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我校课改(精选7篇)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 教师在对话中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第三,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开学初的新课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和送教下乡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在实践中可采用“以动制静”的方法,有以下三点做法:
1、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可以倡导由学生主持、主讲的主体式形式。例如,每个单元的许多阅读课,在前面精读例文的学习后,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主讲,组织讨论解决;可以倡导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活动式教学形式,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模拟采访活动、辩论大赛活动,这些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本价值。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教师要倡导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告示学生珍惜并行使问题咨询权。
3、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讨并联系实际进行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活跃了思维,更提高了“环境”意识。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样,我们老师更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找到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就课堂而言, 努力做到:课堂气氛和谐、民主, 学生敢问、敢说、敢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情境。拓展、挖掘、提升、重视能力培养, 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 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同学科老师坚持相互听课, 互相切磋,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让所有老师比、学、赶、帮、超, 让我们的课改教学日臻完善。我以为, 如果我们能注意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逐个突破和协同推进, 把备、上、批、辅、考、听、研融为一体, 有机贯穿, 发挥所有老师能动作用, 那么我们课改新局面的出现也就瓜熟蒂落、顺理成章了。我们教研组认真研究了杜郎口和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和不断总结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课堂模式, 现汇报如下:
首先, 检查学生在预习中自主学习的情况, 内容包括本课的重点、应用到的公式等。组员教学方式主要是学习组长提问, 连问三个问题, 如果有两个以上答不出来, 组长就有权利让他站着。因为都是一些基础知识,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上来。在最近几天的课堂中, 我发现就连最能捣乱的张雨竟也能流利地回答上来。为此, 我让他的组长评价了他, 组长这样说:“张雨和以前不一样了, 他现在知道学习了, 对数学课感兴趣了也愿学了。我相信他一定能赶上来。”现在, 我真的体会到了组长负责制的作用, 尝到了兵帮兵的甜头。我也奉劝大家一句:相信学生, 充分利用学生, 没错的。
第二, 合作、探究。具体步骤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在预习课中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 课前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 上课时把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动手学生了解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得到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然后每组回答他们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小组共存的疑难、错题, 组长写在黑板上, 全班再展开探究。对全班同学都集中的焦点问题, 我便给他们引线搭桥, 要么提示一下, 要么找一个中等生到黑板上解题并随时指点使学生触类旁通。只要能帮他们渡过难关, 方式可以灵活运用。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其行为首先表现出的特点是:有理想,爱学生,能为学生的成长奉献出身心,具有做好自己班级工作的各方面的才能。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采取怎样的符合自身角色的基本行为模式呢?我认为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凡事从我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纪律一直不好,教室里总是不安静,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学习,我真的感到很开心。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这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班主任工作开展中,我特别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三、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记得有一次,在我们班级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清,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心不在焉,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三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顶撞了几句。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学生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在班里佼佼者,因此他还被学生推荐为小组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应向被你顶撞的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我很生气,但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是好的,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他的信任,和他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他主动找老师道了歉,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意的微笑,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如果我当时就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水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学生们的错误,允许他们犯错。
四、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沟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2010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推开,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学生也有点迷茫。一些家长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倒霉,担心成了试验品。如今走过了三年,经历了新课改的风风雨雨,我校2010级学生在市级六科竞赛中均获得团体第一名;省级奥林匹克竞赛中,生物5人、物理4人、化学2人获一等奖; 2013年我校高考获历史性突破,应届一本上线45%,比去年提高10.2个百分点;二本上线率79.81%,比去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五人被清华大学录取。尤其是一直较弱的文科成绩有较大提高:一本上线28.95%,比去年提高7.82个百分点;二本上线68.42%,比去年提高15.84个百分点,五人进入全市前十名。姚渊同学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获全省理科第二名,张可凡659名列全省理科第十七名。
一、抓住机遇、吃透精神,有决心就有信心
面对新课改,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底,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绝大多数教师包括领导层一度也曾经徘徊过,高考考砸了怎么办,怎么向社会和家长交代,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放不开手脚,步子迈得还不是很大。2011年暑期的省级培训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我们决定从转变观念开始,不主观先入,不画地为牢,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树立大高考思想,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校长下了决心,老师就有了信心,学校给年级组管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重新修订有关竞赛和高考的奖励办法;完善教职工考核方案,明确新课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提供经费,保障各项学习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召开高一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力争得到社会与家长的支持。同时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及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培训。
通过2010年暑期的“国培计划”及2012年暑期的省培计划、省市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北师大骨干教师培训班等方式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人力编辑了《新课程实验学习手册》,给教师以充足的学习资料的实践范本。该手册收集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庆阳一中实施新课程的相关文件及规定,教师人手一册自学,并利用教研组、年级组会议组织学习;购置新课程多个版本的教材,组织教师对比学习,提前介入。为教师购买《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分学科)、《走进课堂——高中(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分学科)、《理解与实践高中新课程——与教育管理者对话》、《高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等书籍10种500余册供教师参考。让老师知道为什么要改、怎么改。
通过不同形式的新课标学习和解读活动,帮助老师了解新课标,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标中的重大变化,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了解课改的意图和动向,展望高考、研究高考、谋划高考。
二、扭住课堂、提高效能,有思路就有办法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是新课改的题中之义,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高考。为此,我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引领,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抓手,确定了“理念渗透、形式达标”、“模式多样、形神兼备”、“校本特色、魅力课堂” 三个阶段性发展要求,让课堂真正成为培育教师、成就学生的最佳时空。
一是坚持分层推进,逐科稳步优化
学校制定《庆阳一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两个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尽快打破“满堂灌”教学方式,课改伊始我们便提出了“3520”课堂时间分配原则——即上课时“复习”环节控制在5分钟左右;下课前的“检测”环节不少于5分钟;连续“讲授”时间不超过5分钟;一节课总的“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并适时推出“九段式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即诊断补偿、展示目标、投标导学、探究交流、启发精讲、练习检测、讲评矫正、小结设疑、作业深化。这种刚性规定的落实,对转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第一阶段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双转变实践中,分三步推进工作。第一步,培养典型。在每个学科通过听课,选两三名新课程教学素质强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的课堂生态改造符合新课程理念。第二步,示范引领。让一部教师先学先试,不定期安排新课程示范课,坚持及时互研评课,通过扎实有效的互动交流,使观摩者受启发,使示范者知其所短,确保实效。第三步,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全员达标。通过验收,不达标者,再学、再试、再验收,直至个个参与,人人上手。
在第二阶段实践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力度和质量,我们强化激励,采取课堂教学竞赛的方式,强化观摩学习,深入推进,自评互研,力争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及本班学生的科学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不求同一性,一刀切,但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新课程的精神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大胆创试,推出新的模式和方法。如张伟鹏老师的“激励创新教学法”,袁彦老师的“七有”教学法,即:有理念、有讨论、有型、有神、有人、有效、有个人风格,董元琴老师的英语“五化教学法”,张万军老师的“五步作文教学法”,郭会玲老师的“导学、导思教学法”,贾会霞的“多元情景教学法”等。
在第三阶段实践中,有了第一、第二阶段的扎实准备和实践,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对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基本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行为逐步走上正规。学生对新课程实施的消极抵制转向积极配合,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稳步得到提高,真正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给他们的学习快乐和生命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校本特色,魅力课堂,这一目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造包装课改名师名家。一是公开示范,评出我校课改名师;二是与市内兄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扩大课改成果;三是力推我校名师组成课改讲师团在全市范围内巡回讲课,指导全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做好引领。我们评出了一名市级名师,两名校级名师,8名学科骨干,建立了梁平和张可锋老师的英语和数学两个名师工作室。
角色的转变,模式的创建,极大地催生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积极性,解放了课堂教学的生产力,使我校几十年不变的课堂生态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学生二本上线率的提高,充分证明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和正确指向。
二是加强学习交流,汲取先进经验
我校2010级科任教师于2011年5月赴银川二十四中进行交流学习;2011级教师2012年5月赴西安长安二中学习,2012级教师于2013年6月赴陕西宜川中学学习课改先进地区的经验。2012年和2013年暑假分两批参加北京师范大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高端培训;2013年暑假校级名师团队赴大连参加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多次聘请陇东学院教授举办名师讲坛,并与市内镇原二中、镇原三岔中学,镇原屯字中学、镇原孟坝中学,陇东中学,长庆一中,宁县一中,正宁四中等兄弟学校进行同
课异构活动。观摩了庆阳四中的课堂教学。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软肋,许多课改中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与台湾南湖中学,天津南开二中结为友好学校,并定期举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先后邀请10多名外省籍著名专家来我校讲学,上新课程示范课,指导我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这些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对我校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高考备考工作改起到了很大的促动作用。
三是落实备课组互研活动,发挥集体智慧
备课组活动定人、定地点、定主题发言人、专人负责检查记载,通过分析学情,研究教法,探讨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与疑难,发挥集体智慧,树立团队意识。通过备课组内听评课活动,做到评课时坦诚相见,既护花又挑刺,让教师在深入探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积极研究宁夏等前期进入新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赴各地参加高考研讨会,广泛搜集高考信息,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精心部署、狠抓落实,有过程就有底气
新课改体现国家意志,学生成才关乎一生发展,高考是一场战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备考工作我们力争做到未雨绸缪,成竹在胸。
(一)抓计划安排
高三复习首先合理安排进度,一轮复习:2012年8月—2013年3月中旬;二轮复习:2013年3月中旬—2013年4月下旬(40天);三轮复习:2013年5月初—6月 初(30天)。
一轮复习首先要选好资料、定好计划、过好教材关;同时要精讲精练、落实检查;还要做好月考试卷的讲评,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和改进。
二轮复习要注重知识的网络化,注意题型的归类,注重高考热点,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
三轮复习要回归课本,查看纠错本和典题本;强化定时训练,引导学生总结适合于自己的解题次序和时间分配,指导学生提高得分率;指导学生调整好状态。
高三每次月考后分别召开级部教师和学生质量分析会,通报成绩,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并采取补救措施。
(二)抓团队建设
1.尖子生辅导切中学生个性要求
早准备、早安排。高一成立奥赛、珍珠班,选骨干教师担任尖子班教学任务。课堂教学高起点,大容量。高二结合奥赛对尖子生进行单科辅导;高三每次月考将尖子生成绩打印下发给各科任老师,并标记薄弱学科;对这些学生加大训练量,每周一套题,周五发放下周三之前统计成绩,科任教师批阅后交级部检查登记。定期召开尖子班科任教师和学生会议,分析学情,研究对策,针对薄弱学科责任到人,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减少了集体辅导的盲目性。
2.边缘生转化落实单果管理措施
级部召开边缘生专题会议,一方面帮助他们合适定位,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每次月考后将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发给各科任老师,以班主任为中心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研究对策,制定薄弱学科补救措施。科任教师动态跟进,责任到人。
3.文科振兴做到多措并举
加强文科班师资力量,要求学生晚读的同时,高三文科班每天第一节课安排为自习,给学生充足的记忆时间;同时加强文科班的日常管理,因为文科班学生大量都是扩招、补招或借读学生,艺术生、晚上补课学生多,这给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必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二)抓管理落实
1.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反思、自主跟进
建立级部学生分会,让学生参与管理。由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分会班子,主席由全级第一名姚渊同学担任。学生会参与管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发现我们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反馈和改进。班级管理实行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定期改选,值日班长与班干部双轨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认可,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同学间团结互助,竞争协作良性循环。
2.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学生、奉献爱心
包级领导、级部主任、副主任、教务、教研、德育主任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学生做到,班主任先做到;要班主任做到,级主任必须做到。每学期结束前安排学生书写本学期或学年学习情况总结或反思并收交装订成册。教师从学生的学习总结中读出了真诚,看到了感恩,也了解到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内心的焦虑。教师受到感染,知道怎样用爱心去温暖感化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关心学生的生活,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错误,用耐心去说服教育学生,用爱心去感化温暖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建立家校联盟,加强交流、携手共进
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每学期中考后召开家长会,互通信息,加深了解,达到家校联合、齐抓共管的目的。
4.强化考核考勤管理,刚性要求、不留死角
对班级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周小结、月公布。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级部学生大会或主题班会。加强班主任考核考勤,制定班主任到岗考勤表,实行每周星期五晚自习的例会制度,通报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班主任到岗情况。要求班级管理必须有工作计划和总结。
四、转变立场、服务学生,有付出就有收获
新课改是挑战,更是机遇。对一所高考压力大的学校,相对来说,师资水平较高,生源较好,如果能够跳出高考看高考,一定会有更新的体悟、更多的发现、更宽的眼界、更高的观点。为此我们从转变立场开始,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优化学习环境,拓展空间,丰富课程资源,倡导个性成才,主要工作有:
1.高标准严要求安排学生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及早准备,提前安排。利用假期的军训时间对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流程的专题培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陇东学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授、专家帮助学生进行开题,结题。重点课题请专家指导,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示范开题。普通课题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组织、科任教师参与开题;教研室负责指导、检查、验收,级部负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把研究性学习真正的做到了实处。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正如高三14班(奥赛班)学生陈晨说的,“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学会了相互协作,自主探究、表达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多层次高水平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思路是:立足本校,链接社会,重点突破,稳步推开。具体地说,就是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本校资源,拓宽利用渠道,依靠全体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广泛征集师生意见,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要求,以学生需求为依据,做精做强。工作上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确保校本课程开设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与名师碰面的机会,自主选择的机会,发挥特长、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我校每级学生每一批校本 课程都有20多门,有自然科学的、社会人文的、音乐美术的、体育舞蹈的。这些课程无疑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多领域全天候支持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社团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交流,表达能力。新课改实施后我校所成立的由团委统一协调的社团有20多个。为强化管理,保障学生的权益,学校制定了社团申报、组织、管理、活动的制度和条例。社团自己组织的辩论会、音乐会、篮球赛、足球赛、象棋赛、围棋赛,动漫赛及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精彩纷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兴趣得到了激发,潜能得到了挖掘。
4.分阶段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展现学生才能
为弘扬主旋律,培育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激励学生发愤图强,报效祖国,张扬个性,展现自我,2010级组织学生编印级报,高一为“起步”,高二为 “跨越”,高三为“腾飞”。每学期每班主办一期,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是学习的一方绿地,也是管理的一扇窗口。搬入新校区后为培养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年级开展了“春之华”、“夏之梦”、“秋之获”、“冬之思”四季主题写作活动。学生的感言发自肺腑,习作体现着青春、阳光与梦想,是真正的自由飞翔,是难以释手的妙笔生花。学生举办的“春之声”歌咏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新校区卫生大扫除活动,“激情点燃梦想,立志照亮人生”演讲赛,级部篮球赛,乒乓球比赛,搬迁庆典文艺汇演,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等活动,扮亮了校园,点燃了激情,给母校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高考备考最紧张的时期挪出15个晚自习聆听台湾南湖高中王慧茹博士的“国学经典诠释与阅读”专题讲座。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能力得到了锻炼,素质得到了提升。
五、放手使用、精心培养,有队伍就有未来
一、生物学案编制还存在的诸多问题
1. 学案编写倾向习题化。
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是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的一种手段, 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学生释放生命能量的载体。但很多教师在学案上设计了许多细小而具体的问题, 学生的预习成了解答老师设计的具体问题, 因为框得太紧,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展示课成了对答案课, 索然无味, 课堂气氛较沉闷。因此, 我认为在学案上应少设计习题性的问题, 而是布置几个点, 由这几个点去触发学生的思维, 不仅深挖了教材, 还便于学生联想、拓展、质疑。
2. 学案编写共性化。
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 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 中等生看到激励, 后进生看到鼓励, 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能, 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但是我们的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并没有分层和梯度, 不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而是要么简单, 要么复杂, 特别是合作研讨中问题的设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导致极少数的学生在表演, 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 或优等生没胃口,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 中等生和后进生被“传染”, 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 沉闷无味, 缺乏活力和灵气。
3. 学案编写没有紧扣学习目标。
学案编制是紧扣文本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 是学习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学案中知识问题的设计有没有紧扣学习目标, 设计的质量的好坏 (特别是合作研讨部分) 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程度的高低。可是, 我们的有些学案在编制中特别是合作研讨部分并没有根据本节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 而是随意无目的地编题, 既没有突出重点, 也没有突破难点, 课堂效益极低。
4. 学案编写中的问题设计不新颖, 不活泼, 无趣味。
虽然课改后的课堂以学案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是学生毕竟是孩子, 自控能力弱, 他们学习的动力大部分还是靠兴趣。有兴趣, 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细胞, 使其充分释放能量, 全身心地投入, 使课堂活起来。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 应充分考虑这一重要的元素,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些东西就在我身边”,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部分教师放松了备课
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 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 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 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学案。但是各个班级不同, 教育对象不同,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 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 搞“一刀切”, 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 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所以我们要想上好课, 必须先备好课。因此, 教师在集体教研前的草备和课堂中或后的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讨论或展示时间过长, 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或阐释不清
出现这种现象, 我认为与大部分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过于偏重形式, 过于追求表面课堂的热烈, 不加取舍地把所有问题都交给学生讨论有关。在课堂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 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节课讨论问题的设计, 以2—3个较好, 不宜超过4个。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 不单是小组讨论这一种形式。另外, 讨论、展示环节, 可以采取小组分任务的形式, 也可压缩节省时间。
四、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课堂发言不积极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适应了“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 他们没有突发奇想, 用不着去发散思维, 因为有老师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但学案导学提倡的是学生自学, 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无论什么问题, 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 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 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 不必忙于纠正, 而让他讲完, 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 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 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另外, 教师也可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 充分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CAI课件、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科学调查、资料分析等, 设置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五、单纯依托学案上课, 忽视生物实验教学
使用学案上课, 由于学生讨论、点评、质疑要占去大部分时间, 部分生物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 经常对探究实验部分蜻蜓点水, 一笔带过。殊不知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是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新教材中6个《探究》、8个《实验》、4个《演示实验》、3个《调查》、l个《设计》、1个《模拟制作》、5个《课外实践》、5个《进一步探究》等, 足以说明实验教学在新课改中的重要性。因此, 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
一、“一案八环节”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一案”就是我们所说的“导学案”,即“学案”。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授课的目标、意图,让学生有备而学,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学案由“通项设置、学习目标、自学导引、问题探究、课堂小结、达标检测”等模块组成。设计学案时要注意内容的量,不要贪多、偏难,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学法指导上,要突出具体化:哪个问题需要自学,哪个需要讨论,怎么讨论,哪需要展示,怎么展示才能达到目的等,备课、设计学案时都要预设好,不能上课时随意为之。
学案与我们的“教案”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目的上讲: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好准备,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从性质上讲:教案是以教师教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和封闭性特点;学案是以学生学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从角度上看: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是由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我们的导学案必须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适度化,学法指导化,讲解点拨化,当堂落实化,真正突出“导学”二字。
“八环节”:
1.组织教学:包括2分钟侯课、板书课题、书案准备、上课起立、口号凝神、报告考勤、情境引入、下课起立等,还包含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合理把握,及时调控,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明确目标:确定学习目标时,硬性指向要明确,量化体现要突出,具体、合适;避免大、空、多、虚,要有刚性、定性、显性。课前要展示,学生要明确。
3.自主梳理: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自学的过程,是课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自学的指令要明确、具体,内容的难易度要适中,时间要确定,结果要落实,效果要全面。自主学习的深度和效度决定着交流、展示的效果,也决定着课改的成果,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是课改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呢?要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五确定”是必须的。自学不是放任学生随便学,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学多长时间,这都是教师引导的问题。在自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如读书的习惯、动笔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补充修改的习惯、使用双色笔的习惯、动脑思考的习惯、整理笔记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靠教师一节一节长期培养,需要节节训练,天天坚持,才能成就。
4.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间对自学结果进行修正、补充、完善的一个交流平台,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对知识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突破。交流的方式很多:对学、群学是交流,小组内讨论也是交流、班内大展示还是交流。小组交流的结果是求同存异、存疑,班内交流的结果是辩“异”解“疑”。要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交流的必要性、时机性、明确性和时间性。一个人完不成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把大家都难住的问题,才需要交流,所以合作学习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不能走过程。
5.展示成果:展示就是让学生“亮”出自己,示出自己的所学、所获、所疑。展示的方式有:口头展示,书面展示;板演展示,展台展示;个体展示,群体展示等。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点拨、提升、引发质疑、对抗、争论,促成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使其思考走向深入。展示时要考虑展示的实效性,时机性和必要性。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不能用一人展示代替全体展示;展示的面要广,人要多,每个学生展示的问题要小,内容要少,时间要短,这才能保证展示面。展示课堂,老师要做到“四不讲”:即学生能说的不讲;学生能合作研究出来的不讲;学生能自己操作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讲。展示课堂要做到“六让”:即书本让学生念,思路让学生想,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说,实验让学生做。
总之,展示的环节是要把机会让给学生,整个展示、展讲、展评的过程,充分表现的是学生,精彩的也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6.点拨释疑: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解以及得出的结果进行指点,启发,引导和评价。点拨的时机要恰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了,思路阻塞了,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或改变思路(不是代替学生思考,直接拿出思路和结果);点拨的语言要精练,一句精巧的点拨往往会达到使学生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效果。所以“点拨”是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专业功底和教学水平的突出体现,更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应变能力,教师必须努力为之。
7.反馈提升:就是教师通过课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反馈的方式有:课堂巡视、加入小组讨论、学生主动提问、学生展示、教师设问等。反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评价,了解要全面、评价要确切。如在自学环节中,学生在看书、完成学案,老师要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迅速掌握学情,哪些学生做对了,哪些错了,哪些没做完,哪些没做等等,要及时掌握,给出评价,然后让学生有目的的展示对的、错的,差的、乱的、不规范的,进而进行比较、纠错、改正、补充、提升。
8.达标总结:学生对一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整体落实和巩固的过程。要求回扣学习目标,对问题进行梳理,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或知识树;最后通过当堂检测来落实达标。
二、“一案八环节”的理论依据及思考
1.“一案八环节”是有型的课改指南。提倡“一案八环节”实际上是给老师们课改指个道,明个方向,不至于让老师们想课改不知从何处起步。无论是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还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都是各自学校课改的模式。“离开了模式,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标准’”。所以为了推进课改,我校努力实施“一案八环节”。
2.“一案八环节”是“生本教育”的体现。“一案八环节”表面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形式,但其内涵是在实现“生本教育”。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它可以不机械、不生硬、不按序的执行。“一案”是每堂课必须有的,而这“八环节”并不是说每堂课必须都具备,一个不能少。无论哪一个环节,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参与、充分表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教室真正变成“学堂”,那么课堂的价值就充分展现了。
3.“一案八环节”是实现课改的一种途径。我们课改的指导思想是“教育不是为了让我们教者发挥才能,而是要让学习者有所成就”。因此“一案八环节”中的自学、讨论、展示、点拨等环节都在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躬学”行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终身学习能力,重在给学生一切学习、思考、讲解、质疑、发现、创造的机会;重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发挥学生,最终成就学生。
所以一个高明的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的能量,更要有教给学生取水的本事。“教育的悲哀是包办,学习的天敌是依赖”。在课堂上,学生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包办”还是“自主”,这生杀大权都取决于我们教师。所以为了学生真正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本能和潜力而做费力不讨好、事半功倍的事。只要学生能够自己学的、做的、说的、写的、算的教师就不要包办。我们都知道学游泳、学骑车、学理发等技能的过程,我们也都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所以在进行学与教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好好研究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学生能够做什么,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什么,想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接受“生本教育”理念,落实“一案八环节”,深入课改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 新课改;高效课;英语教学;主动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转眼间在我校进行了六、七年时间,作为一名在英语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伴随着新课改的浪潮,我们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坚持学习、实践、交流和探索中送走了一批批课改学生。回顾过去的七年时光,记载了我们成功的喜悦,也留下了我们失败的痛苦,本人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结合自身的体验略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模式,增加各种互动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我校新课改下的“五步三查”、“交流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情为主导,教师助推。在“交流互动”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如播放学生熟悉的英文歌曲,与学生进行适当的freetalk,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检查反馈和新课导入等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而“交流互动”的基础是学生的独学,即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教师要做好独学的评价,以评促学,适时点拨,达到激励、引导和提高的目的。
二、对学、群学
在教师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对学、群学,及让他们就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也可以让他们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也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还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其英语水平。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所授知识展开,突出关键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如下引导:
三、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小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由学生代表组织。展示绝对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讲解。学生已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及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大展示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甚至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评价交流互动
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然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疑、互改,对学生出现代表性问题,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这样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交流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不仅把疑难问题、重点问题、知识系统梳理,把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上,并就重点内容进行双色笔标注。这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系统,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以后的学习。通过这种针对性强、有的放矢的达标测评的办法,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五、指导学法——细致全面,形式多样
要想让学生取的好成绩,并达到事半功倍,必须得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即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尝试了以下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1)大胆开口的习惯。(2)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精读课文—侧重分析性阅读。其次,利用专项阅读,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上优秀的英语网学习英语,如http://www.k12.com.cn/,http://www.24en.com/,http://www.xinshidai.org.cn/等。
实践表明,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只有采用在教师合理指引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交流互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才可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棠.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8-279
【我谈我校课改】推荐阅读:
我爱我校300字作文06-15
我校举行师德演讲比赛09-25
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06-29
我爱我校教师演讲稿07-23
我校隆重举行揭牌仪式纪11-06
我校召开纪检监察工作会议06-13
我校本研修情况的调研报告07-04
我爱我校初一说明文500字07-14
本学期我校物理教研组工作11-06
对我校团委工作的认识和看法07-03