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说课专题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英语说课专题(通用8篇)

初中英语说课专题 篇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课的主要目的。如何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正是我们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如下问题:(1)阅读教学过程僵硬化、教学操作固定化;(2)有些教师机械地采用上述程式,导致最后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无效,极大的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3)阅读教学活动不明确,设计不能体现教材特点;(4)阅读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过渡过于生硬,不自然且无趣;(5)阅读课教学活动环节脱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不了解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使用教材,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更有利于设计英语阅读课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活动要结合教学实际,学会取舍和突出重点。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进行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将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便巩固;而且要适当的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人教版的初中英语教材中大部分教材的题材多样,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所关注的人、事件和事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如讨论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谈论个人的嗜好等;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输入信息,如,采访谈话或记录,咨询书信,实用表格等;激发学生参与真实语言活动的动机,如,列举学生们不同的衣着 1习惯,引发学生谈自己的衣着习惯,并询问同学的衣着习惯;引导学生做真实的事情,如,让学生探究算盘、雨伞、照相机等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写一封应聘学校报刊记者的自我推荐信等。由此可知,这些材料从多个角度分析事物,思维方式值得学生借鉴。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这些材料,可以更容易的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材料的技巧和理解其中的语言特征。因而,教师因思考面对此类的语言特征,设计怎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鲜明特征?制定怎样的阅读目标?

明确怎样解决以上问题有助于教师明确阅读课的总体目标及读前、读中、读后分目标,也有助于教师对阅读课活动的设计,从而提升阅读课的有效性。笔者以人教版的初中英语教材为例,分析阅读材料特点,和通过分析阅读课活动设计来呈现笔者对阅读课有效设计的几点思考。

笔者根据阅读材料特点,分析了阅读材料:(1)挖掘材料特点,设计读前活动;(2)设计读中活动;(3)过渡环节;(4)设计读后活动;

专题二: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的选曲原则是什么?

高效课堂;听力教学策略 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的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英语听力培养也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而听力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提高学生听力水平非一日之功。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本文对目前学生在听力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论述了听力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听力教学规律,展开适应新课改的听力教学。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虽然听力教学一直被置于外语教学的首位,但是从中学英语各类测试的现状分析,听力较之词汇、语法、阅读等项目仍属弱项。首先,学生的听力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的听力能力迟迟得不到提高。其次,许多学生词汇量欠缺,由于视觉效果不能与听觉效果有效地结合起来,所 以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经常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第三,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面对一些长句子,甚至是一些段落的题目时,不能进行有效记忆。这可以看出听力过程的交际性和过程性,听力活动的真实性等在听力教学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听力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1)听力教学缺少接触自然语言的环境,虽然现在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等大大促进了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尚不能给予听力足够的重视,只是为了考试而学;(2)学生层次复杂,大班教学费时低效,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3)在实际听力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只是放录音,重复做练习,对答案,再听。总体而言,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充分,方式也不灵活,真实运用意义上的听力教学比较薄弱。学生在听力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语音辨别能力差。他们在进行听力训练时不能很清晰地辨别一些单词,甚至有时会误听成其它单词;(2)猜字的技能薄弱。在听力中,学生难免会听到一些陌生的单词,而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只能根据上下文内容去进行猜测。(3)词汇量少之又少,不能理解重要细节,有的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4)母语的干扰以及没养成正确的听力习惯。初中教学中英语听力的环节 目前,我们使用的《新目标》每个单元的section a的1b,2a,2b section b的2a,2b都有听力训练,这些听力材料新颖,取材地道,英语纯正,时代性强,材料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浓厚,但有的材料有点深度。为了提高学生听力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善于针对不同难度的材料,联系自己的学生做灵活的处理。听力教学分成“听前”、“听时”和“听后”三个阶段。(1)听前(pre-listening)这一阶段主要以确立听力期望,激活背景知识,展开话题,激发动机以及语言和语音微格教学训练为主要手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必须从基础的语音入手,逐步过渡到单词短语、句子、对话和语篇。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尽量降低学生答题的难度和要求,做到既顾及学生 3 的理解能力和听力活动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又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听力的目的。就学生而言,要想提高听力能力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边听边作笔记以减轻记忆负担;②平时要加强语音训练,多模仿,培养语感;③多阅读,扩大词汇。(2)听时(while-listening)听时阶段是听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教师最难控制的阶段,以信息理解和技能训练为主,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形式各样的任务,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这些任务应该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另外,教师还应从听力过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听力策略。应授之以“渔”而非“鱼”。对学生而言,听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过程,即学生要主动去构建新的知识。(3)听后(post-listening)听后是听时的延伸,同时为下一次听时做准备,主要是巩固听力信息和技能评估听力效果。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核对答案、评估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要了解学生听力提高与否,便于及时调整听力训练策略,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听力习惯。听力结束后,学生自身也应评价自己在听力训练中的得与失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现在我就提高初中英语听力的常用教学策略进行介绍:

1、任务型听力教学策略。任务型听力教学是交际教学法的延伸,强调听力学习任务的真实性,通过完成真正的听力任务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任务型听力教学包括pre-task,while-task和post-task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主要是根据听力材料布置听力任务;任务中阶段由学生集体和个体准备听力任务,并展示成品。比如,让学生听完一个故事后进行角色扮演等;任务后阶段是结合学生听力任务展开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词汇、语法及听力策略的专项训练。自我监控策略。在听一篇课文时,不论是听力强还是听力弱的学习者,都会在听的过程中出现注意力瞬间终止的现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听力强的学习者会立即意识到其注意力的不集中,并能很快自觉地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听力材料上;而听力差的学习者则只顾前不顾后,一旦遇到生词就会停止听音,陷入对生词意思的苦思冥想中,无法使自己的注意 4 力重新回到所听的材料上。记忆策略。即使听力理解能力很强的学习者,如不采取一定的策略,也难以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细节。听力强的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一般都善于利用英语特有的呼吸停顿、节奏,抓住有利时机快速记下有用信息诸如年、月、日、星期、钟点、年龄、人名和地点等,必要时,通过笔记即刻激起已有记忆,使音、义、形快速形成联系,从而对语篇作出正确的理解。而听力差的学习者则不善于作笔记,他们不知道应该记下哪些词句,而且常常抓不住做笔记的有利时机,听时不能写、写时不能听,两者不能兼顾。选择要点策略。听语篇时,听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整段、整句听得很清楚。听力强的学习者在听语篇时善于通过预测要点选择重点,往往能根据选择项推知听音材料大致涉及什么内容、会出现哪些专有名词、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便可争取主动,对即将听到的语篇做到心中有数,听起来就得心应手。此外,段首句和过渡性词语大都是表达段落的内容的,而过渡性词语则会表现出出题人的思路、时间和空间、举例和例证、对照和比较、引申和转折、推论和总结等逻辑关系,它对整篇的理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听力差的学习者听语篇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抓不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小结 除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语音辨析法、听写并进法、以读促听法等策略。提高听力水平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多种听力训练方法,展开适应新形势的听力教学。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总而言之,教无定法,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英语听力。

专题三: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 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高课,这样不仅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高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体备课应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课本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 7 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三级备课”:即自备、复备、完善。自备,教师分到备课任务后,根据备课要求先行备好教学设计;复备,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教师先行说课,备课组成员就该教案的得失提出修改意见,备课教师根据成员意见修改教案;完善,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教案,使之更为完善,并在教后及时填写好“教后札记”,完成“教学反思”。

这种方式有三点好处: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研智慧”,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

四、集体评课———案例引领式校本培训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每学期要召开几次全校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校级评优课、开放日观摩课、青蓝工程汇报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等),形成“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的良好局面,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备课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要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并尽可能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讨论交流。

集体评课应达到以下目标:其一,评出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能加快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目前,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既要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产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五、尝试走班———创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学校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学校就要着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学校可试行教师走班制。措施可以课改为龙头,年级为试点,由各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或者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

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 9 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言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还可以筹划和实现年级大课走班尝试、跨年级走班、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初中英语说课专题 篇2

关键词:英语学科,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2011年4月2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全省初中英语学科“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优秀课例展评暨说课评比观摩会议,这也是黑龙江省首届“初中英语教师说课大赛”。由省教育学院外语教育研培部主办,吸引了省内众多名师参讲。赛程共持续两天,共有385名教师参加了角逐。笔者参加的优质课例和现场说课比赛荣幸地获得一等奖,但细细品味,感觉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赛前准备,心路历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英语说课要求“五说”,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具、说教学过程。这“五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规定了说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内容。

说课的关键就是要“说”,说教学目标,说理论依据,说教学思路,说教学过程,这不单单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要力求精炼、到位,但并不是要简单的一语带过,而是要有理有据。为此,笔者通读英语课标、教参、教材,上网下载优秀说课稿、观看说课视频,教师备课系统,钻研如何说好一节课。在家里自己演练说课,对着镜子说,练台上的仪表仪态,练说课的语音语调语速,时间的把握……比赛前,校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招集各学科人员进行指导,尤其是得到了外语组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不仅仅代表自己去参赛,身后还有学校、领导、同事这个强大的动力源。

二、参赛收获,心之感悟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对说课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说课都说些什么?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说课”是指教师面对同行或专家就某一课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必修内容。说课有别于上课和备课,说课在说理,应按照“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思路说课。通过这次说课比赛,笔者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第一次尝试这么重要的说课,心里没把握。虽然自己在准备时将每一个环节的思路都写出来了,但在实际说课中却存在着明显的漏说现象,不过总算顺利地完成预定的任务。通过本次高层次的历练,笔者认为在说课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 对于任何一节课,首先要选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一整节课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确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全面、具体、恰当。

(二) 教学过程很重要。

“说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说清楚理论根据,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所以在说课过程中每一步教学程序都应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以课堂导入为例,笔者曾听过一位名师的一节课,由于他所教的学生中好学生多,因此,面对陌生的学生,他仍以对待自己学生的方法来导入,开始就受挫了。学生不能接受全英教学,他就需要及时调整教法,迟了就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了。果不其然,整个教学环节都受影响了。

(三) “说课”要流畅。

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将“说课”说得很细,我们要说的都是一些教学预案,所以要多谈谈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层次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来说也是如此。比如龙江县七棵树中心学校的高晓雪老师的课件精美,说课相当流利,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可见功夫不一般。

(四) 说课就像演讲要自信,富有激情和个性。

说的过程中拿出最好的状态,最好神采飞扬,激情澎湃,感染听众。同时要针对自身扬长避短,体现个性。

三、赛后反思,心之感悟

4月26日,笔者共听了“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现场观摩的五节课,他们是齐齐哈尔市28中的马继成,大庆市34中的邹文婷,大兴安岭新林3中的熊伟,绥化市北林区4中的史冬梅,嫩江县北方英语学校的周秀娟。最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献臣老师对所听的课做了精辟的点评。他以独到的见解指出了做课老师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措施。同时他也提到今年教材可能要改动,全省现有8成的学校都用人教版的书。

笔者个人对这五节课的总体评价是: (1) 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2) 表层深入,深层挖掘; (3) 贴近生活,强调交际; (4) 任务明确,活动精彩; (5) 激活思维,高潮迭起; (6) 充满激情,富有机智; (7) 随时支持,富有智慧; (8) 及时支持,丰富评价。

这次观摩活动对我们英语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的听课,笔者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校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一节好课,笔者个人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真正构建有效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笔者认为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很重要。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老师们多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模式,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当前所倡导的教学方法。

(二) 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平时授课中我们并不经常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导入,其实它能亮化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更有激情地去学习。大庆市34中学的邹文婷老师本着快乐自主学习的理念,通过卡通卡片导入新知,既激发了兴趣又练习了听力。学生自然过渡到自己生日做什么,发散学生思维,达到了通过英语做事情的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玲玲的日记中的错误,让学生帮忙找错,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达到了兵教兵、兵练兵的目的。

(三)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这次听课,笔者也开阔了视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需要学的东西还太多太多,首先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是更新教学思维、更换教学理念的最好途径。也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必经之路。其次,还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不断取得进步。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说课探微 篇3

一、依据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牛津初中英语》是按照任务型教学原则进行编写教材的,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地培养,强调了发展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按照这样的设计原则,笔者以为,在英语的说课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展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这主要体现在:(1)分析说课内容在单元或者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作用,突出说课者对教材的把握能力;(2)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注重体现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情感价值等目标;(3)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体现教学的主要任务;(4)注重教学的难点,特别是提出化解难点的方法;(5)说出教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应该具有一定的条理性,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规律相符。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2 My day的说课中,我们可围绕以下几方面予以开展:(1)分析该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语言表达的重要地位以及意义:(2)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1)how to read the arti-ele;(2)to improve student’s saying skills;(3)let thestudent write the“school life”。(3)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人称代词的正确运用;(4)分析教学的难点:人称的主格和宾格使用注意点;(5)说出采用的教学策略:①运用各种丰富的习题进行操练,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解题技能;②通过口诀“我用1:你用Are:ls用于他、她、它;主语复数都用Are、Are、Are”;③强调一些特殊的人称搭配使用,培养学生的全面掌握知识技能。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情况:另一方面,让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得到合理体现。

二、围绕教学策略。体现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最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能够体现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教学要求,笔者以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在围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特别是一些独到的教学见解,这样,一方面,能够体现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让听课者觉得耳目一新,肯定说课者的教学创新。教师说教学的方法,不仅应该阐述清楚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还应该说出教学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教学方法。

笔者以为,围绕教学内容以及特点,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说课:(1)说清楚教材编排的特征以及教学目标生成的方法性,体现教师的正确教材观;(2)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化解方法的陈述,特别是教学方法运用的理由;(3)围绕日标的生成,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方法展现:(4)教师应该说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教学方法。

三、展现教学流程。凸现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的展示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目标生成的整体生成方法。这样的教学流程在说课的过程中应该,一方面,简洁明了。让听课者能够从你的说课过程中找到你的教学设计方案,并能够体现出你这样设计的理由和所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能够说课者在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教学依据,便于他们能够有效地说出整个教学过程。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Reading A 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说课中,笔者以为,应该抓住以下几方面:(1)说教学导入,主要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Halloween的节日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文的激情和兴趣:(2)利用录音机播放“Reading A 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帮助学生能够够从听觉上熟悉文本内容;(3)学生自主阅读。结合一定的思考题:①When js the Halloween?(~)What do they do h Halloween?⑧Is it interesting in the Halloween?(4)课堂练习。这样的教学流程,做到了既明白又简洁,便于听众接受。

初中英语说课稿 篇4

on, in, under; and general questions.The ability aims are to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 and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cooperative study.The emotional aims are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have desire to speak English and enjoy English.Let’s move on to another part: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importances and difficulties.In this class, the important points are where questions and answer with the prepositions.The general questions are a little difficult for the students.Next is teaching methods.I us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my class.I will use a multimedia computer, pictures, blackboard and whiteboard to support my teaching.Now I’ll talk about teaching procedures.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teaching style in our school, I will divide my lesson into six steps.Step 1 Lead-in.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ll give Ss a guessing game to review some words.Ss will guess the words under each number.If Ss guess it correctly say yes and open the number.If the Ss can’t guess some of these words I will give them descriptions or body languages to help them.In this way, the students can b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guessing gam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ass.Step 2 Show prepositions and where questions.I will use this picture to show three prepositions on/in/under;use this picture to show where questions Where is the pen? It’s on the table.Where are the books? They are in the bookcase.And then let Ss continue to look

and say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For this part, I will let students do Pairwork to practice “where” questions and prepositions “on/in/under”.They can do like this: Where is my schoolbag? It’s under the table.Ss can use all their own things or the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such as pens, pencils, rulers, erasers, pictures, boxes and so on.I will give Ss five minutes to prepare and ask some pairs to act.By doing this, the students can speak English in the true situations.Step 3 Listening practice.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Activity 2a and 2b on Ss’ books.Firstly students should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number the things1-6.And then listen again and find out the positions of the things and number them in the picture.After listening I will check their answers, make sure each student can understand.Step 4 Show General Questions and the answers.Now I will continue to give Ss some pictures to show General Questions:Is the baseball on the sofa?

No, it isn’t.It’s under the sofa.Are the books in the book case? Yes, they are.First let Ss look and read, then let them fill in som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sentences together.For this part I will let Ss have group work to make conversations like this:

初中英语说课稿 篇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就第二单元认知物体之后学习用英语认知人,而与学生最为熟悉的人就是家庭成员。从“Is this your eraser? ”很自然过渡到“Is this your sister?” 以前学的“What is this?”转变成“Who is this?” 教材以This is my sister.为中心话题,围绕谈论有关家庭成员的用语,并学会询问别人的情况,介绍自己的家庭,谈论自己的情感。但本单元生词较多。出现在第一课时的就有十五、六个,同时还要认识到名词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用。因此,本课时任务比较艰巨。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单元单词;

使学生对复数形式有初步了解;

使学生掌握介绍他人的句型。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就家庭成员相互之间能用英语简单的介绍、询问、交流。掌握基本This is/That is... These are/Those are... 等句型,培养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同时基本上能辨别什么时候用单数什么时候用复数。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家人和朋友,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会有更清晰的印象,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家人的热爱。

3、教学重点及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重点:熟练掌握各家庭成员的名称,理解外国文化中介绍家庭成员的方式。这个单元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家庭成员英语的表达,而几乎所有的单词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所以这课时学会掌握这些单词应该是重中之重。

难点:复数的认识和正确运用。汉语表达中完全没有复数概念,这是一本书,这是三本书;除了数字的改变没有其他任何变化。而英语必须这样说This is a book. These are books.所有的单词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复数的时候特别难。

二、说学情

我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他们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且该阶段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记忆力与模拟能力。对他们所熟悉的话题,学生会更感兴趣,而本单元的话题正符合这一特点,所以我就设计任务型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材重视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空间留给学生。抓住初中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课堂上我设计了大量听、说、读、写的训练,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畅所欲言,尽可能运用英语表达实际意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景结合教学法,分层法和通过学习五步教学法,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近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学法:

1. 引导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型教学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组6-7人,各组英语水平相当,并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 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自制课件,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些实物,如钢笔、钥匙、尺子等,用下面句型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交谈。复习前面学过的句型,为新课作好铺垫。

S1: Is this your pen? ――Yes, it is.

S2: Is that her ruler? ――No, it isn’t. It’s my ruler.

第二步,新课讲解,呈现教学内容

我先出示一张照片,通过创设情景,师生对话,引出新知识:

T:What is this? ――Ss: It is a photo.

T: Is this your photo? ―― Ss: No, it isn’t.

T: It’s not your photo. It’s my photo. And this is my sister. 从而引出本课时重点句型: This is my sister. 并在此基础上讲解“this is...”是用来向对方介绍他人的。同时运用这句型“This is?”进行教学新单词:mother , father , sister , brother , grandfather 等所有家庭成员。让学生先对本课所要讲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第三步,反复操练,巩固运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深化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逐步向长时记忆迈进、发展。我将利用多媒体生动活泼呈现多张家庭成员图片。让学生将单词与图中人物匹配,认识家庭成员。并学会使用This / That is my... 和 These are / Those are...介绍家人和朋友,巩固知识、操练知识。在此同时,要注意与讲解名词的复数形式,以及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

第四步,口语操练,加深印象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新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新知识结构,但在名词复数结构上

还存在着模糊点,这时通过一系列的综合练习可以巩固、发展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新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新知识结构,但在名词复数结构上还存在着模糊点,这时通过一系列的综合练习可以巩固、发展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a) 通过播放1b录音,学生听,模仿说,完成任务,巩固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b)让学生准备几分钟,运用本课所学的句型“This / That is ?”和“These / Those are ?”对1a 中戴夫家庭成员进行介绍。进一步巩固本课的重难点。

c) 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完成2c对话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照片,编出自己的对话,到前面进行对话表演。转换角色,练习对话。

第五步,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在学生已在大脑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课堂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达到自我完善;而且能够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是单方面的‘输入’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输出’” 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外部实际情况对新知识准确地提取并加以运用。

因此,我会出示一些与本课语言点相关的选择题和情景对话,要求学生当场完成。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教师发现学生缺漏,及时补充。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第六步,课外作业布置

1. 掌握所学词汇。

初中牛津英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这单元是9B的最后一个单元。以Great people为话题展开本节课学生,该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讨论兴趣。在welcome to the unit 部分,学生们已初步本节课学生了一些有关伟人的知识。Reading 是一个单元的核心部分,它承载着众多的教学任务。我将reading部分分作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阅读课,第二课时为语言知识本节课学生课和练习巩固课。根据教材的安排及新课标要求学生们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本节课学生和使用英语,真正体现以本节课学生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详细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To grasp som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2、To understand English idoms.能力目标:

1、To guess general meaning from keywords and context.2、To skim text for overall meaning and scan for details.情感目标:To learn spirit from great people.3、教学重点与难点:

To identify true or false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reading passage.To 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reading passage.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们实际情况,以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调动学生们的本节课学生兴趣, 激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们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从细节分析课文,促进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及其情感等方面整体发展。

2、采用小组本节课学生法,扩大教学范围。

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也可以自由组合,让他们在互动中启发思维。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到本节课学生中来,培养学生们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

3、运用操练法,拓宽本节课学生渠道。

把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灵活操练过程中拓宽本节课学生渠道。

三、学法指导:

这一节是阅读课,九年级的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针对以上学情,因此我先指导学生们进行快速阅读和深层阅读,帮助学生们运用自主本节课学生法来把握课文整体,培养学生们的分析归纳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们小组活动,让每个人,尤其是那些薄弱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本节课学生中,能动手完成一些基础的本节课学生任务和本节课学生目标,重在激发学生们本节课学生英语的兴趣,通过讨论让他们主动去涉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 Skim the text, answer questions:

1.Why is Neil Armstrong famous?

2.Are there any aliens on the moon?

3.What award did he get?

二 Para 1-3: Before he walked on the moon

Name

Neil Armstrong

Date of birth

on________________

Place of birth

in_________________

Experiences

at 6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1949 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he moved to California ___________________

in 196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196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Para3:Read and complete the passage:

In 1962, he ____ _______ ____become an astronaut.In 1966, he and David R.Scott _________ ___ join two spacecraft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space.But when the spacecraft began spinning ____ _____ ________, Mission Control thought it was _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__, so they _______ Armstrong ____ cut the flight short, and he succeeded.四 Para4-5: Walking on the moon

Read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1.When did Armstrong land on the moon?

2.Who did he come to the moon with?

3.What are the famous words?

4.How long did they walk on the moon?

5.What did they collect for further research?

6.What did the whole world do when Apollo 11 returned?

五 Retell the two paragraphs with the help of the six questions above:

六 Para6-7:Reports about aliens on the moon

Read and judge T or F:

1.It is said that Armstrong and Aldrin saw alien spacecraft.2.The alien spacecraft is very small.3.When Armstrong was on the moon, the aliens were very friendly.七 Para8:Award for Armstrong

1.What is the Medal of Freedom for a US citizen?

2.What did Armstrong do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八 Read the passage together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right words:

Neil Armstrong took his first f_______ at six and received his pilot’s ________(执照)at 16.In 1949, Neil j_______ the navy and worked as a p_______.He was s_________ to be an astronaut in 1962.Four years later, he m__________ to join two spacecraft together in space.On 20th July 1969, he _______(着陆)Apollo 11 on the moon with Aldrin __________(成功).Neil said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________’.Armstrong got the highest a_____ that a US c________ can receive.He is the pride of the world.九 Retell the text

Name: Neil Armstrong

Date of birth: 5th August 1930

Place of birth: Ohio, the USA

Major event: at 6: was interested in flying

at 16: got his student pilot’s licence

In 1949: joined the navy

In 1962: became an astronaut

In 1966: joined 2 spacecraft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space.On 20th July 1969: walked on the moon

Famous word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Award: Medal of Freedom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实验初探 篇7

1、随意性大, 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 检验手段等, 整体目标大都清楚, 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 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 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 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 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 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 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有什么效果, 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 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 就文写文, 就文改文, 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 写后讲评, 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 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 常是胡子眉毛, 芝麻绿豆一把抓, 错字别字, 标题标点, 构思立意, 开头结尾, 照应衔接, 语言表述, 等等, 无一不及, 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 全方位讲评, 什么问题都涉及到, 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 训练手段陈旧单调, 训练周期长, 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 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 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 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 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 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 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 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 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 但训练的具体内容, 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 训练的先后步骤等,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 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 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 可操作性强, 训练扎实, 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全面展开, 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 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 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 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

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 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 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 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 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 基本要求, 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 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 学生作文有章可循, 教师做好示范, 学生训练有“法”可依, 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 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 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 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 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 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 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 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 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 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 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 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 教师应做好示范, 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规定修改符号, 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 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 可固定批改对象, 也可经常变换。

(4) 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 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 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 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 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 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 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 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 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 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 (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 , 训练课 (即第二步———分层训练) , 讲评课 (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 , 反刍课 (即再写再练) 。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 按专题要求写周记, 一周一篇, 可以成文, 也可以只写片段, 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 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 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 注重趣味性、实用性, 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 开展每日一写 (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 、每旬一抄 (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 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 的课外活动。

(4) 开展每课一讲 (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每日一读 (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 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 开展每周一练 (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每月一改 (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 的课外活动。

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专题复习初探 篇8

1 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1.1 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任何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必须经历如下的过程:“解决具体问题——反思和总结——归纳与提炼——应用与发展”,学生不能从“告知”中体会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只能从体验解决问题过程、反思和总结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学生是在研究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心理操作是属于元认知的高级认知活动的范畴,从而是高级心理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既具有教育的高价值又具有复杂性,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从内隐的感知到外显的描述再经过练习变成内隐记忆的过程,是在师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相互交流和转化中形成的[1],如方程思想的本质是用不同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同一个量所形成的相等关系,学生必须经历建立方程(组)模型的过程,从中体验建立方程(组)模型时的图示分析法、表格分析法和变量关系分析法,体验方程思想在数学不同领域、其它学科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具备了建立方程(组)模型的实践经验和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归纳建立方程(组)模型的方法—归纳用方差思想解决问题的解题表[2],再经过进行集中的系列训练来巩固和内化方程思想,最后结合函数模型的研究,把方程模型纳入到函数模型体系中,实现方程思想的发展.

1.2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为算法和启发式,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波利亚在他的《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提出了数学解题思维过程的正方形模型,[3]如图1. 在这个模型中,以问题结构为导向的知识动员与回顾、问题的重新表征、从问题结构中对数学基本原理的应用结构进行模式识别、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合理的预见和进行“问题结构——原理”的选择性联想是促成问题解决的关键性心理操作.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自于对数学问题的结构分析与数学原理性知识的联想.罗增儒教授在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10种策略[4] .

2 对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专题复习的几点建议

根据数学专题复习对象和复习要求的特殊性,对数学专题复习提出下面建议:

(1)设计合理的问题系列,在寻求问题的方法层次解决的过程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并进行应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如在分类讨论思想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用数钱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论层次的问题解决,再进行实证层次上的问题解决:

例1 如果你面对一堆人民币,其中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面值,你怎样用最快的速度清点出有多少元钱吗?

这个问题具有难度低、生动形象的特点,是分类讨论的典型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在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分几类,为什么分成这几类,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类别种数是由于人民币的不同类别面值决定”,理解“问题对象具有不同的类别”是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原因.在进行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例2 如果xa-2,则a=______,如果一个半径为r的圆中有一条长为r的弦,那么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度数是______.

例3 如图2,坐标平面上△ABO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1.8,0),O(0,0);在这个平面上有点A′,使以A′、B、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O全等,求A′点的坐标.

这三个例题中,例1是由于对象本身是分类呈现的,因此需要对对象进行分类讨论,例2是由于数学原理本身的分类表述所引起的分类讨论,而例3是由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不确定(对象运动)所引起的分类讨论.通过对这三个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抽象出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解题程序:

在学生完成对分类讨论思想解题程序的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典型性的系列应用:

例4 邮政部门规定:信函重100g以内(包括100g)每20g贴邮票0.8元,不足20g按20g计算;超过100g的,先贴邮票4元,超过100g的部分每100g加贴邮票2元,不足100g按100g计算.(1)小明寄一封信函贴了6元邮票,问这封信函有多重?

(2)如果要把九封重12g的信件分两个信封寄出,每个信封重4g,请你设计寄信方案,使寄出这九封信件所贴的邮票总金额最少?

例5 如图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B的坐标为(5,0),M为等腰梯形OBCD底边OB上一点,∠DMC=∠DOB=60°.

(1)求直线CB的函数解析式;(2)求点M的坐标;(3)∠DMC绕点M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30°<α<60°)后,得到∠D1MC1(点D1,C1依次与点D,C对应),射线MD1交直线DC于点E,射线MC1交直线CB于点F,设DE=m,BF=n,求m于n的函数解析式.

通过对分类讨论思想应用过程的进一步体验,对应用思想方法的程序与规则进行再总结,使学生较好地把握分类讨论思想.

(2)注意专题复习中解决问题策略、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合理把握方法与策略抽象的时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的再抽象,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内部也具有层次性,如方程思想与函数思想的关系,数学建模过程中需要应用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等.要使学生建构起结构良好、联系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就需要在专题复习中进行有序的策略与方法抽象,合理把握策略与方法抽象的时机.

数学思想方法来源于问题结构分析和选择合理的数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源于问题结构分析与选择合理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归纳与抽象.数学抽象需要对象类别,抽象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在结构一致性问题系列(数学结构相同而表述不同)和结构变异性问题系列(结构与表述不同而所用的思想方法相同)解决中进行抽象,在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抽象过程中需要对思考过程进行自我解释与自我总结.如在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和统计思想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安排如下的数学建模思想的专题复习,可以引导学生在建立方程、函数、统计、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概括数学建模的思想:

(一)创设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模型思想.

春节期间,小明和他的同学准备到淡竹原始森林风景区去旅游,下面是他们计划旅游和旅游途中出现的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

1. 要去旅游,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从家里出发到风景区有30千米的路程,如果单独乘公共汽车去,每人来往的车费需要20元,如果是包小客车(20座)车来回接送,则每辆车来回接送一次需要300元,请问,小明和他的同学应该选择包车还是乘公共汽车去景点?

(1)引导学生用函数的模型解决本问题.

(2)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自我解释.

(3)引导学生归纳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模式(如图4).

2. 出发哪天,小明数了数人数,发现有24人要去旅游,由于汽车不能超载,小明准备与3个同学一起乘出租汽车去景点,由于临时叫车,在其他同学乘包车出发后,小明等了15分钟,并与乘包车出发的同学约定好同时到达景点,如果出租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包车速度的1.5倍,请问:出租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模型解决本问题.

(2)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自我解释.

(3)引导学生归纳利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模式(如图5).

3. 小明和他的同学进入景区后,在上山的路上发现有两处台阶,这两处台阶都有20级,这两处台阶的每一级的高分别是:

A处台阶:有4级是22玞m;有5级是25玞m;有24玞m和26玞m高的台阶各3级;有22玞m和27玞m高的台阶各2级;还有一级是23玞m.

B处台阶:有5级是22玞m;有4级是27玞m,有21玞m和25玞m的台阶各3级;有26玞m的台阶和23玞m的台阶各2级;还有1级是30玞m.

你对这两处台阶的平均每级高度和行人行走的舒适性有什么评价?

(1)引导学生用统计的模型解决本问题.

(2)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自我解释.

(3)引导学生归纳利用统计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模式(如图6).

4. 如图7,山里的景色的确美不胜收,走着走着,发现一块石笋直插云霄,大家发出了阵阵惊叹,小明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石笋有多高?(假设一段时间内石笋在阳光下的影子始终在同一直线上).

小张思考了一下,说:只要大家在这里休息一小时,我就能大致估计出这石笋的高度,小张接着说,虽然我们走不到石笋的底部,但只要测量出现在石笋在阳光下的影子与一小时后石笋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差距,现在和一小时后我们自己的身高与影子的长,就可以计算出石笋的高度,你能根据小张的思路,设计出测量石笋高度的方案吗?

(1)引导学生用函数、相似三角形和方程模型解决本问题.

(2)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自我解释.

(3)引导学生归纳利用函数、相似三角形和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模式(如图8).

(二)概括数学建模思想.在对上述问题系列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和自我解释的基础上,归纳利用数学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基本模式如图9.

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用数学方法(数、式子、图形、表格)描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如数据模型、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把问题数学化.

2.用数学方法解决已经建立的数学问题,得到数学问题的解.

3.解释得到的数学问题的解的实际意义,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与反思,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三)应用与拓展.(选择应用各种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变异性样例系列让学生进行单独解决,引导学生在数学建模思想指导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在专题复习中,应重视在问题结构分析与表征中进行解题定向与策略选择的活动开展.数学问题结构指的是组成数学问题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种结构往往包含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6 设x1,x2,x3,…,x40是正整数,且x1+x2+x3+…+x40=58,求:x21+x22+x23+…+x24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果注意到本题中的40个数据的和与数据平方和的特殊结构,联想到数据的和与平均数有联系,而数据的平方和与数据的方差有联系,就可以发现可以用数据的特征数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设x1,x2,x3,…,x40的平均数

我们发现当方差最大或最小时,这40个数据的平方和也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而当这40个数据中有39个为1,一个为19时,数据的方差最大,而当所有数据最接近[SX(]58[]40[SX)]时,方差最小,由于数据都是正整数,不可能等于[SX(]58[]40[SX)],与[SX(]58[]40[SX)]最接近的数是1和2,所以当这些数据中只有1和2时,方差最小,设有k个1,则k+2(40-k)=58,k=22,所以当这些数据中有22个1,18个2时方差最小,从而求得数据平方和的最大值是400,最小值是94.

初中数学问题结构的基本关系的基本类型有结构交叉、结构隐含与结构映射,对于结构交叉的问题,需要在背景中寻找数学原理的基本结构,是条件与结论尽可能地集中到这个基本结构中,对于结构隐含的问题,需要分析问题结构的特殊性,寻找自己熟悉的结构,通过结构的复原(添加辅助元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结构影射的问题,则需要把问题改变表征方式,用建模和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数学专题复习是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集中概括与应用阶段,是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在基础复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在专题复习中采用合理策略,让学生经历从解题到思想方法再到解决问题策略的概括和应用过程,并对自己的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无疑是有益的.

ゲ慰嘉南

ぃ1] 吴增生,周福群,朱明德. 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与研究[玀]. 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7.[ZK)]

ぃ2][3][4] 罗增儒. 数学解题学引论[玀].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29,342-425.

上一篇:财政所卫生制度下一篇:古诗画比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