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精选10篇)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教育,失范,途经

摘 要: 当前大学生群体社会公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个性自私化,漠视公共和他人利益”,“个性自由化,公德意识淡漠”,“集体意识谈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等。因此,公德教育开展的途径要求:“内容上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形式上要由‘灌输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变”,“方法上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同辈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作为公德教育的基础环节,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能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关心他人;有比较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能正确地理解社会公德的社会作用,对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有较清晰的认知。在现实的公共场合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中能相互尊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来看,他们的公德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近几年媒体曝光的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我们身边一些大学生的表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结合社会现实,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个性自私化,漠视公共和他人利益。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人养成了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和思维模式。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对公共利益和他人的自由权利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二是个性自由化,公德意识淡漠。近些年尊重个性自由的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但部分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却走向异化,张扬桀骜不驯、标新立异成了其追求的时尚。在追求个性的招牌下,在学校和公共场所我行我素,缺乏最基本的公德意识。三是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公共生活中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四是诚实守信不足,缺乏社会文明观念。诚信是大学生从小应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但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些说谎、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的行为,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浅析

分析上述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原因,其中既有大学生群体的主观问题,也有当前社会环境和成人群体的客观原因。从大学生群体自身看,主要是自由思想的异化消解了公德规范的约束力。近几年,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大众观念的解放,以往被压制和否定的个性张扬重新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的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盲目自信、狂傲,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欠缺最基本的谦虚和宽容品质。在其“尽展”自由的过程中,他们只奉守自己的自由至高无上,而缺乏对他人自由权利和人格的尊重,缺乏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少数 1

大学生甚至极端地把自由等同于“非公德主义”,即把公德规范看成束缚个人自由意志、自由发展的枷锁,他们主张摒弃社会道德,否认公德规范的积极无忧论文网作用。在现实中他们拒绝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公德教化,以至于他们的公德情感淡漠、公德观念混乱、公德信念丧失。从客观原因分析,成人群体的公德缺失行为诱发了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的出现。面对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的不断出现,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前部分家长、老师及长辈等成年人的善恶美丑标准颠倒、社会公德遵守上的知行背离、损人利己与损公肥私行为的发生、违反公共法规和准则事件的频发等现实和事件的存在与发生表明:在社会公德的遵守上,成年人群体以身作则的榜样并没有很好树立起来,正因为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和行为出现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才给大学生树立了坏的榜样。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途径探究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公德教育是整个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国民公德状况良好改善和提高的希望之所在。所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状况,在其成年之前培养起他们明确的社会公德意识、浓厚的社会公德情感和坚定的社会公德意志,使之养成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由于大学生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往往呈现出片面化、极端化的特点,即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实质,这便要求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寻求出契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首先,教育内容上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公德教育不能“一刀切”,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育内容的起点不能太高,而应注重基础的道德教化,例如,以要自尊自爱,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等微观道德为主,同时隐性渗透进国家意识、民族观念等宏观价值教育,要注重培养其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的、道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这个阶段学生更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震荡,因为先前所接受的积极向上的道德教化与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差,更容易对社会公德产生迷惑与不解。所以此时公德教育内容上应侧重由原来的基础层次的道德教化向高层次转变,引导他们客观辩证地看待现实社会,通过带领他们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思考社会问题,进而形成公共道德观念,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使他们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践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教育形式上要由“灌输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变。传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和社会的规范灌输和理论宣传教育,灌输教育公德规范在集中性普及、强化性认知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值得肯定的。但从显示效果来看,还应该配合以其他形式的教学。例如养成教育方式的引入,所谓“养成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大学生通过日常的实践观察思考着身边真善美的道德情感,认知到公共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并自然而然地模仿形成与道德示范者相似的道德行为。在“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中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加深浓厚的公德情感,并养成道德思维和践行习惯,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再次,教育方法上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传

统公德教育中的说教教育,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多数情况下以被动接受为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除了强化的说教教育外,还应该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学习模仿的道德示范资源。这就需要当代的公德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地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无数平凡的道德楷模,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那就是:为人父母者要从小培养孩子善的本性; 为人师者要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官者要洁身自好,造福一方;为商者要遵纪守法,取之有道;为社会成员者要彼此尊重,各司其责。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同辈教育”。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变化的典型特点就是有较强烈的“叛逆意识”,对于长辈的“道德说教”和批评教育往往有逆反心理,代沟隔阂使社会公德的教化有时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大学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同龄人之间的效仿意识很强,众多人追捧的东西很容易在其群体内成为流行的时尚,这无忧论文网也提示我们“同辈教育”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教育资源。同辈之间沟通很顺利,互动交流也很便捷。通过同龄人交流、与同辈互动,很容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今日美国学生精神面貌堪忧[N].(《中国教育报》1997-6-2)

[2] 王金萍等.超越障碍: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心理关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3] 乔斯•B•阿什福德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M].王宏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2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 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知识。

知国才能爱国, “知其深”才能“爱之切”。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 认识祖国的现在, 展望祖国的未来, 以此使大学生珍视自己祖国的历史。

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途径很多。首先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有关课程的课堂教学, 向大学生们正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再通过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 激发学生奋斗精神, 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经验与教训, 让他们在了解历史, 了解国情和了解我们党的过程中, 产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树立爱国主义意志。其次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 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再次, 在校园中, 结合班会、团课等进行国情教育, 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使大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等等。

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热爱祖国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是源于血脉相连的一种情绪的奔泻,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坚信要与祖国同荣辱、共命运。时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而做准备。这种具体的情感要使得大学生们感同身受, 要让他们与具体的人和事件想联系、壮丽的山川, 宏伟的建筑、团结而向心的劳动场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例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课外活动, 进行些旅游教, 多让大学生们接触和亲眼看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容, 多用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自身去发现和去感悟。同时, 要依兴趣进行引导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多从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入手, 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 并且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三、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的灵魂, 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爱国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朴素的自发情感, 我们必须先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 以专题讲座和看教学片作为辅助手段。内容可以是有关法律、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 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多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另外, 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应该如何理智爱国,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一项宏伟的、艰巨的任务。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和作用, 肩负的重任和国家人民的殷切期望, 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历史上, 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以他们高尚的气节、过人的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敢于冲破陈腐和落后观念的胆识, 在史册上留下了千古佳话。现今中国, 青年知识分子将挑起国家建设的重担, 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特别向广大青年提出了五点希望:要坚持远大理想, 坚持刻苦学习, 坚持艰苦奋斗, 坚持开拓创新, 坚持高尚品行。五点希望思想深刻, 内涵丰富, 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要践行好胡总书记的“五四”讲话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要身体力行, 报效祖国, 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坚守岗位的动力, 做好本职工作, 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勤恳地创造社会价值, 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 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锐意进取,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 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 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支撑起未来国家脊梁的人, 所以, 更要学习好专业知识, 做到学有所成;更要提高思想水平, 了解国情, 将来把所学知识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做到学有所用, 报效祖国。

摘要: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政治原则、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 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大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 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吴霞.李尚敏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科教文汇2008 (24)

[2]、章洪丽.关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科教文汇2007 (32)

[3]、张志平.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探讨河北农业科学2009 (3)

[4]、吴燕端.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2008 (11)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3

分析能力和辨证的判断能力,导致部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下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因此,这方面应引起社会特别是承担教育培养功能和任务的教育领域足够的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着他们的人生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的进步甚至国家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这里对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堪忧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不好管理。乱涂乱画,不关心集体荣誉、不遵守公共秩序、考试作弊等行为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只是外部层面的表现,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道德素质的滑坡是其内在的、个人的主要因素,这种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仔细探究,发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总体素质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乃至国民性格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网络游戏的泛滥以及网吧和各类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各种腐朽落

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生长的温床,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部分未成年人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的惰性和霸道心理,温室里生长的小花注定经不起外面的风雨,导致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吃不起苦,经不起挫折,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诚实善良等传统美德。教育方式的不当,如个别家长以暴力打压的方式粗暴简单地教育孩子,父母的言行给孩子做出了极不好的表率,误导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或造成“以暴制暴”的偏执冲动心理、人格缺陷,导致未成年人情绪极易产生波动,蒙上心理阴影,也易产生人格障碍。

3.学校教育的片面

职业学校重技能、轻文化是一贯的传统,而我们学校恰恰相反重文化、轻技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且往往忽视了学校生活的整体氛围以及社会环境对学生品行的深远影响。学校教育未能切实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即使有,也是走走过场,装装门面,雷声大,雨点小,导致未成年人对学校教育产生误解,思想道德出现滑坡,其情其景令人担忧。

4.学生个人认识不足

基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当然也有学生自己的因素,许多学生的道德观念不强,自律性差。

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学校要真正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蓝领

人才,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

1.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我们学校要从轻文化的传统中走出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

育高度重视,建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科学、长效的机制。学生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抽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

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以期全面把握情况,建立应对措施;同时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学生干部、学生团体的作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处于及时的、全面的掌控之中,极力营造一种富有道德感染力的校园氛围。

2.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品德的优劣,对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未成年人道德成长和思想进步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成年人言行举止的道德表率作用,教师言行上的任何不检点,人格上的任何不完善,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并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效果。要正人,先正己。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技能,更要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和为人师表的优良品德。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而职业道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民族美德教育等都是其重点内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影响的学生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每一位教师要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3.改变片面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在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方法效果微乎其微,家长式粗暴管理也适得其反。因此,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是发展的必需。

总之,培养心理健康,技能精湛,道德素质、行为习惯良好的高级蓝领人才是职业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性的、全局性的工作,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谢惠莲.浅谈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4

赵任凭

(盐城师范学院 学生处,江苏 盐城 224002)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全面接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发重要和紧迫。在新时期下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对加快我国加速高等教育改革及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入世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渐接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就业制度已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配”逐步过渡到了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新模式;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将“一次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扩招带来的待就业人数的剧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这些都将极大地增加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压力。面对新的世界经济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性质和工作内容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其行政职能逐渐弱化,中介、服务的职能越发突出,而为毕业生服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因此,为适应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重新理解就业指导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第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新时期参与国际竞争,培养、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的最基本要求。所谓的“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疑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助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在当今的职业化社会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所需要的劳动者,实现生产资料与劳

动力的有机结合,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还能减少社会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当前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根据社会需要,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做好知识、能力和心理的素质准备,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第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器和暖床,入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必然通过经济发展作用于人才市场而体现出来,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原有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亟待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从分配向服务转变,而工作内涵应由分配管理为主向就业指导服务为主转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职能的转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高等学校只有积极转变观念和职能,深化改革,切实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

第三,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封闭式的、传统的办学模式也受到较大冲击,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学校通过毕业生就业这一窗口与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多,而且联系的广度和密切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毕业生是学校向社会输出的“教育产品”,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乃至生存发展。而要使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毕业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变能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能力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毕业生整体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就是高等学校实力、办学质量的综合体现,拥有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高校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现阶段,积极对外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高校只有积极支持“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做好中介服务工作,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另外,高校可以通过“供需见面”及时征求了解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人才培

养工作,提高学生素质,使培养的毕业生更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学校才有生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由于出于对教育主权的考虑,基本没有开放教育市场。但入世以来,西方经济对中国市场全面介入,外国教育机构将逐渐深入我国教育市场,各种西方经济、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高等院校,同时会在大学生择业中表现出来。应当看到,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正面影响,促使毕业生不断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形成与世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人才观念,同时又有负面影响,它给毕业生带来思想、心理的震荡和困惑,不可否认,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对职业选择所考虑的个人利益过多,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较少。因此,如何根据当前形势的特点,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针对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实际,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到能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事业的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

高等学校肩负的重任,对社会而言,是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就学生个人而言,是使其在知识、技能、道德思想、身心健康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毕业生计划分配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相当一部人对就业指导的内涵还缺乏了解,甚至认为就业指导可有可无,搞不搞无关紧要;有的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单纯的就业政策讲解,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内容。这些观点片面地理解就业指导,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多种功能,看不到它在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的作用。因此,当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论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和作用应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本身就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使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认识所学的专业,认识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激发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针对性。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教育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就业指导还帮助学生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选择职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需要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求得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现代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应该也必须包括就业指导的内容,尤其是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急剧变革,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规范,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得职业选择技能必然成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身体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增长、思想品质的成熟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对自我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我的职业价值观念,从而为实际进入工作岗位作准备。应当看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单纯帮助找个工作的问题,也不只是对毕业生而言,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突出它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教育作用,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等,国外把就业指导形象地称为“生涯设计”、“生涯指导”、“人生定向指导”等,体现了就业指导的教育内涵。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现代大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价值观标准,总体来说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面临就业的选择,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不知所措,甚至有惶恐感。表现在职业定位上也是飘忽不定:有时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时把地区放在第一位,有时把出国放在第一位,有时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如此等等。对就业指导来的来说,就是要把世界观、价值观等德育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落实到择业标准、求职道德和成才道路等方面,促进个人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就业指导课应和德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就业指导是

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在德育中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并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挂钩,这样的德育才充满活力,富于成效;避免理论脱离实际,这样的就业指导也更加系统、规范、有理论深度。

第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沟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就业指导就像纽带、桥梁一样,将学校、学生、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像杠杆和指挥棒一样,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于是,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先后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并逐步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也都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宣传大学生就业政策,传播大学生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通过就业指导,学校向社会介绍所设专业的使用方向,向社会推荐毕业生,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使用情况的反馈,又可指导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使学校和社会相互了解,有利于克服学校的教育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增强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使之与时代同步。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5

意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难题。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而“知行合一”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称得上是“善”。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实践,道德实践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对于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来说,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个人和集体的“知行脱节”困境。

一方面是个人的知行不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人知道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也知道什么是应该学、应该做和社会倡导的,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又没有按照好的榜样和标准去实践。深入分析起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之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先进典型难学。过去“高、大、全”的榜样形象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太远,“可望不可及”;二是目前大学生先进典型选树和推广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抽象学习号召多、具体实践强调少”的问题。调查显示学生对很多典型学习不了的原因在于“没有具体抓手,不知道怎么学”、“缺乏学习实践的途径和机会”;三是改变自我认同的惰性。人作为独立个体在自我认同上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习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受教育者根据新的标准和要求改变原先的自我状态。这种状态的改变一般都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弹性缓冲期。这一期间受教育者很容易出现为自己的懈怠寻找理由和借口的现象。先进典型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实践教育。教育者选树先进典型的目的当然是不仅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典型,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能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更加注意选树贴近学生生活的先进典型,注意把先进典型的精神具体化,提供更多的实践途径和载体,持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促使学生把外在典型转化为内在榜样,使他们形成对先进典型的认知和践行榜样行为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是集体的知行不统一。主要表现为先进典型所体现的价值观不是社会主流行为准则,从而导致先进典型选树工作低效、无效甚至反效。柏拉图曾说:教育年轻一代(还有你们自己)最好的办法不是斥责他们,而是你终身公开地去做你劝别人去做的事情 。古人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教育者只说不做,则不可能指望受教育者言行一致。根据恩格斯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说法(即典型人物成长需要典型环境),有人指出雷锋出身于贫农家庭,吃千家饭、穿万家衣的他的报恩情结是其奉献社会真实的心理根据,阶级爱憎情感、节约朴素都是时代精神的印记,当各种先进、标兵称号接踵而来时,他的奉献是快乐的、真实可信的 。因此,先进典型教育必须要营造与之相一致的社会氛围。

三、要辩证把握旧与新的关系

旧与新的关系就是先进典型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先进典型选树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需要继承以往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期,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一要积极应对追星现象对先进典型选树工作的冲击。曾有人将青年偶像崇拜现象在我国建国后的变迁归结为“英模崇拜——领袖崇拜——三星崇拜——平民偶像崇拜”的发展路线。近年来,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追星族有增无减,“超女”、“星光大道”等电视节目的火爆充分证明“追星”依然有强大的社会市场和生命力。这对以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为己任的先进典型选树工作也带来了较大冲击。首先是价值观冲击。“如果说英模崇拜本质上是以教育和政治利益为出发点的,那么“三星”崇拜本质上则是以经济和市场利益为出发点的;英模崇拜本质上是政府推荐的,有很大的教育性,而“三星”崇拜本质上是个人自己的选择,主要是娱乐性的” ;二是方式方法冲击。“青少年追星”背后的原因固然复杂,但这些明星们身上散发出的时尚魅力和时代特质,无疑是他们被青少年作为偶像的重要因素。先进典型选树如果不大幅改变古板、守旧、落伍的形象,就难以吸引青少年。从应对的视角来看,先进典型选树因此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要借鉴明星传播的策划和营销思路,积极引入社会化团队力量,对主流先进典型进行适当的、真实的“明星化”包装,改进传播,扩大影响;其次要主动挖掘已经在青少年中拥有广泛影响的明星身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面,借助他们去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近年来团组织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打造的刘翔、谭晶等明星形象大使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二要积极选树幸福快乐的典型和榜样。当前,在先进典型选树中确实存在一种把先进典型形塑成正当利益的牺牲者、奉献者和“吃亏的人”的现象。被选树为先进典型即意味着带上“道德的光环”,与各种利益甚至正当合法的权益都不再相关。某些新闻媒体时常报道的那些关于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暗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在消解学生学习先进典型的热情和动力。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人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民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更愿意、更喜欢接受那些正面健康、幸福快乐的先进典型。因此,要使先进典型的教育带动作用取得实际成效,就必须改变那种“苦、惨榜样”的倾向。我们既要尊重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内在心理趋势,也要高度重视对先进典型正当权益的有效保护,真正关心典型的成长、进步与生活,切实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树立幸福快乐的现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形象。

浅谈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 篇6

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是党员各方面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求共产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去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用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克服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容。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党性修养的精髓。每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才能保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在战争年代里,无数的共产党人为革命赴汤蹈火,流血牺牲,无愧于共产党人的英雄称号,今天,绝大多数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我们党员队伍的主流。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我们党内少数同志忘记了共产主义理想,放弃了党性修养,脱离群众,追求名利,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因此,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有必要认真总结和反省一下自己的思想情况,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性修养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党性强弱的试金石。但是,近些年来,有人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是做不到的;为人民服务是空的,虚的,为个人谋利才是实的,真的。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它的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做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克服主观武断,自以为是的倾向。一个共产党员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更说不上带领群众搞经济建设了。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按照十六大要求,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和关心群众疾苦,确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它强调自觉性,又具有强调性。近年来,一些党员丢掉这一优良传统,无视党的原则,其原因就是缺乏党性修养。针对这一现象,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一切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我国目前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模范共产党员。

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习,二是实践。学习,就是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就是要做到理论和工作实际结合。在学习理论中加强党性修养,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必须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党员不学习就会精神支柱,推动前进的动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行动指南和各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党在各个历史

时期中心工作的依据,我们必须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是我们做合格党员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必须经常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是指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主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做到从自己做起,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这是每个党员的目标。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7

关键词:经济形势,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已是不争的现实。如何增加就业机会, 提供就业途径, 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这不仅是政府部门和社会的责任, 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课题。作为人才输送机构, 高等院校也应该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培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和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因此, 在高等院校中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 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全面、快速的转型。而高等学校从1999年开始招生规模急剧扩大, 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一年比一年增加的毕业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率从2002年的80%逐年递减到2007年的70%, 而毕业生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教育部日前公布,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50万人, 比2007年增加近60万人。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就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 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 是新增加社会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 我国高等教育继2002年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 大学毕业生就业又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化阶段。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市场也有着不小的冲击, 大部分外企、合资企业包括一部分国企都减少了招聘计划, 甚至进行了裁员。可以预见,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会持续严峻。

二、创业教育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何以造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呢?反映在大学生这一就业群体上, 问题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即在普通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 但在一些特定领域或区域里, 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亦即社会职业需求。二是当代大学生素质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一方面, 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的缺陷和不足而屡屡碰壁;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素质的局限, 导致了他们就业的形式和途径单一。应聘、求职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微乎其微。

2.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 适应新形势需要, 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鼓励创业, 培养创业人才, 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基础。因此, 鼓励创业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抵抗金融危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 提供就业岗位, 减轻就业压力

据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仅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 9.4%的资本资源, 1.85%的知识技术资源和1.83%的国际资源, 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 这给中国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鼓励创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不但可以直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也由于创业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 从而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 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教育必须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综合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大学生创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这将大大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创业引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思路, 使大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 成功就业。

(4) 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转轨转型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 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 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格变化的需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较晚, 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中的起步阶段。

3.国家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切实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 高等学校要始终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加强创业教育, 倡导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训和实习实践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树立创业典型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 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政府贴息贷款, 免工商注册费, 简化注册手续流程, 免税、免费培训、免费咨询、免费风险评估等。近期国家又出台了一些新政策, 如注册资金可以分期到位, 允许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等。国家的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了政府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决心, 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相对较晚。目前,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兼任, 没有经过培训, 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一现象已成为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中的最大问题。然而,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式的教学, 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 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 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说, 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 一方面, 要加强专职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 提高理论水平, 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 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另一方面, 从校外多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讲座和辅导, 让学生体会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2.改革课程设置, 重构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 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企业家成功的经验等都是创业成功的知识保证。因此, 实施创业教育, 体现在课程设置中, 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 加大选修课的比例,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空间;开设创业教育讲座, 增强创业意识, 普及创业知识等,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管理能力。另外, 在创业教育全新的课程设置模式下, 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由社会做出, 对学生来说, 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 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

3.大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校园创业文化包括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 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硅谷创业文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 在创业中成功与失败并存, 创业与风险同在, 但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的文化氛围, 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所蕴涵的创造力是非常巨大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国的高等学校同样需要这种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4.推进创业实践活动开展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需要以创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 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挑战赛”等各种赛事。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要处理协调好教学计划内与教学计划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园内与校园外活动的关系。

5.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体验

高校应注重学生创业实践体验, 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积极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 服务于那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 如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高校应建立固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在场地、设备、指导教师, 甚至于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持, 使基地成为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重要场所, 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宝贵的实战体验。

高校还应积极走出去, 主动联系各级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个人。一方面, 争取政府重大支持, 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 为有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 包括创业培训、服务、扶持平台, 弥补校内创业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 积极取得部分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 主要是风险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第三方面是努力获得校友、非校友等创业成功人士的个人支持, 或捐赠资金或加盟高校创业青年志愿者队伍, 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 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品质, 能够扩充就业途径, 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就业机会。因此, 我国高等院校都应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夏支平.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4) :1-4.

[2]高飞.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3) :42-44.

浅谈新时期的德育教育 篇8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趋势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强调政治教育时始终没有掌握好“度”。

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水污染、土质下降、森林遭受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和环境公害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对人们的总体要求是学会关心,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类社会这些公共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相应的道德规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人类建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道德规范,但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过多强调规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规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确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简单的、浅层次的教育,目前人们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传统德育中的一个很大弱点是“重个人道德、轻公德”,即对个人要求多,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投入不够,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托于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体制、优化环境、公共规则建设的责任感比较淡漠。

二、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的趋势

在以政治教育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全部内容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激发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时,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可以成为少数思想境界较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然而,当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义轻利”观念开始重新审视。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重利轻义”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都是“重利轻义”的结果。因此,他们主张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道德思想及其一系列儒家道德文化,并以“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为例说明坚持儒家思想的重要,这种思想很快在一些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气候”,于是,儒家文化精神也重新获得了一个再评价、再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因此,要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在文化选择和再造中最缺少和最需要克服的弱点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重利,不重利就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只重利不重义,也不能保持经济的持久发展。所以,“义利并重”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符合两个文明一起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时代要求。“重义轻利”是儒家道德学说“以德为本”的实现手段,它适合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礼法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封建社会,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在面临经济结构形式根本转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道德观念淡化乃至崩溃是必然的。

浅谈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篇9

摘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共产党员要自觉增强先进性意识,明确先进性标准,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着眼于保持共产党员的时代先进性,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完成党的新时期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先锋模范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

一、引言

党是由全体党员组成的,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是党保持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保证。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上。改革开放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努力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身体力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和纲领,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具体要求表现在:一是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二是要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三是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是要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五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六是要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实现形式和时代内涵

二、正文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总体要求。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先进的理论加强思想武装,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并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先决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最新理论成果实现思想武装。

(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带头

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共产党员必须带头贯彻执行。在实际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战胜困难,为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强化宗旨意识,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员要自觉把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既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有无私奉献精神;既要带头合法致富,又要关心和帮助其他群众或其他地区共同致富;既要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本地经济,又要时刻注意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持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践“三个代表”,核心是“先进”,关键在素质。作为一名党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各种矛盾和现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创造一流的成绩。

(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弘扬昂然正气,在危急时刻敢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要关头更能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急、难、险、重面前,特别是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共产党员要冲锋陷阵,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安全让给他人,尽最大努力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积极、坚决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面对各种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满足于洁身自好,更不能同流合污。

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目标,探索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从新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根据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肩负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使命,对党的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正在有关省市抓试点,取得经验后将全面铺开。要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紧密结合深圳实际,充分借鉴和运用“三讲”教育、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立足正面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

值观和人生观。这是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关键。要教育引导党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要教育引导党员科学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因此而迷失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要教育引导党员善于识别各种反科学、违背唯物论原理的思潮、现象,做坚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三)更新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深圳市场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情况尤为突出。这对党员教育管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历史性挑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贯彻精神,继承和发扬行之有效的好传统,摈弃那些不适应新情况的老办法,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更多的新经验、新办法。

10702孟阔

参考文献: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10

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性,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加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在通过应试教育进入高等学府后,大学生把掌握职业技术作为最高追求,加之大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使得大学生们放松了对于礼仪等基本素质的提升。为了发扬和传承中国几千年来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展示现代大学生的应有形象,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从中找出规律,制定对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影响

1.社会层面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背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崇的“诚信”和“礼仪”,诸如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弱病残让座,一些中老年人在遇到交通事故和意外自伤时对伸岀援手的好心人进行讹诈等等,这对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形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虚拟社会也像现实社会一样,存在着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除了号召人们重新捡回丢失的讲道德、讲礼仪的优良传统外,还要依靠加强法治来规范新媒体的运用。

2.学校层面的影响

大部分学校不设礼仪教育课程,甚至把礼仪教育作为选修课来设置。新媒体对于学校礼仪教学来说,能以鲜明的画面、直观生动的影像和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填鸭满堂灌的模式,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又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所教授的礼仪教学内容可储存在学校网络平台的“云空间”里,课后学生可用电脑或手机利用学号登录,可随时再学习和温习自己感兴趣的礼仪教育相关内容。目前,大部分大学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但数量偏少、功能上还很不完备,在教学平台中虽然使用率极高,但涉及到礼仪教育的内容极少,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3.对大学生道德礼仪素质的影响

在虚拟社会中,看似开放的纷杂信息良莠不齐,冲击着当代学子们的大脑,也容易影响他们的日常礼仪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取向,使他们迷恋虚幻的网络世界,把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当作是生活,把当红明星的丑闻当成学习的榜样,丧失了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判定标准,这些都需要礼仪教育来引导、纠正。

二、新媒体下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

1.办学精神模糊

国内各个大学培养大学生如同企业推销产品一样,市场上什么紧俏,大家一哄而上,工、文、理等界限越来越模糊,根本原因是办学精神空泛和缺乏远见,大部分高校校风声称“求实、创新”等,其实如同口号。再加上扩招,学生众多,从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们很多也只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考试机器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急功近利怎能培养出言行得体、作风务实的应用型人才?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仁”“礼”“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德品质,“礼”是要求符合时代的规范,先做好人再谈做事。

2.媒体个性化未得到充分展现

新媒体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它们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但是网络媒体“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还远远无法实现,一方面是学校对于大学礼仪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内外兼修上对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素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经费紧张,不可能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这门选修课投入过多资金。

3.缺乏利用新媒体研究礼仪教育的人才

由于各类大学要么沿袭一贯的传统说教,要么都注重“借用”别人的现成成果,缺乏如同钱钟书、屠呦呦等多年如一日的甘于寂寞的研究型人才。工业产品出厂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召回”的方式来纠正,但大学里“生产”的大学生“产品”能“召回”吗?对于大学生出现的道德礼仪问题(诸如与他人无法沟通、自私、不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等等),就算“召回”能解决吗?对于利用新媒体进行礼仪教育研究不亚于大学的专业课程研究,这是培养“人”的最基础的工程。

三、新媒体时代礼仪教育面临的挑战

1.礼仪教育的新思路

礼仪的精髓是尊重他人和自重的有机统一。借助新媒体引导礼仪教育向规范实用迈进,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既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普遍需求,又考虑个性化的需求。每所大学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确立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坚持把每一个大学生培养成有良好道德修养、懂礼仪行为的人,与专业课的设置一样,重视设置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礼仪课程,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设置专门道德礼仪教育的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净化网络等媒体的空间,纠正大学生的不良日常行为,营造校园新闻和媒体传播的一方净土,形成大学就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场。

2.礼仪教育的新方法

积极构建校园礼仪教育的系统工程,充分跟传统礼仪教育方式相结合,完善构建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网络新平台及礼仪教学系统;各院校应当把礼仪教育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来开设,而不再是当作点缀门面的选修课;利用新媒体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做到中西结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开始,修炼谦谦君子的儒雅风度;适时开展礼仪讲座、礼仪竞赛、礼仪交流等活动,与企业、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共同创设适合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礼仪训练基地,增强教育的实用性。

四、新媒体时代礼仪教育解决的途径

1.加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运用好新媒体平台,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来教授礼仪知识,并将日常发现的大学生不当的礼仪行为和做法,做成Powerpoint课件或小视频,以正确的方式演示出来,便于帮助大学生直观认识讲究礼仪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掌握日常各类场合的礼仪规范,并在课后的生活场景应用中自我感受、体验,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2.加强礼仪教育的时效性

在日常教学中,将礼仪教育课程的要求转化为实训项目,有的在课堂上做,有的在社会、企业中去实践。对于讲授和实训的礼仪课程可同期录制影像资料,按系列上传到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料库,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以帮助其掌握课程内容,保证学习效果。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从“理论—实践—反思总结”过程中,真正掌握各类礼仪的要点和技巧,为今后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加强礼仪教育的实用性

学习礼仪重要的是在应用,因此,各大学需要结合不同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在普及社交礼仪、餐饮礼仪、会议礼仪等基础礼仪的基础上,侧重职场礼仪的培训。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礼仪大赛实况等,让学生感受得体礼仪所展示的风采;也可以通过设置模拟真实场景的礼仪实训,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发现礼仪问题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运用QQ群、微信、微博等通过图、文、声、像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

五、结语

上一篇:化学上册教学计划下一篇:假如我是学生会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