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的个人介绍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欧亨利的个人介绍(精选8篇)

欧亨利的个人介绍 篇1

O.Henry’s writing styles

O.Henry is one of the American famous short-story writers.His novels expose the darkness of capitalism from different angles, describe the difficult life of lower class, praise their sincere friendship, love and desire to blessed life.He always write a comedy ending to express deep social meaning, serious social reality and higher level.Furthermore, it points out the inevitability.As we all know O.Henry’s ending is always unexpected.He will suddenly change the inner world of the figures in an unbelievable way, or reverse the fate of the hero.In most time, it will make people feel in track, but the majority will think it reasonable after a while, such as “The Cop and the Anthem”.In the passage, Souby wanted to be in a prison so he made troubles outside.However, his hopes always were defeated.When Souby was reclaimed by the Anthem and decided to live a new life.Unfortunately, policemen put him into prison on some trumped-up charge.When all people assume he will be safe through life, policemen took him to a court.This is a typical O.Henry’s ending, which puts people into a dark hole with thinking deeply.And yet O.Henry just use this way to reflect the reality of being unable to distinguish the good from the bad.The artistic effects of O.Henry’s ending does not always appear in the end.For example, there are two plots in the “The Cop and the Anthem”.One is that Soupy molested a woman, but in an opposite manner, the woman molested him.The other is that Soupy took away a customer’s illegal umbrella.Both a simple and attractive woman and a well-dressed customer give readers a decent feeling, but in fact, they are not the people what we are thinking.I believer everyone will think it is incredible like me.Only if we think carefully is it normal.After all, those people really exist in our society.Is everyone in upper-class noble, kind and well-behaved? Of course not, someone just put their dirty behaviors under their beautiful mask.In order to express the inner dirtiness, O.Henry had to decorate a lot in the passage.Although what it is isn’t as how it is, in short, it is reasonable.O.Henry’s ending exposed the public morals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of capitalism in the humors.

欧亨利的个人介绍 篇2

作者运用漫画般的笔触, 勾勒出数位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令人印象深刻。如Joe Larrabee:来自中西部槲树参天的平原的一个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 二十岁时便背井离乡来纽约“深造”, 带着一个“飘垂的钱包”。寥寥数语, 一位怀抱理想, 渴望闯出一片天地的热血艺术青年便跃然纸上。而后, Joe为了家庭放弃绘画, 去洗衣房帮工, 让人感叹他不愧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儿。Delia Caruthers:来自南方一个松林小村里, 热爱音乐, 来到北方“深造”。与Joe结婚后, 生活日益艰难, 她为了爱人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音乐理想, 外出工作为人烫衬衣, 是一位温柔体贴、有耐心、有理想, 勇于为家庭牺牲的好妻子。此外Joe和Delia虚构的几位人物也同样栩栩如生:家庭富裕, 关心他人的可爱老头Pinkney将军和他那喜爱穿白衣, 瘦小柔弱、善良可爱的女儿Clementina;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有钱胖子, 围着羊毛围巾, 是对艺术没有欣赏能力的“傻瓜”。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整篇小说更加充实、饱满。

在情节设置上, 作者更是匠心独具, 将反转式情节链运用得出神入化。Joe和Delia为生活所迫, 都在结婚后中断学业外出挣钱养家, 因为各自的善意隐瞒, 他们坚信对方都找到了与艺术有关的工作, Delia是在一位将军家教授他女儿音乐, Joe是在中心公园出售自己画的素描。生活看似简单而快乐, 然而一件意外使真相浮出水面:Delia一直是在一家洗衣房烫衣服, 而Joe也是在同一家店里烧锅炉。他们都为对方放弃了艺术, 因为“爱”, 牺牲了艺术。作者于小说结尾处峰回路转, 揭示出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但回顾前文的细节与暗示, 又令读者不得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 不由得赞叹小说构思之精巧。这便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即通过小说情节的不断推进引导, 暗示读者必将出现某种结局, 然而, 在读者以为阅读期待即将实现的临界点时, 笔锋陡转, 揭示出令人完全意想不到的结尾, 从而带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爆发力和吸引力, 使读者在合卷后仍回味思索。

小说行文流畅, 语言生动活泼, 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轻松、幽默的调侃, 如“迷人的情妇”, “合法的纸币”等等, 并穿插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 如Joe六岁时画的一幅作品被配上架子, 挂在药房的橱窗里, 但是旁边却挨着一只留有几排参差不齐的玉米的穗轴;Delia把六音阶搞得很出色, 她的亲戚们让她到北方去“深造”, 给她凑了一笔数目很小很小的款子;Magister之所以有声望, 是因为他取费高昂;课程轻松, 他的高昂轻松给他带来了声望……

当然, 最让人难忘的是, 在《爱的牺牲》中, 年轻的夫妻虽然经济拮据, 但始终积极乐观, 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假若家庭不幸福, 随它怎么宽敞———你从金门进去, 把帽子挂在哈得拉斯, 把披肩挂在合恩角, 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 到头还是枉然”, 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真谛的理解:只有“爱”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欧?亨利式结尾”分析 篇3

不少短篇小说大师在作品中都采用这样的结尾,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以苏教版必修二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琼珊病得危在旦夕,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常春藤叶上,而叶子很快就要落完,琼珊的生命自然就要终结,但偏偏有一片不落的叶子让她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故事结尾又起一波,这片叶子是贝尔曼所画,是用生命画的,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琼珊的康复令人欣慰,而我们又被这位老画家的精神感动得落泪。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意料之外”的特点。

那么,这意料之外会不会非常突兀,不合逻辑,令读者难以相信,难以接受呢?不会的。作家在作品中早就埋伏好蛛丝马迹,细细揣摩这些蛛丝马迹,读者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情节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前文就有这些交代: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最后贝尔曼果然画了最伟大的作品。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这是假的叶子呀。

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风雨侵袭,天气恶劣,为下文贝尔曼感染肺炎去世埋下了伏笔。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暗示贝尔曼冒雨去画最后一片叶子。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这是贝尔曼作画的痕迹。

综合以上情节,小说结尾揭示树叶是贝尔曼所画,以及老画家的死,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埋好伏笔是“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文理通顺,情节的发展才合理,结尾才会让我们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使文章具有独特魅力。

“欧·亨利式结尾”要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埋好伏笔,还要巧用“蓄势”。具体做法是:在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不使它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迟它的总爆发,借以渲染蓄势,在写作中制造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处处暗示读者必然要产生的某种结局。但到结尾时,却突然来个“反弹琵琶”,与读者的期待相反,达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如《警察与赞美诗》,故事梗概: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千方百计地犯法,以达到他的企图: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的冬天。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地逮捕了,最终实现了他去监狱过冬的梦想。

在这篇小说的情节中,苏比多次以身试法,比如吃饭不给钱,调戏妇女,扰乱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罪行,读者都期待他被抓起来,但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就是引而不发,这其实就是在蓄势,与结尾苏比心生善念,想要重新做人却无辜被抓,形成鲜明反差。

由此可见,巧用蓄势,在”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中,有着显著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有各种猜想,甚至对下文的情节有强烈的期望,但是到文章最后,真正的结局抖出来,令人惊讶,这种“势”积蓄得巧,积蓄得好。

文坛上不少作家都青睐“欧·亨利式结尾”,

美国作家斯考特·奥洛斯基的作品《朋友》就是这样的:47岁的亚当是个穷困潦倒的孤独的人,过去的25年,他每天晚上坐在公园的长凳上,但是没有人和他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个叫雷的年轻人主动来和他说话、聊天,令亚当感到了温暖。可是结尾,警察告诉他,雷是个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疯子。

小说结尾处有人告诉亚当,雷是个精神病患者,这出乎人的意料。但是在过去的25年里都没有人和亚当说过话,坐在椅子上像一堆“破布”的亚当被人们忽略,所以不可能有正常人和亚当说话,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让对未来燃起希望之火的亚当再度跌入冰冷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

“欧·亨利式结尾”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构思精巧,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同时更好地突出、深化了主题。这样的作品,使读者在读完小说时,都能做出三种表情:先是瞪大眼睛,对小说结局充满惊讶;接着是两个嘴角上翘,会心一笑;最后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欧亨利小说鉴赏 篇4

1、《麦琪的礼物》: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

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比情感更重要的东西——爱,却是无价的。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告诉人们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

2、《警察与赞美诗》:作品叙述流浪汉苏比在北美寒冷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的过程,他处心积虑六次犯事却没有如愿,当他十分沮丧夜深归途中,听到教堂传出来炼净人心的赞美诗,内心澎湃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逮捕送进称为“冬宫”的布莱克威尔岛关押三个月。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揭露并讽刺了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反人道的法律等等,如同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动机是揭露封建社会的没落一样。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

3、《爱的牺牲》: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小说,讲述了一对追逐艺术的年青艺术家夫妇乔·拉腊比和迪莉娅·卡拉瑟斯,离乡背井到纽约去深造,却因家境贫困难以伸展抱复。于是妻子为了生计宁愿牺牲自己,骗乔自己在一个将军家里教他女儿弹钢琴,而乔也骗迪莉娅自己的画被皮奥里亚人看中,直到迪莉娅的手被烫伤,才明白迪莉娅在一间大洗衣店里烫衣服,而乔就在那间店里的锅炉房烧火。小说展现了19世纪美国草根阶层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在严酷的生活下,两个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但是他们之间的爱又让人感动。虽然现实很困难,但是他们彼此间的爱是永恒的,伟大的。

4、《供应家具的房间》: 写了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以自杀而终的恋人的故事。年轻人来到这个阴暗,肮脏的房间,在那个黑暗的房间里有着许多贫苦人们留下的痕迹,也是在这个房间里他的恋人自杀,小说展现了社会下级阶层人们的困难生活,以及人心的冷漠,自私。房东太太知道年轻人向他打听的人就在房间里自杀,可是她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告诉年轻人。(这个城市像是一片无底的大流沙,不断地移动着它的沙粒,今天还在上层的沙粒,明天就沉沦到粘土污泥里去了。)

5、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讲述了证券纪经人哈维麦克斯维尔忙碌的工作,他似乎就是一部机器,忙到忘记了一切,忘记自己叫过秘书皮彻找新的速记员,甚至忘记了自己跟速记员莱利斯结过婚,他求婚的场面是多么的可笑,上一句话是你愿意嫁给我吗,下一句话便是请你快回答吧,那帮人正在抢购太平洋铁路的股票。小说以夸张。幽默的手法写出了纽约人忙碌的生活。(交易所里有了飓风,山崩,暴风雪,冰川移动和火山爆发,自然界的剧变在经纪人的事务所里小规模地重演了。)

《欧亨利》读后感 篇5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这本书是由各种情节曲折的短篇故事的汇总,我读着这其中的任何一篇故事,都可以领会到不同的人生哲理。

就算这世界给你的打击再大,但你的生命也不能被其他左右。这是我看完书中《最后一片藤叶》得到的启发。琼西是个贫穷的画家,她得了重病。穷西她老是觉得,常青藤上仅存的五片落叶代表着她生命的终结,不管她的朋友怎样劝她,她总是觉得自己的生命和叶子是联系在一起的。医生认为她在这样下去就会死,为了帮助琼西,朋友请来了贝尔曼—一个年迈的老画家。贝尔曼冒着大雨,用自己的心灵的画笔,勾勒出了最后一片永不凋落的藤叶。因此,琼西渐渐重拾希望并且她的病也渐渐好了,但是贝尔曼却因为在雨天得了肺炎不久就去世了。你也许世界上会遭遇很多挫折与不幸,但请你千万不要因此而放弃了生的希望——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去战胜它!很多时候,上帝也许为你关上了一扇窗,但他肯定会记得在另一地方,为你开启一扇门。

生活中的巧合总是那么地不经意,但与此同时,也诠释了什么是爱。付出,总是有回报的。《麦琪的礼物》中,我觉得就是这样的。圣诞节前夕,一对贫穷的夫妇为了给彼此准备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自己心爱美丽的长发来买表带,而丈夫却为了妻子卖掉了祖传的手表去买梳子。最后他们交换了礼物后却发现,彼此都用不上了各自准备的礼物。但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他们都真真地感受到了对方的爱。这就好像在坐数学题时,你绞尽脑计也想不出来怎么解,但是你努力地尝试去做出来,就算没做出来也没关系,因为当老师讲评时,你会在瞬间豁然开朗;当然,如果你是自己做出来的,那么那种喜悦之情也就更加强烈了。因为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与此相反的是,遇到难题你就跳过,就算是老师讲了你也不会印象深刻,然后知识的漏洞也就越来越大,你想去藏匿,可是终究也找不到地方。所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也许有人告诉过你:“钱是万能的”。这本书的作者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书中《财神和爱神》这个故事就诠释了这句话。大土豪安东尼的儿子罗克韦尔喜欢一个姑娘,但他没什么勇气去表白。一天,这位姑娘要远走他乡,所以罗克韦尔决定一定要在她走前表明自己的心意,但他还是没有勇气。在他父亲买通司机和警察制造的一场堵车下,他终于表白成功换取了姑娘的欢心。虽然钱很重要,但是我认为它并不是万能的。金钱买不到健康,在你因生病而岌岌可危时,有时候就算有钱也就不了你;金钱买不到情义,有些人就算在各种金钱的蛊惑下也不为所动;金钱买不到…世界上也有很多东西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但是有些人却被金钱所倾倒,为金钱所着迷,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的阅读答案 篇6

【小题2】① 第一次,文章开头“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烘托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在一个很冷的晚上,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出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渲染了沉寂的气氛;从“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可见此处的环境描写还有转换情节的作用。

【小题3】(1)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这20年来在西部汲汲追求奔波劳累费尽心力,“不容易”当中包含着鲍勃对这一艰辛过程的感慨;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自己想要的财富和利益,但却不得不煞费苦心地一次次逃避法律的制裁,“不容易”当中又暗含着鲍勃对于自己能够脱身于法网的一丝庆幸。

(2)“颤抖”表现了他当时发现原先的巡警竟然是吉米时的惊愕、20年后相约自己与吉米竟然是罪犯与警察的尴尬、以及将要不可避免地面对法律制裁的恐慌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小题4】①“二十年以后”会发生什么?文题设置悬念,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②“二十年以后”直接对应小说的主要情节“二十年以后”两个老朋友的彼此曾经承诺的一场约定。

欧亨利的个人介绍 篇7

1 叙述艺术

1.1 叙述者的艺术

1.1.1 叙述者的焦点转变艺术

叙述者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 它与不同视角一起组成了叙述, 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1943年布洛克斯和瓦伦首次使用叙事焦点 (focus of narrative) 一词, 热奈特在1972年更充分地发展了它, 提出“聚焦” (focalization) 一词。热奈特认为叙事可以是“无聚焦”或“零聚焦”的, 由局外人了如指掌的展示给读者, 也可以是“内部聚焦”的, 由一个人物的不同角度或者不同人物的角度来展示给读者;还可以有一种“外部聚焦”的形式, 即故事的叙述者 (narrator) 所知道的要少于故事中的角色。在“The Gift of Magi” (麦琪的礼物) 叙述者充分描写并且了解Della做晚饭时担心吉姆不喜欢她的短发时的心理活动, 这时就是在Della角度的“内部聚焦”。然而之后, Jim好似费了很多脑力也还没有把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弄明白似的, 这个部分算是“外部聚焦”, 因为叙述者表现出不能洞穿故事角色真正的内心活动, 但同时又有别于整个故事以Della角度来写的可以洞悉一方而不熟悉另一方的一般写法。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多次聚焦的转换。

另外, 著名学者胡亚敏认为, 根据叙述者的叙述行为, 叙述者可分为“自然而然”的叙述者与“自我意识”的叙述者;本文所说的叙述者“出现”, 指的就是“自我意识”的叙述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并出面说明自己在叙述。欧亨利在叙述过程中会多次转换叙事焦点, 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获得多种视角;同时他也会时不时得“现身”, 拉近读者距离并且进行评论。

1.1.2 叙述艺术的效果

这样的叙述艺术可以达到以下几种很好的效果:

1) 控制节奏

叙述的速度指的是一定时间内的故事容量。速度越快, 故事容量越大, 反之亦然。在“The Gift of Magi”中, 作者写道:“Oh, and the next two hours tripped by on rosy wings.Forget the hashed metaphor.”这个时候就是由叙述者自我现身了, 叙述者由“自然而然”叙述转换成“自我意识”叙述, 进一步加快了叙述速度。

2) 与读者直接交流

在“The Gift of Magi”中, 作者在描述完Della的困境后, 说“Take a look at the home.”又比如欧.亨利常会用到的诸如“you know”“you can see...”之类的用语, 此则可以达到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直接交流的效果。这个过程中读者会有一种很强烈的存在感, 而不完全是一种旁观感。

在“The Skylight Room” (天窗屋) 中, 作者描写的是几位贫穷租户之间的故事, 而在开头的几大段都是以读者“you”为聊天对象的感觉:“First Mrs.Parker would show you the double parlors.You would not dare to interrupt her description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of the merits of the gentleman who had occupied them for eight years.Then you would manage to...”这个时候欧.亨利利用焦点的转换艺术将读者很好的纳入了故事中, 仿佛读者就站在故事主角身边一般。

“A Service of Love” (爱的牺牲) 讲述的是两个热爱艺术的贫穷青年, 为了能让对方不要完全放弃艺术而自我牺牲了艺术, 一直骗对方说自己还在延续着艺术, 直到最后两人才明白两人互相之间为爱牺牲的谎言。这个故事中, 作者更是在开头作者便现身:

“When one loves one's Art no service seems too hard.

That is our premise.This story shall draw a conclusion from it, and show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premise is incorrect.That will be a new thing in logic, and a feat in story-telling somewhat older tha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作者用了“our”这样的词——“This is our premise”, 并且还直接谈到了这个故事将要得出一个结论, 将读者带进了对这个“premise”——“WHEN ONE LOVES ART no service seems too hard.”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 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的思考。之后转入到自然而然的叙述, 讲起了Joe和Delia的故事。

3) 评论故事, 升华主题

在“The Gift of Magi”的最后一段, 作者交代了故事真相与结尾后, 评论了整个故事:“The magi, as you know, were wise men—wonderfully wise men....All who give and receive gifts, such as they are wisest.Everywhere they are wisest.They are the magi.”

这段评论中有“你” (读者) , 有“我” (叙述者) 还有“他” (故事中人物) , 并且作者试图将三者之间联系的非常紧密, 使得读者有种非常强的融入感。并且, 这样的点评在结尾之后不会显得累赘, 反而有种点明主题 (两人的送礼与“Magi”之间更深层的关系与含义) , 升华精神的作用。

1.2 明暗两线的艺术

正如“一张口无法说两家话”, 当一个叙述者过于全知的时候, 读者就仿佛进入了“神”的状态, 统观全局, 理智而冷静, 缺乏了一点神秘感, 也总是倾向于看到主人公有违自己意愿的行为时便会怨恨或着急。然而, 欧.亨利却常常把读者纳入到整个故事中, 作为一个“半知的观察者”, 能够跟着故事的发展而经历和感受。作者常设一条故事中的“明线”, 与此同时也会埋一条“暗线”, 两线同时发展着, 读者却基本上只能看到明线的进度, 在两线交汇处便会得到思想上的碰撞——“啊, 原来是这样!”。然而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 让美的更美, 丑的更丑, 同情的对象更值得同情, 实现作者的写作要旨。正如在“The Gift of Magi”中, Della“卖发买表带”是明线, Jim“卖表买发梳”则是暗线。整篇文章用大幅笔墨描述了Della内心挣扎的取舍, 复杂的心理活动, 却对Jim的行为几乎只字不提, 然而却在文章的结尾明暗两线相交碰撞, 交代了Jim的所为, 留下的白足以让读者充分想象到Jim在卖表的过程中同Della相同, 甚至不亚于她的内心活动。

在“The Service of Love”中, 作者仿佛一直聚焦在Delia身上, 描述她的每次“丰富多彩”的描述与谈话, 说她是怎么带那个老头家的女儿学钢琴的 (虽然我们在作者的叙述中得知了她原来是在一家洗衣店做着熨烫的工作) , 而Joe则是在旁静静的听着, 偶尔描述一下自己的“卖画”生涯。然而, 直到最后, Delia的手烫伤了, Joe惊异而奇怪的询问, 我们才直到原来Joe一直也没有所谓的“卖画, 继续着艺术生涯”, 而是也在那家洗衣店, 做着烧煤的工作。Joe一直处在故事的暗线里面, 在结尾的明暗线相交碰撞之时, 我们恍然明白了Joe这些日子的生活, 也就不难想象把Joe带入到之前的故事情节里其的所为了——编造“善意谎言”和“继续艰难没有艺术的生活, 却一心想为对方的艺术而奉献”, 这样在Delia身上详细的描述也一样可以用到Joe身上了。

同样, 在“The Cop and the Anthem” (警察与赞美诗) , 也有明暗两条线。Soapy因一心想入狱而各种胡乱作为是明线, 而当时是否入狱标准是暗线。但是, 在这个故事里, 明线和暗线却是多次的相交、碰撞。

1.3 小结

欧.亨利擅长采用“迂回曲折, 曲径通幽”的手段以达到“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目的。叙述过程中或“顾左右而言他”, 或“此地无银三百两”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时而煞有介事, 时而漫不经心, 时而浓妆重彩, 时而轻描淡写, 但无不写得出人意料的结尾, 表现了欧.亨利高明的“聚集”技巧。最好的结尾往往是在人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突然出现意外事故或预料不到的打击, 如此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

2 语言艺术

人们谈论到欧·亨利时, 常常谈到的都是“神奇的结尾”, 抑或是故事中反映出的人文关怀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毫无疑问, 这些都是欧·亨利小说最耀眼的光芒, 也是在小说史上一直熠熠生辉的宝石。然而, 当我们细细去品味他原汁原味、精雕细琢的语言时, 却又能发现一大片美丽的花园。欧亨利小说的成功, 绝对离不开其精妙的语言运用。其语言的妙处之多, 恐怕十指难数尽, 而此文将捡取其中的两点做简略的探讨。

2.1 长短句的节奏艺术

在此论文的前部分中曾谈到过“速度指的是特定时间内的故事容量”。一定程度上, 行文的速度与故事的节奏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对“长短句”的把握和适当地交替使用, 可以使得故事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 时而平稳、时而热烈, 错落有致, 详略得当。如此这般, 故事就如乐章般美妙了。

还是以其最经典的故事之一——“The Gift of Magi”为例, 首段进行了如此的描述:

i.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that was all./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pennies saved one and two at a time by bulldozing the grocer and the vegetable man and batcher until one’s cheeks burned with the silent imputation of parsimony that such close dealing implied./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and the next day would be Charismas. (s3-s3, p5)

这段话中, 除了中间划线部分为长句外, 其余都是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短句。经过分析可以发现, 通过众多短句, 一句同一个短句的不断重复 (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 , 作者描述除了Della家的窘破情况, 以及主人公在面对这种窘境的无奈之情, 叹息之气。“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描述, 淋漓地表现出了Della的穷。之后的长句则描述的是这写钢镚儿如何“历经艰辛”一点点儿和小贩讨价还价得来的。这个长句从“外在”和“内在”都表达了Della为了省钱的艰辛。这个段落的构成是“短、短、短、长、短、短、短”, 可以看出非常的对称, 也非常的有节奏感。这正是欧·亨利写作艺术的独到之处之一, 十分经典。

2.2 不同身份不同用语

在读欧亨利文章时会发现, 不是所有的用语都是书面用语, 经常会有非常口语化的表达、甚至俚语表达的出现。然而这却不是作者的无心, 却恰恰是“非常有意而为之”的结果。欧亨利的小说中, 底层社会群体占很大一部分, 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都非常的有限, 若作者依然按照自己的文化水平来拟写他们的对话, 抑或者只从其立场或态度考虑进行语言的组合, 都是不够的。可以看出欧亨利在写作时非常在意这些小细节, 他将人物的用语尽可能的根据其不同的身份进行还原, 让读者能够体会到最真切的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

例如在“Between Round” (回合之间) 这个故事中, 身为普通市井小人物的Mrs.Murphy就常会出现这样的语言:“twasyisterday, or maybe four hours ago!I donno”。以及Griggs的话:“Gimme a rye-high”。这样的用语和句子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下层社会热闹而随性的公寓道场景, 可谓非常的妙。

2.3 倒装句的使用

除了上述两种文体学修辞之外, 还有大量倒装句的使用, 是的文章的节奏感更加的鲜明, 动作突出的更加的明显, 如下列的句子, 无一不突出了动词的和形容词的修辞作用:

I.On went her old brown jacket;on went her old brown hat. (The Gift of the Magi) P4

Ii.In vain beats the faithfullest heart above a 52-inch belt. (The Skylight Room) P18

iii.But at length went her head and out came the truth and tears. (The Service of Love) P27

iv.And upon the night air rose joyous cries, congratulations laughter and unclassified noise.

3 结束语

深刻的社会意义、巧妙的叙事艺术以及精细的语言安排等因素, 共同促成了欧.亨利的小说杰作。其对社会意义的探索和挖掘也许难以简单模仿, 但其写作艺术却留给了后世写作者深刻的内涵去学习以及大量的经验去吸取。后世之人应多多挖掘其叙述艺术与语言艺术, 珍惜这块文坛上的瑰宝。

摘要:在欧·亨利的小说中, 叙述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欧亨利通过对叙述者“焦点”的转换, 从不同角度描述故事, 将读者带到不同的视角中。另外, 其在语言语句设计方面的精心雕琢更是使得故事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关键词:欧·亨利,叙述者艺术,明暗两线,语言艺术,长短句

参考文献

[1]O’Henry.100 selected stories of O’Henry[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2]柳鸣九.欧亨利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4]李权文.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评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J].山花, 2009 (4) .

[5]蔡乾.叙事视角划分再议: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11 (1) .

[6]何兆华.从语言分析角度看<麦琪的礼物>及欧.亨利的写作风格[J].文学界:语言研究, 2011 (1) .

[7]樊林.欧亨利式的结尾表现手法浅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

[8]樊林.从文学接受视角看_欧_亨利式的结尾[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冷与暖 篇8

关键词:心理学欧亨利感觉冷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原因:个人和社会

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苦命且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与妥协。他在幼年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辛酸,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就因为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罪名过早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他没赶上看爱妻的最后一面,就被抓进了牢狱,在牢狱里体验到了最恶劣的生活状态并为他小女儿的抚养费而尝试写作;提前出狱后,他隐姓埋名继续写作,那个时期堪称他写作的丰产期,优秀作品如泉涌出;他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因此他在四十八岁病逝于纽约,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和悲壮旋律的一生。正因为欧亨利的生活经历是如此丰富曲折,所以他对人事、社会、情感的思考就比别人更深一层,更广阔些。他对求生的理解,远远高于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贵族;对家庭的理解,远远高于沉浸在柔情蜜意里的青年;对社会阴暗面的透视,远远高于煞有介事的政府官员。

2欧亨利小说鲜明的冷暖表现:作品中的人情和作者的感情

作为一个有着不幸童年和坎坷成年经历的传奇作家,其对生活的憧憬和对人情的渴望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他的带有残缺感的心理在写作中寻求一种满足和皈依,因此他寄予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别人,给他们些许的希望和安慰。

在温暖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是充满人情美的悲剧,几年过后,那个曾经被人误解实际上却是杀匪英雄的年轻人的骷髅和骷髅上唱着哀歌的忠诚的角蟾构成了一幅让人心碎又感动的画面;《双料骗子》中的骗子原本冷酷无情的心在母爱的感召下究竟是软化了,骗子珍视自己骗来的亲情,并下定决心好好改造自己,赎回良心上的罪过;《婚姻手册》讲了一个怎样凭一本《婚姻手册》就能征服一个女人芳心的故事,这是表面的,实际上获得爱情的真正法宝是一颗关爱的心和真诚的态度,有了这些,闹点“把亚麻籽放在外眼角”的小错误又何妨呢;《爱的奉献》和《麦琪的礼物》也都是悲剧化的人情“暖”剧,在漫漫的人生的旅程中,饥饿和贫贱给人刺骨的寒冷,但彼此的爱的关照和心的相印却能驱走严寒带来温暖;《剪亮的灯盏》是写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有两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姑娘,一个终于钓到了“真爱”的大鱼,另一个只是钓到了“金钱”的大鱼,在爱神面前,一个是富翁一个是乞丐;《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我们友情的可贵,苏艾和琼珊的友情,老贝尔曼和这两个女孩的“忘年交”,它们在当时那个冷漠的社会是多么的宝贵,故事最末的一曲生命的绝响亦是唱给友情的。

当然有温暖的感觉就会有寒冷的感觉与之相对。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欧亨利必然要对当时那个严酷的冰冷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痛快淋漓地揭露,因此其作品必然有很大一部份是揭露阴暗面的,辛辣挖苦的,愤怒痛斥的。他留恋与幻想完温暖之后,纠正了自己的这种倾向,开始了严肃的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在寒冷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感恩节的两个绅士》那凄苦又心酸的虚荣,老绅士风光不再,但还要忍饥挨饿地请穷人在感恩节吃大餐,皮特酒足饭饱之后仍无法拒绝老绅士的盛邀最终胀得一命呜呼,贫寒和奢侈可以如此完美包容又如此尖锐抵触;《汽车等候的时候》和《华而不实》都写出了小人物对上流社会的滑稽而漏洞百出的模仿,揭露了他们的劣根性和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尤其是当爱情遇到金钱后,往往不堪一击;《精确的婚姻学》更是把结婚的商业价值挖掘到家,两千块钱在转手间已经把爱情的神圣意味摧残无余;《供应家具的房间》里,房租主人对租房者的态度的冷漠令人发指,生命在他们看来远没有金钱那么实在,那么有用,因此生命纯粹就是一种可以淡忘的谈资。

3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调制方式:语言

如果说温度的冷和暖是由温度来调制的,色彩的冷和暖是由颜料调制的,那么欧亨利小说中的冷和暖则是由语言调制的。

欧亨利喜欢用幽默作为其语言的特色标志。卓别林曾经语出惊人:“幽默是从戏谑性的痛楚中产生的”。 因此我感受到作者能在作品中随意地将痛楚和欢笑随意转换,将冷和热随意调制,用的就是幽默的手段,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如他在《感恩节的两个绅士》中寫到“他的感恩节的胃口并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位占有优先权的慈祥的老先生,因为即使不根据实际的起诉期限法,也得考虑到既定习俗的全部神圣权利,不错,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可是为了建立传统,总得有人当循环小数呀。”调侃中已经把美国社会的“传统”揭露得一览无余;“他那坚定、明亮的棕色的眼睛里有一种清澈的吸引力,和蔼的面相非常适合担任知己和安慰者的角色,冷静而近似牧师的安宁带着潜在的威严。(《剪亮的灯盏》)看似是捡了便宜的欢愉,实则包含了困窘的无奈,在明朗的暖的背后是丝丝的寒意。

欧亨利的语言除了非常幽默外,也能写得非常优美,在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冷或者暖。“她身上有一种温柔而羞怯的光辉,她的眼睛梦也似的晶莹,她的脸颊桃花般的娇艳,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神色和追怀的情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流淌的是人在悲观绝望时心灵的寒流;“在往后的年月里,凶手的假话像一颗小星星,在爱情的坟墓上空闪烁,给她慰藉,争取她的原谅,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提线木偶》)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凄冷的,但其中却隐藏着很深沉的温暖的感情,值得珍藏一辈子。

4小结

欧亨利小说像童年的多棱镜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对欧亨利小说的理解、阐释。本论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小说给人的感觉差异:冷和暖。冷是其深刻性的体现,而暖是其抒情性的体现;冷是作者面对严酷社会的铠甲,暖是作者为自己的生命采摘的鲜花;冷是现实的揭露,暖是理想的期待。当然,冷和暖也会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冷时而侵袭暖,暖时而感化冷,两者矛盾而痛苦地共存,因为当时那个社会是如此让作者既失望又希望。

参考文献

[1][美]欧亨利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作者:李艳云、欧阳友珍,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月

[3]《简评欧亨利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作者:白莉,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月

[4]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作者:邹积艳 学术期刊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5期

【欧亨利的个人介绍】推荐阅读:

一次性物品弊大于利的发言稿07-0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管道铺设问题下一篇:学校安全月活动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