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产业优惠政策(推荐8篇)
浅议我国环境保护产业政策
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产业的`概念,综述了我国与环境保护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以及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产业的政策体系,分析了环境保护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建议.
作 者:赵鹏高 Zhao Penggao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境资源司,北京,100824刊 名:化工环保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5(6)分类号:X01关键词:环境保护产业 法规 政策 建议
“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加上2013年年底发布的大气10条, 以及结合接踵而至的水10条、土十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 都是典型的需求类政策。不断提高的标准和日益严格的监管,带来环境需求的广域化,打开了数万亿环保新需求的天花板。但从环境需求转为市场需求,实现环境产值,却一直没有那么简单。排污企业(工业治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 (准公益性质的市政公 共服务———供排水、城市垃圾)、环保部门(环境监测)是这3类典型的环境需求方,在过往就存在,这些需求的放大部分却一直无法有效地全面转化为环境产值。近年来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跨区域跨时域的环境修复和流域治理需求(纯公益性质)成为新爆发的环境需求,无论资金总需求还是产值转化的难度都比前者更是大得多。
环境需求如何转化为市场需求? 资本市场如何能发挥杠杆作用进入环境产业? 我们看到这正是2014年一系列出台的政策法规中努力做到的。面对政府—企业—公众三元关系的变化,强化了环保政策转向以环境效果出发的一系列需求倒逼,并通过进一步推广第三方治理和包含特许经营、PPP在内的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形成小政府与新政企的关系界面并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而新《预算法》等系列法规政策所催生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的重构,配合资本市场的改革和混合所有制,将以成功升级转型的重资产方阵和地方服务方阵(E20发布的环境产业地图中的A/B方阵)为载体最终接通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为环境产业带来更通畅充沛的资金流转,最终将环境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和环境产值。
一、 环境产业正在从政企时代走向政企民三元时代
政企民三元关系的建立将激发环境需求的大市场,同期PPP、特许经营、第三方治理等政策推动了环境交易关系的重构移动互联时代以及PM2.5带来的全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验证了环境产业从政企时代走向政企民三元关系的时代。解读2014年系列法规政策 , 恰恰要考虑本届政府在这方面的转变,群众参与和信息公开,作为本届政府重构三元关系的基本法则,可以在近期很多政策法规中找到他们。
新《环保法》中提出的环境诉讼和信息公开,为老百姓参与监管环境污染,打开了一扇窗户,此为新《环保法》的重要突破,与之同步的是,国发63号文及新预算法要求的政府财务报告的公开,必将正向促进PPP项下政府支付的信用保障。这种政企民三元关系的建立,导致环境服务转由从效果出发而带来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企业的优胜劣汰,由此倒逼环境需求转化为环境产值,为达此目的,则需要重建一直低效的环境产业交易关系,使环保行业真正告别“关系市场”进入品牌时代。
第三方治理, 就是意图在这样的环境需求下,着力于重建污染企业与治污企业的正常交易关系,环保法的趋严和民众监督的加入,将会有效倒逼环境成本伴随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最终真正进入生产成本,使环境需求真实化。而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的严格执行,排污者和治污者均要被置于监督之下承担环境风险, 这将终结工业治污的脉冲型采购, 使企业的环保设施真正处于认真运行之下,为真正专业化的外包服务打开需求市场,从而能够产生真正优秀的第三方运营企业主体。而治污风险的强化也会进一步促进环境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淘汰低水平服务商,并为优秀(达标、节能、性价比、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技术和产品真正打开需求市场。
针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特许经营,重建的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和环境企业的有效交易关系。环境监测、环评、监理领域所推行的第三方服务,重构的是政府环保职能和环境服务企业的交易关系。财政部偏重从预算和债务管理角度出发所主导的PPP,呼应着发改委从引入社会资本角度所倡导的PPP,虽然目的不同,但都促进了产业的发展。PPP范围不但涵盖了上述内容,更将会在地方政府的执行中扩展到管网建设、行政区划内的环境修复和流域治理这类纯公益的政府采购性项目类型。但是跨区划的环境修复和流域治理需求,则需要更复杂的交易机制才能解决,在这方面展开努力的水权和排污权交易政策仍需探索。
除了财政部推出的一系列PPP的指导文件,发改委也同时在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立法和推动PPP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遗憾的是发改委所负责的特许经营立法任务没有如期完成,特许经营从法律层级暂时降低至部门管理办法,使更需要被权利约束的地方政府未能达到被充分约束,《办法》难以真正保护企业的利益。此外,从各部门出台的文件到具体执行来看,沟通协调仍然是有显薄弱。回头看,倒是2013年9月30日,国务院所公布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导性高于前述的各项文件,因为公共服务采购可以涵盖除了工业治污以外的其他三类环境交易,而PPP、特许经营等都是其偏重于从某一角度(PPP偏重于地方债务管理和资本合作角度,特许经营偏重能够实现经营收入的公共服务行为)出发的表征。
民众广泛参与对政府治理环境所达成的“可感知”效果的压力,以及为此通过在环保方面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最终政府从环境治理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环境治理效果的购买者和监管者,因此,国家的环保规划亦随着从污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向面向效果的环境质量标准转变。
二、环境政策从指标性环保向效果性环保转变
新《环保法》除了上述重要条款,值得关注的还有第六条对责任的明确界定,明确了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并列入信息公开和任期考核的范围。与此同时,第十五条区别于原第十条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提出了由环保部提出地方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的概念,将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变为面向效果的环境指标。
与之同步的是, 我们看到国家发布的大气10条、即将发布的水10条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国家以往发布的规划往往是带有计划经济性质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地方配套资金的投资项目规划和资金分配规划, 而很多企业想象以往一样扑捉大气10条所提到的两万亿采购机会 , 却发现在部委各项文件中很难找到明确的项目清单。2015年水10条、土10条等行动计划和其他规划的陆续出台,可以预料将类似大气10条将以环境效果指标导向而不是工作导向,是环境政策从指标性环保向效果性环保转变的一个跨越。而需要达成环境指标改善的最终效果,需要环保治理从单点走向多元,从分割走向系统,这就带来了对环保部所倡导的合同环境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的需求,未来为促进执政和市场效率所构建的“小政府”面对环境效果责任压力,将更加依赖环境一级开发市场与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为其提供以环境指标为导向的总承包服务。这样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最终将带来环境服务界面的第四次上移 (前三次上移是指设备提供、工程服务、单元投资运营),实现政府与环境服务企业的面向效果的直接对接。
与之相匹配的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亦是面向效果付费的一个政策依据。而作为地方环境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面临当下对地方债务的清理和整顿的大背景下,产业资本如何通过项目投资和产权并购两个方面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构建面向效果的政企之间有信用有效率的环境服务关系都是重要的突破方向。面向效果的综合环境要求,必然将以特许经营为标志的市场化相对成熟的市政公共服务领域中涉及环保的方面向行政区划内的流域治理业务和环境修复领域发生扩展,住建部所提出的厂网一体化的市场化方向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向效果的服务中,如何制定考核指标、如何评定验收效果还未形成机制,且单纯的面向效果的付费机制尚不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支持运营,面向效果的环境服务的实施如何落地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三、产业大资本时代将来临
从投资和产权两个角度结合来看,地方政府的“两表重构”趋向和国有资产混合所有制的展开 ,配合资本市场的机制创新,将带来产业大资本时代的来临。为配合《预算法》的实施,2014年多项涉及地方融资和预算管理的文件出台, 包括国务院63号文、国务院60号文、国务院43号文、财政部76号文、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双双发力的PPP和特许经营等多项政策组合推出,宣告传统模式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模式宣告终结,同时土地财政也将逐步转型,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面临更新换代,地方财政不再是城投公司融资的“忠实背书”,政府投资方面的增量以及城投资产整合后的存量中,有很大比例是环境资产,其中将有相当比例转而通过PPP和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来盘活,为地方政府融资开辟新的可持续通道,也由此打破多年来饱受诟病的社会资本融通不畅的关节,同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投资建设及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
而与之呼应的是一系列相关资本市场政策的改革。伴随着资本市场对包含市政基础设施部分在内的环境产业的追捧,中国的环境公司已到了扎堆上市时期,而新三板的开放为环保企业占有典型多数的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并购和未来注册制项下转板上市提供了契机。同时,在产业基金和PPP项目融资模式的带动下,包含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低成本资金在内的追求低风险的资金,必将大体量进入市政基础建设和环境领域。澎湃的资金潮,将通过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所发布的《产业战略地图》中A方阵(重资产投资运营集团)和B方阵(地方控股综合性环境服务集团)的传导,进入环境产业的巨大资金需求池中,而以A/B方阵重资产企业为主角的资金流转中,产业的并购、收购浪潮必将继续大规模袭来。
涉及到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大中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面临晚期, 垃圾焚烧厂BOT项目也在周期顶点,产业资本进入环境及基础设施领域需要再次扩容,而市政公共服务中的管网和村镇设施部分以及环境修复等项目虽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在环境效果导向压力下必须面对的巨量投资需求,却由于其更强的公益性特点无法简单实现BOT融资模式。为了实现A/B方阵在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则需要依托将地方政府PPP模式项下的支付列入常年财政预算,确保可被资本市场所信赖的地方政府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支出作为项目回报依托,而这些重构地方政府“现金流量表”的趋势也可以同时在本段开篇各类政策中看到, 在国发60号文中还可以看到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也将同样作出改变。
对应的,地方政府同时也需要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来应对逐渐增加的、更具长期性的环境服务采购的支出,将可追溯的环境成本最终纳入由产生者支付,同时促进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即将出台的环境税和一系列费、价、税厘清和改革的方向。这其中,还包括水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完善对环境成本付费机制的补充。
四、环境需求将全面转化为环境产值
改革开放的30年, 也是环保产业发展启动的30年。随着国家全面发展而逐年加速增加的环境需求,远远高于环境产值的递增速度,也最终导致了今天的环境容量的超限和环境危机的四处爆发。造成其中差距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资本市场仅仅识别了环境需求中的市政公共服务和个别大型企业的工业治污(脱硫脱硝)领域,现在的上市公司,其实只是完成了众多环境需求中已被识别的上述4、5项而已。而在21世纪,离开资本的推动市场就无法成熟,产业就无法真正形成。
中国能源政策的变化,必然带动着中国相关的产业政策随之调整。
能源效率标识出台
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行是在能源紧缺下的高能耗过程中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范维唐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欧盟国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他拿工业锅炉举例,中国的平均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
周大地说,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节能才被上升到了首要位置。这大大提高了节能在中国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而此前,中国政府所倡导节约能源运动一直进展缓慢。
2004年8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联合制定并发布《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对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实行统一的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同时制定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确定统一适用的产品能效标准、实施规则、能源效率标识样式和规格,采取强制性能源效率标识制度。该《办法》将于2005年3月1日起实施,并从家用电冰箱开始实施。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中国政府是在参照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套能效标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韩文科说,标识只是起一种告示的作用,把各类产品根据耗电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样的效果不仅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效能一目了然,便于选择;而且也鞭策企业不断地提高节能新技术,降低能耗;另外,从产业政策上也推广了节能新技术的产品。
汽车产业政策关注节能
在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汽车产业领域,先于《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而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宋健说:“和1994年的政策相比,新的技术政策比较强调节能。”
翻开1994版汽车产业政策中的技术政策章节,第十五条写道“国家鼓励推广使用汽车电子技术及新工艺、新材料,生产节能和低污染的汽车产品,研究开发新型燃料和新型动力的汽车”。
其他几条分别关注的是形成产品开发能力(第十四条)、保证项目的先进性(第十六条)、提高燃油品质(第十七条)、建立研究机构(第十八条)、合资技术研发公司(第十九条)、生产线(第二十条)。这旧版本的技术政策中,关于节能和环保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而新版本的产业政策非常关注节能问题,而且非常明确地指出“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第八条)。不仅如此,政策规定还得“要注重发展和应用新技术,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2010年前,乘用车新车的平均油耗要比2003年降低15%以上”。产业政策的第十条非常明确地指出油耗必须降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起草的《机动车燃油经济性背景报告》显示:现阶段,中国按车型的平均油耗比日本、欧洲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高了24.7%、39.4%和48.42%。而对相同或相近车型进行燃油效率比较,中国汽车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其中,轿车油耗比日本高20%-25%,比欧洲高10%-15%,比美国高5%-20%;轻型载货车比国外同类车高25%以上,中型载货车高1.1倍以上。
正是这种现状,使得汽车产业政策不仅明确指出必须降低油耗,还列出专门的“关于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第八条)、“支持研究开发醇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车用燃料,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生产新型燃料汽车”(第九条)等条款。除了关注燃油经济性外,技术政策还制订出专门条款,要求“支持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
节能建筑是方向
随着每年大量民用建筑投入使用,目前上海的建筑使用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正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2003年,该比例达到21%左右。为改变这一现状,最近,上海媒体报道上海即将出台第一部针对节能建筑的产业规章,“禁止或者限制采用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用能技术”,并对违反规定的建筑单位进行处罚。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意味着上海未来房屋建设成本将提高10%左右。
上海从2002年开始酝酿制定《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出台后,将强制所有新建住宅必须采用节能建筑。
“该管理办法首先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产业发展提出了鼓励性的政策,同时也有强制性要求。”上海市节能办有关人士说。根据该规章规定,上海市建委必须制定出两个目录给建设、设计等单位参考,即“鼓励推广应用的相关目录”和“禁止或限制的目录”。
据透露,该目录对使用的品牌没有要求,但对材料性质有严格的要求,对建筑结构也提出了要求。以后的新建建筑都不得使用禁止范围内的材料,也不能随心所欲调整建筑结构。上海最早的节能建筑开发商说,节能建筑建成后能效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现在,节能建筑的室内温度可以比普通建筑低3—4度,全年空调用电因此将比普通建筑低50%,有住户计算过,按普通用电习惯,一户一年就可以节省700多元电费。”
而2005年后新建住宅全部改为节能住宅,将给上海节省5000万千瓦时的用电,节省1.91万吨标煤,2015年更可以节省2.86亿千瓦时用电,节省10.7万吨标煤。
产业政策调整的“四字经”
国家发改委产业所所长马晓禾为本刊记者归纳道:“为顺应中国的能源政策变化,产业政策也一直在调整。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增、压、节、转。”
具体来说,就是:
增——增加供给。政府通过鼓励能源企业增加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产量,加大对水电、风电等洁净能源的开发力度,同时增加进口油的比例,包括成品油和原油。
压——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降低能源需求。2004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通过提高资本进入的产业门槛,规定企业自有资本金必须达到35%—40%,实行差别利率等政策来达到控制目的。
节——节能。号召全社会都来节约能源,鼓励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能耗低的技术。
转——转变增长方式。由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转变到低耗能、低污染的道路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展。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投资者到我区投资兴业,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政策。
第一条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东营经济开发区投资新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动车组零部件制造、石油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重点产业项目,且投资新建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留成部分属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企业,在享受国家及省、市规定优惠政策及黄河三角洲开发优惠政策的同时,享受本规定优惠政策。
第二条 符合下列情形的重点产业投资项目,由开发区给予补助。在项目用地限额内,按实际土地出让金开发区纯收益部分,扣除国家规定计提的相关费用,根据投资规模和科技含量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补助。投产运营并经考核认定后,上缴增值税、营业税中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每年给予80%补助;上缴企业所得税中地方留成部分,五年内每年给予等额补助。投产运营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征收后给予等额补助。
(一)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新能源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动车组零部件制造项目。
(二)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电子信息项目。
(三)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注册资本3000万元(含3000万元)以上的汽车整车、新材料、石油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项目。
(四)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注册资金3000万元(含30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大型现代物流、四星级及以上酒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第三条 新引进的新能源及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在开发区标准厂房区、汽车配件园租用厂房的,第一年免收租金,第二年减半收取;租用区内企业厂房的,第一年给予30元/平方米的补贴,第二年给予15元/平方米的补贴。
第四条 新引进的银行、保险、证券类金融机构市级以上地区总部,新设立的区外集团公司总部、上市控股公司及其设立的分支机构(管理总部、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等),创业投资公司,营业后,上缴营业税中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每年给予50%补助;新引进的银行、保险、证券类金融机构的市级分支机构,营业后,上缴营业税中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每年给予30%补助。
第五条 对新认定的或由外地迁入我区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惠政策参照《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东政发【2010】
1号)执行。
第六条 新引进的软件类企业优惠政策,参照《东营软件园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
第七条 重点产业项目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向国家和省、市争取有关资金等扶持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其产品和服务。凡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在处置其土地使用权时,须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第八条 对投资数额大,且对财源建设和经济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项目,可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扶持政策。
第九条 开发区管委会建立项目会审制度,协助投资者集中办理有关项目建设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重大建设项目成立工作推进小组,积极帮助运作。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发表日期:2008年10月19日出处:新华网作者:中共中央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发表日期:2008年2月1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中共中央 国务院
“
(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抓紧研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龙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健全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村一品”。”
3、《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09〕25号)发表日期:2009年5月12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
四、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
(十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结合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当倾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对农产品加工、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原则,对信用记录较好、有订单但暂时出
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贷款展期、续贷和项目贷款宽限期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
(十四)完善农产品加工财税政策。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扶持政策,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尽快研究并完善现行农产品增值税及酒精消费税征收有关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流通。通过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纺织加工骨干企业增加厂丝储存。”
4、《农业部农发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农业部 农发行
“支持的重点是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转化(含饲料加工)的龙头企业;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的生产、加工、转化的龙头企业;丝、麻、糖、中药材等产品生产、加工、转化的龙头企业;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转化的龙头企业;育种、育苗等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型龙头企业。”
5、《中共河南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2008年12月8日)(可在濮阳县农业信息网上找到)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省政府从2009年起,通过整合农业发展资金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支持百户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和创建品牌的奖励;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设的贷款贴息;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冷链物流体系、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环境保护设施等建设的补助。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连续两年以上研发投入比例超过销售收入2%的企业,给予补助。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创名优产品,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重点企业,省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各市、县也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所得,符合相关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水产养殖项目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相关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相关国家税收政策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相关国家税收政策规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加速折旧的方法实行加速折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龙头企业开办非独立核算的连锁销售网点并符合税收规定条件的,可由总部按规定向其所在地税务主管机关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所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其生产销售的饲料产品,符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增值税。对龙头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对经批准后自行改造的废弃土地(不包括纳税人通过出让、转让、划拨等方式取得的已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10年内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八十六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
(一)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8.远洋捕捞。
7《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 》 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2008 年版)
一、种植业类
(一)粮食初加工
1.小麦初加工。通过对小麦进行清理、配麦、磨粉、筛理、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小麦面粉及各种专用粉。
2.稻米初加工。通过对稻谷进行清理、脱壳、碾米(或不碾米)、烘干、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成品粮及其初制品,具体包括大米、蒸谷米。
3.玉米初加工。通过对玉米籽粒进行清理、浸泡、粉碎、分离、脱水、干燥、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生产的玉米粉、玉米碴、玉米片等;鲜嫩玉米经筛选、脱皮、洗涤、速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生产的鲜食玉米(速冻粘玉米、甜玉米、花色玉米、玉米籽粒)。
4.薯类初加工。通过对马铃薯、甘薯等薯类进行清洗、去皮、磋磨、切制、干燥、冷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薯类初级制品。具体包括:薯粉、薯片、薯条。
5.食用豆类初加工。通过对大豆、绿豆、红小豆等食用豆类进行清理去杂、浸洗、晾晒、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豆面粉、黄豆芽、绿豆芽。
6.其他类粮食初加工。通过对燕麦、荞麦、高粱、谷子等杂粮进行清理去杂、脱壳、烘干、磨粉、轧片、冷却、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燕麦米、燕麦粉、燕麦麸皮、燕麦片、荞麦米、荞麦面、小米、小米面、高粱米、高粱面。
(四)油料植物初加工
通过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蓖麻籽、芝麻、胡麻籽、茶子、桐子、棉籽、红花籽及米糠等粮食的副产品等,进行清理、热炒、磨坯、榨油(搅油、墩油)、浸出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植物毛油和饼粕等副产品。具体包括菜籽油、花生油、豆油、葵花油、蓖麻籽油、芝麻油、胡麻籽油、茶子油、桐子油、棉籽油、红花油、米糠油以及油料饼粕、豆饼、棉籽饼。
* 精炼植物油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五)糖料植物初加工
通过对各种糖料植物,如甘蔗、甜菜、甜菊等,进行清洗、切割、压榨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制糖初级原料产品。
(八)纤维植物初加工
1.棉花初加工。通过轧花、剥绒等脱绒工序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皮棉、短绒、棉籽。
2.麻类初加工。通过对各种麻类作物(大麻、黄麻、槿麻、苎麻、苘麻、亚麻、罗布麻、蕉麻、剑麻等)进行脱胶、抽丝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干(洗)麻、纱条、丝、绳。
3.蚕茧初加工。通过烘干、杀蛹、缫丝、煮剥、拉丝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蚕、蛹、生丝、丝棉。
(九)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初加工
通过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去除杂质、脱水、干燥、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工业初级原料。具体包括:天然橡胶生胶和天然浓缩胶乳、生咖啡豆、胡椒籽、肉桂油、桉油、香茅油、木薯淀粉、木薯干片、坚果。
二、畜牧业类
(一)畜禽类初加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宣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 银监会 证监会和保
监会
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
繁荣的指导意见》
中国文化产业网时间: 2010-04-08来源:文化部【字体:大 中 小】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 9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下是《指导意见》全文:
中央宣传部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文化部 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 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银发〔2010〕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广播影视局、新闻出版局、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精神,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实施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各金融部门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大力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
(二)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游戏,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三)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和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三、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四)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各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金融机构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国家规划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五)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业务考评体系。各金融机构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内部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要充分借鉴外部评级报告,建立内外部评级相结合的评级体系。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业务考评程序和考核方法,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落实工作责任和考核整体质量及综合回报的基础上,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
(七)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消费信贷市场,通过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可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扩大对演艺娱乐、会展旅游、艺术品和工艺品、动漫游戏、数字产品、创意设计,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出版产品与服务、印刷、复制、发行,高清电视、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的网络支付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和征信系统的作用,加快完善银行卡刷卡环境,推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广告、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刷卡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八)继续完善文化企业外汇管理,提高文化产业贸易投资便利程度。便利文化企业的跨境投资,满足文化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提高外汇管理效率,简化优化外汇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文化企业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九)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
(十一)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十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各保险机构应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对于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十三)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各保险机构应在现有保险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服务业融资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对于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特别是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保险机构应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鼓励和促进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六、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十四)推进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十五)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依法参与。
(十六)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研究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服务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
(十七)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各方权益。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修订有关质押登记规定。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各类无形资产二级交易市场,切实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七、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
(十八)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制定并定期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发布更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信息。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对纳入《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文化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文化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
(十九)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通过组织论坛、研讨会、洽谈会等形式,加强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促进银、政、企合作,对纳入数据库并获得宣传文化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金融机构应重点支持。
(二十)加强政策落实督促评估。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会同同级宣传文化、财政、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根据本指导意见精神,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工作。各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文化产业贷款的统计与监测分析。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
中央宣传部
中国人民银行
财 政 部
文 化 部
广电 总 局
新闻出版总署
银 监 会
证 监 会
保 监 会
(一) 电力供给情况
2010年, 欧盟的电力建设主要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核电为主。根据欧洲风能协会的预计, 2010年, 欧盟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1000万k W (增长13%) , 连续第二年实现1000万k W的增长速度, 达到8500万k W。欧洲风能协会预计, 欧洲风电装机总量2020年将进一步增加, 届时将占欧洲电力市场需求的14%-17%。
在太阳能发电方面, 德国的光伏发电增长迅猛。2009年, 德国的光伏发电装机累计总量已经达到9.8GW, 其中新增装机容量为3.8GW。2010年光伏发电的增长超过了2009年, 2010年6月, 德国光伏发电的安装量就超过了3GW。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热发电能量生产国, 截至2010年7月, 西班牙已拥有11套设施在运作, 另有20套处于建设阶段, 光热发电设施已达432MW。
(二) 输电网建设
2010年1月, 欧洲北海沿岸英国、法国、德国等九个国家正式发布计划, 准备建设连接北海沿岸清洁能源项目的“超级电网”, 耗资300亿欧元, 容量为3000万k W, 将是欧洲第一个专门用于传输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网络。北海超级电网将把北海地区的海上风电、德国的太阳能发电、比利时和丹麦的波浪能发电与挪威的水文发电相连接, 成为欧洲清洁能源的“巨型电池”, 将解决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稳定的难题。
此外, 芬兰电网公司决定投资兴建芬兰至爱沙尼亚的第二条直流输电线路——Est Link2。计划中的输电线路容量为650MW, 项目投资总额约为3.2欧元。这条海底电缆将由芬兰电网公司与爱沙尼亚输电系统运营商Elering合作建设, 这将促进爱沙尼亚与北欧电力市场的良好运作。
2010年9月, 土耳其电力系统与欧洲大陆同步电网并行试验性互联成功。土耳其电力系统分别通过与保加利亚的两条400k V的输电线、与希腊的一条400k V的输电线实现与欧洲大陆电网的互联, 与欧洲大陆同步区域实现并行运行将提高土耳其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质量, 并预计最终实现与欧洲大陆电力市场的融合。
二、欧洲国家电力工业结构分析
Nasdaq OMX集团收购了北欧电力衍生品交易所Nord Pool ASA。Nord Pool AS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衍生品交易所, 业务范围不仅覆盖了北欧地区的电力衍生品交易, 而且还是欧洲碳排放交易的重要交易所。但它并不包括物理电力交易, 后者由北欧电力现货有限公司Nord Pool Spot AS经营。
Nasdaq OMX于2008年10月收购了Nord Pool的结算、国际衍生性商品与咨询公司。新的合并企业被命名Nasdaq OMX Commodities, 以北欧电力交易所原有的能源及碳衍生商品为基础, 于Nasdaq OMX集团下负责全球的商品负责。原北欧电力交易所的结算部分并入Nasdaq OMX结算事业, 咨询公司并入Nasdaq OMX的国际事业市场服务 (Nasdaq OMX international market services) 。
三、欧洲国家电力产业监管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 电力产业法律法规概述
欧盟根据成员国的电力产业结构提出了反垄断措施与监管方案。
1.发电环节。目前, 欧盟各成员国的发电环节都已全部开放, 实现了竞争, 制定了关于发电设施建设、运营的审批和发电设施接入电网相关规定。
2.输电环节。在欧盟各国输电都属于垄断业务, 必须由监管机构实施监管。欧盟指令要求:电网对电厂、配电企业和用户必须无歧视公平开放。有关监管机构对上网条件、过网费、系统服务等实行事前监管;对线路阻塞管理、互联、新电厂入网、避免交叉补贴等事项实行事后监管。监管的相关内容有:关于输电系统运营机构 (TSOs) 、关于输电网建设和运营资格、关于输电网的接入和输电价格、关于输电可靠性监管。
3.售电环节。售电市场的逐步开放被视为促进欧盟各成员国实现灵活有序的行业调整以及兼顾各成员国电力系统特点的关键。售电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允许电力用户自由选择是向本地配、售电企业购电还是向发电企业或其他售电企业购电, 即开放用户的购电选择权。这一工作的核心是确定可自由选择售电企业的用户群体, 即所谓“合格用户”, 并逐步扩大拥有购电选择权电力用户的范围。
(二) 电价政策
欧洲普遍采用的电价市场化模式是:“放开两头, 管住中间”, 即采用竞价上网——输配电价格管制——竞价零售的电价市场化改革模式, 发电阶段和市场销售阶段采用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因输配电阶段属垄断经营, 故采取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方式。从电力产业生产序列的技术构成看, 电力系统主要由发电厂、输电网、配电网和电力用户构成。电力的生产供应过程主要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个垂直的相关环节。
以比利时为例, 比利时在1996年以前电力市场也是垄断经营的, 实行全国统一的电价, 从1996年开始开放电力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企业供电。法国在2000年之前只有1家电力企业———法国电力公司, 2000年开始部分放开电力市场, 2004-2008年法国的电力市场实现全面开放。从目前欧盟的情况看, 除了国内不同的供电企业的竞争外, 还存在欧盟内不同国家之间的供电企业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晋自力, 陈松伟.欧盟电力市场化改革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9 (16)
[2]钟敏, 侯淑霞, 潘斌.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模型——基于中国石油企业的分析[J].管理现代化, 2013 (3)
我认为国进民退是一个基本趋势。近十年来很多垄断性的行业通过国有企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国家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在出版业,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让民营独立发展的很大空间。另外也涉及到作为文化安全性的问题。
基于这样大的判断,我想个人发展的平台在哪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的空间。我个人的想法是希望能够做出版,而且希望能够做大,做出影响力来,把自己的个人文化理想和价值观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平台。很多人说民营被国有并购,就能保证有这样的平台吗?我说,至少有这种可能性。
产业发展趋势
关于培育超百亿出版传媒企业只有一条路,通过整合、并购,建构几个大的出版集团出来。比如说十个大的出版集团出来,可能会死几个,但是总会有几个可能壮大起来,会形成一个基本的产业格局。国家在这部分的控制还是形成一种金字塔的结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最好选择。
开展国有民营联合运营治理工作,“联合运营”是一个新提法,给大家一个想象的空间。另外是资本项目的合作。我解读的是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层面的合作,叫做联合运营。一个是资本层面的合作,所谓股权投资,项目投资。
整个出版业一直存在双重压力,那就是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一直不明朗,业内人士往往把产业的问题归咎到政策层面上。实际上如果从全世界的层面来说,书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本身就有它的特殊性。一个是产业集中度的需要。一个简单的数据是,欧美基本上前十家占了60%-70%的市场,《纽约时报》排行榜里面基本上就是那几家大出版社,这是国际趋势。而中国的产业集中度很低。很多人认为书业乃至创意产业更多的应该是活跃的中小型公司。但是我认为中小型公司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公司结构和平台基础上的。这个整合的基础还是应该有的。目前我们的产业集中度还是靠人为的行政性的集中。
一体化,这也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趋势。欧美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所有的环节在一个产业资本里面,比如说出版产业,印发可能在一个集团下面,每个都是独立公司。第二是所有的媒体会整合在一起,杂志、报纸、网络放在一个产业资本下面。全世界大的出版集团,要么是一个完整的出版集团,要么是一个传媒集团里面的一个部分。我国现在还都是分割的。
现在民营的合法地位确立了,我们至少属于一个新兴生产力,也有一个统一口径,叫做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这个等于是总署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政策的合法,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认可,我觉得资本市场的并购就有可能,否则就没有办法。
在这样的一个格局下,书号资源、内容资源、渠道资源、人才资源竞争将会加剧。我马上要开发一个叫做“18计划”,每个月18日,所有的策划人,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民营的中小型出版公司来跟我讲故事,讲选题,讲结构,我来投资,台湾承包就是这种模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对出版业是有好处的。资本集中以后,产业内容资源有了以后,就把竞争提高到了更高的层级。资源就会重新洗牌、整理。所以整个出版行业就是一个资源主体的行业,未来的竞争就会在所有的层面上全面展开。
民营企业被并购后会暴露诸多深层问题
以我的了解,估计目前大的有实力的民营公司,无论是教辅还是社科都会被收编,民营现有的格局会改变。未来两三年会有100亿-200亿的资金进入这个行业。行业的游戏规则也会变,产业集中度会提高,资源也会高度垄断。
【环境保护产业优惠政策】推荐阅读:
旅游部门环境保护政策10-25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06-09
64--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09-06
保护 环境标语11-19
校园环境保护07-17
环境保护作文07-28
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07-02
保护环境英语作文05-24
保护生态环境06-06
【实用】保护环境作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