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三的感受作文(精选6篇)
对于初三,我却有不同的感想。当我还沉浸在暑假的玩乐中时,一堆堆作业就无情地向我砸来了,心中的懈怠依然持续着,但作业还是要做。我忙碌着,笔刷刷地响,解决了一份又一份作业。作业似乎是无止尽的,手好像已经变成了写字的工具。除了写还是写,除了做还是做,全身每一个细胞都紧紧地收缩着,承受着严重的缺氧。天气也是这么地不配合,虽然太阳还是够义气躲到了云层里去了,但身边的什么水蒸气、氮气、二氧化碳啊,都好像已经沸腾了,还一个劲儿地往我身上挤压。结果,豆粒大的汗珠就像雨滴往下落了。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高度集中认真听讲的,不然那些作业怎么做呢?好难受,真的好苦好苦,就像咖啡绿茶的苦涩,一直蔓延到喉咙处。
尽管初二的生活让我得到了充实,心灵得到了满足。而现在,那样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初三生活让我学会了珍惜时间,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我能找到初三的快乐。当我冥思苦想,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我在宿舍忙里偷闲和人聊上几句家常时,我会发现生活的乐趣;当我趁着课间十分钟一瞥窗外那云卷云舒的美丽时,我会感到心里的轻松与惬意。
咖啡虽苦,但之后的香醇却紧紧萦绕;绿茶虽涩,但之后的甜蜜却久久徘徊,初三的生活亦是如此。只有汗水,树苗才能茁壮,只有拼搏,翅膀才会坚硬;只有坚持,水滴才会石穿!
我个人认为, 感受与观察不同, 观察是通过眼睛获得外界信息, 感受则是由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一种活动, 重在捕捉细腻的感触、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 思考缘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从而产生的内心强烈的震荡。观察是一种较为表面的认知, 感受思考是人的精神参与其中的活动, 是人智慧火花的呈现。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写到文章中去, 会使文章跌宕多姿, 深深打动读者。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把感受与思考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 对此, 我想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用心生活
很多学生认为生活平平淡淡,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感受可书写的素材。正如罗丹所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 生活中可感受的东西时时处处存在, 只是有些人对外界充耳不闻、视若不见。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个小小的举动, 只要用心, 都能引起学生的某种感受, 成为写作的切入点, 提供写作的契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周围的世界作为“对象”,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例如, 在学生轮流做了一周“班主任”后, 我让学生写个人心得。一位学生写道: “一周以来, 每天早上早早到校安排一天的工作, 布置完后, 又怕个别同学不认真完成, 就逐个监督督促, 感觉自己身心疲惫, 常常是午休时间还想着某某同学为何又迟到了, 是不是要进行一次家访?某某同学的作业为何一推再推, 总是不能按时完成?难道家里出现了特别的事情?”一周的辛苦可想而知, 学生有了深切的感受, 才能够写出: “班主任天天早起晚睡, 从未叫过一声苦, 从未说过自己累。过去我千不该万不该故意惹他生气, 让他为我一次次的奔波, 费尽口舌的教导。”感受后又深深领悟: “未来国家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更加繁荣富强, 长大后我也要当教师, 当一名像我们老师一样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的好老师!”
另一位学生的作文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目是《妈妈教我一支歌》。他因妈妈的老歌品悟到: “妈妈的歌陈旧无趣, 而我眼中的好歌在妈妈看来同样没有意思, 歌曲没错, 错的是我和妈妈缺少交流缺少沟通。多想躺在妈妈怀里听她讲那过去的事情, 多想让妈妈听听我的心声。”
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 “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的确,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但要把生活转化为文字, 还要有一个善感的心灵。
二、用脑思索
帕斯卡尔说: “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生活赋予每个人同样的蓝天白云, 同样的青山绿水, 为何在有些人的眼中, 它实有似无, 在有些人的眼中, 它能聚焦成美丽的景色、感悟到景色之外蕴藏的内涵?这就是思索与否的结果。人的思索好比奇山峻岭, 真正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对于中学生来说, 亲身体验的思索毕竟微乎其微, “行万里路”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重要的是“读万卷书”, 更多的是从课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感悟, 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素材。
鲁迅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文章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语文中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如读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认识到海子的幸福是自由闲散的生活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自食其力者的生活 (关心粮食和蔬菜)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我让学生们以“我眼中的幸福”为题, 谈谈个人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和家人共度周末是幸福;有的认为拥有真情、珍惜真情是幸福, 沐浴春风感受阳光也是幸福;还有的认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是幸福。幸福无处不在, 只要有一颗阳光灿烂的心。常言道, 社会是公平的, 幸福是主观的。幸福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用心体会。如若能够用心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细微、品味书本中的真知, 何愁下笔不文思泉涌?
三、用情感悟
人的内心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把外界事物和内心情感连接起来, 触景生情、感物动情, 才会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 才会有“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妙词, 才会有“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的佳句。
教读舒婷的《致橡树》时, 我把《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放在一起对比感悟: “当代女诗人舒婷否定痴恋、攀附、奉献的爱情观, 主张在爱情关系上平等独立, 心有灵犀, 相知相依。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坚持奉献的爱情观, 不管自身处境多么险恶, 命运多么坎坷, 只要‘她’能够自由幸福, 那么‘我’也就变得勇猛强悍, 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了。针对不同的爱情宣言, 同学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学生们有的分析舒婷, 站在女性角度考虑, 动情地赞成平等爱情观, 有的则从裴多菲出发, 认为爱情奉献是值得肯定的, 当我们用情感受生活、感悟思索时, 一切的一切都变得美好了。与学生谈舒婷的情和裴多菲的爱后, 我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向往的爱情, 有的扭扭捏捏羞于表达, 有的大大方方自如侃谈。令我欣慰的是, 学生一致得出结论:花在不该开放的时候开放就会过早枯萎, 要想拥有娇艳的花朵, 就要等待时机的成熟。
风是其中一个没有家的万物,整天只能到处流浪。或许你跟家人出去玩的时候,会恰巧有一阵风从你身边吹过,别以为风只是刚好经过,其实它是想告诉你没有家和家人温暖的悲伤。
雨和风一样忧伤,它从天上掉下来后,就离开云妈妈,小河哥哥大海姊姊不停安慰它们,雨还是一直哭泣着、停止不了悲伤。等它们从海上蒸发飞到天上以后,想找妈妈也再也找不到了。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住在温暖的家,其实是很幸福的事情呢?平常我们上学、回家,每天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吃、有舒服的床可以睡。大家觉得那是小事,可是对穷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得不到的幸福。
在非洲的人,他们没有东西可以吃,没有足够的食物来补充营养。非洲小朋友肚子大大的,可不表示他们吃很多食物。那是因为他们不健康生病了,才肚子越来越大,其实身体是很虚弱的。
被别人帮助是幸福的。
那天天气阴沉沉的,乌云布满了天空,好像是天公打翻了墨水瓶一般。我急着到街上去买东西,随手拿了个褂子便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豆大的雨点从空中泼洒下来,人们顶着衣服往家里跑。没一会儿,原来热闹的大街上,连一个人影都没了。我的衣服也湿透了,我冷极了,再加上风飕飕地吹着,我不得不蜷着身子顺着墙,蹲在墙角,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我暖和些。这时,一个老人从我身边走过,他见我冷得厉害,说道;“小姑娘,外边冷,到我家里暖和一下吧!”我抬头望见一张陌生的面孔,黝黑的皮肤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我害怕他是坏人,也就没有搭理他。一会儿后,他又过来了,他递给我一瓶热水和一件棉衣还有一把伞让我先回家。我抱着热水瓶,心里热乎乎的。那一刻间,我感受到了幸福。
同样,帮助别人也是幸福的。
集市上人山人海的,吆喝声,讲价声,混做一团。我们一群孩子们挤在一起,围着卖金鱼摊,看着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泳。我想买几条回去,可身上又没带多少钱,就只能在这看了。卖鱼的男人看出我们很喜欢,就允许我们离得近一点儿,逗逗它们。男人到那边去招呼客人,一个小男孩索性把手伸进鱼缸里,想要摸摸那可爱的小家伙。可是,被他摸过的那条鱼没过多久便死了,他问我们是谁干的。我们都不敢说一句话,盯着那小男孩。他眼里噙着晶莹的泪珠,眼看就要掉下来了。“没关系的,我要这条金鱼了。”男人笑呵呵地把鱼装好,递给我。我的一个朋友说道:“这明明不关你的事,再说了,你如果要买,也可以买一条活泼的啊!”那个小男孩儿也跟了过来,说道:“我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谢谢你帮助我!”我笑嘻嘻地说道:“没什么。”那一刻间,突然觉得我长大了不少。
夸奖
今天,是个大日子,我拿到了试卷后一瞧,哇!我看到了什么,大大的红色的120出现在我眼前。这下好了,一放学,我脚下抹油,一溜烟跑回家。
在进家门时,我把卷子放在背后,一只手拿着,妈妈过来的一瞬间,我将卷子一下拿出来,妈妈惊了一下,随即笑了,说:“这次考满分啊!不错不错,下次继续,全班第一,果然是我的儿子。”
我听后,心里十分开心,十分幸福。
满足愿望
“妈妈!过年时别忘了乐高!”去年春节我对她说。今年,春节之时,家里老老少少,围成一桌,吃着饭,看着春晚,十一二点时,我有些困了,便自己先去睡了。
在我躺下去一刹那,我觉得枕头下有个东西,我将那东西拿了出来。那一刻,我惊呆了,一个“乐高玩具”,简直难以想象,妈妈,没忘记这事?
那一刻,我被满满的幸福包围。
成功
去年,我开始自己创造一些小物品,这不,赶上校园纸飞机赛了,我在家里琢磨着折什么飞机,怎样折飞得久。
我废了一张又一张白纸,始终没能完成“久”这个字。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气球放飞时的动力来滑翔。这下可好了,我一经点拨,在气球中加了彩蛋片,这下,既能飞也好看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这次比赛,造型、能力、创意三奖我获了两奖,站在领奖台上,心中满满的幸福。
一、现象:英语学困生只是态度学困生
语言是人类的天赋。只要没有特殊的智力障碍, 人人都可以学好第二门语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于英语这门学科而言,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或者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往往不佳, 甚至排斥英语课堂。即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帮他们补课, 让他们罚写, 结果依然收效甚微。他们也许在短时间内记住了只字片语, 但这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笔者将这些态度较差的学困生进行了简单的归类:
1. 对其他学科态度好, 对待英语态度不好。
2. 以前对英语态度好, 现在对英语态度不好。
3. 对所有学科态度都不好。
二、对策:分门别类去转化英语学困生
基于以上的分类,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
1.第一类学生往往因教师讲课死板, 对学生情感疏远而造成。虽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其他方面卓越, 不代表英语也一定学得好, 但一般来说, 其他学科成绩普遍优秀的学生, 英语成绩不可能差得离谱。教师应该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抓住了这一类学生的心, 也就握住了他们成绩提升的钥匙。教师可以借他们的优势学科加以鼓励, 告诉他们, 只要付出同样的努力, 就会有同样的回报。教师殷殷期盼的目光能鼓励学生不断前进。2.
2. 第二类学生态度转变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英语学习难度增加的打击。那么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有可能他们更习惯以前的教师的教学方式, 不太能接受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是这个原因, 教师就要改变策略。好的教师应该适应学生, 而不是强制学生来适应教师。如果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那么这一方法肯定存在某些问题。
在教学变量理论中, 布鲁姆将认知前提和感情前提列为影响教学成绩的主要变量。如果英语学习难度增加了, 教师就要要根据学困生的认知, 为其搭建相应的支架, 把一个问题细分成若干小块。问题的细分不应由教师预设, 而应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一步步的提升, 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要让学困生有支架可撑, 有方法可以改变, 教师就需要投入情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应只限于口头。如果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困难, 教师就要积极想办法, 用心帮助他们不断提升。
3. 第三类学生往往是所谓的“问题少年”。要解决“问题少年”的问题, 就应该从问题的结症入手, 找准病因, 然后对症下药。对于这类英语学困生, 教师要辅导的不只是简单的英语语法知识, 还有他们的心理状况。所谓上将伐谋, 其实就是攻心。这条兵法同样适用于英语教学。例如, 笔者所教班级有个学生, 成绩很不好, 也常常不吃早饭。笔者常常会送些点心过去, 并写上类似“This bread is just for you.”“Have you eaten your eggs?”等英语句子。有一次笔者无意中写错了一个单词, 他竟然纠正了出来。一段时间以后, 他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类学困生的转化就如同中药的调理, 需要教师的智慧和长久的耐心。
三、实践:为学困生打造的英语课堂
学困生转变, 关键在于英语课堂。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笔者认为, 如果没有学困生的参与, 所有的计划、目标以及活动都是残缺的, 甚至是不人道的。笔者将适合学困生的课堂的特点进行了大体的罗列,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内容一定要生动,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教学手段不能一成不变, 不能完全依托课件或者课本。
3.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能速成, 要有耐性。
4. 要注重情感的交流。
5. 英语学困生原本英语基础就不扎实, 教师不能急于追赶进度。
6. 从学生个人特点出发, 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每日任务。督促学生及时完成, 否则他们容易拖欠。
7. 设置成长记录表, 用实际进步激发学困生前进的力量。
语言是枯燥的, 但教师的讲解不能枯燥。要将具体的语言和学困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英语。
目前, 国内的许多英语课堂都允许教师自带设备。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也在热火朝天地展开。可是部分教师所采用的依然是一成不变的课堂, 讲解枯燥无味, 分析过于繁琐, 不符合语言教学的发展规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也没有课堂互动, 导致学困生的学习时间被耗费在无形之中。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不站在学困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反而一味责备他们。英语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付出的努力和学困生自我效能的强化都会在日积月累中慢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