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资料(精选8篇)
实验设计的4性
3.1 科学性:这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原理、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3.2 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3 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取药品、仪器、设备在中学现有实验室内能够完成。
3.4 简约性: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
总之,a.原理正确,b.效果明显,c.装置简单,d.操作安全。
4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实验,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4.1:确定实验目的:如验证或探究哪一生物学现象。实验目的就是实验的方向。
4.2:实验原理(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理论依据。
4.3:实验对象: 达到目的所采用的生物材料。
4.4:实验条件:达到实验目的所必备的条件。
4.5:制定实验步骤:要达到实验目的,必然是一个逐步进行实验的过程。需要制定一个计划,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步步相连,最终取得一定的现象和结果。为了使实验设计清晰明了、富有条理,具体的实验步骤要用“1、2、3……”或其它顺序符号表示。实验过程
中如果用到了两个以上相同的器材,也应对其进行编号,以防混淆。
4.6: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确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4.7: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5.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
5.1、确认原理、提出假设;
5.2、构思过程选择方法(如是否用对比实验法);
5.3、设计步骤;
5.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5、认定结论。
6.根据条件设计实验的基本技巧:
6.1、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条件、材料用具及有关提示;
6.2、过程要完整,且衔接合理;
6.3、要注意各步骤的顺序。有时顺序一乱,就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6.4、设计方案要充分联系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及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点;
6.5、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理、化知识,要按照相应学科的要求完成,如化学反应式的写法等;
6.6、设计完毕,要自己通读并逐步认定,检查有无缺陷。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7.l、概念
(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
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
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7.2、比较表
实验目的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
关系 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 的形式表述,是根据因结论是己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
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问题
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 因探究内容而异 因验证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
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预测 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①无
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②或③又会怎样”。但有时也
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
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
实验结论 无
8.实验设计的实例分析 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高考试卷中实验设计试题有三种类型:全程设计、补充设计、设计改错。近几年高考中,前两种题型出现的次数较多。
8.1.全程设计:试题明确给出了实验目的和原理,要求学生通过步骤的设计,验证或探究一个实验目的,得到相应的结果和结论。
8.1.1、验证性实验的全程设计实例
例1 “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实验设计实例:
Ⅰ 实验名称:观察马铃薯条的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现象。
Ⅱ 实验目的: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Ⅲ 实验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反之则吸水。
Ⅳ 实验对象:新鲜马铃薯条。
Ⅴ 实验条件:0.3g/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大试管、有刻度的小烧杯、刀片、镊子等。
Ⅵ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等量。
Ⅶ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3条长度、宽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
(2)将其中的2条分别放入盛有等体积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的烧杯中,另1条放入加塞的空试管中,编号。
(3)2h以后,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薯条的长度变化及蒸馏水、蔗糖溶液体积的变化。
Ⅷ 实验结果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
(1)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明显大于蒸馏水体
积。
(2)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不变,且蒸馏水的体积小于蔗糖溶液体积。
(3)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不变,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大于蒸馏水体积。
(4)薯条的长度及溶液的体积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Ⅸ 实验测量与记录:将放入溶液中的薯条与试管中的薯条比较观察,并比较烧杯中溶液的体积:放入蒸
馏水中的薯条变长、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变短,且烧杯中蔗糖溶液的体积比蒸馏水的体积大。
Ⅹ 实验结论: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渗透失水,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渗透吸水。
例2:(2004高考理综20分)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
论。
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
器,试管等。
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
刺取尿液。)
(1)确定一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近几年来, 由于教学的需要, 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和探讨“专题该如何复习”的问题, 几年下来也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归纳起来就是合理选择专题、加强学法指导和渗透新课标。
一、合理选择专题
合理选择专题是顺利开展专题复习的关键一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坚持以突出重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和依托教材为依据来选择专题是实现合理选择的前提条件。
1. 突出重点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整理出不同的专题。例如, 以“政治近代化”为主题可以整理出中国政治近代化、世界政治近代化等专题, 以“古代重要改革”为主题可以整理出中国古代改革史专题, 以“工业化”为主题可以整理出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近现代世界的工业化专题等等。专题可以林林总总, 一个大的专题下面还可以细化为多个小专题, 但我们可以用来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却是十分有限的, 所以在确定专题时, 就必须精挑细选, 突出重点。设定重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因为专题复习是为高考储备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环节, 所以设定重点的依据当然是作为高考试题命题依据的历史考试大纲和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试题具有参考意义的命题趋势预测。选专题必须贯彻“以历史考试大纲和高考命题趋势为依据”的思路。例如, 根据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试题突出考查学生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去分析、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发展, 考查文明史的趋势十分明显。那么, 我们选定专题时, 就要以文明史为总纲, 重点关注“近 (现) 代化”“全球化”等为主题的相关专题。
2. 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因为“教”是为了“学”, 所以选择专题时要考虑自己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 如哪些方面的基本史实没有掌握, 哪些历史概念还掌握不到位等等, 那些对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比较大的, 就要考虑单独确立一个专题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例如, 在进入专题复习阶段前,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不少学生对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还存在较多疑问, 我们就可以编定一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专题, 全面归纳高中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 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知识网络, 以便学生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可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对中国古代赋税沿革形成规律性认识, 弥补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因此选择专题时除了要突出重点以外, 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3. 依托教材
众所周知, 教材是“高考之本”, 因此专题所使用的基本史料应来自教材, 即使是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史料, 也应该在教材中找到相关的依据;专题可以结合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对相关史实做多元探讨, 但不能背离教材的基本立场, 尤其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专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能理解为抛开教材, 专题必须依托教材, 否则专题复习就会失去意义。
总之, 在选择专题时必须贯彻突出重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依托教材这三个原则, 因为只有认真贯彻这三个原则才可能选到合适的专题。
二、加强学法指导
叶小兵教授认为“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上的困难, 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专题复习阶段, 把适合专题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是高三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哪些学习方法适合历史专题的学习呢?根据历史专题的特点, 即专题是以某一主题为线, 把分散在不同时期的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历史内容集中到一起, 从而形成前后贯通、左右并串、中外联系、条块分明、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那些突出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 如归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阅读法等都是比较适合专题学习的方法。怎样才能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通过专门的学法指导课或各种师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寻求高效学习方法的意识, 同时“灌输”这些对专题来说比较适用的学习方法。其次是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如在复习“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这一专题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去明确专题内容在教材的分布状况, 了解教材中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描述,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阶段, 提出“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看,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有何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等问题供学生去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反复实践, 学生就会懂得把这些有效的方法运用到专题的学习中去。
三、渗透新课标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 “能力”立意的题目不断增加, 体现历史研究新成果和新观点的题目也不少, 试题的新课标特征十分明显。由于高考成败是衡量专题复习有效与否的最终标准, 所以专题复习还要跟上高考试题变革的脚步, 渗透新课程理念, 把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历史探究能力, 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在专题教学的过程渗透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在依托教材的同时, 要适当引入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和新的学术观点。例如, 由于近年来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日益得到史学界的认同, 在近年的高考题中不少题目也要求利用这几种史观去分析解决, 所以在复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专题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摆脱对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危机、垄断、国际经济组织等历史现象的一元化理解, 提升多元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二, 每一个专题都应多用情境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现象。因为把情境教学引入专题复习, 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 更是强化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顺应了高考历史题以设置情境的方式来呈现及突出考查学科能力这一趋势的需要。例如, 在复习“中国古代农业”这一专题时, 应该利用收集来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画、文物照片、历史地图等, 把历代一些重要的农业政策、不同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工具、古代水利工程等等相关的史实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透过那些记载去探究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 整个专题复习过程既可以避免“炒冷饭”, 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史料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三, 多采用“以问题引出知识”的方法。在设置课堂上探讨的问题时, 应尽量突出“能力”立意, 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例如, 在复习“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这一专题时, 设置在课堂上探讨的问题, 应避免出现仅仅提问某一次改革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等在教材中可以找到完整答案的封闭式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只要求记忆教材,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应尽量设置如“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何不同?”等要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对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升有实质性帮助的开放式问题。
参考文献
下面以“城市区位”为例,谈谈高三地理“区位”专题的复习策略。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首先从“区位”的两层含义入手(一是指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三本教材罗列考查的内容;然后梳理各内容之间的关系绘制知识结构;再指明《考试说明》对考点的考查要求,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见下图)。
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模式掌握解题技巧
1挑选答卷展示,让学生依据思维模式评价答题的正确与否,并指出失分的原因,提出修正的方法。
如第27题有三小题共11分,班级学生平均得分为434分,其中第(1)和第(3)小题失分较多。所以从学生的失分点——“城市区位”入手。操作过程如下:
一模试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两大著名三角洲图
材料三:甲乙两区域所处的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甲区域建立了许多新能源产业基地,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这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风力发电总产能占全球风力发电的五分之一,成为世界风力发电的首强。
(1)根据材料一,简述河流在两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地区在风能领域合作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部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讲解
人口迁移专题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课型:复习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高中学过的说明文 《说数》、《南州六月荔枝丹》、《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自然笔记》
二、把握考点
首先,我们就了解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如何把握呢?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1、文章的题目即明确特征
2、从文中开头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
3、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4、结合文题,抓中心句
【真题演练】
2015年高考上海卷语段一第6小题
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分)【答案示例】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
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
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
三、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
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评分说明:一个特点1分。第一个特点中的“易于混淆”、第三个特点中的“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是理论模型区别于地图的特征,须明确写出才可给分。2009年高考上海卷语段六第26小题
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参考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二)、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
明确了对象,抓住了特征,一篇好的说明文,还要安排好说明顺序,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对象。在阅读时要抓表示说明顺序标志的关键性的词语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三)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引资料 下定义 打比方 列图表 『(2017年考纲)
(二)阅读社科类现代文
1.理解
(3)理解图表,用文字解释图表,完成图文转换。
这就是在考查“列图表”这一说明方法,要求学生能将图表中的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 【真题演练】
2017年宝山一模语段一第9小题
9.根据乙文图表,简介2014年—2016年全国暑期档电影票房情况。(2分)【答案示例】2014年全国暑期档电影票房为90.0亿元;2015年增长为124.31亿元;2016年比上一年减少,为124.29亿元(同比减少0.38%)。
【答案示例】相较2014年的90.0亿元,2015年全国暑期档电影票房增长到124.31亿元;但是与2015年相比2016年却减少了0.02亿元,为124.29亿元。图表所转换的文字表述要清晰;具体数字及单位要清晰。
2.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作用(重点强调)(学生回答)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用具体例子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引资料: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下定义:简洁、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列图表:具体、直观的表现了„„事物的„„的特点。
【真题演练】
2009年高考上海卷语段六第25小题
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参考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2015年高考上海卷语段一第三小题
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示例: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评分说明:“形象直观”1分,“理论模型的特点”1分。
(四)体会一般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科普说明文还具有的文学性、形象性。
一般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枯燥的数字提醒我们,中国已成为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善待家园》
2、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可能 一般
3、是要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词的使用。
绝不 左右
4、表消息来源 据测定
【真题演练】
2009年高考上海卷语段六第27小题
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2015年高考上海卷语段一第5小题
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答案示例: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评分说明:特点1分,如“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2分。
四、小结知识点 明确考点:
(1)了解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2)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3)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及科普说明文语言的文学性、形象性。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届广州市第一次模拟试题文综)造成浙江、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浙江、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比较图
A.气候 B.经济 C.地形 D.技术
2.(201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图5为太行山区的一次特大暴雨雨量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图中
图5
A.降水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300米 B.揭示的降水规律是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C.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D.标注“铁路”处的铁路线是陇海线
用心
爱心
专心(2012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下图是我国四条河流各月平均流量图,阴影部分为径流量。读图完成16~18题。
3.位于东北山区的河流是()A.② B.① C.③ D.④ 【解析】②有春汛与夏汛两个汛期,因此位于东北地区。【答案】A
4.四条河流中纬度最低的河流是()A.① B.② C.④ D.③
【解析】③汛期最长,说明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可能位于华南一带; 【答案】D 5.①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A.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201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3月第二次质检)图8为我国甲、乙两地民居景观图。完成27~28题。
甲 图8 乙
6.甲地民居景观分布于我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2 A.安徽皖南 B.东北平原 C.云贵地区 D.四川盆地
7.甲、乙两地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当,但地域差异显著。形成两地民居景观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 B.气候、河流和植被 C.地理位置、植被和土壤 D.地形、±壤和河流 【答案】A 【解析】纬度大致相当,但地域差异显著,主要是受地形、海陆位置以及受此影响的气候等因素导致的。
(201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3月第二次质检)读“我国1998—1999年棉花价格与棉花生产关系图”(图9)。完成29~30题。
图9 8.导致我同1998—1999年棉花播种面积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业劳动力缺乏 C.市场需求减少 D.国家政策的变化
9.我国1998—1999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适宜 B.交通条件改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C.农业科技进步 D.土壤得到改良 【答案】C 【解析】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进步。
(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科综合)截止到2011年6月24日,中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图2中序号代表的世界遗产依次是布达拉宫历史区、云南石林、九寨沟风景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武夷山、泰山。读图文资料回答3、4题。
10.图2中世界遗产所在省区简称、地形区组合正确的是 ①藏、青藏高原 ②滇、云贵高原 ③川、成都平原
④秦、秦岭 ⑤闽、武夷山脉 ⑥鲁、华北平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1.图2中标出的旅游景点
A.随地球自转,②的线速度比④小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正午太阳高度角③比⑥小 D.从春分到夏至,④比⑤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2012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测试)下图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况,回答25~27题。
12.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水稻田 B.弃耕地 C.园艺业用地 D.鱼塘 【答案】A 13.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成都平原 D.香港郊区
14.从1961年至1991年,该地区弃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其原因可能是 A.农产品市场萎缩 B.水果及花卉生产利润大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201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适应性练习海淀零模)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且近三年粮食产量均在1万亿斤以上。但是,为满足粮食需求,今后10年内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回答第8、9题。
15.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生产与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粮食出口量大幅增加 C.人口增长数量大 D.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答案】C 【解析】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生产与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原因是人口增长数量大。我国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变慢,接近现代型。16.关于保证我国粮食增产的措施及其具体做法对应正确的是 A.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停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B.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 C.建设粮食优势产区——扩大新疆、内蒙古的粮食种植 D.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粮食的流通渠道
(2012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下表所示我国不同地区2010年粮食生产效率。读表回答2~3题。
17.表中所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及其原因分别为 A.东南省份精耕细作 B.东北和新疆机械化水平高 C.东南省份科技水平高 D.东北和新疆劳动力廉价
18.自然资源效率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相比,其种植业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水热配合好④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自然资源效率最低的是西北地区,最高的是东南地区。西北地区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综合题
19.(2012届“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第三次月考)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8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表1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5分)
(2)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的地下水位曲线图,图8中曲线的一处出现错误,请指出来并说明判断的依据。(3分)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2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7
(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水位应该为下降)(1分),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 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答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既可得3分)(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2分
20.(2012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13分)读我国南方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和海南岛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
(1)由材料看出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十分相近,但冬季温度差异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与山东省相比,海南岛更有利于蔬菜生产,其气候优势有哪些?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的“菜篮子”,其冬季蔬菜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4分)
(3)近50年来洞庭湖与青海湖水面面积都在大幅度减小,分别说明其减小的人为原因。(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答案】(1)地形: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台北地处平原(1分),地势高低差异导致气温差异(1分);位置:昆明位于内陆,台北位于沿海(1分),冬季两地受海陆影响差异明显(1分)(或昆明气候的大陆性强,台北气候海洋性强).洋流:台北冬季受日本暖流增温影响(1分).(2)纬度低,光照充足(1分);降水丰富(1分).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少,干旱影响蔬菜生产(1分);冬季强寒潮天气带来的低温影响蔬菜生产(1分).(3)青海湖水面减小是因为湖区周围开荒,灌溉用水增加(1分)同时人口增加,生活用水也在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1分);洞庭湖水面减小主要是因为围湖造田(1分),其次是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泥沙淤积(1分).21.(2012届衡阳市高三六校12月联考地理试题)2008年中国“十大新天府”评选中,“伊犁河谷”以独特的魅力名列第三。读新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单位:mm)及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指出图6中甲所在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其降水量稀少的原因。(5分)
(2)结合图6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4分)
(3)简要说明地形对伊犁河谷地冬季气温的影响。(3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4)简述伊犁河谷地种植冬小麦的自然优势。(4分)
【答案】(1)准噶尔盆地。(2分)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1分)加之地形闭塞,(1分)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1分)因而降水稀少。
(2)伊犁河谷虽然远离海洋,但其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的地形,(2分)有利于接纳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形成山地降水,(2分)从而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岛”。(3)因地处谷地,(1分)冬季天山阻挡和削弱了南下的北方冷空气,(1分)使得气温较周边地区高。(1分)(4)冬暖利于小麦安全越冬(1分),较丰富的降水(1分)和地表水为小麦生长提供了较充足的水源,(1分)谷地(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1 22.(2012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三)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两省交界处。读中国部分区域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该地地形破碎,起伏大,属于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材料二:葡萄是喜光作物,适宜在坡地上栽培。水热系数(K值)是影响葡萄品质的重要因素。
(1)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河段,瀑布流向与此河段的整体流向一致,图中照片的拍摄者此时正位于 省(简称)境内。(2分)(2)简述黄河中游河段的水文特征。(4分)
(3)试分析“旱腰带”旱灾灾情严重的原因。(4分)
(4)试分析渭北“旱腰带”地区葡萄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3分)(5)黄河中游地区是“西电东送”的主要基地。长期以来,对河流上中游水电的大力开发,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你持何种意见?请简述理由。
【答案】(1)晋(1分)
用心
爱心
专心(2)径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含沙量显著增大);有结冰期(答对4条给4分)(3)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存留时间短;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储水能力差;人口密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答对任意4点给4分)(4)水热匹配良好(1分),光照条件好(1分),低山丘陵地形(1分),雨热同期(1分)有利于葡萄种植。
(5)赞成(1分)水电开发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1分)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1分
反对(1分)水电开发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移民安置难度大(答对任意2点给2分
23.(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科综合)(36分)读图11,回答下列问题。
图11(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2)陕西洛川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并说出该区发展苹果种植业的环境效益。(7分)
(3)甲区煤炭资源丰富,指出其运往上海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8分)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近年来在传统化工的基础上逐渐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4)指出天津化工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简述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7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5)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区工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8分)
【答案】(1)(共6分)东部是华北平原,地势较平坦;中部是太行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是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每点2分,共6分)(2)(共7分)气候优势:洛川产区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距海较远,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地处暖温带(中纬度),适合苹果生长。(5分)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2分)(3)(共8分)方式:铁路—海运联运。(1分)理由:甲区地处内陆;上海临海;运距较远;煤炭运输量大;对时间要求不高; 铁路-海运联运,运量较大,运费较低,适宜远距离运输大宗货物。(7分)(4)(共7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2分)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优惠的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5分)(5)(共8分)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小且集中在夏季,水资源总量少且时间分布不均;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浪费)(共4分)措施:节约用水;改进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工农业(种植耐旱作物);治理水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修建水库;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提高水价。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合理即得分,每点1分,共4分)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升级的社会条件有: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科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优惠的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区工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解决措施应从开源节流、治污等方面分析。24.(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科综合)(30分)2011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百年回眸,辛亥革命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图15 长江流域局部图
(3)据图15分析长江在A—B段河水易泛滥的自然原因。(7分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4)依据图15和文字材料分析武汉成为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优势条件。(6分)
【答案】(3)(7分)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其上游河段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河流径流量大且集中在夏季。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发洪水。(共7分)(4)(8分)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特大城市,消费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强);长江、汉江与京广铁路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该市及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有充足、稳定的商品来源。(共6分)【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B段为长江荆江段。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便利的交通。作答时应根据上述知识进行分析。25.(201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读图16,回答下列问题。(11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图16(1)说出该流域内的地势特征及AB河段河流水文特征。(5分)
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大,2011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曾不断萎缩。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2004年前青海湖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分)
(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推断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3分)
【答案】(11分)(1)(5分)地势特征:四周高中部低(或地势自四周向中部降低)。(1分)水文特征: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冰期(或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2)(3分)导致局地气候更趋干旱(1分);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展(1分);生物多样性锐减(1分)(3)(3分)自然: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1分),造成冰川退缩、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1分);
人类活动:政府支持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1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6.(2012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8分)读西南地区局部图,回答问题。
(1)2011年3月21日,上海某游客乘飞机到九寨沟旅游,当飞机飞到10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2分)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多
(2)云南具有“自然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两大区域优势,这种优势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3)根据“十二五”规划,西部地区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南地区有哪些特色优势产业。(4分)
(4)云南是我国著名的甘蔗产区,试分析云南成为我国重要甘蔗产区的自然原因(4分)
【答案】(1)A(2分)(2)云南地跨热带、亚热带,北部是横断山区,有多种自然带,物种丰富,所以具有自然多样性的优势;云南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少数民族众多,有不同的民俗和民族风情,所以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文化多样性的优势。(8分)(3)水能开发;天然气开发;特色旅游;有色金属开发和利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4)云南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充足;土壤肥沃,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4分)
用心
爱心
一、统揽全局、突出主干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的思路都是第一轮全面梳理基础知识,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第二轮打破章节, 以专题形式重组知识。每一轮都配合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其效果。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 考试范围广, 象这样“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 似乎面面俱到, 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 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所以, 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 不如化繁为简, 突出主干, 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 不断训练, 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 (11道选择题, 2—3个综合题) , 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尤其是突出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联系实际应用的试题越来越被命题者所追求。
地理科目的考试大致分为三块:初中的区域地理, 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 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 昼夜长短的判别,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核心知识是大气的运动、气候类型的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 (灾害性天气) 等一直是高考的着眼点。再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 曾多次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初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比如中国地理中, 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 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 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 (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 、大江大河 (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 、大城市 (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 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在世界地理中, 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 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 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 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二、紧扣图表、图像, 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图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 可以说无图不考地理。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 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 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 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 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三、联系现实、关注热点, 提升应用能力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 (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比如2006年青藏铁路的修建。云南文综第40题便是社会关注的“青藏铁路问题”。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农业、台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我国的石油问题、重大工程建设、三农问题、每年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同学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 尽量用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综合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强化训练, 研究高考试题, 学会归纳总结
高考复习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 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的读、填、绘、记, 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 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 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 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 厚积薄发”。高考试题具有强烈的指示性和示范性, 尤其在建构思维线索和图文表达能力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最后复习阶段可以用高考试题来衡量答题水平。
一、选择学案导学探究点专题复习课型的背景
新课程倡导有个性的教学,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会形成一种能够用恰当的方法解析不同知识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时,产生一种教学构想,这种构想是在一类教学内容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笔者认为这就是课型。从层次上说,课型比教学模式要小,但却比一节课更有概括性,层次更高。下面笔者就具体来谈谈选择和构建学案导学探究点专题复习课型的背景。
1.高考试题中设问的命题手法。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在设问上多采用针对某一个地理专题进行设问的命题手法。例如:2007年山东文综卷第26题第(1)题的水文特征专题、第(3)题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环境影响专题等。
2.专题复习的客观要求。高三专题复习的重要任务是将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灵活、思维更准确、迁移能力更强,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思维的综合提升。
3.选择学案导学探究点的目的。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构完善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掌握地理原理,把握地理规律,形成地理思维是二轮复习整合知能的一方面。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是二轮复习整合知能的核心。“重点知识”这个“目”通过“专题”的形式“伸张”开来,形成了具体、实用的应考组合拳。如“城市”部分的复习,主干知识体系的内容包括城市“区位、形态、结构、职能、景观、城市化、环境”等方面,可以形成专题的备考重点是“城市化、城市环境”。“城市化专题”包括阶段特征、国家或地区差异、逆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环境专题”包括城市生态、污染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措施,城市合理规划、能源结构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如此,纲举目张,省时高效,学生的思维就健全了。应用探究点专题复习的最大效益,在于学生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4.选择问题引领的效益。经典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时间比较长、环节比较多,但是“城市”这一专题内容多,时间有限,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探究活动进行引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探究的效率。
二、学案导学探究点专题复习课型的优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方便、清楚地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不理解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3.课堂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来自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表达方式等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巩固,可操作性增强。
三、学案导学探究点专题复习课型的设计
1.课型设计的指导思想。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该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差异在于在为达到三维教学目标,面对不同学生的状况,教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出问题,用什么方式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的方式、问题本身的优劣以及研究和解决问题所采用方式的差异,也就是选择的不同课型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正确观念的形成和对科学方法的掌握。
2.课型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如《农业区位与农业发展》专题复习可设计以下四个主要问题:什么是农业区位?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是什么?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为农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科学决策。
3.课型设计的条件——学生情况分析。进行高三的第二轮复习时,学生已经对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未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住影响农业的条件,并深刻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所以本节课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相关知识解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
四、学案导学探究点专题复习课型的内容结构
学案导学探究点专题复习课型可分为导学案部分和教学案部分。
导学案部分包括知识梳理和知能训练。知识梳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基本方法,多采用填空、表格、填图、设问等方式强化落实。知能训练以题组练习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题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层次。
教学案部分即专题教学的内容。重在地理思维,审题解题技巧,分析、综合、迁移等能力的提升,多采用典例归纳、小专题归纳等形式通过师生互动完成,包括探究材料、问题引领、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归纳升华)、迁移应用等基本环节。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资料】推荐阅读: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讲义06-19
高三地理人口复习课件10-16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教案10-24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06-01
2022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计划06-27
高三地理期末工作总结09-09
高三地理综合题训练二11-11
高考地理十大专题复习11-10
2018年高三第一次质检考试地理试题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