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核酸教学设计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生物核酸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一生物核酸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核酸的种类。

②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务指向不明确,任务要具体细化。如,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任务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改为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②教学主线不清晰,顺序凌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想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再细化到局部,从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理解知识点。从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不科学,不符合认知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连,再形成核酸,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学生不太放心,很怕学生达不成任务,我在本次中讲得比较多,剥夺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活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②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记忆。在教学中应适当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本次课学生需要记忆2种核酸,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的中文名称。

高一生物核酸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核酸,教学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 是高等农业院校医学、生物学、畜牧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学好该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组成、物质代谢及代谢变化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 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 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很强, 是专业基础课中一门较难的课程。《生物化学》难学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化学》主要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 知识内容比较抽象; (2) 代谢反应多且各种代谢途径之间相互联系、错综复杂; (3) 涉及面广, 理论点多, 内容繁杂。因此, 历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深奥、枯燥乏味、难理解、难记忆,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将《生物化学》变得浅显易懂,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 是该课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核酸”章节是《生物化学》的重要部分, 是微观世界研究生命奥妙的基础, 内容涉及DNA和RNA的组成、性质、结构、功能、代谢、合成等方面。这个章节内容抽象, 概念多, 理论性强, 是难中之难。作者针对该章内容的特点, 通过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 不断积极探索, 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以“核酸”章节的内容为例,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

学生认为《生物化学》枯燥乏味,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这是学好《生物化学》的最大障碍。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止于传授本领, 而在唤醒、鼓舞和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将《生物化学》课上得充满趣味,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故事引起兴趣。

“核酸”在发展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我们平时要注意收集资料, 当讲到相关内容时穿插进来, 舒缓紧张的学习过程。例如讲DNA双螺旋时, 我们可以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构建此结构的、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有什么贡献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 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知识的理解。

2. 联系实例法。

“核酸”章节内容抽象, 其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 如果直接讲授的话, 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2]。“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 使他们面前出现问题。如果你做到这一点, 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提醒我们, 教师要尽量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趣闻, 运用形象的比喻或启发性的问题, 降低学习的难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亲子鉴定、法医诊检验、RNA合成机理与爱滋病的治疗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把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努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问题式教学。

学于思, 思于疑。只有存在疑问,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疑促思, 以思促学, 所以说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我们在讲授“核酸”章节的时候, 可以先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子女长得像父母?为什么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 减轻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畏惧感。

2. 分析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添鸭式”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容易产生“满堂灌”的现象, 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3]。而分析讨论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分析讨论教学注重启发和引导, 让课堂活起来, 使学生动起来, 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DNA的结构”章节的教学中, 我们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提出问题, 同时教师也准备一些精心设计的疑问。DNA是什么形状的呢?沃森和克里克是根据什么提出双螺旋结构的呢?还有没有别的结构形式呢?长长的DNA怎么能存在于小小的细胞核中?通过这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讨论, 最后教师概括总结, 纠正错误、补充不足, 解答解惑。采用这种问答式的教学, 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讨论、交流、促进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捷、简明、形象、直观、生动、鲜明、具体等优点, 极大地改进了教学模式, 缩短了教于学的距离, 真实地模拟出现实世界难以感知的微观世界。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扩大信息接收量,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有效地克服了《生物化学》课传统教学手段落后、直观性不强、理论和概念抽象、难于理解等难题[4]。例如讲述“核酸”的生物合成时, 传统的教学手段, 如黑板、挂图、模型, 甚至投影和幻灯片都难以很好地表现出这些连续的多步骤动态过程。而利用多媒体动画, 就能轻易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的应用把原本抽象、微观、枯燥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教师再将每一步中的关键环节细加阐述, 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辅以讲解答疑。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课堂讲授的趣味性, 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注重素质教育

韩愈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老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素质等教育。特别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尚的人格培养和科学思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科研故事,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研的思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加深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通过科学家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例如英国科学家桑格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了科研放弃了行政职务, 1966年RNA碱基排列序列测定即将成功时被霍拉纳抢先完成, 多年的努力落空。但他不离不弃继续研究, 又发明了RNA序列的“酶解图谱法”、DNA测序“双脱氧核糖核酸”技术、DNA序列的“链末端终止法”等科研成果。由于他的杰出贡献, 1980年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又如, 研究噬菌体的沃森和学物理的克里克在探究陌生的DNA结构时, 毫不畏惧, 披荆斩棘, 历经磨难, 综合当时的结构学派、生物化学学派、信息学派的成果, 集百家之长融为己用, 在18个月的时间内创造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取得了生物化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通过这些科学家们探索生命世界的科研经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不断的探究、深化和修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科学家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一蹶不振, 而是坚持不懈, 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挑战。他们所表现出的这种无畏及献身科学的精神, 会激励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奋发图强。

21世纪是生物学的时代, 需要每一位生物化学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知识共享的探究过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思考和总结, 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克服教与学的难关, 提高教学水平, 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陆辉, 卢军锋.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0) :43-44.

[2]潘洪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5) :1857-1858.

[3]张远智, 张斌.提高生物化学课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8, 24 (3) :311-312.

高一生物核酸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高一生物;准备工作;教学问题;教育观念 教学环节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更新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生物教师研究学生,深入备课,自我提升,为学生顺利学好高中生物课程做好准备工作,本文尝试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改变

在初中教学中使用的课本、习题、考卷有相当一部分延续旧教材体系,大量的习题,试卷等一般都重视了学生知识的考察和练习,无法对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无法让学生了解新课标体系下生物学要达到的目标,老师在课件设计时,往往以省事为原则,不能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的设计方案,做到“简单,实用,引导,提高”,就无法体现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回答问题”的科学思路。然而,有些老师选用的课件陈旧简单,毫无新意,仅仅罗列一些基本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实验课件的设计,教学教案的准备,都要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获得必须的基础技能等方面为目标,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问题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化

老师若不了解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思路和水平,就不能找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钥匙,就不能明确高中生物的教与学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关注学习规律,注重引导新生明白获得知识的方法要领

在高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教学新方法,使学生早些明白相关重要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怎样学才有效,消除其心中初中生物可能与高中生物互不相干或高中生物神秘莫测的心理,提前树立高中生物也能学好的信心。在初中学习中,学生能够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大家对于实验抱有的态度是比较喜欢,想去做,可是又不懂得怎么去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中间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去做,注重实验结果的记录,有些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不重视分析,喜欢成功地做出来,却不喜欢去发现失败的原因,不利于其实验能力的提高。

其次,认识实验价值,注重引导新生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往往成为验证课本知识的附属,嘴里说着怎样反应,最后记录怎样结果,学生看得稀里糊涂,学得不知所云,做得一塌糊涂,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因此,鼓励学生思维,大胆设想,大胆试验(安全保障前提下),才能使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其主体作用,改进实验,获得成功。

其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新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新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采用老式的灌输法,强制性地学习,使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概念图等教学策略无法实施。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和自由沟通,会逐渐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时刻鼓励学生,使其充满激情地学习,重视生物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探究,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提高成绩,增加兴趣。

三、教学环节从抽象到具体的落实

高一新生对生物课程的认知比较浅显,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使基础知识充实巩固。这都需要生物教师进行科学灵活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环节一般为:“自主预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课型自主变通、组合形成教学流程,才能引导学生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自主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环节。

由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进入讨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同时,给予一定限度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获得“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

2.“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3.“交流展示”是固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媒体,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

4.“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小组研讨基础上,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通过、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组际竞赛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5.“检测反馈”是反馈矫正的评价环节。

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

6.“小结反思”是建立联系的领悟环节。

引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自觉性。

总之,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完善,接受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生物知识,最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一生物课件指导:生物教学方法 篇4

生物对文科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因为不是高考科目,仅仅通过会考就可以。由于这个原因,学生普遍对生物这门课程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开小差。对于教师来说,却不能放任,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课、使学生对自己的课程产生兴趣,确实是一件较难办的事。经过在实验中学的几个月,我有了一些体会: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但自尊心很强,所以有些事情老师应该以一个理解的态度去谈,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谈好了固然皆大欢喜,谈不好也不会故意不听课给你捣乱。

还要多与学生沟通、聊聊,学生感到这个老师不错,上课认真听课的人数也就会多了。其次,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文科班的学生,理科科目的基础较差,根本无法跟理科班的学生相比。如果教学内容太难,那么,他们对你这门课刚提起的一点点兴趣,就会因为什么都听不懂而消失殆尽。于是,上课时睡觉、讲话、开小差的现象随之而发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讲解教学内容。第三,语言尽量通俗易懂,多举些实例。生物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些不同,虽然也是些理论知识,但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基于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把书本中一些专业化的语言、术语,用比较通俗的语句加以解释,尽量使学生都能够听明白、听懂。

再则,我也比较注意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使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的内容。比如讲到脂肪不容易被分解供能的地方时,随带说一下增肥容易减肥难的原因,就会吸引很多的学生听课,同时一些知识也就掌握了。现在很多文科班的学生给我的评价就是“讲课很有意思”。当然还要注意在有意思的基础上别忘了传授知识的根本。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篇5

高中生物课是以细胞为基础在微观世界的讲述。这学期上的必修2主要内容是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内容比较抽象,而在这块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尤其是文科班的学生,有些学生觉得自己选择了文科,就已经从思想上摒弃了理科的课程。但是我从自身角度思考,如果教师将这堂课上的生动有趣,学生岂有不听的道理。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的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通过向其他老师的讨教学习,还有上网查找一些学习资料,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希望能作为我教学的参考。

一、设计好每节课的引入,紧紧抓住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好课堂的情境创设,引入应不拘泥于课本,列举大量的事例,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这堂课从一开始就已经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了。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留住学生兴趣

学生对一些课失去兴趣,很大原因在于老师的教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是去听众。生物课堂上如何将知识点灵活运用,留住学生兴趣呢?

1、巧用比喻。细胞膜的结构像水果蛋糕,蛋白质像规则不一的水果,磷脂分子像蓬松的蛋糕,水果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大张支票和口袋里的零钱。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可以比喻成动物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

3、口诀记忆。如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膜仁消失两体现、数目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膜仁重建两体失”。

4、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容易混淆,如何让同学们区分?我们把它找出来,排在一起交易比较,便可一目了然。2个基本: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5、趣闻轶事。在介绍遗传的时候,给学生讲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真的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理论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可以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联系:(1)长跑后我们为什么总是感觉到腰酸背痛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

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2)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3)制酒时密封,使酵母菌再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三、幽默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概念和理论的的教学比较枯燥、抽象。但是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篇6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 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5.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篇二: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南京一、一纲多本下的教学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口号

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要求,实行有坡度的教学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不同学生的情绪体验,分层辅导提优补差,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参考书)、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不管是传统的讲授演示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都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是的形式,对强调知识呈递的内容我们可以去用讲授演示教学,对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的可以探究式教学。一些简单的内容甚至可以用自学辅导法,课后自学法等。

篇三: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二、初中几乎没有学过生物,甚至连专职的生物教师都没有,生物基础知识匮乏。

三、不知道生物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第一节课上首先明确高中生物虽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课,必须学习并且闭卷考试,最重要的有两次考试,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须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还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会考也肯定会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选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认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试。

二、无论初中有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大家现在的生物学起点都是一样的,既然起点都从零开始,那谁也没有理由学不好。

三、生物虽然是理科,但是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生物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复习。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记住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中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成绩会不断提高。

高一的生活过去了半个月,学生也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已经有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地努力。还有一些学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气用在学习上。最终的成绩就是这样拉开差距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把我们生物这门课学好。

篇四: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跨学科命题是高考命题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学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这种改革,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生物学教师,首先要搞好本学科的教学,“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应努力介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但从本学科,而且尽可能联系、类比相关学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时,不但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了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了解葡萄糖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可以联系到化学知识,让学生复习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进而了解如何鉴别葡萄糖。

三、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1)复习内容的调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例如我们可以将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织,分成这样几个单元: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甚至可以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如生物体是如何构成的?生命活动是怎么进行的?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亲代与子代有什么联系?等等。B、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见前面。C、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生物学的热点,主要是指哪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指将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D、加强探索性实验:如后所述。

2)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引导式教学。例如,复习细胞分裂就可以采用引导式,什么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有哪几种方式?每一种方式有何特点?细胞分裂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何意义?细胞分裂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何联系?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一步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串成链、连成网。在一些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中可以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在探索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三的复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求同存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四、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它给我们一个导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篇五: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

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

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

高一生物核酸教学设计 篇7

在缺血性卒中标记分子的研究中, 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与已知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的、单个蛋白质分子的挑选。其中包括与脑组织损伤、炎症、内皮细胞、血液凝固或者溶栓相关的一些分子。尽管许多蛋白质和缺血性卒中相关, 但在临床实践中成功应用这些生物标记物却非常困难。其中部分原因是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异质性, 其次就是筛选血液中生物标记物的方法, 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许多蛋白或者核酸分子进行高通量扫描。尽管筛选标记物的方法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利用全基因组或全蛋白组的方法为进行该项研究提供了可能, 且足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要求, 虽然这些方法以我们现有对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的了解不能直接筛选出来。在RNA表达的研究中, 所有已知的RNA能够通过全基因组平台区分疾病的预测因子, 这个方法类似于全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 在这类方法中从全部的基因中搜索可能的与疾病相关的DNA单核苷酸多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 相似于全基因组学研究的平台可能成为最普通的手段。全基因组、全蛋白组学的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扫描候选的生物蛋白分子标记物, 极有可能发现最有利用价值的目标分子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 与脑卒中相关的蛋白生物标记物

蛋白组学研究的是机体全部的蛋白质, 包括蛋白质的修饰子, 一般研究蛋白生物标记物质的技术包括western blot、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 ELISA) 、2D凝胶电泳、质谱分析仪等。应用这些技术已经证实了大量与脑缺血性卒中相关的蛋白质或蛋白谱。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蛋白标记物可以依据其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进行分类。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脑损伤标记物包括S100钙结合蛋白B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B, S100B) , 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 髓鞘基质蛋白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 ,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6,7]。以脑损伤生物标记分子作为脑卒中的生物标记物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 对于缺血性卒中没有特异性, 其它疾病过程也可能有损伤脑组织。其次是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BBB) 也限制这些生物标记物释放进入循环系统, 因此, 生物标记物的水平可能与梗死的面积、梗死的严重性没有关联性。另外缺血性卒中不同的梗死解剖定位也有着不同的临床影响, BBB功能结构失调的部位也有所不同。除此以外, 其它几个可能和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蛋白经证实可作为缺血性卒中生物标记物, 其中包括: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肿瘤坏死因子-α (tissue necross factor-alpha, TNF-α) 、血管细胞粘附蛋白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protein 1, VCAM 1) 、细胞间粘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 1) 、N-甲基门冬氨酸 (N-methyl-D-aspartate, NMDA) 受体抗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等。同样参与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些因子也与缺血性卒中有关, 包括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von-Willebrand因子 (v WF) 。另外还有一些因子, 虽然还没有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发现起着明确的作用, 这些蛋白已经表明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联, 这其中包括PARK7, 核苷二磷酸激酶 (nucleotide diphosphate kinase A, NDKA) , 和β神经营养因子。

2 与脑卒中有关的核酸生物标记物

确认疾病RNA生物标记物的方法源于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谱分析技术实现了细胞、组织或者血液中表达的全部基因量的检测分析。利用类似于脑缺血性卒中相关的蛋白表达谱的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基因表达谱也可作为独特的标记分子。基因可以分类为表达簇, 与卒中相关的可用的功能独特的上调和下调簇等类型。在动物实验中, 缺血性脑卒中及脑损伤中特殊表达的基因谱已经显示有不同的表达。在人类, 脑组织由于特别缺乏, 因而外周血可以作为RNA的来源。应用外周血的理论源于脑缺血性卒中后的脑损伤的免疫反应原理, 在这个反应中, RNA表达模式的改变可以在免疫细胞中观察到, 包括多形核白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有研究显示最早在动物血液中,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癫痫状态、缺氧和低血糖后24 h有大量的基因表达的改变, 随后的几个重要的人类研究中这些现象也持续存在。

首先, 在每一类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大量的不同基因;其次, 在每一类型中, 实验组中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基因区别于其它;最后, 每一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差别都必须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 (一组或者一系列基因) , 同样每一类损伤也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来与其它类型损伤进行区分。在这类的研究实验中, 第一类实验主要证明基因的表达能够将缺血性卒中与其它类型的脑损伤区分开来, 包括脑内出血[8]。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记物的临床应用中, 生物标记物可以以其临床应用目的进行分类[9]。在缺血性卒中, 已经进行的一些研究评估了区分缺血性卒中与模拟卒中的差别, 从决定卒中的病因学, 到预测卒中的严重性和结局, 如包括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减退与出血的可能性, 鉴别哪些患者能通过如半侧颅骨切除减压术、动脉血管再通术等特殊治疗获得较好愈后等[10]。

善用核酸驻青春 篇8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核苷酸则是核酸的基本构成单位。核酸分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与蛋白质等一样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食物中核酸被肠道的酶降解,其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与内源性同类物质没有区别,因此能被消化、吸收,转化成生理物质和营养物质。核酸食品不是基因食品,不带有任何遗传信息,它们仅有生理和营养功能。

核酸可改善痴呆等神经障碍。老年痴呆患者脑内神经细胞病变多的部位,RNA合成显著减少,记忆障碍;内源性核酸、核苷酸的不足,与衰老性或遗传性记忆缺陷有关。这些缺陷可被添加核酸和核苷酸改善。另外,它不仅可促进细胞再生与修复,对术后伤口愈合、受损肠黏膜康复、肝细胞再生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等,其代谢和功能也依赖核酸。

饮食核酸影响营养素的利用,对三大营养要素的吸收和利用也起调节作用。核酸能促进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并消除低蛋白饮食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核酸还可提高机体对环境变化的耐受力,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增强机体对寒、暑的抵抗力,促进氧气利用,等作用,还能促进实验小鼠生殖系统的发育。

宫含核酸的食物依次有:海鲜类,如沙丁鱼、鲑鱼(如大马哈鱼)和其它海鱼类;动物内脏,如猪肝、鸡肝、鸡心、牛肾、牛肝等;豆类,如黑豆、豌豆和小扁豆等。牛奶及奶制品、蛋类和一般蔬菜水果中仅含有微量的核酸,米面中更少。蔬菜中的菠菜、竹笋、蘑菇含量稍高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服用含核酸保健食品利于长寿。

上一篇:六年级写事:清明节下一篇:俄语第二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