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精选11篇)

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 篇1

一个纯洁的心灵里种下了一个理想的种子,对于这个看似平凡却又神圣无比的职业,我充满了无比的敬佩——我想当老师。

每当我看见老师们站在讲台上龙飞凤舞的写字,讲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老师,老师耐心地讲解着各个题目,直到同学们明白为止,我就无比的羡慕。我知道当老师很辛苦,但是,当自己的学生有出息了,哪个老师不开心,不高兴呢?那时,所有的乌云不都全部化为了浮云吗?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作业没有完成,清明三天我从没拉开书包,一直在和姐姐疯玩。假期结束了,我十分着急,作业没有写完该怎么办?我懊悔不已,恨自己当初从没拉开书包,从没有动半个字。该去上学了,我翻开空空如也的作业本,极不情愿地走出了家门,被妈妈打着进了校园。老师看见妈妈打我,赶紧跑过来,要妈妈住手。这时,我看着老师关切的眼神,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老师,对不起,我辜负了您的期望,对不起,老师,您惩罚我吧,我,我没脸见你,更没脸同您说明这件事情的过程……还是妈妈同老师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紧闭双眼,等待着老师的怒火,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等待着老师的责罚。沉默着……老师先打破沉默,温柔的说:“黄莹,先去教室吧,作业的事,中午再说吧!”中午,老师并没有火冒三丈,依然是那么和蔼可亲的对我说话。她只要我把作业补好,告诉我以后不要再贪玩了。

老师的.胸怀像海一样宽阔。那时,我想了很多,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当上老师。

每一个理想的成功都源自于汗水,当老师的确很不容易。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当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样,我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业余时间,我要多看书,多写作,为我的人生旅程铺好路。同时,我也要全方面发展,这样,将来我才能做一个有素质的好老师。

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 篇2

一.演讲中悟趣

演讲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广范围的阅读。笔者的做法是: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演讲, 演讲内容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或自己创作, 然后请几位同学谈自己的感受或进行点评。这样实施以后, 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热情, 每次演讲都能给大家以收获和启迪。在随后的发言中, 同学们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或自己的经历感受争先恐后地谈了出来,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大家妙语连珠, 交流的气氛热烈积极, 最后我举了林肯的例子, 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只要不怕失败, 坚持到底, 胜利必将属于你。”一次励志教育就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次演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幽默中激趣

列宁曾对高尔基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简单地说, 幽默就是风趣巧妙地思考和表达问题。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语言是醒脑剂, 能巩固知识记忆, 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幽默不但使人发笑, 而且促人深思。实践表明, 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得最为深刻。比如课上讲点与文本有关的笑话、妙语、故事等, 就会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三.短剧中增趣

科学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语文课的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我们的教学应与时俱进, 进行大胆的创新, 为此, 我尝试将课文编排成短剧进行教学, 比如讲寓言故事《赫尔墨斯与雕像者》时, 让学生课前编排成一个短剧在课堂上表演, 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讨论积极, 效果出奇地好;还有在上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时如法炮制。

四.导语中诱趣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是从精彩的导语开始的。导语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虽小, 但在课堂气氛的酝酿与内容结构的调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一段精彩的导语往往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 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1、创设情景导入。

创设情景, 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 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

2、诗文名句导入。

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 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 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 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清代沈复《童趣》为例我以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为引语, 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童年的回忆, 他们的情绪就既容易受到课文的吸引, 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让“爱”之花绽放 篇3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总有一些学生令人头疼,我们常常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他们。这些学生大多数不遵守纪律,成绩也总是不尽人意,极少数成绩好的同学却因为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分数慢慢下滑。以前,我总认为他们违反纪律是故意的,但在一次偶然中我听过一个故事后,对他们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故事是这样的:有位母亲带女儿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可是女儿却一直嚷嚷着要回家。母亲以为女儿又开始淘气,十分生气。这时,她的东西掉了,当她弯下腰去捡东西时才发现,原来在女儿的高度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有那些货架子的底部,什么也没有。看到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可能有时候在我们眼中孩子所犯的错误和我们想象的犯错原因相差很远,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并不是那么不可原谅。如果我们站在他的角度看结果就不一样了。或许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关心、一些爱、一些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所以,爱学生才是教师应尽的天职。而对于那些“差生”,教师只有更加精心的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和关心,他们才会重树信心。

一、成为朋友,温暖心灵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对于那些被老师淡忘、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学生,他们更加渴望被关心,被爱护。教师要相信,只要你真心付出,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和他们成为朋友,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真谛。记得刚接班的时候,对班里的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但有一个学生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总是静静地呆在那里,上课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总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改题时就算没改完他也不会告诉你。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原来就这样,就算老师和他说话,他也不理人。一次,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下课时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老师很喜欢你,你以后多和老师说说话,好吗?”他没有回答,却十分郑重的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上课有时会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次数不多,但声音洪亮,答案完整。我对他投以赞赏的目光,他笑了。此时,我深深地意识到:原来“爱”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了解学生,特殊对待

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每个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增强信心,提高成绩。班里有个孩子总和同学相处得不是十分友好。别人的卷子掉到地上,他就故意踩一脚,如果同学指出他的缺点,他就向人家的脸上吐口水。每次他犯错之后,我都对他进行教育,可是刚过了几分钟,他就再次违反纪律,就这样反复教育,反复犯错,他没有一点改变,最后只好和家长沟通。通过谈话,我发现他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他放学就到补课班写作业,回家后父母也没有时间和他谈心,如果发现他做错事,就采取打骂的态度,从小到大一直如此。渐渐的这些手段也没有作用了,而他却越来越不听话,经常犯错,让家长也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所以他们也十分苦恼。作为老师,我提出了建议,希望妈妈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让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只要付出,孩子就一定能够感受到。同时,在学校我让他坐在了前面,更加有利于我和他谈心。他也知道老师是关心他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慢慢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对于我说的话也开始接受,不再那样叛逆,并向我保证一定改正自身的缺点,请我监督他。为了鼓励他,我选他当纪律监督员,他十分高兴,并说要做同学的好榜样。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他再也不是大家眼中那个淘气的孩子了。

三、真诚待生,重树信心

卢梭曾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对于那些特殊的孩子,更要给予尊重和真诚的关心。即使他们犯错,也要让他懂得每个人都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只要知错就改,就还是好学生,让他们重树信心。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孩子交书费的一百元钱丢了。我从早上找到放学还是没有人把钱还回来。最后我只好说如果再没有人承认,那老师只好报警了。可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让人十分失望。经过我的细心观察,我发现了可疑对象,但想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能够勇敢的面对错误,就侧面试探了他,可他还是不承认。没有办法,第三天,我决定找他谈话。刚开始他还坚持没有做过。但当我告诉他只要知错就改就是好学生,而且老师保证这件事不会让同学和家长知道时,他开始动摇了。最后在我的劝说下,终于承认了错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捡到钱也会主动交给老师,他相信改正了错误,就还是一个好学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重新树立信心。

四、发现“闪光点”,适时纠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对于那些特殊学生,同样也有,只是因为他们缺点突出,优点常常被忽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鼓励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进而爱上学习,达到转变的目的。有的学生爱劳动,我就让他当劳动组长;有的学生写字快但正确率不高,我表扬他速度快的同时,告诉他希望你写得又快又好;有的学生做事认真但纪律稍差,我就让他做小小监督员,指出同学的错误,从而约束自己。渐渐的,他们发生了转变,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抓住“闪光点”成为学生转变的“转折点”,关键要善于发现,适时纠正错误。只有因势利导,才能使他们更加茁壮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而对于那些特殊的学生,我们更要在讲科学、讲技术的同时付出更多的感情、更多的爱。但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倾注热情和期望,出色完成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

让自信之花绽放 篇4

廊坊市第四中学301刘天然指导教师:冯淑娟

中国走过风雨彷徨,解开层层迷雾,正在走向灿烂辉煌。但是总有过人崇洋媚外,以致削弱了自信力。所以,让我们从历史的厚土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自信之花绽放。

大江东去

望滚滚长江东逝,听隆隆惊涛拍岸,观古今,叹豪杰,对月饮酒一樽,放歌一曲,笑对人生如梦。

被贬贬不去你的志气,官场的受挫难减你豁达的胸怀。自信一笑,浊酒一杯,看玉兔东升,任风雨平生。那是你,苏轼!

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境中笑对人生,流落天涯,你却笑谈荔枝甜。让我将你豁达的胸怀化为一片厚土,来栽种民族的自信之花。

直挂云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的自信如海风中的云一般张扬。

一颗澄澈的灵魂从碎叶城出发,开始了他的旅程。一介布衣,却正气傲然,在权贵面前安然自若;一杯美酒,洗去三千繁华,留一颗赤子之心月下独酌,邀影共饮;一腔坦荡,化为无尽诗情,洒脱若仙。那是你,李白!

让我将你的诗篇化为云帆,将它高高扬起,直冲沧海!让风浪来吧,让我用你的宝剑将其斩断,让乌云来吧,让我用你的自信将其化解!让我用你的诗篇,来浇灌民族的自信之花!

弯弓射雕

“不要因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你不是诗人,但你本身就是一部最壮丽的史诗。

铁马金戈,驰骋万里,你的马蹄所能到达的地方皆为你的疆土;弯弓射雕,豪情万丈,你的信念比一切刀剑更加锋利。那是你,成吉思汗!

让我将你的信念化为箭,弯弓射雕。让你的自信征服更大的疆土——每个中国人的心,让它在这片辽阔的心土上绽放自信之花。

让精神之花绽放 篇5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水仙清纯而芬芳,正如我们所追求的高贵美好的心灵。我们只有执着于美好的精神追求,精神的花儿才能开得玲珑剔透,暗香四溢。

对精神的追求可以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说:“脱离了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是虚假的、倒退的。”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精神追求的历程注定是充满磨砺与艰辛的。如果能够在物质与精神上均有获益,何乐而不为呢?

但对精神的追求比对物质的追求更重要。财富、权势、地位都是短暂的,我们无法将其带入天堂,然而精神却是永恒的。当一个人的心灵愉快满足时,他曾经沉迷的、狂爱的都不再重要。

于是出身名门的南丁格尔自愿做了地位低下的护士,战争期间不辞劳苦护理伤人,累得头发都掉光了。战争结束后又出资创办护士学校,著书立说。她一生都在奉献,可是她绝不觉得辛苦,因为她的心已得到满足,她虽然未能成为贵妇人,可是人们却永远地记住了她。可见对精神的追求有多么重要。

美国着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业早期曾耽于物质享受,后来反省过来,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捐出了近九成的积财,得到了精神上的欢愉与满足。在物质上他是强者,在精神上,他亦是赢家。相比于那些满身铜臭的贪婪的企业家,洛克菲勒更值得我们敬仰。他教导了我们物质与精神是可以互惠互利的。

相比之下,那些没有物质的保障仍执着于精神追求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仰。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血泪灌溉自己的精神家园,用自己的不幸的一生来换得精神的收获,他们可歌可泣的人生是一个个不朽的丰碑。

自我流放到塔希提岛的高更,割下自己耳朵的梵高,乃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在精神追求的路上走得很艰辛,但却走得很远,很辉煌。

物质诚可贵,精神价更高。若将二者衡量,天平必向精神倾斜。所以居里夫人才会捐献全部奖金,所以李叔同才斩断十丈软红遁入空门。但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物质追求,没有物质追求社会就不能进步,文明也难以传承;但我们应该将

精神的追求作为重点,因为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快乐犹如水仙的芬芳,令人不舍。既如此,为什么不多些努力让精神这朵水仙开得更美呢?

换一朵水仙花(2)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文明似乎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生活就是在为面包而奔走,当我们有了够吃的面包就应该用它来换取精神的愉悦。精神的追求就像一朵水仙花,让你心情舒畅,让周围空气清新,给你精神的慰藉和力量。

人之所以称为人,除了会劳动,会使用工具,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思想,有精神的追求。没有精神追求的人至多只能算一具空空的躯壳,行尸走肉,麻木呆滞。缺少精神追求的生活会如一潭死水,泛不起涟漪,没有波光粼粼,只有一阵阵恶臭。精神追求是灵魂的寄托,“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已没有什么精神的渴望和追求,灵魂无可寄托,飘然不知所终,空留下一具肉体,活着已没有意义。纵然再哀伤,你还有精神的追求,你的灵魂还有一个家,对生活还没有绝望,生命还会精彩。

精神的追求可以支撑起生命。有时它可以超越一切界限。去年十一月份河北邢台某地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33人遇难。一个名叫苑胜林的矿工被困于125米地下,11天后,他被救出地面——在没有一滴水、一点食物的两平方米空间里,他整整被困262小时。这是怎样一个概念?我们无法更不敢想象。绝望、恐慌、寒冷、饥饿,光心理上的压力就能把人压死。他也想到了死,可是对妻女的牵挂支撑起他生的欲望,他最终战胜了死亡。如果没有精神的追求未了的心愿,他怎么奇迹般生还?

英国的斯尔曼虽然是残疾之躯,但是他征服了一座座高山,包括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他的父母是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他十一岁时遇难,临终前给斯尔曼留下遗嘱,希望他能登上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等一系列着名山峰。以后六

七年里,斯尔曼抱着征服世界巅峰的坚定信念,刻苦锻炼,在28岁完成了父母遗嘱中所开列的高山。28岁那年的秋天,他在自己的寓所自杀了。他的遗言中说他登完了所有高山之后感觉无事可做了,没有了新的追求,对生活和生命有了乏味的感觉。他说若再有几座比珠峰更高的山,他或许会活到60岁。他感到绝望和无奈。没有了新的追求,一个强大的生命枯萎了。可见,精神的追求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既然我们有两块面包,为什么不用一块去换取水仙花,来赢得生命的美丽呢?

换一朵水仙花(3)

穆罕默德的隽语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应该是既有面包,又有水仙花。没有面包的日子固然不行,只有面包的生活却也是万万不能的。物质的保证是我们生存的前提,精神追求却是我们走好人生之路的关键。

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吧,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试想,如果我们整天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打转,我们的生活情趣怎能不被消磨殆尽?有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点缀,我们的生活才能亮起来!

所以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节衣缩食,以搜集各种金石书画,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的生活因此而情趣盎然。爱因斯坦爱好拉小提琴、弹钢琴、唱歌,他的生活才不致由于无尽的思考而显得枯燥乏味。他们的生活都由于那一朵水仙花,而显得多姿多彩。

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吧,它会充实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知幸福的真谛,欧也妮·葛朗台不可谓不有钱,但他从来都舍不得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他穷尽一生之心血千方百计、费尽心思滚起了一个巨大的财富雪球,却也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中消耗了一生。因为没有精神追求,伴随着他的小金库日益充实的是日见空虚的心灵。除了获取财富时一点可怜的满足感,他一生恐怕都不曾明白幸福的涵义。

同样是家财万贯,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生活无疑要充实得多。尽管他舍弃了一块巨大的面包,但那一朵换来的水仙让他手有余香。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他最大的追求,为此省吃俭用的日子虽不富足但很幸福。

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吧,它会给我们前进的力量。哪管四周飞沙走石、骤雨狂风、险阻重重,只要我们心中有一朵水仙花常开,我们就拥有一个春天。范仲淹年轻时,每天读书以粥充饥却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童第周在国统区生活拮据,却乐观地从事着科学研究,因为他有自己的学术追求;陈毅率领南方游击队在夹缝中求生存,依然豪兴不改,高唱“旌旗十万斩阎罗”,因为他有自己的革命追求„„他们满载着水仙花的清香,在人生的大海上劈波斩浪。

换一朵水仙花,让那一缕馨香长留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样,我们的人生之树才能常青。

精神的皈依(4)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如是说。这句为陶行知先生极力推崇的话,是否也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在物质生活逐渐殷实富足的今天,千万不要忘了心灵深处那株水仙,唯有精神的皈依,才能让那抹绿色永驻心头。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诚然,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基础,是前提;只有先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可能讲究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正如诱人的面包倘使只有一块,若拿它换来了水仙花,何来充饥?等饿得头昏眼花时,恐怕也无暇欣赏水仙花的那抹葱绿与鹅黄了吧?我们无权要求茹毛饮血时代的人们满腹诗书,出口成章,我们也无法苛求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跳出“放羊,赚钱,成家,生子,放羊”的怪圈,除非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真正的保障。所以,物质是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有是不够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正在于此:人有着丰富的思想活动,这让人的精神家园欣欣向荣,不致荒芜。倘若人的心灵空虚,那朵洁白的水仙早已枯萎,那么即便是拥有

像葛朗台那样庞大的财产,也终究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他的灵魂早已死去。殊不知,精神生活的充实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它让物质的富有得到升华,尽显人生真谛。

当年,即将入仕的陶潜一定也怀揣造福苍生的美好梦想,但是文人的天真执着岂经受得了政治权势的倾轧?陶潜看清了黑暗官场的真面目,毅然辞官归隐,失去了物质的富足,却迎来了宝贵的精神重生。他徜徉于恬淡冲旷的精神家园,适形骸于山水,明观听于心魄,完成了精神的皈依。

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淡泊名利,追求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宁静?他们大多整天奔走钻营,忙得昏天黑地,以追求极其奢侈舒适的物质生活,却在身心俱惫的忙碌中遗失了心灵深处的那株水仙,他们的精神家园早已杂草丛生,荒芜不堪。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面包与水仙的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不妨携一枝水仙,品一杯香茗,皭然不滓于尘世之外,让心灵皈依超凡脱俗的精神家园!

心中的水仙花(5)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告诉我们:当你的物质生活较充裕时,你得给自己找些精神食粮。换句话说,人是应该有点心灵的追求的。

首先,心灵的追求是做人的基本支柱。很难想象一个只知享乐不知羞耻的人会在危急关头做出对得起良心的事,也很少有心中开遍水仙花的君子在人格的底线滑下去。心灵的追求是人们得以守住人格底线的保证。屈原追求高洁,于是宁投汨罗而不同流合污;孟子心有骨气,于是富贵不淫而威武不屈;司马迁一心有为,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这些伟人的心中自有一朵水仙花,所以他们行得正,站得直。更可贵的是他们有的甚至没有半块面包,他们却不丢下那水仙,那永远芳香的水仙!

此外,心灵的追求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有时候,努力追求心灵中的那份幽香的确让人愉悦,而当你达到如此境界时,你更是会充满幸福感。

以色列人种庄稼,每当庄稼成熟时,靠近路边的庄稼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当地人这样解释:这样做既报答了上帝的恩德,又为那些路过此地面而没有饭吃的贫苦路人提供了方便。他们认为,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就应该留些麦子给那些处在困苦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质量的幸福。不是吗?他们在丰收之时不忘留下四角来换取心目中的幸福,去换取心灵中的那朵水仙花。能这样做的人,能如此切实追求的心,如何不幸福?

最重要的,心灵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人们把怀疑的目光集中到比萨斜塔最顶层,伽利略胸有成竹地托着两个铁球出现了,随着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而发出的一声巨响,亚里士多德败了——人类发展了,因为伽得略对真理的追求;当那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上一个圈的时候,中国便迈向了新时代,由于小平对进步,对发展的追求。对心中水仙的追求有时要求人们冲破束缚,打破常规,走出一条大胆的道路。此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用一块面包去换那朵水仙!

让生命之花绽放 篇6

玫瑰花

炎炎夏日,妈妈带着我来到海边度假,看着金色的沙滩,蓝蓝的大海,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妈妈牵着我的手,在松软的沙滩上奔跑,玩耍。蓦然回首,我的脚印边,是妈妈的脚印,原来,成长的路上,漂亮玫瑰似的妈妈陪伴着我!

百合花

去年冬天,天气骤然变冷,我患了重感冒,躺在病床上的我,心中的暴躁之情油然而生。我乱发脾气,每当这时,妈妈总是躲到病房门外,等我经过一番“激烈”的发泄,妈妈再进来收拾。妈妈每天都陪我聊天,照顾我,慢慢的,我的病情有所好转。啊!原来成长的路上,温祥百合似的妈妈,呵护着我!

杜鹃花

“佳佳,不要放弃,我们再来。”经过无数次的摔倒,我再无信心学会骑自行车。看着流血的膝盖,我轻言放弃。妈妈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学会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在妈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我扶起“躺”在地上的自行车,继续学,经过多次的摔倒,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啊!原来,成长的路上,娇艳杜鹃似的妈妈指引着我!

让灵感绽放文笔之花 篇7

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实行灵感思维训练, 激发学生的灵感, 就会使学生文思活跃, 迸发智慧的火花, 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教学实践证明, 激发灵感是写出妙文的好方法。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灵感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强调专注。这里的专注是指去掉杂念, 全神贯注、集中思考 (注意力) , 使灵感终于爆发的做法。出作文题之前, 学生要心平气静, 双唇紧闭, 双眼专注, 等待老师出作文题。此时要做到三个不准:口不准发音, 目不准斜视、头不准摆动。出了作文题以后, 要学生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 仿佛世界上就只有我和作文题, 其他一切不复存在。也就是说, 要把一切心思都集中到作文上来, 要像气功大师练气功那样进入一种超人的境界, 这样, 思想高度集中, 思维高度活跃, 精神高度紧张, 灵感就会爆发出来。如湖南的杨初春老师, 每次上作文课时, 要求课堂绝对安静, 不准有一点儿声响。如他的一位学生写《小溪》, 全文850多字, 只用了21分钟。文章开头自然, 没有过多的铺垫, 很快抓住了主体事物“小溪”的特点来写:溪水清清, 弯弯曲曲, 仿佛一条蜿蜒爬行的小游蛇, 缓缓向东前进。写了主体事物以后, 迅速进行联想, 描写了与小溪有联系的景物, 如水中怡然自乐的鱼虾, 闪光的鹅卵石, 洗衣的村姑, 顽皮嬉戏的村童等等, 十分富于生活气息。特别是联想到自己晚上在溪边乘凉戏水的那段描写更是优美:“我”望着神秘的星星, 披着皎洁的银光, 闻着柳叶的清香, 听着溪水吟唱甜蜜的摇篮曲, 在温馨的晚风中进入了梦乡, 躺在小溪的怀中, 说着喃喃梦呓。文章文字优美, 生活气息浓郁。作者在21分钟内展开丰富的联想, 对小溪进行细致的描写, 表达了对家乡的真挚情意和无限思念, 这正是灵感产生时物我相融的生动体现。

二、适当点化。学生的灵感, 有时要靠教师的点化。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经常引导学生要多观察自然、社会, 校园中的人、事、物, 多做笔记, 多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样才能在课内外阅读中充实自己, 这也就具备了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灵感的可能性。有一次, 我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更上一层楼”,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刚出题目, 学生就说难写, 不会写。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 我这样提示:题目是唐诗名句, 是个比喻, 写作时, 要把握它的比喻义, 登高才能望远, 要扣此立意选材。如思想境界高, 心胸视野开阔;或取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原来基础上继续努力, 精益求精, 再接再厉, 再上新台阶, 争取新胜利;或者你有足够的能力, 直接写实, 写成一篇观风景寄情思的文章。在我的点化、提示下, 学生开始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寻找意境, 捕捉形象。于是, 各种记忆一下子在脑海里活跃起来, 灵感也随之出现, 唤起了生动丰富的联想。现将一位学生登容县都峤山的部分片段摘录于下:

……山路最后成了刻在石壁上一个个坑, 我们小心翼翼, 手脚并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爬完了几十级石坑, 转到都峤山最高峰的峰脚。“累死了!”大家笑哄哄地坐在地上直喘气, 个个都大汗淋漓。休息一会儿, 又开始了更艰难的攀登了。我们扯着小树, 拉着长草, 爬呀爬!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攀上了容县的最高峰。

我们都累得话不成句了, 一到山顶, 我正想躺在瞭望塔下, 一位同学拉着我的手说:“来, 让我们登上瞭望塔。”“不!”望着三层楼高的瞭望塔及那“之”字形的夹窄铁板焊成的梯子, 我动摇了。同学不肯:“你看这山顶那么多树, 有那么好的景致, 怎么不上去看看?不看太可惜了。”“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啊!”我的心灵一振, 想那深远的意境, 那深刻的意义……“好!”我把手伸给他, 于是我们一前一后小心翼翼地登上瞭望塔。来不及拭汗水, 同学就把我拉到护栏边, 看远近景致, 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真好看, 那是一种怎样的海阔天空的感觉啊!四周的群山尽收眼底, 远方的公路仿佛一条黑蛇在山岭汇总穿行, 藏头露尾。群山连绵起伏, 右边隐约可见斜插在林间的亭阁飞檐, 在群山的掩映中褪尽了先前的俗气, 零落的村舍在碧绿丛中, 一片田畴似碧波荡漾。左边是鬼斧神工般雕出的石崖枕着它后面的一带山, 让人惊叹于自然的伟大、神奇。向前望去, 隐约可见容州城的影子, 秀江像一条挥舞着的闪亮的玉带向远方飘去, 水面上泛着点点滴滴, 远处苍苍茫茫, 是一片隐约可见的天涯云树, 天空一蓝如洗, 是那么高大遥远。此刻, 所有的生活杂念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和愉悦。

我和同学都默不出声地领略着大自然的奥妙, 只是偶尔地相视一笑, 那是我们领略到“更上一层楼”的妙处而会意的笑。……

像这样的文章, 如果没有及时捕捉住源于生活的灵感是写不出来的。文章行文流畅, 自然点题, 水到渠成地揭示了主旨, 游踪线索明晰。篇中写景状物妙趣横生, 托物言志感情浓烈, 情寓景中。其间, 时有灵感的浪花翻涌, 这是生活的浪花, 青春的浪花, 生命的浪花, 只有及时捕捉, 泻于笔端, 才能情深动人, 语言充满灵性, 才能使文章的生命充满活力。

三、设置情境。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意创造一种气氛, 一种情境, 在这种气氛、情景的渲染、激发下, 学生大脑中有关创作的素材, 包括沉积在潜意识中的信息, 就会随灵感一道涌出。如教师充满感情, 用生动丰富的语言教《荷塘月色》这一课, 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到:故乡月夜下曲径通幽的小路, 田边汩汩的流水, 田中脉脉的稻香, 静影沉碧的水塘, 塘边站着亭亭的美人蕉, 夜晚时, 溪旁的翠竹被微风轻轻抚弄着……这样, 学生也会诗情画意地写下《故乡的月夜》。

设置情境, 以激发灵感, 这在语文教学中早已证明了。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欧阳代娜等, 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很善于设置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他们的学生常受到情景的渲染, 因而对各种人事景物都可产生灵感;巍巍高山, 可抒发凌云壮志, 日丽风和, 可抒发清新意境;浩浩湖海, 可寄托壮阔胸怀;青青翠竹, 可象征高洁的节操;花红草绿, 可唤起对春的情思;松梅傲寒, 给人以坚定意志……这一切灵感的来潮, 正闪烁着新的思维, 新的智慧光芒。

由此可见, 灵感是活跃文思的有力因素,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它。

相反,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只是局限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 不去启发学生的智慧, 不去激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就会被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所束缚, 灵感就会枯竭。这样, 学生写出的文章, 不是干巴巴就是千篇一律。如有些教师布置学生作文, 给出题目后, 就教学生开头怎样写, 接着应该怎样过渡, 中间应选哪些材料, 材料应怎样分布, 结尾应怎样收笔, 总怕学生不会写, 结果导致全班学生的作文雷同, 最终劳而无功。单用这样教法, 不仅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 思路受到阻塞, 而且会使他们读书做事的能力越来越差。

由此看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灵感思维训练,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智慧的火花会因此喷射而出, 笔走龙蛇, 诗情并茂的文章就会跃然纸上, 而学生读书做事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让数学课堂绽放“美丽”之花 篇8

一、收集信息,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数学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等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知识的更新,教材例题时而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把例题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相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那么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一课。

师:今天我带大家去逛商场,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并且知道它的单价,就举手告诉大家。

生1:儿童毛巾每条3元。

生2:男袜每双5元。

生3:棒棒糖每盒60个,每个1元5角。

……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一步乘法应用题吗?

……

课堂中根据学生自编的应用题,再增加条件改编成例题进行教学,这样由易到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到新生成的数学例题,学生再学习连乘应用题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节课,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较明显。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让学生留心生活,注重积累数学信息,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游戏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就会发现数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让所有的学生看到生活中美丽的数学光环,那么他们一定会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喜欢你”。

二、学做合一,让学生鉴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它既有数形的外在美,也有它特定的内在美。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对数学缺少兴趣,甚至恐惧数学,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动脑中感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提示数的美、形的美、学习方法美、数学语言美。

1.在数数和计算中感悟数感美

人们常说:“空间的数字,抽象的数学。”其实不然。例如,在教学“8、9的认识”时,我先教学生画简笔画,画8个小葫芦和9个小气球,就像一排整齐可爱的娃娃,再通过课件慢慢地抽象出数字8和9,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字和图画如此相似,原来数字也能组成一幅画。这时我适时地布置作业:“写数比赛,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美!”学生更是乐在其中。

2.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形的美

数学虽然没有语文中词句描绘得那么如诗如画,但空间图形的多面性(即同一图形由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显示)散发出的美却也光彩夺目,千姿百态。例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课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小制作,有的用小图片、小三角形等串成风铃;有的设计成精致的小壁画;有的设计成一个卡通人物形状的小钟面。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动手的欲望,又为生活创造了美。

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课尾。

师:把自己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与大家一起欣赏。(黑板上贴满各种各样的图案)

师:你认为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学生望着黑板上形式各异的图案,灵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生1:有趣的轴对称。

生2: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

一个一个课题都恰如其分。

3.在讨论探索中感悟数学方法美

开放式教学以讨论、探索性教学为主,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可操作性、可探索的数学情境,诱导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猜测问题,再通过讨论、操作、验证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我设计了如下步骤:(1)回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什么?(认识数学方法“转化”)(2)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哪些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机会)(3)分组操作讨论:把学具圆平均分成16份,剪开拼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大家动手试一试。这样留给学生尝试、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推导、验证,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使“每个学生都重走一下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学生在知识构建的活动中,萌发和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积累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4.在师生互动中感悟评价艺术美

转变教师角色,合理地进行课堂评价,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有助于思维个性、心理个性的发展。如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学,我知道了……”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互评:“我想对某同学的想法进行补充……”“我非常赞成某同学的想法。”同时,课堂评价作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对每一位发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让每个人不带着遗憾坐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的回答完全正确,老师给你打满分”“老师非常荣幸,我的想法和你一样”等。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说,评价是一门艺术,充满了艺术魅力。

三、开放练习,让学生体验创造美

开放性练习是让学生从一种想法、一个角度、一种解法中跳出来,充分展示思维的个性,拓宽思维的空间。例如,在“圆柱的体积”的复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1支粉笔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粉笔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大小不同)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惑。经过短时间的沉思,学生尝试练习,终于有一个、两个、三个……更多的学生共同讨论起来,相互之间的启发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迸发。有的说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求出平均半径,再根据半径求体积;有的说先求出上下两个底面的平均面积,再乘以高;还有的说拿两支粉笔颠倒放,求出大小两个底面的面积和,再乘以高……于是一个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假设出现了,学生不再沉默,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创造欣喜。因此,只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氛围和环境,他们就敢大胆尝试,不断求异、求新,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去建造自己美丽的数学王国。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你深入其中,探其深幽时就会深刻感到数学文化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教、学、做、悟和谐统一,尽情去享受生活中的美丽数学吧!

(责编 蓝 天)

让心灵之花自由绽放 篇9

——高考作文阅卷之反思

内容摘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标的精神,关键词:高考 作文 问题 反思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然而,2007年广西语文高考近30万份试卷,作文平均分仅43.81分,这对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创。出现这样的低分,一方面是因为空白卷和字数严重不足的试卷出现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考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在阅卷过程中,我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审题立意方面

①审题没有把握好重点,以至于本末倒置,舍大取小。很多考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西瓜皮上,大谈不要乱扔西瓜皮,要保护环境卫生,进而谈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或干脆呼吁要培养社会公德,提高道德修养。

②审题错误,甚至完全脱离漫画,另起炉灶。如在某考生笔下,西瓜皮不知怎么变成了成绩单。该生认为,孩子摔跤了,旁边掉了一张成绩单。由于成绩不好,遭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指责。“显而易见,孩子一定是因为上网玩游戏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从而引起了三方的关注。”最后,该生得出论点:“远离网络,珍惜青春。”

③套题作文大量出现。许多考生把漫画内容“嫁接”到平时熟背的范文中去,以不变应万变。如由小孩走路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谈到“细节决定成败” “从小事做起”,又如由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说“出事了吧”谈到三方不应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大谈“责任重于泰山”或“建设和谐社会”。

二、运用论据方面

①论据贫乏,反复使用相同的论据,缺乏新意。用得较多的正面论据有史铁生、司马迁、爱迪生、海伦凯勒、苏轼、洪战辉、勾践、林肯等,反面论据有杨丽娟、项羽等。

②文章空洞,没有论据,通篇泛泛而谈,翻来覆去就是同样的几句话。

③论据错误百出,如苏轼牧羊、孔繁森到山区教书、张铁生是轮椅上的作家、王安石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貂蝉和亲、贝多芬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

三、语言表达方面

①错字连篇,字迹潦草难辨。

②相似的句子在作文中频频出现,令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如 “毛主席说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雏鹰要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搏击长空。”

③文字表达不通顺或标新立异,令人哭笑不得。如“没有一只鸭只有一条腿的,能走好路是要用它的两条腿的。”“司马迁受了宫刑,也就是被动了计划生育手术,但他没等伤口愈合,爬起来就写《史记》。”“唐三藏克服重重困难,穿过茫茫沙漠,登帕米尔高原,闯天门关天险,成了中国第一个到印度个人游的人,带回了许多圣经。”“妈妈是伟大的高级动物并拥有温暖的怀抱。”

④为了凑字数,方法层出不穷。如抄袭现代文阅读中的文段。活学活用原是好的,胡杨林和左公柳也的确能成为“战胜挫折”的论据,但大段大段抄袭原文以凑足字数则属于违规行为。又如一考生写到600字时无话可写了,于是写道:“在此,我要写一首诗献给我的父母。”又如一考生写道“你现在欢笑吗?或许你在哭泣。你的心情是好还是坏?为了你的身心健康,请你换个好心情。”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面对这些令人遗憾的高考试卷,我不禁对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深感担忧。

审题方面问题多多,并不是因为教师平时不重视。相反,教师还竭力将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应试技巧传授给学生。可这样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种带有应试目的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致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丧失写作兴趣,心态消极,被动作文。很多考生基本功不扎实,连“文从字顺”这个作文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由此可见,他们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并不是当作文化去了解,当作兴趣去探究,而是作为任务,不得不学,敷衍了事。

为了应试,许多同学还信奉“天下作文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只要能熟练掌握几篇范文,任何一个题目,我都能移花接木。所以在考试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套题作文。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体验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感受空洞、想象贫乏。于是那些相同的论据反复出现、甚至还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张冠李戴也就不足为怪了。

让生命之花肆意绽放 篇10

梅花纤细易折,但在寒冷的风雪中即使身处悬崖峭壁,她也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我们惊叹于她顽强的生命力也折服于她顽强的意志,是她让我明白每一朵花无论漂亮与否、残缺与否都有理由有责任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想起音乐天才贝多芬,耳聋的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反而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以及对音乐的无比热爱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命运交响曲》。那是多么伟大的音乐啊,代表了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纵然有困难,可他仍然开出了美丽的生命之花。

身受官刑的司马迁,咬牙吞血,毅然决然的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肉体的摧残,摧不毁他的抱负,生命的苦难压不倒他的精神。司马迁凭借一身傲骨谱写了一部《史记》。这个民族、这个世界从此铭记了司马迁,身体虽然残缺,可他的生命之花仍然肆意绽放。

身受高位截瘫的女孩晨飞,虽然不能走,不能写,可她仍旧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天使。苦难不能让她却步,病痛不能让她灰心,纵然经历了许多挫折,纵然身心疲惫,可她依旧用微笑面对。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命运的弄人。正是凭借着这种乐观的心态,以及顽强的斗志,年轻的生命依然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

他们的身体虽然残缺,他们的生命虽然饱受苦难,但这一切都不能压倒他们,他们拥有积极地精神,健全的灵魂,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依然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他们知道每朵花都有理由开放,因此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与汗水依然是残缺的花朵,肆意绽放。是啊,每朵花都有理由开放,看见别人身残志坚,作为身心健全的我们何来的理由放弃、退缩的?生命的花朵不在于身体的健全就会开放的美丽多彩,而是在于我们的意志与态度,想贝多芬、司马迁他们纵然身体残缺,可凭借自己的坚韧他们所开饭饭的生命之花,古往今来有几人能与之一决高下?!

残缺的生命尚能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我们的生命之花就没有理由不开放,从现在开始用我们坚强的斗志让我们的生命之花肆意开放吧!

经105-2

让德育之花绽放 篇11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微探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育,也加大了投入,但近些年的德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目前德育中面临的困惑

1.家庭对德育很苦恼。中国家庭教育会常务委员会曾做过一个全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八成以上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对孩子很重要,但在做一系列选择性题目的过程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调查还显示,家长对孩子德育有很高的期望,却又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并苦于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

2.学校对德育很烦恼。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德育缺失的责任推给学校。客观而言,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德育,但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德育是那么的无力;在现今师生评价体系下,又是那样的无奈;在现在社会环境下,也是那样的无力。

3.社会对德育做检讨。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法律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社会大众媒体失范失控,社会道德模范人物的宣传不到位以及非道德事件炒作,这都让德育内化变得更加困难。

二、德育困惑探因

1.德育的定位错位。德育本该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和学生的未来,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所有的德育资源,组织多种多样走向社会的教育活动,以培育人的德行和生活技能为目标。但我们现实的德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和标准化。我们的德育定位不是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出发,不是从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需要出发,也不是从德育自身养成规律出发,而是受到德育应试教育化影响,以理想化和标准化取代德育应有的生活化。

2.德育的过程“功利主义”。受德育定位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大多都把学生单纯当作“德行的口袋”,更多的是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而不是让他们真正理解、体验和判断。客观地说,作为德育主阵地,学校多年来德育工作大都局限在口头说教上,局限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上,局限在对学生的行为约束上,局限在对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意识的处罚上,甚至有人把实行“德育工作”当成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这种注重德育结果、忽视德育过程的教育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而且不利于正确德育观的形成。

3.德育培养模式“机械化”。受德育“功利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的德育常常是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教育商品批量生产,这是违反人类本性的教育。这种机械化教育使得德育从各种规范出发,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要求人无条件、机械地按照规则行事。这种德育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德行。

三、让德育之花绽放

了解德育的特殊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德育与一般的知识传授不同,它注重的是人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及行为的养成,所以不能把德育封闭、人为孤立起来,更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号化,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受教育者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充分释放受教育者的生命潜能,激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人们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使德育工作鲜活闪亮,富有魅力。

1.德育定位——以人为本、服务生活。德育不应被“政治化”和“应试教育化”。而应坚持以人为本和为人未来更好地生活服务。扎扎实实地关切个体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生成,关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权利、利益,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的认识,培育现代公民道德品质生成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空间,全面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和生活技能。

2.德育理念——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德育源于社会生活,德育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理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能真正有实效。时下,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人的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生活本身的现实性、实践性、情境性、整体性等是任何一种其它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本化、机械化的道德教育恰恰违反了这一点。只有在游泳中才会学会游泳,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这是德育的终极目标。

3.德育过程——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德育的内化,不能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要靠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否则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走入生活,与生活融入一体。这就要我们做到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做到处处有德育,时时有德育,人人为德育,德育贯社会生活始终。

上一篇: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下一篇:都市精灵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