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16偏执性精神病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70416偏执性精神病(精选2篇)

070416偏执性精神病 篇1

2。偏执型人格障碍: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说白了他们很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去管别人的感受。

3。偏执性精神病: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持久的偏执性妄想,其程度轻重不一,从仅仅是持续的牵连观念被害感,以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和嫉妒妄想等。

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人格或素质比较敏感的人具有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容易激动,自尊心强,自命不凡,自我中心,爱好幻想等特征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这类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中老年人须防偏执性精神障碍 篇2

刚开始家人都没往精神疾病方面想,于是一拖就是两年。好不容易到了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但由于用药后徐女士出现不适感,不仅拒绝服药,还不肯见医生;而对丈夫的怀疑却没有丝毫减少,甚至变本加厉,闹出许多洋相。无奈之下,家人只好送徐女士住院治疗。最终,徐女士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偏执型精神障碍或偏执性精神病,《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CSM-Ⅳ)叫妄想性障碍,或妄想型精神障碍,指的是同一种病。我国诊断标准中的偏执狂、妄想狂和偏执状态,目前也归在这一诊断名称下。它是指一组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不表现明显的精神异常。本病的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病程进展缓慢,一般不出现人格与智能衰退,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本病的病因目前不明,据国外统计,终生患病几率为0.5%~1%。多发于中年期,平均初发年龄为40~50岁,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多从30岁~40岁缓慢起病。

一些研究显示,该类患者个性多有不健康的表现,比如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对他人怀有戒心,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遇事专断,不能冷静面对现实等。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会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有时还会是很大的精神打击,正常人在亲朋好友或社会的帮助下,能面对现实,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忘不良事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正常人能从事工作并与他人融洽相处,也能听从其他人的劝导。而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在遇到某种心理社会因素时不能妥善应付,而是将事实加以曲解,进而形成妄想并付诸于行动。

另外,生活环境的改变如拘役、移民、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隔绝等,也容易诱发本病。

对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建议给予必要的监管或住院治疗,在药物等治疗进程中,还需家庭内部的沟通,改善家庭人际关系。

偏执性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

检查方法 头颅CT以及MRI的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有颅内的感染。心理咨询检查,同时可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还需要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脑电图等常规的检查。

并发症 常伴有反复控告、跟踪、伤人、逃走或自伤、自杀等违法行为。

治疗 较为困难,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可缓解患者的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针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可选择SSRIs类抗抑郁药和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心理治疗对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疗效一般。

宜吃食物 胡萝卜、香蕉、哈密瓜、油菜等。

忌吃食物 咖啡、啤酒等。

【070416偏执性精神病】推荐阅读:

上一篇:电工实验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