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精选8篇)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篇1

环境监测工作不仅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管理与决策支持,还担负着监督环境执法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重任。现阶段,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还具有局限性,为促使其效能的更好发挥,有必要探讨和研究提高其监测质量的策略,对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措施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1.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主要技术依据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或修订了一系列大气监测技术规范、单项监测方法标准及质量管理技术导则,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373)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等,共同构成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体系,为确保监测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和技术保障。

1.2技术依据中的主要质量保证措施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融入工作任务与目标的制定、实验室管理与人员培训、布点与采样、仪器的校准及检定、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的处理及表示方法等全过程中。技术依据中各采样技术导则主要对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监测仪器管理与定期检查、监测分析方法选用和适用性检验、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检验、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方面作详细说明。

单项监测方法标准对各单项监测项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列有专章(如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等)或以注意事项(如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氟化物的测定-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等)等形式加以表述。主要表现在:试剂的配制、采样全程空白、防止采样管/吸收液被污染、吸收液采样控温、吸收效率、多孔玻板吸收管的阻力、采样体积、吸收液稀释倍数、显色及分析时间、显色温度、稳定时间、曲线斜率与截距、空白吸光度、干扰物质、避光、样品的保存与运输等方面。

1.3样品分析测试中主要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是对于分析测试全过程的具体控制措施和方法,它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常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①空白样品②平行样分析③加标回收分析④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⑤校准曲线⑥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⑦方法比对/仪器比对⑧分析同一样品各个检验结果的相关性⑨质量控制图等。外部质量控制方法有:①密码平行样分析②密码质控样或密码加标样③人员比对④实验室间比对⑤对保留样品再检验等措施。大气监测样品分析测试常以校准曲线、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全程序空白作为主要质控措施。能力考核与验证常以密码质控样、人员比对、实验室间比对作为主要考核措施。

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发[2006]114号)印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及方法、合格证的管理等,保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具有从事监测和分析的工作能力及知识储备。

2.1选择正确的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首先选择国家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其次选择国家环保部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对没有标准分析方法的监测项目,可采用《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推荐的方法。此外,还应考虑监测对象的浓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当实验室不具备采用标准方法的条件,或采用标准方法不能获得合格的测定数据时,必须对选用非标准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对比试验,并报省级以上环境监测部门审核、批准。

我国目前常见大气监测指标有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氮氧化物等。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有动力采样法-溶液吸收法采样,后以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特征波长时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得出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tsp、pm10通常使用滤料阻留法进行测定,按照某速度对大气抽取,将悬浮颗粒物tsp留于称重滤膜表面,对应用前后的tsp重量进行计算,并根据采样器流量与时间计算抽取空气体积,以得出tsp、pm10浓度。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定电位电解法进行监测,烟气中待测物质扩散通过传感器渗透膜,在电极上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产生扩散电流的大小与待测物浓度成比例关系,得出待测物质浓度。

2.2采样前准备

经检定(强检)或自行检定(非强检)的仪器需定期校验和维护,形成校验与维护记录。现场采样前对微压计、皮托管、烟气采样系统、吸收瓶进行气密性检查,对烟气测定仪、测氧仪、自动烟尘采样仪和含湿量测定装置的温度计、电子压差计、流量计进行定期校准。

2.3样品的采集与运输贮存

采样点的布设尽量均匀且具代表性,采样时段能较好地反映高、低及一般污染浓度水平;监测前用与待测物相近浓度的标准气体对仪器进行校准,尽可能减少流量误差对采样体积的影响;严格控制采样时间及采样时的温度;在对大气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明确采样人员、接送样品、分析人员在样品传递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有效确保样品的完整交接,并做好平行样品、空白样品的采集和记录工作。

2.4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可分成实验室内部与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内部控制对于环境监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样品监测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的结果,经过特异质量控制图与其他方式分析应用,对监测质量进行控制。在实验室过程质量的控制中,需要做好基础工作,保证实验室安静清洁,全部仪器要检测校验,高精度的仪器室,应对全部设备实施定期校验及维护,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对于监测人员来说,专业理论技术要掌握,持证上岗,非专业人员不得实施监测工作,保证监测人员的工作质量,确保实验数据有效真实。

3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展望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同监测工作同时起步,共同发展,并在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相比,目前的质量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定量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要求。在以后的监测工作中,还需继续强化质量意识,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拓展质量控制领域与手段。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状态下的大气环境,提出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自主研发监测仪器、设备核心部件,统一仪器设备规格,降低测试误差;将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推至新的高度。

4结束语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篇2

某市是某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雾霾现象从无到有,逐渐进入了某市市民的视野,成为困扰该城市市民的重要环境问题。而雾霾的形成与PM2.5密切相关。

为了实时掌握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该市结合城区地域、城市布局设置了6个常规大气环境监测点。常规监测点配备大气环境因子自动监测设备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将数据反馈给环保局,这对环境保护管理及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近几年该市的环境保护局网站环境空气实时发布系统显示,PM2.5已取代SO2成为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也说明了PM2.5在某市环境空气质量污染贡献的重要性。

实时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主要依赖于监测点的布局选址。本文通过收集该市6个监测点PM2.5长期监测数据,结合当地气象、地理等因素分析各监测点PM2.5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统计学原理分析监测点布局选址与PM2.5数据的联系,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能力角度提出监测点优化调整方案。

2 基本情况

本文引用该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常规自动监测点2013年全年每天污染因子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2.1 城市大气污染因子分析

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环境空气常规监测因子有SO2、NO2、O3、CO、PM10、PM2.5。

某市属于工业城市,主要有工厂企业排污[1,2]、交通汽车尾气排污[3,4]、城市建筑施工建设排污[5,6,7]三大类型,根据各类型可能排放的污染因子,本文简单归纳总结为:

工业污染型因子:SO2、NO2、PM10、PM2.5。

汽车尾气型因子:NO2、CO、PM10、PM2.5、O3。

建筑施工型因子:PM10、PM2.5。

2.2 常规大气监测点设置

某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在市城区范围共设置了6个常规监测点,分别是环保监测站、河西水厂、市四中、市九中、古亭山、柳东小学,覆盖4个城区及工业新区,大体位置见下图1。从该图可以看出各监测点与某市相关工业片区组团的分布关系。各监测点的特征见图1。

2.3 当地气候气象

该市盛行南北风,少有东西风,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市区静风频率较高。多年平均气温21.1℃,极端最高气温39.0℃,极端最低气温-0.3℃,年平均降雨量为1502.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3%,日最大降水量233.6 mm,年均日照时数1518.5 h。风频最大的风向分布为北西北风,频率10%,其次是东北和南风,频率9%,静风频率为26%,常年平均风速1.6 m/s。表1是某市近20年气候统计资料表。图2为该市1993~2012年多年风玫瑰图。

2013年该市全年风速在1.2~1.5 m/s范围内变化,各月变化不大;气温在10.4~29.4℃范围内变化,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湿度在53.2~75.7%范围内变化,秋冬季湿度较低,春夏季湿度较大;气压在825~1009 h Pa范围内变化,夏秋季较低,冬春季较高[8]。

3 结果与分析

3.1 PM2.5时间变化特征

把各监测点PM2.5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纵向分析统计,以研究PM2.5时间变化特征。经计算,某市6个监测点PM2.5月均浓度结果见图3。

从PM2.5月均浓度变化图表可知:

(1)6个监测点PM2.52013年月均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峰值出现在3、10、12月,环保监测站的最高值出现在12月;河西水厂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市四中的最高值出现在12月;市九中的最高值出现在12月;古亭山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柳东小学的最高值出现在12月;(2)谷值出现在7月。春季至夏季,月均浓度监测值下行;夏季至秋冬,月均浓度监测值上行。(3)PM2.5峰、谷值特征可以从该市地理以及气象因素找到原因:冬季,该市盛行偏北风,而有一工业园处于该市城区冬季主导风的上风向,工业排污结合气象条件造就峰值;夏季,该市盛行偏南风,监测点不在工业区的下风向,受工业排污影响较小,而且夏季多雨,降雨进一步减少了空气中的颗粒物,因此造就了谷值。综上所述,PM2.5监测数据的峰、谷值体现了监测点布局与气象条件综合影响。

(2)各点同月监测值差别不大,说明某市城区PM2.5总体分布水平基本一致。市九中的年均值更高一些,最低的为古亭山。考虑市九中附近大型工业企业较多,PM2.5值较高;而远离市中心的古亭山、柳东小学的PM2.5值水平比较低;位于市中心的环保监测站、河西水厂、市四中监测值处于中间。这说明,PM2.5监测数据的表现基本上与监测点布局特点相对应。

经计算分析,某市6个监测点PM2.5日均浓度频率分布见下图4,从PM2.5日均浓度频率分布图可知:

(1)六个监测点PM2.5浓度样本频率分布均呈右偏分布,即均值大于中位数。该右偏分布情况说明2013年某市PM2.5浓度处于低水平,该年该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水平良好。

(2)从监测值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到,古亭山(橘黄色线)和柳东小学(粉色线)的分布峰度要大一些,市九中(绿色线)峰度最低,说明远离市中心的古亭山、柳东小学监测数据日均波动要大于附近有较多大型工业企业的市九中,也反映出:PM2.5日均监测数据的波动与监测点布局存在关联。

3.2 PM2.5空间分布特征

把各监测点PM2.5在空间分布的情况进行横向分析统计,以研究PM2.5空间分布特征。

3.2.1 PM2.5空间排序

利用统计公式计算得各监测点PM2.52013年均浓度值、标准差见图5。

由图5可知,6个点PM2.5年均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市九中、市四中、河西水厂、环保监测站、柳东小学、古亭山。结合图1分析,市九中、市四中、河西水厂监测点均靠近工业区并处于工业区夏季主导风(偏南风)或冬季主导风(偏北风)的下风向;环保监测站、柳东小学则远离工业区;古亭山虽靠近工业区,但不在夏季主导风(偏南风)或冬季主导风(偏北风)的下风向,受工业区影响较轻。综上所述,PM2.5数据空间排序与监测点布局相关。

3.2.2 PM2.5空间分布差异性

由3.1分析可知,6个监测点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对6个监测点的PM2.5浓度年均值和年方差进行差异性检验,即:均值,方差σ1=σ2=Λ=σ6[9],显示出6个监测点整体的均值和方差整体存在差异性,见表2。

注:以上数值为差异性检验的P值,当P值小于10%,说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比较六个监测点PM2.5浓度的年均值和年方差在10%显著水平上的差异性。P值大于10%意味这两个监测站在该指标上可视为均等。环保监测站的PM2.5日均浓度均值与河西水厂、市四中基本一致,方差(PM2.5日均浓度的波动情况)与市四中、古亭山基本一致。可见,环保监测站与市四中两个监测点区别性不大,这与两者的地理位置相近有关。河西水厂的均值和方差与柳东小学相似,且两者均处于某市市区较为外围的区域。市四中的方差与古亭山、柳东小学的相似。市九中与其他监测点在均值和方差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古亭山与柳东小学均值和方差可视为一致。这说明,PM2.5数据空间差异表现与监测点布局特点相一致。

3.3 PM2.5影响因素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某市2013年PM2.5时空特点,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造成PM2.5时空特点的内、外成因。其中,外因分析是通过分析气象条件与PM2.5的关系揭示气象条件对PM2.5的影响;内因分析是通过分析工厂企业排污、交通汽车尾气排污、城市建筑施工排污三大类型所排特征因子与PM2.5的关系揭示污染源项空间分布特点对各监测点PM2.5的影响。分析方法采用相关系数法研究,取相关系数绝对值后0~0.09为没有相关性,0.1~0.3为弱相关,0.3~0.5为中等相关,0.5~1.0为强相关[10]。

研究采用统计学的相关关系进行内、外因分析。相关关系指数量型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ov(X,Y)是X与Y的协方差,V(X)是X的方差,V(Y)是Y的方差。协方差Cov(X,Y)定义作:

相关系数ρ在±1之间取值,如果ρ≠0,则称X和Y为相关的;若ρ=0,则称X和Y不线性相关。当ρ=±1时,X和Y互为线性函数关系;如果ρ>0,则称X和Y正相关;如果ρ<0,则称X和Y负相关。当0<ρ<1时,X和Y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而ρ的值就是对这种线性相关程度的数值度量,|ρ|越接近1,表明X和Y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强,一般来说,取绝对值后,0~0.09为没有相关性,0.1~0.3为弱相关,0.3~0.5为中等相关,0.5~1.0为强相关。

3.3.1 外因分析(气象条件与PM2.5关系分析)

利用公式(1)和(2)计算,得到某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气象条件与PM2.5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见下表3。

注:(1)柳东小学气站2013年气象仪处于调试阶段,气象数据不正常。(2)市四中风速、湿度和古亭山气压因气象仪出现故障导致相关气象数据缺失较多造成异常值。

由表2可知,除四中外,其它各点PM2.5与风速、气温、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风速、气温、湿度增大,PM2.5反而减小),与气压呈正相关关系:风速加大,有利于颗粒物的扩散,因而颗粒物浓度有所降低;气温加大,空气湍流加强,有利于颗粒物的扩散,因而颗粒物浓度有所降低;湿度加大,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有利于颗粒物吸水变重后沉降,因而颗粒物浓度有所降低;气压增大,不利于颗粒物的扩散,因而颗粒物浓度会有所增大。这与常识分析基本相符。

由于各监测点均处于市区内,气象条件差别不大,因此各点PM2.5与气象指标(风速、气温、温度和气压)的相关系数大体相近(即在气象条件方面,监测点布局对PM2.5数据区别表现不明显),绝对值都未超过0.5,在0.3~0.5之间,属于中等相关。各指标比较而言,PM2.5与气压的相关系数最高。虽然单个气象因素与PM2.5的相关系数不高,但是风速较低、气温较低、温度较低、气压较高的环境还是与PM2.5浓度走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3.3.2 内因分析(排污源项与PM2.5关系分析)

利用公式(1)和(2)计算,得到某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PM2.5与其它污染因子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见表4。

注:河西水厂SO2、O3,市九中O3,古亭山SO2的部分监测数据因仪器故障原因缺失造成数列数值不统一从而出现异常值。

相较于气象因素的低相关系数,PM2.5与其它常规污染因子的相关系数较高。除O3外,其他因子与PM2.5的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5(除了一些异常值)。PM2.5与PM10的相关系数最高,相关性在0.8~0.9水平上。此外,PM2.5与SO2、NO2、CO的相关程度也差不多,在0.5~0.7水平上。具体分析如下:

(1)PM2.5与PM10相关系数高,因为两者监测内容一致,但PM2.5为直径更加微小的颗粒。PM2.5监测值大则PM10监测值大;若PM10监测值大则有两种情况:(1)PM10监测值大,但PM2.5监测值小,则两者的相关性不高;(2)PM10监测值大,PM2.5监测值也大,则两者的相关性高。两者的相关性属于第(2)种情况,即PM2.5在PM10的比例较大。

(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除PM10、PM2.5因子外,工业污染型因子主要有SO2、NO2;汽车尾气型因子主要有NO2、CO(由上面分析可知,O3与PM2.5相关性较弱,这里不予考虑)。因两种类型因子都含有NO2,用NO2作为因子很难对工业、汽车尾气源项进行区分,故将SO2作为工业污染型特征因子、CO作为汽车尾气型因子特征因子与PM2.5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若PM2.5浓度与SO2的相关系数大于PM2.5与CO的相关系数,说明该监测点受工业污染大于汽车尾气影响,环境空气影响源项以工业源为主。(2)若PM2.5浓度与SO2的相关系数与PM2.5与CO的相关系数相接近,说明该监测点受工业污染与汽车尾气影响相当,环境空气影响源项为工业和汽车尾气的综合源。(3)若PM2.5浓度与SO2的相关系数小于PM2.5与CO的相关系数,说明该监测点受工业污染小于汽车尾气影响,环境空气影响源项以汽车尾气源为主。

以此进行归纳分析可知,除城市扬尘外,环保监测站、市九中、柳东小学监测点环境空气源项以工业污染型为主;市四中监测点环境空气源项以汽车尾气型为主。

4 优化监测点布局选址

通过对2013年某市6个环境空气常规自动监测点全年监测数据的研究统计,笔者发现了一些特征规律:(1)总体情况:全年某市PM2.5浓度大多数天数还是低水平的,而且全市各监测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时间变化特征:夏季浓度最低且波动最小,春、冬季浓度高且波动距离均高;PM2.5日均浓度春季变化周期约7~10天、冬季变化周期约14~18天。(3)空间分布特征:市区内的监测点浓度较市区外的高,临近工业片区的监测点浓度更高。

通过内、外因相关性分析可得:(1)外因气象条件:PM2.5与风速、气温、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气压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绝对值在0.3~0.5之间。(2)内因污染源项:PM2.5数据与其它常规污染因子(除O3外)数据的相关系数均较高,其中PM2.5与PM10相关系数最高,相关性在0.8~0.9水平上;PM2.5与SO2、NO2、CO的相关程度在0.5~0.7水平上。(3)综合影响:PM2.5与其它常规污染因子(内因)的相关系数值大于PM2.5与气象条件因子(外因)的相关系数值;说明某市PM2.5浓度数据受内因影响要大于外因。

在监测点布局与PM2.5监测数据关系方面:(1)各点PM2.5浓度数据与气象指标中风速、气温、温度和气压的相关系数均大体相近,这说明,在气象条件(外因)方面,监测点布局对PM2.5数据区别表现不明显。(2)在环保监测站、市四中、市九中这些监测点上,PM2.5排污源项的指向性基本上还是与监测点所处的环境特点相符合,即不同的监测点,由于其所处环境排污源项不同,使得PM2.5数据在内因表现上出现差别。这说明,在排污源项方面,监测点布局对PM2.5数据区别表现较明显。因此要想通过改变影响因素提高监测点数据的实效性,人为改变外因(气象条件)的难度很大,只能采取改变内因的方式(即改变监测点的选址或优化监测点布局)进行。

从图1分析可知,该市现有的监测点基本布置于相应城区的中部地带,其监测数据代表着当地的平均值,仅能反映区域环境空气的平均水平,可以满足日常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需要,但各点之间缺乏联系,所得数据相对独立,数据的扩展应用面较窄,如不能反映临近工业区的居民区环境质量,也无法对工业区偷排废气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在现有环境空气监测能力有限等情况下,有的放矢、抓住要害,通过优化监测点布局选址,拓展监测点的应用功能,对工业片区实行有效的监控,同时构建相互联系的监测网络,对环境空气预警预报工作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结合该市实际,从环境空气预警预报方面着手,在遵循不改变监测点数量、同时兼顾4个城区及工业新区环境监测需要的原则下,保留环保监测站位置(可以反映市中心的空气质量,不用调整);因现状秋、冬季监测数据比其它季节更为突出,考虑到城市汽车尾气随着机动车流量增大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日益显著的作用,将其余监测点调整至各城区所涉及工业区及居民区相邻区域的冬季主导风(偏北风)的下风向处、毗邻主干路网的居民区或学校内(选择居民区或学校,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具体见图6。

由图6分析,优化后的6个监测点具体分为中心点和外围点2类,中心点与外围点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监测网络。该网络具有以下作用:

(1)空气质量预报:日常情况时,外围监测点因毗邻工业区,受临近企业排污影响,其监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为该片区空气质量的较差值;而市中心监测点远离工业区,其监测数据基本代表市中心空气质量的较优值;利用插值分析可以绘制市区空气质量数据浓度分布大致的等值线图,市区其它地方的空气质量数据可以利用等值线图综合插值估算出来。

(2)环境风险预警:当某个监测点数据出现异常,在排除设备故障引起的原因后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可能的环境风险问题,通过采取企业污染排查等应急措施,及时遏制事态的发展,减轻环境风险影响。

5 结论

通过分析某市6个监测点2013年全年PM2.5监测数据,可得到该市PM2.5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内外因对PM2.5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了监测点布局与监测数据之间的关系:

(1)因各监测点均处于市区,气象条件大致相同,因此各监测点PM2.5月均浓度曲线及变化趋势均相似,即在时间分布上,监测布局不影响PM2.5月均数据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如何选点,PM2.5月均数据变化趋势总体相同;但监测布局的不同,对监测点的PM2.5日均数据波动会有影响:处于市郊的监测点本底环境较好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造成监测数据的波动性要大于市区的监测点。

(2)监测布局在PM2.5数据空间差异上表现明显:市区的监测点监测数据要高于市郊的,临近工业区的监测点监测数据要高于远离工业区的。这主要是因为布局不同,所处的环境排污源项不同,从而造成PM2.5数据的差异。

由此可见,监测点的布局,在设置之前就已经对PM2.5数据的表现有所预期了。从该市现有监测点布局来看,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仅能满足日常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需要,在环保管理上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该市城市规划、工业布局、路网结构等情况,笔者提出了监测点布局的优化方案,将监测点分中心点和外围点2类,外围点布置在毗邻工业区、主干路网主导风向下风向的居民区内或学校内,中心点选在市中心有代表性的地方,这样会形成一个覆盖市区、连接工业区、代表居民关心和环保关注同时兼具环境预报、风险预警功能的监测网络。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政府部门如何利用所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而利用自动监测点长期数据研究分析,优化监测点布局,从而获取更优质的数据,更有助于环保决策,也为环保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佟伟钢.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5):19.

[2]刘松华,周静.苏州市大气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因子分担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5):119-123.

[3]华爱红,李丽,丁国良.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7(4):158.

[4]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34(5):67-68.

[5]赵文平.建筑施工场地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4(4):79-80.

[6]赵普生,冯银厂,金晶,等.建筑施工扬尘特征与监控指标[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8):1618-1623.

[7]张晶,胡春玲,任庆.城市扬尘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8,34(2):4-6.

[8]某市统计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9]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77-278.

解析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篇3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大气保护;布点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定时定点观测,观测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进而进行环境评估、预报和研究。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对大气环境进行判断,评估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对外预报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大气污染发展的趋势,为环境质量状况研究提供依据。大气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是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分子状污染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细颗粒物等颗粒状污染物。在我国的监测历史并不太长,从学科角度来看,大气环境监测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对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人的意义。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大城市的大气环境在无形中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日常监测是保证人的生存权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对动植物的意义。动植物动过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来存活,在这个过程中与空气进行融合;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如土壤、水等的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动植物受害,甚至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植物大量枯萎。第三,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大气污染物通过对人、动植物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活动的承受体——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大气监测最后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监测观察来实现,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不同时空、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最后有利于对污染浓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方法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污染物浓度、环境人口的密集度、工业发展水平、重要动植物分布、河流水源地的重要程度、监测地形、监测地气候环境等等进行监测布点分析和选择。

2.1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的原则

(1)代表性原则。代表性是指当前所选取的点位要能够真实有效的代表点位所代表区域的真实情况,对于该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重点监测,并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当前布点监测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能够与周围保持一致。无论从监测地形,还是监测地气候环境来看,保持一致性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3)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指在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有效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监测点位加以科学分配,争取做到在污染物严重地区多布点,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如农村地区进行少量布点,将有效的资源尽可能用到重点区域。

(4)科学性原则。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布设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监测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气体污染物时,监测点位的高度尽量控制在1.5米到2.0米之间,或者选取一个适当的参考值1.7米;如监测对植物有重大影响的大气污染物时,监测点位高度应该尽量与植物的中心叶面保持一致。

2.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1)照功能区布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气环境监测初期经常采用的布点方法,功能区主要是根据一个城市的工业区域、教育区域、商业区域等等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点位,是在工业区域设置较多点位,特别是污染物排放较多的企业所在点。在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布点时,应尽可能考虑布点的观测有效性、合理性,对应急状况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及合理的紧急处理,同时对于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根据不同扩散系数,对布设的点位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功能区进行布点方法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能够对工业区域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和预报,在大城市里具有明显的优势,缺点是不太适合城市外的其他地区,不能提供有效的判断监测数据,无法保证检测数据的精确性。

(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即在综合考虑区域的重要性、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在网格的交点处设立监测点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代表性、一致性原则,能够确保判断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同时能够绘制该区域不同时段污染物扩散的趋势,有利于对污染物控制进行科学决策,在污染物均匀区域、多污染源区域实用度很高。网格布点法的缺点是对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缺乏必要的点位监测,不能反映高浓度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同时在点位布设的经济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3)扇形布点法。根据不同目的,在污染源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季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划定3~5个方位的不同距离处设置采样点。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单个污染源的情况,根据污染源所处区域,不同季节的不同风向,不同污染物种类的扩散系数而设立的一种大气环境监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单个重要点源进行监测,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划定,从而判断是否对污染气体点源周围的环境及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布设时以主风向为轴线,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角度设置不同数量的布设点位,同时在上风向也应设置相应的参照点位。扇形布点法的优点是适合单个重要点源,同时能够经济有效的利用资源,同时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不足之处在于不适合大范围使用这种方法,同时对风向的把握及利用的要求较高。

(4)同心圆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是在地势平坦的区域,有多个污染物点源存在的情况下,在确定污染区位置的同时,以此污染源作为圆心,画出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然后画出不同的轴线,轴线与同心圆的交点即为布设点位。同心圆布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多地的布设监测点位,布点分布均匀,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的地区,同时满足代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经济型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对多个污染源进行有效监测。同心圆布点法的缺点是周围环境,例如风向等对监测结果及监测点位的布设有较大影响,对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较为适用。

3.结语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剧,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动植物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重要。当今,公众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特别是2012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颁布之后,细颗粒物(PM2.5)及雾霾等名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现有的大气环境监测点进行重新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已经成为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日程。合理布设大气环境监测点有利于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事件作出及时有效的响应。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如污染物浓度、环境人口的密集度、工业发展水平的不同、珍惜动植物分布等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点点位的布设,在进行规划时,以某种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方法和实际需要进行大气监测布点,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有效性、精确性。 [科]

【参考文献】

[1]邓奕球.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王秀梅,张淑红.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2011(07).

[3]赖剑文.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研究初探[J].科技与企业,2013(06).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篇4

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函〔2014〕362号)精神,根据《中共北海市委办公室 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海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北办发﹝2016﹞77号)、《北海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为切实改善我区PM10浓度升高问题,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PM10浓度大幅削减,确保完成自治区PM10浓度控制在59微克/立方米以下的2016计划目标,力争将PM10浓度控制在57微克/立方米以下。

(二)2017年PM10浓度控制在56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北海市在市环保局、工业园区、海滩公园、牛尾岭水库等4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安装了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已具备PM10、PM2.5等6项指标的自动监测和实时发布能力。监测结果显示,北海市2016年1-11月优良天数共322天(优178天、良14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1%,比去年同期增加8天(2015年1-11月优良天数共314天),优于2015年同期。

(二)2016年大气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1)根据《北海市2015-2017年燃煤小锅炉整治方案》要求,我区已改造1台燃煤小锅炉,完成了2016年锅炉改造任务。

加大禁烧秸秆的宣传力度、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秸秆焚烧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焚烧秸秆的行为;扶持秸秆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企业,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秸秆利用示范工程,确保农业生态平衡。(责任单位:各镇政府,配合单位:区农水局)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得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并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清理。(责任单位:区发改局,配合单位:区工信局、北海高新区管委会)

(三)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

所有新建建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责任单位:区住建规划局、区发改局)

(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1.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快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配合市环保局加强国控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在线监测能力建设,督促全部国控企业安装大气自动监控设施并和环保部门联网。

2.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以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企业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为重点,定期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执法检查,加大环保执法和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责任单位:区安监环保局)

(五)完善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严格执行《北海市银海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北海市银海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责任单位:区安监环保局,配合单位:区重污染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六)加强大气环境管理,做好相应台账。

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清洁生产、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大气环境管理等重点任务建立台账,准确、完整记录各项任务及其重点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逐月进行动态更新。(责任单位:区政府各有关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政府对辖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要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任务,制定相应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各部门要根据工作分工,加强协作,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实行季度报告制度。各镇政府、牵头责任单位每季度第一周结束前将上一季度工作进展报区安监环保局,由区安监环保局编制大气污染防治季度报告报区政府。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核方案 篇5

考核指标内容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由保障机制、学校发展、教师培养、学生成长、学生关爱、个性指标等内容组成。并按照以上指标内容分别设置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由县教育科技局各股(室、中心)拟定,经考核办汇总初审,分管领导审核,党组会研究同意后印实施。(见附件2)

二、考核程序方法

赫章县教育系统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按照确定考核指标、每月调度、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和年终考核5个程序进行,由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组织实施。考核工作结束后,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按照县考核办要求,通过适当方式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评价)结果。考核对象有异议的,可向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申请复核。

(一)指标设置。考核指标设置在本年度第一季度,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发展定位、职能职责,着重围绕教育服务管理更加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更加有力、中小学校(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要求,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形成可量化、可比较、能定责、可追责的分类考核指标。根据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等不同特点,将考核对象分为教育集团类、中小学类、特殊教育学校类、育新学校类、幼儿园、中职学校类6个类别分类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二)每月调度。由县教育科技局相关职能股室(中心)对所牵头负责的指标按月进行调度,并采取发函提醒、挂牌督办、限期整改等方式,对未按时序推进的工作进行提醒督办。

(三)季度监测。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负责,按季度汇总考核对象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有关指标季度推进情况,进行审核评分。对未按时序进度要求推进工作或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及时提醒,跟踪整改落实;确需督办的,由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报县教育科技局党组审核,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督办。

(四)半年评估。考核对象于本年度7月20日前对照年度考核指标进行自查并形成半年工作自查报告报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根据平时工作调度和掌握情况,结合指标涉及股(室、中心)意见或建议,进行审核评分,形成半年评估结果进行通报,对突出问题督促整改落实。

(五)年终考核。由县教育科技局统一组建考核组,于本年度年底或次年年初对考核对象开展年终考核,综合月调度、季度监测、半年评估等平时考核结果及动态考核等情况,形成年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和等次建议,报局党组会审核。

三、计分方式

(一)计分项目。

单位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项分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指标考核得分、动态考核得分、满意度测评得分、教育质量得分。

(二)计分方法。

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得分按照60%比例计入总分、动态考核评价得分按照30%比例计入总分、满意度测评得分按照10%比例计入总分。计分公式为:

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得分×60%+动态考核得分×30%+满意度测评得分×10%+教育质量得分。其中,教育质量得分直接计入单位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总分。

满意度测评意见分为“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次,分别对应90—100分、80—89分、60—79分、

60分以下。

测评主体及分值权重为:班子成员、各股(室、中心)负责人占30%;教师、家长、学生测评占70%。满意度测评计分方式为:(“满意”票数×1+“较满意”票数×0.8+“基本满意”票数×0.6)÷有效票数×100,“不满意”票数不计分。

动态考核基础分为100分,计分公式为:

动态考核得分=基础分+加分事项得分-减分事项扣分。加减分项包括表彰奖励、表扬肯定、宣传报道、通报表扬、活动承办及示范创建、通报批评、不良记录,考核标准对照附件1执行。按照百分比一定比例计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总分。得分。

教育质量得分由县教育研究室牵头制定教育教学质量检测方案并提供考核结果,得分上限不超过10分。

中心小学类考核计分方法。中心小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中心小学校本部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60%+辖区内村级学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平均得分×40%。考核组实地考核时,辖区内村级学校有3个及以上的,至少考核3个;辖区内村级学校低于3个的需全部考核。

四、等次评定

根据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得分高低,教育集团和中小学幼儿园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等次建议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评定为“好”等次,考核得分达到90分以上,且政治素质考核和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均达到“好”等次;评定为“较好”等次,考核得分达到80分以上,且政治素质考核和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均达到“较好”等次;评定为“一般”等次,考核得分达到70分以上,且政治素质考核和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均达到“较好”等次;考核得分低于70分,且发生涉及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或校园安全、师德师风等事件(事故),造成严重影响的,及学生入学巩固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评定为“差”等次。

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含中办、国办)、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厅、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书面通报批评(有正式文号)的,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等次不得评为“好”等次。

考核结果由县教育科技局考核办提出等次建议,上党组会议研究审定,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有关要求

(一)严格执行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单位提供的考核材料及数据,应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如有弄虚作假、隐瞒等情况,将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应坚持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得伪造或擅自更改考核结果,不得隐瞒、歪曲事实真相,不得泄露考核秘密,不得在考核(评价)中谋取私利。

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方案 篇6

(一)《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

(二)卫生部《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标准(2012年版)的通知》(卫疾控[2013]3号)。

二、监测目的

(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豫发[2007] 30号)的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据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及教学环境安全卫生状况的监测工作。

(二)掌握和了解各级中小学校教学建筑设施、设备及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卫生安全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河南省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长效工作机制。

三、监测对象与内容

(一)监测对象

县(区)监测不少于12所,包括县城中学2所,小学2所;乡级中学2所,小学2所;村级小学4所(各省辖市、县、区监测的学校中应包括1-2所民办学校)。、(二)监测内容

1、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名称、学生人数、学校层次、学校类型、学校性质、学生夜自习情况等。

2、教学设施情况:包括教学楼朝向、教学楼外廊栏杆(栏板)高度、教学楼外廊宽度、每栋教学楼供学生使用的楼梯数量、教室照明情况、教室人均面积、应急灯安装情况等。

3、教学辅助设施状况:包括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教室CO2浓度(冬春季各1次)、食堂卫生许可证、学校厕所类型、校园内洗手设施等情况。

4、学校自备水(二次供水)水质。

5、学校食堂餐具消毒效果。

详见附表1河南省中小学校教学环境监测记录表。

其中学校自备水(二次供水)水质和学校食堂餐具的监测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自行选择,全省不做统一要求。

四、监测方法

教学设施的监测参照《学校卫生监督评价》(GB/T18205-2000)执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按照公共场所二氧化碳检验标准方法进行。

学校生活饮用水、食堂餐具的检验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方法进行。

五、监测指标及要求

(一)指标:学校教学环境监测覆盖率100%

(二)指标的计算方法

学校教学环境监测覆盖率=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数/辖区应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总数×100%。

(说明:应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总数:本考核,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案中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的各类学校总数;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数:考核,根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际开展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的各类学校总数)。

(三)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应监测学校的教学环境监测覆盖率必须达到100%。

六、预期结果

(一)通过监测,获得本我区各级中、小学校(城市、乡及村级学校)教学建筑设施、学习环境卫生状况的基本统计数据。

(二)获得本我区各级中、小学校(城市、乡及村级学校)教学设施安全状况的基本统计数据。

七、工作进度及数据上报

(一)2013年3月,对疾控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内容、方法以及监测结果数据统计软件使用与数据录入技术培训。

(二)2013年4月—9月,疾控中心对各目标学校教学环境卫生进行现场监测,10月10日前,将本监测结果录入,并将数据库及、核查报告上报至南阳市疾控中心。

八、监测工作资料的收集与评价

(一)资料收集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标准(2012年版)》中的资料目录显示,各级疾控中心应收集整理以下基本资料:

1、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相关通知、方案和工作计划;

2、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总结;

3、各学校教学环境卫生原始监测记录表;

4、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录入数据库;

5、生活饮用水、食堂餐具监测采样单及相关检验结果记录表。

6、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相关痕迹资料。

(二)应上报资料

各省辖市应向省疾控中心上报的资料:

1、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工作计划和总结;

2、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录入数据库(EpiData数据库文件);

3、各省辖市、县、区两次数据录入核查结果文件;

4、城乡中小学校教学环境监测采样报表(EXCEL文件)。

(三)对各级疾控机构考核评价标准

1、上述四项基本资料收集齐全,内容详实;

2、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3、各级疾控机构按时上报数据;

4、其他相关指标。

九、监测经费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向当地财政申请监测工作经费。

十、对附表1有关监测指标解释

第“22”项,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

集中式供水:自水源集中取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包括自建设施供水。为用户提供日常饮用水的供水站和为公共场所、居民社区提供的分质供水也属

于集中式供水。

二次供水: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日供水在1000m3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农村集中式供水;

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分析 篇7

1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涵义

在环境监测领域里, 大气环境监测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环境监测质量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内涵。监测数据要具备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以及精密性, 可以通过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精密性进行客观评价。完整性主要是指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 要保证杜绝出现丢失数据的现象, 如果出现丢失数据的现象, 要充分分析导致的原因, 找到解决措施。监测数据应该具有代表性, 特别是采样样品要能反映出监测范围中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可比性主要是指分析数据的过程中, 要采取规定方法, 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比较。

2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同时环境监测工作还要按照规范开展。但是, 在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 才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措施。

2.1 资金问题。

环境监测部门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部门, 因为财政部门对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 导致监测技术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监测设备不能及时更新。

2.2 技术问题。

由于进行环境监测的部门受到编制的限制, 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因为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充足的资金, 也很难完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进行技术深造, 导致环境监测技术不能适应当前监测质量的要求。

2.3 当前很多环境监测站都通过了国家评审认可和资质认定, 初步建立了质量管理系统。

质量管理系统是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完善和运用需要长时间的提高以及磨合。但是我国日常运行体系和监测工作出现了脱节的情况, 不仅起不到体系应该具备的管理作用, 还将其看做障碍, 在浪费了大量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同时, 还失去了自我提高、自我监督的机会。管理评审以及内部审核只是满足文件归档和文字记录, 评审基本就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这不利于有效运行管理体系, 更不能对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2.4 检测现场出现的随机因素导致监测数据不确定。

因此, 监测的结果容易受到采样过程的影响。采样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省略相关资料的现象, 也会致使样品产生失真情况。在采集工业排放的废气时, 存在采样时间随机的现象, 使所取得的样品反应的只是某个瞬间, 不具备代表性。

2.5

当前, 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不完善, 导致出现监测数据浪费和重叠的现象,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正在逐渐加大对监测网络的重视程度, 但是这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相关问题。想要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就必须要重视监测网络的重要性。

3 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对环境监测工作采取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充分保证监测的质量, 所以, 在对监测结果采取措施的同时, 还要重视检测的过程, 控制实验质量。对于大气环境监测来说, 控制其质量主要体现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样品分析以及采样等环节。所以, 我们主要探讨了实验室认可、健全质量保证制度、现场采样、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确保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3.1对环境监测站进行质量管理的本质就是制度转化的过程, 对有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协调的、逻辑的、系统的控制, 掌握质量管理的运行和管理规律, 建立一套有逻辑、可控制的管理方法, 进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以及完整性, 逐步完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体系。保证所取得的数据公正、准确以及真实可靠。

3.2样品的真实性以及代表性对环境质量评估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对采样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要进行现场调查, 核实有关资料的准确性, 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采样周期、采样频次、采样断面、采样点位, 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采样方案, 保证所取样品的代表性以及完整性。对于工业污染源, 一定要依据相关标准, 将污染源进行划分, 通常分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一般污染源。其中对于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以及重点污染地区, 应该提高采样的频次。同时, 对样品容器、采样设备、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保存条件要加大控制力度。

3.3要充分发挥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功效。随着我国能力建设、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环境监测机构所使用的设备同样不断更新,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是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效率。在维护设备方面, 要指派专业的维修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和保养, 为了避免仪器设备出现不必要的损耗, 还要对设备进行规范化以及专业化的管理, 保证设备在运行中完全发挥作用。

4 结语

我国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 可以更好的掌握大气环境的实际情况, 同时还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保证其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崔丽.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07:43.

[2]敖运安, 罗威琳, 李抗美.在大规模大气环境监测中质量保证的实施[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1992, 02:1-4.

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 篇8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数字化测量

1.前言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就是世界性的一大难题,各个国家均纷纷置身于受污染环境的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其中,全球化的重度污染问题就是大气污染,我国是世界上有着严重大气污染的一个国家,正是因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工业基本上均是粗放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排放量的增大,空气中所含有的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明显超标,进而带来了光化学烟雾、酸雾、酸雨等不良环境现象,严重的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及必要。

2.环境监测中虚拟仪器的应用

由于我国许多城市均遭受到了酸雨的侵害,这便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不断加剧的大气环境形势,如何准确且有效的监测大气环境的变化以及大气环境的质量,以此将保护环境的力度加大,尽快的治理被污染区域,就显得尤为迫切。大气环境监测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一项工作,需要对所有有效的资源加以调动。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及环境办理的可靠依据,有着数据权威、公正和准确等诸多优点,是全面展开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虚拟仪器的应用能够使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便利性更强,其应用对监测数学的处理、研究与收集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以往传统的环境监测仪器十分滞后,不仅功能非常单一,而且人机交互很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除此之外,监测大气环境中所经常采用的光谱学检测仪器、光学检测仪器以及气体成分仪器均需要对诸多资金予以花费,而且其有着庞大的体积,但凡监测环境的复杂性较大,那么这些仪器便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逐步提高,这便需要监测环境所使用的仪器必须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及智能性,还必须突破应用局限,加强在线实时研究。与之前的人力大量投入的情况相比,环境监测者迫切希望能够促使环境监测变为自动化监测的一种工作,将系统互连和数据共享实现,将环境办理的实时决策以及监测环境的工作质量提高,因而虚拟仪器技术由此诞生。虚拟仪器技术所应用的是目前先进的监测环境新方法,与传统的检测仪器相比,虚拟仪器技术有着较大的优势。虚拟仪器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监测系统以及现代化的仪器仪表,能够使得较为复杂的监测变得更加简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虚拟仪器,将过去大型环境监测仪器的局限性彻底打破,即便是在有着困难性较强的大气环境监测中也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虚拟仪器技术还可以实地实时的监测野外环境,促进了监测环境领域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数字化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环境检测者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数字化监测系统,该系统充分的利用了数字化功能,以此将监测整个过程中的存储数据、采集数据、研究数据和传输数据的功能实现。在数学化监测系统中对客户功能模块以及办事器功能模块加以设置,能够使两个模块相互予以连通,一起将监测环境实现。分别嵌入采样办事器、数据办事器和网络办事器于办事器功能模块中,其作用主要是相应客户端所提取的查询数据要求、请求数据要求以及存储、采样数据,而且还可以为网络办事。客户端功能模块的作用主要为面向用户控制,对数据的接收及查询加以提供,并且还可以处理和监测数据,其处理的结果能够加以直接表现,促进了监测环境效率的提高。而办事功能模块需要共用与客户端功能模块,能够促使作用不同和需求不同的两个模块相互独立,有助于系统的升级和难题的处理,以此使复杂的环境监测更为实用和简便。

3.1办事器功能模块的要求

通常数据服务器能够提供较大的存储空间给数据的交换以及网络服务器的上传,可谓是网络服务器的一大延伸。一般客户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对数据服务器加以访问,进而将更大的传输下载速度与数字资源下载速度得到。在数据服务器对客户提取数据的要求予以响应的同时,由网络服务器将网络连接功能提供出来,促使系统工作整体化和协调化的发展。擦痒服务器所负责的主要是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分析与记录,并且在数据库中存入数字信息,发挥出人机互动作用,以有助于用户将传感参数和采样参数手动录入。

3.2客户端功能模块的要求

在数字化环境监测系统当中,客户端模块是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通过客户端的功能加以实现的,各种存储于办事器中的数据,经过客户端调用出所包含的数据,同时将其向客户传递,以此提供数据来源给环境监测。与此同时,客户端还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研究功能,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处理数据要求,将研究监测出来,以此将客户希望的环境质量结果得到。从总体上来看,客户端的主要结构包括用户控制模块、数据接收模块、请求提出模块、结果表现模块、结果给出模块等,这些诸多的模块予以整合集中,便能够将数字化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提供出来。

在数字化测量大气环境的过程当中,用户控制模块所发挥的是纽带的重要作用,能够提供快捷方便的途径。数据传输模块则可以按照用户的不同的模块控制要求,将请求的格式提供出来,然后办事器将办事请求提出,便可以有效的监督控制所请求的结果,并且又好又快的将返回的结果回馈给客户。数据处理模块能够按照不同的处理要求,对传输返回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还可以以数值、图形等诸多形式予以表现,从而给出变化提示给用户。正是因为大气环境有着较强的不稳定性,因而在监测大气环境质量中会呈现出实时性特点,几乎每时每刻均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发生,这是攻坚环境监测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并且还是专家学者及检测者致力研究的重大问题,而网络技术与虚拟仪器技术的结合,则能够将该问题有效的解决,从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和强大的技术支持给大气环境监测,以促使监测工作简便性和有效性的增强。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监测中的设备应用和大气环境的特殊性,是困扰大气环保者的重大难题,因此,环境监测工作者和研究学者应当对网络技术和虚拟仪器的联合使用提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大气环境的数字化测量,以便于为大气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欣,齐晶瑶,王郁萍.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6(4):85-86.

[2]王秀梅,张淑红.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2011,7(7):41-42.

[3]高新颖.浅议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J].科技致富向导,2011,7(23):85-86.

上一篇:县级乡风文明工作总结下一篇:项目管理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