征,然而对于科普来说也是一大问题,任何的学习都需要系统化的知识建构以及切实的深度体验而更为深刻,在这一点上,线下的诸多场馆能弥补这一缺陷。通过线上线下科普进行优势互补,实现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的有机结合。

摘要:随着众多自媒体的参与、政府方面的支持和平台建设,国内科普视频内容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分析科普类微视频在互联网中的发展、传播与互动的情况及其主要的叙事特征,来了解科普视频传播的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普,微视频,叙事特征

参考文献

[1]戴景丽.微视频的内容定位与盈利模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信息图示】果壳网科学人调查: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科学家传播科学?[EB/OL].果壳科技评论,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081/,2015-03-24.

[3]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ic.cn/xw/kydt/201109/t20110923_3353260.html,2011-09-23.

上一篇:酒店安全管理演讲稿下一篇:幼儿园教师绩效考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