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精选8篇)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贡献分配、按要素分配、按技术分配等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带来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且持续扩大的趋势,这就严重影响了社会公正和稳定,既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在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改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只是要缩小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本文认为,改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策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初次分配领域:城镇居民的合法正常收入主要来自要素收入。居民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或金融资产)等要素拥有上的差距是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导致要素拥有上差距的因素除先天因素和自然因素条件的差异外,还有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物质资本要素拥有上的差距造成的收入差距,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他属于合法正常的原因,我们只能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调节。因此,缩小居民在收入初次分配上的差距,政府应着重缩小居民在人力资源拥有上的差距。(1)缩小居民在生产要素、特别是城镇居民在劳动力资源的拥有上的差距。(2)减少居民在生产要素利用上的不平等。(3)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再分配领域:再分配是指

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税和转移支付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增进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加强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实施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等重要作用,并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平等非歧视的公平性,注重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以法制为基础的规范性等属性特征。(1)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2)以就业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三次分配领域: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从发达国家来看,慈善事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慈善事业发达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使得富人的财富,被直接或间接的回报社会,转移到穷人的身上实施共享,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1)尽快制定出台慈善事业促进法。(2)出台鼓励慈善事业的具体政策。(3)尽快出台《遗产税法》,推进第三次分配进程。【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4.7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论文选题依据及基本框架12-161.1选题依据12-131.2文献回顾13-151.3论文基本框架15-161.3.1研究方

法15-161.3.2主要观点161.3.3基本框架162有关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综述16-252.1基尼系数16-182.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18-252.2.1关于中国收入差距现状的描述18-202.2.2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评价20-212.2.3关于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21-222.2.4关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2-232.2.5关于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23-25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25-313.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25-273.1.1从基尼系数看收入差距25-263.1.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26-273.2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状况27-303.2.1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及特点27-293.2.2贫困群体的形成因素29-303.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分析30-314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31-354.1体制改革的原因32-334.1.1国企改革扩大收入差距324.1.2经济成分多样化导致收入差距32-334.1.3市场化形成收入的“马太效应”334.2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33-344.2.1经济基础差异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334.2.2知识经济带动收入差距拉大33-344.3政策因素影响收入分配34-354.3.1政策倾斜影响收入分配344.3.2税收体系引发收入差距34-354.4其它因素与收入分配354.4.1财产积累效应影响收入水平354.4.2非法收入扩大贫富差距355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及其机制35-445.1初次分配突出机会均等和过程公平35-385.1.1工资协商机制调节劳资收入分配35-365.1.2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权益36-375.1.3多种积极政策保障就业37-385.2再分配领域强调结果公平38-415.2.1合理的税收调节体系38-395.2.2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9-415.2.3提供公共教育待遇415.3第三次分配领域强调社会和谐41-435.3.1慈善收入来源多元化425.3.2规范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42-435.3.3慈善组织相对独立435.4可借鉴的经验43-445.4.1维护取得收入条件的平等化445.4.2保障收入创造过程的平等化445.4.3对收入分配的结果进行再分配446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对策思考44-596.1初次分配领域45-496.1.1缩小居民在生产要素拥有上的差距45-476.1.2减少居民在生产要素利用机会上的不平等47-486.1.3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8-496.2再次分配领域49-536.2.1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49-506.2.2以就业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0-536.3三次分配领域53-596.3.1我国第三次分配的现状53-566.3.2推进第三次分配的策略56-59参考文献59-60致谢60-6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1-62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2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情况分析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分析

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 居民收入差距并不明显,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城市方面的偏重,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高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居民收入也远远高出了农村居民收入, 且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并产生了严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仅2012年一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就占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40%左右, 由此可见, 这一问题若能得到妥善解决, 将会大幅度缩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需要得到重点关注。

(二) 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差距情况分析

由于本身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客观存在。但是, 一些制度政策方面的因素, 才是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 我国行业发展情况主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行业收入水平也受政策影响较大。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十分注重能源的利用而不是服务质量, 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偏重于煤电行业, 因此, 那一时期的电力煤气行业收入水平较高, 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而后,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又将目光放在了高新技术与信息行业, 并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 也使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等相关行业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 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情况分析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 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资源优势等各不相同, 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尤其是按照西部、东部、中部三部分进行区域划分后, 能够明显看到三个区域居民收入的差距情况。据相关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在0.35以下, 而中西部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远远超出了0.35, 且就目前三个地区收入数据分析,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居民的收入比重已经在2.13:1.35:1.2左右, 与1999年的1.48:1:1.10相比, 可见差距扩大严重。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

(一) 收入分配机制公平性不足

改革开放后,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我国生产力, 国家推行了“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而这种分配原则从客观上讲就是通过扩大收入差距, 促使人们工作效率的提升, 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 人们增加收入的渠道不断增多, 收入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由于法律中缺少相关规定, 在再分配领域仍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性, 导致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例如通过内幕交易、利用内线散布虚假消息等获得的收入。若是不能从法律角度认定其非法, 也只能算作是居民隐性收入。

同时, 我国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调节上缺乏有效性, 高收入者本身拥有大量的生产要素, 又存在逃税漏税情况, 导致高收入者收入越来越多。而低收入者本身缺乏生产要素, 又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因此难以顺利脱贫, 导致双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 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业困难问题也愈发严重。虽然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但新旧制度过渡问题严重。同时, 虽然我国针对失业人员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保障制度, 但是对其再就业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完善、有效的对策, 且农民工利益保障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无法充分保障我国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 难以缩小收入差距。

(三) 历史与地理因素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文化、居民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 受历史与地理因素影响, 该地区居民经济观念浓厚, 对市场经济的敏感度和参与度较高, 生产要素相对丰富, 同时, 为了遵循国家“先富带后富”的理念, 这一地区居民享受着众多财政、政策方面的优惠, 并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者, 使该地区经济水平大幅度增长,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而中西部地区缺少国家优惠政策, 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尤其是一些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地区, 难以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 导致其居民收入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解决对策

(一)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要想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就应优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首先, 应对居民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进行明确区分, 对于居民合法收入, 应制定相关制度予以保护, 以提升居民生产积极性, 对于偷税、漏税等非法收入, 国家应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其次, 对居民合理收入与不合理收入进行明确区分, 对于一些通过内幕交易、钱权交易等获取的不合理收入, 应进行适当整顿, 对于高收入者较高的合理收入, 也应进行适当调节, 以缩短居民收入差距。最后, 还应不断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例如农民工、临时工等,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责, 采取相关对策保证低收入者收入, 并将这一问题纳入总工会组织等组织部门工作的重要任务中, 尽可能在工会、政府、企业之间形成较为健全的谈判组织, 以保证低收入者正常提升薪资。同时,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 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水平, 以提升低收入者获得收入的能力, 从而增加收入, 缩短收入差距。

(二)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家应尽可能多的从不同渠道获取社会保障基金, 以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物质基础。同时, 基于现阶段社会保险覆盖情况, 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尤其是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问题, 应尽可能的保证所有农村居民都拥有社会保险, 并提升其保障标准,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 调节国家政策

在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上, 国家应将关注重点逐步从收入水平高的地区迁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从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迁移到收入水平较低的行业, 改变收入水平较低地区、行业的居民劣势情况, 尽可能的消除因政策问题所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同时, 对于一些城市低收入居民, 政府也应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为其提供扶贫、助学贷款优惠, 并对城市过高收入居民收入进行适当的调节, 增加中等收入人群。

另外, 国家也应完善税收体系, 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适当调高, 实施金融交易实名制, 并扩大财产征收范围, 通过房地产使用税等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在遗产税和赠予税方面, 国家也应进行适当的完善, 以免居民因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出现生产要素占有不均等的情况, 从而产生收入差距拉大问题。

四、结论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现今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合理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应加强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适当调整各项优惠政策,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系统、全面的调节居民现有收入情况, 抑制、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摘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居民收入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同时,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并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首先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再从行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 制定相关对策, 以缩小收入差距。本文就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程翔.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4 (4) :57-59

[2]薛风薪, 孙明燕, 母炜晗, 胡琳娜.新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 2013, 5 (29) :84-146

[3]范伟武, 刘俊贤.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 2015, 9 (27) :191-192

[4]柳淑姣.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解决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1 (1) :38-40

[5]刘祖春, 邓艳芳.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2) :56-59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3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垄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在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的调查中,20%的最高收入人群占全部收入的54.58%,而20%最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仅为0.79%。从人均家庭收入来看,20%的最高收入组占有59.35%的全部收入,而20%最低收入组所占收人比重只有2.69%,高低收入比为22:1。社会财富占有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已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局。

一、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是行业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我国特殊的国情,但也包括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采用的歧视性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深层次制度原因。

1、偏斜式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偏斜式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及其制度安排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选择了偏斜式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向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领域。首先,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建国以来,国家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不断从农业中提取经济剩余,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据统计,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的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村剩余约12986亿元,农民平均每年的总负担高达811亿元。其次,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阻隔在本已有限的农村土地上,这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更进一步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农民由于身份限制,在收入分配、福利、住房、教育机会等多方面难以获得同等的机会和条件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实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根据“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由此带动全国发展”的大思路,我国制定并实施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和90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区,随后又相继设立一系列沿海开发区和开放城市,先后给予经济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城市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20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税收、稀缺资源的优先供给以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开放城市的建设成就斐然,经济飞速增长,同时带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开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距离,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目前,中央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新一轮战略,希望通过新一轮战略的实施,在缩小地区差距上取得明显的成效。

3、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变迁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和漏洞的存在进一步加速了贫富分化。改革开放初期,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调动了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许多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了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增长。但是,在体制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如有些人通过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寻租和设租行为等违法和不当方式迅速致富。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公布的意向研究结果显示,从1999年到2001年,我国因官员腐败共损失13000亿元,相当于这3年GDP平均值的14.5%-14.9%,这些因贪污造成的损失,大部分流入腐败官员们的私囊;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持续地做出超负荷的付出,国企下岗职工也承担着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体制改革的代价。

4、行业垄断

基于资源和经营垄断而形成的垄断价格所产生的高收入,造成了国有垄断单位与非垄断型生产单位之间职工工资收入的不合理差距。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研究发现,我国2001年行业合理收入差距和实际行业收入差距极值比相差比较大的行业分别是:电力煤气业实际行业收入是合理收入的1123倍,不合理收入达到18189%;交通运输业为1113倍,不合理收入达到1218%;金融保险业是1140倍,不合理收入达到3919%;房地产业为1121倍,不合理收入达到2112%。这4个行业都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垄断行业,政府对这4个行业在投资、产品价格等方面均给予了很高的优惠政策支持。与此相对应,非垄断行业(以农、林、牧、渔业为例)的职工平均工资占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比重由1980年的81%降低到1990年的72%,到2003年仅占到50%。

此外,一些垄断行业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收入失控,给自己确定的薪酬数额高达数十万、上百万元乃至上千万,此外还有股份和股息收入,远远高于职工工资。《南方都市报》曾报道,中央企业负责人的收入与职工平均收入的差距,从2002年的127倍增加到2003年的135倍。上百倍的差距主要不是根据经营者的业绩和贡献多少来定,而是由于其有决定分配的“自主权”。一些个体、私营企业随意压低工人工资,侵犯工人合法权益。由此使出现一方面是剩余劳动成果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低收入群体贫困的积累。

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保护合法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首先,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凡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收入,都要加以保护不受任何侵犯,特别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收益,让勤奋劳动、合法经营、善抓机遇、开拓创新者先富起来,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其次,调整不合理收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对某些垄断部门、垄断行业要严格剔除国家投资收益和垄断经营的超额收益,调节垄断性行业和部门的收益水平,加强对工资收入的监控,合理确定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取缔非法收入。对寻租腐败、偷税、漏税、非法致富者,要坚决惩罚,决不手软;对各类灰色收入,要加以扼制;对走私贩私、制毒贩毒、制造假冒伪劣坑害百姓的不法行为,要坚决打击,没收其非法收入;对部分个体、

私营企业随意压低工人工资,过度剥削工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使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以此减少那些不正常的非法暴富机会所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及其造成的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制定了“多予少取”的政策,随着全面减征农业税及附加、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到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此,一要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住重点,确立目标,因地制宜,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三要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四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让尽可能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通过城镇化来增加农民收入;五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结合农村新一轮改革的发展,积极研究并建立粮食价格风险基金、粮食生产保险体系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资助

第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者提供“低保”。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低保”制度,使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者都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现阶段受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广大低收入者,其生活、教育、医疗等得不到基本保证。对于这些人,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很难改善现状,政府必须向他们提供最低保障,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教育保障、最低医疗保障等。同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如增加对失业下岗人员的生活补贴、扩大低保和医保的覆盖面、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减免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杂费等。此外,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计划的将农村居民纳入养老、医疗保险体系,逐步使农民享受社会保险的“国民待遇”。第二,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适度进行转移支付。针对转型时期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对贫困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均衡各地因经济实力的差距而带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上的差异。认真落实参保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援助,确保养老金、基本生活保障金、低保金、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在运用财税手段时,不仅要重视收入上的再分配。还要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把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和补贴的发放与各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4、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培育中产阶级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是构建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前提。从国际经验来看,最稳定的社会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阶层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结构形态。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收入,规范完善税收制度,调整过高收入,从宏观调控方面来培育中产阶层。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4

一、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基本评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呈现出“中、底部大,上头小”形状,基本反映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根据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的描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基尼系数比较适中,从此角度看,大多数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

;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如体制内平均主义分配倾向仍较严重,同时,不少单位工资外收入失控,少数行业存在着垄断分配不公,通过捞取非法收入暴富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行业、企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应尽快加以解决。

(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5.7%。另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统计数据计算,1990年至九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6.25%,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16.33%,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年平均增长15.33%。扣除物价因素,三者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分别为8.76%、8.84%和7.90%。

2、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顺应了市场化作用的方向

根据我们首次推出的`描述不同收入群体概率分布的“徐振斌分布曲线”,按收入差距五等分,可以计算得出,19,全国城镇居民低收入户(每户年人均收入为2357元至4315元)占31.79%,中等偏下收入户(每户年人均收入为4316元至6273元)占32.36%,中等收入户(每户年人均收入为6274元至8231元)占19.67%,中等偏上收入户(每户年人均收入为8232元至10190元)占8.95%,高收入户(每户年人均收入为10191元及以上)占7.23%。

这里顺便指出,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对当前一些学者得出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说法不能苟同。

3、从总体上看,平均主义分配逐步在打破,“脑体倒挂”正在走向“脑体正挂”

一是收入差距总体上正在合理拉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统计数据计算,1994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仅为0.2754,偏向于平均;到年上升为0.3015,比较适中。

另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基尼系数来看,1994年仅为0.2089,过于平均,说明绝大多数人的吃、穿、住、用、行都是清一色的模式;1999年为0.2714,有所扩大,但依然偏向于平均。当然,必须指出,这里的结论与人们实际感觉上的差距会有不同,与事实上的基尼系数也会有出入,主要原因是统计年鉴中可能存在该统计而未统计的数据所致,如非法收入,就很难调查统计出来,其造成的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不可能包括在上述的基尼系数之中。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基尼系数就会增大一些,据估算,大体在0.4以内。即使如此,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体制向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就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政策国情、社会现状等,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以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结构;教育;投入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现在社会,我们一般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13年的6767美元,其中,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26955元,增加了26611.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3年的8896元,增长了8762.4元。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39,1984年为1.76,但是从85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呈逐步扩大趋势,2013年差距倍数为3.03。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美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6000美元,而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0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另外一个反应收入差距的是基尼系数,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1922年提出的,目前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意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官方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2013年达到0.473,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而事实上,西南财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的我国的基尼系数要比0.473高许多,着令人担忧。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中国的学者很早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协调发展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希望通过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迅速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的投资绝大和外援大部分流向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农业生产所得的份额很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工业产品的“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支持工业的优先发展。农村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被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以城市化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并没有缓解城乡收入的差距,改善农民的收入情况,反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在户籍制度方面,自1985年以来,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遭受不平等待遇。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而且两类人口在就业机会、福利待遇、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过度倾斜,形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基础。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使农村居民难以得到政治上和身份上的认同,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户籍制度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难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机会,阻碍了中国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农村地区由于教师工资待遇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稳定,一些优秀教师会流向城市从而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再者,农村学校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校内基础实施。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体育等资源和器材严重不足。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建立了包括实验室、语音室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设施,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3)、农业投入不足

城乡分割的财政投入体制使得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伴随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大为下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由于多年来一直缺乏资金维护,目前大多已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交通不便,目前还有不少偏远农村地区未能通电;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及推广费用过少,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支出数额虽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依然不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注入大量的基本建设资金。在城市,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通信、道路以及教育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而在农村地区,这些项目很多都是由农民自己筹集,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对城乡的投入都是不均等的,而且差异很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本来就很低,因此也不愿意过多的把资金用于此,那么国家财政的投资的不足必将导致农村发展速度的落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扶贫力度,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而不是靠户口所给予的“特殊身份”得到。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枢纽、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新型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完成可以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的流动不受到抑制,就避免了形成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因此,如果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补贴制度(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在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民的收入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应当要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当扎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使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农村地区还要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主的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把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事业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农村建立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大学生服务于农村,将知识带回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等。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将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地区,带动农民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要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通过政府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提供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等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粮食直补的效应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间接投入的效果。最后,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所以特别要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至关重要,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制定合理的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将原先交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绝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费,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就农村实际情况,就各个层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体系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将一定比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扶持上,尤其在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5)、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以小城镇为枢纽,振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阵地。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做好规划,注意城镇特色、区位特点以及环境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乡镇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人才。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带动农民致富。以小城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交通、通讯、邮电、信息等方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6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一)1997—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都稳步上升,但农民收入增幅较小, 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较大, 城乡收入差值不断拉大。

1997—2008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城镇人均年收入提高的水平明显大于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4 859元上升到2008年的11 468元(此数由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纯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计算得到)。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由1997年的1 500元上升到2008年的3 645元(此数由2008年前三季度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计算得到)。城乡收入差值绝对数由1997年的3 359元扩大到2008年的7 823元。

(二)1997—2008年,新疆城乡收入差值平均年增加406元。

2006年、2007年收入差值增速连续加快,2007年达到自1997年以来最大值,为16%。2008年收入差值增速出现大幅下降,为10%。

(三)1997—2008年,新疆城乡居民总收入构成变化不大,农村居民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城市居民的工薪收入比例较大。

1997—2008年,农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中90%以上是家庭经营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薪收入平均占到77%,转移性收入平均占18%。由于新疆生态环境脆弱, 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稳定性差、风险大。单一收入结构成为制约新疆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相比,起点低。

因此,尽管两者自1997年以来增速相当,但差距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保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速。

(二)农村居民总收入来源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影响农民增收。

家庭经营收入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新疆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和增加。新疆在1999年受灾严重,受灾面积为近十年最大值,为1 290 799公顷。尽管之后受灾面积逐年递减,但从2004年开始受灾面积又出现了上升态势。

(三)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加明显。

近十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速平均为8.77%,2007年增速为20.31%,接近近十年最高值。根据以2008年前三季度工薪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可以得到2008年工薪收入为9 363元,比2007年增长了351元。工薪收入增加成为推动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的主要动力。

(四)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推动了城镇居民收入提高。

2008年上半年国家再次提高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副食品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多次提高了城镇低保对象补助水平。2008年前三季度,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 490元,同比增长23.4%。如果用此增速近似全年增速,2008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为1 995元。2008年比1 997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了1144元,平均年增长104元。

(五)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用于生产的支出增加。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已经连续六年增长,1997—2008年平均增速为3.4%,2008年前三季度达到了1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税费改革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六)1997—2008年,新疆粮食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比明显下降,棉花比重大幅上升,但棉花价格波动大,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

自2006年开始棉花占比迅速上升, 2007年为41%,比1997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近十年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粮食占比为31%,比1997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由于棉花价格的波动较大, 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 特别是2008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新疆棉花市场陷入低迷。新疆籽棉在2007年9月达到5.6元/公斤, 2008年12月降到3.6元/公斤。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不明显。要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任务是保证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一)引导帮助农民科学种田

一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例如,可以组织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针对新疆主导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培养科技示范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农民;二是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镇村信息站点,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向千家万户的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各地州气象部门针对本地天气状况,加强麦田墒情监测,并结合未来天气趋势变化,及时制作并发布墒情预报,指导广大农户结合小麦苗情和墒情进行科学管理,节水灌溉。

(二)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制度。主要措施应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棉花最低收购价格;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提高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

二是增加惠农政策的透明度,让政府的投入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可以印制《惠农政策手册》,将中央和省、州、县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梳理为民政救助、参合医疗、教育补贴等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每项惠农政策的享受条件、补贴金额和受理单位。群众通过手册,就能及时了解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惠农政策,也可以直接核算出自己应该享受多少补贴。

三是加大对“村官”的培训力度,保证各级政府落实惠农政策。

四是鼓励各地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补贴项目,使各地州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例如,制定畜牧养殖园区补贴政策、特色农产品销售补贴政策等。

五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与城市间的道路建设。大力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农村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扩大享受低保的人数;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三)加强市场研究,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一是研究终端市场。帮助农民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市场变化快、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使得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加大。我区农民种植作物存在盲目性,常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因此,政府要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二是减少中间环节。农户增收空间之所以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越多,流通和交易成本就越高,农户的利益流失就越多。我们应该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批销,把中间环节减少,使收购价得到提高。

三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龙头企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很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大队.改革开放三十年 (新疆城乡人民生活)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199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7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民收入 收入差距

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通常产生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降低或抑制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的效果,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

一、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仅占全部人口比重的17.92%,到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42.99%。改革开放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给我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巨大变化,大批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农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和比较富裕的水平。

但与此同时,自1983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到了“十五”时期,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2005年达到1727美元,但这五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2000年~2005年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5.3%,不说本来收入水平就存在差距,且说近五年的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就相差了4.3个百分点。另据《财经》杂志2004年2月份报道,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基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对全国范围的住户收入进行的三次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4,超过世界银行0.40的高度警戒线。分地区来看,东部的城乡之间差距占整个东部地区不平等程度的36%,但中部和西部城乡差距占相应地区整体收入差距的比重一半以上,在西部甚至达到58%左右,收入越低的地区不平等程度越严重,这就验证了我国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城乡差距,城乡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方面的差距加大了实际收入差别,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5年)。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制约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也给和谐的社会局面带来负面影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解析: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视角

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2.4%,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7.6%,处于“工业化后稳定增长阶段”,然而200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只有43%,与国际经验统计数字68.2%相比(P341),相差将近25.2个百分点,差距较为悬殊。这种表明虽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还是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不协调。

城市化过程本应通过吸收农民进城定居,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为什么城市化在中国的制度条件下反而加剧农民的相对贫困呢?究竟是哪些因素使中国在20多年的时间里,尽管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5年的42.99%,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却逐渐扩大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我国曾经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市场机制的引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口流动。但是,分割的二元经济模式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存在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存在抑制作用。城市化之所以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影响,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和农村高收入群体两类人的相反作用。

首先,考虑农民工进城模式的城市化路径。位于城市内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回报率和收益率都较高,而位于农村的第一产业的回报率和收益率相对较低,且边际生产率几乎为零。因此,就造成了劳动者从农业中得到的报酬远小于从工商业等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报酬的情况。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进入城市谋求更多的收入。农村劳动力进城之后,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劳动报酬和收入水平。同时,由于农民工替代了部分城市劳动力,这就可避免地降低了一部分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所以可以认为,农民工进城的城市化路径缩小了城乡差距。

其次,考虑农村高收入群体进城的城市化路径。上述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报告还指出,在城乡之间和城镇内部的收入基尼系数值明显上升的同时,“农村的基尼系数值反而有所下降,从1995年的0.381下降为2002年的0.366”。据该报告分析,造成农村内部基尼系数值下降,也即收入差距下降的三条原因中的首位原因是:农村地区逐步城市化,有钱人往往搬离农村,“剩下的是一些收入较低的农户”。所谓农村中的有钱人,相当一部分是比较有经营能力的人。其实许多学者早已观察到,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上述报告是对这一现象的旁证。

我国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看以上两种影响哪一个占据主要地位。即迁入城市的人口中,高收入群体和农民工哪一个的份额更大。从农民工和农村高收入群体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获得城市户口,进而能进入城市化统计中的人口更多的是农村高收入群体。而自身教育和技术水平较低,且原始禀赋更小的农民工,更多的是工作在城市,户口关系在农村。因此,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更多的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会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模式不当,而非城市化本身。首先,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变农业户口为城镇户口的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农村富裕群体;其次,单纯的劳动力向现有城市转移,对提高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并无显著贡献。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路

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是41%左右,处于城市化起飞的重要阶段,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理论上是最好的契机。为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地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以加快城市化的進程,从而提高农民的纯收入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协调城市化进程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使劳动力流动发挥缩小城乡差距的功能的基本要求。目前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事实表明,放开户口后并没有产生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还需要在相关领域进行配套改革。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从城市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赋予各市更大的自主权。

2.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民“洗脚上田,进厂务工”十分便利,乡镇企业的发展无疑会促进大量的农村专业市场的涌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将引导更多的农民定居于工业经济带周围、服务于企业,无形中促使农民身份的变迁,成为新的“市民”,这从客观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

3.不断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这是由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小城镇地处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本比较低。在产业结构上,城镇化与工业化要相结合,城市与城镇的产业要协调互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否则,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城镇化建设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另外,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大规模的城镇基础建设投资,这可以拉动巨大的城镇就业需求,从而吸纳大量必须通过市场自主就业的农民。

参考文献:

[1]李实丘希明:中国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J]. 财经,2004(2)

[2]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8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财富高度增长, 社会利益也高度多元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 经济结构的调整, 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在居民收入差距中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为突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国内研究简况

在研究城乡差距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性影响问题上, 王德文 (2006) 认为, 从需求角度看, 城乡经济是互为市场的两个部门。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使得农村人口长期处于生存工资水平, 那么, 城市工业生产的产品除非依赖出口;否则, 农村人口因缺乏有效地购买能力使得工业发展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瓶颈制约, 城市经济增长也失去依托。

樊刚、王晓鲁 (2005) 《中国收入的走势和影响因素》一文提出, 在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中列出数据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的基尼系数列到了第85位, 已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水平。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中,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最重要的因素, 对基尼系数的影响高达14.1个百分点。制度因素包括政府经济行为的不规范和收入分配系统的不透明, 合计对城镇基尼系数的影响有5.2个百分点。

3.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状况

3.1 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渐趋扩大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呈高速发展的态势, 然而农民却没有同比例分享经济增长的福利, 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 (表1) 。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 而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高达3.33∶1, 其实这样一个比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或实际福利水平上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未能涵盖其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 比如, 城镇居民很多人享有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四、五倍甚至是六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世界银行在1998年的报告中指出:“36个国家的数据表明, 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 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2/3或更多一些。”我国的情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标准。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别的社会不平等程度, 一般来说, 0.2以下为绝对平均, 0.2~0.3为比较平均, 0.3~0.4为一般可接受不平等, 而0.4为警戒线, 0.4~0.5差距过大, 0.5以上则表现为两极分化严重。中国1978年前的基尼系数为0.16, 在收入分配上处于绝对平均状态, 1991年为0.282, 2000年为0.458, 2007年高达0.48, 大大超过了0.4的警戒线。毫无疑问, 目前中国已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

3.2 城乡收入增长速度决定了差距扩大趋势

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并不同步, 同一时期内,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图1) , 使得原本存在的城乡二元分隔状况进一步在收入方面恶化。如果城乡收入增长速度差距问题不能得到改善的话,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4.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4.1 二元社会和二元经济体制

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低, 基本处于分割状态, 二元社会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不统一, 使城乡、工农之间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二元经济体制不仅限制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平等的选择权, 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 而且还限制了农村居民未来收入能力的提高。农村居民在医疗、文化教育上所得到的公共服务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二元社会及其经济体制不但导致城乡居民目前实际收入差距扩大, 还使城乡居民获取收入的能力差距扩大, 从而使他们未来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4.2 农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生活节奏加快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单纯满足于数量, 而是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但当前我国农产品地区供给差别不大, 优质、安全、健康、卫生的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不足, 而且农产品运输、储存和深加工增值环节薄弱, 多数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 农业的这种结构很难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从而使很多农产品销售困难, 而且价格水平低, 农户收入低下。

4.3 农村科教水平较低

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根据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 2003年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 而城市是10.20年, 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民总体素质不高, 创造和获取技术、信息的能力低, 导致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比较高。即使单个农户能充分享受信息并进行理性预期, 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 也会因为个人的理性预期而产生合成谬误, 造成农产品供求的大起大落, 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4.4 劳动力严重过剩

我国的实际城镇化水平较低, 从横向来看, 我国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 比高收入国家低42个百分点, 城镇化建设非常滞后。城镇化水平滞后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导致了人地关系紧张。据测算, 我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 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 以吸收1.2亿计, 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 至少在40年后, 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 阻碍了农村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农村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5. 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5.1 加大财政投入, 向农村注入资金

城乡差距的源头是投入差距, 政府必须在财政支出上不断向农村倾斜, 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传统的农村经济就能够得到现代城市经济的改造, 城市也能够因此获得大规模的农村市场。政府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保险、农村教育等方面大力投资。大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供公平教育起点, 降低或免除义务教育费用。国家应切实履行职责, 尽快建立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的义务教育资金保证体系, 适当提高免费义务教育的项目构成, 确保减轻农民义务教育负担, 保证让全体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建立支持助学制度, 帮助农民子女完成高等教育。

5.2 政府应通过金融政策,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应当建立起农村政策性融资渠道, 向农村提供大额、长期、低息贷款, 以满足农村现代化的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 如小型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农田整治、畜禽棚圈、品种改良等。这类贷款的实质是将增发的基础货币优先投向农村, 我国近几年每年都要增加数以万亿的货币供应, 除粮食收购资金让农民先得到一部分之外, 大部分是通过商业银行先投放到城市, 而流到农村的却很少。与农村政策性融资渠道相对应,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解决农民日常经营中的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向农民发放短期、小额贷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对它拥有管理权和监督权, 使它必须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由农民来支配这部分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向农村供应资金, 让农民积极创业, 发展非农产业,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3 消除体制障碍, 加强就业制度创新

首先, 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歧视性、排斥性的管理审批等规定和收费项目, 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 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平等的劳动行业进入制度, 应尽快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 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制度创新, 使农民顺利转移。其次, 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内的工业小区集中, 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再次,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应把农村职业培训工作提到重要议程上来, 开展对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必要条件。由于城乡、工农之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农村社会保障不能照搬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在全国普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逐步深化, 从农民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入手,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第二, 依靠农民自身和农村集体的资金积累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途径, 同时也不能忽视或偏废家庭的基本保障功能。筹资标准和保障标准要互相适应, 要考虑农民的负担能力, 不能定高了。第三, 要考虑到各地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 允许地区差异存在, 切忌保障水平和筹资标准的“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 可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贫富分化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合理解决城乡收入过大的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入手, 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及扩大的主要原因, 进而提出遏制其扩大趋势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劳动力过剩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城乡差距对中国经济持续性增长的影响及解决之道[J].体制改革, 2006, (8) :35-39.

[2]樊刚, 王晓鲁.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 2005, (2) :24-36.

[3]朱胜香.浅析我国现阶段的城乡收入差距[J].现代商业, 2007, (8) :173-174.

[4]陶纪坤.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 2007, (6) :77-79.

上一篇:街道社区体制改革的感想下一篇:县法律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