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推荐6篇)

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 篇1

一、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精神状态问题主要表现

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精神状态问题说到底就是精神懈怠问题。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思想意识松懈、麻木乃至颓废,并间接通过一定的行动、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从广义上来说,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的懈怠,还体现为工作层面、作风层面的懈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党性弱化,宗旨观念淡化。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政治素养缺乏,拿自己当普通群众对待,喜欢与普通群众比较,与党的先进性要求相差甚远;宗旨观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成空洞的口号;对触及自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不是按照上级要求,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去贯彻落实,而是心存抵触,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作风散漫,自律意识不强。表现为:做事不积极,精神萎靡不振,应付敷衍,效能低下;工作不务实,作风漂浮,善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愿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缺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无动于衷、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仍不同程度存在。组织纪律观念淡化,自由散漫,上班玩电脑游戏、炒股、看小说等违反“四条禁令”行为仍时有发生;放松警惕、行为失检,认为吃点、喝点、拿点、挥霍浪费点不要紧的错误观念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个别人甚至贪图享乐、道德滑坡,生活上沉湎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交际上热衷于攀权贵、傍大款,言行上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3、意志消沉,进取精神缺乏。表现为:有的不能摆正位置、摆好心态,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别人不如自己,却比自己幸运,牢骚满腹、无心工作;有的不琢磨事、只琢磨人,遇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整天热衷于探听人事消息,关注自身仕途前程;有的长期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觉得工作枯草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冲劲;有的到了一定年龄,遭遇“天花板”现象,觉得前途无望而得过且过、不知进取;有的贪图安逸,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满足于既得成绩,小富即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放松自我要求,降低工作标准,缺乏攻坚爬坡、再创佳绩的信心和勇气。

4、执行不力,创新意识欠缺。表现为:政策落实中,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照搬照抄、不辨方向、脱离实际,或者被动应付、消极应对,行动迟缓、不推不动;制度执行中,贯彻落实不到位,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停留在口头上,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工作推进中,因循守旧、观念保守,不敢突破常规和惯性思维,在机遇面前循规蹈矩、畏首畏尾,在挑战面前等待观望、庸碌无为,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敢闯敢干的勇气,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相安无事守摊子、四平八稳过日子”。

二、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精神状态问题主要成因

导致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的、内在的、个人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外在的、社会的因素,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

1、信仰缺失。信仰是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这个精神支柱崩塌了,党将不党,国将不国,社会就失去了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维系。个人失去信仰,则将失去行为准则的禁区,就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整个人的行为均被欲望和外部力量所控制。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许多党员干部也未能幸免,没有信仰、丢弃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放松对主观世界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把世界观的问题视为“左”的东西予以否定。一个人理想信念淡薄,就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势必导致精神懈怠,毫无追求、一事无成。

2、价值观扭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西方腐朽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日益侵蚀,封建腐朽思想沉渣泛起,新旧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交织碰撞,不断冲刷着人们的认知,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偏差,信念迷茫、理想淡化、价值观偏移,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在激发人们竞争意识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等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影响,致使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受到严重挑战,部分党员干部对功利的追求大大超过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他们把只能在商品交换和经济领域里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搬用到政治领域和党的活动中,干工作、想问题,以考虑自身利益为先,对己无利、与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避而远之。

3、消极心理影响。一是社会惰化效应。所谓社会惰化,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心理学现象,意指一个群体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时,某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单干时要少。实践证明,当某人一力承担某项任务时,是丝毫不敢懈怠的,甚至会对任务成败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当一项任务分配给一个群体时,群体中的每个人责任感都会降低,对任务完不成的负面评价的焦虑也会减弱,继而个人的活动积极性和效率也会下降。党政机关的工作大多都是需要群体协作完成的,在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个体的卸责心理,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惰化效应。二是趋利避害本性。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不做不错”想法,用不作为来逃避可能的问责,在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选择逃避困难、回避矛盾,往往比直面矛盾、攻坚破难所需承担的风险小、得到的实惠多。无功起码是安全的,受过则是危险的。三是从众侥幸心理。当一些冒险或边缘行为获得他人支持、经过重复并形成规则习惯之后,便形成所谓“潜规则”,而这些“潜规则”往往是能使个体获益或更容易达到的行为模式,意志不坚、原则性不强者容易跟风效仿。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问题就类似于一种“潜规则”,带给人的是眼前即得利益——工作轻松安逸、工资照拿不误,而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则是未来、未知的,“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往往让人选择忽视这种“不确定的风险”。

4、制度弊端。一方面,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各地各单位虽然都建立了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但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刚性不足柔性有余的问题,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和竞争淘汰机制,由此导致忙闲不均、苦乐不平现象在许多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铁饭碗”、“保鲜箱”式的工作环境,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激励和严峻的竞争压力,客观上使党员干部容易滋生消极、等待、观望等懈怠现象。此外,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调动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人情”、“权力”介入,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优者上不来、庸者下不去,论资排辈等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致使部分党员干部产生失望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管理机制疲软。有的单位内部管理不严,没有制定具体的工作纪律和制度规定,对队伍中存在的精神懈怠问题眼开眼闭、听之任之;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仅限于喊在嘴上、挂在墙上,缺乏制度刚性和约束力;有的单位甚至在干部违规问题被查实后,还千方百计找说辞、拉人情,试图“家丑不外扬”。以上种种均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扩散和蔓延。

三、防治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精神状态问题对策措施

古语有云:“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如果任其蔓延,不加防治和克服,就会形成惰气、滋生暮气、助长邪气,必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影响。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要杜绝想法懈怠,又要杜绝行为懈怠,必须由内而外全方位进行预防和治理。

1、构建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要解决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首先必须构建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现状来看,是多源性价值观念的交织并存,既有来自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既有来自“五四”以后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念。在重新建构先进价值观念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取精华、弃糟粕,善分析、懂鉴别,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与创建和弘扬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观念的关系,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价值观念与保持和发扬本土性、民族性价值观念的关系,以及先进性价值观念与广泛性价值观念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作为社会和历史的价值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本标准,努力吸收不同来源价值观念中合理、积极、进步的成分,同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创新,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必须从思想的根上着手。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充分利用党校、各类培训班等阵地,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以及领导讲、专家析、群众论等方式,重点学习政治理论、党纪条规、作风建设规定等内容,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明确作风建设“高压线”和“警戒线”。二是开展红色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注重在丰富主题上下功夫,在深化精神内涵上下功夫,在拓展教育功能上下功夫,做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传统展示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品牌。同时,加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创作更多优秀的小说、歌曲、电子出版物,开设红色资源网站等途径,努力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新机制,潜移默化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三是强化典型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褒扬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人好事,鞭挞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歪风邪气,通过弘扬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典型、感动中国人物的平民典型,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的身边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知荣弃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自觉抵御精神懈怠症的侵袭。

3、构建多途径激励体系。所谓激励就是顺应人的需求,借助一系列手段激发个人做事动力及潜在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解决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需要强化正反激励机制。一方面,强化正面激励,促使党员干部不愿懈怠。一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引入ISO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科学设置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党员干部个人素质、工作作风、工作绩效等进行全方位评估,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作为干部任用、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同时,深化机关廉效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明确党员干部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完成标准、限定时间等内容,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标杆、时时有目标,进度全程“倒逼”,质量全程控制,促使每位党员干部闲不住、慢不起、怠不得。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原则,破除人情、关系等因素干扰,积极拓展干部“上”的空间,促使那些真正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健全完善干部轮岗交流、换岗淘汰等机制,逐步实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强化反面激励,促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通过严格问责、严肃惩戒,形成对党员干部潜在惰性的强大威慑。要建立指向明确、措施刚性、反应迅速的行政问责体系,对工作不在状态、慵懒散等懈怠问题碰硬较真,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坚决予以问责,通过采取责令公开检讨、诫勉谈话、扣发奖金、降级降职等多种方式,切实发挥问责制度的惩戒和警示作用。

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 篇2

1 精神状态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压力大, 信心不足。

在新形势下, 面对改革发展形势和不断推出的各项改革政策与措施, 少数干部对政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特别是面对干事创业的艰巨任务, 感到思想压力大, 工作信心不足。在新课题、新问题、新要求面前, 工作摸不着头绪, 无所适从, 束手无策, 于是看到困难就躲, 遇到问题就避, 不敢迎难而解, 工作无决心、无干劲、无闯劲, 缺乏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1.2 牢骚怨气多, 思想低沉。

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缺乏正确理解, 嫌政策不稳定, 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工作上热情不高、力度不大,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能持正确的态度对待新形势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整天怨这怨哪, 满腹牢骚, 有的甚至不分场合发牢骚, 说怪话, 在职工中造成不良影响。

1.3 进取精神差, 心情浮躁。

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善研究和思考;处理问题, 举棋不定, 顾虑重重;对难点问题的处理采取避重就轻, 能拖则拖, 能推则推的方法, 导致小矛盾演变成大矛盾, 小困难发展成大问题;工作静不下心来, 遇事心浮气躁;在思想上不思进取, 工作上得过且过, 虚以应付, 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 缺乏工作激情, 缺少奋斗的动力。

1.4 工作思路乱, 不得要领。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 没有及时调整好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工作方式方法上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导致思路不清, 不得要领。在工作上仍然坚持原有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 按部就班, 按老习惯办事, 以致在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时就出现了老办法不适用, 新办法又不会用的现象, 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上述部分干部精神状态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是当前干部队伍的主流, 但其负面影响却很大, 不可忽视。

2 精神状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剖析上述问题, 造成少数干部的不良精神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市场经济转轨带来的冲击, 也有干部思想观念上的偏见,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思想观念不解放, 应变能力差。改革开放使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与事俱进。但之前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套路, 已被多数干部所习惯和接受。改革开放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日益强烈的刺激和影响, 也给干部队伍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冲击。在新形势下, 少数干部的应变能力差, 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 在原有的思维、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中转不过弯来。他们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感到振奋鼓舞, 又对改革发展以后所出现的新变化, 新事物、新问题而感到束手无措, 无所适从, 使一些干部的思想产生了茫然、混乱和波动, 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和颓废的工作态度, 干扰了工作情绪, 以至影响到了精神状态。

二是缺乏责任感, 怕担责任。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中普遍的一种心态。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矛盾, 在解决处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过程中, 都必然会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 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对此, 不少干部心存顾虑, 怕担责任, 担心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 更会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和前途, 因而出现了履职不到位, 在岗不出力, 对困难避重就轻、能拖则拖、能推则推的现象, 实质上这是缺乏责任心和事业感的表现。

三是对工作缺乏激情, 不思进取。突出表现在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工作激情, 安于现状, 思维方式陈旧, 思想懒惰, 不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 研究对策, 不思进取, 在问题和困难面前缺乏锐气和韧性, 以致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 不求过得硬, 工作打不开新局面。

3 思考与对策

干部精神状态不佳是深化改革的最大思想障碍。因此, 针对这些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第一, 转变思想观念, 坚定理想信念。首先, 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思想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迅速摆脱陈旧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束缚, 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等工作重点, 紧密结合实际,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和工作中的实践中去,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其次,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历尽曲折, 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靠的就是拥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在发展的道路上, 总会遇到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我们要以这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激励, 勇敢地接受各种困难和挑战, 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上来, 尽心、尽职、尽责为党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第二, 增强责任意识, 提高工作激情。工作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对工作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时, 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饱满的工作激情, 敢于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任。没有责任感, 没有工作激情, 即使是做自己擅长的工作, 也会做得一事无成。因此, 干事成功与否, 取决于是否有工作责任感以及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实际工作中, 要克服责任意识不强, 工作不主动, 办事效率低等问题, 就要增强责任感、责任心, 就必须强化责任, 落实责任。只要有了责任心和工作激情, 就会把一些简单的事做好, 成为不简单;就会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 成为不平凡。责任成就事业, 决定成败。所以, 作为基层干部, 要把责任意识炼铸在思想深处, 真正承担起自己所负的职责;要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激情, 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各项工作一定会做出成效。

第三, 要增强开拓精神, 着力工作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因此, 我们不能满足现状, 要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着力工作创新, 努力做到内容, 形式、结果的有机统一, 要有真抓实干的闯劲, 只有在实干中, 才能激发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 在工作中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 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 篇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以德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对这重大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有效地抵御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对干部职工思想的侵蚀?如何面对新形势,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途径,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的需求,有效发挥“生命线”的作用,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作者从分析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以德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是意识形态的斗争由以往的激烈对抗被掩盖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和活动中,一部分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一部分人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面对这重大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有效地抵御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对干部职工思想的侵蚀,如何面对新形势,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途径,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的需求,有效发挥“生命线”的作用,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1、宏观环境日趋复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从宏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就会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占领。这些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决定了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2、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变化很大。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为广泛,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论素质、思想意识、社会经历的不同,人们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认识和取舍也各不相同,而这些知识和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指导着一个人的言行,这些知识和信息又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正确的理论要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对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从总体上讲,我国经济体制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机制、形式和方法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长期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上存在差距。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观念上存在的差距。近几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加上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没有站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甚至产生了错误认识,主观上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认为改革就是取消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客体方面,主要是工作对象观念上存在的差距。许多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政治学习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存在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情况。

2、客观上工作难度很大。主要有两难,第一方面是制度落实难。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有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思想分析会、党员联系制度等各项制度,再加上工会、共青团的制度很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系列,但从这几年实际情况看,以上这些规章制度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只是在写年终总结时找出来看看,平时无人过问,这种现象使制度成了装饰品。另一方面是渠道疏通难。在基层单位,只要一说起思想政治工作,都认为是单位领导的事,与其他人无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思想政治工作仅局限在少数人身上,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阻塞。

3、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一些单位在组织政治学习时,完全按照上级指定的学习内容,照本宣科,硬性灌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灌输式”、“训导式”、“马后炮式”的简单粗暴的、高高在上的、生硬的、强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早已经让群众疏而远之,甚至反感了。上课我讲你听,谈心我打你通,就会让人感到人格不平等,心理不平衡。政工干部都感叹现在思想工作是“硬办法不敢用,轻办法不顶用,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软了不吃,硬了不行”。这样的工作方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在一些部门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理论不清、观点不明、措施不力、方法不多、效果不好”的状况,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的怪圈。

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上述困难,既有我国当前社会变革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心理现象,更为主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一些重大缺陷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即人和组织。其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措施、途径,都必须要在继承、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笔者主要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特点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探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首先要明确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大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任务,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必须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弱点,树立时不我待的强烈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创新,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有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环节。

(一)提高认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深刻的认识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必须按照“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为我们检验检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聚源动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分清主次,把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地融入具体工作中,在安排工作中,做到统筹兼顾,合理调节;在组织领导上,做到分工有侧重,职责要分明;在具体工作时,做到分工不分家,重担一起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善于在工作中了解职工的思想,同时,对政工干部的选配要坚持“四化”标准,特别强调革命化和专业化,对不称职的要及时调整,保持政工队伍的纯洁性。

(二)坚持方向,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性。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是讲政治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工作取得成绩、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当前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作了深刻分析,我们的事业面临新时期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才能解决好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抵御各种风险的考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候都应紧跟形势的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三)寻找合理载体,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1、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具体工作融为一体。具体工作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第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具体工作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这个基础最为广泛、群众性很强的载体。即事前要“鸣锣开道、思想领先”;事中要“摇旗呐喊、擂鼓助威”,鼓舞士气;事后要“收容断后,以利再战”。不能把两者生硬分离,丁是丁,卯是卯。第二,要善于做好以“虚”促“实”这篇文章,善于将硬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在布置工作时首先要想到怎样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而不是只考虑给纪律、给处罚。

2、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存在决定意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物质性,思想问题多数因为其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所引起,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调节行为的手段之一,如果不从源头上想办法,就难以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载体。因此,思想工作必须与解决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这也是领导干部体现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的最佳时机。

3、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文化建设中的许多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相叠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在提高职工对忠诚度,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创造力方面,更是殊途同归。因此,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第一,要大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要以基层“窗口”单位为重点,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主题,以规范服务为重点内容,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延伸服务手臂,努力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第二,要多设计、多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这类活动调动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团队精神,增强

凝聚力的目的。

(四)健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

要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不断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强思想工作的渗透性。其一是要强化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实现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必须以落实责任为前提。在纵向上立足于全局性、政策性、导向性和超前性,通过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方针目标、部署重大任务、建立规章制度等形式,强化宏观指导。横向上要协调、处理好党政工团的关系,解决如何围绕本部门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其二是要规范岗位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即部门领导在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纳入对思想政治工作应负的责任,从而建立了一支由以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部门管理人员为主力,广大党团员积极参与,覆盖全员和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其三是要认真做好政工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工作,要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年纪轻的干部充实到政工干部队伍中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政工队伍,优化政工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战斗力。同时要关心政工干部,支持他们的工作,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注重发挥好政工干部的作用,要教育政工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水平,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带动干部职工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要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大政工”的工作格局

(五)开拓创新,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在进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思想政治工作要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必须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内容要创新。在内容选择上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部门所需、干部所能的要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对工作思路进行调整,力求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单位的凝聚力。要注意选好“切入点”,突出“着重点”,找准“着力点”,善于设计多种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其一是要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帮助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尤其是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危机观念和创新观念,努力教育广大干部按照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要求全面改进工作。其二是要大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继续抓好“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组织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围绕“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十六字道德规范,深入开展检验检疫干部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在全系统倡导“三实作风”(工作踏实、作风扎实、做人诚实)和“四种精神”(敬业、进取、务实、创新)。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实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本职工作中去。

2、形式要创新。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广泛有效的工作形式,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其一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教育。局域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工作条件,增加了开展工作的工具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

和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局域网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通过设立干部信箱也为快捷、准确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网络还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根据干部思想状况,通过信箱表达教育者要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方式也集文字、图片、录音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泼生动性,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实效;其二是要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带头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其三是要利用重大节日、喜庆活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3、方法要创新。在方法选择上,必须根据具体的对象实施分层施教,分类管理,必须根据个体的特点,真正做到具体生动、入情入理、入耳入脑,避免简单生硬;必须由单一的正面灌输向正面灌输和经常性渗透相结合转变;在态度上,要主动出击,避免被动应付。要针对干部的不同特点和心理,把思想教育的内容同各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尤其要针对青年人的特点,因势利导,组织一些对青年人有吸引力的读书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专题讨论会,问题签辩会,讲演比赛会,联欢会等自我教育活动。青年人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思想教育不能仅限于上课、开会,形式要生动活泼,力求寓教育于干部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之中。必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言义”与“言利”相结合的原则及疏导的方针,采取感化、示范、预防、群帮及对症下药、循序渐进的方法,增加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思想动态,理顺情绪,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塑造国门卫士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密切检企关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精神状态是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意志以及其他主观心理活动的总称。良好的精神状态表现为蓬勃向上的心力、成熟的心态、清醒的意识、缜密的思考、顽强的斗志等。一个人精神状态良好,就会有一种追求,有一股力量,有一颗恒心,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甚至一事无成。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笔者认为,应该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强化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世名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铭记。常怀忧患,可以使人头脑清醒,永不自满;常怀忧患,可以使人警钟长鸣,永不懈怠;常怀忧患,可以使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全体质检人员只有强化忧患意识,才能正确地认清形势,在强烈的危机感中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实现检验检疫事业的新跨越。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源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前进途中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岗位可不同,但是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检验检疫工作使命光荣、任务繁重,全体检验检疫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为质量而战、为质量强国而战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强化学习意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是充实精神和涵养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热爱学习,追求知识,其眼光和心胸就自然开阔起来,精神就会振奋起来,情操就会高尚起来。质检工作涉及范围广、业务领域宽、专业门类多,业务性和技术性都很强,新知识、新技术、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每位干部职工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基本功,孜孜不倦地学理论、学法律、学业务、学岗位技能,全面掌握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知识本领,掌握本业务领域涉及的国际国内动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甚至权威。

四是强化创新意识。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股子气和劲,就是闯的胆量、冒的魄力、拼的劲头;就是勇于探索的气势、敢为人先的气概、尊重个性的气量。面对点多、面宽、线长的监管领域,检验检疫工作即使步步为营、层层设防,产品质量也难免出现“跑冒滴漏”。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开拓思路,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大胆闯、大胆试,让检验检疫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是强化淡泊意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能否做到这一点,是精神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一个人对得失利害有些考虑是正常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对这个问题想得太多,以至于盲目攀比、斤斤计较,就难免心浮气躁,怨天尤人,平添许多烦恼,既影响工作,又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为名所累,为利所缚,想方设法投机钻营,最终就会栽跟斗。保持平常心,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个人名利以及职务升迁,既是一种超脱,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面向未来,我们要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时刻牢记肩负的重任,更加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满怀激情地抢抓机遇,锲而不舍地开创检验检疫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努力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贡献!

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 篇4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提醒我们要时刻把风险估计的充分一点,把“发条”拧得紧一点,严防思想松懈、要求松绑,防止不出问题不重视,知道问题就是出问题。具体到实际工作,就是要常记纪律、规矩,常有自律意识,常在有为状态,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扛稳抓牢做实,要正确认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新常态”与“老观念”的关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谓“新常态”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依法从严治警的新常态、纪律作风建设的新常态。要求我们树立新思维,认识新常态,跟进新措施,适应新常态,创新新举措,引领新常态,提振精气神,积极新作为。

——树立看齐意识,破除“沉疴痼疾”。“齐则有序,齐则有力,齐则有效”。在“新常态”上,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向上级党委看齐,向党委核心看齐,自觉把上级党委确定的制度和原则作为引领各级行动的先导。对中央和上级提倡的要坚决响应、对中央和上级禁止的要坚决杜绝、对中央和上级决定的要坚决照办。以高度自觉的敏锐、破旧立新的勇气、革故鼎新的胆识、立说立行的作风、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破“老观念”、立“新理念”,破“旧办法”、树“新标准”,破“潜规则”、立“明规矩”。向《党章》看齐,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规党纪看齐,遵守“四个必须”“八条规范”,把握好“六大纪律”戒尺,既发挥道德感召力,又强化纪律约束力。

——树立规矩意识,破除“麻痹思想”。“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从严从紧讲纪律、躬身自省守规矩,时刻把纪律规矩挺在最面前,提升思想上的敏感值、行为上的警觉性。尤其要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守“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在深化军队改革大考面前,必须听号令,守规矩。由于特殊的形势任务,要求我们更加突出讲纪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决不能做“两面人”、“老好人”,决不能说“两面话”。要从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铁规铁矩”,革除“认识不清,麻木不仁,心存侥幸”陋习,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搞变通”顽症,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必止,树起“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规矩”新标杆。

——树立纪法意识,破除“模糊认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纪律是治党之戒尺,两者不可混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法纪分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纪在法前,才能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把“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只有坚持纪严于法,才能突出强调党员和党组织区别于普通公民的政治责任。纪律红线失守,是法律底线失守的预警信号,法律底线失守,纪律红线必然荡然无存。因此,要求我们必须用纪律的尺子衡量党员干部的行为,对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才能有效防止党员干部踩踏法律“分界线”,才能保证党员干部在严的纪律面前“心有所畏”、止足不前,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二、正确认识“监督人”与“关爱人”的关系

执纪是保护干部,监督是关爱干部,监督执纪不及时、没有效果,就会就会导致党员放任自流、心无所谓、言行失范,就容易犯错误,引发“蝴蝶效应”。

——纪律审查的目的是警示人。“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纪律审查工作,就是要和违纪违法现象作斗争,惩恶扬善,激励正气。纪律审查不仅是针对现象查问题,更重要的是剖析根源解决问题、治病救人。如果有“病”不治”,有“错”不纠,任由“小毛病”滋生蔓延,必然会导致违纪违法的“破窗效应”。在执纪上,要拿出动真碰硬的劲头和刮骨疗伤的狠劲,让党规发力、禁令生威,让其他同志受到教育,让心存侥幸者收手、让违规违纪者止步,让大家敬畏纪律、遵守纪律。要注重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灵活方法,把握尺度,注重执纪效果,体现党组织的关心厚爱。——有效监督的本质是关爱人。“严是爱、宽是害”。监督是防止权力变质的最好防腐剂,没有监督的权力是最危险的权力,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发生问题,拒绝监督的干部终将走向颓废。监督是一种很自然、很正常的教育、约束与爱护,是一种深沉而严厉的爱。“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有效监督的本质是对同志的一种帮助,多一份监督就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监督就多一份踏实。要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警戒和一面镜子,摒弃“监督就是找茬,就是给自己过不去的错误思想”,树立“监督就是负责,就是关爱的理念”。党内没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宽广的胸襟,培育豁达的气度,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关爱,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要探索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和人性化的监督机制,主动前移关口,减少漏洞、真空,防微杜渐,防止监督松劲

——抓早抓小的核心是保护人。“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只有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从苗头抓起,从细微之处抓起,防病于未萌、治病于初起,才能有效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一般问题发展为违纪违法问题,从根本上保护党员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建立常态化的教育警示、经常性的风险排查、动态化的提醒帮助机制,抓早抓小,未雨绸缪,发现有不正之风和违纪苗头就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破坏了规矩就及时“治”。当党员干部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如果及时抓、及时管,就有可能将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在“是”与“非”、“对”与“错”面前,如果有人及时咬耳扯袖,就有可能起到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的效果,反之,见危不救,甚至阿谀奉承,无异于推波助澜、害了同志。

三、正确认识“要尽责”与“被问责”的关系

有权必有责,在岗必尽责,负责必明责,履责必尽责,失责必追责。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构建“人人知责、认真履责、个个尽责、严格问责”的责任体系。

——要明责知责。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岗位越重要,责任就越沉。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要克服重“权”轻“责”,重“履责”轻“负责”,重“分管责任”轻“一岗双责”的倾向。坚持“我的岗位我有责、履行权力我负责”及“责由岗定、人随责走、事按权办、权责一致”的理念,实现“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职责具体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形成“层层有责、人人明责、共同尽责”责任链条。

——要担当尽责。“人生须知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在岗必有责,有责就要担当。责任担当的本质是对党忠诚,担当就要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不为私心所拢、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或,打消自我监管怕丢面子、严管同志怕伤和气、严管下级怕丢选票的顾虑,树起“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矛盾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危机面前挺身而出,失误失败面前承担责任,歪风邪气面前坚决斗争”的好样子。

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 篇5

一、调整生物钟

寒假假期,孩子们的生物钟是处于休眠状态,作息没有规律,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间起床,日子过得比较懒散。开学之初,家长要要根据学校的上课时间安排,给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快速调整生物钟,回到上学的正常状态。

二、帮助孩子收心

开学之初,大多数孩子都还处在假期懒散的状态,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尽快收心,调整好状态,回归到新学期的学习中去。

三、准备新学习用品,制定新目标

新的学期,新的气象,家长要提前给孩子准备新的学习用品,包括新书包、新笔盒、新书皮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些新的学习用品能够唤起孩子对新学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给孩子制定新学期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激励孩子努力向前。

四、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 篇6

一、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教师面孔的呆板,学生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即使没有听懂或没来得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教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又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位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长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教师的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就有落实到实处的可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的,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学习时间长短而论。因而,教师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

二、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研究问题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生初步形成了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后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

此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杜绝人云亦云,以学优生代替后进生、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教师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习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实践证明,教师若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地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拓展学生表现的空间: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学生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的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上一篇:有动物的字的四字词语下一篇:升旗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