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通用11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篇1

发布:马桂萍 时间:2010-4-14 10:21:25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576 讨论: 专题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银川二十中 杨青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2、知道如何设计实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熟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前提测评:

1.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易氧化 B.易还原 C.很稳定 D.很活泼

2.下图是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铝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

用编号填空: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的多,原因是(),目前铝在多个领域替代易生锈的钢铁,其主要原因是()。

①铝的硬度小 ②铝很活泼 ③地壳中铝的含量高 ④铝的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3.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 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在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湿法冶金的先驱。其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导学达标: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设置问题情景:将黑色粉末抖落酒精灯的火焰,黑色粉末燃烧。【活动与探究】

提出问题:黑色粉末是什么?

做出猜想:① ② ③ 小明说:不是氧化铜,理由是。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请你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推测此黑色粉末(一种常用的)是什么?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你发现铁能跟哪几类物质发生反应? ①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②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③ 金属 + 盐溶液 → 新金属 +新盐 【讨论】

1、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吗?

2、你知道它们和氧气反应的条件吗? 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得出结论:活动性Mg,Al ﹥ Fe,Cu ﹥ Au 【演示实验】红色喷泉。取两个广口瓶,B瓶中盛满滴过10滴红墨水的水。A瓶中放20克锌粒,再注入盐酸直到刚好浸没锌粒为止,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就可看到红色的水从尖嘴管喷出。

【动动脑】原因是:B瓶中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随着氢气量的不断增多,氢气对水的压强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使水通过尖嘴管压了出来,形成红色喷泉。

【动动脑】观察此图(镁、锌、铁、铜与盐酸反应的实物照片),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动动脑】在天平两端各放两只大小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CuSO4溶液和MgSO4溶液,再分别放入两个大小质量相等的铝球,天平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倾斜了。为什么?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SO4溶液 MgSO4溶液

得出结论:活动性 Mg ﹥ Al ﹥ Cu 【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小结: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的方法 1.实验依据: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与剧烈程度(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 2.事实依据:

金属被人类使用的历史,金属被腐蚀的难易等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㈠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逐渐减弱 ㈡ 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

1、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其反应的快慢。【动动脑】

等质量的三种金属A.B.C与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的金属硫酸盐。其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依图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它们相对原子量大小的顺序是。

2、判断金属跟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活动与探究】

请用下列药品和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药品:铁丝 锌粒 铜丝 稀硫酸 硫酸亚铁溶液 硫酸锌溶液 硫酸铜溶液

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动动脑】

某课外活动小组从摄影店收集到废弃的定影液(含有一定量的AgNO3),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

(1)【设计方案】①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 ②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2)【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

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你认为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其原因是,该方案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化学方程式为

(3)【进行实验】过程如下:①废弃定影液+足量某金属;操作a;得到金属混合物和溶液 ②金属混合物+某试剂;操作a;得到Ag和溶液B 请回答:操作a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4)【产品验证】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还含有铁粉,方法是。

知识连接:

1.苹果、梨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为什么会变黑?

答:因为苹果、梨等水果的细胞里,都有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2.金属铁与浓硫酸接触后,能与其发生反应并在铁表面生成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物,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该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铁桶来盛放浓硫酸。某硫酸厂中的一位工人,将一盛放过浓硫酸铁桶稍做冲洗,一段时间后,用氧炔焰来切割铁桶,突然铁桶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请你来解释爆炸的原因。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篇2

一、做好高中和初中课程的衔接

回顾初中化学中金属铝、铁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教师可以设计并用投影仪进行演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比例各是多少;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以及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联系;展示教材中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照片,分析这些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画出Na、Mg、A1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单质常表现出还原性。

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教师可进行小结:金属有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金属单质往往具有还原性,可以与非金属、酸及某些盐反应。通过总结金属的通性,使初中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再从高中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及物质的分类的角度,对金属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做到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有机衔接,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奠定基础。

二、在实验中学习化学

以往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视频和讨论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而获得。现在则要更加注重实验,“实验探究法”是学习化学最常用的方法。

1. 让学生操作“钠的缓慢氧化、钠的燃烧”实验。

教师可让学生细心观察金属钠:银白色、金属光泽、固体、质软,放置一段时间后钠表面变暗。再观察钠的燃烧现象: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并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让学生思考:金属钠除了能与氧气反应外,能否跟其他非金属单质反应?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后,老师指导学生写出钠与氯气、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最后教师小结: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硫化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钠在缓慢氧化后生成白色固体Na20,加热后生成淡黄色固体Na202。

2.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让学生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钠的性质。①钠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②钠熔化表示该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③钠在水面游动,说明该反应有气体产生;④启发学生思考: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证明Na与H20反应生成了NaOH,但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⑤用多媒体播放对该反应的产物H2的检验。让学生领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物质性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铝箔燃烧”的实验:首先提出铝与氧气能否反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将打磨后的铝箔和未打磨的铝箔分别放在火焰上加热。学生发现铝箔发红蜷缩,失去光泽,熔化后不往下落(原因:铝箔打磨后很快形成氧化膜从而阻止燃烧)。这时教师应提示,充分燃烧需要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将铝粉撒到火焰上,有耀眼白光,证明铝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4. 体验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做“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制水蒸气;②反应条件;③分析产物;④检验产物。

教师首先分析课本上的做法:用湿棉花放在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水蒸气;在酒精灯火焰上罩铁罩以提高加热温度。用肥皂液检验生成的气体,将气体通入盛肥皂水的蒸发皿中,将肥皂泡点燃并观察现象。分析完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后,给学生三支试管,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然后在课本的方框中画出实验装置图。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确定了三支试管的用途,一支用作反应容器.一支用于制备水蒸气,一支用于收集氢气。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改进,让学生建立“实验原理正确,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设计思想。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篇3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实验、图片和讨论等途径获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我在授课时应以实验探究的方式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以此激发、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的设置看,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又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研究获取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金属的性质,在知识目标实现方面没有障碍;在学习钠、铝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基本理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设计实验以及如何提取重要信息,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需要教师适时且适当地点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

化学学习方法的养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烟花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引出本节内容。

学习新课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延展性,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师生评价并出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这些反应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结】略。

【深入探究】金属这些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请同学们完成教材46页思考交流3。

【释疑】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也就是结构决定性质,Mg的性质初中已经学过,下面重点学习Na、Al两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

【观察回答】闻、看后答出是煤油。

【设疑】钠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呢?钠有什么样的性质?

【实验探究1】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设问】同学观察钠的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追问】钠常温下尚能与氧气反应,如果是加热呢?你估计反应现象如何?

【实验探究2】演示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说明:钠的燃烧实验在坩埚中进行比较规范,但不易观察,改在石棉网上进行。操作时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现象:钠先熔化成白色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小结】 以上两个反应中还原剂都是Na,氧化剂都是O2 。Na与O2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相当多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与氧气反应,比如铁和镁,回忆镁带燃烧有什么现象?也有些金属的性质我们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铝,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讨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科学探究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视野拓展】阅读资料卡片,了解铝的氧化膜。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都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Cl2、S等其他非金属所氧化。

【过渡】铁、铝或铜制水壶可用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不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发生反应呢?

【板书】2.金属与水的反应

【师生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实验探究,在演示实验、对比实验、分组实验探究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完善了自身科学素养,达到授生以“渔”的目的。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4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节复习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金属与氧气、稀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和现象,能够利用这些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是能够应用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和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这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将本人在执教过程中的所感所获总结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游戏“金属知多少”导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进行猜测,即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引入“黄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创设了“假黄金”案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破案方法,这样的开场轻松活跃,又紧扣本课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学生进行点评推敲后,归纳出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课堂内容安排就是逐一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原理和现象,通过回忆、思考、讨论、作答、归纳的方法展开学习,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尤其规范了学生写方程式和表述现象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内容复习完后都对应安排《中考赏析》,通过中考题目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找出研究对象,利用排除法等等。在复习完重点内容后,本人又设计了《中考突破》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吃得好”,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滤液和滤渣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置换反应的实际应用。二是关于氢气的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巧算,突破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计算的难点。最后,本节课在小结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下节提前看,以中考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提前感知下节课的重点和中考的考查方向,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也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本节课课堂内容涉及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是一节有深度和广度的复习课。

2、教师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中本人始终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改变复习课“满堂灌,满堂练”的模式,每个环节设计中执教者都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比如“黄铜破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只是做简单的点评和引导。在书写金属和酸的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考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注意到反应中铝是+3价,铁是+2价,并让同学上黑板板书铝、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突破》这个环节,教师更是注重解题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题还由学生亲自上讲台分析和讲解。

总之,这节课的教师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空间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会出现一些盲点,比如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提问作答,个别答、集体答、接力答的形式,还有黑板板书和上台讲解等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在回答问题方面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但经老师引导,同学协助,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度高,虽然有些同学还是胆子不够,表达能力欠缺,但坚持这样复习,这样训练,相信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4、教学后感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篇5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

课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 李秀波

学校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zn+h2so4=znso4+h2↑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平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平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篇7

●利用拍摄仪, 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与实效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有些实验的药品贵重、操作性不强等特点, 导致大部分实验还是要靠教师来进行演示, 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做实验。

笔者教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实验中, 以自己手上的金戒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入新课, 创设“真金不怕火炼”的真实场景, 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但是一枚小小的金戒指在火上加热, 现象并不明显, 位于教室后排的学生根本观察不到。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笔者一手举着酒精灯另一手夹着坩埚钳, 绕着教室走了一圈, 显然这样的效果不太好, 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因走动而使火焰摇曳, 增加了实验的危险性和随意性, 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 笔者作了调整, 改用高清拍摄仪来辅助完成实验。通过高清拍摄仪的摄像头将实验演示视频投放在大屏幕上, 全班学生都能很清晰地看到火焰在燃烧, 戒指却“面不改色”, 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得出了结论。

从情境激趣引入课堂教学之后, 下一步研究其他金属的化学性质, 对铝片、铜片、铝粉等金属进行灼烧, 这时, 笔者同样将实验用高清拍摄仪投影到屏幕上, 全班的学生都能观察得清清楚楚。在这个环节中, 笔者借助高清拍摄仪一连做了四个实验, 整个过程不过8分钟, 还让学生总结出了金属的化学性质, 并分析了各种金属各自与氧气反应呈现出不同现象的原因。

在随后的当堂反馈中, 高清拍摄仪也是大显身手。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里, 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之后, 随机抽查若干, 并用高清拍摄仪将他们的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生共同点评。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全体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较多学生的练习得到展示和讲评, 做得好的学生很有成就感, 有错误的, 经过学生与教师的点评, 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 高清拍摄仪的使用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摄像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 也是引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在组织学生做实验时, 往往需要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来不及对每个组进行指导或观察其操作的全过程, 很难发现所有小组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摄像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利用摄像头拍摄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图像或视频, 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 教师按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在学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形成结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分“找茬”的学生, 也显得格外地兴奋, 睁大眼睛找错误操作、失误操作等, 并且让这些学生说出原因, 课堂显得非常地活跃, 发现问题就定格, 让学生说出改正的方法。这样, 学生既在笑声中规范了实验操作, 又在轻松愉快中将知识和能力升华。生个体的、零散的资源转变成了集体化的、结构化的资源。这种资源采集灵活有效, 能让教学的充分预设和学生的多元生成相得益彰, 有利于教学真正转变为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些资源适时保存, 随时可以调出来观看, 甚至在复习时都可以来再现一下学习的过程、实验现象等。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第三个环节, 研究金属的第二条化学性质——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七组, 每组六个人。这组实验操作性较强, 考查学生液体的倾倒、固体放入试管的操作、镊子的使用、胶头滴管的使用等多种操作技能, 每一种仪器的操作都有规范。笔者重点拍摄一组学生的实验过程, 学生的操作全程录像, 然后在分析时播放, 学生看到自己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 那份热切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另外一部

●利用PPT,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对一些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 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些知识难以表达, 笔者常利用PPT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让抽象知识形象化,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置换反应概念时, 如果以讲授的方式单方面灌输给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而难于理解。笔者先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寻找金属与酸反应式中的共同点, 找到的同类型物质用动画的形式将其框出, 使学生对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一目了然:反应物是单质与化合物, 生成物也是单质与化合物, 自然就轻松得出了置换反应的定义 (如图1) 。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 从而为学生提供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在进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归纳时, 笔者就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动画, 将A置换出了B, 生成了AC与B, 运用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了置换反应的特点。

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反应的剧烈程度, 将这些反应卡通化, 学生比较喜爱这些可爱的小图形, 然后再拟人化, 更能引起学生感观的愉悦, 从而引起高度注意, 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 笔者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卡通画发出的感叹声 (如图2) , 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爱心, 对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因其逼真的图形、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 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笔者教授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包括了五个板块, 容量非常大。在利用了多媒体之后, 在短短45分钟里, 完成了原来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而且整堂课学生动手实验, 交流讨论, 教学反馈,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学习热情高涨,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氧、硅、铝、铁)的相对含量

(2)掌握Na、Al的重要性质,认识Na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3)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3、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铝箔、酒精灯、火柴、坩埚、三角架、泥三角、坩埚钳、砂纸。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大到飞机、坦克、航母,小到缝衣服的针,说明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章,我们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

【板书】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回忆初中所学有关金属的性质,回答下列思考题:

【思考】

1、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分别为: 氧、硅、铝、铁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2、地球上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化合态

为什么? 金属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写出下图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金属在反应中的性质(氧化性还是还原性)

(1)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2)镁条燃烧 2Mg + O2 ======= 2MgO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3)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u + 2AgNO3 ==Cu(NO3)2+ 2Ag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4)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4、上面四幅图基本概括了初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的上述性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还原剂

为什么? 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

【过渡】金属的这些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认识一种活泼金属Na的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展示金属Na,Na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相信大家都听过“真金不怕火炼”,说明有些金属(如:Au)即使在很高的温度下也不与O2发生反应,而有些金属(如:Fe)在常温下就能与O2发生反应,金属Na又如何呢?

【实验探究一】——常温下Na在空气中的变化

取一小块金属Na,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Na的颜色、光泽、感受Na的硬度,新切开的Na表面在空气中发生什么变化?(注意:凡是接触Na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取用Na后剩余的应放回原瓶)

小结:1、Na的物理性质: 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地柔软、密度比煤油大、熔点低、易导电、易导热

2、新切开Na的表面: 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很快变暗,生成白色固体

(这说明Na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

3、反应方程式:4Na + O2 === 2Na2O

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判断该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找出氧化剂与还原剂。

【过渡】Na在常温下就可以和O2发生反应,如果我们改变反应条件,对Na进行加热,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实验探究二】——加热条件下Na在空气中的变化

把一小块金属Na放在坩埚里,加热,有什么现象?

现象:Na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2Na + O2 ======== Na2O2

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判断该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找出氧化剂与还原剂。

【总结】Na与O2反应,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Al与Na都是活泼金属,那么Al与O2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

【实验探究三】——铝箔与O2的反应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

结论:在常温下,Al的表面生成一层Al2O3薄膜,保护了内层金属

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

结论:在加热条件下,Al的表面会很快生成一层Al2O3薄膜,从而保护内层金属

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反应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

【思考】若要观察Al的燃烧,可采取哪些措施?

(1)增大Al的接觸面积,将铝箔换成Al粉

(2)增大O2的浓度,在纯氧中反应

【思维拓展】其余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氧化性:Cl2 > S

《金属钠的性质》教学案例 篇9

一、案例背景

钠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单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以后研究其他物质的性质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笔者想通过《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新教材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案例实录

案例二,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做教材实验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钠切面的颜色、光泽。将钠暴露在空气中,继续观察钠切面颜色、光泽的变化。

教师强调:1.钠用镊子夹取;2.在干净的玻璃片上进行切割;3.注意观察实验现象;4.实验中剩余的钠必须放回原试剂瓶。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胆小,怕做实验,不敢动手;还有些同学由于切得很小心、很慢,所以当他再看断面时已经没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总结时,同学们除了说出主要的物理性质之后,有些同学还提出了剩余的金属钠为什么还可以放回原瓶。还有同学说,放置一段时间后,断面变潮湿了,并出现了小气泡。由于这位同学的提醒,很多学生都予以响应,说明大多数学生都看到了这个现象。

我首先对提出该问题的同学予以表扬,称赞他观察认真细致,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接着提示大家说:虽然这么多同学都看到了,但在课本中对这点并没有进行描述,说明在这里并不能马上解决。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一步了解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我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要求大家自己查课本,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给以解释。就这样,平稳地给予了过渡。

点评:1.作为年轻老师的我,以后在遇到随机意外事件时要沉着、冷静,对学生的问题如果不能立即答复,也不能轻易否定。可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号召所有学生在课下通过一起查资料、一起合作、独立学习、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九年级化学绪言教学案 篇10

请阅读:①纳米材料。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m,1nm长度相当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级大小(不超过100nm)的颗粒构成的固体材料。它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如纳米铜,但纳米铜仍然是铜,不是新物质。②“水中鸟笼”、“火上猫咪”的材料 3.即学即练:课本中制作“水中鸟笼”的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是()A.绝热B.透气C.导电D.隔水

如果给你这种材料,请你设想可以用它制作:

Ⅱ.个人(小组)疑问

三.精讲补架

1.关于化学研究的内容

⑴化学——物质——物质变化——制造新物质⑵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

2.怎样学好化学 :重实验——善记忆——勤思考——多练习——有信心 四.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五.达标巩固

1.我国是文明古国,下列技术成就中,不属于化学成就的是()A. 烧制陶瓷B.发明指南针C.使用火药D.造纸

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了整个化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3.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B.门捷列夫C.道尔顿D.阿佛加德罗 4.下列学习方法最为妥当的是()

A.认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B.多做化学题

C.记住每个概念D.从生活、课本、材料、实验、信息网等各方面获取信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B.绿色化学的提出,为环保开辟了新途径,但绿色化学中的绿色并不是说食品中的颜色一定是绿色C.化学家利用纳米技术合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D.到21世纪初,人类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6.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产品也如此。请你任举一例,说说某一化学产品的利与弊 你所列举的产品是;

利;

弊。

课题: 《绪言》教学案

班级:九()班 姓名:学科:化学 课型:新授编者:罗庆亮

【学习目标】知道什么是化学;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了解人类认识及利用化学的情况;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化学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联系的学习引发亲近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1.什么是化学

【学习过程】一.定向入境 揭题示标:白纸显字,投影本课目标。情境激趣:清水变牛奶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一)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Ⅰ.个人自学:1.阅读:P1~P2第1段 2.建构:

⑴ 化学就是要研究及其,不仅要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⑵化学有什么用?

①; ②; ③; ④。

3.即学即练:(黄石中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A.物质B.物体C.运动D.实验 Ⅱ.个人(小组)疑问

知识模块——

(二)什么是化学 Ⅰ.个人自学:1.阅读:P2第1段

2.建构:化学是研究的、、以及的科学。3.即学即练:(厦门中考)下列科技成果主要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成胚胎干细胞B.发现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 C.发现由碳水化合物制取氢气的新技术D.量子通迅距离创下新记录 Ⅱ.个人(小组)疑问

知识模块——

(三)化学发展史

Ⅰ.个人自学:1.阅读:P2第二段~P4完 2.建构:

⑴古代:使人类变得强大起来,并制得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产品。⑵近代 :①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使化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学案课堂,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学案课堂 自主学习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生甲:NaCl、NH4Cl晶体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晶体;石墨、金刚石、SiO2属于原子晶体;干冰、氩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生乙:石墨为层状结构,层内碳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层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所以我认为石墨属于混合晶体。

教师:生乙完全正确。根据所给物质如何准确判断晶体类型呢?

生丙:含离子键的晶体属于离子晶体,含共价键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生丁:前者正确,后者不对。如:干冰CO2分子内含有碳氧共价键属于分子晶体,SiO2中含共价键属于原子晶体,NaOH中含共价键属于离子晶体。

上述是浦江县中山中学化学学案课堂的一幕。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穿针引线,给予评价。学案课堂模式分以下环节:教师编学案→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课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结合一学期多来的化学学案课堂教学,我谈谈几点感受。

一、“金字塔理论”指导化学学案课堂的实行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以学生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案为载体,彻底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建立与新方针、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展示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习前置。学生为了回答问题,展示成果而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展示得到锻炼,教会别人才算真会,为教而学,教学相长。

二、自主课上“我要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趣才能引思,才能不断探索,形成强烈求知欲,才能产生灵感,形成创新的内驱力。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学案设计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著名化学家的科研业绩,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制作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凯库勒做梦得出苯的结构式;“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哈伯的介绍

;绿色化学学习时的PM2.5等。

问题引领是学案的关键。将教学目标问题化,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也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例如,为使学生掌握H2SO3的弱酸性与强还原性,设计了两个问题:将SO2分别通入BaCl2溶液中和Ba(NO3)2溶液中,能否产生沉淀?如果能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大部分学生认为SO2通入BaCl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BaSO3,通過方程式的书写BaCl2+SO2+H2O= BaSO3↓+2HCl,才恍然大悟原来BaSO3溶于盐酸,从而得出正确答案SO2通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自主课,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查阅、交流,并完成学习报告,填写互动卡。教师随堂,移步于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学情,参与交流,答疑释惑,验收学习报告,填写互动卡并完善教学设计。

自主是灵魂:半天的自主,创新的空间。在自主中,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完成;展示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堂因自主而高效。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得到快乐,在自主交流中树立自信,在自主反思中得到提高。自主课评价标准:一看学习报告的完成情况;二看互动卡的填写质量。

三、展示课上“我会学”“我会教”

展示课是学案课堂教学最精彩的部分。展示课前教师对学案内容进行分组,让各小组选出一位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和本组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同学的提问。同时其他学生有不同见解或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学案教学推行的初期,学生基本上不敢发言,原因之一是不习惯,原因之二是怕自己条理不清,担心讲错让人笑话。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般会在展示各部分内容之前给学生们要2分钟左右的准备和整理时间,让展示的学生通过与别人合作、商讨来准备自己的任务。上台展示时,要求展示时间需控制在2-3分钟内,因此学生得事先准备充分。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有所深入,如指明该记的或该划的内容,分析某些知识点,提供某些课外信息等。在该生完成展示后,他必须问“有不同想法吗?”。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评价制度中规定,只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还是错,都给予加分以资鼓励。若学生跑题了或某题真的难理解,那么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慢慢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例如某生针对练习: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成功地合成出CO2原子晶体。下列关于该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B 该晶体易气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C 一定条件下,该晶体可跟氢氧化钠反应

D 在一定条件下,CO2原子晶体转化为分子晶体是物理变化

进行展示时,他分析:根据题意可知CO2晶体属于原子晶体所以A错;原子晶体熔沸点很高,不易气化所以B错;C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所以C对;我们组感觉D选项错误,至于为什么却不清楚,有没有同学能提供D项的正确解说?无人能答,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大家可以思考CO2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结构与原子的成键方式。“哦,我知道了。”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进行讲解:“大家看我手中的模型会发现,CO2分子晶体以分子存在,分子内碳与氧原子之间以碳氧双键(C=O)成键,而CO2原子晶体中1个碳与4个氧原子以碳氧单键(C-O)成键,当原子晶体转化为分子晶体时,断裂C-O单键而形成新的共价键C=O,所以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同学听了后纷纷点头赞同表示言之有理。

由此可见, 展示课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学案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体会过程本身的收获,掌握最佳的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在“学会”中实现“会学”,并教学别人,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学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矛盾

在课程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仍有解决不了的困惑和矛盾。例如,面对成绩的压力,教师是否真能放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重点疑点是否真能放手让学生主动讨论,学生真的能否落实掌握?其次,学案课堂的应用使学生自由分配的时间较少,有些学科像理科需要较多的练习方能熟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巩固又是一个问题。

在课程转型的过程中,会有更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我深信,只要教师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逐渐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一定能让“学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趋于完善,最终结出更为丰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荣武,初中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江财附中运芳工作室,2012年6月

[2] 张军丽,赵雪,从学习金字塔理论反思英语词汇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上一篇:水下测量GPS-RTK技术应用下一篇:这就是诚信八年级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