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语文学习心得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教下乡语文学习心得(精选6篇)

送教下乡语文学习心得 篇1

大王镇中心小学 王定华

2014年3月,黄石市首届名师讲师团送教下乡活动在干年古镇——大王镇隆重举行。作为农村教师能有幸参加如此重大的活动,实在感谢学校给自己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观摩00和00两位老师的小学数学优质课,以及来自市级各位专家的点评,此次活动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二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讲课风采,感受了专家的独到的讲评,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身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足。下面我就这次学习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两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这样不会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很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我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他们在上课时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

学习兴趣。比如:上《xxx》课时xx老师和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教学服务。还有XXXX老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非常值得我学习。

四、现在到处都在提学生的减负问题,而减负的根本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要成就高效的课堂就必须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今天的课上我感觉到两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因而我也在课上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通过这次听课,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也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原来可以如此的默契,看到二位老师精心设计的这几堂课,孩子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感触颇深,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五、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两节课中,两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XXX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六、课堂展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在000老师 的课堂上体现地最为充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00老师只是犹如在旁的一位长者,引领着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学生则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组织下自己思考以及通过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会了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去学习。

人无完人,他们也会有些不足。比如讲《XXX》时老师在课堂最后时间到了还没上完,也没有归纳总结便匆匆忙忙下课了;还有老师叫了一些学生回答问题却没有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本次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送教下乡语文学习心得 篇2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培计划”(2015)中西部“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桃源项目县的实施工作就在中央“支持计划”精神的感召之下拉开了序幕。

一、项目实施回顾

1. 项目构想

为了进一步弄清湖南省桃源县(以下简称“我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并就发展状况剖析乡村教师对于专业培训的现实需求,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组成联合调研组,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县申报的相关要求,精心设计了包括18个选择题、3个问答题,涵盖乡村教师培训各方面因素的调查问卷,并组织了8个调研小组对我县范围内17个乡镇的18所学校、43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反馈以及听课、座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结合问卷及相关问题答案,可以了解到我县乡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培训需求主要体现在“参与需求”“课程需求”“形式需求”几个方面。

根据广大参培语文教师的需求,我们构想了如下培训内容和方式:

(1)师德讲座。通过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朱金凤和我县架桥镇省级师德标兵易月珍两位省级师德标兵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参训教师进一步感受教师工作平凡中的伟大。

(2)名师送课。通过我县名校名师送课,让参训教师了解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3)专家讲座。通过本土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对我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全面剖析和新教育教学策略的引领,让参训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领悟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骨干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当地骨干教师与名师同课异构,现场展示课例,让参训学员领悟到当地教师与名师之间的差异,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5)交流互动。专家进行课例解读;针对示范课进行分析点评;授课教师谈教学反思路;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及专家交流互动。

(6)在岗实践。通过在岗实践,提升参训教师学以致用的能力。

(7)综合评价。运用课堂教学评估量表、听课教师、学生、专家的评课意见综合评价示范课、案例课。

实施这一项目,我们力图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听师德专题报告,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平凡和伟大,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名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密切联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有效帮扶、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开展现场诊断、评课、议课等参与式活动,增强我县乡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行动观察、自我反思、感悟体验、行动设计等有效教研的专业引领能力;通过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阶段,搭建名师、教研员、乡村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激发其主动规划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提高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通过跟踪指导和多元评价等方式,让每一位参训教师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实施概况

2015年我县小学语文学科送教送培选择西路片山区6个乡镇,即龙潭镇、观音寺镇、理公港镇、黄甲铺乡、牛车河乡、钟家铺乡为送培单位,活动从9月30日启动,本项目共分四个阶段实施计划,2016年1月11日结束第四阶段;参训教师达95人,结业学员95人,结业率为100%,参与活动班级15个,学生800多人;选择县域骨干教师5人,送示范课5堂;选择当地骨干教师10人,上研讨课10堂;选择常德市师德标兵朱金凤、易月珍,为学员上师德课2堂;聘请龙韦宏、葛国清、佘协华三位特级教师为活动指导专家,指导讲座、点评共达10堂次;研修内容涉及师德与小学语文教学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个方面;活动主要形式有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互动交流、课堂实践等;整个培训过程组织严密、效果显著。

培训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集中授课、名师骨干教学展示、专家诊断、沙龙研讨、随机听课、点评讲座等方式,具体阶段安排为:

(1)师德讲座、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研讨阶段。其主要内容为: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组织倾听朱金凤、易月珍两位师德标兵的育人事迹,重温“师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研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展示示范课2堂,当地骨干教师研讨课2堂);听取龙韦宏、葛国清专家评课及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主题讲座。

(2)研讨阅读、写作教学策略研讨阶段。其主要内容为:第一阶段培训小结;研讨阅读、写作教学策略(展示示范课3堂,当地骨干教师研讨课2堂);听取佘协华、葛国清专家评课及阅读、写作教学策略主题讲座。

(3)教学展示与现场诊断阶段。其主要内容为:学员对一、二阶段活动评价及成果资料收集;分两组深入乡镇学校,采取“听课—评课—交流”现场诊断学科教学问题,共计划听阅读课5堂,听写作课1堂,为广大教师顺应课改、创新语文教学把脉;姚志毅、葛国清两位专家对各小组所听课例进行现场评课并进行教学问题诊断;通过座谈、书面征求后一阶段培训建议。

(4)培训成果大展演阶段。其主要内容为:校、乡“精彩课堂”大展演(共计划每个乡镇展演一堂优质课,共6堂,课型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葛国清、龙韦宏两位专家作即兴评课,诊断教学问题;结合课例,举行“我的语文教学观”沙龙研讨会,专家、学员现场研讨。教育局、进修学校领导对四次活动全面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研修设想。

3. 主要做法

(1)着力训前调研在。开展本次送教下乡活动前,我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按学科成立了项目团队,通过对我县范围内17个乡镇的小学18所学校的437名教师进行问卷反馈以及听课、座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的分析,了解到我县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理论的支撑;学科教育技能的牵引;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学习指导方法。而这些需求又以山区学校教师要求最为强烈,因此,我们选择了西路片区的6个乡镇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送教送培的“基地”,并根据分析结果拟定了相应的送教下乡的内容。

(2)周密制定方案。计划是行动的指南,本年度小学语文学科“送教下乡”以“国培计划(2015)”湖南省中小学“送培到县”项目实施总方案为指导,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通过师德巡讲、课例示范、教学观摩、互动研讨、专家论坛等培训环节,形成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切实有效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师德修养,帮助参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指导思想;通过示范课观摩、当堂点评、专题讲座等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教师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流程、驾驭课堂、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专业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教学教研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本年度内,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相关任务。

(3)精选专家、骨干。对于“送教下乡”来说,专家、骨干的引领相当重要。我们特从全县在岗的8名特级教师中聘请了龙韦宏、葛国清、佘协华三位特级教师作为学科指导专家;特地从漳江小学、文星小学、实验学校选拨了王一帆、唐先桂、熊燕、鲁华丽、聂爱英等五位县市级骨干老师送示范课。

(4)严密组织活动。每组织一次活动,我们都把每个细节都尽量考虑周全,如班级管理、报名注册、场务服务、设施设备、专家点评、会议主持、交流评课等多个环节都安排得一一到位,所有参训老师都对活动组织赞叹不已。

(5)完善资料积累。每次活动,我们都能做到训前有计划,训中有活动,训后有资料,所有资料都做到内容丰富,格式正确,存有价值。

4. 经验分享

领导重视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我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高度重视“送教下乡”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阶段总结会,学情分析会;如小学语文第一次送教下乡在龙潭中学进行,县教育局副局长魏启新,教研室龙韦宏,进修学校副校长吴凤初,纪检书记周吉初都亲临阵地,指导活动开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龙潭中学校长王东波三次活动,每次出场讲话、评课,而且是“一陪到底”,各乡镇人事专干也亲自带队,参加活动,其精神难能可贵!

训前调研是做好送教、送培的前提。教师需要的培训才是有用的培训。从我们大量的调查走访得知,对于语文老师,最需要的是语文教学理论的支撑,理念的指引;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来临之时,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大方面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语文老师还有教师研修方面和个人业务成长方面的需求,为此,我们急语文老师及所急,广泛开展主题研修方法的指导,如很多语文老师对“合作研修与送教下乡”如何有机结合,还不很了解,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借助送教下乡这个研修舞台,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校与校的合作研修。开展“区校合作研修”:首先是选择研修现场,一般是“知名学校”“特色学校”“课改样板校”“特色教研组”等;其次是确立学科研修主题;如11月在我县龙潭镇现场开展的桃源西路片校小学语文学科合作研修活动中,就由合作学校共同确定了“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四个研修主题;再次是确定研修对象、研修方式、培训者、理论专家、参训者以及研修基地实践者,通过协商共同达成研修目标。如可以选择这样的研修方式:1诊断式研修。让参训者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与疑惑,共同揭示问题本质,得出解决办法;2自主发展式研修。通过在共同体内进行分享、交流和完善,自我反思、自我定位、自主规划、自我促进;3团体辅导式研修。团体成员间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

我们把全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近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做到每一次活动有主题、有总结、有反思,通过这些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拉近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推进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如部分村完小老师对于校本研修模式中提出的“菜单选点指导”模式很赞成,但是搞不清如何操作,为此,课程指导专家就做出了下面的培训指导:村完小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紧,空余时间少,可以根据本人所需,采取“菜单选点指导”模式开展校本培训。

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是:制定菜单—选择主题—自学思考—专家指导。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1理论讲座;2专题研讨3案例反思;4教学检测;5总结提高。在“联片研训”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相同相近原则。即“联片研训”考虑到学校间的地域位置、学科特点及教学年级等因素的相同、相近性;第二,资源互补原则。即联片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互为利用,互为促进,统统提高;第三,有的放矢原则。即“联片研训”围绕片区学校实际需要开展,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在此同时,我们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内容的针对性,了解片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了解他们对课改的认识,体现缺什么思想就补什么思想;坚持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经验的东西是难以站住脚的;坚持研训内容具体化,发挥教师集体力量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攻关。

详尽方案是做好“送教下乡”活动的“导航器”。整个项目方案的制定仅仅围绕为学校服务、为老师服务,以帮助培训辐射点学校形成乡镇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的指导思想,以学科教学研究,帮助老师研课磨课,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方法;本年度小语“送教下乡”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具体阶段安排如前所述)。

整个研修方案对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都明确了具体要求,如课程专家、授课者、管理员的职责就是这样的:

(1)学科专家。负责送教课程、授课教师安排,负责与专家团队接洽,落实送教名师、学科专家授课讲座内容;负责做好送教示范课的磨课工作;填写活动记录表,每次一份;加强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2)授课教师。服从学科专家安排,按学科专家的指导认真备课,积极参与示范课磨课,按时送课并按要求进行教学反思,为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班级管理员。做好学员的报名统计、报名册、学员问卷调查等受训前的资料准备工作;做好现场的学员报名和管理工作;组织好学员的问卷调查,填写参培小结表和研修日志,每人每次各一份;组织三分之一的学员填写培训者评估表,每年一次;做好学员的考核评价;收集整理资料,及时宣传报道。

优质团队是做好“送教下乡”的有力保障。小语学科在整个送教送培项目中是优势科目,三位特级教师、本项目专家各具特色,龙韦宏老师为我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对全县小语教师需求及教学现状了如指掌;佘协华老师身为省重点小学副校长,分管语文学科,对小学语文整个教学系统及教材变化和课堂教学问题非常熟悉,这样能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送教下乡活动;葛国清老师坚守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研阵地,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熟知当前教师教育、校本研修的方法与步骤,所做的讲座,能作为老师急需的理论支撑。

跟踪指导是活动持续开展的有效方式。我们还采用了与时俱进的跟踪指导方式,让研修成果得到有效升华。活动让学员获得更大的惊喜就是,本次培训和以往的培训不同,培训没有随着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结束,为了将研修成果落到实处,项目团队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将学员的优秀成果和学科专家的指导意见等优质资源定时发布,方便学员随时随地了解研修动态,梳理疑点,这样,让每一位参训学员的研修成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现场活动与跟踪指导,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听讲座,掌握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到了有效的改进措施,特别是通过活动,让部分年龄大的教师学会自制课件,学会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式,总之,用参训教师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通过培训切切实实提高了教学技能。

多元评价是活动检测的有力手段。“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评价主体除了项目团队的成员,还有学员本校的领导,评价内容有学习态度、提交的各种研修成果,还涉及到学员在学校运用研修成果的情况,像这样的评价方式,学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真正促进了学员的发展。许多学员是这样评价活动效果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无论是示范课、研讨课还是学科专家的专题讲座,都是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探讨的,有效帮助学员理清了教学思路,困扰老师的部分问题得到深度解决。

齐备资料是“送教下乡”活动成功的有力见证。师训部姚志毅主任担任过多年中心小学校长,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她设计的整个活动流程与资料收集目录,实际实用,能反映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特别是收集与制作的音视频影像资料为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内容。

总之,本年度的“送教送培”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过程清晰,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参与研修的主动性,小语学科所开展各项活动为我县中小学2015年度“送教下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实践引发的思考

送教下乡作为一种教研活动方式,以立足教学实践、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为主旨,以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受到了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反思近两年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本人认为目前送教下乡活动的培训实效性、针对性、方式方法、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与加强,对于如何开展高效、优质的“送教下乡”活动,本人特作如下思考:

1.“送教下乡”的前期准备应充分

送教下乡是帮扶薄弱学校的重要环节,其关键在于真实有效。只有做到前期任务具体、方向明确,才能避免送教下乡活动变成一场独角戏,也才能够让薄弱学校教师有持续学习改进的热情和专业提升的空间。前期准备具体包括:

(1)合理规划。活动组织者要制定送课下乡活动规划,即每学期开展几次活动,每次是哪一个学科,每次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每次活动怎么开展,每次活动的预期目标,等等。活动组织者要有系统思维的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让受帮扶的教师觉得可望不可及,从而把送课下乡活动变成促进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自觉行动。

(2)明确要求。应该说,每次活动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如何让这些人力、物力发挥最大效益,对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包括对组织者、送课教师以及听课教师的要求。其中,对于组织者的基本要求应该包括:根据规划提前告知给参与教师的研讨主题和目标,将教案或设计提前发放给听课教师,精心设计有关主题的观课议课表,每次活动要确保时间充足等;对送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提前通知送课内容和研讨主题,根据规划精心备课并提前将教学设计写出来,教案中对关键的教学步骤要写清楚设计意图,上课时要利用薄弱学校现有的教学辅助设备,要有有关研讨主题的教学论文,要耐心解答听课教师的疑惑等:对听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要熟悉听课内容并设想自己如何上课,要依据研讨主题在相应的表格上详细记录教师表现、学生表现以及自己的思考,要能围绕主题做一次简短发言,围绕主题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交流等。

2.“送教下乡”的现场操作应精当

观课议课、专题讲座、解答疑问,让薄弱学校教师有后续学习改进的热情,传统的送课下乡活动的操作程序是送课教师上示范课—上课者说课—上课、听课教师进行评课—组织者进行总结。在其中的相互评课阶段,由于农村教师大都比较拘谨,往往都是同去的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学校领导评课,没有能够真正互动起来,不利于激发薄弱学校教师后续学习改进的热情。为此,不妨把送课下乡活动的操作程序改为观课—议课—专题讲座—解答疑问。

(1)观课。送课者上主题课时,预先设计好有关授课内容和授课愿景的观课量表,也就是将研究的问题化为观察点,让听课教师按照表格记录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同时,要求教师将“思”贯穿于“观”的全过程,尤其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热烈、意外冷场、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进行思索,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是由于及时记录了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加之深入的思考,才可能会使议课时的互动成为可能。

(2)议课。在议课阶段,要集中话题、关注焦点,依据事实,从现象出发讨论问题。这样的议课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进行判断或者作出结论,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实际操作中,由于有大量的的事实记录和分析,在议课阶段,“一言堂”的现象基本杜绝,也增强了上课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为所有参与者铺就专业成长和经验共享的道路,真正实现共同成长的校本教研目的。

(3)专题讲座。送课者一般都是区域内学校教师当中的佼佼者,对教育教学领域某个问题往往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利用送课下乡的机会,让他们面向薄弱学校教师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扩大听课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听课教师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4)解答疑问。送课者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往往能结合鲜活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助于听课教师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对开展教学研究也不再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改进的后续热情。

3.“送教下乡”的后续行为要跟上

资源共享、网络讨论、师徒结对,让薄弱学校教师获得持续学习的有效帮助。

(1)资源共享。城区学校要及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包括课件资源、优秀录像课、优秀设计、优秀论文等)上传到网络上或将文本送给帮扶学校,让这些学校的教师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学科研究前沿等,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2)网络讨论。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网上学科工作群,让两所学校的教师能够通过网络经常相互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分享教学成功的喜悦,做到交流经常化、帮助经常化。

(3)师徒结对。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优秀教师与农村薄弱学校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机制,让他们的学习、交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送教下乡学习心得体会 篇3

10月12日上午,突然接到学校领导安排我去送教的通知,心里倍感诧异。这领导怎么想的?怎么不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呢?我担心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想着在自己“家”怎么上都行,出去送教,这不是给一小抹黑吗?心里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推掉呢?但我知道领导每安排一项工作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深知领导的用意。回到家,葛老师也说这是好事啊!怎么不上?好好准备吧!于是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认真准备送教的任务。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们教研组所有成员的鼎力相助与支持,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付校长,在学校工作这么忙的情况下,还能挤出时间听了我两遍的试教课,并悉心的指导、点拨,着实让我感动。我觉得,这不是他所说的对我的不放心,而是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学习的机会。一遍遍的磨课,让我体会深刻,同时也受益匪浅。

首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试教时,我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是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分数。我觉得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短一分钟,也不是很浪费时间。但付校长说的很好,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要把时间用在关键点。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这个环节的意义不大。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应仅仅考虑这个环节是不是新奇,学生是不是感兴趣,而是要看这个教学环节能不能为达成教学目的服务。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课才会更加简洁、有效。于是“猜谜语”环节,果断摒弃。这才有了这样直入主题、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简洁而有效的导入。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数学教学应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学活动二,根据图形1/4(部分),画出整幅图(整体)这个环节,试教时,我是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并指名学生说出原图形是由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然后才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原图形。我觉得这样既省时又省力,还能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无误的画出原图形。但是付校长提议,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形1/4(部分),画出整幅图(整体)。教师不要引导学生作过多的解释,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理解一个图形的1/4是两个小正方形,这个图形就是4份,即8个小正方形。我觉得很有道理,这样就可以给每个学生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亲历探究感悟的机会。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更大,对整体与部分的体验也更充分。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数学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自己想的少,动手少,总是被动地去学习。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懒惰的心理,而缺少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不会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探究的过程,即使花费的时间有点长,有个别学生在画图时还会出现错误(画了4个小正方形),但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再经历同桌交流,全班汇报后,能通过及时反馈明白错的原因,及时更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探代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数学教学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探索。

在处理练习第二题和第四题时,一开始我总是觉得题目比较简单,直接通过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再让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样很浪费时间。其实不然,付校长一语点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会的教不会的。即便学生都会的,每个学生的想法也不一样。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要变单相交流为双向或多向交流,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而且说的时候也有了“小老师”的倾听和相互之间交流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在大家充分的参与下,将所学知识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四、教师问题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学会适当的追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提问数量要少而精,提问的难易要适中,提问要切中要害,还要学会适时的追问,同时更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在处理练习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圈出的都是这些草莓的2/3,有的圈出2个,有的圈出6个,还有的圈出8个,这是为什么?”。付校长指出“为什么”这一问题,问的一步到根,桎梏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惰性,而要是把“这是为什么”改为像“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方式去问,会怎么样呢?我顿时茅塞顿开,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承载着太多的不同,后者它的思域更宽广,学生有话可说,把学生带入激流勇进的“思维场”,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要学会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追问。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我们应多“蹲下来”,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五、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一题多用,巧用错题资源,激发思维的深度空间。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数学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为学生培养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同时它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延伸。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得到性格、品质、道德等方面的共同提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的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在处理练习第四题“有专家指出,取消塑料袋无偿供应,全国塑料袋使用量可减少2/3。”时,可适时追问“现在的全国塑料袋使用量只有几分之几?”(生:1/3。)教师总结,我们平时购物时,也要随身携带购物袋,注意节能环保。这样一题多用,既复习巩固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练习第五题:“为了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献了零花钱的1/5,妙想捐献了零花钱的3/5,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吗?请说明理由。”这是一个拓展性练习,在学生能清晰说明理由的同时(整体不清楚时,不能比较部分的大小),可以适当的拓展。追问:

1、如果两人的零花钱一样多呢?

2、在什么情况下她俩捐的钱一样多?

(第二问,有点难度留作课后思考,讲明道理。提醒学生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假设一定的数来推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量也不同;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量就相同”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这里出现了妙想和奇思的零花钱一样(整体相同),他们捐的钱(部分量)反而不一样,是因为相同的整体,对应的分数不一样,部分量也就不一样。如果妙想和奇思的零花钱不一样(整体不同),对应的分数不一样,他们捐的钱(部分量)就无法确定。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思维的发散性,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度,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可以把握这题中隐藏的德育内容,借此来对学生进行要有慈善、博爱之心的德育渗透,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并借助此题增强学生合理支配零花钱的意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

2016年国培送教下乡学习心得 篇4

落水镇初级中学:徐兴弦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的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名师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情境教学法对作文教学的意义

通过情境教学专题学习,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非常适用,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恰当选择情境教学法,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游戏情境、真实情境、虚拟情境、故事情境、模拟情境、协作情境等情境教学法结合学生和教材有机使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情境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氛围中,形成一种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移情效应。、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生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学习生活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它。二.“情境教学”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视听情境

初中生最喜欢直观和感性的元素,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教师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视听情境。例如,在指导学生以《春天里的校园》为题目进行写作时,为了展现春天校园里生机勃勃、催人奋进和播种希望的场景,可以剪辑了三组画面:一是春天的校园、春风里的校园和春雨中的校园。二是春天校园的景美、春天校园的之美。三是春天校园的晨读之美、课堂之美和活动之美。根据三组不同的画面,辅之清丽的曲调,要求学生用心观察、自选角度,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画面的感受。这样,学生打开思想的闸门,下笔从容,情真意切:“„„春雨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无声无息地浸润着校园。同学们打着伞,漫步在雨中,体会着春天,觉得赏心悦目。植物的嫩芽急忙探出头来,呼吸着清凉的空气,品味着甘甜的雨滴„„”可见,视听情境最能调动情感,抚慰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在初中作文指导中,巧妙创设视听情境,能使学生写出灵动、隽秀的文字。

2、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生最喜欢趣味横生、感人肺腑的故事,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教师可创设故事情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立意”“记叙要素”和“情节层次”的有机界定与匠心整合。例如,在指导学生以《雾霾给我的思考》为题目进行写作时,我创设了童话故事的情境。首先,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呻吟的大地、哀鸣的小鸟、呜呼的汽车、疯长的工业烟囱和狂舞的尘埃等汇集在一起,召开了一场记者会,其间会发生怎样的争执与激辩?其次,请学生分角色表演。例如学生摹拟了汽车恣意排放尾气地奔驰、烟囱探着乌黑的身躯吞噬天空等景象。最后,请学生针对“治理污染刻不容缓”这一主题整合已有素材,从而顺利地写出别具特色的作文。

3、创设仿写情境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热衷模仿,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教师可创设仿写情境。具体包括两点。其一,用经典片段为学生创设仿写情境。例如,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的方法,可以分三步走:一是让学生品味《春》中的写景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写了哪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景物的特征是怎样的?其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二是出示几张“美丽校园”或“美丽乡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画面中有怎样的景象?景像美在哪里?你想到了什么?)。三是以空间为序,请学生写作。其二,教师亲自写范文为学生创设仿写情境。为了给学生创设仿写情境,我常常自己写作,并帮助学生分析,具体包括四步:一是将学生带入情境,感知文章的素材;二是给学生分析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思;三是再现文章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四是帮助学生驾驭文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一旦进入仿写情境就可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并联系从范文中获得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写出内容充实、文字生动的文章。

4、创设实践情境

初中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教师可创设实践情境,即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作文指导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具体包括两点。一是教师可布置作文任务,引领学生行动。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旅游、竞赛和做好事等活动,体悟情感,通晓道理。二是教师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流真情,明真理,以个性化的角度和以小见大等手法,抒写体验,表达思想。创设实践情境,既体现作文叙真事、抒真情和说真理的要求,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既让学生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内化思想情感,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创作者。在初中作文指导中采用“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与思考,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发展。可见,“情境教学”能使初中生踏上快乐的写作之旅,最终和谐成长与健康发展。

参加送教下乡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这次我共听了14节课,分别是大通县东峡镇中心学校程菲和李得芳老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跑进家来的松鼠》,大通县园林小学王进秀、郭得玉、蒋树全、王玉琴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去年的树》、《桂花树》、《地震中的父与子》《圆明园的毁灭》,大通县桥头三小曹艳琳老师的《一夜的工作》,大通县桥头二小蒋树泽老师的《老人与海鸥》,大通县桥头小学白成轩老师的《坐进观天》,重庆市北碚区赵蓓蕾老师的《小熊住山洞》和阅读课指导,重庆市北碚区王小庆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引领能力及课堂上操作自如的娴熟能力以及专家的精彩点评都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各位执教老师们的课堂语言丰富流畅、课堂紧凑、主题突出、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我觉得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不听专家的肯定与否,光从老师们身上我就能感受到语文的多样和精彩。他们都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尤其他们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在课堂上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激趣互动、知识拓展及学生素质培育贯穿始终,十分令人佩服。纵观这十几节课,这些老师们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相比之下,我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向他们学习。现就本次活动影响深刻的一堂课《小熊住山洞》谈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这是一节由重庆市北碚区赵蓓蕾老师执教的示范课,我认真聆听了赵老师上的这一堂课,觉得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架设交流平台,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的教学以“自读、质疑、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从自读质疑引入,到自读自悟、情感互动、思维感悟、主题升华,无不渗透着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机械繁琐的提问和讲解,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采用灵活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形式,如自读(自由轻声读、选读),群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指名朗读),教读(引读、范读)等,促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

三、营造民主氛围,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凸现现代语文教学新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关注个性化学习,珍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对童话故事,学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一次次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懂得小熊舍不得砍树造房的原因。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全过程,没有说教,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四,教师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教师通过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活化教材,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例如“如果你就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你在送花时会对小熊说些什么感激的话”等问题,都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说。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和依赖,变为主动地学习,启迪了学生各自独特的想象,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经历一个感悟事理、发展语言的过程。

对这堂课的建议:

一、课堂组织教学有待加强,课堂上对违纪学生没有起到规范的作用!

二、生字教学还不够扎实。在识字教学中,每个字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如“满”字,强调的是结构;“砍”介绍的是新偏旁;“直”引导的是识字方法。但赵老师只强调了一个字“年”,其它的字都没做强调,这节课如果能多给一点时间学生说、练、记字的音、形、义,我想整个课堂应该会更丰满!

构建送教下乡课堂教学研讨模式 篇6

一、主讲一备———预设目标, 写出教案

首先送教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送教下乡计划, 计划设定之后, 先根据本次送教下乡的目标, 确定课堂教学的课节及教学内容, 推荐或指定主讲教师并通知备课, 备课的重点关注点有二:其一关注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达成, 其二, 关注本次送教下乡突出的主题。主讲教师在熟悉教材、基本了解学生后, 根据本次送教下乡的目标写出教案, 制作课件。本次备课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授课班级学生发展水平确定好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与延伸、方法与态度启迪及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切忌脱离实际、华而不实、摆摆样子的课堂教学。

二、课前说课———重审设计, 阐释教法

送教下乡队伍到达送教学校后, 组织所有参与教师分学科与送教专家一起听主讲教师课前说课并展示教学使用工具及课件。通过说课, 一是让主讲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理清教学思路, 熟悉教学内容, 关注教学设计细节。二是让参与教师明确主讲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使用的课件和工具, 了解课堂要体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三、集体研课———集思广益, 研究教材

主讲教师说课后, 由学科教研员主持集体研课, 参与本次送教下乡的所有教师分学科参加集体研课活动。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尤其授课班级原任课教师应将本班学生发展信息及学科学习状况等提供给本次主讲教师。这个过程是传播主讲教师教育思想, 激励全体教师研究教材的过程, 不同阅历、经验的教师, 对教材的理解并不相同, 再加上教研员的参与, 共同研讨, 集思广益, 就能使主讲教师从多个侧面理解与把握教材。同时, 通过集体研讨, 让参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主讲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在听课时与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 思考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与教学设计意图的科学性, 从而得到启发,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主讲二备———广采博纳, 不断完善

根据集体研讨时教师们的建议, 主讲教师重新审视教学设计, 进行第二次备课, 完善教案, 补充或修改教学支持工具及课件设计。这次备课, 主讲教师将集众人智慧于一体, 从较高层次完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环节跟进、活动安排、板书设计、课件使用、作业设计、课堂延伸等细节都要一一思考, 追求完美。当然还应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防止设计太死板, 使教学放不开手, 影响教学效果。

五、主备作课———教学实践, 达到目标

这是送教下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核心环节, 主讲教师经历了一备、说课、研讨、二备之后, 在班级上课。前面过程中谈到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策略及整个教学设计, 都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践, 但也同时体现着主讲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全体参与教师都带着已经定好的“谱”来听课、观课, 并结合集体研讨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审视和思考课堂, 同时观察学生学习状况, 分析教学效果。

六、课后检测———以学论教, 明确效果

每次送教下乡课堂教学内容确定以后, 教研员按照课程标准、教材内容, 结合本地学生实际设计好比较科学的测试工具 (问卷或试题) , 上课结束后, 组织听课学生进行测试, 收集课堂信息, 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从三维目标分析教学效果。这一测试结果也直接提供给主讲教师, 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将结合听课、观课情况及测试结果分析本次课堂教学, 以学论教, 从中找出问题, 总结经验。

七、课后说课———反思教学, 总结得失

整个活动中每位参与教师都是受益者, 但受益最多、体验最深的就是主讲教师, 说课之后, 他必然有独特的体验, 有成功感, 也有许多遗憾。课后说课, 是一次彻底的反思, 如果说前面的研讨都是预设、是理论, 现在说课则是在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 问题能以案例形式展现, 方法能在过程中展现, 经验能以成绩说明, 风格能以课堂为证。

八、集体评课———寻找问题, 总结经验

全体参与教师听了主讲教师课后说课之后, 也有许多话说。这就要组织总体活动中的第二次集中大研讨, 参与教师不仅要评论主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还要思考第一次研讨时大家的观点及自己的意见, 看看大家集中研讨的东西有多少得到了教学实践, 效果如何, 反之, 还有哪些问题未能得到实践或者效果不佳。对于参与活动的教师来说, 这个过程是一个总结与提升的过程, 经过这八个过程之后, 所有的教师对本次进行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从目标确立到方法设计, 从教材分析到学情分析, 从教师活动到学生活动, 从备写教案到课件设计, 从教学到测试无法不进行认真的思考。

九、主讲三备———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

上一篇:班组长与职工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新课标3年级上册数学的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