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精选8篇)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篇1

科学发展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又一重大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这一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更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发展性。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多项事业发展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保证经济的重点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全面发展,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的方式更加多样,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具有明显的长远性和多样性。总之,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也是促进我们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

面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大学生,要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深刻理解“第一要务是发展”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自觉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圆满地完成中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

第二,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就灵魂,决定人发展的大方向,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激发人们掌握科学技术、钻研业务、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积极性。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即使一个人掌握了高新技术,但如果他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也可能无益于社会。

第三,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集体、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矛盾。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的发展有赖于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有赖于集体、社会的发展。集体、社会的利益是人们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代表,包含着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同时,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个人,尊重、保持个人的正当利益,调动个人通过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又

是实现集体、社会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当今形势下得到健康发展。既要发挥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积极性;也要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获取个人正当利益时,同时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第四,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发展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就为人由片面到全面、由欠缺到完善、由贫穷到富裕、由潜在的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们大学生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刻苦学习,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去的精神,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创新意识,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务实求新、勇于创造、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型、素质型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利于人民、利于社会、利于时代发展的新业绩,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用英语1001池辉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篇2

这两次“五四”讲话虽然时间上相隔一年, 但内容上前后相继, 思想上浑然一体, 语句凝练, 意蕴深远, 不但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 以及真切关心青年发展的高尚情怀, 而且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深刻内涵出发, 精辟论证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标准。讲话不仅使所有国人心潮澎湃, 更令所有青年受益匪浅。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激发人主体 (尤其是青年) 一定深度和广度实践基础上循环上升的认知过程中科学认知世界, 进而适应和了解社会, 达到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并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载体。因此, 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 是对最关键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 是高等教育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它构成了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 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按照两篇讲话精神, 以科学发展的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出发, 研究当代社会实践特征, 把握高等教育实践本质, 剖析当代大学生实践特点, 以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实践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引导、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实践中来———准确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到创新和重要实践依据。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在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里, 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考验, 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北大讲话中强调, 大学生要“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 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 又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真正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他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讲话中希望学生“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这些思想, 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 不断提炼、反思的实践作风。科学发展观重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只见物不见人的孤立的发展;重申人类历史既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 又是人本身发展的过程。北京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都是有百年历史的高校, 她们见证了现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历程, 也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有志有为的青年人才。胡总书记选择在五四前夕这样特殊的日子来到两校考察, 不仅表达了对所有青年的殷切关怀和深深希冀, 更蕴含了培养全面发展优秀人才过程中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迫切愿望, 体现了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他在农大讲话中讲道:“五四运动以来9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历史都充分表明, 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 确实是值得信赖、勘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他在北大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北京大学一定要肩负起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 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继承优良传统, 借鉴国外经验, 发挥自身优势,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 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到实践中去———充分开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 一个坚定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抽象的, 而是具体务实的;爱国主义不是好高骛远, 而是脚踏实地。从90年前“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激昂呐喊, 到抗战时期“华北之大, 不能放下一张书桌”的愤激呼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到“加油, 中国”的爱国浪潮, 多少年来,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 爱国主义内涵有所不同, 但青年与国家和民族的血脉联系没有变,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担当没有变。

爱国是和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的。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就是繁荣统一, 是发展, 是强大。广大青年以实际行动保持大局稳定, 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就是对各种遏制中国、抹黑中国行径的最好回应, 更是爱国主义最具体生动的体现, 也是最符合时代强音的实践。

马克思、恩克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未来社会就是追求“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这里的“独创”和“自由”并非脱离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自由”, 而是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 同时又强调每个人发展是其他人发展必要前提的自由;是内含爱国爱民的大自由。个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爱国主义是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崇高方式。“北大讲话”中分别以“四个要”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指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农大讲话”则进一步将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旗帜, 希望广大青年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2. 三个狠下功夫———培养综合素质。

两篇讲话都强调通过实践培养综合素质, 农大讲话更是着重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全篇的红线, 给我们重大启发。为什么当代青年学生有的不愿意到艰苦地方去?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的部门不愿意接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在两篇讲话中均强调的“三个狠下功夫”上做得不够, 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狠下功夫指理想信念。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 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似乎就“完成了”目标, 对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难有切身的感受, 对于“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很少进行思考, 加之激烈的社会竞争, “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

第二个狠下功夫指身心健康。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健康的体格, 健康的心智;能够分清是非, 明辨真理;心态积极, 正视压力;坦诚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乐观, 胸怀开阔, 尊重他人, 理性分析, 自信独立, 用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他人。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重度心理危机频发使我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

第三个狠下功夫是勤奋学习, 深入实践。学习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 但仅仅课堂和书本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提醒当代大学生全面审视自己, 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 激发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兴趣。况且, 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课题为基本骨架的动态发展系统, 这决定了现今的科学研究也已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 甚至一个学科、领域的单打独斗, 而是众多领域的协同并肩才能完成的任务。把间接经验放进实践的大熔炉里反复锤炼, 通过合作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达到实践本质———正确处理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关系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两次“五四”讲话正是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诉求上揭示实践本质, 要求大学生在实践中遵循规律, 把握协调要求, 处理好几层关系,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中本体与客体以及诸要素的和谐发展。

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胡锦涛在“北大讲话”中指出, 青年大学生要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 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进程的认识,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个人的发展中, 既要有人的社会性, 又要保持人的独立性。作为教育工作者, 一方面要培养和教育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生活的境界, 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 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 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 充分发挥个性, 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 去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 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2. 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的关系。

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前者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 后者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因素, 它决定着大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价值的大小, 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一个人如果缺乏科学精神, 文化业务素质差, 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一个人如果思想政治素质差, 即使掌握了高技术知识, 也可能无益于社会。

3. 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 知识就是力量。然而, 学习知识绝不仅是掌握一堆现成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探索、发现真理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 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思想独立、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及自学能力、协作交往能力, 等等, 着重解决“两次转化”, 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 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4. 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大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强的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身体是生活、事业的本钱, 珍惜生命、爱护身体、体质健康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同时, 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强、自知、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更不可或缺。高校的人才培养是教育学生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 塑造美好的心灵。

当然,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是一个协调、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 它们互为联系、互相制约, 缺一不可, 否则, 就是片面发展。

四、营造实践环境———积极培育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淀的共同的群体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它包括被大学生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 以及承载这些理念的校园精神、规章制度、校园活动和校园环境,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弥散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需要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 也需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 校风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 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校风。

首先, 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树立校园文化的共建意识,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公民道德。

其次, 教师应当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教师师德高尚, 淡泊名利, 甘为人梯, 认真教书, 扎实治学, 带头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是对学生无形的感召, 能够使学生自觉根据环境调整、规范、约束潜移默化地升华自己的所思所行。

最后, 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如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宣讲会、演唱会、报告会、书画展、知识竞赛、参观考察、媒体互动等。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参与, 学生能增强归属感, 增进人际关系。

赢得了青年, 就赢得了未来。高校的育人工程任重而道远。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清社会发展方向, 从而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这既是胡总书记两篇讲话中体现的嘱托, 更是党、国家和人民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期寄。

摘要:胡锦涛同志两次“五四”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成果, 特别是从全面科学发展的高度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新要求, 有助于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明确高等教育的实践目标, 树立实践信心, 把握实践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五四”讲话,大学生,全面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3.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篇3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学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读写训练,轻视听说实践;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讲解,轻视学生自学。

“三重三轻”看似新问题,实际还是老问题,有些是认识不全面引起的,有些是思想不端正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坚持“以人为本”,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克服教学“疑症顽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应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文学水平,提升文化内涵。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发音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等,是我们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缺乏语文知识的吸收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本之木。

能力的高低又决定了知识获取的程度。能力强,获取知识则又快又广;能力弱,获取知识就受限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提倡以“行”为中心,“在行上学,在行上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写作”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理念上,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倚。

二、读写训练与听说实践应相得益彰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它们相互制约、促进、迁移,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听说读写是承载信息双向流动的桥梁。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离不开听和读,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则离不开说和写。听说读写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运用,构成了语言双向交流的完整系统。

听说读写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机调控系统。叶圣陶指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听说读写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外在对聋哑人的思维能力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明显低于健全人。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的读写之功,又要培养“善于聆听、长于表达”的听说之能,做到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三、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应优势互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讲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实践活动。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减轻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实现叶圣陶先生“凡为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肯定。

武汉市育才二小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反对学生“齐步走”,推出的“差异课堂”得到全国教育专家的肯定。杜郎口中学也推出了“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自学大于35分钟)模式,这种模式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在课堂展示中又贯穿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六个环节,通过教师安排任务、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展示提高等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该校连续10年在县里考试倒数的局面,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派人前去观摩学习。理论和实践证明,提倡学生自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学既要发扬教师讲解“精练”的长处,又要在学生自学“主动”上下工夫,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理念上、內容上、方法上,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打牢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彭志远.注重语文课的育人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2][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篇4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是关系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

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1)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3)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

由;五是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提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基本举措: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四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五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二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

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和谐之美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政治课上,老师也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等字眼,足可见“和谐”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与“和”字沾边的词语,如和谐、和睦、和善、和解、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等,更是充分体现出了“和”的美丽。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处处涌动着和谐的暖流,处处体现出和谐的美——校园里的鸟语花香与琅琅书声,是和谐;家庭中的袅袅炊烟与互相扶持,是和谐;公车上的起身让座与善意一笑,是和谐„„万物皆有各自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和谐”这个词语犹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和谐是爱心。在中国,在亚洲,在世界,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有的家庭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有的人甚至在沿街乞讨„„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事出何因,只要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就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那么,与其大谈特谈“创造和谐社会”,何不伸出援助之手,捧出一片爱心,让那些困苦不堪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呢?真正的和谐,并不是生掰硬造就可以获得的,而是在那一份份爱心中慢慢衍生出来的。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世间没有了爱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毫无和谐可言了。

和谐是共存。不仅仅是人类,对于鸟兽、花木、山石来说,同样存在着和谐。正如天空不能没有浮云与飞鸟,高山不能没有绿树,森林不能没有湖泊一般,人类也不能缺少了赖以生存的自然。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飞舞。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了,于是龙卷风、地震、海啸等大型灾害接踵而至;酸雨、赤潮、沙尘暴、土地沙化等也频繁发生;“温室效应”、“冰山融化”、“暖冬”等更是相继出现。在一系列灾害发生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和谐不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更是在与人与自然之间。

和谐是人情味。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无论是同学间互相探讨题目,还是相恋之中的男女流露出纯真的情感,抑或是一家人聚在桌前观看电视,但凡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注入“和谐”这一音调,便能演奏出美好的生活乐章。反观,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便无法演凑生活美好的乐章。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是的,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古往今来,和谐无处不在,和谐的美未曾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过。美在生活,美在和谐,愿和谐之美永存!我想中国政府经济建设的中心目标就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的发展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己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在经验和教训中发展是必然的,近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目共睹,中国已经跃居世界强国之林,国强是基础,国强才能民富。至于出口的微利和政府投资拉动,包括许多招商引资举措,都是中国的发展现状决定的,这也是目前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当我们的科学技术、资金、经验具备实力的时候,都会改变的。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自己,目前就需要这样地来发展,虽然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还没探索出更好的办法前,能用的办法还是要用的。

“一五”时期,周恩来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首先,周恩来通过经济与政治、军事、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经济是基础,其他都是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不稳,“新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立不住”。同上书,第151页。1953年9月29日,周恩来说:“我们的工作方面很多,为什么把经济作为总路线、总任务呢?因为它是基础。毛主席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军事是政治斗

争的最高级的最尖锐的形式。所以,政治、军事和文化工作,它的基础都是经济,没有这个,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

其次,周恩来从近百年来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说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落后是被动挨打、受人欺侮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旧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的灭亡。但是,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要想在洋人面前扬眉吐气,还需要经济发达、国家富强。1953年9月11日,周恩来说:“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站立起来。这是一百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并为之流血奋斗的宏伟事业。不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改造,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完全独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

再次,周恩来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伟大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必须通过经济建设去满足。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如果我们不兢兢业业地把经济建设搞好,“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同上书,第176页。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前途之所在。周恩来在这方面的论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

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

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即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路线方面的建设。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正确制定和实施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的政治方向,提高全党的执政本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保证党的纲领和路线的正确性与连续性,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长期稳定性。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制定正确的纲领。党的纲领是党团结全党共同

奋斗的政治基础,是党公开树立起来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旗帜。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党的纪律建设

党的纪律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纪律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既是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党的纪律建设的具体内容:一是党纪的理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探索和阐明党的纪律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遵守纪律和违反纪律的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党纪的制度建设。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党员思想水平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关党的纪律的条例和规定。三是党纪的实施。用纪律规范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给违法行为以必要的纪律处置。

党的制度建设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党员的接收和管理,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培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规章和办法。二是领导制度建设。包括党内上下级组织关系、党委内部关系、党委与党委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党员与党的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定。还包括党与政府、军队、群众团体的关系以及党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活动的规定。三是工作制度建设。包括党的日常工作的规定。四是生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内选举、党内生活等规则要求,讨论和决定党内重大问题,学习和贯彻党的决议等规则要求。五是监督制度建设。包括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及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上下级组织相互之间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及党组织的监督,以及党外群众、群众团体、其他党派对党的监督的规定。

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党纪、党风、党性教育,培养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检查监督,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严格执行纪律,纠正不正之风,端正全党的思想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党风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作风建设与政治建设相互促进;党风是党性、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互贯穿;优良作风是在与不良作风斗争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健全党的生活,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作风建设的基本方法;作风建设的成果要通过制定设来巩固。

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三项任务。

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制定一条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的组织路线,坚持并不断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生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机构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党的任务需要的各级干部;认真做好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制定和维护党的纪律;加强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组织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等等。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确保党组织的严密性和行动的一致性。它的重要任务是健全和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居于核心地位。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

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篇5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指导意义。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简要梳理10年来我们党的相关阐释及理论界的研究动态,有助于深化对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切地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综观这10年,我们抓住机遇,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不断深化对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更加深切地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一、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多次对这一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作重要阐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原则。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由以上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这些年学者们展开了积极研讨。从总体上看,关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意义的研究受到更多关注,显得较为突出,主要在下述两个方面有深入阐发。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指导意义。针对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观点,有学者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要解决3个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可持续,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实现人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通过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道德和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决不是什么个别的、局部的具体政策,而是总揽全局的重大战略思维和决策”;另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还是指导党的建设的理论,“只有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指导意义。不少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片面认识;这不仅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与我们党执政理念和国家性质相一致的正确的发展观。有学者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认识到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根本方法,使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理论界给予充分肯定,并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研讨。一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中的地位。有学者分析提出,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若干战略指导思想中,科学发展观与其他战略思想之间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其他战略思想其中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二是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联与定位。多数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与其是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前三个“是”,主要从理论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定位;后两个“是”,主要从实践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意义。

二、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全党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了突出位臵。从2008年9月起,全党用一年半时间,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等方面的认识和阐发进一步深化。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显现出用科学发展观来概括党的十六大以来所有理论创新成果的趋势,提出要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继续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切实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

二是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或全面工作的长远指导意义,提出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来坚持;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彻落实到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各个领域。

三是进一步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党的十七大之后,理论界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阐发。这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二是从发展理念的角度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站在了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有学者提出,“联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的特征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根本的重要性,就可以明白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至今,我国通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展世博风采,圆飞天梦想,最近又首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人工交会对接任务,喜讯不断;妥善防治非典,全力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早在2005年即有学者分析提出,“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成功;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落实,更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必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这道出了中国与西方在发展观、发展道路上的本质区别。

三、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两个基本结论: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已经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越来越深入党心民心,形成高度共识,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篇6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

通过一个学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祖国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自己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我们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发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多数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人生态度、竞争意识、择业观、婚恋观、消费观等都与时代变革同步,呈现出积极、进取、务实、开放的特点。他们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在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上,呈现务实、宽容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呈现社会、社团参与的二重性和自我表现的多样性,当代大学生参加团体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学习技能以利工作”和“广交朋友”;生活方式多样化,消费、娱乐、休闲等观念大为转变,已从保守、封闭、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既关心祖国命运、世界风云,又注重自我发展;既有一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又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发展自己。比如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后,西方媒体歪曲事实和颠倒黑白,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制作视频介绍事实真相;“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踊跃献血、捐款,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另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9万多名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许多人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态变得更加复杂、开放、多样。在人生价值目标上,普遍追求健康、事业、爱情与家庭,但也存在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的现象;在人生价值评价上,普遍有模糊认识,评价标准具有矛盾性和双重性,例如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在人生态度上,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在人生价值手段与途径上,具有求真务实精神,但同时存在着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个人奋斗和自我完善意识的矛盾冲突。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比如,有些大学生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去年,一代伟人乔布斯与世长辞,而乔布斯的精神给我们大学生留下了深远的启示。在我我眼中的乔布斯精神:第一,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第二,专注完美,近乎苛求;第三,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第四勇敢打破常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乔布斯是个疯狂的人——不合时宜的人、叛逆的人、搞破坏的人,你可以反对他、引述他、可以吹捧或污蔑他。但绝对不能忽视他。他是疯子,是天才。因为惟有那些疯狂到极点并自认为能改变世界的人,才真的改变了世界。不同凡“想”的乔布斯,已成为一个品牌。那么对我们大学生有哪些启迪呢?

第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惟一可以让你真正快乐的方法是去做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惟一能够做出伟大成就的方法是热爱你所做的工作。做你所想,爱你所想。我们大学生也应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喜好、理想来定位自己的品牌,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盲目从众。可以通过人才测评等技术,测量自己的个性、气质,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适合的工作,从而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不同的人各有其特点,如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反应灵活,动作敏捷,很适合做营销类的工作;而粘液质的人安静、均衡,沉默细心,反应迟缓,适合做会计类的工作。像这样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就容易取得成功。

第二,专注执着。乔布斯为做好一件事总是执着到成功,如在产品上,他总

能把握未来3-5年 趋势和方向,专注、集中于以产品改变世界。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练好个人基 本功。专业能力代表了足够的知识、技能,可以因应工作的需要,拥有专业能力的专家,就是知识丰富加上执行力强,是可以帮企业解决问题的人。“努力”是职场上最被珍惜的美好特质之一。在职场上,大家都尊敬努力的人。大部份拥有“个人品牌”的人,都有努力的特质在其中。学习力及学习心是不老的象征,也是延续“个人品牌”的手段。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内在是丰富的,也会更容易拥有自信心及保持谦虚的态度。我会告诉自己,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但如果你不能这样想,甚至以“功利”的角度来学习也不错!

第三,塑造个性化的形象。在这个极度商业化的社会里,人们每天直接和间接接触到的各类信息数千条,包括商业的、人文的、军事的、政治的、生活相关柴、米、油、盐;道听途说野史轶闻可谓举不胜举。要让人们清楚记得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形象。人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个性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也许是因为企业需要而特意设计的,但不管怎样,个性化的形象都有助于你从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中脱颖而出。实际上,你的个性是个人品牌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对定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阐释。

第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提高竞争优势。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的竞争优势就是差异化。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尤为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培养自己在专业某一方面的优势或特殊才干,并注意把握专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以争取在该领域达到众人不可比拟的境界,拥有知识的独特性和领先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只要你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或专长,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我们当代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恩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当年林岗一生坎坷,屡受挫折,谁相信这位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呢?邓小平三起三落,当

年人们“批邓”时,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为中国设计一副崭新的蓝图呢?比尔·盖茨中途退学时,谁会想到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呢?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世界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其前提只有一点: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首屈一指的财富是我们的年轻,第二个重要的财富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视它们!你没什么大出息,可是你毕竟考上了大学,前途光明。家很温暖——这份亲情是财富,终生值得珍惜。虽然你没有发财又很想发财,但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胡作非为,勤俭持家,虽然不富裕,可还是乐于助人,亲戚关系融洽,同学朋友们喜欢与你在一起——这种善良品德、气节操守、为人处世也是你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也许没觉察到它们的重要,但它们终究会给你一份回报。

清末著名的维新志士梁启超写过一篇《少年中国说》,文中写到“故今日中国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代当红青年女歌手李宇春的《少年中国》中歌词写道“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散发五千年的磁场,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对中国青年在国家民族发展中担任的责任说的十分透辟。伟大领袖毛主席要求学生和青年干部要“又红又专”。在接见中国留苏学生时还说到:“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的时刻,”给青年学子充满了无限的寄托。当代青年是一个国家的精英,担负着未来领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学识、能力、作风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兴旺,因此,一定要牢记使命重托,加强修养历练,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重建认知结构。我们当前正处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建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认识水平,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第二,牢固树立回报社会、服务祖国人民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为励志国强、创建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第三,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不但要认真地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当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特别是创新和科研能力,对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生观,形成允公允能、勤学善思,奋发进取、乐观坚毅、忠实执着的良好风貌。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篇7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心理问题即心理障碍, 是与心理健康相对而言的”,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也就是说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 即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 心理都不会失调, 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否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即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个体发展过程中客观因素的影响, 也有个体发展过程中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教育态度、教育方式,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父母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影响家庭的安定, 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不正常的家庭内部关系会造成一个人不适当的心理行为。家庭环境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出现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羞怯、恐惧等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的调整, 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带来了大量新矛盾新问题。因此, 人们对这种问题的不适或滞后的反应必然带来各种心理上的障碍。这都要求人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

(三)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当前大学还普遍存在的“过级热”、“考研热”、“考证热”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不少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 觉得进入学校后普遍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 加上恋爱问题的困扰, 学习的压力, 毕业择业的迷茫等等, 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 感到失望、自卑、忧虑非常普遍。如果他们又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 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内心矛盾冲突, 不善自我调节情绪, 这样心理问题就会产生并影响其学习效率与生活的质量。

(四) 个性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 其着重表现为:⒈个体的人格缺陷。⒉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⒊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⒋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及其在大学生心理服务中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大学生是大学教学的主体和对象, 大学只有坚持教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因此, 针对当前在校大学生中因为种种原因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要求、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要出发, 以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耐心、无私的爱心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和帮助。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

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协作运行的工作机制, 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一) 坚持正确的方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心理服务。

大学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同样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教育引导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解决他们因信仰危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淡漠等带来的精神空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 在党委领导下, 形成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校党委是学校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核心, 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做好工作, 努力形成合力。

(三) 加大投入, 建立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和队伍。

在机构建设上, 校、院 (系) 要设立大学生心理服务机构, 设立专门的服务场所, 配备专门的设备、人员。在队伍建设上, 学校要引进专业人才, 严格入口关,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心理服务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 同时要聘请校内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士兼职从事这项工作;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加强心理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辅导, 使他们能够从事一般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辅导。

(四) 综合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 拓宽大学生心理服务渠道。

学校大学生心理服务机构要开通“校园心理服务110”;建立专门的心理服务网站, 开辟诸如“回音壁”、“窃窃私语”、“心灵之约”等专栏, 加强网上心理服务工作;建立手机飞信系统、心理服务信箱等,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 给心理障碍学生一个释放、沟通、咨询的网络空间。

(五) 整合校内外资源, 形成强大的合力。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服务, 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专门机构、相关部门、人员的力量, 还要注重社会的影响力, 善于利用校外资源, 善于借鉴和吸收社会上的成功经验, 借助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结合大学生心理服务的实际, 有针对性做好工作。

(五) 建立档案, 加强心理服务工作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既有共性特征, 也有个性特征, 在做好大学生心理服务的同时, 要善于总结经验。

(六)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心理服务评价机制。

大学生心理服务的成效是做好大学生心理服务的关键,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健全既注重长效又注重实际的大学生心理服务评价机制。

综上所述, 只要各高校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 就能够努力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服务, 这既是大学本身的使命, 也是全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阐明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服务队伍, 综合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 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 创新工作载体和机制, 发挥学校整体育人优势,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科学发展观,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焦海鱼.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前沿, 2004

[2]杜金亮.青年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探讨[J].人大复印资料, 1994年第9期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武警院校;教学;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武警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办学理念,走出什么样的教学之路。武警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首先树立一种全面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上转变观念,趋于科学。

总体上说,教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任职教育为重点,促进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是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要跟上学科发展和部队发展步伐,根据发展了的实践和最前沿的理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的培育和建设,以此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完善施教方法。在继续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等现代化的方法进行教学,加强教员与学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继续加强院校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发,自觉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部队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式教学模式,增强学员管理部队和建设基层的意识,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迅速进入角色、适应岗位需求。三是推进学法改革。贯彻“以学员为本”的思想,为学员提供自主式学习的平台,引导学员根据任职要求、部队建设要求和自身发展需求,设计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鼓励自修、自学,增强学员自学本领;注重学员个性发展,鼓励学员多方向选修课程,倡导求异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武警院校做好教学工作的指南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一思想在武警院校教学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要求我们:既要明确教学是为了学员的全面发展服务,更要明确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依靠的是广大教员,树立“办学以教员为主体、教学以学员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一)把以学员为本作为教学的根本基点

以学员为本,即在教学中把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这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等基本问题。如果能认清这些问题,会使教学找到支点,取得良好效果。

1、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员尤其要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一是注重对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军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院校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更要成为锻炼意志、品质和作风的大熔炉。这决不仅仅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而应该是贯穿于各学科的一条线,是培养学员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提高学生素质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都很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此,教育已经渐由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主向以道德薰陶为主的模式转变。武警院校教学要发挥培育学员人文素质主渠道的作用,依据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发挥政治理论教育的优势,增大人文教育的力度,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导向作用,促进学员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二是注重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是为了改造思想,指导行为。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生成与转化,并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而是学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员的实践意识,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是部队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我们要教育学员把所学理论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第一任职需要。三是注重对学员长远发展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把学员的短期培养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以短期的培养促进长远的发展,以长远发展的总体目标牵引短期培养:立足部队实际培养人。部队是学员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检验学员各种能力的竞技场,学员能否适应部队现实需要,所学知识能否为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是检验部队院校教育成果与否的试金石,因此,要本着依靠部队,服务部队的思想,贴近部队的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学员尽可能的接触部队,感悟部队,紧跟部队前进的步伐;立足部队发展培养人。院校教育要着眼学员明天的发展,改授学员以鱼为授学员以渔,培养学员的发展意识和未来意识,使学员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构成能紧跟部队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敢于挑战未来,面向未来。

2、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对旧有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创新型人才至少应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即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大量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并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把知识激活,创造性开展工作。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让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就谈不上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在自身具备创新能力的同时,除主课堂外,通过第二课堂、实习、模拟代职等形式,把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学员的成才意识。学员代表未来,是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学员的成长需要过程,在院校成长的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给予特别的呵护。要特别理解学员渴望成才的要求,为他们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信心,为他们制定成才计划,并进行及时的检查、督促和引导。

(二)树立教员在教学中教管合一的理念

教员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承担着教学任务,同时也还承担着与教学相联的教学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反映了一种以疏导为主的管理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管理、严格要求的统一。依法从严治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造就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素质全面、能够严格自律的革命军人。这就决定了管理不能只讲强制性,更要讲自觉性,不能“重管轻教”,而要坚持把教育中的“育人”与管理中的“管人”有机统一起来。

1、管理的理念要由关心学员生活向关心学员发展转变。从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角度看,“以学员的发展为中心”的学校发展模式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人的发展是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教育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根植于、发展于、服务于人的发展。就武警院校来说,不论是在部队有过当兵经历的,还是应届高中生都是当代青年的佼佼者,都是经过了层层选拔和考核才进入到军校的学习。他们的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都较为扎实,对他们的管理不能仅停留在管的死、统的住的层面,也不能止步于仅关心生活的水平。而是要以学员的发展为中心,使院校真正成为生活于其中的每一名学员发展的最佳场所,使学员在短暂的院校生活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上一篇:春天的家乡一年级300字满分作文下一篇:工业控制系统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